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广中医方剂学方歌名词解释大题简答题解析

合集下载

2014广中医方剂学方歌名词解释大题简答题解析

2014广中医方剂学方歌名词解释大题简答题解析

方剂学方歌名词解释大题简答题方歌逍遥散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归脾汤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与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甘枣通草施血虚寒厥四末冷,温经通脉最相宜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小建中汤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血府逐瘀汤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黄土汤黄土汤用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温阳健脾能摄血,吐衄便崩服之康三仁汤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朴通草竹叶存加入滑石渗湿热,身重胸闷属湿温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温热流连正治方清气化痰丸清气化痰胆星蒌,夏芩杏陈枳实投茯苓姜汁糊丸服,气顺火清痰热疗实脾饮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槟榔加草果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清胃散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平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玉女煎玉女煎中地膝兼,石膏知母麦冬全阴虚胃火牙疼效,去膝地生温热痊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山甲角刺酒煎佳一切痈毒能溃散,溃后忌服用勿差芍药汤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便脓自然康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冒有奇功百合固金汤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真人养脏汤真人养脏诃粟壳,肉蔻当归桂木香术芍参甘为涩剂,脱肛久痢早煎尝天王补心丹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温经汤温经归芍桂萸芎,姜夏丹皮及麦冬参草扶脾胶益血,调经重在暖胞宫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益母桑,栀芩清热决潜阳杜仲牛膝益肾损,茯神夜交安服良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消风散消风散内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真武汤真武壮肾温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水肿保安康温胆汤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理气化痰清胆胃,胆郁痰扰诸症除杏苏散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名词解释梅核气,中医病症名,指因情志不遂,肝气郁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喉,以咽中如有梅核阻塞,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一、总论方剂: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科学,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治法: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常用治法“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首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即共同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

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物格拒。

使药: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和谐药,即具有和谐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总结(带方歌)汇编

《方剂学》总结(带方歌)汇编

201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剂学》考点精要第一章、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煎,荆防艽芎生姜蔓;发汗解表理气郁,表寒重证止痹痛。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枯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枯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广中医中诊期末名词解译与问答题重点

广中医中诊期末名词解译与问答题重点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论次,声高有力。

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覆,声音底弱,时断时续。

除中:久病本不能食,突然暴食。

脾胃之气将绝。

潮热:病人发热定时,有规率,如潮汐。

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刮之不去,如油状物。

喘哮:呼吸困难且促为喘,呼吸促而有痰为哮。

平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阳水:眼睑头面先肿,渐及全身(快。

肺失宣降)。

阴水:足部开始先肿,腰下为甚(慢,脾肾阳虚)。

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的黄疸。

温热蕴脾。

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色的黄疸。

寒湿困脾。

失神:精神萎靡,言语错乱,面色晦暗,神情淡漠。

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神昏谵语。

假神:垂危的病人精神暂时好转的假像,临终前的预兆。

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颧红如妆,食欲突增。

自汗:日间出汗,活动更甚,兼畏寒,神疲体倦。

阳虚或气虚。

盗汗:夜间出汗,醒后既止,兼潮热,颧红等证。

阴虚或气阴两虚。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

痢疾,湿热内阻。

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肝阳亢扰于上而产生的上实下虚的证候。

肝风内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泛指患者出现眩晕欲仆,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的一类证候。

心肾不交:心肾水火既济失调,所反映的心肾阴虚阳亢证候。

气虚?人体气不足致气的基本功能减退。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证加剧。

舌淡脉虚无力。

血虚?人体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

心悸失眠,头晕目眩,手足麻木,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脉细无力。

阴虚?潮热低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心阴虚:加心血虚。

失眠健忘,心悸怔忡,虚热(*)。

肝阴虚:加肝血虚。

眩晕耳鸣,视退雀盲;肢麻拘挛,震颤肉瞤;经少经闭。

肺阴虚:加干咳,少痰,带血,喉痒声哑。

肾阴虚: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生月经失调,虚热。

气逆证?胃气上逆:呃逆,嗳气,呕吐。

肺气上逆:咳嗽,气喘,不得平卧。

肝气上逆:头痛目胀,头晕耳鸣,面红目赤,吐血衄血。

舌色?淡红舌:正常色人的颜色或外感初起。

中医方剂学方歌

中医方剂学方歌

中医方剂学方歌一、解表剂:(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3.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苓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4.小青龙汤: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二)辛凉解表1.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2.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止法良。

