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种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理念,它们在理念和实践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重要的区别。
以下是它们之间关系的一些主要方面:1.共同起源: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源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以及对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关注。
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家如亨利·圣西门、查尔斯·傅里叶和罗伯特·欧文对社会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一些核心理念。
而共产主义则是在19世纪中期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阐述的。
2.目标的不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其最终目标上存在一些差异。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一个没有私有制的、阶级消失的社会,其中生产资料由整个社会共同拥有和控制。
社会主义的目标也包括消除阶级差异,但一些社会主义理论允许在过渡时期保留某种形式的国家或社会所有制。
3.实践上的差异:社会主义通常包括各种各样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从国家社会主义到民主社会主义等。
实际上,社会主义国家可能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私有制和市场经济。
共产主义,则更强调对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和对阶级的根本消灭。
4.政治体制: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国家可能采用各种政治制度,包括单一党制或多党制。
共产主义理论在其初级阶段通常也包括单一党制,但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国家、没有阶级和没有政府的社会。
5.历史上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通常在实践中更为常见。
例如,苏联、中国、古巴等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自称为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直接自称为共产主义国家。
共产主义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理论上的构想,而社会主义则更容易在现实中找到。
总的来说,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一些方面有共同之处,但它们在目标和实践上存在一些区别。
社会主义可以被看作是共产主义的一种实践路径,而共产主义则被视为一个更为理想和彻底的社会变革构想。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王恕焕早在1922年,毛泽东在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演讲时就指出: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最好理想。
1940年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这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区别于任何别的思想体系和任何别的社会制度的,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
”[44]毛泽东明确地指出:共产主义是自人类有史以来最科学的、最进步的、最美好的理想,“一切共产主义者最后的目的”,就是“力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45]。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共产党人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46]。
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孜孜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在不断的探求中认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仰后,就更加并自觉地为之奋斗了一生,为中国人民和世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表现出了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的宽阔胸怀和崇高理想。
第一,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
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和人类解放实现“世界大同”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唯物史观把人类的历史看作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的进步的历史。
生产不仅创造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财富,而且生产社会关系,并且最终生产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本身。
社会生产是唯物史观最重要的出发点。
在社会生产中,马克思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区分开来,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作为社会的基本矛盾。
它揭示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阶级社会,这种矛盾运动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载体,是在与时俱进的实践中破解难题、创立发展的。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题中之义。
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最崇高的理想,是要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逐步向共产主义迈进;另一方面,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指导。
综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感悟
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感悟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
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旨在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则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
首先,共产主义理想追求的是全人类的解放和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剥削制度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不再受到私有制的束缚,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自由地实现个人的发展和追求幸福。
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
其次,共产主义理想强调的是人们的自由平等和社会公正。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和剥削制度使得人们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个体的发展受到了剥削阶级的压迫,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剥削制度的束缚。
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是一个没有阶级对立和剥削制度的社会,人们可以自由地实现自己的发展和追求幸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强调人民的自由平等和社会公正,追求实现社会稳定、公平正义和法制建设,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为人们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
再者,共产主义理想强调的是人们的归属感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和竞争机制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对立,破坏了人们之间的团结和谐。
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是一个大家庭般的社会,人们彼此之间和睦相处,相互帮助,追求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互助和友爱,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最后,共产主义理想强调的是人们的自主精神和创造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
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理想的关系学院:化学与化⼯学院学号: 2014413187 姓名:王松宁科⽬:马克思基本原理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理想的辩证关系共产主义远⼤理想是指追求建⽴全民公有,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类社会的最理想的社会形态,它是⼀个遥远的、终极性的⽬标。
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建⽴⼀个富强、民主、⽂明的中国,就是习⼤⼤讲的中国梦所追求的⽬标。
中国特⾊社会主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远⼤理想的前提,是中国共产党⼈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必须经历的⼀个阶段性的⽬标。
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理想有着内在联系。
他们是阶段性理想和最终理想的关系。
邓⼩平指出:“我们共产党⼈的最⾼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代表那个阶段最⼴⼤⼈民利益的奋⽃纲领。
”我们现阶段奋⽃纲领就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这是现阶段共产党⼈的理想。
这⼀理想是迈进共产党⼈最⾼理想的⼀个阶段,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向共产主义未来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共产主义作为⼀种社会状态,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等的区别在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财富是按需分配的,即每个⼈都尽其所能为社会作出贡献,⽽依照⾃⼰的需求索取。
