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下册画里阴晴说课稿

合集下载

画里阴晴中职语文说课稿

画里阴晴中职语文说课稿

画里阴晴中职语文说课稿在开始撰写这篇关于“画里阴晴”的中职语文说课稿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

接下来,我将围绕这些关键点展开,撰写一篇完整的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画里阴晴》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的创作背景、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文学特色。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多种方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美景与作者的情感变化,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历史文化语境。

2. 文本解读:对课文进行逐段解读,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映出作者的情感波动。

3. 文学手法分析:探讨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4.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相互影响等。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 指导阅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描写性文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写作技能。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四季变化的画作,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画里阴晴”。

- 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2. 课文学习-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情感变化。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画里阴晴》ppt课件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画里阴晴》ppt课件
点?
问题3
在《画里阴晴》中,作者对“ 阴”和“晴”的描绘有何深意

问题4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 《画里阴晴》中表达的意境有
何感受?
课后思考题
思考题1
《画里阴晴》这篇文章的主题 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
分析。
思考题2
在《画里阴晴》中,作者如何 通过描绘“阴”和“晴”来表 达他对人生的理解?
思考题3
《画里阴晴》涉及的艺术领域和历史 背景,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视野,了 解多元文化。
培养人文素养
《画里阴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 人文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 趣和人文素养。
《画里阴晴》对中职语文基础的影响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画里阴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 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有助于提 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
深入探讨了艺术的本质、 特点和功能,有助于理解 《画里阴晴》的艺术价值。
《中西艺术比较》
比较了中西艺术的异同, 有助于理解《画里阴晴》 在中西艺术交流中的地位。
拓展阅读
《中国画论研究》
深入探讨了中国画论的精髓和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画里阴晴》 所体现的中国画论思想。
《艺术鉴赏学》
介绍了艺术鉴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对《画里阴晴》的 鉴赏能力。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 对《画里阴晴》中表达的意境 有何感受。
思考题4
如果你是《画里阴晴》的作者,你 会如何继续描绘“阴”和“晴”的
意境?请尝试写一篇短文。
06
参考文献与拓展阅读
参考文献
01
02
03
《中国美术史》
详细介绍了中国美术的发 展历程,为理解《画里阴 晴》提供了背景知识。
《艺术概论》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通过绘画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艺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画里阴晴》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力。

探讨课文中的情感主题和审美观念。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感知力。

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绘画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表对课文的独特见解。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方法3.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简介课文《画里阴晴》的作者和背景。

第二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第三步: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力。

第四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审美观念。

第五步: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3.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课文中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评价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评价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的反馈。

学生对写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反馈。

学生对课堂讨论和思考题的回答和表达能力的反馈。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拓展活动5.1 课后作业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完成课后思考题,深入思考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表达。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邀请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方法。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画里阴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学会欣赏画作,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艺术表达,学会欣赏画作。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画里阴晴》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画作或图片。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展示与课文相关的画作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理解课文内容。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艺术表达手法及其作用。

5. 欣赏画作:(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画作,引导学生欣赏。

(2)学生谈谈自己对画作的理解和感受。

6.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画里阴晴”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

七、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画里阴晴》,巩固所学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篇关于“画里阴晴”的短文,分享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学习如何运用描绘和抒情的手法表达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课文所传达的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画里阴晴》简介:课文选自现代作家某某的散文集,通过对一幅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课文以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吸引了广大读者。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如何进行创意写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画作《画里阴晴》,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景物和氛围。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描绘、抒情等。

学生通过举例和练习,学会如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第四章:写作练习4.1 题目:以“我眼中的美景”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4.2 要求:学生运用描绘和抒情的手法,表达自己对美景的感受和思考。

学生可以参考课文《画里阴晴》的写作风格,但要有自己的独特表达。

4.3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评价,提供反馈和建议。

5.2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写作练习,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5.3 教师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绘画作品,供学生课后欣赏和学习。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2 教师应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画里阴晴教案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画里阴晴教案

教学设计《画里阴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艺术贵在创新。

2.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的方法。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特点,感受不同艺术风格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建议建议一:采用自主阅读法《画里阴晴》篇幅短小,文字浅白,虽然文中涉及一些美术理论,但却并不深奥。

