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练 高考地理精选 (9)
专题09 乡村和城镇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教师卷)

专题09乡村和城镇(2024·湖南)山西省新绛县西庄村附近盛产青石,自宋代以来形成了以石雕加工为主的传统手工业。
为保持行业的家族垄断优势,当地主要采取子承父业的技艺传承方式。
近年来,在政府扶持下,西庄村规划建设了石雕工业园。
如图示意农耕时代西庄村石雕生产的空间次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乡村空间结构)西庄村形成图示空间次序,是因为()A.地形地势B.河流分布C.生产流程D.宗族关系【答案】1.C【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西庄村在聚落空间层面,以生产流程为导向,形成一系列不同功能的场所空间,呈现出系统的生产空间链条,石雕制作经过采选石材—构图绘画—制坯—粗雕—精雕—打磨—抛光—做旧等多道极为复杂的工艺,形成了:马首山(采石)—西庄坡村(转运)—石雕场(选材、切割)—水池(清洗)—村里空地(粗雕、打磨)—庭院(创作、精雕、传授)系列生产空间序列,C正确;地形地势是影响聚落选址的区位因素,但不是影响空间次序的主要因素,A错误;河流分布、宗族关系不是影响空间次序的主要因素,BD错误。
所以选C。
(2024·山东)新城生活空间是指新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为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和空间。
如图示意2017年我国某大都市某新城生活空间现状和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
调查显示,该新城的社区居民休息日与工作日的出行率、人均出行次数均相当。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城市功能区)该新城的社区居民非工作活动大部分在新城外或社区附近,主要是因为新城()A.交通方式较为单一B.生活服务设施不足C.生态环境质量较差D.居民消费能力较弱3.(合理规划城市)为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该新城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是()A.扩大新城空间范围B.增加休闲娱乐场所C.促进就业本地化D.完善社会保障体系4.(合理规划城市)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后,该新城的社区居民日常()A.平均出行距离增加B.工作出行次数减少C.平均出行成本增加D.出行方式更加多元【答案】2.B3.C4.D【解析】2.根据题干和新城生活空间现状图分析可知,该新城的社区居民非工作活动大部分在新城外或社区附近,主要是因为新城超市、公园、医院、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不足,居民需到新城外或者社区进行消费等生活活动,与交通方式是否单一关系不大,B正确,A错误;新城选址时应该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质量,且居民居住在新城,生态环境质量应该能满足需求,C错误;新城居民有非工作活动,而且居民休息日与工作日的出行率、人均出行次数均相当,说明居民消费需求较多,消费能力较高,D错误。
高考地理必修一地貌必考考点训练

(每日一练)高考地理必修一地貌必考考点训练选择题1、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峰林、天坑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钟乳石、溶洞等。
读图“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地表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2)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A.气候、植被B.植被、土壤C.土壤、地形D.岩石、水文答案:AD【提示】喀斯特地貌解析:(1)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溶岩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2)本题主要考查了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解答】(1)喀斯特地貌区岩层被流水溶蚀严重,往往多奇峰怪石,崎岖不平。
故选A。
(2)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故选D。
2、辽宁省锦州市的笔架山风景区内,有一座通往笔架山岛的天桥堪称世界奇观(如图)。
天桥由砾石组成,砾石来源于笔架山岛。
涨潮时天桥被海水淹没,落潮时天桥又露出水面。
每天潮涨潮落两次,天桥就露出水面两次。
下表为农历初一、十六笔架山风景区潮汐表及景区游览说明。
据此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1)形成天桥景观的主要作用是()A.风力侵蚀B.风力堆积C.海浪侵蚀D.海浪堆积(2)2019年8月16日(农历七月十六)风力较小,小明通过天桥到笔架山游览,推测其通过的时间()A.6:00B.10:00C.15:00D.21:00答案:DB【提示】海岸地貌海水的运动及其影响解析:(1)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高考地理人口经典知识题库

(每日一练)高考地理人口经典知识题库选择题1、下列对“归雁经济”带来的影响说法中,不合实际的是()A.让城市人才供需更趋平衡,让农村的人才贫乏得以补充B.改变了归雁群体就业观念,增强了家庭责任感和幸福感C.既减轻了城市的稳定压力,又给城市腾出了大量的公共资源D.“归雁”们返乡创业、就业,会使城市发展走向衰落答案:D【提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知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等。
