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实验报告2

合集下载

计算机网络实验二实验报告讲解

计算机网络实验二实验报告讲解

计算机网络实验二实验报告讲解实验二:网络传输性能的测试与评估实验目的:1.掌握网络传输性能的测试方法;2.了解网络传输性能评估的参数;3. 学会使用JPerf工具进行网络传输性能测试。

实验环境:1. JPerf软件;2. 两台运行Windows操作系统的计算机;3.以太网交换机;4.网线,以连接两台计算机及交换机。

实验步骤:1.配置网络环境连接两台计算机和交换机,保证网络连接正常。

2. 安装JPerf软件在两台计算机上分别安装JPerf软件。

3. 运行JPerf服务器选择一台计算机作为服务器,打开JPerf程序,选择“Server”模式,并设置端口号。

4. 运行JPerf客户端打开另一台计算机的JPerf程序,选择“Client”模式,并输入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

5.设置测试参数在JPerf客户端上,设置传输模式(TCP/UDP)、传输时长和数据包大小等参数,并点击“Start”按钮开始测试。

6.分析结果测试结束后,JPerf会输出传输性能测试的结果,包括带宽、丢包率、延迟等参数。

根据这些参数可以评估网络的传输性能。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测试过程中,我们选择了TCP传输模式,传输时长设置为30秒,数据包大小为1MB。

根据测试结果,我们得到了以下性能参数:带宽:100Mbps丢包率:0%延迟:10ms根据带宽和延迟,我们可以评估网络的传输性能。

带宽表示单位时间内能够传输的数据量,带宽越大,传输速度越快。

延迟表示数据从发送方到接收方的传输延时,延迟越小,传输速度越快。

丢包率表示发送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丢失的比例,丢包率越小,数据传输越可靠。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得到了较高的带宽和较低的延迟,说明网络的传输性能较好。

同时,丢包率为0%,说明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也很高。

根据这些结果,我们可以对网络的传输性能进行评估。

如果带宽较小、延迟较大或丢包率较高,就会影响数据的传输速度和可靠性,从而降低网络的传输性能。

因此,在设计和配置网络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以提高网络的传输性能。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6篇)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6篇)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6篇)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通用6篇)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篇1一、实验目的1、熟悉微机的各个部件;2、掌握将各个部件组装成一台主机的方法和步骤;3、掌握每个部件的安装方法;4、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配置;5、熟悉并掌握DOS操作系统的使用;6、掌握文件、目录、路径等概念;7、掌握常用虚拟机软件的安装和使用;8、熟悉并掌握虚拟机上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方法及使用;9、掌握使用启动U盘的制作和U盘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的方法;10、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配置和优化方法。

二、实验内容1.将微机的各个部件组装成一台主机;2.调试机器,使其正常工作;3.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配置。

4.安装及使用虚拟机软件;5.安装WINDOWS7操作系统;6.常用DOS命令的使用;7.学会制作启动U盘和使用方法;8.WINDOWS7的基本操作;9.操作系统的基本设置和优化。

三、实验步骤(参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内容,结合实验过程中做的具体内容,完成此项内容的撰写)四、思考与总结(写实验的心得体会等)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篇2windows平台逻辑层数据恢复一、实验目的:通过运用软件R-Studio_5.0和winhe_对误格式化的硬盘或者其他设备进行数据恢复,通过实验了解windows平台逻辑层误格式化数据恢复原理,能够深入理解并掌握数据恢复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这些软件对存储设备设备进行数据恢复。

二、实验要求:运用软件R-Studio_5.0和winhe_对电脑磁盘或者自己的U盘中的删除的数据文件进行恢复,对各种文件进行多次尝试,音频文件、系统文件、文档文件等,对简单删除和格式化的磁盘文件分别恢复,并检查和验证恢复结果,分析两个软件的数据恢复功能差异与优势,进一步熟悉存储介质数据修复和恢复方法及过程,提高自身的对存储介质逻辑层恢复技能。

三、实验环境和设备:(1)Windows _P 或Windows 20__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 实验2 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 实验2 实验报告

实验二:利用三层交换机实现不同vlan间通信【实验名称】利用三层交换机实现不同vlan间通信。

【实验目的】理解三层交换机的功能;理解三层交换机的虚拟接口;理解三层交换机vlan间相互通信的原理;掌握三层交换机vlan的配置方法和测试方法。

【背景描述】某企业有两个主要部门:销售部(Sales)和技术部(Technical),其中销售部的个人计算机系统分散连接在两台交换机上,他们之间需要相互进行通信,销售部和技术部也需要进行相互通信,现要在交换机上做适当配置来实现这一目标。

【实现功能】Vlan之间可以相互通信(不同VLAN的计算机能进行相互通信)。

【实现原理】1、在三层交换机上分别为每个VLAN创建虚拟接口,并配置IP地址;2、三层交换机会建立基于vlan虚拟端口的直连路由;3、将每台主机上的默认网关配置成所在VLAN虚拟接口的IP 地址,通过三层交换机的直连路由,不同vlan间的所有主机就可以相互通信了。

