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语言积累与运用(部编本)
第4课 《灯笼》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关键词:忆
回忆灯笼
导思2:作者回忆了哪 些灯笼相关的情节?
美好情感
导思4.文章中作者 的情感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二、整体感知
认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2)“我”爱月华、繁星和灯笼,引出“我” 关于灯笼的记忆(过渡)。
(3-12)抒写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和联 想。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 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 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激发爱国热情。
2.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 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 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4、你是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的?
本文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 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 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 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 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四、深入探究
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 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 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 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 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散文 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 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逐渐淡漠以至忘记。
熙 熙 然: 温和欢乐的样子。
暖 融 融: 形容温暖宜人;温暖舒适。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文本解读(部编本)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灯笼》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2.文题诠释灯笼,悬挂起来的或手提的照明用具,多用细竹篾或铁丝做骨架,糊上纱或纸,里面点蜡烛。
以《灯笼》为题,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
3.主旨文章通过回忆自己所经历过和了解到的有关灯笼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对家人的感激,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4.内容解读本篇文章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引出灯笼以及关于灯笼的种种记忆。
文章开篇就用扑灯蛾类比小孩子,写出小孩字对火、对亮光的喜欢。
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接着写到了大人的言行不一,大人嘴里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地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侧面突出了火、光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由灯笼引发出的一连串的回忆,多角度地表现了自己与灯笼浓厚的情结。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抒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这一部分作者围绕“灯笼”写了具体的八件事:挑着灯笼迎祖父回家;上下灯学母亲对自己的照顾;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元宵节看灯、猜灯谜;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家门的兴衰;纱灯上描红;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灯笼》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灯笼》课堂笔记灯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本次课堂中,我们将学习这一文化的历史、特点以及与我们无处不在的生活联系。
一、历史渊源灯笼的历史悠久,最早的灯笼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唐代以后,灯笼开始作为一种装饰品出现,也被用来表示不同的意义,例如传递信息、纪念活动。
特别的,在中国的春节期间,灯笼被用做庆祝活动的主要道具。
二、不同种类的灯笼灯笼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其中一些受到他们的设计、形状或其传统用途等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灯笼。
1. 圆灯笼圆灯笼是最常见的灯笼之一,被制成圆形,并且有一个平底盘可以放置蜡烛或灯油。
它们通常被涂上鲜艳的颜色和花纹,以此增加他们的视觉吸引力。
2. 方灯笼方灯笼也十分常见,它们通常是正方形状的,并带有底部,允许在内部放置蜡烛或灯油。
这些种类的灯笼有时被用作一种装饰品,例如用在婚礼、春节等传统的中国庆祝活动上。
3. 手绘灯笼手绘灯笼是一种特殊的灯笼,它们通常是由工匠手工绘制而成。
它们在造型、颜色和手法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变化。
手绘灯笼的绘制过程需要耐心和技能,绘制出优美的花纹和图案。
三、文化意义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传统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中秋、春节等,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意义。
灯笼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祝福、期盼和庆祝的象征,所以成为皇家、寺庙和私人生活的重要装饰和标志。
四、和我们生活的关系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灯笼也开始改变它的形态,像电子灯笼,这种灯笼使用LED灯来替代传统的蜡烛或灯油,可以通过遥控器进行控制,并且可以在特殊的场合制作个人定制的灯笼。
这不仅增加了灯笼的新奇感,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特别的乐趣。
总而言之,灯笼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底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装饰和道具。
