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墓葬制度及相关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从居址到墓地: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时代变迁与功能转变

从居址到墓地: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时代变迁与功能转变

从居址到墓地: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时代变迁与功能转变赵宾福;白玉川【摘要】通过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发表的考古材料进行重新梳理和分析,把牛河梁遗址历年出土的红山文化遗存统一划分为两期三段.认定牛河梁遗址的早、晚两期分别代表了“居址”和“墓地”两个不同阶段,墓地阶段的早段属于红山文化中期,与中原地区的庙底沟文化年代相当,墓地阶段的晚段属于红山文化晚期,与中原和河套地区的半坡四期文化、庙子沟文化相当.将牛河梁遗址以积石冢为代表的墓地阶段的起始年代向前推进到了仰韶时代的中期,即公元前4 000年至公元前3 500年之间.认为牛河梁遗址的存续年代实际上贯穿了整个红山文化的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9)002【总页数】8页(P132-139)【关键词】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时段划分;居址;墓地;功能转变【作者】赵宾福;白玉川【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1.1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建平县、凌源县和内蒙古喀左县的交界处,是红山文化的一处重要遗址。

围绕这处遗址开展的田野考古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自20世纪40年代,主要工作是考古调查和小规模的试掘。

具体工作包括40年代佟柱臣先生对牛河梁遗址的首次调查及“大块彩陶片”和“勾云形玉佩饰”的采集和征集*佟柱臣.中国东北地区和新石器时代考古论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36-255.,70年代对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的试掘*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J].考古,1986(6):23-26.(该遗址后被编号为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N16),1981年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N2)的调查、试掘和双联玉璧及斜口筒形玉器的征集*孙守道,郭达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J].文物,1984(6):49-53.。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史前玉器文明的探索(1)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史前玉器文明的探索(1)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史前玉器文明的探索(1)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红山玉器的博文,前段时间总算试着写了一篇,但自觉不太理想,于是重写。

对于神圣的红山玉器,我总是怀着无比敬畏的心情,反复观察和研究她们。

然而在互联网上,你可以发现假的红山玉器总是比真的还多,这很容易让人蒙了眼,产生错觉。

一些媒体和一些好事者,名义上是为了宏扬我们的祖先和文化,对红山文明大捧特捧,这其实用不着。

乱捧一气,仿佛说的是别人,以及别人的祖先,而作为炎黄子孙,面对着这些6000年前的遗物,我们想知道的就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真相”。

所以,我研究古玉,侧重于研究古史。

什么“包浆”、“皮壳”、“沁色”之类,那都是收藏者必修之课,而与我的研究无关。

有博友说:“出土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老师。

”这是至理名言。

所以我尽可能研究出土玉和馆藏玉,尽管馆藏玉未必全是真东西,但这对于我的研究来说,这要安全得多,可靠得多。

一些人拿百分之百的地摊货来臆造中国的历史,甚至于梦呓一般地为之著书立说,着实可笑。

既是探索,我说的当然未必对,欢迎批评以及共同探讨,但是,立论和驳说都是要举证的,不要想当然,也不要对我说:祖先在太空之中用神秘电波向你传达了真实的信息,于是你知道了“三皇五帝”的真相,这很荒唐。

韩国有一些无聊的“学者”,不是主流的和全部的,说红山文明是他们的祖先创造的,为什呢?因为韩国人认为商王朝既是东夷,那么就是高丽族,至少与高丽是共祖的,因此商王朝曾经的领土就是高丽故国的领土,这包括大半个中国。

但是你可以去看看在韩国以及日本出土的史前玉器,太可怜了。

如果在韩国出土了一只或者半只“玉猪龙”会怎么样?他们一定会举国欢腾,甚至会放一年的长假来庆祝,就仿佛他们在一夜之间,拥有了全世界。

但是我们的一些同胞,到现在似乎还没有吃饱,即便吃饱了,还缺钱买房,买车。

所以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之类的,与他们无关,想方设法弄到现钱才是硬道理。

今天把一块红山古玉卖给外国人,有如将祖宗宝藏里的金子,当做废铁的价钱卖掉,明天如果想要赎回来,必将付出钻石的代价,而且还不一定能赎回。

红山文化对今天社会的启示与影响思考远古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红山文化对今天社会的启示与影响思考远古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红山文化对今天社会的启示与影响思考远古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红山文化对今天社会的启示与影响思考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古老文化,起源于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主要分布于今天的内蒙古、辽宁、河北等地区。

这个文化时期的重要特点是毛乌素沙漠中发现的大量红山人墓葬,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器物和艺术品,为我们研究远古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红山文化不仅在考古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今天的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与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探讨红山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一、历史传承与文化传统红山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

这一时期的人们在生活、工艺和宗教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红山文化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农耕文明的阶段,也为后来的历史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社会不仅可以从红山文化中寻找文化的源头,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历史传统,加强国家的历史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红山人生活在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他们需要依靠自然环境的资源来生存和发展。

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红山文化时期的居民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他们利用陶器储存粮食、狩猎和渔捞,同时通过农田灌溉和农作物轮作来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这种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对现代社会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当从红山文化中吸取经验,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建设,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三、社会组织与协作精神红山文化时期的社会组织主要以部落为单位,并且形成了一种基于亲属关系和以长老为首的领导模式。

这种社会组织和协作模式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和挑战,需要更加注重社会组织和协作精神,凝聚人心、集思广益,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四、艺术创造与审美价值红山文化所留下的丰富的艺术品是我们了解远古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

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与重要意义探寻远古社会的起源与演变

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与重要意义探寻远古社会的起源与演变

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与重要意义探寻远古社会的起源与演变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与重要意义一、引言红山文化遗址是中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其所揭示的内容对于我们了解远古社会的起源与演变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就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及其重要意义展开探讨。

