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哪些内容体现了京派小说的特点

合集下载

边城小说的文学风格与特点

边城小说的文学风格与特点

边城小说的文学风格与特点边城小说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而闻名。

本文将从文学风格和特点两个方面对边城小说进行论述。

一、文学风格1. 优美细腻的描写边城小说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风格而著称。

在小说中,沈从文用精心选择的词汇和情感饱满的语言,塑造了生动细腻的人物形象和别具一格的环境描写。

他巧妙地运用意象和隐喻,使读者沉浸于小说的世界中,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和情感。

2. 纯净的语言表达边城小说的语言表达简洁纯净,没有繁复的修饰,却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沈从文善于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他的文字流畅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 深沉的情感表达边城小说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元素,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表达了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小说中的角色常常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饱满而深沉,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变幻。

二、特点1. 红与黑的主题边城小说的主题是红与黑,红代表爱情、热情和生命力,黑则代表武装斗争和抗争。

通过描写女主人公陈忆恋与男主人公张爱玲之间的纠葛,小说探讨了爱情与生活、个人命运与历史命运之间的关系,并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2. 反传统观念的女性形象边城小说创造了一系列反传统观念的女性形象,如陈忆念和张爱玲。

她们勇敢、坚强,不甘被束缚于传统的道德观念,追求自由和爱情。

这种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引发了对女性地位和传统观念的深思。

3. 对个人命运与历史命运的反思边城小说通过描写张爱玲和陈忆念的生活经历,深刻地反思了个人命运与历史命运的关系。

小说表达了对农村青年一代命运困境的关注,探讨了农村社会变革的难题以及个人在历史漩涡中的动态。

总结:边城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出彩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优美细腻的描写、纯净的语言表达以及深沉的情感表达,使读者享受到文学的审美和思想的启迪。

通过红与黑的主题、反传统观念的女性形象以及对个人命运与历史命运的反思,边城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引发了社会的深刻关注。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特点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特点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特点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中,沈从文无疑是独特的一位,他以自己独特的心思、情感、视角,为现代小说世界带来独特的模样和魅力:营造了充满健康、人性美的“乡村世界”——“湘西世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诗化小说”,让小说显出独有的美的感染力。

他的代表作《边城》成为讴歌人性美的典范,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生动具体地体现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情感特点、主题特点和文体特点。

一、特殊的审美情趣沈从文创作的思想情感特点是:追求美好人生、善良品格,形成对乡村和人性独特的审美情趣。

沈从文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色彩的湘西凤凰县。

少年时期开始,他一方面目睹社会的残酷和周围生活的愚昧,过早地熟悉了社会这本大书。

另一方面,家乡的自然风物深深吸引着他,他与童年的玩伴流连忘返于家乡的山水之间。

生活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中,有着这样的特殊经历,沈从文形成了追求美好人性、善良德性的品格。

这种品格又自然形成他对乡村和人性的独特的审美情趣。

沈从文曾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

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

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寒,身体发育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象,而且储蓄了一点点人生经验。

”[1]正因为这样的认识与反思,他对故乡的农民、兵士、终生漂泊的水手船工、吊脚楼的下等娼妓,以及童养媳、小店伙等等,都一律怀有同情和关注。

这对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于是,“乡村世界”便成为他作品中的主要“世界”,“人性美”便成为他作品中的主旋律。

二、讴歌极致的人性美沈从文创作的主题特点是:以小说的形式来讴歌家乡与极致的人性美,营造出健康、优美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边城》论文

沈从文《边城》论文

试论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边城》这部作品的艺术性。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的抒情意境的诗化特征;二是其诗境中蕴含的悲凉况味;三是在悲凉感怀下凸显的永恒的人性美。

通过层层体味挖掘其作品中最具价值的东西--人性美。

人性美是永恒的,沈从文先生描绘的这一美好品质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抒情意境悲凉人性美沈从文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京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京派作家是以人道主义为根基,遵循“为人生”的创作思想的作家流派,他们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人生和国民性,艺术上熔写实、浪漫、记“梦”和象征于一体,多写自然景物、纯真爱情、童心及原始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就沈从文先生而言,其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重叙民间传奇和历史小说、都市讽刺和乡土抒情三部分,其中乡土小说又称湘西小说,是作者对边地山民人情美、人性爱的深情礼赞和讴歌。

