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说课稿
高三物理说课稿优秀模板五篇2020
高三物理说课稿优秀模板五篇2020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赅,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三物理说课稿优秀模板五篇2020,希望大家喜欢!高三物理说课稿1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如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压锯条、物体落向地面、地球自转等)引入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概念,并应用二力平衡原理引入重心的概念。
自然界中的物体,正常情况下都离不开重力的作用,因此在相互作用的教学中,教材将重力放在其它力的前面,突出重力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对重力并不陌生,因此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中只做陈述性的简单介绍。
从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现有接受能力来看,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和重心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难点。
为了解决重心这一难点,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以求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学生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过程与方法: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活动:[新课导入]首先给出几个受力的情况,“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人推物体(但没有推动)、火箭发射、压缩海绵”等.让学生分析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这几个物体的共同点。
2024年物理说课稿4篇
2024年物理说课稿4篇物理说课稿篇1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基础,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一、首先是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物理必修__第__章第__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__。
本节编排在__之后,学好本节课,将为接下来__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二、接下来是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在知识上,本阶段学生已经掌握__(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但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和深化,以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__的理解。
三、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__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求知欲和科学探究精神以及交流合作精神。
四、为达成以上目标,我确定了本节的重难点重点难点五、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运用多媒体辅助,采用启发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和演示实验法。
在学法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六、接下来将是我本次说课最重要的部分—教学过程设计,我采用教学四步曲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大屏幕展示(播放视频)实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从而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第二步新课讲授我将新课讲授分为__个环节1、让学生理解__内容我会通过本环节设计,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让学生理解__。
(实验)我会这一环节的体现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学生自己探究得出而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使学生更有成就感,并能更深刻的理解此内容。
3、让学生深刻理解__,能够灵活运用。
(例题)大屏幕展示例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第二种方法具有优越性。
高中物理说课稿范文【五篇】
教案不能⾯⾯俱到、⼤⽽全,⽽应该是在学科基本的知识框架基础上,对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进⾏研究、探索、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相关学科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及研究⼼得。
⼩编整理了⾼中物理说课稿范⽂【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的分解1 教材分析⾼中物理第⼀章第六节“⼒的分解”是在前五节学习了⼒的初步概念,常见⼒和⼒的合成的基础上,研究⼒的分解问题。
它是前⼏节知识内容的深化,依据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强化⽮量运算法则,同时⽮量运算始终贯穿在⾼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等⽮量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
⽮量概念是⾼中物理引进的重要概念之⼀,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
在初中物理中,学⽣只学习了同⼀直线上的⼒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学⽣头脑中已成定势,造成了学⽣的认知断层,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的分解是⼒的合成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况中运⽤平⾏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是:⼒的分解中如何判断⼒的作⽤效果以及分⼒的⽅向。
2 教学⽬标以学⽣的发展为本,⾯向全体,全⾯发展,提⾼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按教学⼤纲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三维教学⽬标:①知识⽬标:理解分⼒的概念及⼒的分解的含义,知道⼒的分解遵守平⾏四边形定则,理解⼒的分解的⽅法。
②能⼒⽬标: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维⽅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培养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③德育⽬标:⼒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统⼀规律,联系实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3 教学⽅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实验体验、问题解决式教学法。
其指导思想是让“学⽣主体,教师主导”观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从理论深⼊到实际。
其操作策略是:①问题学⽣提。
学⽣通过提出问题,体现了学⽣⾃主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思维。
②认知准备。
注重学⽣认知准备,提⾼课堂教学的达成度,这堂课前的认知准备分两个层次,⼀是浅加⼯阶段的认知准备,如分⼒、⼒的分解概念等;⼆是深加⼯阶段的认知准备,学⽣提出的问题,能击中要害,抓住关键。
高中物理说课稿(10篇)
高中物理说课稿(10篇)高中物理说课稿篇一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讨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独立性原理。
