杜甫导学案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工作范文]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工作范文]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

【使用说明】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一、预习点兵。

资料积累一一走近杜甫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请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归纳整理关于杜甫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了解三首诗相关背景资料,特别要了解《石壕吏》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场战争?回顾学过的历史,结合课文下面注释,了解这场战争并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杜甫“三吏” 指: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别”指:背诵诗歌。

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给加粗字注音。

岱宗夫如何岱决眦入归鸟眦白头搔更短搔浑欲不胜簪簪卄仝哈M十老羽逾墙走逾三男邺城戍邺戍如闻泣幽咽咽老妪力虽衰妪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造化钟神秀钟:阴阳割昏晓阴:阳:会当凌绝顶会当:浑欲不胜簪浑:吏呼何怒一何:老翁逾墙走逾:走:急应河阳役应:独与老翁别别:二、整体感知《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石壕吏》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一、师生共同观看《唐之韵》第九集、第十集“千秋诗圣”。

二、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作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

三、阅读鉴赏《登高》(教师导学)1.诵读(鉴赏音韵美)(1)按照要求自由诵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2)展示教师范读(教给方法:标画韵脚、节拍和平仄)(3)选读(师生简评,鼓励为主)(4)齐读,初步感知诗人情感(悲伤、忧愁、孤独……)2.品读(示范操作步骤,教给学生方法)(1)理解词句含义,培养习惯能力(教给方法:结合注释和语境,联系所学相关材料,推敲词句含义,做好笔记;教师示例:猿啸哀、鸟飞回、百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2)感受意象意境,想象贯通诗意(教给方法:抓住意象,联想想象,口述或笔述再现画面,走进意境;教师示例:秋风强劲,蓝天高远,猿啼哀啸,十分悲凄;清清河堤,白白沙洲,鸥鹭盘旋,鸟儿飞舞。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奔腾而去。

万里漂泊,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悲伤;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登临,独自孤苦。

世事艰难,生活困顿,十分遗憾,鬓如白霜;浊酒消愁,怎奈潦倒,病体日衰,需要停杯。

)(3)逐句玩味感情,鉴赏表达方式(教给方法:分析描写景物的形态、色彩、神韵,概括意境特征;理解概括意象意境中寄寓的情感;分析鉴赏表达方式和作用,在课本空白处批注评点。

教师示例:首联、颔联,意境、情感、写法、作用,营造悲凉氛围、情景交融;颈联、尾联,“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表达忧思深广,国难家愁、悲忧难遣、矛盾心情、尽展无遗。

)四、阅读鉴赏《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学生自学)1.学生依照《登高》学习的具体操作步骤,独立完成《秋》《咏》两首诗作的学习2.课堂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生评价总结五、师生共同总结概括杜甫七律的一般特点(教给方法:三首诗作对比分析,找出内容、形式、抒情表意上的共同点,然后总括。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共三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共三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背诵这三首诗,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3、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借古咏怀的手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4、把握意象,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5、了解杜甫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杜甫诗教案精选八篇

杜甫诗教案精选八篇

杜甫诗教案杜甫诗教案「篇一」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成就,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2.通过诵读,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及其寓情于景、借古抒怀的表达技巧,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学习通过抓住意象来体悟诗歌意境情感。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自学过程]文学常识整理诗人杜甫结合《新学案》P131,《导与练》P30。

写作背景《新学案》P131近体诗与古体诗《新学案》P131重点字词完成《导与练》P30基础梳理1、2、3、4题。

课文诵读要点: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内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的.作者,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合作研讨{提示:抓取典型意象}* 原文解疑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试结合诗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 综合探究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

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拓展练习完成《导与练》P32诗歌鉴赏题8。

名句补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张二十二韵》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教案篇1教学要求: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 “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

大意已见注释。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完整版)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生版

(完整版)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生版

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2、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3、学习解读诗歌的方法第一课时:咏怀古迹(其三)【学习目标】1.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2.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和作者抒发的感情3.赏析《咏怀古迹》(其三)的写作手法预习案一、走进作者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四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杜甫 导学案

杜甫 导学案

杜甫导学案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其诗歌作品被誉为“诗史上的浪漫主义”,体现了他对国家兴亡、社会风云的关切与思考。

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社会的风貌,感受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与关爱。

在本导学案中,将结合杜甫的代表作品,带领同学们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艺术特点,理解其思想内涵以及影响。

一、杜甫的生平及诗歌创作概况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唐代贞元十三年(712年),卒于建中四年(770年)。

他曾经历过家破人亡、漂泊流亡的苦难经历,所以他的诗中常常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杜甫一生创作了数百首诗歌,内容涉及政治、历史、人情、风景等多个方面。

其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更反映了时代的风貌和人民的命运。

二、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1. 抒情写实:杜甫的诗歌大多描绘生活百态,展现出真实的人间疾苦和社会现实。

