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

合集下载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新闻调查》节目分析篇一:新闻调查特点分析浅析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的特点摘要:《新闻调查》是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从1996年5月17日开播至今在受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新闻调查》本着探寻事实真相的宗旨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关注民生的选题以及新颖的节目结构等个性特点于众多新闻报道类节目中脱颖而出。

在社会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媒体监督的作用。

关键词:精彩导视、叙事结构、处境风格正文:深度报道是一种以“深”见长的新闻体裁,电视深度报道是运用电视符号手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揭示表象背后的事实真相的报道方式。

它以记者的现场调查为结构主线,坚持用事实说话,通过讲述故事反映主题。

深度报道具有内容的深刻性,思考的科学性,以及目标主流化的基本特征。

《新闻调查》作为深度调查类节目的典范,本文将从《新闻调查》本身出发,从《新闻调查》的节目结构、选题特点、叙事方式以及采访风格四个方面来分析深度报道栏目的特点。

一.节目结构《新闻调查》的节目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开头、导视、片名和分片头。

开头有12秒的画面,屏幕上不断闪现记者说话的脸和“新闻调查”四个字,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强调节目的片名,加深受众的印象。

同时记者说话的脸可以理解为用事实说话。

紧接着是3d立体隧道样式的画面,隧道上出现代表选题内容的文字,同时不断向深处延伸,代表节目内容的深刻性。

整个画面配以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体现出新闻调查团队的凝聚力和行动力。

其次是《新闻调查》的导视。

本文将以《发泡餐盒沉浮记》为例进行分析。

本期节目的导视有30秒,画面是成堆白色餐盒和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对话,穿插配以浑厚男声解说词:“一只小小餐盒,14年的沉浮,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无数的利益交错,一只轻轻的餐盒,如何承受难以承受之重,敬请收看《新闻调查》——发泡餐盒沉浮记”。

由画面和导语引出本期主题和节目名称。

片名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和导视融为一体的。

专题报道的优秀案例

专题报道的优秀案例

专题报道的优秀案例1.《沉默的羔羊》专题报道:以《沉默的羔羊》为主题的专题报道,可以涵盖该小说的创作背景、人物分析、故事情节、影响力等内容。

可以采访该小说的作者托马斯·哈里斯,以及相关的文学评论家和读者,从不同角度解读该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还可以展示该小说的改编电影和舞台剧,以及其在文学和影视领域的影响。

2.《雾都孤儿》专题报道:以查尔斯·狄更斯的经典小说《雾都孤儿》为主题的专题报道,可以从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入手,介绍该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以及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可以采访文学学者和狄更斯的研究者,了解他们对小说的解读和评价。

还可以探讨该小说对社会改革运动的影响,以及它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3.环境保护专题报道: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专题报道可以关注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森林砍伐等。

可以采访环保组织的代表,了解他们的工作和行动措施。

还可以探讨各国政府和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和行动,以及普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此外,可以重点报道一些成功的环保项目和个人,激发读者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参与。

4.健康养生专题报道:以健康养生为主题的专题报道可以关注当前社会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重视。

可以介绍健康饮食、运动锻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采访营养师、运动教练、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分享他们的专业建议和经验。

还可以报道一些健康养生的成功案例,介绍那些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改善身体状况的人们。

通过专题报道,可以向读者传递关于健康养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健康生活的认识和重视。

5.科技创新专题报道: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专题报道可以关注当前科技领域的热点和前沿。

可以介绍一些新兴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如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

可以采访科技企业的创始人和研发人员,了解他们的创新理念和技术突破。

还可以报道一些科技创新的成功案例,介绍那些通过科技创新改变社会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企业和个人。

出镜记者柴静

出镜记者柴静

央视出镜记者柴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柴静:1976年出生于山西,1995年毕业于湖南长沙铁道学院,同年主持湖南文艺广播电台《夜色温柔》节目;1998年辞职到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电视编辑;2001年担任央视《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主持人;2003年4月,成为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零距离”报道“非典”。

《北京:“非典”阻击战》《征服感染》《非典时期王府井》《“非典”突袭人民医院》《专访何大一》《阿文的噩梦》《双城的创伤》《村官的价格》《事故的背后》《艾滋孤儿的家》《张润栓的年关》《被起诉的杂志社》《长大未成人》《陈丹青出走》《精神病人暴力事件调查》《救助站的困惑》《命运的琴弦》《女子监狱调查》《深圳外贸骗局揭秘》《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网瘾少年》《心灵的成长》《新型毒品》《以生命的名义》《注射隆胸》《钟祥投毒案再调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等等(来源:央视国际)2003年6月的一天,柴静坐在武威开往双城镇的小车上,车窗外掠过的是绿色的田野,但是柴静却心情沉重。

5月下旬,在双城镇发生了六年级学生连续服毒事件,两名死亡,四名获救。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少年选择了这样极端的方式,是柴静要探寻的谜底。

在随后的几天里,柴静和她的同事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采访,让那些沉默的少年开口说了话,最终像剥茧抽丝一样,解开了事件的谜团。

尤为难得的是,柴静把少年和成年人对死亡和生命的不同理解放在一起加以对照,用温暖的关怀和理解的光芒照亮了少年们敏感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双城创伤》。