【实验设备】二层交换机(S2126)1台(用R2600+16口交换模块+禁止路由来模拟);三层交换机(S3750)1台(用R3600+16口交换模块来模拟);PC机4台(用Cloud+VPCS来模拟);网线(5根):Fastethernet【实验拓扑】【实现任务】1、参考上图构建实验网络拓扑(配置二层交换机模块、配置三层交换机模块、配置各PC机网络接口、连接设备等);2、完整、明确的标注端口及配置信息;3、在二层交换机(L2SW)上配置VLAN(包括VLAN10和VLAN20),并将F1/3端口设置为Trunk模式;4、在三层交换机(L3SW)上配置VLAN(仅包括VLAN10),并将F1/1端口设置为Trunk模式;5、在三层交换机(L3SW)上将VLAN10命名为Sales,将VLAN20命名为Technical(可选);6、通过VPCS虚拟机,为每个PC机配置IP地址;7、检查VLAN设置(同一vlan内主机可以ping通,不同vlan间主机不能ping通)。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IPv6技术实验2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IPv6技术实验2

实验7 IPv6技术实验1. 3.5节步骤2中,请思考下面问题:主机加入到组播组中的过程是什么?答:1.通过地址自动配置,主机获得了多播组地址。

2.主机发送MLD多播侦听报告报文给本地链路的路由器。

3.路由器根据报文中的信息,向多播转发表中添加表项,以记录多播组的成员身份。

2. 3.5节步骤3中,仔细观察PC1与RT1之间的交互报文,回答下述问题:1)为什么报文中的“next header”采用hop-by-hop的选项?答:因为hop-by-hop选项规定该报文的传送路径上每台中间节点都要读取并处理该拓展报头,起到提醒路由器对MLD报文进行深入检查的作用。

2)为什么跳数被限制为1?答:为了将此报文限制在链路本地上。

3)在“Hop-by-Hop”选项中,有一个“Padn”,它的作用是什么?答:作用是插入两个或多个填充字节,使字段符合对齐要求。

3. 3.5节步骤4中,仔细观察Router Solicitation的报文,回答下述问题:1)在前面的multicast listener report报文中,报文的跳数限制为1,而在这里,同样是主机发给路由器的报文,为什么跳数却采用255?答:接收节点只认为跳数限值是255的报文有效,防止非本链路的设备通过发送路由器宣告来试图干扰通信流。

2)报文中的ICMP选项中的“source link-layer address”的作用是什么?答:作用是表示发送者的mac地址。

4. 3.5节步骤6中,仔细观察Router Advertisement的报文,回答下述问题:1)“Cur hop limit”的含义是什么?答:本网段发出普通报文时的默认跳数限制。

2)报文中“lifetime”的含义是什么?答:发送该报文的路由器作为缺省路由器的生存周期。

3)“reachable time”的含义是什么?答:本链路上所有节点的“可达”状态保持时间。

4)“retransmit time”的含义是什么?答:重传NS报文的时间间隔,用于邻居不可达检测和地址解析。

计算机网络综合实验报告参考5篇

计算机网络综合实验报告参考5篇

计算机网络综合实验报告参考5篇计算机网络综合实验报告参考 (1) ××大学校园网解决方案一、需求分析建设一个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计算机校园文化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能覆盖全校主要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pc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并与有关广域网相连,在网上宣传自己和获取Internet网上的教育资源。

形成结构合理,内外沟通的校园计算机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满足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开发各类信息库和应用系统,为学校各类人员提供充分的网络信息服务。

系统总体设计将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体现系统的技术先进性、高度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冗余性。

本着为学校着想,合理使用建设资金,使系统经济可行。

具体包括下以几个方面:1、内网络能够高速访问FTP服务器现在或上传文件实现资源共享功能,实现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划分不同的权限,限制不同类型的用户只能访问特定的服务资源。

可以下载和上传资料文件,访问速度可以对指定的用户进行级别的划分。

2、建设Web服务器对外实现信息发布,对内实现教学教务管理。

网站发布学校新闻、通知、学校的活动等相关内容。

实现学生能够在网上进行成绩查询、网上报名、网上评教等功能;以及教师的信息查询、教学数据上传等。

3、建设邮件服务器以满足校园内部之间和内、外网这间的大量邮件传输的需求。

4、实现内网划分多个VLAN,实现校园内不同校区,不同楼宇,不同楼层的多客户接入。

5、内部实现PC间实现高速互访,同时可以访问互联网。

网络内同一IP段内的PC机可以通过网上邻居实现高速互访,传送资料文件等,解决不同楼宇,不同楼层之间通过移动存储设备传送数据费时、费力的问题。

6、内部用户的QoS管理,实现用户的分级管理功能,对用户下载和上传做相应的带宽限制。

对校园网络中的流量实现有效控制,对校园内的重要数据量可靠、稳定的传输如:语音、视频会议等的延迟和阻塞的敏感。

计算机网络 - 实验二 - 局域网管理及交换机配置

计算机网络 - 实验二 - 局域网管理及交换机配置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课程上机)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局域网管理与交换机配置实验地点实验时间1.课程设计目的:通过设计、配置和管理一个小型交换式以太网,学会使用Boson Network Designer设计简单局域网的方法,掌握使用模拟器进行交换机配置的基本命令。