二、红山文化遗址的背景红山文化遗址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东镇,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

该遗址首次被发现于1923年,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我们对该文化及其演变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1. 遗址规模与结构:红山文化遗址面积达到900多万平方米,其中出土的墓葬和居民建筑遗址约有500多座。

这些墓葬和遗址的布局和形制多样,反映了红山文化不同年代的社会组织和居住形态。

2. 墓葬发掘:在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墓葬遗址。

这些墓葬包括石室墓、土坑墓、竖穴墓等形式。

从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和人骨,我们可以推测出古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

3. 文化遗物: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丰富多样,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

这些文物反映了红山文化人民的生产生活、工艺水平和艺术品味,对于研究远古社会的文化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红山文化的重要意义1. 红山文化的时间与地域:红山文化遗址的出土物被证实为距今约5200年至4200年前的遗迹,是中国东北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红山文化的出现和演化,为我们认识远古社会的起源与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2. 社会组织与居住形态: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当时的社会组织形态呈现出一定的等级制度,墓葬中的随葬品的差异化显示了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阶层。

此外,居住形态的多样性揭示了当时社会地位与居住条件之间的关系。

3. 经济与文化交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特别是玉器、贝器等奢侈品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经济相对繁荣,并有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

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远古社会的经济活动与文化交流,也为我们了解文明的传播和互动提供了线索。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研究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研究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研究红山文化是中国史前文明中的一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7000-5000年。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内蒙古、辽宁、河北和山西等地,其代表性遗址有内蒙古赤峰市附近的红山遗址和辽宁省鞍山市的姚家遗址等。

在这些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大量关于女神信仰的文物和遗迹,这表明红山文化中存在着对女神的特殊崇拜和信仰。

本文将就红山文化女神信仰进行研究,探讨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在文化中的地位。

一、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的表现形式在红山文化的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大量与女神相关的文物和遗迹,如雕塑、陶器、玉器、骨器等。

以女性形象为主题的雕塑和陶器最为突出。

这些雕塑和陶器通常描绘了一个身披长袍、头戴高冠、面部表情严肃、目光坚定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神形象通常手持法器或饰物,身姿优美,栩栩如生,给人一种神秘的美感。

人们还在红山文化的墓地中发现了大量的女性陪葬品,这些陪葬品中包括大量的玉器和饰品,表明女性在红山文化中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女神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红山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母系社会,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红山文化的墓葬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母系氏族制度的痕迹,比如女性的陪葬品数量更多,女性的坟墓更加庄严,这些都表明了母系社会中女性的特殊地位。

女神信仰作为母系社会的一部分,不仅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和崇拜,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生育、丰收和幸福的向往和祈盼。

在红山文化的生产生活中,女性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们负责照顾家庭、生育后代、制作陶器和纺织品等,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崇拜。

女神信仰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以女性为中心,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某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在文化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丰富了史前文明的内涵,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化创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启示。

红山文化的女神形象以其美丽、神秘和高贵的形象,影响着后世的文明,为后世的艺术和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红山文化调研报告

红山文化调研报告

红山文化调研报告红山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调研目的:了解红山文化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遗址分布以及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对红山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调研方法:实地考察、文献调研、网络调研。

二、调研内容1. 概述红山文化是中国远古时期的一种文化遗存,遗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东北地区,距今约6000年至5000年左右。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红山文化的兴起为后来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打下了基础。

2. 历史背景红山文化的兴起与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和气候变暖有关,这使得这片土地变得更加适宜人类生存。

同时,这一时期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

3. 特点与遗址分布红山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陶器制作技术的发展,陶器更加精美,装饰各异;二是农业的兴起,人们开始种植粟、麦等作物;三是祭祀活动的兴盛,神像和祭坛成为重要的文化象征。

红山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如呼伦贝尔、赤峰、通辽、锡林郭勒等地。

这些遗址包括庙底山、安定坝等,通过对这些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红山文化及其发展的历程。

4.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红山文化的兴起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人从过去的狩猎采集阶段转向农耕社会,这对于后来的华夏文明的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红山文化的陶器制作技术也为后世的陶瓷工艺奠定了基础。

红山文化还埋下了后来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文化的种子。

这些后继文化继承了红山文化的一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三、结论通过对红山文化的调研,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巨大影响。

红山文化的兴起为后来的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后代的陶瓷工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红山文化的研究不仅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今天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更加深入地挖掘红山文化的各个方面,探索它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更为深远的影响,并推动红山文化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红山文化调查报告

红山文化调查报告

红山文化调查报告
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重要文化之一,以其丰富的艺术品和房址遗址而闻名于世。

为深入了解红山文化,我们展开了一次调查。

首先,我们参观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红山文化墓地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众多精美的玉制品、陶器和青铜器。

他们有着精妙的刻画和细致的雕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与工艺水平。

其次,我们前往辽宁省辽阳市的红山文化遗址。

这里保存着众多的房址和墓葬,展现了红山文化人类社会的生活、制度和宗教信仰。

我们还发现了殷墟和红山文化之间的关联。

这些遗址的发掘,对于了解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走访了一些当地的老人和村民,了解他们对红山文化的认识和影响。

他们认为,红山文化代表了当地文化和历史的传承,给当地人带来了许多好处。

同时,他们也非常重视对这样的文化古迹的保护和传承。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深入的调查,我们对于红山文化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我们也意识到,文化古迹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这个时代责任与使命。

我们会用实际行动去做出自己的贡献,让红山文化这样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传承。

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该文化的发现,不仅亮相了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四大文化之一”,更是对了解中国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一、红山文化的发现1958年,中国考古学家在辽宁省的葫芦岛市,发现了一个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遗址。