“平抛物体的运动”是《物理》(第一册)第五章《曲线运动》中很重要的一节内容。
对《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节的学习研究,既是对前面知识(如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复习与应用,也是为学习下一节的《圆周运动》打下基础,更是为学生研究复杂运动提供思路。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至关重要,它对学生在学习运动学、动力学方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全日制《物理》教学参考书和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物理》这门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科学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本节课将要完成的教育、教学目标如下:⑴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能分析平抛物体的运动是水平方向的直线运动和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从实验得出规律的能力。
⑶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用运动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理解事物。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学生对于《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节的学习普遍感到不难,表面上容易理解。
但容易出现“一看就明,一做就错”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学生未能深刻理解和深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全过程,这与一般的演示实验只有粗略的定性说明而没有准确的定量研究所造成的。
高中物理说课稿(精选5篇)
高中物理说课稿(精选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计划、教学总结、教学发言、教案大全、教学课件、教学心得、教学感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plans, teaching summaries, teaching speeches, lesson plans, teaching courseware, teaching experiences, teaching insigh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中物理说课稿(精选5篇)高中物理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的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
高中物理说课稿
高中物理说课稿高中物理说课稿篇一1、说教材摩擦力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相互作用”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内容有:1、滑动摩擦力;2、静摩擦力;3、摩擦力的调控。
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
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有如下特点:1、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2、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3、先研究比较形象的滑动摩擦力,后研究较抽象的静摩擦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就可以确定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会应用公式f=Nμ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3.懂得加减摩擦,解决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掌握摩擦的条件,判断摩擦的类型和方向,就掌握了这节课的要领。
因此,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会应用公式f=μN解决实际问题。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静摩擦力。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2023高中生物理说课稿五篇
2023高中生物理说课稿五篇高中生物理说课稿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2、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二、能力目标1、运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2、能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3、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只限于一维运动).三、情感目标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2、使学生知道自然科学规律发现的重大现实意义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基本掌握动量守恒定律.难点:对动量守恒定律条件的掌握.教学过程:动量定理研究了一个物体受到力的冲量作用后,动量怎样变化,那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作用时,会出现怎样的总结果?这类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例如,两个紧挨着站在冰面上的同学,不论谁推一下谁,他们都会向相反的方向滑开,两个同学的动量都发生了变化,又如火车编组时车厢的对接,飞船在轨道上与另一航天器对接,这些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的动量都有变化,但它们遵循着一条重要的规律.(-)系统为了便于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引入几个概念.1.系统:存在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所组成的整体,称为系统,系统可按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取.2.内力:系统内各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3.外力:系统外其他物体作用在系统内任何一个物体上的力,称为外力.内力和外力的区分依赖于系统的选取,只有在确定了系统后,才能确定内力和外力.(二)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演示】如图所示,气垫导轨上的A、B两滑块在P、Q两处,在A、B间压紧一被压缩的弹簧,中间用细线把A、B拴住,M和N为两个可移动的挡板,通过调节M、N的位置,使烧断细线后A、B两滑块同时撞到相应的挡板上,这样就可以用SA和SB分别表示A、B两滑块相互作用后的速度,测出两滑块的质量mA\mB和作用后的位移SA和SB 比较mASA和mBSB.高二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1.实验条件:以A、B为系统,外力很小可忽略不计.2.实验结论:两物体A、B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过程中动量变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pA=-△pB或△pA+△pB=0【注意】因为动量的变化是矢量,所以不能把实验结论理解为A、B两物体的动量变化相同.(三)动量守恒定律1.表述: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2.数学表达式:p=p’,对由A、B两物体组成的系统有:mAvA+mBvB=mAvA’+mBvB’(1)mA、mB分别是A、B两物体的质量,vA、vB、分别是它们相互作用前的速度,vA’、vB’分别是它们相互作用后的速度.【注意】式中各速度都应相对同一参考系,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2)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是矢量式,解题时选取正方向后用正、负来表示方向,将矢量运算变为代数运算.3.成立条件在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系统的动量守恒(1)不受外力或受外力之和为零,系统的总动量守恒.(2)系统的内力远大于外力,可忽略外力,系统的总动量守恒.(3)系统在某一方向上满足上述(1)或(2),则在该方向上系统的总动量守恒.4.