在双城采访时的一件事让柴静久久难忘。

一个14岁的男孩接受完采访之后,遭到母亲的责骂。

因为他母亲在找他的路上,听到的尽是镇上人们的指责,他们认为都是她的儿子给镇上人丢尽了脸。

男孩说,等你调查完,我就离开这个世界了。

柴静听了十分难过地说:如果是因为我们调查的话,我们今晚就走。

男孩说:你们要是今晚走,明天就见不到我了。

然后转身离开。

尽管后来柴静写了一封信给那个男孩,在信中柴静讲述了自己在14岁时的经历。

以生命的名义_初中初一作文800字

以生命的名义_初中初一作文800字

以生命的名义以生命的名义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罕见的八级大地震。

看着计时牌上的数字一点点接近震后营救的黄金72小时,每一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温家宝总理一再叮嘱:“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要尽百倍的努力。

”大家无不热切期盼着多一个同胞能够获救,无不强烈渴望着早一分钟救出所有危难中的生命。

因为,此时此刻,生命高于一切,我们所唯一祈求的就是人的生命。

也只有在如此毁灭性的大灾难面前,我们才会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宝贵。

看着无数无家可归的人们,看着不断攀升的伤亡数字,看着受灾现场的断壁残垣,相信我们的心中都会涌起无限的哀思和痛楚。

我不忍心看到母亲们抱着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失声痛哭,我不忍心看到在废墟之中的那一个个绝望的眼神,我不忍心看到那在马路边上排成一队的尸体……这一次的大地震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有人失去了父母,有人失去了唯一的孩子,有人失去了兄弟姐妹……但在这些伤痛之后,人们将这些放在了心底,任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他们已经把中国当成了他们的母亲,他们更是把在地震中受埋压的人们当成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更大的感动,来自于地震现场,灾民的自救互救,志愿者的无私援助,子弟兵的英勇奋斗“幼儿园老师舍身为孩子挡垮掉的水泥板”、“私人诊所医生拿出全部药品救人”、“成都出租车司机自发奔赴灾区参与营救”……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民间组织力量的雏形进一步发展,中国已步入一个新的人性化社会。

从非典到洪灾,从雪灾到台风,从达赖集团到超强地震,众志成城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我们。

这一次的特大震灾,更是让人们前所未有地紧密团结在一起,国内迅速掀起了捐款狂潮,献血车前排起了长队,各地的赈灾义演还在紧张准备着。

救灾是对所有爱国者的动员令,灾难在团结的中国人面前变的渺小和脆弱。

一点很小的善心,乘以13亿,就会汇成爱的海洋;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也会变得脆弱不堪。

以生命的名义,让我们在灾难中一起成长。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能继续坚持活下去,愿所有的生命无论何时都得到尊重。

色调在电视专题片中的运用及调节技巧

色调在电视专题片中的运用及调节技巧

色调在电视专题片中的运用及调节技巧作者:尤美来源:《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2014年第09期画面是电视传播中最基本的界面,而色彩又是电视画面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由此可见色彩之于专题片的重要程度。

色彩的有效把握不仅能丰富画面内容,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感觉符号,如能恰当运用,它就会胜过无数的文字描述,而让人直观地体会到电视片主人公身处的情境及编导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此,尽管色彩算不上电视专题片成败的决定因素,但其为专题片起到的画龙点睛作用,还是极为重要的。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色调的运用在专题片中通常能起到三种作用:渲染气氛,为专题片奠定基调;增强电视画面的节奏感;引发画面的象征意义,借画面色调表达情感。

首先说说色调的第一个作用。

色调最初多见于电影作品,编导借助色调变化来渲染影片气氛,并为整部片子奠定情绪基调。

我们比较熟悉的《红高粱》《1942》《投名状》等影视作品,都很好地借助色调诠释了影片的内涵与主旨。

色调作为一种特殊的画面表达方式,近年来也成为很多专题片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段。

比如在甘肃电视台拍摄的反映甘肃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的《多彩甘肃》中,编导就大量使用了色调调节技术。

由于该片反映的是整个甘肃省风貌,拍摄地域跨度很大,再加上受不同地域拍摄条件不同的影响,大量的影像素材就必然会出现不统一、不协调等情况。

而利用调色技术就可轻松、完美地实现全片的色调统一,平衡整体色彩。

另外,在中央电视台《纪事》栏目中有一期节目叫《牛牛的冬天》,讲的是北京音乐学院大三学生牛牛在属于自己的音乐天地里为了梦想努力拼搏的故事。

由于题材较为前卫,所要表达的思想积极向上,所以编导在节目中通篇使用了红色作为基本色调——红色的墨镜,红色的灯光,红色的服饰,红色色调下的北京城夜景……大多数场景的拍摄都是在偏红的基调上进行的,一方面会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另一方面也表达出青春的激扬、无畏,以及年轻人在自己人生道路上选择的多样性。

探寻人的理性和人性《新闻调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节目评析

探寻人的理性和人性《新闻调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节目评析

探寻人的理性和人性《新闻调查》一一《一只猫的非常死亡》节目评析“《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以上是摘自央视官方网站对于新闻调查这个节目的介绍,或者也可以说是对该节目的性质、特色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