本题难度较适中,通过景观图设置题目,考查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城乡人口迁移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解答】解:归雁经济能够让人回乡,增加农村的劳动力,减少城市的下岗工人,符合实际,故A错:归雁经济让农村在外工作的劳动力回乡,能够照顾到在农村的孩子和老人,符合实际,故B错;归雁景观及让企回迁、人回乡,减少城市的人口压力,符合实际,故C错。
归雁经济让城市有空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的发展,不符合实际,故D对。
故选:D。
2、下图为世界人口随纬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依图可推断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A.热带地区B.北温带地区C.南温带地区D.北寒带地区(2)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区()A.水热条件优越B.自然灾害极少C.地形极为平坦D.环境污染很小(3)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世界人口比重小的主要原因是()A.干旱地区广B.气候酷寒C.陆地面积小D.山地多平地少答案:BAC【提示】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区。
(2)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区的特点。
(3)本题主要考查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世界人口比重小的主要原因。
【解答】(1)读图可推断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20°N~60°N,集中在北温带地区。
故选B。
(2)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温带地区,人口集中地区水热条件优越,利于生产和生活,A对;温带锋面气旋活动频繁,气象灾害较多,B错;地形复杂,有多种地形分布,不能说极为平坦,C错;随着工业发展,环境污染比较严重,D错。
高考地理宇宙中的地球基本知识过关训练

(每日一练)高考地理宇宙中的地球基本知识过关训练选择题1、猛犸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是在陆地上生存过的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
最大的猛犸象体重可达12吨,是冰川时期的庞然大物。
猛犸象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灭绝。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猛犸象生活在()A.古生代早期B.古生代晚期C.中生代D.新生代(2)猛犸象灭绝时期的迁徙方向是()A.向高纬度地区迁徙B.向低纬度地区迁徙C.向内陆地区迁徙D.向沿海地区迁徙答案:DA【提示】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历程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略2、下图为某时刻某半球气压分布图,其中虚线ANB为晨昏线。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关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此时北京时间为14:00左右②新的一天占全球的1/4③AN为晨线④此时太阳直射15°N左右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2)据图判断,错误的是()A.甲地为阴雨天气B.乙地为太平洋上的台风C.丙地风速比乙地小D.北京此时为晴朗天气答案:BB【提示】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气压系统与天气解析:【解答】(1)图中北半球出现亚洲高压(北京)可判断北半球冬季,北极圈内有极夜,因而北京所在的部分为昼半球,90°E地方时为12:00,因此可推断北京时间大致为14:00;根据地球自转方向,AN为晨线;新的一天占全球的3/4;太阳直射南半球。
故选B。
(2)甲为气旋,多阴雨天气;乙是气旋,但不是热带气旋(台风);丙地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北京为高压脊控制,为晴朗天气。
故选B。
3、青海省共和县平均海拔2920m,建设了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的光伏电园区。
园区建成后,大量生长的杂草对园区太阳能发电产生了影响。
园区利用当地牧民的羊群啃食杂草,替代人工除草,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能牧互促”。
近年来,园区要求企业把光伏板支架的高度提高到1.2m。
读光伏电园区局部图,完成下列小题。
(1)当地太阳能资源丰富,是因为当地()A.人口少B.气温高C.纬度低D.海拔高(2)提高光伏板支架的高度是为了()A.减少羊群的活动空间,减少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B.增大羊群的活动空间,增大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C.增大羊群的活动空间,减少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D.减少羊群的活动空间,增大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答案:DC【提示】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解析:暂无解析【解答】略略4、下图为近50年安徽省平均太阳辐射总量(MJ·m²)空间分布图和皖南山区太阳辐射多年各月日平均值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2小题。
高考地理宇宙中的地球知识总结例题

(每日一练)高考地理宇宙中的地球知识总结例题选择题1、把地面及大气看成一个整体,称为地气系统。
