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合集下载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12 6 从 虚 论 治 有 医 家 认 为 , 宫 内膜 异 位 性 痛 经 为 离 经 .. 子
诸 多学者从多方面 多角度对本病进行 了大量研 究, 现将近年来 国内中医药期刊有 关 E M临床治疗的文献 归纳 综述如下, 以期 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辨 证 论 治
1 1 分 型 .
疗效, 别在缓解症状 、调经助孕等方面疗效 突出。多年来, 特
致寒凝 血瘀, 主张以温 中散寒 兼以活血化瘀 、理气止痛、软坚 散结立法 。 1 25 从 湿热论 治 有医家认 为, .. 异位 内膜 离经之血积聚冲 任 胞宫, 气滞湿 生, 从热化, 以湿 热瘀结立论, 以清热利 湿 故 治 湿化瘀 、行气止痛 、消瘕散结 。
之瘀血阻滞于冲任胞宫, 日久成块, 形成瘸瘕, 治疗 当活血化瘀 与软坚散结并重;同时认为 肾阳不足、脾气虚弱亦 为本病常见 征象。临床将淫羊藿、菟丝子、鹿角、炮穿山甲等补 肾助阳药
与 活 血 化瘀 药 并 用 , 以黄 芪 、 佐 白术 等 健 脾 益 气 之 品, 以期 扶 正
祛邪n。 。
文 章编 号 : 10 —3 42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90 0 3 0 55 0 (0 00 160
子宫内膜异位症 (n o er o i, M 是 指具有生 长功能 e d m t i s S E) 的子宫 内膜组织 出现在子 宫腔 被覆黏膜 以外 的部位 而引起 的 以月经异常、痛经、盆腔痛、腰骶痛、性交痛、肛 门坠胀、局 部痛性结节、不孕不育 等为主要表现 的妇科疾病, 症状 多呈进 行性加重, 且极易复发, 多见于育龄妇 女。 中药对本病有较好的
破血 活 血 行 血 之 当 归 、川 芎 、红 花 、泽兰 等 , 时加 入 皂 角 刺 、 同