事实上,个人认为,《新闻调查》自1996年开播以来确实做得相当值得肯定,已经成为中国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一面旗帜,也非常为广大观众和社会各界人士所认可。

以下仅就该节目中的一期《一只猫的非常死亡》来做下评析。

首先,从节目选题角度来分析。

一个选题是否有价值,需要放在社会经济的大背景下来衡量,要符合事件发生当时的背景条件,并且要具备一定的时效性。

从大背景方面来看,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用类动物的种类和量的需求都在不断上升,以前不能吃的动物现在可以吃了,以前不敢吃的动物现在也敢吃了,但是人们对于动物的保护意识却始终没有形成社会共识,甚至于虐待和猎杀动物的现象司空见惯,把虐猫事件做为选题,符合当前的社会经济大背景条件。

从时效性方面来看,节目开始便介绍了对于《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的调查是从事件发生2个月后开始的,调查较为及时,符合时效性的要求,由此可以判定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做为选题是非常合适的。

从节目结构来看。

《一只猫的非常死亡》所采取的节目结构为叙事性结构,具体的可以划分为因果式线性结构,它属于因果式线性结构中的结果-→原因型。

本结构首先向受众介绍了事件发生的起因与发展,然后进行逐步的调查从而分析出了这起事件的发生原因。

在调查过程中,节目为观众设置了四个悬念,这些悬念的设置有两个作用,第一可以引起广大受众对节目的兴趣,同时还可以通过悬念的设置引出节目的下一个线索。

第一个悬念:网络上出现虐猫事件,激起广大网友的愤慨,那么图片、视频作者是谁做的?通过这个悬念的设置引出了杭州银狐科技公司的Gainmas Guo,黑龙江萝北的医院的一名药剂师王某以及找到了萝北县广电局的李某,三个事件的当事人。

纪实报道文章

纪实报道文章

纪实报道文章拯救生命的奇迹——记一场紧急救援行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发生如同电影情节一般,充满了惊心动魄的紧张和刺激。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关于生命、勇气和决心的故事。

近日,在四川的一个小山村,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

当地一名村民在山间采药时不慎失足跌落,命悬一线。

接到报警后,救援队伍迅速集结,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争夺战。

事发当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山间的小路崎岖难行,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然而,救援队员们毫不退缩,他们背负着沉重的救援装备,冒着风雨向事发地点挺进。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抵达了现场。

现场的情况让所有人心头一紧。

伤者躺在山崖下,伤势严重,无法动弹。

更糟糕的是,一场暴雨即将来临,这将进一步增加救援的难度。

面对这样的困境,救援队员们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他们迅速展开行动。

经过紧张有序的分工合作,救援队员们首先搭建起临时避雨场所,为伤者提供遮蔽。

然后,他们小心翼翼地将伤者抬上担架,开始向山下转移。

山路陡峭湿滑,每一步都需要格外小心。

队员们紧紧抓住担架,相互扶持着前进。

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衣服和脸颊,但他们没有停下脚步。

在经过数小时的艰难跋涉后,救援队伍终于将伤者带下山。

在等待急救车的期间,队员们一直守护在伤者身边,为他提供必要的医疗护理和心理支持。

当急救车抵达现场时,队员们协助医护人员将伤者抬上车,并一路护送至医院。

经过紧张的抢救,伤者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这个消息让所有的救援队员们欢呼雀跃,他们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这场救援行动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勇气,更因为他们的决心和信念。

他们深知每一个生命都无比珍贵,他们愿意为了拯救生命而付出一切。

这场救援行动虽然结束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结束。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困境和挑战等待着我们。

面对这些困境时,我们需要像救援队员们一样勇敢、坚定、无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困境中挺直腰板,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生命至上,解救危难个案标题

生命至上,解救危难个案标题

生命至上,解救危难个案标题飞身潜入水底救出落水女童,看到孩子转危为安后,他浑身湿透却悄然离开。

近日,石家庄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于占江勇救落水女娃的事迹引起热烈反响,被网友盛赞。

面对网友的赞誉,于占江说:“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名父亲,碰上了,说什么也得救,那是一条人命啊!”见义勇为、挺身而出,这是扎根于一位党员干部心中的印记,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他是潜入水底救出落水女童的勇士5月14日,李女士和爱人带孩子到秀水公园游玩,来到东门附近的湖旁时,突然听见有人高声呼喊,“有小孩掉水里了……”她本能地朝对岸望去,看到一个孩子的头在水面挣扎。