通过学习这些灯笼的知识和文化底蕴,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而且还能让我们感受到祝福、庆祝和希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同步练习附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同步练习附解析《灯笼》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共6题;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焚身(fén)神龛(kān)斡旋(wò)可悯(mǎ)B.岁梢(hāo)溺炕(niào)静穆(mù)霍骠姚(piào)C.皎洁(jiǎo)司马懿(yì)联珑(lóng)裴公(féi)D.怅惘(wǎng)锵然(jiāng)争讼(òng)熙熙然(某ī)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灯蛾咕噜领域夜深星澜B.掌故静穆退色翠羽流苏C.怅惘油坊点缀斗方大字D.幽悄霄夜思慕意味深长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据调查,我国超80%左右的成年人全谷物摄入不足,导致维生素膳食纤维等的缺失。
B.这三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都超出了预期效果。
C.通过在扬州钟书阁举办的“人间送小温”首发式,使更多年轻读者深入了解汪曾祺。
D.我们不仅要学习巴西人“用脑踢球”的理念,但也要大力发展我国青少年的足球事业。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B.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C.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D.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5.请依据语境,仿照画线句,补充一个恰当的句子。
除夕是一盏灯,一盏用亲情呵护的明灯。
它穿越时空走来,点燃每一个黑头发黑眼睛的人心中的火苗,为回家照明,为乡愁照明……心灵,在除夕夜得以回归;祝福,在除夕夜得以实现;________,________;和谐,在除夕夜得以绽放!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________,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________的私语;想起祖父________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________;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________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知识点总结训练

第4课《灯笼》一、知识点汇总:1、借物抒情知识2、字词积累3、吴伯箫生平及主要作品4、散文开头段落的作用5、散文的线索6、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特点二、知识解读与基础训练:1、借物抒情知识是一种以描写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1)请谈谈你对“借物抒情”的认识。
(2) 借物抒情的特点有哪些?2、字词积累(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灯笼(long)领域(yù)焰火(yàn)马前卒(zú)B. 皎洁(jiǎo)褪色(tuì)斡旋(wò)熙熙然(xī)C. 宫灯(gōng)点缀(zhuì)锵然(qiāng)暖融融(róng)D. 怅惘(wǎng)幽悄(qiāo)焚身(fén)滴滴金(dī)(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延烧原野)B. 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成绩等显著;卓著)C.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安静庄严)D. 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为人处世的道理)(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罔。
B.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辍。
C.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D.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斓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3、吴伯箫生平及主要作品。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济南(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1)你还知道有关本文作者吴伯萧的哪些方面,请介绍给大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知识点总结1【主题思想】作者运用散文的自由笔法,回忆其早年与“灯笼”有关的一些生活景象,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沉露出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借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2【文章结构】灯笼-灯笼记忆开篇说“火”,引出灯笼话说灯笼-祖父夜行慈母之爱-乡俗还愿乡俗还愿-族姊远嫁纱灯描红-献帝灯笼灯笼下的马前卒-结尾说“火”,卒章显志对故乡亲人的怀恋-对国家社会的担当。
3【文学常识】《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
作者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农村生活的诸多记忆。
展现了旧时的乡村民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之情,更是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书写着繁华,承载着往昔岁月的记.....灯笼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魏存成介绍,中国的灯笼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便携照明工具。
甲骨文中的“东”字可能就是对原始灯笼形象的描绘。
《南史》记载有“壁上挂葛灯笼”句。
葛,就是用麻织成的白色粗布,用它制成的灯笼,可能就是纱灯的雏形。
其用途是用于标明官衔、字号、身份。
而红灯笼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流行起来的,经多年发展,形成了今天节日喜庆用灯。
4【词汇-8个】词汇拼音造句或解释争讼zhēng sòng 因争论而诉讼。
领域lǐng yù有生物学概念,数学概念等多重意义。
静穆jìng mù安静,庄严。
怅惘chàng wǎng 惆怅迷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表达一种内心状态。
锵然qiāng rán 流水撞击石头哗哗声,冰砸落铿锵声。
13.部语八下第4课《灯笼》知识点

13.部编版语文八下第4课《灯笼》知识点大全【文学常识】1.作者: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
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吴伯箫毕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他的散文常常以小见大、构思精巧,富有真切的生活实感,语言质朴清新。
著有散文集《羽书》《黑与红》《出发集》《烟尘集》《北极星》《忘年》,报告文学集《潞安风物》,译著《波罗的海》等。
2.灯笼文化: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
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
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字词积累】1.字音:斡wò旋熙熙xī然怅惘wǎng 锵qiāng然争讼sòng褪tuì色夜深星岚lán 焚fén身神龛kān 静穆mù犬吠fèi 霍骠piào姚思慕mù燎liáo原族姊zǐ马前卒zú人情世故2.多音字:塞:瓶塞sāi;阻塞sè;边塞sài。