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240例

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240例
[ 1] 田 洪, 何清林. 归 芍调经 片调 经作用 的实 验研究 [J ] . 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2, 8 (10) : 623 2 624、 628. [ 2 ] 曹泽毅主编 . 中华妇产科学 [M ]. 北京. 人 民卫 生出
治愈
16 1 < 0. 005
显效
13 8
有效
8 25
无效
4 7
总有效率 ( % )
90. 24 82. 93 > 0 . 05
版社, 2002: 221722220.
(收稿 2007211 2 14; 修回 2008 2 02 2 25)
讨 论 中医认为, 痛经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
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240 例
刘金淑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 ( 457001 ) 摘 要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 方法: 对 240 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 医辨证分为气滞血瘀、 痰瘀互结、 肾虚血瘀等 3 型, 分别采用膈下逐瘀汤、 三棱煎、 归肾丸 等方辨证治疗。 结果: 痊愈 104 例, 总有效率 92. 5% 。 结论: 血瘀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 关键, 除有血瘀表现外 , 部分患者有肾虚、 痰瘀病症。 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 , 分别兼以滋阴 补肾、 燥湿化痰等法, 临床疗效确切。 主题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医药疗法 辨证施治 2001 年 1 月 ~ 2006 年 12 月, 在临床上笔者采用 辨证施治、 随方加减、 标本兼治子 宫内膜异位 症 240 例,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240 例中, 其中年龄< 20 岁 2 例 , 21~ 30 岁 68 例 , 31~ 40 岁 138 例 , > 40 岁 32 例; 继发性 痛经 15 2 例, 月经异常 6 2 例, 不孕 118 例, 性交痛 6 0 例; 症状出现在经前 1 ~ 2d 疼痛 180 例, 来月经痛 48 例, 疼痛持续整个月经周期; 病程最短者 3 个月, 最长 者 15 年。 辨证论治 1 气滞血瘀型 ( 146 例) 症见经行 下腹胀痛逐渐加剧, 经色紫黑有块, 排出不畅, 或经期 延长 , 淋漓不净, 婚久不孕, 腹中拘急结块, 经前乳房、 乳头胀痛, 舌质紫黯、 或有瘀斑 , 苔薄白 , 脉细弦或涩。 治宜活血祛瘀 , 行气止痛 , 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川芎 9g, 五灵脂、 当归、 赤芍、 红花、 丹皮各 12g, 桃仁、 延胡 索、 香附各 15g , 枳壳、 乌药、 甘草各 6g。 寒凝者加肉桂、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子宫内膜异位症(修订)(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子宫内膜异位症(修订)(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痛经在初潮后即出现,虽然疼痛剧烈但持续时间短,常 1-2 天内消失,妇检及 B 超未发 现器质性病变可助鉴别。 3.2.6 其他
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破裂时,需与卵巢囊肿蒂扭转、异位妊娠、黄体破裂及急性阑尾炎 等鉴别。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根据临床表现、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伴随症状、体征及素体情况,并结合月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由多因素作用引起,其组织学发生复杂,因此预防作用有限,主 要针对易患因素作好源头预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防止经血逆流,及时发现并治疗引起经血排出不畅的疾病,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及性生活; 药物避孕,对有高发家族史、容易带器妊娠者,可选择口服避孕药抑制排卵,促进子宫内膜 萎缩;防止医源性子宫内膜的种植,规范各项手术操作,避免多次宫腔手术,保护子宫切口 周围术野,避免经前或经期行输卵管通畅试验及宫颈、阴道手术,或不必要的盆腔检查;提 倡晚婚,但宜适时生育,尤其是伴有生殖内分泌紊乱相关疾病者。 6.2 饮食调护
多为一侧性,常无症状。检查可扪及囊性包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无明显压 痛。B 超表现为形态规则的无回声团块或见分隔。 3.2.2 卵巢恶性肿瘤
早期无症状,或仅有下腹胀,病情进展时多呈持续性腹痛腹胀,一般情况差,或呈现恶 病质。B 超显示附件包块为混合性或实性,血清 CA125 值显著升高,多大于 100IU/ml,HE4 可升高。CT 及 MRI 检查有助于鉴别,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结合病理检查可确诊。 3.2.3 盆腔炎性包块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4、6、8]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以活血化瘀为大法,佐以理气行滞,温经散寒,清热除湿,祛痰
散结,补肾温阳,益气健脾等法。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经期活血祛瘀,理 气止痛;非经期针对病因,注重调节脏腑功能,疏肝行气,健脾补肾,兼顾正气,配合调经、 助孕、消癥散结。对于药物治疗后症状不缓解、局部病变加重或生育功能未恢复者,可中西 药结合治疗;若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大于5cm或发生破裂者应选择手术治疗。 5.2 分证论治 5.2.1 气滞血瘀证(证据分级:I/推荐级别:A)[9]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疗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学发病机理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中医学“癥瘕”、“痛经”、“月经不调”等范畴,许多中医学者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探索,多认为该病与血瘀有关。

“瘀血”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

《景岳全书·妇人规》中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描述有:“瘀血留滞作,唯妇人有之。

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

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矣。

”说的是子宫瘀血滞留的症状发生在经期或者产后,内伤生冷或者外受风寒,抑或是患者发怒而伤肝都会导致体内气机逆行,宫血滞留; 忧愁、心思郁结会伤脾,患者气虚则血液运行不顺而瘀滞; 过度劳累则气弱,气弱则不行。

经血停留在体内会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血液积蓄在内,导致月经不调,气血运行受阻。

《内经》所说“不通则痛”,瘀血阻滞,所以患者常腹痛或者持续性的小腹疼痛,这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常见症状。

血液的运行受阻,经络受损,会影响女性的受孕机能进而导致不孕。

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证型2. 1 血瘀型患者在经期或者产后生活不注意,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都会导致冲脉和任脉受到损伤,子宫排出瘀血的功能异常,月经期间虽然经血也会排出,但是不按正常轨道运行,部分经血不能排出,导致“离经之血”留滞在体内,蓄积于盆腔变成血瘀,瘀血阻滞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瘀血蓄积在内,结成包块则形成血瘀之证。

2. 2 气滞血瘀型患者平时有抑郁的症状,或者经期心情不好,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通畅,“不通则痛”。