在她跑向岸边时,孩子的身体已经完全沉入水中,万分危急时刻,就看到一道黑影纵身一跃潜入水中,众人焦急等待之时,在距离岸边10余米处,孩子被托出水面。

救人的是一位身穿黑衣的中年男子,他双手托抱着一个女孩向岸边游,孩子被救上岸时已经失去意识,经过岸边好心游客的施救,几分钟后才哭出声来。

男子下水救人时衣服、鞋子都没来得及脱,甚至连身上的手机和车钥匙等都没顾上掏出。

救上孩子后,男子全身湿透,站在岸边用力将衣服的水拧干,一位女士深深向他鞠了一躬,男子说“没事没事”,随后和妻子悄悄离开现场。

“看他年龄也不小了,还这么奋不顾身救人,很感动。

”李女士用手机记录下这感人一幕后,对4岁的儿子说,“这个叔叔真棒,见义勇为!你以后也要做个勇敢的人。

”孩子听了后也学妈妈竖起大拇指,表示也要当个勇敢的人。

飞身潜入水中救人的是石家庄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于占江。

5月18日,在接受采访时,于占江表示,“事发紧急,当时就一个想法就是救人,我会游泳,所以当时没有丝毫犹豫”。

潜入水底,抓到孩子后,随即把孩子托举出了水面,第一时间保证孩子不再呛水。

救出女童,看到经过急救孩子无大碍后,他才和妻子一起离开。

浑身湿透的于占江时不时打着哆嗦。

上车后,于占江脱下鞋袜,妻子开车迅速返回家中。

到家后,爱人为于占江熬了姜汤水,但他当晚还是发起了低烧。

以生命的名义[合集]

以生命的名义[合集]

以生命的名义[合集]第一篇:以生命的名义以生命之名义每一场特殊战斗,都需要一批特殊战士;每一次生死搏斗,都会涌现一批英雄。

2003年的春天,“非典”狞笑着向人类发起了疯狂进攻,像一场看不见沙尘的沙尘暴,像一场没有风雪的暴风雪,更像一场看不见硝烟和弹雨的战争,在苏醒的土地和湛蓝的天空间,悄然降临。

一夜之间这病魔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一群勇敢、无私的白衣战士毫不畏惧地来到了抗非战场上,为了战胜疫病,他们从没放下过自己肩负着的救死扶伤的重担,在非典病魔的袭击下,临危不惧,无私奉献。

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说着“这里危险,让我来”,哪里最苦最累最危险就冲到那里,直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张积慧在隔离的医院写下的《护士日记》,让无数读者流下热泪的;“因为我们年轻,我们没负担。

”所以那些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护士们主动申请到第一梯队参加救护。

伟大源于平凡,高尚出于朴素。

他们是生活中一位位普通人,他们也有对疫情的担忧和甚至恐怖,但危难时刻祖国和人民一声招唤,母亲吻别了沉睡的婴儿,儿子瞒过年迈的父母,妻子告别了新婚的丈夫。

在病魔面前,医务人员们凭借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向患者传递着无尽的爱。

一场灾难过后,人们留下的,除了有关灾难的痛苦记忆、让人感动的故事,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是一种精神,责任心——一种引领我们前行力量。

每个人都会面对责任,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时候举起自己的右手,作出庄严的承诺。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那些在抗击“非典”中倒下的烈士们,给我们作出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我是一名年轻的护士,今天,有千千万万和我一样受抗非精神激励的护士在平凡的工作中奉献,在奉献中我们更有义务将我们的护理工作提升一个更高的起点。

从2003年派出一名急诊护士至广州市中医院抗非前线支援,10年来她深沉的那句“因为非典,从此更加懂得,我们都应该珍惜生命,珍惜朋友,珍惜每一个人。

”到这10年内我们在医院领导下不断优化护理工作的执业环境;近几年,护理部、科室管理人员紧抓培训和学习提高科室护理人员的素质,加强临床事件处理能力,提高护理工作服务质量;以及在我院在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涌现出如妇产科关键时刻挑起重任的护士长;还有我们长年累月真诚付出,热爱自己的工作的护士姐妹们...直至今日,我们无不在思考在努力,如何在这个暂且安静优越的环境里发展护理事业,继续践行南丁格尔的名言:“在可怕的疾病与死亡中,我看到人性神圣英勇的升华。

央视女记者匍匐报道曼谷枪战,其勇气获一致好评

央视女记者匍匐报道曼谷枪战,其勇气获一致好评

央视女记者匍匐报道曼谷枪战,其勇气获一致好评传媒1001 XXXX她叫张萌,1982年出生,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采访部工作。

2010年5月13日,泰国军队企图封锁红衫军占领的三平方公里地盘,双方爆发冲突。

5月14日下午,央视驻曼谷站记者张萌和在当地聘请的摄像师皮纳约,头戴钢盔、身穿防弹衣走过红衫军和政府军对峙的中心区域,深入泰国军队与红衫军示威者发生冲突的现场,采访拍摄双方武装冲突的瞬间场景,在硝烟中冒死釆访,趴在地上坚持对冲突进展进行现场报道。

期间,泰籍摄像师在躲避流弹时脸部被划伤。

那真的是惊魂的十分钟。

当时,泰国政府已将整个区域完整地包围起来,而红衫军和政府双方形成对峙的状态,两边仅相距100米。

张萌在对现场的环境进行简单的介绍后,沿着路的栏杆这一侧慢慢走向政府那一方,去查看情况。

突然,张萌发出了第一声尖叫,因为红衫军发了一个他们自制的火箭炮,似乎在警告记者:不要往军队那边走,不然的话小心挨子弹。

张萌紧紧地抓住摄像师的手,走过了人生中最漫长的100米,终于较为安全地走到了目的地。

随后,张萌在军队那一边进行现场报道,场面还算是比较平静。

突然发出了爆炸的声音,从伦披尼公园释放出了一个手榴弹,张萌不由自主的发出了第二声尖叫。

她赶紧双手抱着耳朵趴下来。

虽然她穿上了避弹衣,但是下半身没有保护。

于是皮纳约奋不顾身,将腿压在她的小腿上,用身体掩护她。

她趴在地上,全身发抖。

当看到鲜血从摄影记者脸上流下来时,她紧张的汗水和感动的泪水已将地面染湿了一片。

尽管如此,张萌依旧在报道现场情况。

镜头中匍匐的她,戴着防护眼镜,小心翼翼地护着话筒说话。

不得不说,张萌趴在地上报道的场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看到她还能保持敏捷与冷静,更感人的是还在坚持报道,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十几分钟后看到她在战火之中依然坚毅平静地继续现场连线,深深地佩服和感动。