中篇小说《边城》就是构筑湘西小说的柱石,也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

《边城》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湘川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及其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之间曲折的爱情悲剧故事。

《边城》共二十一节,每一节都充满了诗意,作者以舒缓的节奏、细腻的描画、清丽的语言,给予读者一种悠远质朴的美感。

一、一首具有抒情意境的诗《边城》因其全篇弥漫着悠然袅袅的诗意,而常被人称作“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刘西渭语)。

在沈从文先生的诗化小说长廊中,《边城》无疑是高居其王冠之上的宝石。

首先,作品中的人、事、物皆被镀了一层诗意的光辉。

在故事情节方面,是以翠翠和二老的爱情为诗情的载体,悠然道来二人故事中“爱”与“美”的特质。

翠翠本身就是美的,纯的。

“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着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想不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1)沈从文先生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翠翠的纯美与柔和,翠翠像一件带有灵魂的美玉。

(概括)中学名著《边城》各章节主要内容

(概括)中学名著《边城》各章节主要内容
小 梗 概 说 第一章: 小说的开篇介绍了小说的主人公:翠翠和爷爷,还有他们的一条黄 狗。主要描写了主人公一家的生活环境,过着平凡的日子。 第二章: 第二章介绍了故事的地点――茶峒,并以白河为导引,引出城内居民们的 生活。同时也描写了驻扎在城里的军人们的生活。以及这个小镇的和谐 和它所体现的商业气息。那里的人们也是很淳朴的。 第三章: 描写了当地端午节的习俗。这些有趣的事引起了从小在山里长大的翠翠 的兴趣。 第四章: 爷爷带翠翠看龙舟,自己却因为要掌舵而中途离开,且没有去接翠翠。单 纯的翠翠心里便有了很多奇怪的想法,也第一次接触到了别人,体验到 了山外的生活。 第五章: 两年以后,爷爷和翠翠一起过了一个中秋节。因为鸭子想起了过去的时 光。 第六章: 翠翠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慢开始接触到了外界的事情。但这些事和她小时 候的生活却完全不同,发觉外界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像山里人一样朴实 的。 第七章: 翠翠慢慢的长大了,成了当地一个漂亮的女孩,和她母亲一般。爷爷开始 为翠翠的长大而感到担心,不想让翠翠和她妈妈一样也离开自己。 第八章: 节日就快要结束了,却令翠翠久久不能忘怀。爷爷开始让翠翠掌舵。翠翠 开始注意和她差不多大的小姑娘,看见各种各样的都记在心里,互相比 较。 第九章: 顺顺家的老二说要翠翠和爷爷去他们家看船。翠翠并不认识这个人,只
1
觉得他挺好。后来才知道他就是很多年前在湖边说翠翠会被大鱼吃掉的 人。爷爷告诉翠翠那人也觉得她很好。
第十章: 翠翠和爷爷去顺顺家看船,顺顺家的老大在众人面前夸奖翠翠。离开后 爷爷告诉翠翠老二赞她长得美,翠翠羞得直说爷爷喝醉了。
第十一章: 顺顺家的老大和老二都喜欢上了翠翠,派人来说媒。翠翠知道后脸红到 了脖子根。爷爷看到这样的翠翠不禁有点感伤,想起了翠翠的妈妈。
第十九章: 人们都在说顺顺家老大竟然淹死在水里,这又触痛了爷爷。爷爷身体不 好,心里却惦记着要到城里去。后来爷爷得知二老坐船下了桃园,心里很 不高兴。

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的艺术特色《边城》用浪漫包裹现实,以饱含诗意的语言和散漫而自然的结构为主体,用模糊飘滑的象征、活泼生动的口语、方言以及反复叙事的技巧交织成一片清幽、渺远的气氛。

就像蒋京宁对“京派”概括的总体意象为“树荫”一样,《边城》宛如一块“浅蓝的水晶,有着圆润、婉转的形状”。

“诗意”的来源:1.语言层面:《边城》的诗意体现在人物对话的蕴藉、活泼以及气氛浓郁的景物描写、风俗描写上。

《边城》里的人物对话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表面上平白简单,但实际上作家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加工。

