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0张PPT)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1张幻灯片)

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1张幻灯片)

1、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 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 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 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 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比较阅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 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 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 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江雪》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省略句: 见余,大喜曰(省略了主语“两人”)
课文朗读
自学梳理:
1、找出记叙的要素。
2、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 作用?
3、作者在湖上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1.找出记叙的要素。
时间
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的 更定时分
地点
西湖湖心亭
人物
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 小童)
大喜曰(副词,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形容词,跟 “小”相对)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名词作动词,下雪) 2.拥毳衣炉火 (名词作动词,“带着火炉”) 3.客此 (名词作动词,“客居”)
检测——一词多义
上下一白 (副词,全)

长堤一痕 (数词,一)
湖中人鸟声俱绝 (消失)

佛印绝类弥勒 (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 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3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3张PPT)

课文赏析
原文: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舟子说作者“痴”,虽有世俗之感,却是对作者痴
①及:等到。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②舟,子痴:迷船于夫世。俗之外的
③喃喃:小声嘟囔。
④莫:不要。
⑤相公:旧时闲对情士人雅的致尊的称高。度评价,⑥巧更妙:地还表。现出作者孤高冷寂
主旨探究
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 粒”,文章末尾还写到舟子,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①作者去湖心亭赏雪,旁若无人,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 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清高 的境界,所以“独”字表现了他的高洁。 ②作者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 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 的,“独”字表现了他的孤傲清高。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①喜曰:“湖中焉
得更有此人②!” “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了作者的“喜”。但作者并不
①大:很,非常。
②焉得更有此人:说哪自能己还喜有,这反样写的二人客呢“!见意余思大是想喜不”到,还“会湖有中这焉样得的更人。
焉得,哪能。更,有还此。人!”,这一惊叹虽发自于二客,实为作者的
译文:
心声。运用反客为主的手法,足见其用笔之独到。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在烧酒,酒炉
里的酒正在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
的人呢!”
课文赏析
原文: 拉余同饮。余强①饮三大白②而③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④此。
湖 心 亭 看 雪
张 岱
文题解读 “看”是欣赏、观赏的意思。“看雪”点明事件。文 题简洁、明了,表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 ③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这只小船是作者租用的,小船上的两三人,可能是两个舟子,靠出租 小船为生,他们无心观雪,真正想观雪的只有作者,因此作者用了一个“独”字。
小结“痴情”
张岱之“痴”,一方面是缘于其特立独行的精 神,追求自由的天性。他的“痴”是个性的张扬和抒 发,他的“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在与自然 的对话中,感受着自由的可贵,体现出文人特有的生 活性情。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 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 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 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 感孤寂落寞。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文翻译
公元1632年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 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 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 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晚上八时左右 撑(船) 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 ①作者去湖心亭赏雪,旁若无人,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 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清高的境界,所以“独”字表现了他的高洁。
➢ ②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作者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 心,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 的,“独”字表现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
板书设计:
看雪年月、地点和环境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1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1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鸟兽的细
毛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撑,划
人两三粒而已。
小草 全
白气弥漫的 样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大雪下了三天, 湖中游人与鸟声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我划着一只小船, 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 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交融在一起),上下全白了。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露出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 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 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 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 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三)议“奇遇”,三悟痴心
1.清高孤傲、痴迷自然的张岱寒夜去看雪,却没想到湖心亭 竟还有两人客游于此,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何会有这样 的心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文题解读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是赏雪的地点。“看”是欣赏、观赏的 意思,“看雪”点明事件。文题简洁、 明了,表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作者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 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 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清兵南下灭亡 明朝,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可后来失败了。于 是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 后怀旧的伤感情绪。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 之思和沧桑之感。擅长散文,著有《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等绝代文学名著。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

由远及近
由整体到部分
白描
中国画技法,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 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
文学表现手法,主要用朴素简练的 文字描摹形象。
品读张岱追求的山水之境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 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合作探究
发言参考句式:
我们小组认为

感谢观看
一叶扁舟漂浮在湖面,极 轻极淡的感觉。
人在天地自然中的 渺小感。
大雪后 长堤的 唯美感。

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品读探究话“痴情”

1、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用文中原句回答)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独往”呢?反映了他怎样的个性?
舟子只是送他,并且舟子不懂他。“独”字反映出文人雅士的清 高孤傲。
qiǎng
余强饮三大白
实词检测
快速准确的解释词语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余拏 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 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客此 及下船
消失 撑 鸟兽的细毛 哪能 指酒杯 客居 等到
叙事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出行时间: 组团与否:
崇祯五年十二月某日更定时分 独往湖心亭看雪
交通工具: 余挐一小舟
着装安排: 拥毳衣炉火
我们学习《湖心亭看雪》,领略了
湖心亭的美丽景色,也遇见了高雅孤傲, 课
清雅脱俗的张岱,若是能够穿越时空, 堂
寄向书笺,你想对他说说些什么?