且本文为自读课文,故可采用自主阅读法教学。

教学过程建议:1.从生活体验引入。

对于文章涉及的美术理论也许不是人人都有深切体会,而对阴与晴的生活体验则人人都有,且因人而异。

梅雨季节的南方人可能讨厌雨,干旱季节的北方人可能又盼雨如甘霖。

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对阴与晴的感觉,谈谈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再从生活美引入艺术美。

2.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艺术观点;反复诵读其中精彩段落,体会语言之妙。

3.苏轼评王维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家吴冠中先生也是画中有诗情,文中有画意。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品味文中写景的语言,体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也可补充吴冠中其他写景的文字,让学生比较着阅读,更深地体会其语言的色彩感、画面感;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吴冠中的画作,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其中的诗情。

4.借由此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西画派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风格的美,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示例:一、课前准备分组查阅有关作者的文字资料、收集印象派、中国画和吴冠中的画作,进行欣赏比较。

二、课堂学习(一)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教师引导,对中西画派的不同风格有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

1.先分别请学生展示几幅印象派画作和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画,请大家欣赏比较,说说二者各自的特点。

(学生只需从感觉上说说即可,不必涉及绘画技法。

)2.学生展示吴冠中的画作,与前二者比较,说说吴冠中的画作,更接近哪一种画的风格。

3.请学生简介吴冠中的生平。

4.提出问题:留学法国学习油画的吴冠中,为什么画作却更接近中国画的风格?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文中去寻求答案。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画里阴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画里阴晴》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对艺术的感知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美术作品中的阴晴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画里阴晴》的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2. 美术作品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画作,让学生谈谈对画作的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画作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的?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画里阴晴》,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

四、作品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美术作品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2. 学生谈谈对作品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从阴晴变化的角度分析作品。

五、写作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和欣赏的作品,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阴晴变化在美术作品中的感受。

2. 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画里阴晴》和欣赏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阴晴变化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写作,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主题和寓意。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绘画作品,提升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画里阴晴》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绘画作品,解读其背后的意义。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展示一幅画作,让学生自由发表对画作的感受和想法。

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画里阴晴》,理解故事情节和绘画作品。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绘画作品,解读其意义和表达的主题。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寓意和对自己的启示。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课文中的绘画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画作,自由发表对画作的感受和想法。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课文《画里阴晴》的文本。

相关的绘画作品图片或实物。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画作和课件。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阅读理解测试:设计一份阅读理解测试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让学生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邀请一位画家或艺术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绘画艺术。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学阅读,比较和分析不同作家的绘画风格和主题表达。

第六章:教学设计与安排6.1 教学设计引入:通过展示一幅画作,引发学生对绘画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阅读: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画里阴晴》,理解故事情节和绘画作品。

分析: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绘画作品,解读其意义和表达的主题。

讨论:安排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寓意和对自己的启示。

6.2 教学安排第一节课:引入和阅读课文《画里阴晴》。

第二节课:分析课文中的绘画作品,解读其意义和表达的主题。

新整理画里阴晴教案(4篇)

新整理画里阴晴教案(4篇)

画里阴晴教课设计(4 篇)画里阴晴教课设计第一篇:【教课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读。

2.领悟课文要旨,理解作者是如安在画作中表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3.品尝课文语言,学习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课要点】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读。

【教课难点】品尝课文语言。

【教课过程】一、导入,揭露课题1、(放映运动会照片)采访一下我们的班长:(1)你们班在本次运动会中表现如何?(2)作为班长你以为本班同学在学校运动会中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3)请谈谈你代表本班同学领奖时的感觉。

可是从天气方面来说,也有一点小小的遗憾―― 第三天下雨了。

2、(放映花伞下的恋人)任意采访一两位同学:(1)这幅画画的是什么?请你描述一下。

(2)你感觉这幅画的境界美不美?为何我们会感觉美呢?天还下着雨呢。

相同的阴雨天,为何会有不同的感觉呢?前者是从适用的角度来感觉,后者是从审美的角度来感觉,角度不同,感觉自然就不相同了。

3、揭露课题。

二、范读课文1.《画里阴晴》的作者是谁?请学生板书并读出来。

掌握冠这一多音字。

2.范读课文,思虑:你能从课文中认识到作者吴冠中的哪些状况?请找出详细语句说明。

三、读后议论1、你能从课文中认识到作者吴冠中的哪些状况?请找出具体语句说明。

(1)故土江苏宜兴。

(2)职业画家。

2、细读,深入认识吴冠中的详细状况,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品尝语言,领悟课文要旨。

