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第24卷 第6期2023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F u j i a n 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V o l .24,N o .6D e c .2023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卞燕敏(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部,福建福州350122) 摘要:网络空间是新时代青年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主阵地㊂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由现实环境延伸至网络空间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㊂网络视域下面临爱国主义教育主体的话语引领力弱化㊁客体呈现媒介依存㊁教育介体的滞后与缺位㊁环体的交锋与冲击等诸多挑战,亟需拓展创新教育的主体㊁内容㊁平台和方法,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坚持做到 知情意行 和谐统一,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行稳致远㊂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784(2023)06-0054-04收稿日期:2023-08-23资助项目:2020年度福建医科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70000038);2022年福建医科大学辅导员工作室项目(2022G Z S 009)作者简介:卞燕敏,女,讲师,医学硕士㊂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㊂ 青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最积极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㊂高校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㊁民族复兴㊁人民幸福的时代重任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㊂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也与其自身成长成才紧密相连㊂互联网为青年学生汲取爱国主义养分,表达爱国情感和爱国话语提供了新场域,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延展至网络空间已成为顺应时代的必然举措㊂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应充分运用网络的特点和优势,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厚植青年的爱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㊂一㊁价值意蕴: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效用彰显网络空间在资源数量㊁辐射范围和互动形式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是新时代青年主要的精神文化活动场所㊂网络环境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筑牢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根基㊁助力时代新人成长成才以及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挑战等方面都具有现实意义㊂(一)筑牢爱国主义思想根基的重要抓手互联网时代下,要有效应对网络这一 最大变量 对爱国主义带来的挑战,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就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南[2],抢占爱国主义教育线上高地,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3]㊂网络爱国主义既衍生于爱国主义,又具有网络虚拟化等特性,实质上不能与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行为背道而驰㊂作为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在网络空间的映射,网络爱国主义的教育形式更加灵活㊁内容方法更加丰富㊁信息传递更加便捷㊂因此,以 互联网+ 的思维,引进网络新工具,注入网络新元素,借助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有益于增强大学生对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认同,激励他们将爱国作为个人的价值基础和精神底色㊂(二)助力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题中之意网络空间所带来的信息传播跨越式发展,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信息吸纳量,也使他们不同程度浸染在形态各异的价值观念与社会思潮中㊂一些大学生面对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个人价值观念与是非标准出现偏差,爱国情感与行为认知复杂多元,难以担当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重任,而新时代青年能否肩负使命,关乎第6期卞燕敏: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实现㊂网络时代的时空关系重塑了爱国主义实践教育新场域,能够推动单一固定的爱国主义课堂教学向 网络互动 发展,形成虚实相辅㊁角色转换㊁互动共进的爱国主义教育格局,助力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意识,锻造坚定的爱国意志,挺膺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重任㊂(三)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挑战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党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㊁主战场㊁最前沿㊂ [4]互联网的交互特性能够为朋辈营造具有亲和力与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各类网络载体与话语方式也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期待和审美倾向,沉浸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体验有助于转变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在他们认知中的刻板形象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通过互联网渗透引发的意识形态领域冲突,极易影响大学生爱国主义信念的有效形塑㊂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所呈现的丰富资源和正向样态,能够从多角度提升大学生对爱国话语的理解和领悟,有效引导他们明确网络意识形态边界,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应然之举㊂二㊁现实困境: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诸多挑战当前,已经形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 网上网下同心圆 [5],但由于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体的话语权弱化㊁客体存在媒介依存㊁网络介体的滞后与缺位㊁环体的交锋与冲击,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面临困境㊂(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体的话语引领力弱化传统媒体时代下的教育主体掌握 高阶话语权 [6],具有引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权威性㊂网络时代下原有的话语传播格局与资源配置方式被打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客体的信息极差效应淡化㊂伴随网络亚文化的盛行,其善于将逃逸传统㊁避让严肃㊁推崇消遣的文化惰性与新媒体去权威化的特点相对应,引导大学生以隐喻㊁虚拟数字符号化㊁ 萌化 二次元 等戏谑化的话语形式表达爱国观点[7],视觉化与 泛娱乐化 的阐释方式虽然能带来表达诉求的便利,快速唤起网络舆论集体共鸣,但一味追求 唯图像表意 ,极易改变大学生认知世界与思考问题的方式㊂与此同时,舆论场内的大学生个性价值被放大,对教育内容的层次化与分众化需求明显,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体的议题设置与内容阐发能力薄弱,导致主流价值观话语权的分散,对网络环境中一些畸形的爱国表达形式和错误观点回击乏力,长此以往腐蚀着青年学生的历史认知和民族认同,使他们逐渐表现出国家观念淡漠㊁爱国意志松懈㊂(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客体的媒介依存网络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变革,让青年学生普遍高度认同与推崇网络移动终端的便捷性,也使他们容易过度依赖网络媒介洞察社会,将网络虚拟环境视作自身内在思想观念的归宿㊂大学生若长期处于媒介沉溺状态会逐渐产生惯性心理,容易盲从 拟态环境 中繁乱的诱导信息[8],有意识或不自觉地逃避主流价值导向,与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体难以形成有效互动,从而降低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化程度[6]㊂此外,青年学生容易因思想观念不成熟㊁价值判断易反复以及社会阅历较浅薄而被误导,有时甚至产生较重的逆反心理和过激情绪[9]㊂网络的虚拟化特征容易稀释爱国主义的法治保障效果,有些大学生因缺少 慎独 的道德自律性和法律约束意识,对其中某些大是大非问题不加审视地跟风追帖,模糊了网络爱国主义表达的合法性,异化了网络爱国主义的情感,阻碍了理性爱国行为的生成,甚至出现对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拒斥㊂(三)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介体的滞后和缺位网络平台信息的生产与传播讲究 时度效 ,这使得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及其供给渠道更加纷杂且呈现碎片化㊂一是凌乱无序的表达所导致的语焉不详与观点林立,容易分散教育客体的注意力或造成理解障碍,弱化爱国主义教育主流价值的传播与引领作用㊂二是在信息更迭提速的背景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存在延续传统或照搬照抄的情况,对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断更新的青年学生而言,显得抽象而乏味,不利于提升他们的爱国道德情感㊂加之少数网络平台对隐藏其后的伦理问题重视度不够,个性化服务与隐私保护之间存在失衡,很大程度上挑战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公信力与权威性㊂三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网络社群场域中的缺位,难以实时捕捉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思想情感变化㊂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与大学生价值需求的结合不够,阻碍了掌握技能且思想先进的青年学生在网络社群中发挥基点作用,进而影响了55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㊂(四)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环体的交锋与冲击网络时代激活式的信息传播模式裹挟着高度复杂的话语生态,掺杂着良莠不齐的价值导向,外来思潮更是巧借各种名目掩饰,却行价值输出㊁思想渗透之实,冲击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环体的和谐性,扭曲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目标诉求㊂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逻辑及外部势力借助互联网突破意识形态封锁,数次利用特殊事件节点和重大社会议题等,煽动青年与国家的对立情绪,意图破坏我国爱国主义情感基础和表达秩序[10]㊂同时,在网络新媒体赋权和利益诉求驱动下,新自由主义㊁民粹主义㊁反智主义等社会思潮伺机冒头,在与其他不良社会思潮的耦合下,容易在网络空间贩卖社会焦虑,煽动大学生产生消极观念与负面情绪,甚至扰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序环体,模糊了网络情境下的爱国主义合法性,致使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判断和正确认知发生异变,容易误导少数是非观念不明确的大学生忽视理性爱国规约,在过于偏激强烈的爱国热情驱使下甚至做出僭越法律底线的行为㊂三㊁实践向度: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优化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必然要面对新机遇与新挑战,应深研主流媒体的各方面优势,通过完善主体结构㊁优化内容设置㊁升级各类平台㊁丰富教育形式,以直面未来的创新对策,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提质增效㊂(一)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完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结构网络环境的开放㊁动态特征决定了它具有新型的主客体形态,这对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的塑造和互通都提出了更高要求㊂第一,发挥大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㊂大学生既是网络爱国主义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传播者,应鼓励他们踊跃向新媒体平台输送网络原创作品,提升教育的互动性与立体感㊂如福建某高校微信公众号适时引入 四史 宣教,设立 青年学生评历史上的今天 栏目,介绍㊁评述历史上的爱国事件与人物,强化青年学生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人翁地位㊂第二,善于研究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㊂在党团课㊁第二课堂定期推介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 等平台中的优质慕课及图文视频,引入主流媒体中的红色影视作品等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满足大学生对当代前沿理论和爱国事迹典范的知识需求,进而改变他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固有认知㊂辅导员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树立教育人设,借助智能算法在学习群组内精准推送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他们弘扬爱国精神的自觉性㊂第三,建立全员参与的网络平台监管队伍㊂由高校党委的专职组织员担任管理员,各级党组织书记或组织委员任二级管理员,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分别作为网络评论员和监督员,将网络爱国舆论的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统一,汇聚充盈时代正能量的网络爱国生态㊂(二)理论与叙事相结合,优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供给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要注重以样态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㊂首先,汲取精髓,推动主流思想进网络㊂利用网络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融入世情国情形势教育,向广大青年讲好 博㊁智㊁深㊁远 的爱国主义理论㊂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爱国智慧,创作和传播网络教育作品时要围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大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奋进力量,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㊂其次,凝练热点,形成爱国主义网络新风尚㊂当下主流媒体在生产内容时尤为注重融入时代新元素,善于在正统与风格㊁理性与感性之间以小见大,阐发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㊂高校应敏锐捕捉网络热点话题和舆论焦点,适当吸纳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元素,构建思想性与生动性㊁历史性与时代性并存的网络爱国主义内容体系㊂再次,精准供给,善讲新时代爱国主义故事㊂勾勒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爱好需求画像,赋能主流爱国主义思想传播㊂例如,福建某高校基于大学生的价值诉求与审美心理,充分发挥新时代爱国主义人物事迹的示范效应,其融媒体中心联合新华社制作的3篇援鄂动漫剧浏览量均超百万,引发青年学子的强烈认同与共鸣㊂高校应注重模范引领㊁师生互动,形成接地气㊁有深度㊁有温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以达到直抵青年学子内心深处的教育实效㊂(三)课堂与技术相结合,推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平台升级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技术共进㊁渠道多样等特点,应推动其延伸至各类现实虚拟课堂,65第6期卞燕敏: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培育大学生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㊂一是创新方法守好思政课堂教学阵地㊂思政课堂应巧用 人工智能+教育 模式拓展教学表达渠道,发挥好主流媒体的理论宝库和数字化讲台功用㊂思政课教师要以开放的知识视野,通过挖掘贯穿历史的爱国主义精髓,全面回顾和总结爱国主义时代内涵,将历史上具有坚定爱国信念的英雄事迹娓娓道来,真正讲好富有爱国主义元素的新时代大思政课㊂二是身体力行搭建网络实践教学平台㊂打造指尖上的爱国主义实践教学新阵地,融媒体中心链接基层各区域建立 共享l i v e 直播间,借助主流媒体中的 青春中国 志愿服务 等栏目资源,引导青年学子主动参与暑期 三下乡 线上支农支教支医工作,真正做到在爱国具体行为中学思用贯通㊁知信行统一㊂三是运用仿真技术打通虚拟实境课堂阵地㊂融合V R㊁A R等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各类教育场景,借鉴 学习强国 平台的 实播中国 快闪 等模式,开展云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㊁红色文化遗址线上参观㊁重走长征路等活动,丰富青年学生的代入式体验感与现场感㊂运用网络互动仪式链功能,组织开展主题教育㊁重大纪念活动和 云接力 活动,提升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和广度㊂(四)媒介与话语相结合,巩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外化实践高校应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网络 聚焦点 和 聚集地 ,促进纵深开发新媒体的隐性渗透功能,增益主流表达传播力[11]㊂一是推进高校媒体融合进程㊂着力破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矩阵薄弱的劣势,将传统媒体与 学习强国 三微一端㊁一抖一手 等新媒体进行多端融合,打造头部账号扶持高校各类自建新媒体㊂此外,搭载主流平台开设高校媒体号,创设贴合大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模式,在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中加深大学生的爱国认知㊂二是增强话语传递的契合度与艺术性㊂借鉴主流媒体在政治话语㊁宣传话语中的创新逻辑进路,吸收大学生的网络爱国话语精髓,透过主动设置爱国主义议题,减少话语表达中的概念性和抽象化措辞,把爱国主义理论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大众话语,将 文字㊁图像㊁声音表意 有机结合,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形成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感的浓厚氛围㊂三是构筑分布式大学生网络社群㊂形成以功能划分的趣缘型㊁内容创作型网络社群,将大任务分解成链接传统与现代㊁网络与现实㊁前辈与青年的新渠道,巧妙运用贯通线上线下的浸润式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深入辐射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引领广大青年学子进一步领悟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将 理性爱国 的精神动力投注到爱国报国的学习实践中,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凝聚推动民族复兴的时代力量㊂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新湘评论,2022(21):4-23.[2]赵建波.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重要论述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5-12.[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1-11-17(2).[5]李金华,康亚玮.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23,45(1):17-22.[6]于欢.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反思[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2):40-46. [7]李韵琦.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话语的存在样态与共意动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4):70-74. [8]骆郁廷,余杰.论网络时空的思想互动及其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21(6):142-147.[9]张智.青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J].高校辅导员, 2020(6):44-48.[10]周陶霖.网络空间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梗阻与增效路径[J].当代青年研究,2022(2):102-110. [11]闫方洁,陶瑞.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5):54-58.(编辑:陈越,李鑫梅)75。