学习VLAN配置, 理解VLAN的基本概念。

2.课程设计内容:自行设计一个小型交换式以太网,并通过对交换机的配置实现简单的以太网流量控制和网络管理功能。

具体内容如下:掌握设置交涣机端口属性、查看交换机端口配置和统计信息、设置静态MAC地址和查看MAC地址表的技能。

1、使用Boson Network Designer 设计一个小型交换式以太网要求将4台pc机通过以太网口连接到一个Cisco Catalyst 1912交换机上,并将所设计的拓扑图存盘。

2、使用Boson Netsim模拟配置pc机(1)运行Boson Netsim软件,进入主界面后,选择“File”下的“Load Netmap”功能将你设计的网络拓扑图加载进来。

(2)单击工具栏上的estation按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pc1, 系统出现dos命令行模拟配置窗口。

(3)在dos命令行窗口中,按回车键出现dos提示符,输入winipcfg命令弹出pc1的网络参数设置界面。

(4)为pc1分配IP地址,建议使用172.16.1.101,子网掩码和网关值可取默认值不变。

(5)重复步骤(2)-(4)为其他pc机分配IP地址,如172.16.1.102,172.16.1.103。

依此类推。

(6)在dos提示符下,输入ping命令来测试pc机之间是否能正常通信。

例如在pc1下,运行ping 172.16.1.102 ,记录结果。

3、使用Boson Netsim对1912交换机进行简单配置单击工具栏上的eswitch按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Switch1,进入Catalyst 1900交换机仿真命令行配置模式。

思科网络实验报告2静态路由的配置

思科网络实验报告2静态路由的配置

集美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基本静态路由配置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班级日期—成绩_______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1、为接口分配适当的地址,并进行记录。

2、根据拓扑图进行网络布线。

3、清除启动配置并将路由器重新加载为默认状态。

4、在路由器上执行基本配置任务。

5、配置并激活串行接口和以太网接口。

6、确定适当的静态路由、总结路由和默认路由。

二、实验场景对一个网络地址进行子网划分以便完成拓扑结构图所示的网络编址。

连接到ISP路由器的LAN编址和HQ与ISP路由器之间的链路已经完成。

但还需要配置静态路由以便非直连网络中的主机能够彼此通信。

实际拓扑图:192.163.2. E伽三、实验器材(1 )直通以太网电缆 3 条(2 )交叉以太网电缆 1 条(3)PC机 3 台(4)路由器 3 台(5)交换器 2 台四、实验内容任务1 :对地址空间划分子网步骤1 :研究网络要求。

在网络设计中,使用192.16820/24 地址空间。

对该网络进行子网划分,以提供足够的IP地址来支持60台主机。

步骤2 :创建网络设计时思考以下问题:需要将192.168.2.0/24 网络划分为多少个子网?_4个___这些子网的网络地址分别是什么?子网0: _192.168.2. 0/2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网 1 : _192.168.2.64/2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网2: _192.168.2.128/2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网3: _192.168.2.192/2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网络以点分十进制格式表示的子网掩码是什么?255.255.255.192以斜杠格式表示的网络子网掩码是什么?_/26 ___每个子网可支持多少台主机?_62 ______步骤3 :为拓扑图分配子网地址。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2)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2)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2)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报告学号:姓名:提交日期:2017-10-17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实验编号】 1【实验名称】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内容】熟悉网络硬件设备;熟悉常用网络测试命令的语法功能;掌握常用的网络故障分析及排除的方法;4?掌握模拟软件的使用方法。

【实验步骤】实验一认识并熟悉计算机网络的硬件组成一、实验目的认识PC硬件设备,网卡,网线,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二、实验内容1、对PC机的认识。

本实验用机处理器主频 2.93GHz,内存2G,硬盘200G。

2、认识网卡,了解网卡的基本构造,网卡与网线的连接,网卡的参数设置,各种网卡的数据传输率。

3、认识网线(主要是双绞线)。

双绞线是将一对或一对以上的双绞线封装在一个绝缘外套中而形成的一种传输介质,是目前局域网最常用的一种布线材料。

4、认识HUB。

集线器(HUB)应用很广泛,它不仅使用于局域网、企业网、校园网,还可以使用于广域网。

5、认识交换机。

交换机也叫交换式集线器,是局域网中的一种重要设备。

它可将用户收到的数据包根据目的地址转发到相应的端口。

6、路由器的认识。

路由器(Router)是一种多端口的网络设备,它能够连接多个不同网络或网段,并能将不同网络或网段之间的数据信息进行传输,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网络。