悄:悄qiāo悄;幽悄qiǎo、悄然。
差:应差chāi、差事、差使;差chā别;差chà得太多;参差cī。
挣:挣zhēng扎;挣钱 zhèng。
3.形近字:斡wò旋、达斡尔族;浩瀚hàn。
星阑、夜阑;波澜;谰lán语;斑斓。
部编八下语文第4课《灯笼》(解析版)

第4课《灯笼》一、基础知识综合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lán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祥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园的一把烈火!(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夜深星lán( )挑.灯看剑( )(2)选文中有一个词中有错别字,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选文中“马前卒”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
(4)选文颇具文史意蕴,其对古诗文及典故的引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宋代陆游《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B.唐代李白《送友人》C.唐代大臣裴度麾下名将李愬乘雪夜袭蔡州D.西汉名将霍去病六次出击匈奴(5)选文中划横线句子是________句式,朗读选文情感上应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2.下列含有“灯”的对联中与元宵节无关的一项是()A.春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B.玉树银花,万户当门观瑞雪欢歌笑靥,千家把酒赏花灯C.有能有热,小小晶球点燃万家灯火利国利民,支支虹管放出满室光明D.乐事无边,万户春灯传五夜太平有象,一天晴雪兆三丰3.下列对《灯笼》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笔调闲适,情感真挚,意趣优雅,语言活泼。
B.作者行文过程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文章优美雅致。
C.作者在文章最后,通过列举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D.(灯笼)一文,作者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记忆。
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个别人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总是当仁不让....,通常不会受到欢迎。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文本解读(部编本)

《灯笼》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2.文题诠释灯笼,悬挂起来的或手提的照明用具,多用细竹篾或铁丝做骨架,糊上纱或纸,里面点蜡烛。
以《灯笼》为题,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
3.主旨文章通过回忆自己所经历过和了解到的有关灯笼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对家人的感激,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4.内容解读本篇文章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引出灯笼以及关于灯笼的种种记忆。
文章开篇就用扑灯蛾类比小孩子,写出小孩字对火、对亮光的喜欢。
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接着写到了大人的言行不一,大人嘴里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地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侧面突出了火、光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由灯笼引发出的一连串的回忆,多角度地表现了自己与灯笼浓厚的情结。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抒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这一部分作者围绕“灯笼”写了具体的八件事:挑着灯笼迎祖父回家;上下灯学母亲对自己的照顾;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元宵节看灯、猜灯谜;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家门的兴衰;纱灯上描红;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下册《灯笼》综合练习题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神龛( kǎn) 溺炕(nì) 斡旋(gàn) B.争讼( sòng) 锵然(jiāng) 怅惘(chàng)C.吠声(fèi)焚声(fén) 恐吓(hè) D.源亨( hēng) 裴公(pèi)马前卒(zú)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 )虽然敌我众寡悬殊,但敌军时不时地我军,使我军义愤填膺。
(2)你胆子太大了,竟然如此妄为。
(3)没想到一向优秀的他,居然做出这种事情,真让人。
(4)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凭借的故事情节和细腻深刻的人性描摹赢得观众一致好评。
A.挑衅恣意大失所望扣人心弦 B.挑战随意大喜过望触目惊心C.挑衅随意大失所望触目惊心 D.挑战恣意大失所望扣人心弦3.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B.眼前的一切都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混沌一片,扑朔迷离,什么都看不清。
C.对于作文中出现错字和病句,很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
D.传统的古筝乐被分为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其曲目及演奏方法各有千秋。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
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
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
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①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②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③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⑤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⑥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A.②⑤④③⑥① B.⑤③④②⑥① C.③⑥①④⑤② D.①④③②⑥⑤5.班上举办“民风民俗知多少”知识竞赛,为此,语文课代表收集了四首诗,各涉及了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文本解读(部编本)

《灯笼》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2.文题诠释灯笼,悬挂起来的或手提的照明用具,多用细竹篾或铁丝做骨架,糊上纱或纸,里面点蜡烛。
以《灯笼》为题,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