该系统的热量收支差额称为地气系统辐射差额,其中收入部分是地面和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支出部分为发送到宇宙空间中的地面和大气长波辐射。
读图4“非洲地气系统年辐射差额量(单位:卡/厘米2•分)统计”图,完成1~2题。
图4(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面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大气逆辐射B.地面热量的支出多少主要取决于地表植被状况C.云层越厚,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越多D.地面温度越高,地面长波辐射越强(2)影响甲、乙地气系统年辐射差额不同的最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天气状况C.海拔高低D.沿岸洋流答案:DB【提示】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地面长波辐射的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支出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地面辐射,地面温度越高,地面长波辐射越强,支出越多,A、B错,D正确。
云层越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强,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越少,C错误。
甲地纬度较高,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地气系统热量收入较乙地差异缩小,地气系统发送到宇宙空间的长波辐射多,地气系统年辐射差额量为负值;乙地纬度低,降水多,阴雨天气多,地气系统热量收入会减少,与甲地比收入差异缩小,但发送到宇宙空间的长波辐射少,地气系统年辐射差额量为为正值。
所以,造成甲、乙两地地气系统年辐射差额出现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天气状况,B正确。
2、下图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A.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中生代B.恐龙化石——前寒武纪C.甲化石——新生代D.三叶虫化石——古生代(2)图中甲化石的名称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是()A.藻类化石——重要的铁矿形成时期B.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形成联合古陆C.鸟类化石——联合古陆解体D.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剧烈的地壳运动答案:DB【提示】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历程地层与化石【解答】(1)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出现在新生代,A错误;恐龙化石出现在中生代,B错误;甲化石介于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C错误;在前寒武纪生物稀少,化石缺失,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D正确。
人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植被与土壤考点精题训练

(每日一练)人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植被与土壤考点精题训练选择题1、纺锤树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其树身光秃秃的,只在树顶稀稀拉拉长着几根枝条,叶子长约10cm。
旱季来临,绿叶纷纷凋零。
树高有30多米,直径最粗的地方可以达到5m,木质疏松、外硬里软。
凭借对环境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发达的根系,纺锤树体内的存水量可达2吨。
下图分别为哥伦比亚位置图及纺锤树景观示意图,纺锤树主要分布于该国北部。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处于哥伦比亚纺锤树落叶期的月份是()A.1月B.4月C.7月D.9月(2)该国纺锤树()A.根系发达是为了稳定高大的树体B.树干粗大、木质疏松,利于雨季贮水C.叶片肥大利于增强树干光合作用D.枝叶稀疏避免树干被夏季阳光灼伤(3)推测该国城市主要分布地区及其原因是()A.东部地区交通便利B.西部高山地区气候凉爽C.沿海地区地形平坦D.河流沿岸海拔低、气候潮湿答案:ABB【提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1)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2)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3)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解答】(1)由材料可知,纺锤树位于哥伦比亚北部,纬度在10°N左右,北半球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影响该地,降水较多,北半球冬季,赤道低气压带南移,当地受东北信风影响,北部地区处于东北信风背风坡,降水少,蒸发强,气候干旱,且持续时间长。
旱季来临时,纺锤树绿叶纷纷凋零,有利于减少水分蒸腾。
故选A。
(2)由材料可知,纺锤树位于哥伦比亚北部,纬度在10°N左右,北半球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影响该地,降水较多,北半球冬季,赤道低气压带南移,当地受东北信风影响,北部地区处于东北信风背风坡,降水少,蒸发强,气候干旱,且持续时间长,植被为了度过较长的旱季,形成了木质疏松、利于雨季贮水的粗大树干。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必修一植被与土壤考点精题训练