三、熟悉常用网络命令1、Ping.exe,验证与远程计算机的连接。

该命令只有在安装了T CP/IP协议后才可以使用。

2、Netstat.exe,显示协议统计和当前的TCP/IP网络连接。

3、Telnet.exe远程登陆。

4、Tracert.exe,包含不同生存时间(TTL)值的In ternet控制消息协议(ICMP)回显数据包发送到目标,以决定到达目标采用的路由。

5、Winipcfg.exe,win98操作系统用,显示用户所在主机内部的IP协议的配置信息。

6、Arp.exe,显示和修改IP地址与物理地址之间的转换表。

网络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2)

网络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2)

网络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2)网络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2)引言网络信息安全是当前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攻击和信息泄露事件频频发生,给个人、组织和国家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增强对网络信息安全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本实验通过模拟网络攻击和防御的场景,探究了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关问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实验环境、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与分析以及结论等内容。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深入理解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攻击与防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不同防御措施的有效性。

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了一台配置性能较高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为Windows 10。

实验过程中使用了网络模拟工具、安全防护工具和虚拟机等软硬件设备。

实验过程1. 设置实验环境- 安装虚拟机软件- 配置虚拟机网络2. 实验一:模拟网络攻击- 使用Kali Linux进行网络扫描- 使用Metasploit进行远程漏洞利用- 使用社交工程进行信息获取3. 实验二:网络防御措施- 配置防火墙规则- 安装杀毒软件并进行扫描- 加强用户密码强度4. 分析实验结果- 统计网络攻击的次数和方式- 比较不同防御措施的效果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成功模拟了多种网络攻击,并进行了相应的防御措施。

通过统计实验结果,我们发现:- 使用Kali Linux进行网络扫描,可以获取目标主机的网络拓扑和开放端口信息。

- 使用Metasploit进行漏洞利用,在未及时更新系统补丁的情况下,可成功入侵目标主机。

- 社交工程是获取敏感信息的常见手段,通过发送钓鱼邮件可以获取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等重要信息。

在防御措施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配置了防火墙规则,限制了开放端口和外部访问。

- 安装了杀毒软件,并进行了定期扫描。

- 加强了用户密码强度,设置了复杂密码策略。

经过实验对比,我们发现以上防御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网络攻击的发生和影响。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网络信息安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网络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2)

网络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2)

网络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2)网络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2)1. 研究背景网络信息安全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网络攻击的威胁也日益增加。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重要机密信息的安全,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网络攻击和防御的场景,探索网络信息安全的实际应用和解决方案。

2.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攻击的方式,深入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技术,并掌握常见的网络攻击和防御手段。

3. 实验内容3.1 实验环境搭建在实验开始之前,我们需要搭建一个适合实验的网络环境。

这个环境应该包括一个实验主机和一台攻击主机。

实验主机用于模拟正常的网络通信,而攻击主机用于模拟网络攻击。

3.2 模拟网络攻击在实验环境搭建完成之后,我们将进行一系列网络攻击的模拟实验。

这些攻击包括但不限于:DDoS攻击、SQL注入攻击、网络钓鱼攻击等。

通过模拟这些攻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攻击的原理和技术,并学习如何应对和防御这些攻击。

3.3 实验报告撰写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我们需要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在实验结束后,我们将根据实验记录撰写实验报告。

这个报告需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结果和分析等内容。

4.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模拟了各种网络攻击,并记录了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某些网络攻击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安全风险,而其他一些攻击则可以通过一定的防御手段来减轻风险。

5. 实验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加深了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理解,学习了网络攻击和防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我们也认识到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制定有效安全策略的必要性。

6. 参考文献[1] John D. Network Security: Private Communication ina Public World. Pearson Education, 2007.[2] Stallings W. Cryptography and Network Securit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Pearson Education, 2010.。

实验2 常用网络命令实验报告

实验2  常用网络命令实验报告

实验2 常用网络命令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熟悉并掌握一些常用的网络命令,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命令的输出结果,深入理解网络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机制,提高我们解决网络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 Windows 10 操作系统环境下进行,使用命令提示符(CMD)来执行网络命令。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一)ping 命令1、打开命令提示符,输入“ping ”,按下回车键。

2、观察返回的结果,包括响应时间、丢包率等信息。

3、对不同的网站进行 ping 操作,如“ping ”、“ping ”等,比较它们的响应情况。

(二)ipconfig 命令1、在命令提示符中输入“ipconfig”,查看本地网络连接的配置信息,如 IP 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

