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赋权实践
4、小组活动的时间频率和会面次数应由成员间的 协定和相互便利性决定 5、成员应赞成并维护有关小组操作和记录体系的 各项规则 6、明确社工的角色 7、小组针对的是小组成员的共同问题,并非服务 使用者的个人困扰
1、赋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创造一种正式的机 制让案主参与组织的决策 2、赋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与项目受益人形成 一种伙伴关系以设计和评估项目 3、赋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清晰地提供跨越种 族、性别、阶层、文化和性取向障碍的政策和程序 以实现有效的服务输送 4、赋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形成一种员工之间、 案主与员工之间没有权力差异的决策实践模式 5、赋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促进员工之间形成 团队与合作
4、问题定义、签订合约:明确案主和社工的任务; 将多种压制包含其中,一起面对问题; 5、共同解决问题:案主承担赋权的责任,社工通 过感同身受进行协助;表现出对压制带来的威胁的 理解;共享对于问题的反思、意识;互动;对压迫 问题的批判性实践;明确个人、社区的优势 6、遗留:处理因结案而导致的感觉;巩固成就; 与社区联结;辨识权力收获; 7、评估:种族与性别敏感;评鉴压制、优势的影 响;不要过分关注简单且可测量的目标
1、前计划阶段:发现一个适合协同工作(coworking可为服务使用者带来更丰富的体验,提供 更多的支持)的团队、咨询支持以及对赋权原则达 成一致 2、起始阶段:以服务使用者合作伙伴的身份加入, 通过开放计划与服务使用者共同计划小组活动 3、针对行动进行小组准备阶段:帮助小组探讨哪 些问题是需要解决的,这些问题为什么存在以及我 们应如何进行变革
赋权实践
20160031121王雪娇
赋权-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
赋权-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赋权理论(THEORIES OF EMPOWERMENT)是根植于社会工作传统,成长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维护观点、市民权利和妇女运动,加上草根组织运动的孕育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实务取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这一理论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渐活跃起来。
该理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工作一贯追求的目标基本吻合,而且以该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模式亦表现出明显的可行性和建设性。
本科时期的社会工作课程中讲到“赋权”,多是指社会工作者在提供专业介入服务时把一系列权力下放给案主,让其自己做决定。
但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对“赋权”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都不系统。
我认真阅读了《Contemporary Human Behavior theory ——a critical perspective for social work》中的赋权理论(THEORIES OF EMPOWERMENT),并参考了其它相关书籍,对赋权理论有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和体会思考。
一、赋权理论相关内容赋权理论帮助我们在如何解决面对压迫时有关社会正义、人类优势和适应等议题上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不仅促进人们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也推动人们进行行为的改变。
赋权理论不会指责受助者没有能力去获取资源和权力;相反,它关注到人们因为社会不公、歧视和压迫使自己的需要无法满足,遭遇失败。
所以赋权的目标,在于通过削弱影响个体决定权、行动权的社会性或个别性障碍,增强个体运用权力的能力与自信,或者从环境中向个体注入一定的权力等方式,去帮助人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和行动权,从而实现个人的抱负和幸福。
赋权理论的核心概念有赋权(empowerment)、权力(power)、无权(powerlessness)和社会分层(stratification)。
Empowerment,有学者翻译为赋权或增权,是指个人或团体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生活的过程。
赋权理论不仅注重赋权的过程,而且也不断为被剥夺权利的个人或团体创造更多的机会去获得权力和资源。
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目录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 (2)二、社会学习理论 ........................................................ ........................................................... .. (2)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 . (2)四、镜中我理论 ........................................................ ........................................................... . (2)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 (2)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 . (2)七: 九型人格理论......................................................... ........................................................... .. (3)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 (3)九、社会支持网络 ........................................................ ........................................................... .. (4)(一)发展 ........................................................ ........................................................... .. (4)(二)基本假设 ........................................................ ........................................................... (4)(三)定义 ........................................................ ........................................................... .. (4)(四)分类 ........................................................ ........................................................... .. (4)(五)功能 ................................................................................................................... .. (4)(六)社会支持程度之影响因素 ........................................................ . (4)(七)应用 ........................................................ ........................................................... .. (4)十、优势视角理论 ........................................................ ........................................................... (4)(一)、优势视角的原则(saleebey) ................................................ .. (5)(二)、优势词典 ........................................................ ........................................................... .. (6)(三)、病态视角的假设 ........................................................ (6)(四) 、优势视角的核心信念 ........................................................ .. (7)十一、生态系统理论 ........................................................ ........................................................... .. 7十二、社会化理论 ........................................................ ........................................................... .. (8)十三、活动理论 ........................................................ ........................................................... (8)十四、弗诺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 . (8)(一)、意识与潜意识 ........................................................ (8)(二)、人格结构理论 ........................................................ (8)(三)、性本能理论 ........................................................ . (9)(四)、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 (9)(五)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 .. (9)十五、社会系统理论 ........................................................ ........................................................... .. 10十六、场论......................................................... ........................................................... .. (11)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所提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的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赋权理论增权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之中的反思
赋权理论增权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之中的反思对于赋权理论的反思1、赋权理论与社会工作其他理论的矛盾与配搭赋权理论的基本价值及目的,不是力求把案主提升到专业水平,也不是引导案主达致专业人员早先独立描述的目标,而是企图发动与维持和案主及案主群的一种互动,这种互动将会鼓励案主及案主群一步步地为自己界定一个目标,相信他们这样做是有价值的并可以达到这个目标,与此同时,在相互之间以及和提供技术与情感支持的专业指导者之间保持互惠性的联系。
这种价值取向与社会工作一贯追求的目标基本吻合,而且以该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模式亦表现出明显的可行性和建设性。
时至今日,在后现代的语境和权力观下,赋权这一概念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当然,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的,赋权理论同样如此。
赋权集中关注的是发展案主的能力,而不是寻求压制性社会的直接改变。
因此,它可能将促进社会变迁的责任归置于案主身上。
而对于案主来说,他们的力量可能得到增强,但依然需要面对巨大的社会障碍。
对赋权的实践规定,也没有明确指出该如何处理那些根本缺乏足够能力去主导自己生活的无权势的案主。
因此,社工可能会错误地认为所有的个案都能达到高度的赋权。
必须说明的是,赋权理论也有实用范围的限制。
赋权理论面临的另一个困难在于赋权对象与更大的社会生活与社会网络的关系问题。
一个已经“赋权”的个体,可能仅仅从他们所在的被压制的生活环境中的其他同样被压制个体那里获得权力与资源,去改变自己的弱势状态,而没有从更大、更广阔的社会结构中去寻找权力与资源。
如果这样,在一个社会或政治资源有限的地方,赋权过程不仅不能将受压迫的无权势者团结起来,还可能导致他们的相互倾轧。
正是由于以上的缺憾,赋权理论受到诸如系统生态理论、标签理论、行为主义甚至是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的批评非议。
系统生态理论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均衡是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需条件。
我国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研究综述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4), 1036-1041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1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21.104139我国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研究综述王悦,崔娟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广西柳州收稿日期:2021年3月29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21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28日摘要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的助人活动,起源于西方,使很多受边缘化群体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为解决我国弱势群体的困境,我国也逐渐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困境。
随着社会工作不断发展进步,在专业工作应用中使用较为广泛的赋权理论也更加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
赋权理论强调对个体或群体赋权可以使得服务对象获取生活必需的资源,提高控制生活的能力,消除无权感。
我国赋权理论的研究大多是以赋权理论核心概念研究、介入群体研究等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赋权理论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赋权理论的研究进行梳理,系统地介绍我国学者对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的研究现状,为促进社会工作赋权理论在我国的良性发展提供思路,促进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赋权,本土化,社会工作A Summary of Research on EmpowermentTheory of Social Work in ChinaYue Wang, Juan CuiSchool of Art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Received: Mar. 29th, 2021; accepted: Apr. 21st, 2021; published: Apr. 28th, 2021AbstractAs a professional helping activity, social work originated in the West and has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many marginalized group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light of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China,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has been gradually carried out to help the clients get rid of the王悦,崔娟pligh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al work, the more widely used em-powerment theories in professional work applications have