如老船夫回答孙女的问题。

“爷爷,谁是第一个做这小管子的人呀?”老船夫道,“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是个最不快乐的人,因为他同时也可以引起人不快乐!”正如一些批评家所说的那样,他们认为《边城》的不真实之一是沈从文没有给他的典型人物配上恰当而合乎身份的语言。

但事实是沈从文仅仅想建一个“希腊小庙”,把乡村生活看成高于城市生活的人生形式,“向原始文明淳厚朴实的乡村唱一支美的哀歌”。

从现实的角度来讲,老船夫的确说不出这样富有诗意的话,但作为小说,对现实描摹的逼真程度绝不是确定小说成就高低的唯一标准。

像《边城》这样代表山水风物、人性民情诗意化小说作为一种理想的乐土定有其独特的艺术取向。

2,叙述层面:《边城》的故事显出一种“不紧凑”的散文化倾向,这主要应从作家采用的“反复叙事”等叙述方式来探讨。

起伏很小,有时完全散文化了,没有高潮,没有戏剧性的场面”,这是八十年代《学术研究》对《边城》评述。

《边城》“不紧凑”的散文化倾向确实存在,这种倾向使读者不容易把握故事的总体脉络。

作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究竟纳入了多少非情节内容,还有就是作家对待时间、空间的态度,这具体牵涉到叙述中插叙、补叙、倒叙的采用以及是否对故事进行了时空交错的叙述技巧。

这两个方面都可能导致小说“散文化”。

小说的“散文化”是摆脱古典小说单纯叙事的有力方式。

“散文化”虽冲淡了小说的故事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说的内蕴,特别是抒情和心理描艺术特色: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的艺术特色《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所著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艺术特色不仅体现在结构、语言和题材等方面,更体现出其独具的文学风格。

一、语言表现上的独特性《边城》采用了浓重的地方文化语言,以及大量的土语、方言和俚语,如“阝”(方言中的“山”)、“塇”(方言中的“井”)等,使小说浸透了满汉混杂、鱼龙混杂的边疆文化氛围,这也是沈从文小说的特点之一。

同时,其深入人心的描写,使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了边疆地区人们的特有情感和生活方式,如青春期的梦幻、早婚、死亡、离别等,让人们对边疆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边城》的主题是爱情,但它并不是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探讨了人性中最深的、最无私的东西——爱情的悬念。

虽然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有些曲折、悲惨,但最终用“和合之道”完美地解开了罗裕生与祁连山之间的感情纠葛。

小说中的两个女主人公祁连山和田小娥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她们的形象既传达了情感,又传达了某种文化意义,使小说形成了深刻、广泛的人文内涵。

三、描写生活的真实性《边城》的描写中完美地展现了边疆地区的生活面貌,以地理、历史、政治和文化为绑定,叙述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家庭亲情和道德伦常。

这让人们直接感受到了作者对真实世界的关注和分析,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深切感情和人文本质。

四、表现良心的立场和态度《边城》全篇展现了作者的良心,以及对虐政下小人物人生的同情和慰藉。

其表现了作家生在边疆、长在边疆的文化精神,传达了作者对华夏民族本质的理解和洞悉。

作品结尾还回顾了历史,提出了对时代的反思和关注。

综上所述,沈从文的《边城》集中体现了许多经典文学的艺术特征,如地方文化语言、多元化题材、真实人性描写和良心立场,凸显了它的深沉、广泛、真实和人文特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

《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的艺术特色
1. 情感真挚:《边城》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真切而真挚,细致而深刻。

以乡村女子平凡而质朴的爱情为主题,描绘了人物内心世界中的种种情感和心理活动,赋予了小说极其深刻的人性关怀和情感厚度。

2. 基调抒情:《边城》的基调虽以淡泊为主,但抒情也是小说的一大特色。

在平凡的生活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出人物内心的感觉和情感表达。

小说语言优美细腻,配合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画面感和情感动人性。

3. 风格清新:《边城》的风格清新典雅,小说语言简洁,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气息和生活情趣。

同时充满了心灵的寻求和思索,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4. 手法巧妙:《边城》的叙事手法颇为巧妙,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回忆、借物指事等形式,深入地揭示人物的性格和生命精神。

另外,导入梦境、变幻云影、窗外景象等现实与虚幻、唯美与现实的交织,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和想象性。