(三)扶正解表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

二、泻下剂:(一)寒下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峻下热结此方良。

(二)逐水剂十枣汤:十枣逐水效堪夸,甘遂大戟与芫花;悬饮潴留胸胁痛,大腹肿满用亦佳。

三、和解剂;(一)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1.葛苓清胆汤:蒿苓清胆枳竹茹,苓夏陈皮碧玉须,热重寒轻痰湿重,胸痞呕恶总能除。

(二)调和肝脾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米草加姜薄,疏肝健脾功最奇,调经再把丹栀入。

(三)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连芩:千姜枣草.人参行,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四、清热剂:(一)清气分热白虎汤: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阳明大汗兼烦渴,清热生津法最宜。

(二)清营凉血1.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烦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2.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真绛,凉血散血服之安。

(三)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四)清脏腑热1.导赤散: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味共,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中医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

中医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

中医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附: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名词解释:1.证----又称证型。

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正邪斗争的情况等。

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2.“藏”指隐藏于人体内胆脏腑器官;“象”,征象、形象之意。

“藏象”主要是指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及其所表现于外地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3.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施术部位。

4.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5.瘀血的概念:血液停滞形成的病理产物。

6.主色:又称正色,指由于个体生理特征所决定的一生不变之色。

特点:与生俱来基本不变。

(考)7.客色:是指随着四季或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人的肤色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这种适应自然的暂时性肤色变化谓之客色。

(考)8.病色:凡在疾病状态下面部出现的色泽。

特点:晦暗暴露(考)9.但热不寒—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

如潮汐有一定的规律性。

分为三种类型:(考)(1).阳明潮热:热势较高,常于日晡之时(即申时,为下午3~5时)明显,为阳明腑实证。

(2).温湿潮热: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不觉热,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尤甚,为温湿病。

(3).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自觉其热自骨内向外蒸发,为虚热证。

10.自汗:醒时经常出汗,活动更甚,多为气虚、阳虚(考)11.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多为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

(考)12.脉诊:触按病人的脉搏,体察脉象的变化以诊察疾病。

13.寸口——气口(脉口):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的搏动形象。

(考)14.中药:(藥):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在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喝应用形式,来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以植物药居多,所以自古以来把中药称为“草本”。

(考)15.四气: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称“四性”寒凉:凡能减轻或者消除热证,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温热:凡能减轻或者消除寒证,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的药物16.补虚药:凡能补益正气,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

2014广中医方剂学方歌名词解释大题简答题.

2014广中医方剂学方歌名词解释大题简答题.

方剂学方歌名词解释大题简答题方歌逍遥散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归脾汤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与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甘枣通草施血虚寒厥四末冷,温经通脉最相宜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小建中汤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血府逐瘀汤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黄土汤黄土汤用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温阳健脾能摄血,吐衄便崩服之康三仁汤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朴通草竹叶存加入滑石渗湿热,身重胸闷属湿温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温热流连正治方清气化痰丸清气化痰胆星蒌,夏芩杏陈枳实投茯苓姜汁糊丸服,气顺火清痰热疗实脾饮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槟榔加草果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清胃散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平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玉女煎玉女煎中地膝兼,石膏知母麦冬全阴虚胃火牙疼效,去膝地生温热痊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山甲角刺酒煎佳一切痈毒能溃散,溃后忌服用勿差芍药汤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便脓自然康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冒有奇功百合固金汤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真人养脏汤真人养脏诃粟壳,肉蔻当归桂木香术芍参甘为涩剂,脱肛久痢早煎尝天王补心丹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温经汤温经归芍桂萸芎,姜夏丹皮及麦冬参草扶脾胶益血,调经重在暖胞宫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益母桑,栀芩清热决潜阳杜仲牛膝益肾损,茯神夜交安服良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消风散消风散内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真武汤真武壮肾温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水肿保安康温胆汤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理气化痰清胆胃,胆郁痰扰诸症除杏苏散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名词解释梅核气,中医病症名,指因情志不遂,肝气郁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喉,以咽中如有梅核阻塞,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方剂学名词解释、简答、问答