(1)第一段:①用审美的眼睛来看世界。

(2)第二段:②对色彩特别敏感(分得特别细)。

如光是一个绿色,课文中就有墨绿、嫩绿、草绿、暗绿之分。

红土经雨后,湿了,成了棕红色。

③看到光景后的联想(用的修辞)跟画相关。

如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雨后,有些光景模糊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仿佛那位宇宙在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境界。

④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作者从传统文化(中国画、中国古典诗歌)中找到了渊源,觅到了知己。

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小雨不须归的诗境。

【内容完整】《画里阴晴》说课比赛模板

【内容完整】《画里阴晴》说课比赛模板

说教材 ——计算机专业一年级学生
高等教育 出版社
中职语文 教材
基础பைடு நூலகம்块 下册
第四单元 第十五 课
说教材


本文通过叙写中外画家对“阴”与“晴” 两种审美趣味的不同感受和采用的不同 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悟:艺 术创作贵在不断的创新。
学习目标
诵读体味 感悟语言领悟观点
知识 与技能
02
诵读体味合作探究 理解作者观点
创设情境发现美 (7分钟)
品味“阴晴”体会美 (10分钟)
认识“阴晴”感受美 (15分钟)
环节一:创设情境发现美
预习案
只有充分预习,才能真正成为 课堂的主 人 1、请你将下列词语中会读、会写,能理 解意思的词语用横线画出:浓酣遗憾色调 协调棕红色朦胧浓而滞 2、三个学习小组借助网络等媒介分别来 查找中国画、西洋画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这 里 可 以 输 入 您 的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代 用 名
说 课 比 赛 模 板
壹 说学情 贰 说教材
叁 说策略

说过程
说 学 情
说学情 ——计算机专业一年级学生
优 对散文有一定的阅读、欣赏基础和理解领悟能力
缺乏对散文形象、意境、语言的深刻感 缺 悟,审美能力较差 导学案
说 教 材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审美体验审美能 力增强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难点
领悟作者艺术观点
重点
感悟作者平实生动的语言特 点 提高审美能力
重点 难点
难点
关键
通过品读和感悟明确作 者艺术观点
说 策 略
数字故事
导学案 精彩视频
学法

画里阴晴教案(4篇)

画里阴晴教案(4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翻转――课前
课前微课
上课之前,我制作五个视频将其上传班级群共享,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学习完成,其中包括沙画制作,动画制作,风景讲解和两个微课讲解,五个视频从"意象选择"、"炼字"两个方面对诗句进行讲解。例如,为了使学生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远近结合的表达技巧,我设置沙画制作,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诗句在表达画面上的技巧。同时我设置微课讲解,详细分析诗句在选择意象上的巧妙安排,感受意象对意境营造的作用,学会通过意象鉴赏诗句。同时用散文化语言对诗句进行二次描绘,方便学生模仿。同时,每个微课最后我都安排有当课作业,确保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视频学习。
设计意图:"微课助学"意在将课堂知识前移,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鉴赏的方法,为课中理解"默看细雨湿桃花"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微课视频教学环节,把文本知识图形化和可视化,消解学生对古诗词的厌倦感,促进个性化学习,凸显翻转课堂的教学魅力。
课堂实践――课中
新课导入2分钟
春来,我在如织的细雨中讲述你的故事。夏至,我在溅起的水花中找寻你的回忆。秋日,我在漫天的黄叶上写下你的名字。冬归,小舟从此逝,沧海度余生。我为,这多情的四季会是最好的归宿。在吴冠中眼中,四季皆是最美的岁月,而最美的岁月皆在他的笔下,他的画中。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他的文字走进他的画作,感受他文字带来的丹青神韵。
(1)故乡江苏宜兴。
(2)职业画家。
2、细读,深入了解吴冠中的具体情况,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领会课文主旨。
(1)第一段:
①用审美的眼睛来看世界。
(2)第二段:
②对色彩特别敏感(分得特别细)。如光是一个绿色,课文中就有墨绿、嫩绿、草绿、暗绿之分。红土经雨后,湿了,成了棕红色。

画里阴晴教案(4篇)

画里阴晴教案(4篇)

画里阴晴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读。

2.领会课文主旨,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3.品味课文语言,学习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读。