这个遗址位于洞松山上,临近后来的葫芦岛市区。

当时,洞松山尚未开辟为旅游资源,留下了原始的自然风貌。

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考古遗物和遗址。

这些遗址包括了陶器、玉石、铜器等,迄今为止对于这些遗物的认识中,我们可以发现,红山文化中物质生产和文化生活都具备高度发达的特点。

而且,这种文化的发现不仅证明了辽东半岛及附近地区曾经发生了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历史事件,而且也使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面貌。

二、红山文化的特点红山文化是一个灿烂而独特的文化,它的文化特点十分明显。

其中之一,是红山人非常熟悉彩陶艺术。

红山文化彩陶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艺术价值。

彩陶技法让陶器表面上呈现出各种复杂的纹饰和图案,能够反映红山文化复杂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外,在红山文化影响下,当时的人们非常欣赏玉石,并把它们用于珠串,装饰品以及武器制造。

可见,当时的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感性认知极具显著性。

同时,铜器的制造也是红山文化相当重要的器物,铜器从头盔和饰物到兵器,都被红山文化发现的财富和物产证明了。

庞大的铜器产业,充分体现了红山文化区人民技术之丰富和文化之确凿。

三、红山文化的意义红山文化的发现及其代表的东北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研究,不仅展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艺术和科技成就,而且也成为相当重要的历史证明。

另外,红山文化的发现对于研究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问题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它为研究我国这个区域现代社会的起点,提供了相关的宝贵资料和丰富文化遗产。

最重要的是,红山文化所遗留下的考古材料和遗址,不仅增添了东北地区的文化财富,也为中国所有的考古学家和社会历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发掘范例。

关于红山文化研究几个问题的再思考

关于红山文化研究几个问题的再思考

关于红山文化研究几个问题的再思考雷广臻;董婕【摘要】本文从全新的视角研究红山文化,提出并阐释了红山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关系,重新定位了红山文化遗物遗迹的性质,论证了红山文化遗存的相似性及其原因,进而论证了中国史前诸考古文化的同一性及其意义.【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9)001【总页数】5页(P16-20)【关键词】红山文化;遗存性质;社会治理;同一性【作者】雷广臻;董婕【作者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朝阳 122000;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朝阳 12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8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著名考古学文化。

距今约5000-6500年,主要遗址分布在北至霍林河、东至辽河、西南至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红山文化遗址最早发现于20世纪初。

百余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学术界对于红山文化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但尚有若干问题值得探讨。

本文就红山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提出如下再思考。

一、关于红山文化同一性与多样性的思考最早调查红山文化遗迹的是日本人鸟居龙藏,他在赤峰东北角的红山山后发现这种史前遗址,但他的考古活动仅限于地表调查试掘。

1911年,鸟居龙藏将他在东蒙古地区进行的调查整理成书,写成《蒙古旅行》。

书中第一次披露了赤峰红山后的遗迹,他认为是中国古代东胡人的遗存。

1935年,以滨田耕作、水野清一为首的日本考古队对红山后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珍贵的考古资料,并于1938年公开出版《赤峰红山后》(日文版)。

该书将该遗址分为赤峰第一期文化(彩陶文化)和赤峰第二期文化(红陶文化)[1]。

中国考古学家尹达根据梁思永先生建议,将赤峰红山后遗址写入1955年出版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认为红山后文化很可能是中国细石器和仰韶文化相互影响之后发生的新文化遗存,正式命为“红山文化”。

因此,红山文化作为中国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的一种史前文化扬名于世。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见吉林大学考...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见吉林大学考...

‘摘要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晚期重要的遗址,且红山文化有确切层位关系的玉器主要出自牛河梁遗址的墓葬。

牛河梁遗址是研究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用玉习俗的典型遗址。

本文的研究以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为基础,综合运用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法。

本文对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墓葬出土的玉器进行分类与组合关系的整理。

并且对玉猪龙、勾云形器等典型玉器含义进行分析。

根据墓葬形制和叠压关系,将牛河梁墓葬分为早晚二期,将出土玉器的墓葬分为四型,探讨各期墓葬形制和用玉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反映的社会性质。

全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章:绪论,介绍红山文化玉器的发现与研究及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等。

第二章: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玉器概况,介绍玉器出土情况、玉器的分类、玉器内涵解析。

第三章: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墓葬及用玉分析,通过玉器的种类及在墓葬中的位置探讨玉器的功用。

第四章:相关问题探讨,分析对用玉观念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

最后是结语部分,本文认为虽然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用玉制度,但是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玉器主要体现着宗教祭祀的礼仪功用、佩玉功用。

关键词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玉器,习俗 ;:三 ... . ,..;; ;; . ., ,目录绪论一红山文化玉器的发现与研究.二研究对象、目的、方法及相关说明?.第一章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玉器概况?..第一节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玉器出土情况??..第二节玉器的分类与组合?.第三节典型玉器的含义解析..第二章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墓葬及用玉分析??..第一节墓葬类别与分期第二节墓葬用玉分析??..第三章相关问题探讨.第一节红山文化晚期经济、环境因素对用玉观念的影响?..第二节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传承及影响.第三节红山文化晚期用玉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性质..结语??.. ;口口?厶参考文献。

?附表??..一、红山文化的分布区、时代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最早被认识的一种文化。

年,日本考古学者在位于当时热河省东北部的赤峰红山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这种文化遗存。

红山文化的祭祀礼制探析

红山文化的祭祀礼制探析

红山文化的祭祀礼制探析作者:吕昕娱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吕昕娱(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

多年来,随着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和大量考古材料的不断出现,红山文化备受学术界关注。