方剂学名词解释、简答、问答

名词解释总论1.十剂:“十剂”说始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原是针对药物按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

宋·赵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用为方剂分类法。

2.八阵:“八阵”出于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用为方剂分类法。

是对原有功用(治法)分类方法的发展。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2. 辛甘化阳: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

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3. 酸甘化阴: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

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4. 逆流挽舟: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

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方如败毒散,原方治疗气虚外感证,清代医家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

并认为本方能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痢疾得愈,并称其为“逆流挽舟”法。

第二章泻下剂5. 釜底抽薪:指用寒下通便法泻去热结里实的治法。

如用大承气汤治疗实热内结积滞肠胃,症见“痞”、“满”“燥”、“实”以及谵语、潮热,脉实等热盛伤津的里热实证,通过泻下,邪热积滞随大便泻下而解,使里热得清。

此治法犹如抽去锅下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喻为“釜底抽薪”法。

第三章和解剂第四章清热剂2.以泻代清:用泻下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法。

针对里热病证,可用清热药和泻下药配合同用,配合泻下药的目的是为了清泄里热,这种治法称为“以泻代清”。

方如凉膈散用大黄、芒硝、甘草泻火通便,清泄中上二焦实火。

第五章祛暑剂第六章温里剂第七章补益剂2.培土生金:即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

方剂学重点(填空、名解、大题)

方剂学重点(填空、名解、大题)

1、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体。

3、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

4、《黄帝内经》载方13首。

5、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共收载方剂314首。

“方书之祖”6、晋唐时期,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前者载方5300余首,后者载方2000余首。

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是研究唐以前方剂的重要文献。

7、宋代,翰林医官院组织编著《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首。

其后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方范本,初载方297首,后增补到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要典。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严用和《济生方》。

9、明清时期,明·朱橚《普济方》,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10、方论方面,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

其后又有明吴昆的《医方考》,清汪昂的《医方集解》。

常用治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汗法不仅能发汗,尚能祛邪于外,透邪于表,畅通其血,调和营卫。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吐法: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排出的治法。

“其高者,因而越之”下法: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痰结等从下而出的治法。

“其下者,引而竭之”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达到消除病邪的治法。

“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

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

广中医方剂考试问答

广中医方剂考试问答

问答一、试结合治证病机,药物作用特点,分析补阳还五汤的义意。

为什么要补气还五?重用黄芪意义。

病机:气虚血瘀,脉络瘀阻。

主治证:气虚血瘀之中风证。

治法:补气活血通络君: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而促进血行臣:当归尾─活血祛瘀佐: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活血化瘀,助归尾之力*配伍要点:大量补气药+少量活血通络之品中风病由气虚为主引起,王清任认为,人体十成之阳气,亏到五成,所以要补亏掉的五成阳气,必需重用黄芪四两补之,才能够归还亏掉的五成阳气,所以补气以还五。

方中所用黄芪是生黄芪,生黄芪性走。

补气活血法:是指重用补气之药,以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的一种治法。

用治气虚血瘀,“因虚致瘀“的中风证;——补阳还五汤二、分析二陈汤的组成原则,并说明功效,主治。

考试重点。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臣:橘红——行气和胃,使气顺痰消咳止*君臣相配为“二陈”,旨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佐: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痰无以生生姜——合半夏①化痰;②降逆和胃乌梅——敛肺止咳,与半夏相配散收并用,祛痰而不伤正使:炙甘草——调和药性功效,主治: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湿痰证。