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必须⼏乎所有的公民都具有很⾼的素质。
我国古代设想的“⼤同”社会就与共产主义社会有⼀定相似之处。
当前,我们对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所需时间的判断是需要⼏代⼈、⼗⼏代⼈甚⾄⼏⼗代⼈的努⼒,已经是⼀个相当长远的⽬标了。
⾄于共产主义,说句实话,那是遥遥⽆期,现在只能作为遥远的梦想,⽽⾮⽬标。
⽽我们的现实呢,政治、经济、⽂化,各个⽅⾯都还不够成熟,要真正建成中国特⾊社会主义都有⼀定的难度,何况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内容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内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都是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类共同福祉的目标。
尽管两者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都致力于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公有制和共同富裕。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之一。
它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摆脱私有财产的束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消除剥削和压迫,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平等的社会。
共产主义追求的是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变革,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历史发展阶段提出的一种社会主义形式。
它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同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实现现代化、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中国的实践中相互结合和互相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借鉴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原则和思想,但同时也注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根据国情进行改革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中国在经济、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共识,进一步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意识和认同。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追求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内在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内在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是内在统一的,它们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一理想是在当前中国社
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期望和
追求。
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社
会的彻底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
共产主义理想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它要求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差别,实现人类的共同富裕和自由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内在联系在于,它
们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
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在共产主义理想的指导下形成的,是实现
共产主义理想的一个阶段和具体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经阶段。
在
当前中国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
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条件。
只有通过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创造条件。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提供了实践基础。
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将不断探索和积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是内在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过程中,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关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怎样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着内在联系。
他们是阶段性理想和最终理想的关系。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理想。
理想是有层次和类型的,有个人理想,也有社会理想。
个人理想描绘的是个人生活事业的理想状态,而社会理想描绘的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
个人生活于社会中,个人理想离不开社会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一种社会理想,是一种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状态的理想。
它对于个人理想具有整合作用,是若干个人理想的寄托和发育之所。
当代中国人对自身生活和发展的若干期望和设想,事实上是以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为背景的,不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个人理想能否正确定位、能否实现,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社会理想的把握。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个具体的阶段性理想。
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若干个阶段性理想。
与远大理想相比,阶段性的理想更为具体,因而它可以成为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所普遍追求的比较切近的理想目标。
在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我们达到这一理想目标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将继续向前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将进一步向前推进,中国社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还会增添新的内容。
扩展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
一个民族的共同理想深深植根于时代、历史和现实之中。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必由之路。
正是这个坚实的基础,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代中国,因为有了社会主义制度,才保证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为全国各民族人民树立共同理想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近日,中共十九大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
共产主义这一大理想远大的理想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也被抗衡提出,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源远流长,指的是一种实现共同富裕、解放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和努力。
它是19世纪法兰克福运动中“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进程,从明治维新开始仿效西方民主、护法、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主义概念进入中国,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主干。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具体要点是打破垄断的经济格局,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共同体,实现公平、正义、文明的社会,把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惠及全民,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共享美好生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和追求的共同理想。
无论从形式还是本质上来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都是一样的,都是实现共同富裕、解放人类、谋求真理与幸福的远大理想。
那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是什么?从本质上来讲,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是“一致的”。
从细枝末节上来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符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独特的,不断吸收和发展共产主义理想,适应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规律的新型社会主义制度,它以“共同富裕、共享美好生活”为总体方向,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一致,是其延续和继承。
同时,中国在实践中采取更现代的经济管理体制和更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念,努力实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和繁荣,实现共同的进步和共同的幸福,这也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主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将传统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优势相结合,并从全新的视角重构社会主义理想。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就是保持一致的核心思想,形成适应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的新理想。