“张岱,我想对你......”
课堂小结
解痴行 高雅脱俗的赏雪情趣
湖心亭看雪
赏痴景 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悟痴情 伤感怀念的故国之思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PPT课件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PPT课件

疏通文句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
①到亭上,有两 人铺毡对坐,一童子
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 沸。
烧酒炉正沸。②见余,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
大喜曰:“湖中焉得 哪能还有(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更有此人!”拉余同 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饮。③余强饮三大白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而别。④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⑤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客居。
整体感知
听录音,注意感情、节奏和重音。
崇祯(zhēn)五年 十二月,余 住西湖。大雪 三日 ,湖中 人鸟声 俱绝。是日 更定矣,余拏 一小舟,拥 毳( 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 看雪。雾淞(sōng) 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 与山 与水,上下 一 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 一点,与 余舟一 芥(jiè),舟中人 两三粒而已。
整体感知
到亭上,有两人 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 烧 酒 炉正沸。见余 大惊喜,曰:“湖中 焉(yān)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 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 姓 氏,是 金陵人,客此。及 下船,舟子 喃(nán)喃 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 痴似 相公者。”
疏通文句
①崇祯五年十二 月,余住西湖。②大 雪三日,湖中人鸟声 俱绝。③是日更定,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 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雪。④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湖中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 点,与余舟一芥 ,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
结构梳理
游踪:余住西湖—独往湖心亭—到亭上—及上船
湖 心
一痕、一点 雪景:

一芥、两三粒状元成才路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课件(共29张PPT)
张岱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 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碟 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擅长写景和表 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 活泼,趣味盎然。主要作品有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背景材料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张岱出身仕宦世家。明亡之后, 他曾经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 避居深山,专心从事著述。他 的著作多缅怀往昔风月繁华, 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 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 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挐 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 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
理读:读懂句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 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
晚上8点左右
消失
是 日更定,余挐一小舟,拥毳衣

通“桡”, 用毛皮制
撑船
成的衣服
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 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 雪下了三天,西湖中人鸟声全都断 绝。这一天打更声停下了,我划着 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 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哪句话相互 映衬?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1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1张PPT)
”“点”“芥”“粒”,
用得巧妙之极,从侧面把雪
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一 片的景色烘托得淋漓尽致。
自学指导(6)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 2.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
• “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 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 心亭看雪”。
7 我的态度是( 余强饮三 )
大白
硬喝下
因为偶逢知己而无限
喜悦
热情好客 充满惊喜
8 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痴 )
为什么? (有独自冒寒看雪的雅兴和孤 寂的情怀 )
自学指导(5)
•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 • 1、你能找出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吗?
并运用想像加以描绘。 • 2.这些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是否运用了大
(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消失,只从听觉上表 现冬雪的威严.
3 写“余”去看雪,什么时间去的?
指夜深人静之后, 作者独舟去看雪.
(更定矣)
其总的印象是(
雾凇沆砀, 天
与云,与山) ,与 水,上下一白.
4 写湖心夜景 全景
广漠
特写景物是( 堤粒亭舟人,痕) 点芥
特写
渺小
5 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 ( 人) 6 那人对我的态度是( 拉余同) 饮
• 4.作者是怎样写湖心夜景的?
• 5 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 ( )
• 6 那人对我的态度是( )
• 7 我的态度是(
)
• 8 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 )为什么?
1 “看雪”的时间是 ?地点是 ? (崇祯五年十二月 ) (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
2 写雪大的句子是

13 湖心亭看雪(共32张PPT)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13 湖心亭看雪(共32张PPT)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210 01
疏通文意
船夫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 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断动词,是
上下一白
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酒杯
是日更定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还
210 01
细读课文
思考: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 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
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 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210 01
细读课文
舟子不懂张岱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别的人懂吗? 两个金陵人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 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
(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 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 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210 01
板书设计
看雪年月、地点和环境
湖 心
西湖雪景



亭中会客
人生感慨
记叙 议论 抒情
210 01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 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 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 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9张PPT)

二、品奇景,再悟痴心
天与云与山与 水,上下一白。
雪后西湖全景
突出
“大、白”
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
特写西湖近景
突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
本句写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既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又有一种孤独、落寞之感
手法: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 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 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 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 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
白描用于写人,只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 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 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背影》
用几个凝练的动词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父亲攀 爬月台时的努力,没有过多形容、修饰的语 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细 细品味,却情真意浓。
渲染手法写景
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 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 《江雪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白描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 使人如身临其境。
例如: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 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 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 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
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
冬之痴