3.主旨文章通过回忆自己所经历过和了解到的有关灯笼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对家人的感激,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4.内容解读本篇文章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引出灯笼以及关于灯笼的种种记忆。
文章开篇就用扑灯蛾类比小孩子,写出小孩字对火、对亮光的喜欢。
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接着写到了大人的言行不一,大人嘴里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地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侧面突出了火、光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由灯笼引发出的一连串的回忆,多角度地表现了自己与灯笼浓厚的情结。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抒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这一部分作者围绕“灯笼”写了具体的八件事:挑着灯笼迎祖父回家;上下灯学母亲对自己的照顾;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元宵节看灯、猜灯谜;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家门的兴衰;纱灯上描红;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知识梳理与练习

第4课《灯笼》知识梳理与练习一、课文内容梳理《灯笼》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作者吴伯箫,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
散文家,教育家。
《灯笼》是一篇可以引领我们回望传统的散文。
当代的莘莘学子能见的灯笼大概也只在古装剧中,至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更是无从感受到的了。
还好吴伯箫的这篇文章可以带我们寻到文化的根,感受到我们血液中流淌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因。
二、字词神龛shén kān凑còu巧人情世故争讼sòng 斡旋wòxuán静穆mù怅惘chàng wǎng点缀不甚了然可悯mǐn神shén龛kān:旧时供奉神像或神主的小阁子。
皎jiǎo洁:明亮洁白,多形容月光。
凑còu巧:正好赶上。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争讼sòng:因争论而诉讼。
斡wò旋xuán:调停,调解。
静穆mù:安静而严肃。
怅chàng惘wǎng: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美好。
不甚了然:不是非常清楚,即明白一点,但是不完全。
可悯mǐn:令人怜悯。
练习题一、基础知识综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lán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星lán(______)挑.(______)灯骠.(______)姚(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
(3)“燎原”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
(4)文段中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______的表达方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案

(3)写作手法:分析文章中运用的对比、排比等写作手法,如文中“灯笼的明暗对比”和“不同灯笼的排列比较”,了解这些手法对表达文章主题的作用。
2.教学难点
(1)词语深层含义: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词语背后的深层含义,如“灯笼”在文中象征着温暖、希望等。教师需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词语的内涵。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灯笼的基本概念、文化内涵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灯笼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灯笼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灯笼》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灯笼的寓意、写作手法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这让我深感欣慰。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
(3)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灯笼的特点及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发现生活中的美。
4.课文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对灯笼的寓意。
5.课后作业: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本次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较好。但在课后,我收到了一些学生的提问,这让我意识到他们在课堂上可能还存在一些疑惑。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灯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灯笼的存在?”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灯笼的魅力。
部编八下语文第4课《灯笼》(解析版)

部编八下语文第4课《灯笼》(解析版)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品,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灯笼不仅仅是照明工具,更象征着繁荣、吉祥和团圆。
本文将从制作、形式、寓意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对灯笼进行解析。
一、制作过程灯笼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制作过程。
制作灯笼所使用的材质主要有纸、丝绸、竹篾等,而工艺也包括剪纸、刺绣、绘画等多种技法。
灯笼造型的设计也多种多样,有圆形、方形、菱形、六角等等。
通过不同材质和工艺的运用,每一盏灯笼都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二、灯笼的形式灯笼的形式既有实用性,又有装饰性。
在寻常日子里,人们使用各种形状的灯笼来点亮房屋和街道,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
特别是在中国传统节日,如元宵节、中秋节等,各种各样的彩灯和花灯更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灯笼的寓意灯笼不仅给人们带来光明,更寓意着团圆和吉祥。
在中国文化中,灯笼常常被视为传递祝福和吉祥的象征物。
无论是在婚庆喜庆还是在年节庆祝中,人们都喜欢挂上灯笼来表示吉祥如意。
而灯笼的圆形象征着团圆和完整,寓意家庭和谐、爱情美满等美好寄托。
四、灯笼的文化传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灯笼一直以来都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
无论是在民族节日、庙会活动还是传统婚礼中,灯笼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同时,逢年过节,人们也会制作灯笼来装饰自己的家园,将这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下去。
