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文献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篇: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的理念及其启示(孙晓莉2005)

摘要:当代西方国家政府所推行的社会治理是西方国家在现存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内、在政府部分职能和公共服务输出市场化以后所采取的公共管理方式, 也是公众表达利益和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它反映了社会管理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的发展取向, 贯穿了公共责任的管理理念。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现有的基本社会秩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改善公共责任机制。西方社会治理理念的提出以及实践对我国的政府管理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第一部分:社会治理问题的提出:

社会治理产生的原因:

(1)公共支出的的持续膨胀带来的普遍的政府财政危机。

(解释:公共支出的膨胀导致纳税人难以持续支撑国家这个“利维坦”的巨大开支,政府需要将一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生产或者提供任务转移出去。(数据来源于汉斯。克曼《福利国家的发展——公共部门管理比较分析:1965——1960)数据反映了各国公共支出的持续增加。》

(2)全球化的步伐加快。

(解释:世界经济的整合趋势,跨国公司的快速增加,信息和通信的快速发展,这些国际化的趋势导致政府对社会和经济的管理越来越难,同时导致各国可以迅速地相互借鉴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经验,并产生持续的放大效应。)

(3)社会公众民主诉求的增强以及社会人口构成的变化如老龄化和移民增多等等。

(解释:社会公众要求更多地参与社会管理过程,在影响公众的公共决策做出之前,吸收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部分:社会治理的内涵与理念。

社会治理产生的目的:克服公共部门的无效性,减少垄断,缩减公共支出,降低补贴,增加收入,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客户满意度。

(近年来,各国国家都进行了公共服务转型,改革目标并没有实现,如劳动力下降,工资总额并未下降,失业状况的的恶化,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加大。)

社会治理的概念:根据国际环境的发展和各国政府改革的效果,通过对社会管理过程中权力格局的分析与判断,对社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社会治理的内涵:第一;从哲学思想上来看,它突破了将政府看作是社会管理唯一主体的传统观点,呼吁社会各方参与,体现了共同参与,共同承担主任的改革取向。

第二:从行为准则来看,它摒弃了将效率视作政府主导行为的观点,最求协调,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社会治理的目标:第一:参与性;

第二:协商性;

第三:责任性;

第四:透明性;

第五:回应性;

第六:有效性;

第七:公正性;

第八;包容性;

第三部分: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的评价和启示:

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的评价:

第一, 社会治理作为超越于新公共管理的一种理念, 是西方国家在现存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内, 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基本关系明确定位的前提下, 诞生出来的新的社会管理方式。

第二, 社会治理概念的产生虽然有一部分是因为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 而且在设计和选择社会治理工具时, 也与新公共管理一样, 从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与方法中进行了大量的借鉴和发展,但不能把社会治理看作是纯粹为了实现管理主义的目的。

第三, 西方政府的社会治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第四, 西方政府的社会治理实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对我们的启示:

首先, 社会管理从过去更多地强调政府的主导型角色和政府意志到更多地强调社会公众的意志。

其次, 从强调政府序列中的下端对上端负责到政府、市场化组织、公民社会整体对社会公众负责, 建立和发展广泛的社会公共责任机制。

最后, 从强调“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到“公正基础上的效率, 以公正促效率”, 在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口号作为解放思想、推动实践的兴奋剂, 对于刺激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14篇:社会治理与公共精神笪素林(笪素林2006)

摘要:摘要: 发达的公共精神是良好社会治理的决定性因素。传统中国的治理模式无法孕育发达的公共精神,而公共精神的缺乏又导致传统中国无法实现更好的社会治理。在今日中国, 治理模式的转变为公共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也对发达的公共精神有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第一部分:

社会治理解决的问题:通过维护和促进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的有效合作与合理竞争, 满足人们的正当需要, 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影响社会治理的因素:政治制度和政府体制的精心设计、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稳定性、技术的变化、领导人的素质,公共精神——其中公共精神提到决定性作用。

公共精神的定义:人们关心和促进公共利益的意识和行为。

公共精神的核心价值:

1.政治平等。社会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都拥有平等的权利, 承担平等的义务。

2.参与和责任。社会共同体的成员身份首先是由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来标示的。

3.信任和宽容。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应该是乐于助人、互相尊重和相互信任的, 尽管他

们对各种具体事务的意见可能并不一致, 共同体内部也不是没有冲突, 但他们对对手的观点是宽容的, 对对手的利益是尊重的。

4.团结和协作。自愿的合作可以创造出个人无法创造的价值, 无论这些个人多么富有,

多么精明。社会共同体的存续和成员个人的发展也有赖于人们之间的团结与协作。

第二部分:西方国家公共精神的现状:

以美国为例:托克维尔认为, 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治理模式的原因有三: 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若按贡献对它们分级,则自然环境不如法制, 法制不如民情。

他认为, 美国的民情之中, 宗教、教育、习惯和实践经验等对于促进有效的社会治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北美的基督教带给了美国人身份平等、公民自由的

观念, 同时它也禁止人们恣意妄为。人人均可享受的初等教育教给了每个美国人基本的书本知识, 培养了他们接受实际知识和实证思想的能力, 凭借这种能力, 美国人获得了治理国家的真正知识。通过广泛的自由结社, 人们彼此相识, 交换意见, 通力协作, 共同去做各种事业。

托克维尔认为, 美国社会的这种特有民情孕育了强大的公共精神, 这才是使他们强大起来的特殊原因和决定性因素。

第三部分:中国公共精神的现状:

传统中国是难以培育和促进公共精神:

原因:第一:自秦以降, 传统中国形成了高度集权的专制体制, 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 官府所垄断了公共权力。

第二:在封建制度下,政治生活和社会网络的组织方式是等级制、垂直型的, 基于互惠原则和自愿性质的水平的、横向的合作网络无法在整个社会建立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