2、输入“ipconfig /all”,获取更详细的网络配置信息,包括物理地址(MAC 地址)、DNS 服务器等。

(三)tracert 命令1、输入“tracert ”,跟踪数据包从本地到目标网站所经过的路由路径。

2、观察每一跳的 IP 地址和响应时间,分析网络延迟的可能原因。

(四)netstat 命令1、输入“netstat a”,查看本地计算机的所有网络连接和监听端口。

2、输入“netstat n”,以数字形式显示网络地址和端口号。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ping 命令结果分析1、当对“”进行 ping 操作时,返回的结果显示平均响应时间约为 30 毫秒,丢包率为 0%,这表明本地网络与百度服务器之间的连接较为稳定,网络延迟较低。

2、不同网站的 ping 结果可能会有所差异。

例如,对“”的 ping 结果显示平均响应时间为 50 毫秒,丢包率为 2%,这可能是由于淘宝网站的访问量较大,或者网络链路中的某些节点存在拥塞导致的。

(二)ipconfig 命令结果分析1、通过“ipconfig”命令获取的本地 IP 地址为 1921681100,子网掩码为 2552552550,默认网关为 19216811。

网络安全技术实验报告实验2Web服务器及安全设置

网络安全技术实验报告实验2Web服务器及安全设置

XX大学本科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网络安全技术1421351 学号:XXX姓名:网络工程专业:班级:网络B14-1 指导教师:课内实验目录及成绩信息技术学院2016年9 月29 日XX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信息安全实验类型:演示、验证实验项目名称:实验一构建虚拟局域网实验地点:信息楼320 实验日期:2016 年9月22 日无线网络安全设置操作很常用,对于掌握相关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很有帮助。

1. 实验目的在上述无线网络安全基本技术及应用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小型无线网络的构建及其安全设置方法,进一步了解无线网络的安全机制,理解以WEP算法为基础的身份验证服务和加密服务。

2. 实验要求1)实验设备本实验需要使用至少两台安装有无线网卡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连网计算机。

2)注意事项(1) 预习准备。

由于本实验内容是对Windows 操作系统进行无线网络安全配置,需要提前熟悉Windows 操作系统的相关操作。

(2) 注意理解实验原理和各步骤的含义对于操作步骤要着重理解其原理,对于无线网络安全机制要充分理解其作用和含义。

(3) 实验学时:2学时(90-100分钟)3.实验内容及步骤1. SSID和WEP设置(1) 在安装了无线网卡的计算机上,从“控制面板”中打开“网络连接”窗口,如17所示。

(2) 右击“无线网络连接”图标,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选项,打开“无线网络属性”对话框,选中“无线网络配置”选项卡中的“用Windows配置我的无线网络设置”复选框,如18所示。

17 “网络连接”窗口18 “无线网络连接属性”对话框(3) 单击“首选网络“选项组中的“添加”按钮,显示“无线网络属性”对话框,如19所示。

该对话框用来设置网络。

1) 在“网络名(SSID)”文本框中输入一个名称,如hotspot,无线网络中的每台计算机都需要使用该网络名进行连接。

2) 在“网络验证”下拉列表中可以选择网络验证的方式,建议选择“开放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报告_2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报告_2

3.查阅资料说出其他几种网络传输介质?答: 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答: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实验编号】实验二【实验名称】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实验目的】掌握交换机的基本管理特性, 学习交换机配置的基本指令, 配置交换机支持Telent操作的相关指令。

【实验原理】1.交换机的模式(1)交换机有以下几个常见模式:(2)用户模式: 交换机开机直接进入用户模式, 此时交换机在超级终端的标识符: switch>(3)特权模式:在用户模式下输入enable命令后回车, 即进入特权模式。

在此模式下交换机的标识符为:switch#2.配置模式: 在特权模式下输入configure terminal命令即可进入配置模式。

再次模式下交换机的标识符为: Switch(config)#3.进行配置是, 需要注意配置模式的变化, 特定的命令只能在特定的配置模式下进行。

4.交换机的常用帮助(1)在使用命令进行配置的时候, 可以借助交换机提供的帮助功能快速完成命令的查找和配置。

(2)完全帮助:在任何模式下, 输入“?”获取该模式下的所有命令及简单描述。

(3)部分帮助:输入——命令, 后接以空格分隔的“?”, 如果该位置为关键字, 则列出全部关键字及其描述;如果该位置为参数, 则列出有关的参数描述。

在部分帮助里面, 还有其他形式的帮助, 如键入一字符串其后紧接“?”, 交换机将列出所有以该字符串开头的命令;或者键入一命令后接以字符串, 紧接“?”, 列出命令以该交换机型号是2950-24 switch2。

应该是三层请你说出二层交换机和三层交换机之间的区别, 并说出二层交换机和集线器之间的区别。

答:三层交换机, 路由器基于IP。

二层交换机基于MAC。

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三层的可以跨网段(比如192.168.1.0 和10.10.10.0网段互通), 二层的不可以答: 三层交换机,路由器基于IP。