5. 文艺复兴意识:《边城》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它浓厚的文艺复兴意味上。

作者通过对文化、语言、思维方式的重构,使其在新的文化语境下获得了更深的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小说中,也通过对文明的追求和反思,表现了一种不屈的人文精神,赋予了小说更为广阔的文化意义。

小说《边城》赏析

小说《边城》赏析

小说《边城》赏析小说《边城》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说《边城》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说《边城》赏析篇1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出身于行伍之家。

创作丰富,有30多个小说集。

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两个相互映照的世界:一是病态的城市,如《绅士的太太》《八骏图》《大小阮》等,这些主要揭示城市知识分子阶层的病态,个性压抑和性压抑。

二是表现湘西世界。

如《神巫之爱》《边城》《萧萧》《长河》《丈夫》《柏子》等。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边城》作于1934年。

《边城》的中心人物是翠翠。

《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

翠翠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刚刚脱离脱离儿童气的船家少女,一举一动带着稚气,体现了一种童贞美。

她对爱情的渴望不是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少女的朦胧向往,表现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

她心灵美好,犹如一曲湘西边地的纯朴、天真的歌谣。

通过翠翠的形象,通过作者所营构的古朴的意境,作者淡化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讴歌了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和美的、人性的生活方式。

建构一出健康、活泼而又不悖于人性的“小庙”。

沈从文善于描写湘西边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山光水色,以构成其理想的人生形态。

代表作《边城》即体现了这样一种审美追求。

首先,小说通过翠翠的纯朴,渲染了一种强烈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翠翠的童贞纯情、害羞矜持却又始终不渝,与当时的时代女性形成了强烈反差。

其次,小说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风俗美和人情美,这种原始野性的风情和田园牧歌的情调淡化了社会矛盾;第三,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创造了一种诗化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情绪的体操。

小说是存在着情节性的,但是它把情节性埋藏在诗情画意之中。

但,尽管作者淡化了翠翠爱情的失败的悲剧性和老艄公去世所带来的悲剧性,但悲哀的而充满无限期待的结尾实际上包涵着作者沈从文对传统的符合人性的农耕文明即将消失的无尽的隐忧。

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的艺术特色

人民文学出版社《边城》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思想内容: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城人民淳朴的心灵。

《边城》作为一部中国的乡土抒情的经典之作,也就是作为一部“牧歌”的经典之作,集中表现了湘西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

在这部小说里面,人性之善展示的是非常充分的。

就渡船老人来说,他的职责就是管理那个渡船,他勤劳、善良、本分、敦厚,凡是一切的传统的美德,他都不缺少。

他管理渡船不论风吹雨淋、寒暑春秋,都非常的忠实于自己的职责。

他因为是食公家的粮禄,所以过渡人看他忠实于自己的职责,有时候给他一些钱物,而他一概极力退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所接受来一些好处,他总是想方设法的超量的去报答。

翠翠乖巧、心善、勤劳,是爷爷的好帮手。

而顺顺这个人,是当地地方上有头脸、有身份的人物,他的美德也不缺少。

但是他跟渡船老人的美德不一样,渡船老人是忠于职守,而顺顺却要来得大气豪迈得多。

他仗义疏财、扶强济困、正直、公平,深受当地人的尊重。

两个儿子也是道德的楷模——豪爽、直率,与人搏斗时敢于挺身而出,吃苦、出力的时候从不退缩。

这些传统的美德在这些人物身上,都有非常好的体现,所以这种美德在《边城》里边表现得是非常的充分的。

另外就是人性之美,人性所流淌出来的这种诗意,一个是善、一个是美,这种美实际上是沈从文在《边城》里边所强调的一个重点——就是诗意,人性的诗意、山水的诗意。

比如说翠翠为什么会喜欢二佬,而不喜欢大佬;如果仔细阅读这部作品的话,你会发现非常吸引翠翠的二佬身上最本质的品质,就是他的诗意。

二佬长得很英俊,小说里边讲他像岳云,所以二佬跟翠翠之间的这种关系的发展过程也充满着一种诗意。

最初翠翠见到二佬是在龙舟竞渡结束之后,天已经黑了。

翠翠在那里等爷爷等不来,正在害怕的时候,二佬赶鸭子从水里面上了岸。

在这样一个时刻,实际上二佬充当了她的保护人这样一个角色。

后来是二佬回家,因为翠翠对他有误解,二佬就回家叫他们家的长工打着火把把翠翠送回家的。

论《边城》的悲剧特色

论《边城》的悲剧特色

论《边城》的悲剧特色【摘要】边城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品,悲悯人生是《边城》的特色,也是京派小说的固有特色。