also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from experts and scholars. Empowerment theory emphasizes that empowering individuals or groups can enable service targets to obtain resources necessary for life, improve the ability to control life, and eliminate the sense of powerlessness. Most of the research on empowerment theory in China is based on the core concept of empowerment theory, intervention group research and other as-pec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application of empowerment theory. Through combing the re-search on empowerment theory, it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Chinese scholars’ social work. The research status of empowerment theory provides ideas for promoting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empowerment theory,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in China.KeywordsEmpowerment, Localization, Social Work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赋权理论也译作增能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
社会工作理论之赋权视角
人际模式
与重要他人和支持网络的关系与沟通模式,特别是 弄清案主生活中的家庭成员和支持网络是谁;
评估关系的性质,如果可能,与重要他人见面; 注意问题和优势; 社工与案主关系的反思也要包含其中。
环境
环境包括物理的和社会经济的。 描述物理环境,包括社区、邻里、住户单位和家庭气
氛; 案主的工作环境包含在内也是有益的; 环境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资源和支持; 描述环境的回应性和特质; 问题是否与这样的环境有关联?
赋权的目标
将自己看作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的因果行动者(causal agent );
将社工看作拥有案主可以利用的知识和技巧的人; 将社工看作解决问题的朋友和伙伴; 将权力结构看作复杂而部分开放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
外部作用的影响。
这样,社工可以消除案主身上的起源于负面评价的各种消 极反应,让他们能够在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的过程中发挥 一定的作用,同时发现并消除影响案主的障碍,发现并实 施有利于有效解决问题的支持性措施(Solomon,1976)。
1. 赋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创造一种正式的机制让案主参与组织的决 策;
2. 要与项目受益人形成一种伙伴关系以设计和评估项目; 3. 要清晰地提供跨越种族、性别、阶层、文化和性取向障碍的政策和程
序,以实现有效的服务输送; 4. 要形成一种员工之间、案主与员工之间没有权力差异的决策实践模式
; 5. 要促进员工之间形成团队和合作; 6. 要采取策略以促进工作人员的心理赋权; 7. 其高层要有认同员工和服务受益人的赋权的意识; 8. 要采取策略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9. 鼓励员工倡导以改善政策和服务; 10. 要致力于提升自己的政治权力以及项目受益人的政治影响。
赋权视角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目录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二、社会学习理论......................................................... ........................................................... . (2)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2)四、镜中我理论......................................................... ........................................................... (2)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 (2)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2)七:九型人格理论......................................................... ........................................................... .. (3)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 (3)九、社会支持网络......................................................... ........................................................... . (4)(一)发展......................................................... ........................................................... . (4)(二)基本假设......................................................... ........................................................... .. (4)(三)定义......................................................... ........................................................... . (4)(四)分类......................................................... ........................................................... . (4)(五)功能......................................................... ........................................................... . (4)(六)社会支持程度之影响因素......................................................... (4)(七)应用......................................................... ........................................................... . (4)十、优势视角理论......................................................... ........................................................... .. (4)(一)、优势视角的原则(saleebey)................................................. . (5)(二)、优势词典......................................................... ........................................................... . (6)(三)、病态视角的假设......................................................... .. (6)(四)、优势视角的核心信念......................................................... . (7)十一、生态系统理论......................................................... ........................................................... .7十二、社会化理论......................................................... ........................................................... . (8)十三、活动理论......................................................... ........................................................... .. (8)十四、弗诺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8)(一)、意识与潜意识......................................................... .. (8)(二)、人格结构理论......................................................... .. (8)(三)、性本能理论......................................................... (9)(四)、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 (9)(五)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 (9)十五、社会系统理论......................................................... ........................................................... .10十六、场论.................................................................................................................... .. (11)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hierarchyof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所提出。
社会工作的赋权视角 讲课
社工12-1班 第三小组
一、案例介绍
马大姐46岁,小学文化,是一家服装公司的保洁员,每个月收入
只有七八百,但省吃俭用也仅能勉强维持日常开销。近来公司不 景气,开始大幅裁员,马大姐失业了。 丈夫5年前因病去世,她就独自带着15岁的儿子在老城区一间不 到20平方米的平房生活。丈夫治病不仅花去了全部的积蓄,还欠 下亲朋好友数万元的债务。因为失业,家庭经济来源被中断,使 原本拮据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由于就业信息不畅通,马大姐出 去找过好几次工作,但总是碰壁,不是人家嫌她年龄大,就是觉 得她学历太低。为了生活,马大姐只好起早贪黑地卖报纸以补贴 家用。她仍然想能得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既要还债,也要供儿子 上学。
第二阶段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多的详细的收集与 案主所带来的问题有关的资料,从中了解问题的成因,确定 问题的性质,发现问题解决的入手点。 (主要包括马大姐孩孩子在学校的一些信息和就业信息)
三、制定目标
通过社工的介入,帮助马大姐了解更多就业信息, 寻找就业机会,改善马大姐的经济状况,改善与孩子 的交流问题和指导作业的难题。
五、结束服务和评估跟进服务
1、 过程评估 主要评估在为马大姐服务过程中,各项工作是否完成,有哪些不足需 要改进。 2、 结果评估 评估服务效果,马大姐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效果如何。是否需要 转案或继续服务。 3、 第三方评估 利用机构的资源优势,对工作者在日常服务中的各项情况进行客观 的评估,有利于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
人际层次,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 政治层次,能够促成政策或政治层面的改变;
(2)脉络化:
脉络化重点关注案主自己对自身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理解,而 不是一沉迷于社工的假设获建构。要力求取得建立在案主现实基
社区工作中的赋权理论的解释是什么?
社区工作中的赋权理论的解释是什么?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人们克服阻碍其成长和发展的个人或环境的障碍,促进个体自身发展为目的的,所以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赋权是重要的目标之一。
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社工要以赋权为导向,相信任何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技巧、理解与能力,必须充分认识他们的存在,而非只是看到加注在案主身上的负面标签;社会必须相信案主有自己改变自己的能力,他们有能力去增加他们的优势并由此而为社会的整体利益作贡献。
因此社工在对个案问题进行介入时,要帮助案主明确其所处的环境,发现他们所想要的东西,使案主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从而自己学会运用资源,真正掌握权力,掌握自己的生活。
总体上讲,综合各个学者的观点,赋权可以看作是实现一个目标或一种心理状态的发展过程和介入方式。
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
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要以赋权理论为导向,促进赋权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发展和在帮助弱势群体获得资源和权力方面真正发挥作用,实现弱势群体的赋权。
三、赋权理论结合社会工作的思考赋权理论有其丰富的内涵,赋权不仅是社会工作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关键所在。
那么,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案主的赋权呢?赋权是否就是“赋予”案主权力呢?读完《赋权理论》,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两个问题作了以下的思考。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要真正实现案主的赋权,笔者认为社工必须了解案主的赋权体现在个人赋权和社会赋权两个层面的内容以及两者的关系,从而,在介入案例时,社工才能帮助案主、使其个人赋权和社会赋权得到真正实现,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案主赋权。
个人赋权,就是社工要下放权力(一般指选择权和决定权)给案主,让案主自己掌握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使案主对个人决定具有更多的控制权,然后让案主学习新的方法,采用那些可以给他们带来更满意、更有收获的结果的行为。
笔者认为这与社会工作七大原则中的案主自决原则相似。
它们都强调案主有对自己行为做出选择和决定的权力,社会工作者必须尊重,在案主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的基础上,社工协助案主去解决问题。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增权理论概述(无参考文献)
增权理论概述(无参考文献)赋权理论概述(无参考文献)一、社会工作理论中的授权视角“赋权”是社会工作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视角,也是近三十年来国外社会工作研究者们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随着我国专业社工的发展,近几年对赋权视角的关注和也较多。
我们知道社会工作的对象通常是社会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而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助人自助”,在社会工作理论的若干视角中,赋权视角的工作实践最能契合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
(一)赋权的视角是什么赋权,也称增权、充权,它从empowerment翻译而来。
所罗门是这样界定赋权的:“社工针对案主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旨在减少基于污名群体的成员的负面评价而形成的无力感。
它涉及辨识导致这一问题的权利障碍和旨在减少间接权利障碍的影响和减少直接权利障碍的运作的特定策略的发展实施。
”根据所罗门对赋权的界定,我们看到赋权“具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1)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潜力的自我意识;(2)建构知识和能力以更批判性的理解个人环境的社会和政治现实之网;(3)开发资源和策略以实现个人和集体目标。
赋权可以在三个层面上进行:一个是个人层面,个人认为他们有能力影响或解决问题;第二,人际关系层面,个人与他人合作的经验促进问题解决;三是政治层面,可以促进政策或政治层面的变化。
从以上所罗门和李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授权视角从个人、人际和政治三个层面最彻底地表达了“帮助他人和自助”的核心价值。