共同的理想与人类的历史精神高度一致,如若不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而更新改革,则会失去其本身的生命力并丧失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在个人层面上,我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爱国主义: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宁作出积极贡献。
作为一个公民,要关心国家的发展,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
2.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追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不懈努力。
意识到个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是相统一的,积极参与社会进步和改革。
3. 人民利益至上:认同人民的利益是最高利益,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关心人民的生活和权益,对人民的需要给予关怀和帮助。
4. 价值实践和创新:重视价值观念对行为的引导作用,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积极创新,勇于尝试新事物、新思想,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5. 社会公平正义:倡导社会公平,反对各种形式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维护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6. 文明进步: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追求精神文明的进步。
尊重传统文化,推动科学、教育、艺术、体育等领域的发展,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
以上是我个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理解,通过践行这些价值观,可以推动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怎样的关系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怎样的关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
一方面,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是为实现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而奋斗,在这个奋斗过程中,必须坚持共产主义发展方向,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目标。
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当前我们开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就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迈进。
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
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经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足发展,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增砖添瓦,是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逐步创造条件。
所以。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的成功实践,必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2.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紧密联系和有机统一表明,我们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当代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我们要把为伟大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崇高目标,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实践之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把远大理想与现阶段共同理想紧密地结合起来,就要胸怀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既不能只埋头苦干而忘却远大理想,失去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又不能空谈远大理想而脱离现实,失去立足的根基。
我们要脚踏实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肩负起民族复兴、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重任,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引言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谈一谈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们有目的地创造历史,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他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共产主义理想和其他信仰的一个不同特点在于,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并且不断从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取源泉。
因此,要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必须深刻认识和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明确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这一理想的基本途径和依靠力量,并且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历史的进程。
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奋斗目标、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有机统一,并且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共产主义的内涵和相关概念今天我想围绕理想和信仰这样一个主题从三个层面加以展开,第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指明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这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
首先,第一个小问题,我想介绍一下关于共产主义的内涵和相关概念。
共产主义本身具有三重含义:第一是指一种思想,第二是指一种运动,第三是指一种社会制度。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共产主义有如下特点:一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共同占有。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全部理论概括成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二是阶级的消灭。
因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和社会上划分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两大对立阶级有本质联系的,或者说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社会上划分为两大对立阶级的经济根源,私有制的消灭,显然就是消灭社会上存在两大阶级的前提;三是国家自行消亡,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一旦阶级消亡,阶级消灭了国家也就自行消亡了;四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与主义理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与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定义和特点、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途径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定义和特点社会主义是指建立在私有制度基础上的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其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等。
共产主义则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无阶级社会,其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按需分配等。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的核心在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这一理想追求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平等、自由和幸福,所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为社会创造了条件,使得劳动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共同参与社会生产和管理。
二、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途径为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科学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需要通过以下步骤:1. 革命与暴力解放: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暴力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政权的转移,才能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历史上的十月革命就是无产阶级为了夺取政权而进行的暴力革命的典型例证。
2. 生产资料公有化: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推翻,将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所有,使之成为全体劳动者共同拥有的财富,进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财富的共同增加。