张 岱
看 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2张PPT)

惟长堤一痕、湖心 亭一点、与余舟一
写作手法:
芥、舟中人两三粒
文字简练朴素,不
而已。
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
就是白描。
白描用于写人,只三言两语即可勾画 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一面》中与鲁迅的手:“竹枝似的手”。
《故乡》中写中年闰土的手:“像松树皮” 。
白描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 鲜明的图画,使人如身临其境。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 客居 等到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 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像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 公者!”
问他们的姓氏,(他们回答) 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下船, 船夫不停的小声念叨着:“别说相公 您痴,还有像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走近张岱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 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 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 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 ,入山著书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 寻》即写于明朝灭亡以后,书中缅怀 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 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故国之 悲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著作:《快园道古》是一部仿《世说新 语》的著作,资料广博,内容繁富,文 笔简练,诙谐嬉笑随处可见。
看 雪
品痴行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 痴”?由此可见张岱什么性格?
品痴行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特立独行,不随俗流
品一品
景物描写:
雾凇沆砀,天与云 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

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43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43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状元成才路
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 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 [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雪。雾凇[sōng]沆 [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 而已。
2、张岱的这种“痴”行背后是一颗怎样的心 灵呢?(找出第一自然节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一 个字来,并结合背景材料体会)
背景材料二:
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 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 象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 写了《自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 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 ——张岱《陶庵梦忆自序》
第二段分析
1、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
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看见有两个人已 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 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 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 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 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第二段分析
2、课文以: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 似相公者!”结尾,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喃喃”是小声嘟囔,多半是对作者或痴呆或痴迷的一种 世俗评价。说明他对相公的不理解,照应了前面的“独” 但也对作者痴迷于西湖 雪景,痴迷于故国之情 做了高度的总结。巧妙 地表现出作者孤高冷寂 的品格。

最新人教部编本九年级上册12.湖心亭看雪(共29张PPT)

最新人教部编本九年级上册12.湖心亭看雪(共29张PPT)

2021年10月4日星期一
5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 湖中间,据说是宋 代整修西湖时,以 湖泥堆成小山,成 为一岛,是西湖三 岛之一,后于山边 建成亭阁,叫湖心 亭。这是观赏西湖 风景的好地方,因 此常有文人墨客到
此赏景。
2021年10月4日星期一
6
张岱
2021年10月4日星期一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号陶庵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家自曾祖以来, 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 ,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 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山 中,从事著述,穷困以终。著有《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等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 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 和沧桑之感。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 活琐事。
7
崇祯( Chóng zhēn )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 余挐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 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
2021年10月4日星期一
26
柳宗元: 政治失意 寄情山水
张 岱: 无意政治 痴情山水
2021年10月4日星期一
27
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就“我看古人之 崇祯(
)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文中是怎样描写当时的湖中美景的?
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湖上能看到的影子,只有长堤如一道痕迹,湖心亭像一个黑点,以及我的小舟如同一片草叶,船上两三个人好像米粒罢了。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合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究
5、以“一痕”“一点”“一芥”等数量词来形容长堤、湖 心亭、舟与舟中人,有何好处?
以人和物的渺小与茫茫天地的广阔做对比,反衬天地辽阔, 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和物于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 痴于景,又备感孤寂落寞。
合作探究
6、文中最能表现作者特点的是哪个字?
“痴”。痴,本义为傻,愚笨。在这里的意思是痴迷。
整体感知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 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 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疏通文意
湖心亭看雪
古义:第一人称,代词“我”
今义:剩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合作探究
9、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 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是作 者有意为之还是行文疏忽?为什么?
有意为之。作者去赏雪,是带着闲情雅致去的,作者认为 “舟子”不可能与他志趣相投,不可能理解他的行为和心中 所想,故有意用“独”字来表示舟子与己不同。“独”字充 分展现了作者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了他 内心深处的孤寂与落寞。
更,还
今义:白色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
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词多义
课堂检测
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副词,尽力、竭力
赏赐百千强
形容词,有余
《木兰诗》
上下一白
副词,全
一 惟长堤一痕
数词,一
一怒而诸侯惧
副词,一旦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
• 张岱品诗平文论艺,以冰雪为喻,崇尚生 气、真气。他说:“盖文之冰雪,在骨, 在神。”“若夫诗,则筋节脉络,四肢百 骸,非以冰雪之气沐浴其外,灌溉其中, 则其诗必不佳。”(《一卷冰雪文后序》) “张岱有泉石膏肓,痴于山水,癖于园林。这正是
晚明文人名士标榜清高,避世脱俗的一种方式。 无论山水,还是园林,张岱都崇尚清幽、淡远、
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 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和愁绪;《江雪》表 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西湖美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题临安邸》
林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张岱自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 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
粒而已。 (白描) 自然质朴
不加渲染
知识链接
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 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 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 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 形象的描写方法。 1.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 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他用两手攀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2.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以勾勒出一幅鲜明 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张岱
湖 心 亭 看 雪
学习目标
• 了解作者 • 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 学会运用白描的写作手法 • 背诵全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朝 灭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 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 淡淡的哀愁。
初步感知
(chó ng zhēn)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
/人鸟声/俱绝。是日/更( ɡēnɡ)定矣,余/拏( ná )一
小舟,拥/毳( 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
凇沆砀,天与云与山 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
与水,上下一白。湖 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
.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体,白茫茫一片。湖上 .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比较清晰的)影子,只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而已。
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 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 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
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
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
/喃喃(nán )曰:“莫说/相公痴,更(ɡènɡ)有/痴
似相公者!”
视频朗读
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谁能读得准:
是日更定
(ɡēnɡ)
焉得更有此人 (ɡènɡ)
余强饮三大白 (qiǎnɡ)
崇祯
(chóng ) (zhēn)
拏一小舟
(ná)
毳衣炉火
毳 衣 炉 火 , 独