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作者:熊代华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23期【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的文化以各种形式渗透到我国的社会生活中。
国人之间逐渐兴起一股崇尚外来文化的热潮,许多人的爱国情怀在这种文化冲击慢慢减淡。
在这种社会风气下,我国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纵观我国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大多只流于表面,缺乏深度与创新,因此,最终取得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本文就如今国内较为严峻的教学形势,从创新的角度来系统论述提升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爱国主义创新教育【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083-02在小学阶段开展合适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未来学生三观的发展、维系社会的稳定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对小学生进行历史、国情教育时,教师不能照本宣科,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是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采取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呈现相应的知识内容。
本文将以教学创新为核心,从内容、形式、方式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论述,希望能为我国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一些新途径。
一、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内容创新在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要注重创新,不能局限于书本和单一的讲解。
教师可以通过借助一些故事性的内容,更加深刻的传达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意义,来感化学生、点醒学生。
故事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段,也是一种快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有效教学方法。
在爱国主义的教育中运用故事,能够很好的感染学生,让其理解较为复杂的情感内容。
例如,我在向学生解释“我们为什么要爱国”时,我借用了小鸟与大树两个相互依存的事物,给学生们讲了《小鸟与大树》的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国家比喻成大树,小鸟比喻成我们。
作为“小鸟”的我们,时不时要为我们的“大树”除虫,“大树”也会提供给我们果实和筑造家园的地方,供我们生存。
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及思考

对我县城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调查与思考湖南慈利零阳镇第一完小覃紫樱吴愈才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感情,是人们对于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及其为她的独立与富强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古今中外,都高度重视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仍然是时代的主旋律。
毗邻于闻名遐迩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植根于湘西北厚重的人文底蕴,我县城区中小学一贯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不容忽视的主客观因素严重制约着爱国主义教育的进一步深入,从而使得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
一、基本概况与特色我县属传统农业县,县城区共有中小学校16所,其中完中2所,独立初中3所,完全小学5所,片、村小6所;共有中小学生19707人,其中高中学生4900人,初中学生5306人,小学生9501人。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下,全县范围内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教育氛围十分浓厚。
尤其是城区各级各类学校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不少的学校经过积极探索,建立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初步形成了规范性教育制度,教育形式灵活,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内涵深刻,教育成效显著。
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做法与特色:一是以驻慈海军基地、县电影院、关工委、手拉手联谊学校、生态建设示范基地等为主体,进一步加强了红领巾道德教育基地建设,不断完善了校园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四大节活动体系,逐步规范了春游、秋游、祭扫烈士墓、演唱革命歌曲、再走红军路、参观军营活动,服务社区、观看爱教影视片、读书征文竞赛活动,文明班队暨轮夺红旗评比活动,学雷锋.献爱心、捐资助困活动,“做家庭的好孩子,学校的好学生,社会的好公民”评比活动和文艺表演、书法绘画作品展、“三独”比赛及各项才艺展演活动等爱国主义六大教育实践专题活动。
二是开设了每周一次的校园专题广播,其栏目与主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都紧紧围绕学生关心的话题进行选材。
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我教我思214美眉·教研与美育 2022.07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研究牛希叶(邹平市第二实验小学,山东 滨州 256200)引言从事相关小学教育教学的教师必须意识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结合教学内容,将有关爱国主义知识融入课堂,逐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让孩子成长为有理想、有责任心、有抱负的优秀社会人才。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从事相关小学教育教学的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学习氛围。
一、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小学教育的价值第一,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体现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主义首先在第一层面。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环节中,对个人的首要要求是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怀,热爱伟大的国家。
因此,爱国主义既是一种价值准则,也是一种道德准则。
因此,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小学教育的过程,就是全体师生共同践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过程,使学生从个体层面的价值观理解和践行逐步上升到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价值观理解和欣赏,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家国情怀。
随着大数据网络时代的到来,一些小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国家是什么,自己来自哪个国家之前,就已经在面对和筛选各种新兴的信息。
在一个不成熟的年龄,他们需要分辨哪些信息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是可取的,哪些应该丢弃。
更有甚者,受外界信息影响严重,无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不崇拜、不尊重自己国家的英雄,反而把外国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当成自己的偶像。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家国观念和爱国意识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重塑学生的爱国情怀,这也体现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
二、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和希望。
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努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更好地保障我们国家的未来,保障我们的国家不受威胁。
爱国主义情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2020年31期┆91研究爱国主义情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翟亚萍摘 要:在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领域逐渐对小学生爱国主义理念产生了更高的重视,并以此为基础,有效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以对小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引导。
但对于现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来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爱国主义教育未能有效融合,不利于小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国家新一代接班人的培养。
因此,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提升小学生的爱国情操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爱国主义;教学渗透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已经有了极为显著的提升,我国的国民综合实力也开始不断地增强,想要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准,就必须要及时地转变并创新原本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