我觉得做记者就需要这样的职业素养。

抗旱,以生命的名义读后心得体会2篇

抗旱,以生命的名义读后心得体会2篇

抗旱,以生命的名义读后心得体会 (2)抗旱,以生命的名义读后心得体会 (2)精选2篇(一)《抗旱,以生命的名义》是一本关于抗旱的专题报告集,记录了在干旱环境中艰苦奋斗的人们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勇气与智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被里面的故事所感动,并从中体会到了一些重要的人生哲理。

首先,这本书向我展示了人们在面对逆境时的坚韧与勇敢。

在极端的干旱条件下,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们不畏困难,不停止探索,一刻不停地为了保护自己的生活、家园而奋斗。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明白到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只要我们心怀希望、勇往直前,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其次,这本书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常常忽视了自然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认为自然界是无尽的资源供我们开发利用。

然而,当干旱来袭时,我们才意识到自然的强大和无法预测性。

这本书通过讲述抗旱过程中对于水资源的重视和管理的故事,呼吁人们要保护自然、珍惜水资源。

我们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只有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拥有更好的生活。

最后,这本书也给我带来了对于生命的敬畏和珍惜。

在严酷的干旱环境中,人们为了生存必须绞尽脑汁,寻找各种水源。

他们的生命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但他们依然坚持生活下去,努力保护自己的家园。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人们都在以各种方式努力生存。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通过阅读《抗旱,以生命的名义》,我对于抗旱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领悟到了生命的可贵和对自然的尊重。

这本书不仅帮助我了解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提醒了我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抗旱,以生命的名义读后心得体会 (2)精选2篇(二)《抗旱,以生命的名义》这篇文章让我深感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它讲述了一个被困于旱灾之中的小村庄,经历了无尽的痛苦与绝望,却仍然坚持着不放弃的信念,努力对抗这场灾难,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家园。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分析(广电0802杨柳叶青)片子立论《以生命的名义》以男男同性恋这一艾滋高发群体作为切入点,进而调查对其作为艾滋病感染的第二大群体存在的干预工作。

然而,看过片子后,存在的疑问是,片子重点并不十分明确,它既想要讲男男同性恋的问题,又想要通过其来调查他们作为高危群体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的困难;既有在片子中给人以对同性恋群体的隐约偏见,又想要给人们传递消除偏见的信息。

想要两者兼得的情况下,或者说通过同性恋群体的切入点来反映艾滋病妨预工作,而且“以生命的名义”片名,会让人有这样一种印象:无论男男同性恋是怎样的群体,都以其作为生命的个体/群体的存在对艾滋病传播带来的隐患,多少存在偏见的意味,如若正常看待,何必强调需要“以生命的名义”来证明呢?告诉观众我们要在“以生命的名义”为前提条件下来接受这一事实吗?记者表现柴静:她是电视机里那个有着光洁的高高的额头的女子,那个清汤挂面的头发不时地垂下遮住面颊的女子。

柴静在采访中绝大多数提问的时候都是面带微笑,带着女性记者特有的温柔,用心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这使得她的新闻中有了柔软的一部分,柔软的这一部分,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对人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同情。

《以生命的名义》中柴静问小江:“你为什么特别想让他唱这首歌(《我愿意》)呢?你觉得这首歌传达的是什么呢?”她让小杨在采访现场再次唱了这首歌,摄影师给了两人双手十指紧扣的特写,在略带沙哑的歌声里,观众感受到了同性爱人之间浓浓的爱意,这份爱与异性恋的爱情一样的美好。

然而同时,柴静也不缺乏记者刚性的一面,她不回避让人尴尬尖锐的问题,会不断地追问下去直到采访对象说出她想要的回答。

片中柴静追问重庆市渝中区计生办的周生建:“这部分人(指男男同性恋者)是同性恋人群当中更为敏感的一群人,他们甚至是打击刑事犯罪的一个对象,你是一个政府的官员,你怎么来对待这个群体?”片子的末尾柴静说道:“在这里(抗击艾滋的战场之上),科学、关爱、理解终将取代愚昧、歧视和偏见。