瘀血在子宫内积聚,气机郁滞,经期宫血充盈,加上气机不利,瘀阻就更加严重,临床症状表现为气滞血瘀型。

2. 3 肾虚血瘀型肾为藏精之腑,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起重要的作用,胞络系于肾。

五脏真气的根本是肾,正所谓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生命之源、元气之居。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 王秀杰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  王秀杰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王秀杰发表时间:2017-07-26T13:50:10.68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9期作者:王秀杰[导读] 本文分析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内容。

天津市宝坻区钰华医院天津 301800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身体其他部位而引起的疾病,是妇科常见的良性疾病,临床以痛经、慢性盆腔疼痛和不孕为其主要表现。

内异症虽为良性疾病,但却具有类似恶性肿瘤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的能力。

本文分析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内容。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高达15%,已成为妇科常见的疑难疾病。

目前,内异症西医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治疗、药物介入治疗以及辅助生育治疗。

假孕疗法、假绝经疗法等为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患者病情得以缓解。

但停药后存在较高的复发率,不良反应普遍存在,如围绝经综合征、骨质疏松等[1],且药物治疗费用较高,患者难以承受。

一、EMT 的中医病因病机EMT 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并没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病名,但是根据辨证论治的结果来看,EMT 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已有类似的古籍记载,依据其临床表现和病征,EMT 可以归属于“痛经”“癓瘕”“无子”等范畴内。

马宝璋[2]研究发现,EMT 与中医的“血瘀”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局部的病灶发生出血又无法排出,淤血内阻,中医又谓之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蓄积于下焦而致病,唐容川《血证论》说:“既然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

张花[3]认为,妇人以血为本,但血赖气以行,“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立法注重整体,化瘀为首要,强调益气血、补脾肾。

除却血瘀的证候以外,本病还有痰湿的现象[4]。

例如 EMT的一种病变,卵巢巧克力囊肿。

巧克力囊肿外观呈巧克力糊状,故本病的病机又为痰瘀互凝、聚结成癓。

因此在治疗时还应注意消痰。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现况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现况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现况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中医学中可以归属为痛经、月经不调等范畴,在《第七届国际子宫内膜移位正会议纪要》[1]表明表明发病率在10%~15%,有不少的中医专家采取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很多的临床治疗经验。

林新琴,邓高丕[2]等人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法及用药规律探讨》中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以及用药规律,总结治疗用药规律。

郑剑薇[3]在《浅谈子宫内膜移位症及其治疗》中提出淤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根源,在中医治疗中采用气滞血瘀、瘀热互结,能够起到调理患者气血肝肾的效果,无副作用。

马秀荣,牛午平[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的研究中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现治疗效果要高于西医治疗。

我国对于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中,成效很难以得到公正的评价,本文主要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现状。

标签: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方法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疾病,腹腔镜检查显示,在不孕患者中有患者是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占据32%左右,西药治疗以及腹腔镜等治疗在本质上就是改变月经周期的雌激素水平,停药后很容易出现反弹情况。

中医治疗是一种标本兼治的方法,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希望,本文主要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

1.病理研究依照我国多面对妇科学异位症的研究,可以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基本病因为淤血阻滞,常见病因包括气滞血瘀、肾虚血瘀、热滞血瘀等,长久积累,影响患者肺腑,逐渐发展成病理改变。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研究,目前还存在不少的争议。

西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盆腔微环境[5],异位内膜导致输卵管扭曲僵硬,进而引起不孕不育,在西医研究中也有研究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免疫功能异常常等造成[6],超过40%的患者会出现多种高特价的特异性抗体,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

遗传学说[7]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由多基因、多因组组成,可能存在家族史,家族中有母亲或者姐妹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人,发病率风险提高7倍以上。

中医辨证论治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因

中医辨证论治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因

中医辨证论治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因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给女性带来了诸多不适和困扰。

中医在诊治这一病症时,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来探究其症因,为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情志失调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现代女性面临着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

中医认为,长期的情志不舒会导致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

瘀血随着气血的运行,有可能停留在子宫之外的部位,形成异位的内膜组织。

其次,寒邪侵袭也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女性在经期或产后,如果不注意保暖,受到寒邪的入侵,寒凝血脉,使气血凝滞。