作者通过对边城古老道德的赞美,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批判了腐败的社会现实,其中也隐含着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楚,形成独特的悲剧因素。

京派小说的悲剧分为性格的悲剧和人生的悲剧,边城集此两者于一身,在小说中形成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彼此交织,时隐时现,最后以强烈的悬念和悲剧氛围收束全书。

【Abstract】In Beijing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have pity novels is the book of lif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ry novel. The author of the book old moral, the praise of his ideal society, the social reality of corruption, which also implied author inner contradictions and pain, forming the unique tragic factors. The tragedy of literary novel into character tragedy and the tragedy of life, in both sets in, in the novel form a bright dark clues, mutually intertwined with strong, finally, the scenery of suspense and tragedy ShouShu atmosphere.【Key words】Iiterary novel;Beauty,love and tragedy;Human tragedy and the tragedy of double structure《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也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品。

沈从文的《边城》

沈从文的《边城》

最完整的形式,这一切都在抽象中好好存在,在事实
前反而消灭。”
沈从文对新政权的态度还受到一件
事的影响。沈从文的弟弟沈荃作为
国民党的少将,1949年参加了湘 西凤凰县的和平起义,然而却在
1951年被镇压枪毙。沈从文收养
了弟弟的女儿沈朝慧。
从1949年起,沈从文就基本停
止了文学创作。
他在一篇可能写于1961年的未
么?有人在小孩时正当着这个顶坏的命运吗?从这
个来的,都能体会到那种情形。我的家,在我出世
那一年,是还正给爹爹大抖特抖,让一个姓庞的抚
台到家为我取名的,谁知这个名字却在他14年后
给人作副兵喊叫用!在口北的爹爹,也许还在儿子
身上做着那好梦,谁知儿子却应在15岁以前来把
时间消磨在供人使唤的工作中。”
从14岁到20岁,六年的部队生活使沈从文
或者又跟随了犯人,到天王庙看他们掷茭。看那乡下人,
如何闭了眼睛把手中一副竹茭用力抛去,有些人到已应开 释时还不敢睁开眼睛。又看着些虽应死去,还想念到家中 小孩与小牛猪羊的,那份颓丧那份对神埋怨的神情,真使 我永远忘不了。也影响到我一生对于滥用权力的特别厌
恶。‛‚但革命在我印象中不能忘记的,却只是关于杀戮
大的刊物阵地:《大公报》文艺副刊、《国闻报》、《文
学月刊》、《水星》、《骆驼草》等。
二、沈从文生平简介(1902—1988)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凤凰地处湘
西,地理位置偏僻,是苗、侗、土家等 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在历史上,被中原 文化称为“荆蛮之地”。

沈从文出生于一个军人之家,兄弟姊妹共九个, 他排行第四。
三、沈从文的文学世界
沈从文创作宏富,结集作品约有80多
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沈从文《边城》的审美意蕴

沈从文《边城》的审美意蕴

沈从文《边城》的审美意蕴摘要: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审美意蕴极其丰厚的经典之作。

本文分为几个部分来说明。

首先奠定总的基调的是作者城乡二元对立的态度。

再分别叙述湘西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沉寂高亢的悲剧美,象征意蕴。

这也完好地践行了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城乡二元对立;地域;风土人情;悲剧;象征一、城乡二元对立的态度沈从文是京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京派”盛行于三十年代的一个比较大的文学流派,由一群自由主义作家组成的,多数是学院派,代表人物比如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他们赞扬了人情美,人性美。

沈从文的小说作为京派文学的代表和经典,他的小说有诗意,又具有散文的韵味,即便写实也带着象征主义的意蕴。

对沈从文的认识,多数定格于一幅依山傍水的“湘西”画面,以及他笔下那些具有时代印记的人物。

沈从文“身上流着苗、汉和土家各族的血液,还有特殊的军人身份,这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那就是他常以‘乡下人’的眼光去看中华民族在长期受欺压的历史中积淀的沉忧伤痛,和中国的变化。