基于此,许多社会工作理论家非常重视赋权视角在社会工作中的实践。
例如,Simon(199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描述了以赋权为导向的社会工作的特点;在《社会工作的赋权导向》一书中,Lee(1994)描述了一种赋权导向的社会工作模式,包括专业目的、价值、知识、理论基础和方法。
(二)赋权的层次赋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第一,个人层面的赋权。
所谓个体赋权,是指个体控制自身生活的能力,以及整合和影响环境的能力,包括实际控制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社会工作相关理论1.赋权理论。
该理论也被称为“增权理论”“充权理论”。
其主要观点有:(1) 个人的无力感(没有权能)是由压迫造成的;(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3)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赋权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消除环境的障碍,帮助他们确立自信,增强他们的权能。
2.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而产生的。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是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增加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3.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该理论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
优势视角强调社会工作者在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是服务对象个人及其在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
4.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等级构成。
马斯洛认为,人在低层次需求被满足后,会转而追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目录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 (2)二、社会学习理论 ........................................................ ........................................................... .. (2)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 . (2)四、镜中我理论 ........................................................ ........................................................... . (2)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 (2)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 . (2)七: 九型人格理论......................................................... ........................................................... .. (3)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 (3)九、社会支持网络 ........................................................ ........................................................... .. (4)(一)发展 ........................................................ ........................................................... .. (4)(二)基本假设 ........................................................ ........................................................... (4)(三)定义 ........................................................ ........................................................... .. (4)(四)分类 ........................................................ ........................................................... .. (4)(五)功能 ................................................................................................................... .. (4)(六)社会支持程度之影响因素 ........................................................ . (4)(七)应用 ........................................................ ........................................................... .. (4)十、优势视角理论 ........................................................ ........................................................... (4)(一)、优势视角的原则(saleebey) ................................................ .. (5)(二)、优势词典 ........................................................ ........................................................... .. (6)(三)、病态视角的假设 ........................................................ (6)(四) 、优势视角的核心信念 ........................................................ .. (7)十一、生态系统理论 ........................................................ ........................................................... .. 7十二、社会化理论 ........................................................ ........................................................... .. (8)十三、活动理论 ........................................................ ........................................................... (8)十四、弗诺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 . (8)(一)、意识与潜意识 ........................................................ (8)(二)、人格结构理论 ........................................................ (8)(三)、性本能理论 ........................................................ . (9)(四)、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 (9)(五)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 .. (9)十五、社会系统理论 ........................................................ ........................................................... .. 10十六、场论......................................................... ........................................................... .. (11)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着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