这种传统的延续,使得灯笼在现代社会依然扮演着重要的文化符号的角色。
总结:灯笼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灯笼的制作、形式、寓意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灯笼所代表的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希望灯笼这一传统艺术品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文化魅力。
《灯笼》课下注释(部编版语文八下)

《灯笼》①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略有改动。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②【滴滴金】一种烟火花炮名。
点燃后,火花四溅,并不炸响。
③【《司马懿探山》】豫剧、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剧种的传统剧目。
讲述的是司马懿在攻打街亭前,带领两个儿子巡山查看军情的故事。
④【斡旋】调停,调解。
①【灯学】有些地方称早起去学校读书或晚上到学校上自习为上灯学。
②【唐明皇……那种盛事】据唐代韩鄂《岁华纪丽》卷一记载:“唐玄宗于上阳宫建灯楼,高一百五十尺,悬以珠玉,微风将至,锵然成韵。
”唐明皇,即唐玄宗(685-762)。
本文中说“高五十尺的灯楼”,可能是作者的误记。
③【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
金吾,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备防务。
④【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⑤【亲事官】宋代禁军军卒,负责警戒、守卫、稽查等事务。
⑥【进士第的官衔灯】这里指悬挂在族姊家门前写有官员职衔的纱灯。
族姊家可能有人中过进士,故称其宅第为“进士第”。
⑦【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①【正堂】官府治事的大堂。
②【未始】未必。
③【宫灯】八角或六角形的灯,每面糊绢或镶玻璃,并绘有彩色图画,下面悬挂流苏。
原为宫廷使用,故名。
④【翠羽流苏】指宫灯上的各种装饰物。
翠羽,翠鸟的羽毛,古代多用作饰物。
⑤【西宫南内】指宫廷内。
⑥【幽悄】幽深寂静。
⑦【好一似……浪大风狂】传统戏曲剧目《逍遥津》中汉献帝的一句唱词。
汉献帝(181-234),名刘协,东汉皇帝。
⑧【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意思是,和汉献帝的眼泪比,蜡泪就不算长了。
蜡泪,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烛油。
数不着,算不上。
⑨【塞外点兵,吹角连营】与下文“将军在挑灯看剑”,均出自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磨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灯笼》知识点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灯笼》知识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二、理解词义1.斡旋:调停,调解。
2.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弟的奢华。
3.未始:未必。
4.幽悄:幽深寂静。
5.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二部分(2—11):作者回忆自己记忆中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和情节。
第三部分(12):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问题归纳1.“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赏析这句话。
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行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烈。
使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第①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3.第④段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本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
这是“我”慈母口中经常吩咐“我”的一句话,属于语言描写,这句话对为生活在外挣扎的“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
强调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
4.村头挂灯笼有什么作用?1.有行好的意思。
2. 孤行客“四面虚惊”的时候得到慰藉。
5.“雪夜入……马前卒”。
分析这两句话。
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借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作者也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6.结合文意,分析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灯笼》(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4课《灯笼》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灯笼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
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
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
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
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
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
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
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
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
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
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
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
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
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
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
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
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
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
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
“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语言积累与运用