在学校课堂是老师们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其更是学生们学习各类知识内容的主营阵地,所以,不管采取何种课堂教学形式,都应当坚守爱国主义教学的宗旨,培养大量高素养的人才,让其都可以产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们的价值观念,注重学生们思想品德的教育。
一、创设情境,推动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情境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广大教师最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厚植爱国主义教育,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也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利用教学情境推动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并以此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或者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与相应的角色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例如:在学习《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为学生播放刘伯承元帅在长征途中于彝海边与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歃血结盟的影视画面,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正是有了无数像刘伯承元帅这样优秀的人物为民族团结所做出的贡献,才促进了我国各民族人民间的共融共存和源远流长。
如何提高当代学生的爱国情感研究报告5000字范文

如何提高当代学生的爱国情感研究报告5000字范文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生发展黄金期与民族复兴关键期历史性叠合在一起,打上了“复兴一代”“强国一代”的鲜明烙印。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开路先锋”“事业闯将”,就要用心思考和回答如何更好爱国这一“青春之问”。
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领导核心,是兴国强国之本。
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因共产主义信仰而激发更为强劲的爱国主义伟力,这是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爱国主义觉悟提升的正确道路。
只有把爱国主义升华到共产主义的信仰高度,爱国才是深刻的、牢固的和持久的。
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深沉的爱国主义者,又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热爱中国共产党,向共产党人看齐,能够推动当代青年爱国主义境界的逐次递增。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部党的百年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并推进强国伟业的爱国奋斗史。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和惊天动地的伟大胜利。
百年党史,让我们深刻懂得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先进政党之于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决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爱党是爱国的政治前提。
关于中小学生爱国观念与爱国情感发展现状及德育策略调查研究

关于中小学生爱国观念与爱国情感发展现状及德育策略调查研究一、研究背景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强大精神动力。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聚焦中小学生,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其树立爱国意识、增进爱国情感。
然而,面对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所引发的价值冲突,中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如何?中小学生的爱国观念、爱国情感面临着哪些困难与挑战?影响中小学生爱国观念及爱国情感的因素有哪些?中小学生期待怎样的德育方式?对于这些基础性问题的关注,是有效开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保障,也是做好中国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当下关于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探讨提升其教育效果的途径和策略。
如曾德生认为新时代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遵循政治性与道德性、民族性与开放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坚守统一的基本原则,注重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和实践创新[1];唐青认为,新时代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在于抓住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2]。
关于中小学生爱国观念及爱国情感,仅有学者崔健、李明珠两位学者分别开展过一次相关主题的研究。
崔健以时间为切入点,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年爱国主义观念的演变轨迹概括为“主体意识的凸显一激进倾向一全球视野一民族立场的回归”[3];李明珠发现,在重大社会事件背景下,中小学生爱国情感表现出低层次与高层次共存、感性与理性交织的特征[4]。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整理发现,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虽然也是研究者们的重要关注点,但研究者们主要从宏观层面去探讨相关问题,关于中小学生爱国观念、爱国情感等微观层面的关注度稍显不足,尤其缺乏对中小学生爱国观念、爱国情感进行全国范围的大样本调查。
一年级学生思想状况及主要问题

一年级学生思想状况及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我们进行了调查,现对小学生思想道德情况简要分析研究如下:一、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1、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关心时事、政治热情高涨。
2、学生基础道德水准不断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逐渐形成。
近年来由于全社会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学校深入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等活动,学生讲文明、讲礼貌,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扶贫助困蔚然成风。
大多数学生遵纪守法,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逐渐养成。
3、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总体呈积极向上趋势。
小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集体观、人际观、伦理道德观等方面价值取向正逐步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体会到奉献的乐趣,体验到生命的价值。
4、学生自尊自重,自信自强,尊重他人,珍爱友情,乐于合作。
近年来由于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学生能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
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逐渐增强。
他们善于与人交流,乐于与人合作,爱交知心朋友,坚持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素质。
虽然,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开始膨胀,对社会、国家、他人缺乏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可能是受独生子女多的影响,也或是市场经济下个人意识的回归,青少年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开始膨胀。
对小学生来说,对国家、社会作出多大的贡献算是理想,但助人为乐、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等不变的主题,却在小学生思想中越益淡薄。
二、小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1、片面追求成绩,思想道德观念淡化,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
在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失衡状况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的现象还时常存在,学校智育的力度虽然是加强了,却是以德育的削弱为代价,未成年人的文化水平可能有所提高,却是以思想道德水平滞后甚至下降为代价。
课程思政研究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课程思政研究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的作用不言而喻。
文学作品能够传递和表达一定的文化,能够表达具有情感的语言和内涵。
通过阅读,学生能够体会文本中的文化意境,并受到感染和启发。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还要从情感上进行有效的渗透,让学生的思想高度得以提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一)阅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和阅读教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性,通过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来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学习中,有很多的阅读材料都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表达了一定的爱国情怀。
尤其是在描述一些历史人物的时候,爱国主义情怀能够得以有效彰显。