就如同冬天河流会结冰一样,人体的气血受寒也会流通不畅,久而久之,形成瘀血。

这些瘀血可能会在子宫以外的地方积聚,发展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再者,饮食不节也不容忽视。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日益丰富多样。

但如果过度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会损伤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无源,同时还会导致痰湿内生。

痰湿与瘀血相互胶结,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增加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风险。

此外,体质因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有些女性天生体质较弱,气血不足,或者是肾气亏虚。

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容易导致血瘀;肾主生殖,肾气亏虚则胞宫失养,也容易引发本病。

中医将子宫内膜异位症分为多种证型,每种证型都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症因。

气滞血瘀型的患者,多是由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所致。

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疼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血量或多或少,有血块,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疗上应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

寒凝血瘀型,主要是因为寒邪侵袭。

其症状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疗宜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治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治
则 体 质 日虚 , 耐 攻 伐 , 致 病 情 日益 加 重 , 延 难 不 反 迁
愈 , 须攻 逐与扶正并施 。 故
当子 宫 内膜 组 织 出现 于 身 体 其 它 部 位 , 子 宫 的 如 肌层 、 腔 或 卵 巢 等 部 位 时 , 受 卵 巢 内分 泌 功 能 的 盆 也
影 响 而 呈 周 期 性 改 变 。但 是 , 内膜 与 血 液 不 能 外 流 ,
3 辨 证 施 治 , 药 随证 加 减 方 临 床 观 察 , 宫 内 膜 异 位 症 的 患 者 , 为 瘀 中 夹 子 多 虚 。 瘀 是 瘀 血 阻 于 胞 宫 、 脉 , 是 脾 肾 两 虚 而 多 兼 胞 虚
寒 象 。故 其 选 方 以 金 匮 温 经 汤 最 为 适 宜 。 此 方 由 吴
位 主 要 在 下 焦 的 小 腹 与少 腹 , 据 中 医“ 则 不 通 ” 根 痛 的 理 论 分 析 , 因病 变 所 在 部 位 形 成 包 块 或 结 节 , 月 是 在 经期 , 血外流 受阻 , 经 血痰 气 滞 , 结 于 胞 宫 、 脉 , 搏 胞 形
呕 吐 者 , 竹 茹 、 覆 花 、 仁 , 和 胃 降 逆 止 呕 。 乳 加 旋 砂 以
1 血 瘀 为 本 病 的基 本 病 机
对 子 宫 内膜 异 位 症 , 医 古 籍 无 相 应 病 名 , 其 中 按
临床 表 现 , 归 于 经 行 腹 痛 、 瘕 等 病 证 范 畴 。 关 于 可 瘤
经 行 腹 痛 的 病 机 ,丹 溪 心 法 》 :经 水 将 来 作 痛 者 , 《 云 “
维普资讯
吉林 中 医 药 2 0 0 2年 7月 第 2 2卷 第 4期
子 宫 内 膜 异 位 症 的 中 医辨 治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面以外的部位引起的病症。

EM常表现为剧烈痛经或持续性下腹痛、月经失调、不孕、性交痛,以及受累器官部位出现错综复杂的相应症状,如血尿、便血等,对妇女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近年来其发病率越来越高,估计人群中约15%的妇女患本病,有报道其可占妇科经腹手术的10%~25%,本病虽属良性疾病,但具有远处转移和种植等恶性形为,并且是造成不孕或慢性盆腔疼痛的潜在原因,故博粹堂老中医分享几十年临床治疗思路和方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