红山文化的祭祀活动在中国史前文化中晚期最具典型性,以祭祀天地为核心内容,同时也包括图腾崇拜、生殖女神崇拜等诸多方面。

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研究表明,在红山文化的祭祀活动中,祭祀礼制已经初具规模,并不断向礼制发展,为中华礼制文明的起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红山文化;祭祀活动;祭祀礼制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001-04在中国传统宗教活动中,其核心内容就是祭祀。

所谓“祭祀”就是通过祈求祷告等仪式有条件地给神送东西,这种行为就叫“礼”。

红山文化的祭祀活动在中国史前文化中晚期是最具典型的,由于红山文化中晚期原始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而导致了祭祀活动的仪式化、经常化,祭祀用具的标准化,祭祀程序的制度化。

对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和大量考古材料的研究表明,红山文化的祭祀活动已经初步形成了祭祀礼制的雏形,为中华礼制文明的起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中华文明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礼与礼制的起源礼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世代相承的主要形态。

历代圣君贤臣都将礼作为安邦定国、励精图治的主要手段,甚至,有学者把礼看成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首要标志。

①从礼的起源,到西周时期形成成熟的礼制,再经过整个封建社会的传承沿革,形成中华几千年礼仪文明发展的历史,使中华民族赢得了礼义之邦的美誉。

礼制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毋庸置疑的。

但具体是什么时间产生的?在哪些地区最早产生的?正在形成中的礼制是怎样的一种概念?成为近年来探讨中华文明起源争论的焦点。

红山文化墓葬中的殉葬文化与宗教信仰

红山文化墓葬中的殉葬文化与宗教信仰

红山文化墓葬中的殉葬文化与宗教信仰红山文化是指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现象,主要出现在内蒙古地区的红山遗址。

在红山文化的墓葬中,殉葬文化与宗教信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红山文化墓葬中殉葬文化与宗教信仰的相关内容。

一、殉葬文化在红山文化墓葬中的表现1. 物品陪葬在红山文化的墓葬中,经常可以发现大量的陪葬品。

这些陪葬品往往与死者的身份、地位或者信仰有关。

例如,一些高级墓葬中会出现陶制器皿、玉器等珍贵物品,这些物品显示了该墓主人的高贵身份,亦是对其生前地位的肯定。

此外,还可以发现一些石刀、石斧等工具类物品,这些物品可能是为了在来世中能够为墓主人提供使用。

2. 人员牺牲殉葬文化在红山文化墓葬中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人员牺牲。

在一些大型墓葬中,会发现多个人骨骼混杂在一起,这可能是因为有人特意选择了其他人在墓葬中牺牲,以陪葬主人。

这种做法或许源自于对于来世的信仰,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墓主人在来世中的幸福和财富。

二、宗教信仰对红山文化墓葬的影响1. 信仰的体现红山文化墓葬中的殉葬文化可以视为宗教信仰的一种体现。

通过对墓葬中的陪葬品和人员牺牲等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来世的信仰十分强烈。

他们认为在来世中能够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愿意用各种方式来保证自己在来世中的“幸福”。

2. 宗教仪式红山文化墓葬中可能存在一些宗教仪式。

这些仪式会帮助墓主人在来世中与神灵建立联系,并得到神灵的祝福和保佑。

例如,墓葬中发现的陶制器皿可能是用于祭祀的,人们在仪式中通过燃烧香烛、献上食物等方式,与神灵进行交流和祈祷。

三、红山文化墓葬中殉葬文化与宗教信仰的意义1. 社会角色殉葬文化与宗教信仰在红山文化墓葬中的存在,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通过不同地位的墓主人的墓葬形式可以看出社会等级的差异,而信仰则是人们对于生死和来世的深刻思考。

2. 文化遗产红山文化墓葬中的殉葬文化与宗教信仰是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古代宗教信仰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红山文化墓葬中的人类遗骸研究揭示古代人类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发生

红山文化墓葬中的人类遗骸研究揭示古代人类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发生

红山文化墓葬中的人类遗骸研究揭示古代人类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发生近年来,对红山文化墓葬中的人类遗骸进行研究的成果日益丰富。

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古代人类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发生情况,为我们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文将重点探讨红山文化墓葬中的人类遗骸研究的相关成果,并对古代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问题做一简要综述。

一、红山文化墓葬中的人类遗骸研究现状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文化形态,其遗址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

红山文化墓葬是研究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考古材料之一。

近年来,考古学家们对红山文化墓葬中的人类遗骸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发现,红山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人类遗骸数量众多,保存状态较好,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通过对这些人类遗骸进行解剖学、生物学和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研究人员得以推断出古代人类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发生情况。

二、古代人类的健康状况红山文化墓葬中的人类遗骸研究表明,古代人类在健康状况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方面,研究发现,在红山文化墓葬中发现的大部分人类遗骸的骨骼密度较高,骨骼强度较好,这表明古代人类具有较好的骨骼健康状况。

另一方面,研究也发现个别人类遗骸中存在骨折、骨质疏松等疾病现象,显示古代人类在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古代人类的健康状况与其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红山文化墓葬中,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与健康状况相关的文物,比如石器、陶器、饰品等,这些文物揭示了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背景。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分析,研究人员得以推断出古代人类的饮食结构和生活环境,为进一步研究古代人类健康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古代人类的疾病发生情况红山文化墓葬中的人类遗骸研究还揭示了古代人类的疾病发生情况。

通过对人类遗骸中的病理学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常见的疾病现象,比如骨折、关节退行性病变、牙齿疾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营养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红山文化”的特征及对东北文化的影响

“红山文化”的特征及对东北文化的影响

“红山文化”的特征及对东北文化的影响一、“红山文化”概况“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因首先发现于赤峰红山而被命名。