在很多优秀作家笔下,我们也能够感受到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还需要从精神层面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通过学习这些饱含爱国主义情感的文章,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能够从内心深处对国家表现出热爱,能够把这种爱国情感落实在实践中,而且这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所需要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升华学生的思想高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一个重要关系是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还不成熟,很多学生虽然也知道爱国主义非常重要,但是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爱国主义的重要作用。
而且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方面的培养,这都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思想发展。
而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能够让学生开阔视野,能够有一定的爱国主义情怀,有效地使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得以增强。
这样,学生的思想高度就能够得到升华,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时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克服,为祖国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并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研究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研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探讨其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认同感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当前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分析,本文旨在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提高教育效果,为培养具有高尚爱国情操的新一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This article aims to deeply study the effectiveness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and explore its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patriotism, enhancing national identity, and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this article aims to identify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strateg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and contribute to the cultivation of a new generation of young people with noble patriotism.文章首先界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及其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加强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后,文章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等多个方面,对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为未来成为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1、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伟大成就,能够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之情,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2、塑造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如爱国守法、勤劳勇敢、团结友爱等。
这些价值观能够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3、激发学习动力和责任感当小学生明白自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会更加自觉地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从而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责任感。
4、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爱国情怀的小学生更容易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关心他人,尊重社会秩序,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1、教育内容不够丰富部分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上,缺乏对当代中国发展成就和现实问题的关注,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2、教育方法较为传统一些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仍采用说教、灌输的方式,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教育效果不佳。
3、家庭教育的缺失部分家长对爱国主义教育重视不够,没有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也没有积极引导孩子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
4、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信息时代,小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不良思潮和文化的冲击,影响他们对爱国主义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三、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1、丰富教育内容(1)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既要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辉煌过去,也要让他们知道祖国在当代取得的巨大成就,如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研究

85美眉 2023.06下教研与美育教学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研究张栋(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江初级中学,甘肃 陇南 746000)摘 要: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灵魂,是青年一代的精神力量。
农村中小学应该积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促进中国梦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目前我国部分农村中小学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缺陷,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本文从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入手,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研究引言教师作为教育的践行者,学生的引导者,承担着一份传承义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就要做到为人师表,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下去,传递给学生,启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教师,还要做到眼里不只有普通的孩子,更要有民族和未来的希望,立德树人,不忘教师之本,关爱孩子,引导祖国未来的花朵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在农村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血液,是长久以来积淀下来的一种深厚的浓厚情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民族的兴亡和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而小学生又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在教育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小学是建立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村中小学教师要让学生们对爱国主义精神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更加感受到时代重任在肩;要积极弘扬和传承革命传统,培养广大少年的民族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二、新时代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策略(一)教师要将爱国情怀传递给学生身为中国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爱国”应该根植于我们心底最深处。
教师培育着祖国未来的花朵,培育祖国未来的希望,走好未来的第一步同样责任重大。
大数据理念下的学生德育管理信息化研究

大数据理念下的学生德育管理信息化研究作者:胡燕来穆雪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年第03期摘要:现如今,我们已经正式进入大数据时代,诸如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科技的广泛应用,在无形当中推动着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并且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为此,本篇文章从大数据理念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小学德育工作的特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列举了几点加强小学生德育管理信息化的措施,以供參考。
关键词:大数据德育管理信息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3.033小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夯实学生基本功的核心阶段,同时也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为此,小学德育和管理工作需要顺应学生的实际特点,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加大德育力度,并促进德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尤其是在最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德育方法和管理模式,不仅无法取得理想的德育管理效果,而且还会增加学生和教师的压力。