主要是异位于盆腔内之卵巢、子宫器韧带等组织。

【病因病机】本病多因肝郁气滞,经行不畅,或素体气虚,肾虚,运血无力,或寒邪与血搏结,凝涩于胞脉,或孕产频多,损伤胞脉,使胞宫离经之血蓄积胞中,形成瘀血。

瘀阻冲任,胞脉、胞络不通,则发生痛经;瘀阻胞脉,新血不得归经,则月经过多;瘀滞日久,积而成癓,胞宫、胞络阻滞,则不能成摄精成孕。

【诊断要点】西医诊断要点1、典型症状表现为痛经、性交疼痛和不孕。

2、患者有继发性、渐进性痛经史,不孕、或剖宫产、人工流产、诊刮等宫腔手术,或阴道横膈、宫颈闭锁等病史。

3、妇科检查子宫后倾、固定,子宫后壁、子宫骶骨韧带、后陷凹处可扪及米粒至蚕豆大小的触痛性结节,质硬。

一侧或双侧附件可出现囊性包块,常与子宫相连,有压痛。

4、B超、腹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病理检查可确诊。

中医辨证要点本病的辨证应以典型症状为主,结合全身证候、舌脉综合分析。

一般经前、经期少腹疼痛,经血黯红,有血块,舌黯或有瘀点,多属于气滞血瘀证;经前、经期少腹冷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者,多属于寒凝血瘀证;经期少腹灼热疼痛,拒按,口苦口渴,经血深红,有血块,多属于瘀热蕴结证;经期或经后少腹隐痛,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多属于气虚血瘀证;经期或经后少腹隐痛,腰酸膝软,头晕,神疲,舌淡黯,脉沉细或细涩,多属于肾虚血瘀证。

子宫腺肌症(疼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子宫腺肌症(疼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子宫腺肌症(疼经)的中医辨证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中医辨证治疗(一)子宫腺肌病,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目前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的生育年龄妇女。

以继发性与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失调(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前后点滴出血)、不孕等为主要症状,西医目前的治疗方法是子宫全切或用激素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复发率较高。

虽然恶变几率很小,却给无数的妇女带来了痛苦和困扰。

西医认为,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以致在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后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蓝色实质结节或包块。

积数多年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经验加祖传配方,结合西医对本病病理的研究,指出传统中医虽无此病名记载,但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应归属于痛经、癥瘕、月经不调、不孕等病证范畴。

-本着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气血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

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也当由此入手。

唯有“阴平阳秘”,气血经络循行畅达,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本病症之发生,源于气滞、肾虚、寒凝、血瘀、痰湿、手术等因素,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气机不畅。

而血液留经,瘀血留聚,则气滞血瘀,经脉不通,发为痛经;瘀滞日久,积而成癥;影响胞宫脉络,冲任失调,导致月经失调,不孕等证。

根据其临床表现,将本病概括归纳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气滞型-症见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有血块,块下痛减,经前乳房或两胁脘腹胀疼,拒按。

经前或经行少腹胀痛,舌黯,边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多因素性抑郁,情志不遂,七情内伤,肝失条达,气机不利,血行不畅,阻滞经络。

-治法以疏肝行气,祛瘀止痛,软坚散结。

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2寒凝型-症见经前或经行少腹冷痛,喜温而拒按。

经血量少有块,块下痛减,手足不温,舌质紫黯,苔白,脉弦紧。

此因素体稟赋不足,或贪凉纳冷,或经期淋雨涉水,寒客于胞,血凝于经,阻滞于络。

辨证分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6例

辨证分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6例
9.%) 9 9 。结 论 : 医辨 证 分 型 治 疗子 宫 内膜 异 位 症 疗效 显 著 。 中
关键词 :子宫 内膜 异位 症 ; 辨证分型 ; 活血化瘀 ; 中医药疗法
中 图分 类 号 : 7 17 文 献标 识码 : 文 章 编 号 :00— 16 20 ) 3— 0 7— 2 R 1.4 B 10 75 ( 0 8 0 0 1 0
2 3 肾虚 血 瘀 型 : . 治则 益 肾调经 , 血 化瘀 消症 。 活
予 补 肾逐 瘀 汤 。药 用 : 参 、 丹 山药 、 茅 、 仙 仙灵 脾 各 3 ,鸡 血 藤 2 , 地 1 , 附 、 棱 、 术 各 0g 0g 熟 5g 香 三 莪
1 0 g。
后复 发 3例 , 曾用 丹 那 唑 治疗 因 A T升 高 、 疮 、 L 痤
潮热 等而停 药者 5例 。 根据妇 科 检 查 和 盆 腔 B超 , 宫 内膜 异 位 症 子
随证 加减 , 结 合 经前 、 期 、 后 侧 重不 同 , 并 经 经 灵 活用 药 。每 日 1剂 , 煎服 。 水 各 型均 加 直 肠 灌 注 ( 用 : 参3 , 药 丹 0g 赤芍 、 海
频, 舌淡 、 苔薄或 舌胖 黯滞 边有 齿 印 , 弦细无 力 。 脉
1 2 3 肾虚 血瘀 型 ( O例 ) 主症Leabharlann 为经 期 或经 后 腹 . . 1 :
腔疼 痛减轻 , 小结 节无 明显 变化 ; 无效 : 3 月 治 经 个
疗 症状 和体 征无 变化 。
痛 , 脊酸 楚 引及 胯 臀 和 下 肢 , 经 先 后 不 定 期 , 腰 月 经行前 后淋 沥 , 黯 滞 或 瘀 点 、 薄 白, 沉 细 而 舌 苔 脉
藻、 红藤 各 1 , 5g 当归 1 , 乳 香 、 没 药 、 布 、 2g 制 制 昆