【教学难点】品味课文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1、(放映运动会照片)采访一下我们的班长(1)你们班在本次运动会中表现怎样?(2)作为班长你认为本班同学在学校运动会中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3)请说说你代表本班同学领奖时的感受。

不过从天气方面来说,也有一点小小的遗憾――第三天下雨了。

2、(放映花伞下的恋人)随意采访一两位同学(1)这幅画画的是什么?请你描述一下。

(2)你觉得这幅画的意境美不美?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美呢?天还下着雨呢。

同样的阴雨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前者是从实用的角度来感受,后者是从审美的角度来感受,角度不同,感受自然就不一样了。

3、揭示课题。

二、范读课文1.《画里阴晴》的作者是谁?请学生板书并读出来。

掌握“冠”这一多音字。

2.范读课文,思考你能从课文中了解到作者吴冠中的哪些情况?请找出具体语句说明。

三、读后讨论1、你能从课文中了解到作者吴冠中的哪些情况?请找出具体语句说明。

(1)故乡江苏宜兴。

(2)职业画家。

2、细读,深入了解吴冠中的具体情况,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领会课文主旨。

(1)第一段①用审美的眼睛来看世界。

(2)第二段②对色彩特别敏感(分得特别细)。

如光是一个绿色,课文中就有墨绿、嫩绿、草绿、暗绿之分。

红土经雨后,湿了,成了棕红色。

③看到景物后的联想(用的修辞)跟画有关。

如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雨后,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在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④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作者从传统文化(中国画、中国古典诗歌)中找到了渊源,觅到了知音。

“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

”还有对潘天寿诗的引用。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高教版)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 画里阴晴 教案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高教版)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 画里阴晴 教案

十四、画里阴晴教学目标1.接受艺术信息,感受艺术之美。

2.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艺术贵在创新。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3.把握文章中运用的比喻、引用、衬托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2.将创新理念迁移至学习生活中来。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画作导入出示中西方画作(《蒙娜丽莎》、吴冠中的《舞》)同学们区分感受中西方画风。

出示画作,目的有二:吸引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意境;感受中西方截然的画风,为理解本文观点作直观导入。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画里阴晴》,来共同聆听著名画家吴冠中对绘画创作的真切感受。

课文理论性较强,通过欣赏flash作品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课文信息,接受艺术之美。

本文选自《美丑缘》,是一篇文艺随笔。

作者吴冠中(1919—)著名画家,江苏宜兴人。

曾留学法国,1950年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等校。

在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四五十种,文集近十种。

二、课文朗读flash作品欣赏。

三、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的,重点把握文章思路及阐明的观点。

此环节应在教师引导下,用小组活动法让学生充分发言,在交流中提高认识,总体把握文章内容。

难点在观点的把握,教师应适当点引。

1.结构由结构小组的同学负责。

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

第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景色的因由。

第4自然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情趣可以并行不悖。

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大致符合起、承、转、合的传统写作技法。

2.观点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

3.文题以“画里阴晴”为题,既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隐含了作者的观点:阴晴可以同画,中西应该合璧,艺术在于创新。

画里阴晴 说课稿(1)

画里阴晴 说课稿(1)

画里阴晴说课稿画里容乾坤心底有阴晴画里容乾坤,心底有阴晴——《画里阴晴》说课稿窗外的世界如诗如画,画里的内容异彩纷呈!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展示的课题是《画里容乾坤,心底有阴晴》。

高教社出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的《画里阴晴》是一篇说理性散文。

作者吴冠中先生从画家独特视角,用平实通俗的笔调叙写了中外画家对“阴”与“晴”的不同感受和不同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悟:艺术创作贵在不断创新。

教学对象为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学生。

该专业语文能力重在听、说、悟的培养。

鉴于此,我设立了认知、能力、情感三维教学目标。

把教学重点确立为把握主旨,理解作者贵在创新的艺术主张。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文字中找到突破口,领悟作者对“阴”和“晴”的独特感悟。