配伍要点:①半夏+橘红;②燥湿化痰配行气化滞药;③注意治痰之本—健脾去湿,体现“治痰必先健脾”。

三、分析比较理中丸,小建中汤的功效,主治异同。

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①脾胃虚寒证②阳虚失血证③胸痹、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霍乱属中焦虚寒者。

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

小建中汤与理中丸同为温中祛寒之剂,但理中丸纯用温补药物,以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为主。

小建中汤乃温补药配以调理肝脾之品,重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四、试述镇肝熄风汤中配茵陈,川楝子,麦芽的意义。

方中镇肝药物过多,违背肝的调达疏泄之性,所以加上这三味药顺肝木调达之性,与方中镇肝药想配伍,做到镇肝的同时又调肝,恩威并施。

在大队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药的基础上,配茵陈,川楝子,麦芽以清泻肝热,条达肝气,从而有利于肝阳的平降镇潜,防止了因重镇太猛,而使肝阳上亢愈甚的不利局面.P.S.滋阴潜阳法:指用滋阴的药物配伍重镇潜阳药,具有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的作用,用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病证的一种治法。

《方剂学》总结(带方歌)

《方剂学》总结(带方歌)

201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剂学》考点精要第一章、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煎,荆防艽芎生姜蔓;发汗解表理气郁,表寒重证止痹痛。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枯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枯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方剂学参考答案

方剂学参考答案

方剂学参考答案方剂学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方剂:在辨证申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配合合适的用量,剂型,用法合理配伍而成。

2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

3膏滋:又称煎膏,是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炼糖制成的半液体剂型。

4烊化(溶化):胶质,黏性大而且容易溶解的药物,如阿胶,蜂蜜等,应单独溶化,趁热与煎好的药液混合均匀,顿服或分服。

5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6.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的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为泻下剂。

7.和解剂:凡具有何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的方剂,统称轻微和解剂。

8.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

9.祛暑剂:凡以祛暑清热药或祛暑化湿药为主组成,具有驱除湿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统称为祛暑剂。

10温里剂: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为温里剂11.表里双解剂:凡以解表药配伍清热药,或者温里药,或泻下药等为主组成,具有表里同治,内外分解等作用,用以治疗表里同病的方剂.12.补益剂: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损病症的方剂.13.固涩剂: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涩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耗滑脱病症的方剂.14.安神剂: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病症的方剂.15.理气剂: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功用,用于治疗气滞或气逆病症的方剂16.理血剂: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淤或止血作用,治疗淤血症或出血症的方剂17.治风剂:凡以辛散祛风或息风止痉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18.治燥剂:凡以辛散轻宣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用以治疗燥症的方剂19.祛湿剂: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用以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20.祛痰剂: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的作用,治疗各种痰证的方剂21.逆流挽舟: 逆流挽舟,治疗学术语。

方剂复习资料

方剂复习资料

方剂学一、方剂学名词解释1、方剂:是在中医辩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并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而成。

2 、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中医治法和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治病方法。

4、和法: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达到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5、消法:通过消食导滞、消坚散结等方法,使结聚于体内的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6、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

7、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8、君药: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9、反佐药:病重邪甚以及拒药不受的情况下,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防止药病格拒。

10、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邪外出等作用,用于治疗表证的方剂。

11、和解剂:凡是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作用,用于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及表里同病等证的方剂。

12、固涩剂: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于治疗气、血、津、精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13、理血剂: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用于治疗瘀血和出血证的方剂14、透热转气:是一种治病方法,见清营汤,利用辛散清透的药物使初入营分之热透入气分而解。