因此,校方需要整合多方资源,践行多元理念来落实德育,高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彰显德育工作的趣味性和科技性。
一、大数据概述1.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在大数据时代中,我们在各个领域中看到改变与创新,并且可供我们分析和参考的数据信息也越来越多,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模式下由随机采样所带来的不准确和不完善的问题。
其次,由于研究样本越来越丰富,且信息数据越来越完善,因此也不再过分执着于精确度,而是通过系统化的研究和分析,试图找到事件的因果关系。
尤其是在教育行业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教育者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在验证事件结果的同时,找到问题背后所蕴含的真正价值。
2.大数据时代中学生德育管理的诸多变化在笔者看来,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就相当于是一种信息技术层面上的“重生”,大数据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同时还在无形当中促进各个行业的改革与转型。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教学·信息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7年第18期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佳明强(西吉县兴隆镇中心小学 宁夏 固原 756205)【摘要】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遵循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规律,发挥语文学科政治性和思想性功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对提升民族地区人口素质,对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 爱国主义 教育【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8-0138-0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目标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这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者、教育中介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中至关重要。
而在实践教学当中,学校只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不注重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教师也没有形成这一教学观念。
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德育内涵挖掘不深、不透、不够,简单将教材被视为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工具。
在理论研究层面,综述相关文献,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更偏重于对教材中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素材的分类整理,而对于教师观念、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课外辅助教学的方式,如作业布置、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课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以及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的表现研究较少。
基于以上缘由,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有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受经济全球化趋势影响,我国青少年被国外发达的物质文化吸引,而漠视本民族文化,爱国情结有丢失的危机。
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的小学阶段,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必要而迫切的。
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作者:熊纪平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13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全民教育,但重点是青少年。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大纲》又明确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场所。
要把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全面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受到全面的、传统的教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对促进中小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深远意义。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一课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什么是爱国主义?顾名思义,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产生的一种永久的、强烈的、稳定的思想感情。
具体表现为对祖国大好河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良的革命传统、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而产生的崇敬之情。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反对民族压迫、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民族特有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精神就是在反抗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斗争中形成的,是鼓舞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是维护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相当丰富,对中小学生来说,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旗、国歌教育国旗、国歌教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2.国情教育所谓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基本情况。
国情教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离开国情谈爱国主义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导致近现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腐朽的政治基础,落后的社会制度,闭关锁国的排外思想,抛开中观近现代史谈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就会缺乏历史依据,难以令人信服。
小学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

小学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摘要:在小学阶段,思政课作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精神。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思政课中高效地传达革命传统教育内容,从而实现一体化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创新学习情境的设立,以及加强教师培训,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实践策略。
研究发现,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进一步促进学生的道德和法治观念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道德与法治、革命传统教育1. 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思政课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
它不仅涉及学生的道德培养,更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革命传统教育作为我国的宝贵财富,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将这一教育内容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实现一体化的教学效果,是当前教育者和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2. 革命传统教育在思政课的重要性革命传统教育作为我国的宝贵财富,它不仅反映了我国的历史和文化,还蕴含了丰富的道德和法治观念。
在小学思政课中,如何有效地整合和传递这些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2.1 革命传统教育的核心价值革命传统教育不仅是对我国光辉历史的回顾,更深层次地,它是对革命先烈的敬重和纪念。
它继承并传承了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发展而英勇斗争的先烈们的坚韧不拔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勇于抗争,更体现在对正义、自由和平等的不懈追求。
在当今社会,革命传统教育的核心价值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窗口,还为他们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标准和法治观念。
它强调的团结、牺牲和奉献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这种教育下,学生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到了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的公民。
2.2 小学生对革命传统教育的接受度小学生正处于形成初步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小学生爱国主义的研究