适用范围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规律之一,大到星球的宏观系统,小到基本粒子的微观系统,无论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是什么力,只要满足上述条件,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四)由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可导出动量守恒定律设两个物体m1和m2发生相互作用,物体1对物体2的作用力是F12,物体2对物体1的作用力是F21,此外两个物体不受其他力作用,在作用时间△Vt内,分别对物体1和2用动量定理得:F21△Vt=△p1;F12△Vt=△p2,由牛顿第三定律得F21=-F12,所以△p1=-△p2,即:△p=△p1+△p2=0或m1v1+m2v2=m1v1’+m2v2’.【例1】如图所示,气球与绳梯的质量为M,气球的绳梯上站着一个质量为m的人,整个系统保持静止状态,不计空气阻力,则当人沿绳梯向上爬时,对于人和气球(包括绳梯)这一系统来说动量是否守恒?为什么?高二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解析】对于这一系统来说,动量是守恒的,因为当人未沿绳梯向上爬时,系统保持静止状态,说明系统所受的重力(M+m)g跟浮力F平衡,那么系统所受的外力之和为零,当人向上爬时,气球同时会向下运动,人与梯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等值反向,系统所受的外力之和始终为零,因此系统的动量是守恒的.【例2】如图所示是A、B两滑块在碰撞前后的闪光照片部分示意图,图中滑块A的质量为0.14kg,滑块B的质量为0.22kg,所用标尺的最小刻度是0.5cm,闪光照相时每秒拍摄10次,试根据图示回答:高二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1)作用前后滑块A动量的增量为多少?方向如何?(2)碰撞前后A和B的总动量是否守恒?【解析】从图中A、B两位置的变化可知,作用前B是静止的,作用后B向右运动,A向左运动,它们都是匀速运动.mAvA+mBvB=mAvA’+mBvB’(1)vA=SA/t=0.05/0.1=0.5(m/s);vA′=SA′/t=-0.005/0.1=-0.05(m/s)△pA=mAvA’-mAvA=0.14_(-0.05)-0.14_0.5=-0.077(kg·m/s),方向向左.(2)碰撞前总动量p=pA=mAvA=0.14_0.5=0.07(kg·m/s)碰撞后总动量p’=mAvA’+mBvB’=0.14_(-0.06)+0.22_(0.035/0.1)=0.07(kg·m/s)p=p’,碰撞前后A、B的总动量守恒.【例3】一质量mA=0.2kg,沿光滑水平面以速度vA=5m/s运动的物体,撞上静止于该水平面上质量mB=0.5kg的物体B,在下列两种情况下,撞后两物体的速度分别为多大?(1)撞后第1s末两物距0.6m.(2)撞后第1s末两物相距3.4m.【解析】以A、B两物为一个系统,相互作用中无其他外力,系统的动量守恒.设撞后A、B两物的速度分别为vA’和vB’,以vA的方向为正方向,则有:mAvA=mAvA’+mBvB’;vB’t-vA’t=s(1)当s=0.6m时,解得vA’=1m/s,vB’=1.6m/s,A、B同方向运动.(2)当s=3.4m时,解得vA’=-1m/s,vB’=2.4m/s,A、B反方向运动.【例4】如图所示,A、B、C三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A=0.5Kg,mB=0.3Kg,mC=0.2Kg,A 和B紧靠着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C以v0=25m/s的水平初速度沿A的上表面滑行到B的上表面,由于摩擦最终与B木块的共同速度为8m/s,求C刚脱离A时,A的速度和C的速度.高二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解析】C在A的上表面滑行时,A和B的速度相同,C在B的上表面滑行时,A和B脱离.A做匀速运动,对A、B、C三物组成的系统,总动量守恒.高中生物理说课稿二一、教材分析在第一节课“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础上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就变得水到渠成。
高中物理说课稿:《动量定理》5篇
高中物理说课稿:《动量定理》高中物理说课稿:《动量定理》精选5篇(一)同学们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高中物理的说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动量定理》。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动量的概念。
动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
动量是一个矢量量,其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描述了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动量的变化情况。
根据动量定理,当物体受到一个外力时,它的动量的变化率等于受力的大小与时间的乘积。
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外力作用时间越长,物体的动量变化越大。
这个定理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FΔt = Δp,其中F表示外力,Δt表示外力作用时间,Δp 表示动量的变化量。
为了更好地理解动量定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例来进行说明。
比如说,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原本以速度v运动,它受到一个外力F的作用,作用时间为Δt。
根据动量定理,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等于受力与时间的乘积,即Δp = FΔt。
根据动量的定义,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等于质量乘以速度的变化量,即Δp = mΔv。
根据这两个等式,我们可以得到:mΔv = FΔt,即m(v - u) = FΔt,其中u表示物体受力之前的速度。
通过这个等式,我们可以得到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从而得到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加速度。
动量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碰撞问题中。
碰撞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可以分为完全弹性碰撞和非完全弹性碰撞。
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在一个完全孤立系统中,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而动量定理则可以告诉我们,在一个碰撞过程中,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受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有关。
通过学习动量定理,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还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比如,在交通事故中,我们可以通过动量定理来计算车辆的碰撞力,从而了解事故的严重程度。
而在运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动量定理来解释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
高三物理说课稿优秀范文5篇
高三物理说课稿优秀范文5篇【导语】高三学生很快就会面临连续学业或事业的挑选。
面对重要的人生挑选,是否推敲清楚了?这对于没有社会体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困难的想挑选。
如何度过这重要又紧张的一年,我们可以从提高学习效率来着手!作者高三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物理说课稿优秀范文5篇》,期望你努力学习,圆金色六月梦!1.高三物理说课稿优秀范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写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进程中,物体吸取(放出)热量,温度升高(着落),内能改变。
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进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进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爱好。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视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教学方法:转换研究法、实例归纳法教学用具:冷水、热水、温水各一杯、墨水、空气紧缩演示仪、硝化棉等教学进程:一、引入新课分子动理论告知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知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二、新课教学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物理说课稿模板十篇