”他写的这种变化常常是以乡村和城市为对比写的。

在写乡村的时候,往往是刻画美的风景和形象。

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是想倡导一种乡村文明,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以此来丰富乡村文化。

这也与它的派别有关,京派小说用简单质朴的语言文字,水仿佛是一个永远不断的线索,贯穿在整个故事中。

老船夫和翠翠家旁边的水,浅而清,吊脚楼旁边的水,深而广,赛龙舟的水喜而闹,这些优美的景色如水墨画般涌动着。

但沈从文也有隐忧之处。

在《边城》中白塔的倒塌,碾房的物质诱惑,以及老船夫的渴望,都表现出在乡村中城市的侵入。

而沈从文笔下的城市,是与乡村景象不同的。

在沈从文笔下的城市是繁华的但又是虚假的。

如在《八骏图》中”八骏,指的是八位教授,他们有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史汉学家、六朝文学专家等。

作品中说他们外表上老实厚道,总探讨着与他们身份相符的事,但这些与他们心中真实的想法冲突着。

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例分析京派文学的流派特征

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例分析京派文学的流派特征

020《名家名作》·评论殷颢绮京派文学远离政治和商业,追求创作的独立和自由,是一支逆时代潮流,选择特立独行的流派。

本文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例,从秉持文化保守主义思想、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抒情体样式小说、崇尚理性与古典主义四个方面来阐述京派文学的流派特征。

一、秉持文化保守主义思想京派是“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以后,三十年代继续活动于北平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京派作家秉持着京城的风度:不迎俗趋时,不翻新冒进,保持着清高淡泊的人格。

此外,京派作家大多是高等学府中的教授或者准教授,他们的经济收入稳定,学问上各有造诣,因此,他们在创作上反对浮躁的商业化、政治化、“现代化”的海派文学,追求文学的自由和纯正,要求作品以“节制、和谐而圆融”作为审美追求。

他们的作品倾向古典主义,追求理性、崇尚古典,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朴实的乡村寻找纯净的人性。

京派作家的作品高蹈于时代之外,因而呈现出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

文化保守主义的主旨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力图融合古今,也有选择地吸纳外来文化,以适应时代需要的思想倾向或思想派别”。

沈从文的保守主义思想特质是以优秀民间文化为民族重造的根本基地,以乡下人的眼光来观照城市、现代文明,将乡村和城市的文化对立,反思现代文明中的弊病,意图从民间发现中华文化的活力,重塑民族品德。

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也说道:“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也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

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我们可以在沈从文的作品中窥见他思想中“乡下人”的保守一面。

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京派作家的创作内容以乡村中国为主,同时作家将自身的精神世界与之融为一体,呈现出独特的乡土风情。

京派作者通过描写他们的家乡,例如芦焚笔下的河南、汪曾祺笔下的高邮、萧乾笔下的北京,在古老的土地上追寻着纯洁的人性,展现了京派节制、和谐而圆融,散发着隐逸气的审美文化心境。

《边城》赏析

《边城》赏析

《边城》简要赏析《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湘西边疆为背景,反映湘西农民生活和思想的小说。

下面是对其的赏析:一、艺术成就1.语言形式美——沈从文的散文式的叙事风格,简洁、流畅、朴素、深刻,他的笔法独具匠心,再加上插叙、倒叙、顺叙、警句等手法,构成了独特的小说语言艺术的魅力。

2.文化价值高——《边城》具有浓郁的湘西风情,刻画了彭家与赵家两户农民家庭在清末民初的生活,表现了湘西边陲的特殊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当时湘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此外,小说还揭示了爱、亲情、道德等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性,为人类传统文化的倡导提供了思路。

3.文笔细腻——沈从文通过写风景、描写人物心理等手法,使描绘的湘西山区、农村和民间风情栩栩如生、细致入微,同时又不乏美感和诗意。

4.情节紧凑——《边城》虽是一部长篇小说,却没有冗长的篇幅和生僻的词语,情节设置合理,各个章节衔接紧密,读来自然流畅,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有较强的阅读性。

二、主题意义1.对传统文化的承托——《边城》充分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亲情、爱情、道德等,同样反映了湘西地区乡土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并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