该文化主要分布于东北西部地区,以内蒙古的东南部和辽宁的西部为中心,延伸到河北北部及吉林西部。

近年来,经过系统挖掘发现,主要有赤峰水泉和蜘蛛山遗址、巴林左旗杨家营子遗址、敖汉旗四棱山遗址和三道湾子遗址、辽宁凌源三官甸子遗址、喀左县东山,觜遗址和牛河梁遗址,其相对年代大致和中原的仰韶文化相当,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

“红山文化”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早在五、六千年前我国东北辽西一代确已存在一个初具国家雏形的古老文明社会,这就把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个层次,从而完全与古埃及、印度、巴比伦并驾齐驱;“红山文化”纠正了学术界一直认为的中华文明只有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古文明。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具备了一切文化应有的特征。

“红山文化”的遗迹非常丰富,尤其是牛河梁遗址,已经构成了一个互为联系的大范围祭祀建筑遗迹群。

它的建筑形制和结构都非常复杂,建筑设计和技术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主体建筑既有主室,又有侧室,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另配附属建筑,形成一个有中心、多单元对称,又富于变化的殿堂雏形。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被称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是可与埃及金字塔、印度古文明相比的世界性发现。

“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制品,作为中华民族古老象征的“龙”,在这里被第一次发现,印证了当代考古大师苏秉琦先生于1991年8月为阜新玉龙文化节手书题词“玉龙故乡,文明发端”的论断。

“红山文化”的玉龙形象,是当时人们根据想象赋予的,是作为神化了的崇拜物而出现的。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艺术的进步,而且对以后艺术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赤峰地区红山文化研究现状与思考

赤峰地区红山文化研究现状与思考

赤峰地区红山文化研究现状与思考作者:曹彩霞孙永刚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4期摘要:赤峰地区是红山文化集中分布区,经过近百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红山文化研究形成较强的学术团队,学科发展方面明确,研究成果丰硕,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凸显其重要价值;在下一步工作中,伴随学科专业发展方向的拓展,红山文化研究还应开展多学科交叉与合作,加强队伍建设,推动红山文化学科群建设。

关键词:赤峰地区;红山文化;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4-0011-04红山文化是东北亚地区最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年代为距今6500—5000年。

红山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十分显著的位置,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元。

它不但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确立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也是材料积累最多、研究最为深入、影响最为广泛的考古学文化。

作为红山文化的核心分布区,赤峰地区始终为学术界所高度关注。

而赤峰地区的红山文化研究成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该文化研究的水准和动向,因此实时地对这一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不但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既有最新成果,也可以理性地认清当前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赤峰地区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简史红山文化,早在20世纪初就曾引起西方学者的注意。

1906—1908年,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博士多次进入内蒙古东南部和热河地区,并对赤峰英金河畔的几处新石器文化遗址进行考察。

1914年,鸟居龙藏发表了《东蒙的原始居民》一文,首次向世人披露了西拉沐沦河流域存在着史前文化遗存的信息。

法国传教士桑志华、德日在1919—1924年间多次到赤峰英金河流域和红山后进行调查,又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20多处。

1930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从黑龙江昂昂溪遗址辗转通辽、开鲁、天山、林西至赤峰进行考古调查,采集了一大批细泥红陶片、夹砂灰陶片、细石器、骨器等。

红山文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讨如何保护与展示远古文明的珍贵遗产

红山文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讨如何保护与展示远古文明的珍贵遗产

红山文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讨如何保护与展示远古文明的珍贵遗产红山文化是中国最早的农耕文化之一,被称为“中华的摇篮”,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保护和传承红山文化的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红山文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及如何保护与展示红山文化的珍贵遗产。

1. 概述红山文化的重要性与价值红山文化是指红山遗址和相关遗存所代表的文化现象,其时期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部,从早期红山时期到晚期红山时期。

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揭示了人类社会演化的重要过程。

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也是我们宝贵的历史记忆。

2. 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文化遗产保护是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保护,它不仅是保护过去的珍贵遗产,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红山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红山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我们对古代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加深人们对历史发展的认识,反映出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3. 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与措施保护红山文化遗产需要面对不少挑战。

首先,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侵蚀等对遗址和文物造成的破坏是一个重要问题。

其次,人为因素如盗掘、破坏和非法贩运文物等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大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是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建立科学、严格的遗址保护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遗址和周边环境。

二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加强文物保护专业队伍的建设,加强文物保护法律和规范的制定和执行。

三是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文物珍视意识。

4. 红山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与措施红山文化遗产传承是指通过教育、研究、展览等方式将红山文化的历史和价值传达给后代,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红山文化。

目前,红山文化遗产传承存在一些问题。

良渚与红山墓葬制度

良渚与红山墓葬制度

良渚与红山墓葬制度
良渚和红山是中国古代两大重要的文明遗址,它们在中国史前
文明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良渚文化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组成
部分,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西南的良渚镇,距今约5000年。


红山文化则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境内,距今约5000-7000年。

在这两个文明中,墓葬制度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渚文化的墓葬制度主要表现在其大型的墓地群和丰富的墓葬
品上。

良渚的墓地群规模宏大,墓葬形式多样,包括竖穴墓、横穴墓、壕墓等。

墓葬品丰富多样,如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反映了
当时社会的阶层分化和丰富的生产力水平。

此外,墓葬中还发现了
大量的人骨,为研究当时的人口结构和社会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红山文化的墓葬制度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红山文化的
墓葬形式主要有竖穴墓、横穴墓和壕墓等,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骨器等墓葬品,其中尤以陶器最为丰富。

这些墓葬品的
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技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对
研究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的来说,良渚和红山的墓葬制度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分
化、生产技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对研究中国史前文明和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试析朝阳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的重要价值