物理说课稿物理说课稿模板十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理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功率》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第3节内容。
功率是反映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而功体现了力的作用在空间上的效果积累,同时功又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率和功的教学既是延伸了前面所学的力的相关知识,又为后面即将学习的能得相关知识做好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第七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高中课程标准》中对《功率》的教学要求为:理解功率的概念,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平均功率、瞬时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机车的两种启动模式。
功率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其定义、表达式P=W/t、单位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材中首先通过两台起重机做功相同,时间不同引入了功率的概念和定义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动力机械的分析,讨论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说明了物体做功、机器做功的功率等说法实质都是力做功的功率.如:汽车的功率就是牵引力的功率,起重机起吊重物的功率就是钢绳拉力的功率.然后,根据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导出了功率与速度的关系,既P=FV。
再借助“说一说”和“做一做”栏目,提出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概念。
最后教材结合例题讨论了汽车两种启动模式的相关问题。
针对上述内容,本节课安排1个学时,并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二.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率概念及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定义会利用P=W/t,P=FV进行相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意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灵活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高三物理说课稿范例5篇
【导语】⾼三学⽣很快就会⾯临继续学业或事业的选择。
⾯对重要的⼈⽣选择,是否考虑清楚了?这对于没有社会经验的学⽣来说,⽆疑是个困难的想选择。
如何度过这重要⼜紧张的⼀年,我们可以从提⾼学习效率来着⼿!⽆忧考⾼三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三物理说课稿范例5篇》,希望你努⼒学习,圆⾦⾊六⽉梦!1.⾼三物理说课稿范例 ⼀、教材分析 本册书中,第⼗七章《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学习电功率、家庭电路等后续章节的必备知识。
本章本⾝就具有承上启下的作⽤,是电学的重点之⼀。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节⼗分重视科学⽅法的渗透,重视科学探究过程,主要是引导学⽣进⾏探究性实验,让学⽣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法、学习⽅法,利⽤“控制变量法”对“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关系进⾏⼀个定性分析,是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因此,这是学⽣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以及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法之后的进⼀步总结深⼊,也是掌握电学最重要规律之⼀《欧姆定律》的前提。
同时,本节内容的探究实验是⼀个⽐较完整的探究,它涵盖了探究的七个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深刻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法,培养了⼩组合作的交流意识。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是为了让学⽣掌握同⼀电路中电学的三个基本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进⼀步了解运⽤“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间的关系的实验⽅法,为进⼀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已经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等电学基本知识,为我们本节对“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定性关系进⾏探究做了铺垫。
但由于学⽣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层次有所差别,⽽且存在⼀定的能⼒差距,所以常出现“⼀听就懂,⼀丢就忘,⼀⽤就错”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前学⽣在分析处理问题时缺乏具体的思路与⽅法。
高中物理说课稿(12篇)
高中物理说课稿(12篇)物理说课稿10分钟1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
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物理说课稿(优秀12篇)
物理说课稿(优秀12篇)高中物理说课稿篇一一、分析教材(一)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本节课在整个中学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
因为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 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电场,磁场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而本节课所涉及的等效代换思想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因此,本节课不过关,后续课的学习,就无从下手,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二)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一是从等效代换思想出发,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体会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平行四边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五是将力的合成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三)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上本节内容最大的亮点在探究实验部分,同样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两个力F1、F2将一端固定的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接着用另外一个力F再次将橡皮条的一端拉到O点,然后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不同的是接下来以前的就教材是这样说的: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对角线表示出来;而我们现在的新教材是这样讲的:我们要探究的是:合力F与分力F1、F2有什么关系?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可以发现,旧教材注重知识结论的给出。