如何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热荐]

如何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热荐]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
如何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热荐]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我们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的一个疾病,也是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要详细了解的一种疾病。

事实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通过中医的辩证治疗也是很有效果的。

下面就给大家说一下如何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1、气滞血瘀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行不畅有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或不孕,经前乳房胀痛,两胁胀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祛瘀。

方药:膈下逐瘀汤。

当归20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5g,红花15g,枳壳15g,元胡15g灵脂15g,丹皮10g,乌药15g,香附15g,炙甘草10g。

若气滞为主,胀甚于痛者加川楝子15g;血瘀为主,痛甚于胀,加用蒲黄15g,重用五灵脂20g;疼痛剧烈加全蝎3条,三棱15g,莪术15g;有癥瘕加血竭15g,穿山甲15g,皂角刺20g,三棱15g,莪术15g;月经量多加蒲黄15g,茜草159,三七面10g(冲服)。

2、寒凝血瘀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黑有块,块下痛减,形寒畏冷,面色苍白,痛甚则呕恶,或不孕,舌暗,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祛瘀。

方药:少腹逐瘀汤。

小茴香15g,干姜15g,元胡15g,灵脂15g,没药15g,川芎10g,当归20g,蒲黄15g,官桂15g,赤芍15g。

若腹痛甚剧,肢冷汗出者加川椒15g,。

张萍青中医辨证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

张萍青中医辨证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2月第36卷第2期JOURNALOFZHEJIANGCHINESEMEDICALUNIVERSITY VOL. 36 NO. 2 Feb. 2012张萍青主任中医师师从国家级名中医裘笑梅,得其真传,从事中西医妇科临床30余年,经验丰富,辨证用药精准,效如浮鼓,擅长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青春期功血、更年期综合征、ABO血型不合及免疫性不孕等妇科常见病、疑难病。

笔者有幸跟随张萍青老师,临证侍诊,受益匪浅。

现将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总结如下。

1审证求因,痰瘀热互结子宫内膜异位症即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肌层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可形成结节及包块,引起疼痛、不育等。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月经失调、不孕等[1]。

症属于中医的“痛经”、“不孕症”、“症瘕”范围。

张师认为其发病机理主要为痰瘀热互结,遂成巢窠。

《灵枢·营卫生会》所云:“此所受气者,泌其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生理上称“津血同源”。

《灵枢·百病始生》云:“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痰源于津,瘀本于血,病理上称“痰瘀同病”,二者实不可分。

气滞寒凝,血行不畅成瘀,瘀久不散,郁而化热,热结脉道,瘀热互结;热灼津液,炼液为痰,痰阻血脉,脉道不利,遂而成瘀。

痰瘀既为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痰形成后,滞留体内,就会阻碍气机,使血运受阻而形成瘀血。

故经曰“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津液内溢”则“血道不通”。

瘀血乃有形之物,易阻滞气机,阻滞经络,使络中之津不能渗出脉碍气机,络外之津亦不能入于脉中,而津液聚积化生痰浊;也可因瘀血积聚日久,化生痰浊而形成痰瘀病证,最终致痰瘀互结之证。

丹溪云“痰夹淤血,遂成窠囊”。

热结致痰瘀更甚,痰瘀致热结不化,顽痰、血瘀、血热三者互结,遂成瘕聚之证。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平素腰骶部坠胀,白带偏多,苔腻,病情复杂,缠绵难愈,均为痰湿留于下焦的特点。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方法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特点是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以外的其他部位生长,引起疼痛、月经不调、不孕等一系列症状。