以生命的名义解读灾难报道

以生命的名义解读灾难报道
福。 在 海 地 7 3 地 震 中 , 国 8名维 和官 兵 不 幸 ・级 中
到 了生 命 的最 后 一 刻 , 亲 得 救 了 , 他 却 永 远 地 母 可
悲苦 、 自救与救人者 的坚强 , 让人们看到 生命 在灾 难中的真实情状 , 进而打动读者。 记者切记别煽情 ,
煽情的 、 杜撰 的报道永远没有真实感 人。 媒体在灾难人物报道 的采写时 , 还肩负着从道 义上扶危 济困的责任 ,既 向受众客观报道灾难 , 又 要体现出对生 者的安慰和对死者 的尊重。 故而从另
20 09年 6月 1日,法 航班 机在 大西 洋 上 空 如
谜 团般地失踪。空难本已令人揪心 , 而更令人震惊 的是 , 该航班载有 9 中国乘客 , 中有一名 据称 名 其 是来 自浙江的侨胞 。 经过 1 2个小 时的线索寻找 , 钱 江晚报终于查明了这位遇难 者的身份 : 名为陈庆伟 的3 5岁单身男子 , 在浙江 出生 , 刚刚移 民到 巴西 ,
的舟 曲男 孩 张 新 建 , 了 支 撑 着 母 亲 活 下 去 , 持 为 坚
曾经 , 他们与我们呼吸着一样 的空气 , 一样牵 挂无数 , 纠结无数。通过他们的生命 留痕以及 所爱 过或被爱过的人 的回忆 , 让他们在记者 的笔下活过 来, 以记录的方式 , 告慰逝者 , 显生命 , 彰 成为媒体 的职责 。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部史诗 。作为媒体 , 如此执
着于真实再现遇难者来过这个世 间的踪迹 , 是为了 告诉逝者 : 我们永远在一起 ; 同时告诉来者 , 他们还 有什么未尽的愿望 , 等着我们去完成。
生命。 国《 美 华尔街 日报 》 流传着一句写作格言 :一 “
千 万人 的死 亡 只 是 一项 统 计 数 字 , 一 个人 的死 亡 而 却 是 一 场悲 剧 。”

电视节目分析《新闻调查》

电视节目分析《新闻调查》

电视节目分析《新闻调查》编者按:《新闻调查》是中国电视专栏中的一个异数,它有着良好的品质,却从不曾在众声喧哗的评议中占一席之地,它不像《东方时空》、《焦点访谈》般耀目,也不像《实话实说》般有观众缘,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人们对《新闻调查》似乎陷入沉默或失语当中。

这个专辑试图从《新闻调查》运作的观念、模式,选题的内容,节目的形态特征,制作手段进行各侧面的剖析,以图对《新闻调查》发展的历程和未来的走向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1996年5月17日《宏志班》播出开始,至今4年时间,累计200余期节目,中央电视台大型新闻评论性栏目《新闻调查》的成就和缺陷,都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其成功之处,是充分利用了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宣传舆论工具的政治权威性,对某些新闻热点问题和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社会敏感问题,进行新闻取证、分析和透视,从而引起了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其缺陷之处,恰恰就在成功的背后。

立论的政治权威意识,调查过程自上而下的舆论监督感,编辑制作的启蒙说教姿态,严重地制约了这个电视栏目精神空间的进一步拓展,文化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政策报道简单化,工作报道程式化,成就报道概念化,批评报道一般化,报道语言文书化,缺乏与现实生活的交融性,与底层群众的亲和力,导致对新闻事件背后的生活与命运,文明与审美的淡漠,正在日渐成为这档每期45分钟的大型新闻评论节目的症候。

一、站在什么角度调查站在工作的角度,自上而下地进行舆论导向或舆论监督式的新闻调查,是《新闻调查》栏目中大部分节目的基本形式特征。

1997年10月29日,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在时隔12年后,又一次实现对美国的正式访问。

11月4日,《新闻调查》播出一期题为《跨世纪的访问》的节目。

"在克林顿总统为江泽民主席主持的欢迎仪式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我们不禁想起25年以前,第一位到达中国的美国总统。

"节目以此开头,回顾历史,再拉回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高屋建瓴,大开大合,采用大题材、大视野,社论、政论,加学术论文的格式,依次从"几度起伏的中美关系"、"台湾问题是核心问题"、"江主席登上哈佛讲坛"、"'中国威胁论'--一些美国人的借口"、"'中国威胁论'的实质"、"克林顿的许诺"和"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等几个方面,对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分歧、问题实质,都作出高度概括性和权威性的阐释。

新闻采访:采访案例

新闻采访:采访案例

采访实例(一)采访前的准备1、费雯丽让记者碰了个大钉子英国著名影星费雯丽扮演影片《乱世佳人》中的郝思佳一角而一举成名,获得奥斯卡金像奖。

1961年3月8日,她飞抵纽约,庆祝世界名片《乱世佳人》复映。

一个记者去采访她。

记者问:“您在电影中扮演什么角色?”费雯丽反问道:“你看过这部影片吗?你看过那部小说《飘》吗?”记者回答:“都没有看过。

”费雯丽说:“那就不必多谈了。

”她无意和一个如此无知的人交谈。

当时在场的美联社记者目睹了这一记者的窘状,写了一篇特写,在新闻界传为笑柄。

可见,采访前不认真准备,仓促上阵,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有时既影响了报道的时效,又给被采访者增加了麻烦,甚至可能造成采访的失败。

所以,认真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是记者、通讯员不容忽视的一件工作。

准备工作有许多,从广义上讲,是一切知识、理论的储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对采访对象的起码的了解。