试析朝阳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的重要价值

Vol.44No.4Apr.2023第44卷第4期2023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于2014—2016年发掘的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不仅是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考古学的重大发现,也标志着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和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的发掘,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组织结构的认识以及对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复杂性和中华文明起源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完整地展示了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营建的全过程,为研究积石冢的营建提供了完整的材料。

墓地选择在较为平坦的半拉山顶部,这里是一处介于山川之间、临川面山的高岗。

首先在地表人工堆积成一个土台,形成冢体。

冢体在营建过程中前后经过了两次堆积。

冢体的下层由较纯净的黄土堆积而成,厚约0.24米,冢体的上层由黄黑混合的花土堆积而成,面积稍小于下层冢体,厚约0.2米。

冢体完成后,以石界墙为界,南部主要用于埋葬死者,北部主要用于祭祀。

出土墓葬共78座,其中早期墓葬15座,晚期63座。

墓葬主要分布于冢体南部,在祭祀区外围也有零星分布。

墓葬有土坑墓、石棺墓、积石墓三类。

北部的祭祀区包括祭祀坑和祭坛。

祭坛是位于上层土冢上,利用石块围砌而成的一座长方形的黄土台,其活动面经人工夯打坚实。

石砌围墙由北、东和西三面墙体组成,南面未见墙体。

祭坛遗迹由祭坛、坛上建筑址和祭品群组成。

积石堆积主要分布于上层土冢东侧和北侧的界墙处,由青灰色的山石、少量的白色石灰岩和黄色砂岩石块组成,用于封盖和保护土冢。

积石冢内功能分区明确,祭坛上建筑址的发现为“古有墓祭”找到了实证。

“半拉山墓地除用于埋葬死者外,同时用于祭祀,二者分区较明显,墓葬区位于墓地南部,祭祀区位于北部。

”[1]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拥有墓葬和祭坛两种不同的遗迹,两种遗迹内功能分区明确。