3. 管理体制的转变:在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建设过程中,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目标,就需要建立起适应公有制经济特点的管理体制,即无产阶级专政。
公有制经济下的管理体制要注重集中统一、民主协商,使整个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更加高效有序。
4. 分配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和不公平现象。
社会主义阶段,按劳分配是基本的原则,强调按劳分配的程度与工作量、质量的对应关系。
为什么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成小康社会目标共同奋斗。 三、建设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加强党的执政
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时代要求。创新是一个 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 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一个领导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党, 也必然应当是创新型的执政党。全党必须牢记,一个政党 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 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在前进 征程上,必须按照建设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要求: 既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又要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用时代发 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 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大报 告对党的建设改革创新作出许多新的部署,比如,积极发展 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改革和政策创新,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我们要解放思想,从 新的实际出发,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使党的工作不 断适应党的事业发展的要求。
二、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加强党的执政 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根本要求。90 多年的发 展历程表明,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 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 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新形势下建 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 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 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 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 历史前进。党的十八大部署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 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建设服务 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一项重大举措,必须认真抓好,努 力取得让人民满意的实效。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 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 报告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 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是总结近年来各地实践经验作出的 重大部署。我们要广泛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 把领导和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增强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 务群众、凝聚群众功能,使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 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中,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全面建党Leabharlann 版2013 年 第 1 期
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①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保证。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保证。
• 邓小平 同志反复强调了理想信念对于中国革命和
新时期,风去变幻,大浪淘沙,有些党员经 不起磨练,掉队了,落伍了,甚至离开了党 的队伍;有的党员消极迷茫,先进性意识淡 化了,不那么合格了,在农村,少数农民党 员与一般村民没什么区别,先进性无从谈起; 在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一些党员像潜水艇 一般沉入海底,沦为“隐形党员” 一般沉入海底,沦为“隐形党员”。据统计, 全国约有300万左右党员流向了非公有制企 全国约有300万左右党员流向了非公有制企 业,但从流出地迁出了组织关系的只有 1143名,在流入地转入了组织关系的只有 1143名,在流入地转入了组织关系的只有 52万多名,一些人成了“口袋党员”。 52万多名,一些人成了“口袋党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和人 民进行新的历史创造的科学总结: 民进行新的历史创造的科学总结: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们简单地照搬苏联模 式,建立了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 党的八大也提出今后我国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 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 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纠正了党在指导思想上 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 想路线,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 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由此开 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继续探索。
•
“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 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 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 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 我们的真正优势” 我们的真正优势”。 “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 主义。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 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我们 有理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 合,所以,我们才能取得胜利。” 合,所以,我们才能取得胜利。” “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 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 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 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社会主义发展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社会主义发展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网络10—01满丹凤10200211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各尽其能并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民提供了各尽其能的舞台,极大地激发着人们的创造活力。
在这方面,我们党从制度和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一是尊重劳动,即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二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三是尊重创造,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四是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即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尊重人民诉求的社会。
在各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同时,各个阶层和群体也必然表达他们的权利诉求、民主诉求、公正诉求以及政治诉求。
对于这些利益诉求,我们党充分尊重,并积极整合他们的合理要求,努力凝聚他们当中的有效力量。
这有利于形成一种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各得其所的社会。
尊重人民诉求必须做好“整合和凝聚”工作。
而整合和凝聚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各得其所”。
其基本特征是,力求保持各种因素、力量以及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平衡,使公平和正义的理念得到体现。
各得其所,指每一个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能公正地得其所应得。
公正是各得其所的本质,公正产生和谐,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根据有的同志的观点,各得其所主要包括一个社会能使社会成员各得其岗、各司其职、各守其则、各得其位和各享其成;各得其岗,就是人有其岗,而且使人的能力与岗位相匹配,得到合理配置;各司其职,就是社会成员要具职业精神,能够认同并恰当地承担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在其职尽其责,做好本职工作;各守其则,就是每个社会成员要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角色规范和规章制度,以及合法的公共秩序;各得其位,就是社会成员应根据能力和贡献来获得相应的职位和社会位置;各享其成,就是社会成员既能合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使其付出能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也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基本内容的奋斗目标,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扩展资料:
共产主义理想的特点:
1、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理想,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及人的身心关系之间高度和谐的社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社会。
2、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解放实现,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告终,人类从支配自己生产和生活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脱出来,不再对所需具有所有欲,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跃迁,开始自觉创造人类自己历史的真正人的历史。
3、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理想。
实现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和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也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优秀大学生为什么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
共产党员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意义在于:第一,更坚实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如前所述,既然共产主义运动是指从共产党的诞生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最后实现的整个过程,那么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有了这个理想,我们就会以更加坚实的步伐,一步地向前迈进。
邓小平同志曾经提醒我们说:“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
”还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
从长远说,最终是过渡到共产主义。
”第二,更清醒地面对现实,正确解决所面临的社会矛盾问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问题,需要以共产主义思想作指导。
比如,我们强调几千万共产党员要有党性,要各级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几百万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把青春献给保卫祖国的神圣事业,要广大劳动者把国家利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等等,不都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来教育他们、要求他们吗?邓小平同志说:“党和政府愈是执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
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页)所以,我们共产党人在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这个问题上,决不能有丝毫含糊,否则,我们就会在群众中造成思想混乱,就会扭曲党的形象,削弱党的威信。
第三,更自觉地加强自己、提高自己,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共产党员作为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不仅在社会政治方面有远大的目标,而且在道德品格方面有崇高的追求。
苏联的苏维埃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
苏联的苏维埃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在20世纪初的俄罗斯,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开始了。
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成为了这个国家的理想和目标。
本文旨在探讨苏联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的由来、实践和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苏维埃社会主义的概念。
苏维埃一词源自俄语,意为“委员会”或“代表会议”。
在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成为俄罗斯政治的核心机构,代表着工人、农民和士兵的权利。
苏维埃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无产阶级专政,通过国家掌握生产资料实现共同的利益,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平等。
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从每个人按需求,到每个人按贡献”。
苏维埃社会主义试图消除阶级斗争,通过国家的干预和计划经济来平等分配资源,满足人民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分配确实为工人和农民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福祉。
例如,工人享受到了工资的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劳动条件得到了改善。
同时,妇女在社会和经济方面获得了更大的独立和平等地位。
然而,苏维埃社会主义并非没有问题。
在实践中,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限制。
集中计划经济的运行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
农民对于国家的强制征收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抵制,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下降和饥荒的发生。
政治上,苏联的体制变得集权化和官僚化,导致了个人权利和思想自由的压制。
这些问题使得苏维埃社会主义无法实现社会的真正公平和人民的全面幸福。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试图进一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共产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实现阶级的消亡,实现一个没有阶级、没有私有财产的社会。
在这个理想中,每个人按需取用,人们的需要由社会统筹和满足。
然而,在苏联的实践中,共产主义理想并没有完全实现。
集体化和大规模的工业化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和剥削现象。
而斯大林的独裁统治也严重侵犯了个人权利和思想自由。
尽管如此,苏联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激发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反帝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王恕焕早在1922年,毛泽东在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演讲时就指出: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最好理想。
1940年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这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区别于任何别的思想体系和任何别的社会制度的,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
”[44]毛泽东明确地指出:共产主义是自人类有史以来最科学的、最进步的、最美好的理想,“一切共产主义者最后的目的”,就是“力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45]。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共产党人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46]。
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孜孜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在不断的探求中认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仰后,就更加并自觉地为之奋斗了一生,为中国人民和世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表现出了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的宽阔胸怀和崇高理想。
第一,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
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和人类解放实现“世界大同”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唯物史观把人类的历史看作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的进步的历史。
生产不仅创造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财富,而且生产社会关系,并且最终生产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本身。
社会生产是唯物史观最重要的出发点。
在社会生产中,马克思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区分开来,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作为社会的基本矛盾。
它揭示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阶级社会,这种矛盾运动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也是进步阶级反对没落阶级的阶级斗争的结果。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的发展。
对此,毛泽东指出:“当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事物矛盾的法则运用到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的时候,他们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看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会在各种不同的阶级社会中,引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革命。
”[47]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进而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