2.对人性的探讨——《边城》中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不同人物之间的相处关系以及社会集体意识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向读者展现出人性的善恶、丑陋、复杂、多样等方面,表现出了人性的丰富性。

3.对时代环境的反映——《边城》通过对湘西的社会情况、人口状况、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环境,并带有一定的批判性和警醒意义。

三、思想价值1.倡导传统美德——《边城》通过对亲情、爱情、道德等方面的描写,提醒人们要坚持传统的美德与价值观念,要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尊重、关爱和包容。

2.对现代社会的思考——《边城》作为一部经典名著,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状况,也具有着对现代社会的超越性思考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应该正视传承的民俗文化和价值观,与时俱进地发扬光大。

边城的语言艺术与写作风格

边城的语言艺术与写作风格

边城的语言艺术与写作风格《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优美的写作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针对《边城》所展现出的语言艺术和写作风格进行探讨。

一、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艺术《边城》中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艺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运用短小精悍的句子和含蓄的修辞手法,刻画出了边城的独特韵味。

例如,小说开篇的一句“一条大街分两头,东边半边是杏月楼,绒床杜鹃。

”就展示了作者简洁而富有诗意的文字表达能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杏月楼街头。

此外,作者还善于使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来达到艺术的效果。

小说中描写女主人公菊池的长相时,作者描述道:“她额头高而明净,眉弯弯且修长,线条优美,眉间的黑痣是深发的怅惘,嘴唇细而薄,笑的时候,连眼角也笑了。

”这段描写通过对比和细腻的文字描绘,展现了菊池清秀、美丽的形象,使读者对她的形象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二、情感丰富的叙述风格《边城》的叙述风格情感丰富,动人心弦。

作为一部美学作品,小说通过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情感。

在描述女主人公菊池与男主人公孙渡之间的感情时,作者细腻地描写了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令人动容。

例如,在小说的结尾处,当菊池与孙渡分别时,作者写道:“她一扭身,已经走到老远,小乔可是自始至终没有回头看他一眼。

”这段文字透露出两人互相思念却又无法在一起的苦闷之情,令读者产生了共鸣。

三、自然与古雅的写作风格《边城》的写作风格自然且古雅,融入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小说中的描写充满了田园风光,展现了中国农村的自然之美。

例如,作者描写了村庄的景色:“这村子里的土地,是它们耕植出来的,就是这一带的熏衣草,长满了三四亩田底。

”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作者营造出了宁静和美丽的农村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舒适与宁谧。

四、对历史人文的思考与追溯《边城》的写作风格也融入了对历史人文的思考与追溯。

在小说的情节中,作者通过回忆和回溯的方式,将故事的背景与历史相结合,既有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融入了对历史发展的思考。

以京派文化观视角读《边城》

以京派文化观视角读《边城》

以京派文化观的视角读《边城》13中本2班钟萍 2013014237摘要:虽然京派文学的实际创作存在很大差异, 学术界也普遍认为京派作家不是一个严密的文学团体,并且对京派的研究长期存在着激烈争议。

但京派作家拥有相似的文化观,这一文化观主要体现在自然人性观、古典审美情结和中立包容、沉稳宽厚的文化姿态三方面。

沈从文作为京派文学的作家代表之一,他的作品的可读性非常强,研究意义非常大。

本文将运用京派文化观重读、解读《边城》。

关键词:京派文化观;沈从文;《边城》一、一个关于“水”的故事,灵动着自然人性美《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叙写了一个关于“水”的故事,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边城”即边地的小城,它远离城市、风光秀丽、民风淳朴。

这个边城的“水”的世界哺育了一代代人:“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翠翠是一个多么天真可爱的自然人,她的心地就如青山绿水,清澈透明,没有城市人的淡妆浓抹,也没有奇装异服,更不用说尔虞我诈。

另外,翠翠和祖父相依为命,虽然靠摆渡为生,没有大富大贵,但也过着安心的生活。

翠翠的祖父“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而且他不贪婪渡客馈赠的钱,而用这些钱买来上等的茶叶和草烟慷慨赠与过渡的人。

他这种不被时代所改变的坚持和善良,就如这流水,长流不息······《边城》描写的自然人性美不单单是个人的,它更是一幅真善美的织网,例如翠翠和祖父的亲情、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傩送与天保的手足情。