像费雯丽这样赫赫有名的影星,电影《飘》又是重新放映,即使是普通观众也应该早已耳熟能详,而这位记者居然连这点起码的知识都没有,难怪费雯丽要拿钉子给他碰了。

美国记者麦克逊说:“在我将要去谒见某一要人以前,我早已熟悉于这位要人的一切了。

”假如你要去采访某一个人,就要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渠道事先了解他的经历、性格、嗜好、习惯、特长等等,以便掌握尽可能多的情况。

经验证明,这种准备越充分,采访中记者才会越主动。

2、叶圣陶为何烦躁?有位记者去采访老作家叶圣陶。

显然记者事前毫无准备,知识面又窄,一见面就问:“你是哪里人?”“多大年纪?”八旬老人很烦躁,又感到很悲哀。

这些情况,你翻一翻叶圣陶随便哪本著作,都能找到答案,可惜他根本没翻过。

更使人苦笑不得的是:有位记者刚刚采访过夏衍,便转道来到叶家。

他见到叶老的长子叶至善,一面紧紧握手,一面惊异地说:“我刚从夏公那儿来,您岁数比他大些,可没想到这么年轻……”原来,他对叶圣陶家庭的情况也一无所知,把叶老的长子当成叶老本人了。

闹出这样的笑话,采访自然得不到好结果。

形容主持风格

形容主持风格

形容主持风格篇一:汪涵主持风格汪涵的主持风格姓名:汪涵原名:汪建刚(改成了汪寒,后来觉得涵有内涵,所以最后成了汪涵)昵称:策神、大哥、Mr.汪、涵哥、涵涵、涵子、涵仔、老大、机器猫2号职业:主持人、歌手生日:1974年4月7日生肖:虎体重:65KG身高:1.74M星座:白羊座祖籍:上海出生地:苏州成长地:湘潭毕业院校: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对美的认识:健康、阳光、开朗最爱做的事:学习、收藏古玩、研究佛经最喜欢的休闲活动:读书、看报、搓麻将、打高尔夫最崇拜的人:父母、周恩来最开心的事:团聚方言:湘乡话,长沙话,湘潭话,株洲话,山东话、广东话,武汉话,四川话,上海话,东北话,宁乡话,常德话主持人汪涵可谓是湖南台的台柱子,其幽默的主持风格大受好评,并被封为“策神”。

虽与何炅同为湖南台“一哥”,但主持风格与身份截然不同。

何炅不仅有着十年主持经验,还兼歌手,演员,教师于一身,随《快乐大本营》一起红火了十年而不倒,如今更是快乐家族掌门人。

有着如此骄人的经历,可谓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多才多艺呀。

归结其主持风格大致为轻松活泼,风趣幽默,言词表达能力强,应变反应迅速。

不仅主持综艺节目得心应手,谈话,选秀及大型晚会都能游刃有余。

而汪涵虽出道较晚且“跑龙套”出身,但也算一鸣惊人,在通过主持选秀节目大获成功后,《越策越开心》更是成就了其“策神”的封号,不仅人气急升还轻松获奖。

以至后来大受欢迎,多档节目缠身,大有分身乏术之感,但过于敬业劳累过度竟累出病来,不得不休整了一段时间。

而今的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也广受好评,除了给人以学习上进的功能外还能从中体会开心快乐,汪涵功不可没。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汪涵主持节目很有特点,有着他自己独有的招数,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结大至如下:一,夸张形容,不论是同台的节目主持人还是请来的嘉宾,在做出不到位的动作或声音时,就会说出一种近似或相关联的夸张词语来调侃。

比如上期《天天向上》中那位医生在表演学张学友时,手的动作不到位时,他就形容“你在画心电图吧”二,好开玩笑,且尤其喜欢拿身体胖的人作文章,如果遇到杜海涛,何晶晶之类似的人物,必定要说如何如何重,如何如何比常人不一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分析
(广电0802杨柳叶青)
片子立论
《以生命的名义》以男男同性恋这一艾滋高发群体作为切入点,进而调查对其作为艾滋病感染的第二大群体存在的干预工作。

然而,看过片子后,存在的疑问是,片子重点并不十分明确,它既想要讲男男同性恋的问题,又想要通过其来调查他们作为高危群体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的困难;既有在片子中给人以对同性恋群体的隐约偏见,又想要给人们传递消除偏见的信息。

想要两者兼得的情况下,或者说通过同性恋群体的切入点来反映艾滋病妨预工作,而且“以生命的名义”片名,会让人有这样一种印象:无论男男同性恋是怎样的群体,都以其作为生命的个体/群体的存在对艾滋病传播带来的隐患,多少存在偏见的意味,如若正常看待,何必强调需要“以生命的名义”来证明呢?告诉观众我们要在“以生命的名义”为前提条件下来接受这一事实吗?
记者表现
柴静:
她是电视机里那个有着光洁的高高的额头的女子,那个清汤挂面的头发不时地垂下遮住面颊的女子。

柴静在采访中绝大多数提问的时候都是面带微笑,带着女性记者特有的温柔,用心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这使得她的新闻中有了柔软的一部分,柔软的这一部分,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对人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同情。