(每日一练)全国通用高考地理必修一植被与土壤考点精题训练选择题1、下图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植物景观照片和骆驼刺根系结构示意图,骆驼刺为亚洲某地区的典型植物。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A.水分条件差异B.土壤性质不同C.海陆位置差异D.热量条件不同(2)骆驼刺生长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A.降水充沛B.土壤肥沃C.森林密布D.气候干旱答案:AD【提示】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解析:(1)考查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考查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解答】(1)读图可知,草原巨人纺锤树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骆驼刺根系发达,位于沙漠气候区,热带季雨林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造成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的差异。
故选A。
(2)骆驼刺生长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所以其根系发达,便于吸取地下水。
故选D。
2、某研究小组在研究贺兰山东坡乔木(森林带)分布情况时,共选取了38个样方(10m×10m),得出样方范围内乔木的数量、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情况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贺兰山东坡乔木主要属于()A.针叶林B.阔叶林C.硬叶林D.雨林(2)海拔1800米至2800米乔木数量较多,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热量B.光照C.降水D.土壤(3)影响贺兰山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乔木树高且胸径较粗的主要原因是()A.乔木数量少,相互竞争弱B.距冰川近,水源条件好C.太阳辐射强,热量条件好D.土层深厚,土壤肥力高答案:ACA【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贺兰山东坡乔木的类型。
(2)本题主要考查了贺兰山东坡海拔1800米至2800米处乔木数量较多的主要影响因素。
(3)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贺兰山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乔木树高且胸径较粗的主要原因。
【解答】(1)贺兰山东坡地区纬度高、海拔高,气温较低,适宜针叶林分布,A正确;该地区冬季严寒,夏季温凉,温度比较低,不适合阔叶林分布,B错误;硬叶林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C错误;雨林分布在温度高且降水丰富的地区,D错误。
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知识总结例题

(每日一练)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知识总结例题选择题1、2019年5月11日阿拉善盟遭遇近10年最强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全盟大部分地区发生沙尘暴或强沙尘暴,最低能见度仅69米,出现在拐子湖。
具体的天气过程为5月11日09时大风、沙尘天气从额济纳旗开始,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横扫阿拉善盟大部地区。
下图为拐子湖位置图和拐子湖站点5月11日5∶00至12日0∶00地面气象要素变化图。
(1)该日拐子湖气温在12:00达到一日中最大值的主要原因为()①12:00之后冷空气过境②12:00之后天气转阴,使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减少③沙尘天气使地面辐射减少④12:00之后太阳高度角开始减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拐子湖沙尘暴最强时段为()A.8:00~12∶00B.12∶00~14∶00C.14∶00~20∶00D.20∶00~24∶00(3)此次沙尘暴天气的形成与冷锋过境有关,冷锋开始控制拐子湖的时间为()A.10:00B.12∶00C.14:00D.24:00答案:BCB【提示】锋面系统与天气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12:00之后气温开始降低,直到14:00之后气温骤降,14:00~15:00的1小时气温下降了6℃,这表明此时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并且沙尘暴产生的大量沙尘促使地面辐射减少,①③。
故选B。
(2)9:00开始能见度下降至10000m以下,14:00~22:00能见度最低,极大风速在20:00之后迅速降低。
故选C。
(3)该站点12:00气温开始下降,风速增加,符合冷锋过境的特点。
故选B。
2、下图为2020年7月7日16时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2020年6月~7月,图中甲区域较往年阴雨天气更多,诱发了洪涝灾害。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造成甲区域历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多阴雨连绵天气的原因是()A.冷暖气团势均力敌B.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C.地面受热,对流旺盛D.台风登陆,气旋控制,气流上升(2)此时,日本本州岛附近太平洋海域的最不可能吹的风向是()A.东南风B.西南风C.西北风D.偏南风答案:AC【提示】锋面系统与天气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读图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日一练丨半山腰太挤,我们山顶见。