拏 一 小 舟 ,
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对联
• 上联
下联
• 湖上看雪----
亭中饮酒
• 湖上看大雪----
亭中饮()酒
• 西子湖上张岱独看大雪---- 湖心亭中( )()饮()酒
• ……
……
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下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古义:还 今义:更加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
状元成才路
是日更定矣(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分为五更状元成,才路 每更约两小时 )
更有痴似相公者( 副词,更加,还 )
谢谢大家!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酒杯 今义:像霜雪的 颜色,跟“黑”相对

2.一词多义
上下一白( 白色 ) 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酒杯 )
大喜曰( 副词,非常 ) 大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形容词,跟“小”相对)
上下一白( 副词,全,都 ) 一 长堤一痕( 数词,一 )
湖中人鸟声俱绝( 动词,消失 ) 绝 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极 )
凇(sōnɡ )沆( hànɡ)砀(dànɡ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心亭一
点, 与/余舟一芥(jiè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 )对坐,一童子/烧
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ɡènɡ )有
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ɡ )饮三大白/而
崇祯五.年.十
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 人鸟声俱绝。
崇祯五年十 二月,我住在西 湖。接连下了三 天的大雪,湖中 行人、飞鸟的声 音都消失了。
我也来试一. 试
.是日更定矣,余拏 . . . 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 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 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 往湖心亭看雪。(湖上)
西湖美景
此赏亭成西湖
常西阁为湖中
有湖,一时间湖
文风叫岛,,心 人景湖,以据亭
墨的心后湖说 客好亭于泥是 位 到地。山堆宋 于 此方这边成代 杭 赏,是建小整 州 景因观成山修 西


走近张岱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 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 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姓氏,是金陵人, 然后(和他们)道别。问
客此。
他们的姓氏,是金陵人,
在此地客居。
及下.船,舟
子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 相公者。”
等到(回来 时)下了船,船 夫嘟囔道:“不 要说相公您痴, 还有像您一样痴 的人呢!”
自学研讨

1.写雪大的句子是

2.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

3.湖心夜景给作者总的印象是----------?
(cuì)
雾凇沆砀
(sōnɡ) (hànɡ) (dànɡ)
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看雪是本文的主要事件,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 以下几个要素:
看雪的时间: 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
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
人,(舟子、小童)
事件: 看雪、遇知音。
结合课文注解,口头串译课文
我来试一试译文
4.写湖心亭夜景时作者特写的景物是---------?-
与雾 山凇 与沆 水砀 ,, 上 下天 一与 白云 。
人余湖子下云雾往拥
两 三 粒 而 已

舟 一 芥 、 舟 中
心 亭 一 点 、 与
, 惟 长 堤 一 痕 、
一 白 。 湖 上 影
与 山 与 水 , 上
凇 沆 砀 , 天 与
湖 心 亭 看 雪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
到亭上,有两 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
人铺毡对坐,一童 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
子烧酒炉正沸。见. 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
余,大喜曰:“湖 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
中焉得更有此人?” 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趣)
拉余同饮。余强饮 的人呢!” 拉着我一同
三大白而.别。问其 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