15、分经论治:是一种治疗病方法,见九味羌活汤,根据不同经络受邪,选用不同的药物。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方书之祖?答: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临床巨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开中医辨证论治及临床治疗学之先河,故其书誉为“方书之祖”,其方称作“经方”。

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什么?你怎么理解?答:治法是遣药组方的指导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

3、方剂的基本结构?答: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剂名词解释整理

方剂名词解释整理

1.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3.治法:即治疗方法。

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4.八法: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所提出的8种治疗大法,即所谓:“论治病之方,则有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5.调和营卫: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

风寒邪自表而入,可引起营卫不和,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证候,治以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温卫助阳,解肌发表;配白芍药滋养营阴,收敛阴液。

合则既能温卫阳,又可养营阴,从而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

6.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味药相互配伍以增强扶助机体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如桂甘汤中以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温心阳,益心气,通心脉、和血气,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

7.酸甘化阴:是指用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增强益阴的治法。

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

临床常用于阴伤之证。

如桂枝汤中以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

8.逆流挽舟:指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

古人认为,痢疾本来是邪气从表内陷于里,这时用败毒散疏表除湿,寓散于通,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愈。

亦即邪自外入里,治疗上使邪从外而出,由里出表,好象在逆水中挽船上行的方法,故称。

9.制性存用:指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它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如银翘散中的荆芥。

10.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类型,同样有燥屎内结于肠中,但表现有“下利清水”,即时有排泄出黄臭的粪水,而不见燥屎泻出,况且,其虽有下利而腹痛、腹满不减,说明肠中仍有实热积滞,仍属阳明腑实证,是为“热结旁流”。

中医方剂学方歌大总结

中医方剂学方歌大总结

中医方剂学方歌大总结1. 前言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处方和制剂的科学与艺术,也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手段之一。

方剂是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将多种药物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用法配伍调剂,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

方剂学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药的药性、药效、配伍规律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临床医生的规范用药、合理用药和个体化治疗也具有指导意义。

2. 观点和方法中医方剂学的研究主要包括方剂的组方原则、方剂的临床应用和方剂的药理药效等方面。

以下是中医方剂学的重要观点、关键发现和进一步思考:(1) 方剂组方原则在中医方剂学研究中,方剂的组方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方剂学的理论体系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代医书为依据,总结出许多经典的方剂组方原则。

如“同治同药,异病异药”,即根据不同的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扶正祛邪”,即在治病过程中兼顾调整人体平衡和消除病因;“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选择适合的方剂等。

这些方剂组方原则的确立,为临床合理应用方剂提供了指导。

(2) 方剂的临床应用中医方剂的临床应用是中医方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方剂的实际应用和临床疗效的观察和分析,可以验证方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治疗效果。

研究发现,中医方剂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都具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桂枝汤》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逍遥散》可用于治疗郁证等。

通过研究方剂的临床应用,可以进一步明确方剂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3) 方剂的药理药效方剂的药理药效是中医方剂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方剂中的药物经过合理的配伍和炮制,会产生新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研究发现,方剂中的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例如,《黄芪汤》中的黄芪与白术配伍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同仁氏汤》中的炙黄连与陈皮配伍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通过研究方剂的药理药效,可以进一步明确方剂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剂名词解释2

方剂名词解释2

方剂: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得一类治法。

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

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下法: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在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温法:通过温里祛寒地作用,以治疗里寒症的一类治法。

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补发: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解表、发汗、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

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和解剂: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得方剂。

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祛暑剂: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驱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

温里剂: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治疗里寒症的方剂。

补益剂: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固涩剂: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治疗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的方剂。

安神药: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定神智的作用,用以治疗心神不安病症的方剂。

方剂名词解释

方剂名词解释

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味药相互配伍以抉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桂甘汤(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通心脉、和血气,振奋心阳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

)――小建中汤(饴糖+桂枝)、桂枝汤、苓桂术甘汤、炙甘草汤酸甘化阴:是指营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益阴的治法。