墓地以石界墙的东、西最南端之间的连线为界,分为南、北两区。

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探析

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探析
一牛河粱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形制与特点
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是1983年10月被确认的。这一有如山陵般的神秘的红山文 化墓葬,随着牛河梁考古发掘的逐步展开其文化面貌日渐清晰。目前牛河梁地区已发现 遗址点20余处,在有编号的16个地点中,有13个地点是积石冢。已经过发掘的有第2 地点、第3地点和第5地点【1]。在现已公布的材料基础上,有学者对牛河梁积石冢的特 征进行了如下归纳:一,冢的位置选择在高度适中的岗丘顶部,一般一岗一冢,也有一 岗双冢、一岗多冢的情况。二,一冢多墓,以石板和石块砌筑石棺,较大墓石棺筑在土 圹内,小墓无明确土圹,有成行排列的规律。三,有中心大墓,位于冢的中央部位。 四,墓上封土后再积石,形成地上建筑。冢顶积石以石块堆砌,似无规律。冢的周边则 砌筑讲究,以经过加工的石块砌出冢界,一般为三层叠起,框界平面有方形、长方形、 圆形、前方后圆形。积石和石棺所用石料以硅质石灰岩为主,形成白色冢体。五,墓内
3.层位和叠压关系反映出的差异。牛河粱考古的现有资料表明,已经发掘的牛2、 牛3、牛4、牛16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叠压关系。红山文化墓葬叠压在红山文化遗址之 上,而且是墓葬本身也存在明显的叠压关系,下层墓葬在形式、规模、随葬品以及丧葬 习俗等方面与上层墓葬有明显差别,时代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抄】。例如牛3地点M3与 M4存在打破关系,又被M5叠压;牛5地点地层堆积主要分为三层:其下层堆积以灰 坑为主,多分布在牛5地点的东部,发掘报告称是早于积石冢的红山文化遗存,出有陶 器、石器、细石器、骨器、另出以鹿骨骼为主包括鹿角、头骨、肋骨、肢骨以及少量的 狗、禽、鼠骨的大量兽骨【101;中层堆积以厚O.1~0.15米的碎石层和一批祭祀坑为主。 碎石沟散布一些筒形器残片,下面排列有4座墓葬;上层即是3个积石冢建筑单元.呈 东北至西南方向排列在一条直线上,依次编号为21、23、22。第2地点除3号冢为祭坛 性质、2号冢为一大型石椁墓外,其余3冢均有叠压关系,尤以4号冢结构最为复杂。 其南部位于最下层的是6个相交或相切的筒形器圈墓。墓式有两种:一是长方形地坑竖 穴墓;一是长方形土坑竖穴石棺墓。每座墓地表有一密集排列的彩陶筒形器圆圈,直径 5~6米,每个墓的筒形器圈相交或相切。其北部叠压在筒形器圈墓之上的是两个相交 的石砌圆坛,每个圆坛都有3层台阶,周围摆放一固彩陶简形器。在西侧圆坛之上又叠 压一个方形积石冢。从叠压情况看,似乎都是从东向西依次而建的,晚期又有方坛将两 者覆盖,方坛周边也摆放筒形器。这种情况可视作祭祀设施的反复重建【nJ。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与墓葬有关的祭祀方式 史前时期,人们根据祭祀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已开始有意识的选择不同的祭祀形式,并且 祭祀也有了初步的分工。如在规模宏大的祭坛上举行盛大庄严的祭天礼仪形式。史前时 期人们常用的祭祀方式有地上祭祀、地面祭祀、地下祭祀、房屋祭祀。红山文化时期,这 四种基本的祭祀方式已经出现。 A.地面祭祀 地面祭祀又可称为“埠祭”。地面祭祀的方式很简单,天然的山冈与墓上堆积的石块 以及简单的石圈相配,构成了主要的内涵。白音长汗M15有石砌围圈,墓葬位于石圈中心, 其余墓葬上面都有积石。南台子M7、M11、M12周围有积石环绕。阜新胡头沟的积石冢, 有意用石块摆放或砌出石圆圈或石台面,这些很可能是为祭墓而设的。因为在阜新胡头沟 积石家的外围有彩陶筒形器,它的性质应该是通过某种宗教仪式表达天地相通、神人交感 的 祭器。由于彩陶筒形器不随葬于墓内,而是有意摆放在积石家的外围,应属于祭墓行为。以 石为祭的现象在我国古代很普遍。
以上对红山文化墓葬类型与结构的划分出可以看出,当时墓葬己经出现了等 级差别,而且较为明显。A型墓埋葬方式简单,墓葬之间的差异不大。B型和C型墓葬 之间的差别较大,在B墓葬中墓葬等级差别更为明显。如B型Ⅰ式是中心大墓,规模较 大,位于积石家的中心。如牛河梁第十六地点4号墓,“凿山为石穴,长3.9米,宽3.1米, 深近5米。”B型Ⅱ式和BⅢ型与BⅠ型相比,差别就很大,而且这类墓葬一般在在中心 大墓周围,规模也不如中心大墓。可能是中心大墓的附属墓葬或陪葬墓葬。
一、 红 山 文 化 墓 葬 制 度 研 究
红山文化时期发现的墓葬数量多,墓葬形制复杂, 随葬品精美也及其特殊,墓葬等级较为明显,规模很大, 与墓葬有关的祭祀设施随之出现。综合考察这批墓葬 的坑穴、葬具、随葬品及对死者的处理方式等可以看 出,其内部之间存在着等级的差别,同时又有年代和地 域上的差别。下面从墓葬类型与结构、随葬品、死者 的处理方式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对墓葬进行分期与 等级的划分。 一、墓葬类型、结构及等级 红山文化墓葬多有较深的长方形穴坑,但也 有相当数量的墓葬穴坑较浅,使石棺的上半部露 于地表之上。其葬具多为石棺,也有无石质葬具 者封盖形式分为封土与积石两种。根据墓扩、 葬具及封盖形式可以分为三型:
三、死者的处理方式及相关问题 在红山文化的墓葬中,比较流行的是单人的仰身直肢葬,其次是侧身屈肢葬,数量不多, 但是很有特色。如白音长汗M22,屈肢特甚,面向南。受人体关节活动的限制,这种姿势当 是墓主死亡后特意摆出的,联系到屈肢葬相对应的是土坑竖穴,随葬品很少或者即使有规格 也不是很高的现象,推测这种葬式可能与墓主的身份或特殊死亡原因有关。 由于缺乏对红山文化墓葬中墓主的年龄和死亡原因的研究,所以在埋葬上是否有未成 年和成年之分或自然死亡和非自然死亡之分并不清楚。在红山文化中,以单人仰身直肢葬 为主,所见的合葬墓都是二次葬。 二次葬是定期将死者挖出重新安葬的做法,在我国的民族学和文献材料中常能见到。 实行这种葬俗的最大目的在于巩固亲族集团间的血缘联系或者与祖灵崇拜有关。前者多 表现为多人的二次合葬后者在二次葬的人数上没有限制,使其不再为祸生者。在我国的文 献《梁书。顾宪之传》记载“土俗,山民有病,辄云先亡为祸,皆开家剖棺,水洗枯骨,名为除 祟”。在印尼的西里伯斯岛的托拉加人若遇流行病发生或者老鼠成灾时,并归咎与“不安 分死者”而举行二次葬。红山文化中的二次葬绝大多数无随葬品,这种活动可能与除祟有 关。 从现有的墓葬资料看,红山文化时期的居民很大精力都投入到死者的丧葬活动之中的, 从墓葬的砌筑,到随葬品,墓地的合理布局,都充分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崇拜。
到了红山文化晚期,墓葬中开始随葬大量精美的玉器,只有个别墓中随葬少量的彩陶器, 即使是随葬的彩陶器,也是祭祀用器,而不是实用器。这在新石器时代以陶器为大宗的社会 是极为罕见的,相反,在墓内以随葬玉器已成为主流,如胡头沟发现的M1,被扰乱后清理,采集 到玉器10件,M2里,有两座墓有三联玉璧等随葬,其他的墓无随葬品,也没有随葬陶器的迹象。 在牛河梁墓地里,绝大多数墓内随葬玉器,基本不随葬陶器,而且规模越大,随葬的玉器种 类、数量多,而且精美程度也比较高(图八)。如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M21,随葬品均为玉器, 共计20件。如牛河梁第十六地点中心大墓(M4),随葬玉器5件,但是出土的玉人、玉凤等精美 绝伦,足以体现墓主的不平常身份。郭大顺先生提出红山文化“玉葬之礼”是符合当时情况 的。