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分析学情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前他们已经具备了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高一学生习惯于代数运算,即使对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数计算得出,又因为有些学生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图形计算往往不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则能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学生对此却不甚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对多个实例的分析说明,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的认识。
高一物理说课稿范例五篇
高一物理说课稿范例五篇高一物理说课稿1一、说教材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
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
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
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物理说课稿3篇
物理说课稿3篇物理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的认识。
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的认识。
在讲解例题时,对推理方法、思维起点的分析,为今后……打下了必要的埋伏。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识和实验基础,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掌握……,这就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为学生理解….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而本节课的一个目标是:……。
通过利用……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的基本思想,规范学生……不错习惯。
能力、方法目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
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和特长。
通过计算机模拟培养学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讨论归纳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能力:师生共同活动,应用……知识,设计出……;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并总结出……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
树立等效观点,建立等效思想不断发现矛盾,激发动机,明确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实践、修正、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法。
有利于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仗品德。
可以实现实事求是、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作画法求合力要规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优秀12篇)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优秀12篇)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1一、说教材《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它建立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础上,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
本节课的学习将使学生初步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通过实验探究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为今后学习抛体运动、圆周运动等复杂运动打下坚实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条件,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条件和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及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实验探究、讲授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通过讲授法,系统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条件和规律;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交流观点、拓展思路。
五、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自由落体现象(如苹果落地、雨滴下落等)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体在同一高度自由下落的运动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初步规律。
讲授新课:系统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条件和规律。
重点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速度、位移等物理量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练习: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进行课堂讨论。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自由落体运动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问题,拓展知识面。
高一物理优秀说课稿五篇
【导语】所有的⼈都是凡⼈,但所有的⼈都不⽢于平庸。
我们⼀定要相信⾃⼰,只要艰苦努⼒,奋发进取,在绝望中也能寻找到希望,平凡的⼈⽣终将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物理优秀说课稿五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物理优秀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部分第⼀节,同时也是这⼀部分的重点。
“初步认识声⾳的产⽣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们在⽣活中⼗分感兴趣的问题。
这⼀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从⾃然到物理,从⽣活到物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注重学⽣全员参与和全⾯活动,改进实验配置与设计,增设多媒体辅助教学,注重效果反馈。
在新课标下声⾳处于运动和相互作⽤这⼀⼤部分中,它既属于⼀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性。
所以本节课⽆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个⽐较重要的地位。
⼆、学⽣分析 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式,喜欢动⼿动脑,对直观内容⽐较感兴趣。
但⽋缺对问题的深⼊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
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得出⽐较简单的结论。
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三、课程⽬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的产⽣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产、⽣活中的应⽤。
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然现象和⽇常⽣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树⽴民族⾃豪感。
四、重、难点 声⾳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些难点,⽤媒体可把抽象变具体形象。