《边城》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边城》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边城》的艺术特色和风格第一篇:《边城》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分析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与风格【论文提纲】: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

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一、沈从文的传奇人生二、《边城》的人物形象三、《边城》的艺术特色四、《边城》的写作风格【论文摘要】:《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

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边城》又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

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

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

小说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

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

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

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

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结局,结尾更与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

【关键词】:湘西、边城、悲剧、艺术、风格、世外桃源。

【论文正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从《边城》看京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从《边城》看京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从《边城》看京派小说的艺术特征京派是指30年代新文学中心移至上海后,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北方地区的一个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文学流派,它不同于左翼文学的依附政治、突出斗争哲学,也反对新感觉派的商业化色彩、颓废的描写。

京派小说以其超越意识形态,强调人生艺术化的文学主张.以其人性美、人情美的表现内容,诗化的小说创作风格,在30年代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占据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沈从文是京派的重要小说作家,他以“乡下人”的独特立场、理想与道德标准,在文学世界中既表现了都市上流社会道德的堕落、沦丧,绅士阶级的龌龊,更构建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自然和谐的生命形态。

在截然对立的两个文学世界的对比中.表现了回归传统道德,回归乡土与自然的理想与愿望。

发表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通过山城茶峒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与傩送和摆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之间哀婉曲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系列充满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他们有着庄严、健康、美丽、自然的人性,生活在民风古朴、忠厚仗义、和谐宁静的社会环境中。

这是一片人性的乐园,人性的美与善投射到人物性格、人际关系、乡村习俗甚至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

沈从文曾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以其向美、向善的文学理想和对于人性的敏感创造了《边城》的内蕴与魅力。

超越党派,提倡纯正,偏于道德批评,在文学创作中着力赞颂纯朴的人性美、人情美,正是京派小说共同的艺术追求。

《边城》是一曲湘西世界的田园牧歌,它在一段哀婉的爱情悲歌中表现了优美和谐的自然景物.古朴恬静的乡村生活以及对精神家园的守望,抒发了对乡村文明的眷恋与伤逝之情。

这里的一切都是纯净优美的,让人眷恋与向往,然而一切又只能存留在记忆中。

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翠翠的爱情最终以悲剧告终,这其中的无奈和怅惘,使这曲湘西牧歌融进了一丝挽歌的忧伤。

小自塔下、渡口旁边。

翠翠盼望着傩送的回来,作者写道:出走的那个人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哪些内容体现了京派小说的特点?
答:"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30年代的文学格局,是乡土与都市两种文化背景的对峙,而这种对峙体现在文学中,就形成了京派和海派两种文学团体。

京派和海派,在30年代分别活跃在京津和上海它们介于左翼和国民党文化之间,持有自己独特的主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有着极大的影响。

京派和海派的对峙和冲突,是30年代中国社会的重要主题。

1934年1月10日,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论海派》一文,无意间引发了一场"京派"和"海派"的论争,这场论争看似偶然,却蕴含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诸多基本母题:如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乡土与都市、沿海与内陆等等,从而折射出了古老的农业中国,在向现代文明转换过程中的丰富景观。

(一)京派小说定义: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他们追求文学(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以沈从文、废名、朱光潜、凌叔华、萧乾、李健吾、芦焚、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林庚等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即非职业化作家为代表,其中最重要的作家就是沈从文。

(二)京派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京派文化是乡土文化的典型象征,具有双重的文化和美学特征:一方面对现代性既追求,又怀疑,从而导致对现代性的焦虑;另一方面,是在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下,对本土的传统美感日渐消失而感受到了一种挽歌情怀。

(三)文学观念:京派小说家们的文学观念和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坚持自由主义,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干预和制约;其次,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对抗文学的商品化。

在30年代的政治历史语境中,京派作家无疑是处在边缘的,因为左翼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海派主张文学商品化,而他们的主张与时代格格不入,但是他们所追求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理想,他们对人的尊严、对和谐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固守,都具有某种永久的启示意义。

(四)艺术特征:京派小说家创作的共同特点是:多带有乡土气息,具有来自乡野的质朴的美和凝重古久的风格,并由于对本土经验的眷恋和回归的渴望,其文体都具有一种抒情性。

如沈从文的《边城》、废名的《桥》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