《以生命的名义》中柴静问小江:“你为什么特别想让他唱这首歌(《我愿意》)呢?你觉得这首歌传达的是什么呢?”她让小杨在采访现场再次唱了这首歌,摄影师给了两人双手十指紧扣的特写,在略带沙哑的歌声里,观众感受到了同性爱人之间浓浓的爱意,这份爱与异性恋的爱情一样的美好。

然而同时,柴静也不缺乏记者刚性的一面,她不回避让人尴尬尖锐的问题,会不断地追问下去直到采访对象说出她想要的回答。

片中柴静追问重庆市渝中区计生办的周生建:“这部分人(指男男同性恋者)是同性恋人群当中更为敏感的一群人,他们甚至是打击刑事犯罪的一个对象,你是一个政府的官员,你怎么来对待这个群体?”
片子的末尾柴静说道:“在这里(抗击艾滋的战场之上),科学、关爱、理解终将取代愚昧、歧视和偏见。

”有着“新闻女侠”之称的柴静用她坚定的眼神,平静的叙述带给了观众波澜起伏的感动。

制作精良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在选题上就具有了天然的拉动力,同性恋群体,同时又是艾滋高发人群,容易吸引观众,将他们带入情感的意蕴空间。

1.提示视窗:
如今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实在难以让看电视的人心平气和。

对任何节目来说,观众的流失可能就在一二十秒之间,如何把握前奏和开头就显得十分重要。

“他们(同性恋者)同时也是艾滋高发的潜在人群。

比一般男女要高十几倍或者几十倍,风险从何而来?安全套在大多数人眼中意味着性而不是安全。

干预如何进行?艾滋病是一个很急的事儿,不能等。

”短短二十秒的视窗,就包括了同性恋、艾滋病等敏感话题,节奏感强、内容紧凑,有紧迫感、有悬念,足以吸引观众眼球,锁定节目。

视窗的信息量足够,让观众不仅知道节目讲什么,更应该让观众产生想知道结果是什么的冲动。

2. 采访对象选择
正确选择采访对象对于一档节目来说至关重要,有时候一个人就能撑起一期节目;相反,
一期节目也有可能失败在主人公的不善言辞上。

好的采访对象能够将观众带入他们的情感空间,使观众在看节目时有较高的情感卷入度。

片子中的公开自己同性恋身份的艾滋感染者大玮、北影老师崔子恩,同性恋爱人小杨小江、同性恋者翼飞以及同性恋者的妻子小雯、同性恋浴室经营者阿国、曾经的同性恋性工作者小刘,还有我国在同性恋人群中进行艾滋干预的第一人张北川教授、重庆市渝中区计生办周生建,他们作为采访对象是“合格”的,他们的出镜和表达为节目增色不少。

尤其是作为公开同性恋者身份的北影老师崔子恩,也许是特殊的职业身份使他在面对镜头时,“犀利”的语言表达对于电视节目来说尤其耐看,“爱情、自由,公开地表达自己身份的一种空气和空间(这些东西对于同性恋者来说比生命还要重要),(假如不能够提供,)那这种压抑、痛苦、绝望,就会一直持续下去,成为社会一块永远解决不了的痼疾。

”“(安全套在大多数人眼中)意味着性而不是安全。


3.叙事手法
《以生命的名义》这部片子,在说清楚事情、说明问题的同时把叙事层面向人物的心理层面深入。

尤其是在对小玮、翼飞、小雯的采访中,记者对他们心理进行了层层深入地挖掘。

柴静问翼飞:“你认为自己的性取向是一种疾病?”问同性恋者的妻子小雯:“(你发现丈夫是同性恋)那一瞬间有什么感觉?”“在你的描述中我也会去想象你丈夫的内心经历,他一定也过得很痛苦。


4.镜头语言
1)“再现”手法
因为新闻深度报道节目许多是事发后进行的,所以需要处理好镜头语言,有必要用“再现”的手法把事件中人物在特定条件下的心理情绪呈现出来。

以《以生命的名义》片子开头部分为例,在回溯小玮认识同性男友和意识到自己可能感染HIV病毒的经历部分,因为事实已经成为过去,不能同步跟进主人公所涉及到的事件与场景,视觉化的表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片子穿插了一些“再现”镜头:过道里行走中摇晃的人影、地铁中濮存昕预防艾滋的广告牌,以及重现小玮去拿检验报告单时较昏暗的场景,这些具有表现力的心理情绪镜头的运用扩展了小玮的心理空间,镜头间的张力延伸人物当时绝望无助的心理情绪。

2)光影处理
片子中的镜头都有很强的纪实性,即使是象征性的空镜头也有很强的纪实感。

光影处理上也颇有象征意味,很多场景的光影都能与当时人物的心理状态形成一种对应关系。

在采访同性恋者妻子小雯的过程中,穿插了一些暗色调的空镜头,如雨水冲刷玻璃、清冷的月光,借此来渲染采访者回忆与同性恋丈夫黯淡的情感生活经历。

而在采访北影同性恋老师崔子恩时,穿插了植物生气蓬勃的空镜头光线明亮,烘托了公开自己身份的崔子恩对同性恋身份的正确积极的认识。

在整个片子中,对部分不愿正面出镜的采访者,节目并没有用打马赛克的方式对人物脸部加以处理,而是利用了采访环境中的光线对人物面部加了逆光处理或是将他们置于黑暗处,这种处理方式更显人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