五、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不同的⽅法进⾏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学⽣观察,归纳探究的⽅法。
既提⾼了学⽣学习兴趣,⼜能培养学⽣观察分析概括的能⼒。
2、对于“声⾳的传播”,过去学⽣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先⾃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物理说课稿范文集锦六篇(模板)
物理说课稿范文集锦六篇物理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和学情本节课内容在老教材中为选学内容,只要求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常识性的了解本节知识。
新教材显得比较活泼,富于变化,多了学生的参与活动,变枯燥为生动形象。
本节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是强调了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学生对于颜色有初步的了解,对于七种颜色,学生嘴上说的是呱呱叫,“赤、橙、黄、绿、青、蓝、紫”,这种说法不但错误,而且很少有同学真正观察过七种颜色,所以白光的色散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通过前面声现象和光现象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新知的能力,但由于个体间的差异,仍会有部分学生无法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来,因此色散现象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色散现象。
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探究光的色散和颜料的混合,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三、说教学资源教师用:多媒体、电视机、投影仪学生用:三棱镜、肥皂水、吸管、水槽、水、平面镜、白屏、各色的透明胶片、各色的彩纸、放大镜四、说设计理念本节课是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应用练习反馈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
授课过程注重了以下两点:1.注重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从自然科学论的高度来指导教学活动,坚持运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团体的'协作来完成整个的探究过程,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五、说教学过程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画面---蓝天、绿树、红花,创设多彩的情景,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对于颜色,同学们都了解哪些呢?你还想知道什么呢?这里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高中物理说课稿最新7篇
高中物理说课稿最新7篇高中物理说课稿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二、能力目标:能够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再学习过程中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物理学习服务。
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
三、德育目标: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多面性。
教学重点: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2、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3、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教学方法:讲授、推理归纳法、讨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步骤: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一、导入新课(1)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周,这样的运动是很常见的,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吗?(例:转动的电风扇上各点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等)(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二、新课教学1、匀速圆周运动(1)用通过放录像让学生感知卫星做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相等的弧长。
(2)并出示定义: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棗这种运动就叫匀速圆周运动。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线速度a:分析: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运动的时间t增大几倍,通过的弧长也增大几倍,所以对于某一匀速圆周运动而言,s与t的比值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b:线速度1)线速度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
2)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3)线速度的大小4)线速度的方向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5)讨论: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6)得到: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说课稿:“功”-06-08 17:58教师网[您的教师考试网]高中物理说课稿:“功”。
TAG标签:说课物理说课稿高中物理说课“功”说课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功”是机械能一章的第一节。
就人类的知识构架来说,功是为进一步得出“能”这个更为广泛、非常重要的概念服务的。
功的概念是本章重点内容,我们要注意到“功”概念概括性强,相当抽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让学生有深刻体会,而应该逐步展开、加深。
本节是在初中阶段对功的概念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并得出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特殊情况),再通过分析、推理的方式得出功的一般计算公式W=F·SCosα(普遍情况),最后再分三种情况讨论功的意义。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功的一般计算机式W=F·SCosα难点:负功的意义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W=F·SCosα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学会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特殊性),得出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普遍性)进而对各种问题的分析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历史,进一步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步形成献身科学的意识,培养学生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生现状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功的初步概念,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已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
三、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是概念课,分析、推理成份居多,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则没有),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通过生活例子、能的形式的复习引入新课。