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

临床常用于阴不济阳之风。

――桂枝汤(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小建中汤(芍+饴糖)桂枝汤急下存阴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耗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

――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法;指用寒苦降下,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

本法好比实抽取锅底下燃烧底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

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大承气汤调和营卫法;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

――桂枝汤滋阴疏肝法:指以滋阴补肾药与疏畅肝气药相合组方,使肝气和畅、柔达的方法。

――一贯煎治疗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证。

补气止血法:治法之一,又称益气摄血。

是指通过益气健脾以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

――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法:指以补气药配伍升举阳气药组合成方,以治疗中气虚弱,消阳下陷病证的一种治法――补中益气汤透热转气法: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

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

治疗上除清营解毒外,尚清气透热,导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

――清营汤养阴透热;【透热养阴】温病后期,阴液已伤,而邪热仍稽留阴分导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时,用养阴退热药(鳖甲),配合芳香透热药(青蒿)治疗,使阴复热退,热透邪出的一种治法――青蒿鳖甲汤逆流挽舟法;指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败毒散通因通用法;为反治法之一,指应用通下的方药来治疗表现上有通泄的病症的一种治法。

方剂学的名词解释歌诀

方剂学的名词解释歌诀

方剂学的名词解释|歌诀方剂学的名词解释: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方剂学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

方剂学的基本任务:阐明方剂与病证之间治法的关系,揭示构成方剂的诸要素与功效之间的关系。

研究范围主要是以古人经典方剂的制方原理为主线,经典方剂的制方原理、治法、组方思路、方剂配伍、服用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方中药物配伍的主次关系和功效与主治病证病机相关的配伍原理,方剂适应范围,使用要点,加减变化及剂型选择的规律等。

方剂学研究指导原则以中医学术思想为基础,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以方剂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揭示方剂学科规律的研究方法。

方法是在传统中医临床观察和思辨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和吸取现代科学方法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系统、辨证的基本思想与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结合,方剂学科理论与现代多学科技术手段的结合。

方剂学研究具体工作主要有:临床试验,文献整理,逻辑分析,实验研究,多学科研究等方面。

方剂学与现代药理、化学、制剂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度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药。

方剂学的歌诀:解表方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2.大青龙汤:大青龙用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热清表解此为良。