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小学生爱国主义的研究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国家对小学阶段的各个课程教学都越来越重视。
作为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基础时期,小学生接触到的知识内容,都会给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他们的个人综合能力带来影响。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小学阶段一门十分基础的学科,借助这门课程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不但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更是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也为国家发展做好足够的人才培养工作。
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为依据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改善措施,希望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出更优秀的新时代人才。
关键词:思想政治;小学;爱国主义引言: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一项基本的教学重点。
在小学思想政治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比较丰富,通过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塑造自身的综合能力与个人品质,树立更为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小学生走上一条积极向上的人生道路。
不过,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较小,而且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程可能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这就给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只有及时分析目前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才可以以此为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一、当前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是小学阶段一门比较基础的学科,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下,很多老师对于这门课程都缺乏正确的认识。
实际的教学环节中,老师采用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带来了影响。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各种丰富教学模式的创新,教育部门对人才的培育要求越来越高,而小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也更为明显。
(一)老师对思想政治课程认识不够全面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比较基础,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仅仅是给他们普及简单的思想政治相关的知识,更是希望可以借助这门课程,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习惯以及行为意识,为学生自身的品格塑造打好基础。
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小学生爱国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了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讲述民族屈辱史、展开趣味教育活动等实施策略。
针对这些策略,本文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论证,强调了通过这些策略能够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和自觉性。
因此,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的策略和思路,为推进国民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一、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形成正确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发展,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塑造学生优秀品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从心灵深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坚持自信、自尊、自强,自觉接受党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爱和平、崇尚民主、尊重人权,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念,提高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小学生爱国教育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的现状和原因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小学生对于祖国的认知和情感表达相对较弱,甚至出现了一些不爱国的行为。
这些现象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的日益流通,少数家庭对传统文化和国家发展历程的了解不够。
此外,一些家长长时间工作,照顾孩子的时间较少,难以将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传授给孩子,导致孩子的爱国情感缺失。
三、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策略3.1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了增加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可以通过教育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注重在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突出中国特色,让小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优秀。
新时期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初探

新时期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初探作者:黎翠珊来源:《新课程》2021年第19期摘要:在新时期,要与时俱进,应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聚焦青少年,将爱国主义精神貫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师;班主任爱国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情操和责任。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更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对于教师而言,要将爱集体、爱民族、爱国家这种朴素的爱国主义教育从小根植于孩子们的心中,并成为学生未来建设祖国的精神支柱。
爱国教育该如何落实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去,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给了教育者一个明确的指示。
里面讲道:“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中。
”故此,作为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责无旁贷的。
下面,笔者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美的熏陶以及爱的激励。
所谓“文以载道”,语文育人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1.挖掘教材导领悟语文教材中的爱国素材十分丰富:有教育学生品行的经典语句,有为了祖国建设而发愤图强勇于拼搏的,有面对困难环境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有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一腔爱国赤子之心的;有忠于职守、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这些英雄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动容……学生可通过阅读,了解人生、认识这个世界、体味个中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研究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沉闷的课堂形式,同时也深深影响着学生思维模式。
对于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来说,复杂的网络环境让爱国主义教育面临不小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爱国主义的教育材料。
本文就如何利用网络这把双刃剑开展小学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做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育;思想政治;爱国主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全面进入了小学生的生活,在学校有机房可以上网浏览网页,在家里也可以随时接触到网络,这对于他们开阔眼界,了解国内外大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有好处的。
但是互联网也逐渐体现了它消极的一面:一方面网络游戏占据了小学生的课余时间,有的甚至会迷恋网游,另一方面互联网上消极错误的信息也会影响小学生的判断力。
对于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来说,网络的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的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对小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
一、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爱国主义指的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重视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是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生尚处在对世界的探究的年纪,情感往往与具体的任何事联系在一起,因此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要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悠久历史,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和面临的挑战,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帮助他们正视历史,激励他们奋发图强,刻苦学习。