他所表达的情感真挚动人,让人感受到他对时代的深切思考和对人民的深情关爱。

2. 境界高远:杜甫在诗歌中常常借助自然景色、历史事件等来抒发情感,展现出开阔的胸怀和博大的气象。

他的诗歌意境广阔,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

3. 豪放浪漫:杜甫的诗歌豪放奔放,充满力量和激情。

他的辞章豪放,语言粗犷,充满激昂的节奏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特征。

三、杜甫思想的内涵及影响1. 反映社会现实: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展示了人民的疾苦和悲悯。

他以饱满的热情揭示了社会现实的丑恶,唤起人们对社会矛盾的关注。

2. 颂扬人民情怀:杜甫的作品中蕴含着对人民的赞颂和同情,他笔下的农民、士兵、平民都是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和热爱。

3. 道出人生哲理:杜甫的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他对命运、人情、道德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影响了后世诗人和文人的创作理念。

通过这份导学案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杜甫的诗歌艺术特点、思想内涵以及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阅读杜甫的诗歌,感受其中的宏伟与深刻,汲取其中的人生智慧与情感温暖,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杜 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 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学习其诗歌的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的运用、对仗的工整等。

2、难点(1)深入领会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如悲愤、无奈、忧思等。

(2)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三、知识链接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 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四、诗歌原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望岳>>( 一) 【目标导航】知识和能力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和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重点难点】1.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 二)【预习文本】1.给下列字注音。

岱宗()决眦()2.走近作者:(1)你了解作者吗?他的代表作品有哪些?杜甫是唐代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他被称作诗圣。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

其诗作被称作诗史,都收集在《杜工部集》。

与李白并称“李杜”。

“三吏”是指杜甫写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是指他写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新安吏》中泪眼婆娑的母亲送走未成年的儿子,《新婚别》中结婚才一天的妻子送走了丈夫,《垂老别》里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送走已七十多岁的老伴……(2)望岳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教师讲述朗读技巧: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

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决定的。

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

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

《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昂豪迈,还要注意节奏.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课前预习】1、反复诵读诗歌5遍以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相关知识链接:阅读《讲与练》P29页“走进作者,背景解读”或者《学习指南》中的“作者简介,背景回放”。

3,自主完成《讲与练》P28页“基础自主学习”和《学习指导》P35页“知识必备”的内容。

预习知识补充艰难苦恨繁霜鬓古义:今义:画图省识春风面古义:今义:无边落木萧萧下古义:今义:【课堂研学】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意象、意境,体会诗中萧瑟的秋意和浓重的悲秋情怀。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一、【学法指导】意象型诗歌答题步骤:1、指出诗中的意象或者描绘诗中的画面2、准确概括氛围特点3、具体分析思想感情答题套路:1.通过等意象(景物描写),构造了一幅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二、鉴赏诗歌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凋伤”“萧森”可以看出秋气的肃杀,“他日泪”“孤舟”可以看出诗人的忧伤与孤独。

2.试着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为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点拨: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两句诗的意境,再体会感情)“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

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

这样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合进去,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企图表达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赏析:思念故乡的情怀。

这两句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

此时诗人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的萧条,不觉潸然泪下;联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又不觉引起了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教师用)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教师用)

杜甫导学案〔教师用〕目标要求:1、了解传记文学的特点2、积累文中阅读常识及诗文名句3、熟读课文,把握杜甫生活经历与创作的关系4、学习杜甫对生活的执着以及感时忧国的伟大精神5、学习杜甫的人格报负及为之奋斗的不屈精神一、【知识积累】1、字音识记:府邸.〔dǐ〕整饬.〔chì〕兖.州〔yǎn 〕麻痹.〔bì〕狷.介〔juàn 〕李邕.〔yōng 〕气氛.〔fēn 〕王鉷.〔hóng 〕李琎.〔jìn 〕曜.〔yào 〕恩匦.〔guǐ〕啻.〔chì〕啾啾..〔jiū〕粜.米〔tiāo 〕号咷.〔táo 〕鄜.州〔fū〕禁掖.〔yè〕邠.州〔bīn 〕阆.州〔làng 〕王缙.〔jìn 〕李俶.〔chù〕回纥.〔hé〕歔欷..〔xūxī〕妻孥.〔nú〕鸱.鸟〔chī〕糇.粮〔hóu 〕顼.〔xū〕滦.〔luán 〕砅.〔lì〕马嵬.坡〔wéi 〕2、词语积累:整饬:整顿,使有条理。

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

励精图治:想方法把国家治理好。

乌烟瘴气:形容环境嘈杂、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

穷兵黩武: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战争。

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任何帮助。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3、名句集萃:①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⑤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⑦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⑩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⑾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⑿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⒀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导学案doc