中医学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体内气血不畅、阴阳失衡所致,因此,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时,中医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方法及其疗效。

一、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晦暗,舌苔是否厚腻等,听取患者的诉说,询问月经情况、经痛程度等,触摸腹部是否有压痛等,综合这些信息来判断病情。

二、中药治疗1. 草药调理气血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气血不畅所致,因此通过调理气血可以减轻疼痛和其他症状。

常用草药包括当归、白芍、川芎等,这些中草药富含活血化瘀的成分,可以帮助改善气血循环,减轻月经痛和腹痛。

2. 温经活血的药物温经活血的药物在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桃仁、红花、益母草等都具有温经活血的作用,可以缓解经痛,促进血流,改善病情。

3. 草药调理月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常伴有月经不调的情况,中医可以使用一些调理月经的草药来改善这种情况。

常用的草药包括当归、益母草、柴胡等,通过调理气血、舒缓肌肉、促进内分泌的平衡,可以达到调理月经的效果。

三、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理经络、舒缓经痛,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其他症状。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气海等。

四、中医养生除了草药和针灸治疗外,中医养生也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女性应该注意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避免寒凉食物的摄入,保持情绪稳定等。

总结起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草药调理气血、温经活血的药物、草药调理月经、针灸治疗以及中医养生。

这些方法可以改善气血循环,调理月经,缓解经痛和腹痛,并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论治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论治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中医“痛经”、“症瘕”范畴。

其诊断疗效标准应参考198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委员会拟定的条件。

治疗方法可分为辨证论治、专方专药及外治3种。

辨证分为:(1)肝肾不足型用五子补肾丸合桃红四物汤;(2)瘀积少腹型,用少腹逐瘀汤;(3)瘀湿交阴型,用桂枝茯苓丸合五味消毒饮。

在辨证选药上,应特别重视益肾与活血的关系。

从病理看,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为“离经之血”。

积聚日久而成为症瘕。

由于阳气有助于血水之运化,子宫经血又依赖于冲任受经络的输注。

若肾阳不足则任脉通畅乏力,经血更易结聚,所以“血瘕”之形成与阳气关系密切,符合中医“久病多虚”、“久病及肾”的理论。

从治法看,我们曾用单纯活血化瘀与补肾化瘀两组进行临床对照观察,发现补肾化瘀组能明显改变痛经的程度及其相关症状:腰酸、胃寒、舌淡脉细外,卵巢功能恢复亦明显加快。

BBT、E2、P、PGF2a趋于正常,受孕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提示益肾活血且有“通”和“补”的相辅相成作用。

对无排卵或黄体不健所致的不孕可调节内分泌功能达到调经促孕之目的。

从用药看,活血中我们注意通腑逐瘀,改变下焦腑气不通而影响下焦气血运行之状态,首选大黄10g,枳实15g;在益肾中重在温肾益气,补养奇经用巴戟天24g,蛇床子15g。

一般补肾与活血的比例以1:3为妥,可结合月经周期的不同时间而适当调整,经前期重在化瘀通腑佐以益肾,可选皂刺15g,水蛭10g(研末吞服或装空心胶囊),大黄10g,三棱20g,丹参20g等,排卵期注意温肾补阳,多选巴戟天24g,熟附块10g(痛甚易川乌10g),桂枝12g,黄芪30g,以保证体内阳气的水平,同时应用活血药以促进排卵。

进一步的观察表明本病合并不孕症的患者血清泌乳素(PRL)升高,血清T1/T比值下降,腹腔液PRL、TXA2PG浓度异常升高,因此我们在补肾活血法辨证的基础上,结合客观指标检测,对PRL增高者加用芍药甘草汤,TXA2升者加用血竭、地鳖虫,细胞免疫功能T4/T8比值下降者加用党参、鹿角片,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者加大活血化瘀药的剂量。

中医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医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医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其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放使疼痛发作;或因脏腑不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气聚为瘕,血结为癥。

因此中医在辩证后常将它分为肾气亏损型、肾虚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气虚瘀阻型、寒凝瘀阻型、热郁血瘀型和湿热蕴结型这几种类型来治疗,下面我们就详细地来了解一下中医究竟是如何治疗的。