二、网络环境下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
网路是开放的传播媒介,自从进入小学生的生活以来,它给小学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挑战。
首先,网络占据了小学生吸收信息媒介的绝大份额,而它所宣传的信息看似客观公正,新奇诱人,但是有的歪曲事实的信息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判断力,一些国外网站宣传错误的信息和观念,那些新奇古怪的理论对于长期处在“应试”和“正面”环境中的小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面对更具选择性和趣味性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互联网不同于其他传播媒介,它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教师不能像控制课堂一样控制学生接触网络的信息。
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会上网,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很容易听信一些错误的信息,导致错误的思想,爱国主义意识也很淡薄。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当前的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中,它的负面作用很大,如何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做好学校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如何有效利用好网络搞好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现代科技让网络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学生每天生活在海量信息中,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点,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吸引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规范社会舆论,从小学生抓起,使民族的整体自豪感得到提升,成为摆在小学思想教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种方式:
1.利用好网络海量资源
网络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网络在给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契机。
它将大量的音频视频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更加直观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以前我们问到学生心目中的爱国英雄是谁时,通常得到的都是林则徐、岳飞等相似的答案;问到学生崇拜谁的时候,甚至会听到某些歌星影星的名字,而一些应该知道的,如八年抗战、火烧圆明园等历史绝大多数小学生也不知道,爱国主义的书籍也遭轻视,爱国主义教育的缺乏可想而知。
自从网络进入学生的生活之后,它把偌大的世界变为极易“涉足”的地球村,学生可以在广阔的网络天地里学习各种爱国主义相关的知识。
2.利用网络合理引导爱国主义舆论
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论坛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发他们对祖国命运的思考,通过对网上搜集信息、主题讨论、对话聊天等形式使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向深
入、细致、高效的方向发展。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讨论版上传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将一些反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影片放给学生看,如中国如何加入世贸组织、如何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社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学生产生更为深刻的情绪体验。
因此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性可以使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更大的作用和效果。
3.建立和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占领网上新空间
目前,我们已建立多个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如“九一八网”“中国共青网”等,粘贴有许多珍贵的照片和鲜为人知的爱国主义教育史料。
教师可以合理引导学生浏览这些网站,并将这些网站与校园局域网连接,让更多优秀教育媒体进入网络,建立和完善教育网络系统,形成立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格局,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4.教师要探索符合网络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作为教师,要深刻了解网络环境下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及学生思想的变化,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应该跟随网络时代的爱国主义步伐且有适当变化,不能单纯用老一套,学生势必厌烦。
应该重新构建容易被小学生接受的爱国主义内涵。
要达到这个要求,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把握网络的特性,了解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并结合网络技术的特性,突破原有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运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思维对新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得出新的科学结论,赋予爱国主义新时代的特征。
在网络技术方面,必须及时对校园网内的有关舆论信息进行定期维护和管理,严格净化校园网络空间,对有关爱国主义的信息反复进行多次筛选,不能使不良信息危及社会稳定。
在删除有害信息的同时,要在规定时间内发表一定数量的网络有用信息,以便对网络爱国舆论进行有效的引导。
校园网络的精华对于小学生的爱国思想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网络这把双刃剑,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守门员。
一刀切,不允许学生接触网络是不现实的,正确的方向是主动出击,积极引导。
在引导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过滤不良信息,通过教育和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坚定他们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信念。
网络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要改变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所使用的“满腔热情”的空洞说教,但又不能采取其他方式有效引导,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吸引力的。
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的材料进行有效的引导,用批判和发展的眼光来改变教学方法,适应网络时代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使爱国主义舆论从内敛的情感变成外放的理智情感,将符合网络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解文. 播爱国种育栋梁材──运城地区人民路小学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的调查报告[j]. 山西教育,1994 (12).
[2]韩新君,赵雅洁. 东风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尝试
[j].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2005 (4) .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南肖埠小学)
教育部公选高校校长均为“60后”
教育部日前公布,对公开选拔的东北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2所高校的校长,东南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东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6所直属高校总会计师共8个职位的拟任职人选进行公示。
据悉,此次公选的直属高校校长及总会计师均为“60后”。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拟任职人选刘益春为1962年12月生,现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西南财经大学校长拟任职人选张宗益为1964年5月生,现任重庆大学副校长。
此前,公选要求指出,校长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特别优秀的可以适当放宽,但不超过55周岁。
据悉,公示时间为2012年3月20日至3月26日。
公开选拔任用的校长和总会计师实行一年的试用期。
试用期满后,经考核胜任的,正式任职;不胜任的,免去试任职务,另行安排工作。
据了解,教育部直属的76所高等学校,其中30多所正局级高校校长由教育部直接任命,另外30多所部级高校由教育部提出校长任命意见,由中央组织部任命。
由于中国的大学校长属于行政序列的高级干部,选拔都有严格的组织程序,一旦当上大学校长,根据所服务院校的副部、正厅、副厅等不同级别,校长本人享有相应的政治和生活待遇。
在学校管理中,重点学科、科研项目等审批实
权仍在上级机关,学校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大学校长要像其他官员一样对上级负责。
实际上,我国改变高校校长选拔方式的尝试已经开始了很长时间。
据了解,从2002年起,教育部就开始在一些高校实行副校长职务公开选拔。
2010年辽宁省曾向全国公开选拔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5所省属本科高校的校长。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已明确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中国的大学校长能够全球公开招聘正是对纲要的贯彻、落实。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说。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郑祖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