3.加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姜葱草,加减临时在变通。

4.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

5.葱豉汤:葱豉汤原助汗方,同煎葱豉代麻黄,莫云二味皆平易,升散通阳效力彰。

6.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皆能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的疾病。
大头瘟 ,又名大头天行,是一种病症。是由于风热疫毒之邪壅于头面,以致气血瘀滞不通,
临床表现以头面红肿热痛为主,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数有力。
痛泄 ,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运失常所致的泄泻,泄必腹痛,泄后痛缓。
脾约证 ,指胃中燥热,脾津不足,胃强脾弱,脾被热邪所扰,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肠道失
方剂学方歌名词解释大题简答题
方歌 逍遥散 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 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与麻仁 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甘枣通草施 血虚寒厥四末冷,温经通脉最相宜 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 血府逐瘀汤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 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黄土汤 黄土汤用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 温阳健脾能摄血,吐衄便崩服之康 三仁汤 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朴通草竹叶存 加入滑石渗湿热,身重胸闷属湿温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温热流连正治方 清气化痰丸 清气化痰胆星蒌,夏芩杏陈枳实投 茯苓姜汁糊丸服,气顺火清痰热疗 实脾饮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槟榔加 草果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清胃散 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
并强调气
郁为先相因为病。
五更泻 ,脾肾阳虚,阳虚生内湿,而五更正是阴气极盛,阳气萌发之际,阳所当至而未至,
阳气极而下行故为泄泻。 喑痱 ,中风症候之一, 喑指语言不利不能说话, 痱指四肢萎废不能运动, 临床又有虚实之分,
实证是由于风痰阻塞,虚证是肾虚精气不能上承。
血痹 ,由于气血不足,感受外邪,血行凝滞,痹于肌肤所致,以肌肤麻木不仁或轻微疼痛为
暑瘟 ,因正气虚弱,不耐暑湿热三气,暑湿邪毒经肌肤表面传入,由表入里的传变,暑邪内
郁,易于化火,传遍迅速,伤津劫液,闭窍动风导致高热抽搐昏迷。
阳明腑实 ,伤寒传入阳明之腑,入里化热,并于肠中燥屎结滞,腑气不通导致痞满燥实。
理气剂 ,凡以理气药为主,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名词解释
梅核气 ,中医病症名,指因情志不遂,肝气郁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喉,以咽中如有梅核
阻塞,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培土生金 ,即补脾益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 辛开苦降 ,升浮药多具辛甘味以及温热之性, 沉降药多具苦酸涩味以及寒凉之性。
辛味属于
以津液濡润,故大便干结,但输膀胱则小便数。
逆流挽舟 ,是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的方法。痢疾为邪气由表入里,疏表除湿,寓疏于通, 里津亦除,表气疏通,其痢自愈。治疗上使邪从外出,由里出表,好像在逆水中挽舟上行。
增水行舟 ,指以滋阴增液的药物组成的方剂,功能滑润肠道,导下便结津枯,尤偏于阴亏液
枯之便秘的一种治法。滋阴增液,润肠通便,犹如水涨船行。
凉燥 ,是因深秋感受风寒燥邪, 津液不布而致, 属小寒、 次寒, 临床有头痛恶寒, 咳嗽痰稀,
鼻塞咽干,舌苔薄白为主,治疗以苦温甘辛法。
和解少阳 ,治法之一,属于八法之中的和法。指具有调和和疏解作用,以治疗邪犯少阳之症
的一种治法。
佐药 , 1、佐助药:配合君臣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
2、佐制药:消除君臣毒性,直觉君臣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据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 物,以防药物格拒。
制性存用 ,指方剂中通过药物配伍, 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他药物所制约, 但又发挥其应有
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 甘温除热 ,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组合成方,以治疗因虚而发热的一种治法。
凉开 ,即清热开窍,指清热药配伍开窍药,以清热解毒清窍醒神,
或加石膏平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玉女煎 玉女煎中地膝兼,石膏知母麦冬全 阴虚胃火牙疼效,去膝地生温热痊 仙方活命饮 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 贝母花粉兼乳没,山甲角刺酒煎佳 一切痈毒能溃散,溃后忌服用勿差 芍药汤 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 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便脓自然康 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冒有奇功 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 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真人养脏汤 真人养脏诃粟壳,肉蔻当归桂木香 术芍参甘为涩剂,脱肛久痢早煎尝 天王补心丹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 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温经汤 温经归芍桂萸芎,姜夏丹皮及麦冬 参草扶脾胶益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益母桑,栀芩清热决潜阳 杜仲牛膝益肾损,茯神夜交安服良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 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消风散 消风散内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 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真武汤 真武壮肾温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 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水肿保安康 温胆汤 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 理气化痰清胆胃,胆郁痰扰诸症除 杏苏散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 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阳,苦味属阴。辛苦药味组合,共同完成气机疏通,宣发及排泄降浊的过程,共同调节人体
的气机阴阳平衡。
辛开苦降 ,当寒热互结, 肠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 呕吐下利时, 用辛味药辛散以开通心下痞
结,以苦味药之苦降,苦寒以清降泄热,降泄胃气以止呕,两者合用,开结降泄以治心下痞
证。
六郁 ,由朱丹溪首创, 综合六淫七情内外病因,将郁证分为气血痰火湿食六大类,
用治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的
热闭证一种治法。
温开 ,即温通开窍, 指用温通辛散药配开窍药以文通开窍而醒神, 致中风中寒、气郁痰厥寒闭证的一种治法。
用治寒邪痰浊蒙蔽心窍导
比较 麻黄汤桂枝汤 均能散寒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脉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