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
对此,毛泽东指出:马克思把事物矛盾的法则“应用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的时候,他看出这一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人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表现于在各企业中的生产有组织性和在社会中的生产的无组织性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的阶级表现则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48]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直至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也是全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得出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几个或单独一个国家胜利的结论,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夺取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首先在俄国由理想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指出:“我们在向往社会主义的同时深信,社会主义将发展为共产主义。
”[49]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一定要向共产主义过渡,人类一定要进到“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50],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对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这一人类解放的光明前途,毛泽东曾作出了形象、生动而通俗的描述。
他说: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进了历史博物馆的东西了。
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已有一部分进了博物馆,其余部分也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惟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
”[51]他在1939年写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是不要资本家的,不但中国如此,全世界也是如此。
英国也好,美国也好,日本也好,德国也好,意大利也好,将来都统统不要资本家。
”还说:“中国将来要发展到社会主义去,这样一条定律谁都不能推翻。
”[52]历史早已证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就进入了社会主义。
历史将继续证明,全世界的资产阶级统统逃不出最终要被消灭这条定律的命运。
诚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将是一个曲折的漫长过程,社会主义在前进中会遇到种种暂时的困难和曲折,甚至也会暂时失败,会出现几个苍蝇“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53],喧嚣什么“共产主义崩溃了”。
但是,“蚍蜉撼树谈何易”[54],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任何力量都改变不了的。
1956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大期间同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的谈话中说:“关于中国的前途,就是搞社会主义。
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光。
现在已不存在障碍中国发展的力量。
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它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它的人口比重的。
将来这种状况会改变的,可是这已不是我这一辈子的事,也不是我儿子一辈的事。
将来要变成什么样子,是要看发展的。
中国也可能犯错误,也可能腐化,由现在较好的阶段发展到不好的阶段,然后又由不好的阶段发展到好的阶段。
当然即便不好总不会像蒋介石时代那样黑暗,是辩证地,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曲折地发展下去。
”[55]毛泽东这段话,深邃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后还可能遇到种种挫折,甚至失败,揭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将最终胜利的历史辩证法。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的,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中的。
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对恩格斯的理想曾写道:“恩格斯把自己的全部生活献给一个非常崇高的目的:解放无产阶级。
他也曾有过理想,但是他的理想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
他的理想,也就是现实。
但是明天的现实,是将要发生的现实,是应该从目前的现实中,应该按照目前现实本身的内部规律发展而来的。
”[56]毛泽东的共产主义理想同恩格斯的理想一样,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科学理想,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空想,更不是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幻想。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实践中,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多大的困难,多大的风浪,也“不顾那些共产主义敌人的无知的和卑劣的敌视、污蔑、谩骂和讥笑”[57],总是始终如一地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牢固信念。
例如,1927年由于党内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蒋介石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了,当时的革命斗争处于低潮,党内有些人消极悲观,怀疑红旗能打多久。
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批判了当时党内的一种悲观思想,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58],指出低潮孕育着高潮,预示中国革命的高潮快要到来。
再如,1956年国际风云变幻,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的严重错误,在东欧发生了波兰、匈牙利事件,西方一些共产党大批党员退党,国际上敌对势力掀起一股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恶浪,他们攻击马克思主义“过时”,叫嚣共产主义运动“失败”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在社会主义面临严峻挑战下,毛泽东以一个自觉的忠诚的共产主义者,高举共产主义理想旗帜,坚决抵住这股恶浪,义正辞严地抨击和驳斥了种种谩骂和污蔑。
1957年11月6日他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的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会上的讲话中严正地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不管反动派怎样企图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且将必然取得胜利。
”[59]毛泽东还在《念奴娇·昆仑》等诗词中,用高度概括的艺术语言,形象地表达了反对帝国主义争取共产主义胜利的坚定信念,歌颂了“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60]的未来共产主义世界的美妙理想。
第二,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制度。
毛泽东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美好的理想蓝图的科学描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特点:一是“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61],这是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必备条件,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
二是生产资料的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
三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四是三大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旧社会分工的彻底消灭。
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对抗性的矛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非对抗性矛盾,但还存有差异,“而当到达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这种矛盾就会消灭。
”[62]五是阶级彻底消灭,政党、国家最终自行消亡。
建国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写道: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灭了,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的一切东西,政党和国家机器,将因其丧失作用,没有需要,逐步地衰亡下去,完结自己的历史使命。
”还说:“我们和资产阶级政党相反,他们怕说阶级的消灭、国家权力的消灭和党的消灭。
我们则公开声明,恰是为着促使这些东西的消灭而创设条件,而努力奋斗。
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权力,就是这样的条件。
不承认这一条真理,就不是共产主义者。
……必须懂得,消灭阶级,消灭国家权力,消灭党,全人类都要走这一条路的,问题只是时间和条件。
”[63]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坚持了彻底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共产主义社会是全人类所向往的理想美好的幸福社会,在那种社会里,没有剥削者、压迫者,没有地主、资本家,没有帝国主义,也没有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没有剥削制度造成的黑暗、愚昧、落后等,阶级、政党、国家权力都消灭了,人类进入了“大同世界”。
在那种社会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每个人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全体社会成员真正成为自己的社会和自然界的自觉的、真正的主人,全人类都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