二层交换机基于MAC。

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三层的可以跨网段(比如192.168.1.0 和10.10.10.0网段互通),二层的不可以答:三层交换机,路由器基于IP。

网络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2)

网络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2)

网络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2)网络信息安全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1.1 掌握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2 了解网络攻击的常见类型和防范措施。

1.3 学习使用网络安全工具进行漏洞扫描和安全测试。

2.实验设备2.1 计算机A:用于模拟攻击者的角色。

2.2 计算机B:用于模拟被攻击者的角色。

2.3 安全工具:例如Nmap、Wireshark、Metasploit等。

3.实验过程3.1 确保计算机A和计算机B处于同一局域网中。

3.2 使用Nmap进行端口扫描,寻找计算机B可能存在的漏洞。

3.3 使用Wireshark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控,分析可能存在的攻击行为。

3.4 使用Metasploit进行渗透测试,尝试攻击计算机B并获取敏感信息。

3.5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结果。

4.实验结果分析4.1 端口扫描结果显示计算机B存在漏洞,例如开放了未授权的远程登录端口。

4.2 Wireshark监控到了攻击者对计算机B的密码尝试。

4.3 Metasploit成功获取了计算机B中的敏感信息。

5.安全防范措施5.1 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补丁,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

5.2 配置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监控和限制网络流量。

5.3 使用强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

5.4 对关键数据进行加密存储。

5.5 培训员工意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远程登录端口:指用于从远程计算机登录另一个计算机的特定端口。

2.Wireshark:一款网络流量分析工具,用于抓取网络数据包以进行安全分析。

3.Metasploit:一款开源的渗透测试工具,用于模拟攻击行为并测试系统的安全性。

4.补丁:指软件开发商发布的修复软件中存在的安全漏洞的补丁程序。

5.防火墙:一种网络安全设备,用于监视和控制网络流量,保护网络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

6.入侵检测系统:一种监控网络流量和系统日志,检测异常Activity和操纵的安全设备。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2_2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2_2

实验二网络基本配置及网络连通性测试实验目的掌握如何进行网络的基本配置及网络连通性测试, 理解、验证网络命令的原理和功能, 合理使用相关命令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实验环境安装了Windows 2000/2003/XP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本地局域网环境(交换机、多根直通线)实验内容首先查看管理网卡的TCP/IP配置情况, 配置实验网卡的TCP/IP属性(包括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DNS);PING 127.0.0.1.PING 本机IP、PING 邻机IP, 注意观察实际情况;分别将相邻的2台PC机设置为同一子网、不同子网或相同的IP, 再用PING命令进行测试, 注意观察并记录, 最后进行分析。

一些常用命令。

实验步骤1.先将“管理”网卡的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参数记录并保留起来, 实验完成后恢复。

2、ping 127.0.0.1, 记录情况;ping 本机IP, 记录情况;● 3.IP地址与网络掩码设置( 不能更改管理网卡)● 3.IP地址冲突●修改相邻两台计算机A.B的其中A的IP设置为B计算机的IP设置, (即让A与B的IP地址发生冲突), 观察并记录A.B上的错误消息报告情况;●在另外一台计算机C(IP地址与A/B不同)上向该IP地址发PING检测报文(pingIP -n 10), 观察PING检测报文的返回情况;●进入DOS窗口, 用nbtstat –A IP 查看此时该IP地址对应的主机名称是计算机A还是计算机B;●让B与A的IP地址发生冲突, 重复上述步骤;●让A与B的IP地址没有冲突, 重复上述步骤;●将上述三种情况对比的结果进行对比。

4. 恢复“管理”网卡的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参数。

注: 在进行ping命令之前关闭目的主机的windows下的防火墙5. 一些常用命令Ipconfig: TCP/IP设置ARP查看同一物理网络上特定IP地址对应的网卡地址。