《杜甫》导学案doc

《杜甫》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交流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一、导入新课自读“阅读揭示”,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设问导读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三、自学检测1、回顾在课堂上或者课外读过的杜甫诗,从诗歌的内容出发,尽力想象诗人当时的生活与创作状况。

然后在传记的阅读中“印证”和丰富自己原来的想象。

(每人找出至少一首诗,每小组至少完成三首诗的分析)2、文本研习这篇传记文学性较强,牵涉到的历史事件较多,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学习本文之前,同学们一定要先对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作一些预习,最好能够做一些笔记和摘录。

①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②从杜诗入手,分析诗人、感情、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③从杜甫其人入手,分析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3、快速浏览全篇,重点阅读第一部分“长安十年”内容,填写下表1:四、巩固练习①解读《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和《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二诗:②解读《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③解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杜甫》导学案(教师版)

《杜甫》导学案(教师版)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一、提炼课文主要信息:按“时间”、“社会状况”、“诗歌特点”、“代表作品”几个方面提炼课文各部分的核心信息;长安十年1、时间:746——756 年5月2、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杨国忠等贪污,杨希烈庸懦。

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

3、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

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

他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4、诗歌特点:一种矛盾的心情充分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5、代表作品:(1)三篇《大礼赋》:是他长安十年内最辉煌的一个时期。

(2)《兵车行》: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

(3)《前出塞》九首: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

(4)《丽人行》:描画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在长安真实的收获。

(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作,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标志着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流亡生活1、时间:756年6月9日——757年9月2、社会状况: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3、杜甫经历: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

756年6月9日潼关失守,白水也沦陷了,杜甫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4、诗歌特点: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谰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课时:第一课时编写人:马丽审核:高二备课组上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2、难点: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

三.情境导入: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文体——传记。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

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是杜甫逝世前一年对自己的写照。

后人从这孤独的形象中看到了他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以及回旋天地,与元气同在的精神力量。

这篇冯至所写的传记,展现了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

《杜甫传》原有13节,大约3万字,限于篇幅,本文只选了其中的“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三节,部分段落有删节。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再次回到那个时代,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四.学习过程1.“自学”提示:知识链接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

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

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

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

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

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

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

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课前预习阅读文本,思考问题:①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②从杜诗入手,分析诗人、感情、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③从杜甫其人入手,分析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2.“研学”探究:写出自学过程中呈现的疑问并探究3.“导学”引领:阅读第一部分“长安十年”内容,填写下表1:长安十年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诗歌特点:代表作品:4.“检验”部分:①解读《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和《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二诗:②解读《兵车行》:③解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课题:《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课时:第二课时编写人:马丽审核:高二备课组上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2、难点: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

三.学习过程1.“自学”部分:阅读第二部分,填写下表表2:流亡生活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诗歌特点:代表作品:2.“研学”探究:写出自学过程中呈现的疑问并探究3、“导学”引领:①解读《春望》:(见教材13页)②解读《月夜》:(见教材13页)③解读《北征》(选段):(见教材16页)4.“检验”部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⑴、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⑵、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中这位将军怎样的形象特点课题:《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课时:第三课时编写人:马丽审核:高二备课组上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2、难点: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

三.学习过程1.“自学”提示、“研学”探究:文本分析表3: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诗歌特点:代表作品:3、“导学”引领:①解读“三吏”之一《新安吏》:(见教材21页)②解读“三吏”之二《石壕吏》:(见教材22页)③解读“三别”之一《新婚别》:④总结4.“检验”部分: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

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

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

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课题:《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课时:第四课时编写人:马丽审核:高二备课组上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2、难点: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

三.学习过程1.“自学”提示、“研学”探究、“导学”引领:问题探讨(培养探究能力)⑴、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它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风貌,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

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⑵、“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

”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⑶、从杜诗所表达的情感入手,分析一下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4.“检验”部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展道路的指引。

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

盛宣怀所经营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因为有李鸿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

他因办“大事”卓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展。

可以说,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行等大型企业。

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

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

那么,新式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短期的。

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

基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训练班性质的学堂。

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

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

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细为群僚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

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

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

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

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

盛宣怀这一观点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语因而用途不广的教训,也是他自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

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当他的天津海关道继任者李少东请求将60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他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止了。

1896年春,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设立南洋公学”。

他非常慷慨地提出“学堂基地由臣捐购”,常年经费也由他所经营的轮、电两局岁捐十万两。

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宏图之际,因而主张南洋公学“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

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

显然,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的、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校。

盛宣怀办学思想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

他说:“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

”所以南洋公学陆续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学(大学)和特班。

郑观应赞誉说:“此乃东半球未有之事,其非常不朽之功业也。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与奋力开拓,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关系国计民生的许多大型企业,都已处于盛宣怀的全面或部分掌控之中。

B. 盛宣怀认为,开采矿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旦让外国人插手其间,将使中国的矿藏资源大量外流,因而主张完全自主开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