本课我设计了情景教学法、提问探究法和任务驱动法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竞争。

本课教学环节为课前准备、情景导入、难点突破、领悟主旨、课堂延伸。

课文涉及中西画派相关概念,因此,课前师生利用网络教室共同完成大容量预习工作。

一方面,教师做好管理者和组织者,把本课所用到的教学资源和推荐网址发送到本课教学资源库助学,以供学生自由享用。

另一方面,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安排各小组运用网络搜集中西方绘画代表作品,让学生发挥专业所学电脑绘画技能助教,参与教学课件制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以动态版中国画巅峰之作《清明上河图》,集中学生注意力,接着对比展示几幅中西方绘画代表作品,借助一动一静的画作欣赏过程营造氛围,导入正课。

“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中国画黑白写意,气韵万千;蒙娜丽莎的微笑令世人倾倒,梵高的向日葵寂寞了百年。

中西方绘画艺术在题材手法和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反差。

今天,我们将在吴冠中先生的文字中领略《画里阴晴》。

学生在感性的学习氛围中,轻松愉悦地走进课堂。

下面进入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如何引领学生理解画里阴晴的独特含义。

鉴于此,我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主要利用音乐、图片、视频为载体分两步突破难点。

5.4《画里阴晴》-高二语文中职(基础模块)教学设计

5.4《画里阴晴》-高二语文中职(基础模块)教学设计

5.4《画里阴晴》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2、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

3、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以景泰蓝制作工序为顺序,有详有略逐一说明。

教学难点:本文的多种说明方法。

三、教学设想1.以学定教。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所以,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来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运用,并做出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和处理。

2.创设“大语文”课堂。

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职业中学语文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

教学设计时渗入“绘画”方面的知识;将语文学科与美术专业、信息化技术相整合,强化语文教学中跨学科文化的多元审美价值。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看来大家都普遍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不喜欢阴雨连绵的阴雨天。

而我们心里都清楚雨露和阳光一样都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

那么画里的阴晴是什么?又给人怎样的观感享受?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他对画里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吴冠中,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曾经留学法国,学习西洋水彩与油画技巧。

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忍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油画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

个人文集《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2016年4月4日,吴冠中油画《周庄》以2.36亿港元成交,刷新中国油画拍卖纪录。

2019年6月2日,吴冠中水墨画《狮子林》以逾1.4亿元价格成交。

三、诵读训练(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1.字音嫩绿(nèn lǜ )渗进(shèn jìn )朦胧(ménɡ lónɡ )妖柔(yāo róu)渲染(xuàn rǎn )含蕴(hán yùn )熏陶(xūn táo)派生(pài shēnɡ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5课《画里阴晴》ppt说课课件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5课《画里阴晴》ppt说课课件
高一动漫班学生 语文基础薄弱,能力参差不齐 思维较活跃,较强的好奇心 有一定的绘画与色彩基础
《语文》基础模块(高等教育出版社)下册——《画里阴晴》
设计理念
1. 以学定教: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 创设“大语文课堂”:
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教法/学法
合作
开放


互动
自主
《语文》基础模块(高等教育出版社)下册——《画里阴晴》
2019/10/18
教学资料精选
21
谢谢欣赏!
2019/10/18
教学资料精选
22
敬请 指导
《语文》基础模块(高等教育出版社)下册——《画里阴晴》
活水思源----说教材 教学相长----说策略 不悱不发----说过程 跬步千里----说反思
《语文》基础模块(高等教育出版社)下册——《画里阴晴》
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语文
(基础模块)下册 总主编:倪文锦 于黔勋
《语文》基础模块(高等教育出版社)下册——《画里阴晴》
激趣导入, 设置悬念
美读感知, 交流体悟
合作探究, 质疑深入
活动体验, 拓展延伸
两个小组的学生分别派代表上台,并且出示 实物画作,给我们大家初步介绍“油画”和“水 墨画”的相关知识。
水墨画
油画
吴冠中 《江南小镇》
《语文》基础模块(高等教育出版社)下册——《画里阴晴》

关键是,出错了你就知道上课时应该重点听哪里,注意力自然就能集中了。

4、即便上课时不理解也不要放弃

有些同学觉得老师讲的听不懂,就干脆不再听讲,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其实这样做真的很傻,因为不听讲就非常容易和同学们的学习进度脱节,这就会直接导致考试时成绩下降。原因是,老师讲的内容不一定都在教材中体现,有相当一部分重点内容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5课《画里阴晴》word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5课《画里阴晴》word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5课《画里阴晴》word教案《画里阴晴》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文艺贵在创新这个中心论点,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2.学习文章的以小见大的写法教学方法质疑、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每一种艺术都是丰富多彩的,都有不同的流派和风格,绘画也不例外。