Arp –a命令的输出显示本机缓存中存放的IP地址和网卡地址对应表项。

实验报告 2 交换网络实验

实验报告 2 交换网络实验

实验 2 交换网络实验理解交换机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掌握交换机的常用端口的功能和使用了解进入交换机的方法掌握交换机的常用命令掌握局域网的常用协议的配置掌握交换机的连接和配置方法实验设备Cisco Catalyst 3550, Quidway 2000系列,Quidway 3000系列交换机实验概述1. 演示实验SwitchVLAN1VLAN2PC 1PC 3PC 2PC 4172.16.1.1/ 255.255.255.0172.16.1.2/ 255.255.255.0172.16.1.254/ 255.255.255.0172.16.2.254/255.255.255.0 172.16.2.1/255.255.255.0172.16.2.2/255.255.255.02. 自主实验SwitchA VLAN1VLAN2PC 1PC 3PC2PC 4172.16.1.1/255.255.255.0172.16.2.4/255.255.255.0172.16.2.2/255.255.255.0172.16.1.3/255.255.255.0172.16.1.254/255.255.255.0172.16.2.254/255.255.255.0Switch BVLAN23. 高级实验(选做) Switch A VLAN1VLAN2PC 1PC 3PC 2PC 4172.16.1.1/255.255.255.0172.16.2.4/255.255.255.0172.16.2.2/255.255.255.0172.16.1.3/255.255.255.0172.16.1.254/255.255.255.0Switch BVLAN1VLAN2Trunk172.16.2.254/255.255.255.0实验内容1. 演示实验:划分VLAN1) 设置 Vlan 1通过Console 或者telnet 连接路由器A 的控制台,进入特权模式->配置状态: Command: interface vlan 1 进入VLAN 配置状态:Command: ip address 172.16.1.254 255.255.255.0 设置VLAN1的IP 地址Command: exit 退到Configure 状态Command: cdp run 开启Cisco Discover ProtocolCommand: exit 退回到Enable 状态Command: write 保存交换机的配置2) 同理,设置Vlan 2vlan 2 的IP地址/掩码为:172.16.2.254 /255.255.255.0然后,进入端口设置状态,通过下列命令将端口fe0/13加入vlan 2:Command: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13Command: switchport mode access 设置VLAN传输模式Command: switchport access vlan 2 设置所属的VLAN如上配置0/14-0/24到VLAN 2。

最新实验报告-RIP路由实验二

最新实验报告-RIP路由实验二

最新实验报告-RIP路由实验二在本次的RIP路由实验中,我们深入探讨了RIP(RoutingInformation Protocol)协议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网络路由选择中的应用。

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模拟网络环境,观察和分析RIP协议在不同网络拓扑下的表现。

实验环境:我们搭建了一个包含五台路由器的模拟网络,每台路由器运行RIP协议。

网络拓扑设计为一个星型结构,中心路由器连接四个边缘路由器,每个边缘路由器又连接到不同的网络段。

实验步骤:1. 配置路由器:首先,我们在每台路由器上配置了RIP协议,并确保它们能够正确地发送和接收路由更新信息。

2. 模拟流量:通过在网络的不同部分生成流量,我们模拟了实际的网络通信情况。

3. 观察路由表变化: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定期检查各路由器的路由表,记录路由信息的变化。

4. 分析路由选择:通过对路由表的分析,我们研究了RIP协议如何选择最优路径,以及在网络变化时如何快速收敛。

实验结果:实验显示,RIP协议能够有效地在网络中传播路由信息,并在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进行快速的路由重新计算。

在稳定的网络环境中,RIP协议能够保持较低的路由表更新频率,减少了网络的开销。

然而,在网络拓扑复杂或者链路成本差异较大的情况下,RIP协议的收敛速度较慢,可能会导致暂时的路由环路。

结论:RIP协议作为一种距离矢量路由协议,适用于小型到中型的网络环境。

它简单易于配置,但在大型网络或频繁变化的网络环境中,可能需要考虑更高级的路由协议,如OSPF或BGP,以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效率。

未来的工作将包括对RIP协议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探索其与其他路由协议的协同工作机制。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报告2常用网络命令的使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报告2常用网络命令的使用

一、实验题目:常用网络命令的使用二、实验目的:●了解系统网络命令及其所代表的含义,以及所能对网络进行的操作。

●通过网络命令了解网络状态,并利用网络命令对网络进行简单的操作。

三、实验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本身带有多种网络命令,利用这些网络命令可以对网络进行简单的操作。

需要注意是这些命令均是在DOS命令行下执行。

本次实验学习5个最常用的网络命令。

(1)使用ping命令可以检测网络故联通障。

(2)使用TCP/IP协议配置工具ipconfig。

(3)使用地址解析命令arp显示和修改“地址解析协议 (ARP)”缓存中的项目。

(4)使用tracert命令显示和修改 IP 地址与物理地址之间的转换表。

(5)使用netstat命令可查看当前网络连接的详细信息。

四、实验设备:安装有Windows 98/2000/XP操作系统的计算机。

五、背景知识:1.通过ping命令检测网络故障(1)命令格式:ping [-t] [-a] [-n count] [-l size] [-f] [-i TTL] [-v TOS][-r count] [-s count] [[-j host-list] | [-k host-list]] [-w timeout] target_name(2)参数的含义如下表所示。

查看ping的相关帮助信息,可在命令行提示符下键入“ping/?”2.ipconfig命令ipconfig是Windows操作系统中用于查看主机的IP配置命令,其显示信息中还包括主机网卡的MAC 地址信息。

该命令还可释放动态获得的IP地址并启动新一次的动态IP分配请求。

(1)命令格式:ipconfig [/all|/release[adapter]|/renew[adapter]|/flushdns|/registerdns|/displaydns|/showclassid adapter| /setclassid adapter [classid] ](其中的adapter代表的是连接名。