(5分钟)考虑到初中已学过一些功的初步知识,所以在开始引入阶段,不妨步子大一点,例如可以这样引入:尽管对人来说,手提重物不动和把物体往上提都会感到“吃力”,但一般来说两种情况是不同的。
前者可以不“消耗”什么东西(例如,只要用一根绳子就可以代替人把重物挂起来,要多久就多久),而后者却必须“消耗”一些什么东西,因此有必要引入一物理量,以反映物体受力并运动的效应,这就必须引入“功”这一物理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之所以这样做,理由有二,一是在概念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引入的目的,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没有这个概念行不行?这个概念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个概念引入的目的,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多年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引入功的概念,既呼应了人类科学探索的历程,又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对于思维特点已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这种引入法适合他们的心理特征。
从教学心理角度来看,这种讲法有助于消除学生因感到“已经学过了,没有新鲜感”而带来的懈怠感,使思维一下子就进入兴奋、积极的状态,急切希望知晓“下文”。
(二)新课教学:1.如何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10分钟)⑴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功的初步概念,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举例说明,起重机提起货物的时候,货物受到起重机和钢绳的拉力作用发生一段位移,钢绳的拉力对货物做了功,机车牵引列车前进,列车受到机车的牵引力作用发生位移,牵引力对列车做了功。
⑵提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例一:人用一个向前的推力推一笨重的物体而没有推动。
(有力但没有发生位移,推力没做功,“劳而无功”。
)例二: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木块,各力做功如何?(物体受力也有位移,但在力的方向上无位移,做功为零,水平方向虽有位移,但没有力的作用,做功也为零,“不劳无功”。
)例三:一小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重力有没有做功。
(物体受力在力的方向上有位移,重力有做功。
)⑶提醒学生注意几点:谈到做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对什么物体做功?在什么过程做功?例:某同学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走了4米,然后提到3米高的二楼,该同学对水桶做功如何?设计意图:以教师提问将教学环节紧紧相扣,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2.对功的一般计算式W=F·SCosα这一教学重点,在教学中采取如下措施:(15分钟)⑴通过复习初中已学过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为W=F·S,在这基础上提出问题,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做功如何计算?⑵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矢量的分解知识,自己通过分析、推理得出W=F·SCosα。
教材上方法是将力分解成平行于位移S的分力FCosα和垂直于位移的分力FSinα,后一分力做功为0,所以W=F·SCosα。
在教学中为了活跃学生的思路,还可以介绍另一种方法,即把位移S分解成平行于和垂直于力F的分位移SCosα和 S Sinα,同样可以得出W=F·SCoxα,不要小看这短短一笔,它对开阔学生思路,摒弃“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思维定势意义非凡,正是体现素质教育的好素材。
⑶公式W=F·SCosα各量意义。
F━力的大小,S━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夹角。
例:一同学用如图示中的力F=20N推一个箱子,把箱子在水平方向上移动S=10m,求推力所做的功。
(学生可能出现错误解答W=F·SCosα=20×10×1/2=100J)⑷公式的适用条件。
公式W=F·SCosα其实也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恒力做功,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但必须及早向学生指出。
经验表明,如果教师不向学生指明,学生很少会独自“悟”出来。
至于指出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写出公式后马上开列“注意点”,实践表明这种方式看起来很快很方便,但学生不容易真正理解并掌握,只是死记硬背。
另一种方法是先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在思考中自己得出结论,即借助启发式教学。
[例1]放在水平光滑地面上的静止物体,受-10N的水平向右的力推动,运动8m时突然将此力反向,但大小不变,一直把物体推回原处(即全过程总位移为0),能否用W=F·SCos α算出此力在全过程中做的功等于零?总功为多少?通过将运动分成如图的AB、BC、CA几个阶段,可以得出全过程中推力做功W=160J而不等于0,从而明白W=F·SCosα只适用于“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恒力做功,同时还初步学会处理“变力”做功的方法之一,将运动分段,使每段都可以看作是“恒力”。
⑸在讨论公式时不要让学生单纯从数学形式上就α=0°、90°、180°得出结论,应启发学生从力做的功等于为F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S的乘积来分析几个特殊情况的意义,要让学生体会到:α=0°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就是S;α=90°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无位移;α=180°时,物体位移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反,力做的功为负。
设计意图:教师精讲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例题讲解巩固知识,以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确知识点。
3.如何突破“负功”这一难点。
(10分钟)⑴教材从两方面说明,从公式上看α>90°时,Cosα<0,W<0 ,即力和物体位移间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
从动力学观点看,力F是阻力,对物体运动起阻碍作用。
⑵因为前几章的学习中,对“负”号我们已强调是表示方向,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定势,所以在这里应特别强调功是标量,功的正负只反映力是动力时使物体速度增大,力是阻力时使物体速度减小,不说明功具有方向性,并且明确指出:力F做负功-FS 克服力F做功F·S。
⑶通过力做负功的例子再加以强化。
例:一同学竖直上抛一物体,请问在上升、下落过程中重力做功如何?(三)巩固本节学习的新知识。
(5分钟)通过多媒体演示练习。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1.功的概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力和在力的方向发生的位移。
3.功的计算式:⑴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W=F·S。
⑵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α时,W=F·SCosα。
讨论:a.当0°≤α<90°,力对物体做正功,力对物体起推动作用。
b.当α=90°,力对物体不做功。
c.当90°<α≤180°,力对物体做负功,力对物体的运动起阻碍作用。
⑶注意点:a.功是标量 b.公式中各物理量意义 c.公式的适用条件4.功的单位:焦耳(牛·米),符号J。
1J=1N×1m 1J=1N×1m高中物理说课稿:《弹簧形变和弹力》-06-08 17:51教师网[您的教师考试网]高中物理说课稿:《弹簧形变和弹力》。
TAG标签:说课物理说课稿高中物理说课《弹簧形变和弹力》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二)教学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⑵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⑷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⑵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难点: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