大家先来看以下几幅美术作品,说说它是那一种类型的。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画里阴晴》,看看吴冠中老先生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二、走近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

1942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1947年考取公费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进修油画。

1950年回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90年获法国文化部文艺最高勋位,1993年获巴黎市勋章,2002年入选法兰西学士院终生通讯院士。

2003年被中国文联授予金彩奖。

曾先后在北京、香港、台湾、新加坡、英国、美国、巴黎等处举办个人画展数十次。

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和文集近百种。

终生探索中西艺术结合之路,迄今兼作油画与水墨画。

大家先来看2004年艺术品秋季拍卖会上的一些数字:吴冠中48幅作品上拍,47幅成交,总成交金额4403.92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平方尺画价跃至27万元!!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7幅作品成交价超过百万元《三峡之歌》605万元人民币《春荀》422万元人民币《北京雪》363万元人民币《罗汉居》279万元人民币这么高的拍卖价格证明了吴冠中的绘画艺术价值,到底吴冠中的作品有什么魅力呢??接下来我们看课文。

三、分析课文(一)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起-------默看细雨湿桃花)1.请找出课文开头写景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把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划出来。

明确:“雨洗过……默看细雨湿桃花”。

比喻,引用浓酣:浓厚、尽兴、畅快密密点点黑得像铁妖柔飘摇这些词语运用得恰到好处,显示了画家文字上的功力。

2.“默看细雨湿桃花”这句中哪个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整篇文章的内容考虑,这个字有什么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里阴晴》说课稿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周稳
2012年11月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阴”与“晴”是两种最常见的天气现象。

著名画家吴冠中却用它们来阐释他的绘画理念。

这也是我今天说课的主题《画里阴晴》。

下面我将围绕:“活水思源—--说教材,教学相长—--说策略、不悱不发—--说过程、跬步千里—--说反思”四个方面开展我的说课。

一、活水思源—--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画里阴晴》一课来源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里的第三篇文章。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的学习重点是欣赏散文。

《画里阴晴》一文,作者吴冠中通过叙写中外画家对“阴”与“晴”两种审美趣味的不同感受和采用的不同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的独特感悟:艺术贵在创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文章主旨,结合单元教学目标,从学情出发,我拟定了本堂课的三维目标为:在知识和能力上,我希望学生借此感悟中国画与油画不同的艺术风格,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在过程和方法上,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进一步感悟作者的艺术观点。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希望本文能唤起学生对“创新精神”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重难点
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有了重点就有了核心。

本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艺术贵在创新。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艺散文,涉及到绘画方面的知识,所以要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绘画艺术风格是难点之一,对职高学生而言,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同样也是一大难点。

二、教学相长—--说策略
(一)学情分析
有位专家曾经说过:“我们想引领学生到那里去,那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

”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先要进行学情的分析。

我所授课对象的对象是职高高一动漫班级的学生。

1.职高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普遍不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但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存有较强的好奇心。

2.由于是动漫班级,经过一个学期的美术课学习,他们初步具有一定的绘画与色彩基础,这也是我在执教这篇文艺散文要充分利用的地方。

所以,《画里阴晴》一文,我也是一直把它作为美术大类专业的重点授课篇目。

(二)设计理念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
1.以学定教。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所以,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来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运用,并做出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和处理。

2.创设“大语文”课堂。

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职业中学语文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

教学中渗入“绘画”方面的知识,将语文学科与美术专业、信息化技术相整合,强化语文教学中跨学科文化的多元审美价值。

(三)教法/学法
基于上述教学设计理念,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构建开放、互动的课堂。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力求整个课堂呈现出开放、动态和不断生成的特点。

三、不悱不发—--说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学生的准备:学生分成两组,结合现有的专业知识,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水
墨画”和“油画”的相关知识。

2.教师的准备:网上收集相关资料,按照“教学设计”要求,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实施阶段
45分钟的课堂教学,我又分为4个教学流程:激趣导入,设置悬念(约5分钟);美读感知,交流体悟(约20分钟);合作探究,质疑深入(约15分钟);活动体验,拓展延伸(约5分钟)。

1.激趣导入,设置悬念
按照课前准备的要求,两个小组的学生分别派代表上台,并且出示实物画作,给我们大家初步介绍“油画”和“水墨画”的相关知识。

结合学生专业背景,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检查了预习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吴冠中的画作《江南小镇》,请学生们评价吴冠中的画作,更接近哪一种绘画的风格。