实验报告二(静态路由设置)

实验报告二(静态路由设置)

太原工业学院计算机工程系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二)实验名称静态路由设置实验日期2020.06.05成绩姓名王锐班级学号182054424实验机IP 192.168.1.4实验机MAC地址38-BA-F8-49-30-59实验目的掌握网络路由原理,掌握路由器的简单配置。

实验环境Win10、Cisco Packet Tracer实验内容1、使用Packet Tracer 创建下列网络拓扑2、在各PC机与路由器接口上配置IP地址,(IP地址要包含班号、学号,如152056102号,如用的网络地址前2小节应为217.102.xx.xx)。

3、在各路由器上配置静态路由,并使PC0-PC1连通。

4、显示中间的路由器的路由表,并作说明。

5、使用Ping和Tracert测试PC0-PC1之间的连通性6、使用show ip route命令查看路由表。

实验步骤(含过程与截图)1.画图、连线(见图1)图 1 画图、连线2.设置IP(如下图)图 2.1 PC0图 3.2 路由器0(Fa0/0)图 4.3 路由器0(Fa0/1)图 5.3 路由器1(Fa0/0)图 6.4 路由器1(Fa0/1)图7.5 路由器2(Fa0/0)图8.6 路由器2(Fa0/1)图9.7 PC13.配置静态路由(如下图)图 3.1 路由器1图 3.2 路由器2图 3.3 路由器34.显示中间路由器的路由表(见图4)图 4 中间路由器路由表可见,204.24.2.0和204.24.3.0是直接相连的,204.24.1.0和204.24.4.0是通过静态路由添加的5.用Ping和Tracert测试PC0-PC1之间的连通性(如下图)图 5.1 ping命令图 5.2 tracert命令6.使用show ip route命令查看路由表。

上面已经查看过路由器1的路由表,所以这里只查看路由器0和路由器2的路由表(如下图6.1和图6.2)图 6.1 路由器0路由表图 6.2 路由器2路由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witch(config-if)#exit
Switch(config)#int rang fa 0/1 - 2
Switch(config-range)#switchport mode trunk
Switch(config-range)#exit
Switch(config)#spanning-tree mode rapid-pvst
Switch#show spanning-tree
PC1
Ipconfig /all
ping192.168.1.3reply
S2
Switch>en
Switch#conf t
Switch(config)#int fa 0/1
Switch(config-if)#shutdown //关闭该端口
(查看PC1的ping情况是否正常)
任务2:生成树协议STP配置
S2126G(2台),PC机(2台),直通线(4条)。
实验内容:
【实验方案设计与实验过程】(分析、设计、实验步骤、测试数据、实验结果)
任务1:端口聚合提供冗余备份链路
Switch0:具体操作
Switch>
Switch#config t
Switch(config)#interface rangef0/1-2
PC1
ping192.168.1.3 reply
【实验小结】(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果分析、出错原因分析等)
成绩:
批阅日期:
Switch(config-if-range)#Switchport mode trunk
Switch(config-if-range)#channel-group 1 mode on
Switch(config-if-range)#exit
Switch(config)#port-channel load-balance dst-ip
Switch(config)#int range fa 0/1 - 2
Switch(config-range)#switchport mode turnk
Switch(config-range)#exit
Switch(config)#spanning-tree mode rapid-pvst
Switch(config)#end
Switch(config)#end
S2
Switch>en
Switch#conf t
Switch(config)#vlan 10
Switch(config)#int fa 0/10
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10
Switch(config-if)#exit
Switch(config-if-range)#channel-group 1 mode on
Switch(config-if-range)#exit
Switch(config)#port-channel load-balance dst-ip
Switch(config)#exit
Switch#show etherchannel summary
PC2
IP:192.168.1.3
Submask:255.255.255.0
Gateway:192.168.1.1
PC1 ping PC2reply
S1
Switch#conf t
Switch(config)#vlan 10
Switch(config)#int fa 0/10
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10
Switch(config)#exit
Switch#show etherchannel summary
Switch1:具体操作
Switch>
Switch#config t
Switch(config)#interface rangef0/1-2
Switch(config-if-range)#Switchport mode trunk
PC0设置
192.168.1.2
255.255.255.0
PC1设置
192.168.1.3
255.255.255.0
PC0 ping PC1Reply
PC1 ping PC0Reply
任务2:生成树协议STP配置
PC1
IP:192.168.1.2
Submask:255.255.255.0
Gateway:192.名称生成树与端口聚合实验
所属课程名称网络管理
实验类型操作型
网络实验室
实验概述:
【实验目的】
任务1:端口聚合提供冗余备份链路
理解链路聚合的配置及原理。
任务2:生成树协议STP配置
理解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的配置及原理。
【实验环境】
任务1:端口聚合提供冗余备份链路
S2126G(2台),PC机(2台),直通线(4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