对于红山文化的主要随葬品—玉器,著述颇多。由于红山文化玉器的精美和数量多,因 此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这些争议包括对玉器的年代、功用、用玉制度等。如有学者认 为其年代晚,可到商,有的学者认为辽西地区出现的玉器是实用功能的器物,并未上升到唯 玉以礼”和“以玉比德”的高度,只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时代,即实用玉器时 代。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对玉器的功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吕学名先生将红山文化玉 器分为三大类装饰类玉器、图腾崇拜类玉器、礼仪类玉器。 就玉器的功能来说,到红山文化晚期,完全不是停留在生产工具的水平上,也不是装饰 品的层次上,已经成为衡量人们社会地位的标准之一。因为墓葬的等级较高,所随葬的玉器 越精美。而且中心大墓里随葬的玉器数量较周围的墓葬要多。其次,玉器的组合关系足以 影响到墓主生前的社会地位。根据吕学明的研究,到晚期墓葬中,墓葬中随葬的玉器组合开 始出现了等级差异。墓葬等级最高的玉器组合是三类玉器齐全。其中玉鳖、玉璧、勾云 形玉牌、玉镯是必备组合。第二等级的玉器组合2~3类玉器,玉器组合是玉璧、马蹄形玉 筒、玉镯是必备组合。第三等级的玉器组合是礼仪类玉器和图腾类玉器。第四等级是某 一类玉器。根据这些组合关系及等级差异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结构分层开始出现,只有极少 数的人才能用高等级的玉器来随葬。最后根据在墓里只随葬玉器而很少随葬别的器物的 现象,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玉器赋予一种很神奇的力量,用玉器的自然特性来表达一种人 与自然、人与神之间沟通的纯真而神圣的观念。
二、随葬品 在红山文化早期墓葬中,随葬品种较多,有玉器、石器、陶器、骨器等(图七),器 型较简单,多属于使用器。如在白音长汗红山文化墓葬里,随葬品都是一些小的装饰 品,如玉块、玉管、石珠、锥状石核、小型动物头饰等。在南台子墓葬中,随葬的器 物还是一些小型的玉器、日用陶器、石器和骨器。如玉块、石斧、石镑、之字纹 筒形罐、骨锥、骨刀等。但是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在墓内很少见随葬陶器的,而 且随葬陶器的墓规模相对较小,一般都是土坑竖穴墓。随葬品的摆放位置一般以器 物的功能的为参照,如南台子M7,在头骨的两耳附近各有一玉块,上肢骨西侧有一磨 制于建平和凌源两县交界的牛河梁遗址。牛河梁遗址是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从1983年开始发掘,前后共发现了20余处地点,己发 掘四个地点。重要的是祭、坛、庙的发现,一系列的重要发现震惊于学术界,引发了一场文明 起源的大讨论。2003年发掘的十六地点,通过发掘发现多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叠压或打破 红山文化积石家的地层,甄别出红山文化墓葬的早晚关系。牛河梁红山文化墓葬的发现对于 了解原始宗教、中国文明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甲级:墓穴宽而且深,石棺以石板叠起而成。均为一次葬。 乙级:墓穴浅而且变窄,石棺用规整石块垒砌。二次葬占多数。 Ⅲ式:墓扩浅而且窄,石棺用天然石板立砌而成,不太规整。墓葬多为 东西向,二次葬占多大数。(见图五) 甲级:石棺稍宽大,葬式是仰身直肢一次葬,如牛河梁第二地点Z1M1。 乙级:石棺较窄、简陋,二次葬占多数,如牛河梁第二地点Z1M6。 C型:积石石棺墓。这类墓的土坑较浅,棺顶暴露于地表,其上积石,形制比较简单,而且石棺比 较小。根据其形制,还可以分成三个等级(见图六)。 甲级:石棺砌筑规整,但是规模小,如南台子M7。 乙级:石棺砌筑简单,不规整,如牛河梁第五地点Z1M5。 丙级:有简陋的石棺也可以称之为石函。里面只有一些零星骨骼,如牛河梁第二地点Z1M7。 。
前 言
1.红山文化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红山文化的发现可早到解放前,但是墓葬的发掘与研究是解放后进行的。 1973年,阜新市文化局、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阜新胡头沟清理了两座玉器墓。 这是第一次明确发现红山玉器出土于墓葬中。从而使认识红山文化玉器的年代等有了比 较可靠的证据。 1982年由辽宁省博物馆发掘的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祭祀建筑群址时,清理座墓葬,但是 这座墓并没有明显的墓扩。东山嘴祭坛的发现是东北地区发现最早而且规模较大的祭祀 遗址。 1988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林西白音长汗遗址中发现了6座红山文化墓葬。这是 第一次明确发现红山文化墓葬与房址关系的墓地。 1991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集通铁路建设工程时,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镇 五地自然村南台子发现红山文化墓葬13座,墓葬有少量积石墓和石板墓,圆形或椭圆形土坑 墓。该墓地是红山文化早期墓葬的典型代表。 1997年内蒙古巴林右旗博物馆对洪格力图一处盗掘的红山文化墓葬群进行了清理,也 发现了大小不等的积石冢。出土有石器、陶器、玉器、其中玉器占有很大的比例,陶器甚少。 该墓地中发现了一组7件大小有序的玉块和陶面人饰,这些发现极大的丰富了红山文化墓葬 的内涵。
根据其规模和和所处的位置还可以分为两个级 别 甲级:如牛河梁第五地点一号M1家、第十六 地点M4、胡头沟。都是处于积石家的中心,规模 巨大,随葬品均为玉器,数量多,而且比较精致。如 第十六地点M4中出土的玉人等。 乙级:牛河梁第二地点Z1M25、M26。这些 墓的位置不在家的中心部位,墓葬规模也不突出。 但是这类墓葬墓壁也有台阶式的,石棺宽大并且 砌筑整齐。 Ⅱ式:墓扩较深,砌筑石棺的石料选用天然石 板或规整石块,部分石棺有底有盖,做工规矩、精 致。墓葬多东西向,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 也见合葬墓。根据墓穴的面积和砌筑差别,还可 以分成两个等级。如牛河梁第二地点Z1M21、 第三地点的M7M8,第五地点Z2M3等(见图四)。
2.红山文化墓葬的分布
根据目前考古发掘的结果,红山文化主要分布的范围是东界越医巫阎山,到达下辽河西 岸南界,东端可达渤海沿岸,西南端越燕山山脉到达华北平原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桑干河 上游发现了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相遇的现象,这里可视为红山文化分布的西南界。从遗址分 布的密集程度和文化特征的典型程度看,以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之间最为集中和典型 这两个流域是红山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红山文化墓葬也主要分布于这一地区。根据从民间 征集的红山文化玉器出土的地点来看,大致也在这一范围(见图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