在简要介绍了作者吴冠中之后,我抛出问题“曾留学法国学习油画的吴冠中,为什么画作却更接近中国水墨画的风格呢?
设置了悬念,任务驱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2.美读感知,交流体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感参与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在本环节中,我先播放配乐朗读,为学生创设意境,学生边听朗读边思考,为接下来的感知、探究奠定充分的情感基础。

美读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寻找答案“西洋油画家和作者对待阳光和阴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这种从文本中寻找答案,相互交流的过程,也就是对文章内容感知的过程。

在师生互动中,学生明确了:西洋派---- 投靠阳光,陶醉阳光的,这个关键字是“晴”,西方油画的风格是写实、明朗、鲜艳。

而作者----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这个关键字是“阴”,中国水墨画的风格是:写意、轻快、湿润。

而为了加深学生这种感悟,在重点分析“默看细雨湿桃花”一句这个“湿”字的独特味道之后,我进一步提出,在对雨意和“湿”的独特感悟上作者是不缺少知音的。

请学生回忆关于雨的诗句,简单互动交流。

学生回忆起了: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既能够调动出学生原有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又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

学生也不难感悟到,雨湿的山水草木有着别样的韵味、情调,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所以,内心有着深深的传统文化情结的作者自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此融入进他的绘画创作之中。

3.合作探究,质疑深入
在完成了初步鉴赏,解决了“阴”与“晴”,“水墨画”与“油画”的各自特点与关系之后,我顺势提出本堂课讨论的核心话题“江南到底适不适宜画油画?”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刚开始很多学生却都只是简单的回答道“是”与“不是”。

此时,教师要适时地调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表明观点,要指导学生从原文中去寻找答案。

对于表明作者观点的词语和句子,一定要指导学生去读,去细细品味,及时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

而随着我巧妙的引导和鼓励,学生讨论逐渐深入,在质疑中,他们从文本中寻找到许多诸如“大概”“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都要使用不同的技巧……”“现成的西方和我国的传统技法都不很合用”“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等这些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我适时点拨: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他正是要创造一种“中西兼用、阴晴兼画”的绘画风格,吴冠中的“此油画”已非“彼油画”,从而导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艺术贵在创新。

至此,教学的重点也得到了有效地突破。

4.活动体验,拓展延伸
课堂进行到这里,学生对作者吴冠中这种“中西兼用、阴晴兼画”“中西合璧”绘画作品自然是十分期待,此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数张吴冠中的画作请学生们欣赏已是水到渠成。

但是在欣赏中,我有意插入了一幅并不是吴冠中风格的画作,叫学生尝试辨认。

可喜的是,许多学生一眼就分辨出来。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置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关照了学生美术大类的专业特色,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主题意义的拓展与升华,在简单的课堂小结之后,我给学生介绍了数则有关创新的“名言名句”。

同时,布置了相应的课外作业:
1.在作业本上摘抄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雨”的诗句。

2.收集有关艺术或生活中创新的案例,准备在下节课进行交流。

这个作业的设计旨在升华学生对创新精神的理解与感悟,同时增加学生知识与信息的积累。

以上就是整个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如下(略):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四、跬步千里—--说反思
最后是我的教学反思:
1.语文教师应是大杂家。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要更好的完成这么一篇文艺散文的教学,你非得有点绘画方面的知识不可。

诚然,新的教育时代要求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做语文学科的“专家”,而且还应是个了解包括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知识,懂生活的“大杂家”,正所谓“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2.“专业渗透”。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高教育,职业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属性。

中职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语文教学与学生未来的职业联系起来。

如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不失时机地渗透美术专业知识,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语文实实在在的意义。

3.“语文味”。

但职高语文课,最终还是语文课。

教学中我们如果只是强调职教的特色,专业的风味,而脱离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也就失去了语文课所特有的“语文味”,职高语文恐怕也将在边缘化道路上越走越远。

所以,一堂中职语文课中如何将这二者处理、拿捏到位很值得我们大家思考。

但我想,正如这篇文章写得那样,画里有阴有晴,阴晴可以兼得。

职高语文的“专业渗透”与“语文味”,也是可以兼得的。

虽亦难至,心向往之。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