《灯笼》语言积累与运用1.重点字词(1)字音争讼.(sòng)领域.(yù)斡.(wò)旋静穆.(mù)幽悄.(qiǎo)恐吓.( hè)霍骠. (piào) 姚思慕.(mù)怅惘..(chàng wǎng)锵.(qiāng)然褪.(tuì)色燎.(liáo)原熙.(xī)熙然马前卒.(zú)暖融融神龛.(kān)溺.(nì)炕(2)字形辨识缀(zhuì)点缀骠(piào)骠勇卒(zú)马前卒辍(chuò)辍学漂(piào)漂亮萃(cuì)荟萃啜(chuò)啜泣剽(piāo)剽窃粹(cuì)精粹(3)词语解释斡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静穆:安静庄严。
可悯:令人怜悯的意思。
未始:未必。
熙熙然:指一副温和欢乐的样子。
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马前卒:旧时在马前吆喝开路的兵卒差役。
现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意思是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2.精彩语句(1)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挤”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关灯笼的记忆之多。
(2)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
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四面虚惊”与“默默高兴”形成对比,突出灯笼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的意义。
(3)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运用奇妙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灯给作者带来地无穷乐趣,富有诗情画意。
(4)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未始勾不起”,运用双重否定句式,强调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3.语言交际口语交际之劝说例:[2017·西宁]近年来,全国各地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
八年级语文灯笼笔记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灯笼笔记知识点在八年级语文学习中,灯笼笔记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学习方法。
通过记录关键点和重点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印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以下是八年级语文学习中常用的灯笼笔记知识点。
一、作文知识点1. 议论文写作要点议论文是我们在学习中最常写的一种作文类型。
写议论文要注意以下要点:- 立意明确,要有清晰的观点和论据;- 议论文要准确、严谨、有力;- 应该使用恰当的词语和语句,注意措辞;- 要注意结构安排,分段清晰,要点突出;- 最后要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得当。
2. 记叙文写作技巧记叙文是我们在学习中也需要注意的一种作文。
写记叙文要注意以下技巧:- 要有明确的故事主题,结构应该鲜明清晰;- 应该运用恰当的描写手法;- 语言要生动,节奏要合理,情感要真实;- 应该注意语法规范,措辞得当。
二、阅读知识点1. 理解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是需要阅读的,理解文言文是很多同学的难点。
理解文言文要注意以下要点:- 熟悉常用汉字和古代汉字的读音和意义;- 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特别是用词的准确性;- 熟悉古代文化和背景知识,理解文言文的背景和情境;- 要注意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阅读方法阅读最重要的是理解,想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需要注意以下方法:- 细读和粗读结合,先阅读全文,有选择地深入阅读;- 总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语,理解段落结构和篇章结构;- 记录问题和理解难点,巩固记忆;- 善于思考和提问,对阅读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语言知识点1. 词语搭配语言的表达要求词语的搭配合理,要注意常用词的搭配常识,有利于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2. 语句成分学习语言要理解语句成分的概念和意义,理解语言表达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3. 语法认识学习语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了语法知识,我们才有能力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我们要学习语法知识,并且灵活运用。
以上就是八年级语文灯笼笔记知识点的一些介绍,我们要在学习中积极运用并整理,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笼》语言积累与运用
1.重点字词
(1)字音
争讼.(sòng)领域.(yù)斡.(wò)旋
静穆.(mù)幽悄.(qiǎo)恐吓.( hè)
霍骠. (piào) 姚思慕.(mù)怅惘
..(chàng wǎng)
锵.(qiāng)然褪.(tuì)色燎.(liáo)原
熙.(xī)熙然马前卒.(zú)暖融融神龛.(kān)溺.(nì)炕
(2)字形辨识
缀(zhuì)点缀骠(piào)骠勇卒(zú)马前卒
辍(chuò)辍学漂(piào)漂亮萃(cuì)荟萃
啜(chuò)啜泣剽(piāo)剽窃粹(cuì)精粹
(3)词语解释
斡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静穆:安静庄严。
可悯:令人怜悯的意思。
未始:未必。
熙熙然:指一副温和欢乐的样子。
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马前卒:旧时在马前吆喝开路的兵卒差役。
现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意思是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2.精彩语句
(1)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挤”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关灯笼的记忆之多。
(2)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
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四面虚惊”与“默默高兴”形成对比,突出灯笼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的意义。
(3)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运用奇妙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灯给作者带来地无穷乐趣,富有诗情画意。
(4)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未始勾不起”,运用双重否定句式,强调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
3.语言交际
口语交际之劝说
例:[2017·西宁]近年来,全国各地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
当你得知你的同学张峰放学后要去报复今早在公交车上不小心踩了他脚的一名七年级学生时,你应该怎样劝阻他呢?
答案示例:张峰同学,你的这种报复行为是不对的,更何况那个同学也不是故意踩你脚的,希望你不要去报复他。
否则,你逞一时之快,校纪校规必定会对你进行处罚。
方法:劝说别人,首先要有称谓,针对他的行为要明确对错,然后有理有据地分析这样做的后果,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达到劝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