每日一练格拉斯是一座位于海拔325米高山之中的小镇,位于法国东南部的普罗旺斯,距离地中海20千米。
温暖湿润的环境使香水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每年为格拉斯创造6亿多欧元的财富,被誉为“世界香水之都”。
格拉斯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次重要的转型,第一次从基础皮革加工业到以花田加工业为主导的香水生产,产业专业化、集聚化;第二次转向国际化采购原材料的模式,当地则更多地转向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
据此完成7—8题。
7.格拉斯小镇第一次产业转型的主要原因是()
A.皮革加工业污染严重
B.皮革的市场需求小
C.香水生产的附加值高
D.香水制作技术成熟
8.格拉斯小镇转向国际化采购原材料的直接目的是()
A.提高栽培技艺 B.降低生产成本
C.扩大品牌知名度 D.集约利用土地
【答案】7.C 8.B
1/ 7
2019年5月6日,粤港澳大湾区又一超级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资源调配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该工程自西向东穿越珠三角核心城市群地区时采用地下深埋盾构(地下暗挖隧洞的一种施工方法)方式,在地下40米至60米空间建造。
读图完成9—10题。
9.与传统沟渠输水相比,深埋盾构方式的主要优点有()
A.占用大量土地资源
B.减少工程量,降低成本
C.减少对珠江航运的干扰
D.预留浅层地下空间
10.关于珠江三角洲水资源调配工程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使西江入海口咸潮减轻
B.缓解中山等地用水紧张
2/ 7
C.合理优化水资源空间分布
D.导致深圳地下水位上升
【答案】9.D 10.C
大题精选
1.格陵兰岛(图10)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在这里可以看到壮观的冰原,深邃的峡湾,珍稀的北极熊、北极狐、麝牛、鲸等动物,并能了解岛上因纽特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3/ 7
说明格陵兰岛不宜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的理由。
【答案】地处高纬,生态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直接威胁珍稀动物的生存;适宜旅行的时间短,旅游设施维护费用高;格陵兰岛的居民少且分散,大多局限于沿海地区的小居民点,旅游接待能力有限;外来文化对当地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干扰因纽特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
4/ 7
2.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福建省的武夷山景区有丹霞地貌景观和九曲溪等河流。
游客乘筏沿九曲溪可观赏到“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美景。
当地政府按规划将景区内的村落集中安置到甲区,并将旅游服务设施统一建在乙区。
说明此规划的实施对武夷山区的意义。
5/ 7
【答案】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减少景区的污染源);保护景区的旅游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提高景区接待能力;便于景区管理。
(答出3点即可)
精题甄选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2019年1月8日T时刻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M是一个半永久性的大气活动中心,多分布在60°N附近,其强度和位置变化对东亚的天气气候有重要的影响。
P是连接亚洲与北美洲的重要航海路线。
(1)说明M大气活动中心(阿留申群岛附近)的成因。
(2)分析M偏强对东亚天气气候的影响。
(3)指出在M影响下的P海域常见的不利航海条件。
6/ 7
【答案】(1)北极的极地东风南下,在北纬60°处与较暖的盛行西风相遇,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的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1月份,北半球由于陆地气温低,在亚欧大陆内部和美洲大陆内部形成的冷高压中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在太平洋北部(阿留申群岛附近)形成(阿留申)低压。
(2)M偏强,亚洲高压与M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偏大,东亚冬季风势力偏强,东亚地区冬季气温偏低,寒潮等灾害天气增多。
(3)强对流、暴雨、暴雪、大风、浓雾、风暴潮等。
【解析】(1)来自北极的极地东风南下,在北纬60°处与较暖的盛行西风相遇,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的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1月份,北半球由于陆地气温低,在亚欧大陆内部和美洲大陆内部形成的冷高压中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在太平洋北部的阿留申群岛附近,形成阿留申低压。
(2)M偏强时,即中心的气压值低,亚洲高压与M之间的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偏大,东亚冬季风势力偏强。
冬季冷空气势力强,东亚地区冬季气温偏低,寒潮等灾害天气增多。
(3)在M 影响下,即气旋影响下,P海域常见的不利航海条件有强对流、暴雨、暴雪、大风、浓雾、风暴潮等。
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