1、肾气亏损型此类型患者症见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腰酸腿软,小便清长,面色晦黯,头晕耳鸣,辩其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以补肾填精、养血止痛为主,方用调肝汤加减。

2、肾虚血瘀型此类型患者症见经期先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淋漓不尽,或见血块,经行或经后腹痛,腰脊酸楚,引及下肢及破臀,头晕目眩,日久不孕或易流产,辩其舌黯滞,或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沉细而涩。

治以益肾调经,活血祛瘀为主,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3、气滞血瘀型此类型患者症见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经前、经行下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前后阴坠胀欲便,腹中积块,辩其舌紫暗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

治以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4、气虚瘀阻型此类型患者症见经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经行或经后腹痛、喜按喜温,肛门重坠、频欲临厕,大便塘薄,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常伴有头晕目眩,辩其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软无力。

治以益气行气、活血化瘀为主,方用理冲汤加减。

5、寒凝瘀阻型此类型患者症见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下腹结块,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辩其舌紫暗,苔薄白,脉沉紧等症。

治以温经散寒、活血祛瘀为主,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味。

6、热郁血瘀型此类型患者症见经前或经行,或经后发热,腹痛,甚则经期高热直至经净恢复正常,痛剧热甚,痛处喜冷拒按,辩其舌边尖红,舌边有换瘀或瘀点,苔薄微黄,脉弦数。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冯冬兰;查道成;刘源瀛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4(020)005
【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针对不同病因分型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方法:通过查阅各类文献、教科书,结合笔者已有的中医学知识基础和治疗经验,总结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中医证型和辨证治疗方法.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中医学“癥瘕”、“痛经”、“月经不调”等范畴,发病机理主要是瘀血阻滞,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活血化瘀.中医证型可分为血瘀型、气滞血瘀型、肾虚血瘀型、寒凝血瘀型、热瘀互结型等,其主要治法有活血清瘀法、行气化瘀法、补肾化瘀法、温经化瘀法、清热化瘀法.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使用中医辨证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
【总页数】2页(P656-657)
【作者】冯冬兰;查道成;刘源瀛
【作者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 473061;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 473061;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 261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1.71
【相关文献】
1.中医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J], 刘洪梅;王哲
2.中医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 [J], 孙伟伟;赵瑞华;李晶秋;武颖
3.孕三烯酮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2例疗效观察 [J], 王静
4.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疗与临床疗效研究 [J], 张丽梅
5.中医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探究 [J], 赵春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学发病机理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中医学“癥瘕”、“痛经”、“月经不调”等范畴,许多中医学者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探索,多认为该病与血瘀有关。

“瘀血”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

《景岳全书·妇人规》中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描述有:“瘀血留滞作,唯妇人有之。

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

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矣。

”说的是子宫瘀血滞留的症状发生在经期或者产后,内伤生冷或者外受风寒,抑或是患者发怒而伤肝都会导致体内气机逆行,宫血滞留; 忧愁、心思郁结会伤脾,患者气虚则血液运行不顺而瘀滞; 过度劳累则气弱,气弱则不行。

经血停留在体内会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血液积蓄在内,导致月经不调,气血运行受阻。

《内经》所说“不通则痛”,瘀血阻滞,所以患者常腹痛或者持续性的小腹疼痛,这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常见症状。

血液的运行受阻,经络受损,会影响女性的受孕机能进而导致不孕。

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证型
2. 1 血瘀型
患者在经期或者产后生活不注意,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都会导致冲脉和任脉受到损伤,子宫排出瘀血的功能异常,月经期间虽然经血也会排出,但是不按正常轨道运行,部分经血不能排出,导致“离经之血”留滞在体内,蓄积于盆腔变成血瘀,瘀血阻滞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瘀血蓄积在内,结成包块则形成血瘀之证。

2. 2 气滞血瘀型
患者平时有抑郁的症状,或者经期心情不好,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通畅,“不通则痛”。

瘀血在子宫内积聚,气机郁滞,经期宫血充盈,加上气机不利,瘀阻就更加严重,临床症状表现为气滞血瘀型。

2. 3 肾虚血瘀型
肾为藏精之腑,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起重要的作用,胞络系于肾。

五脏真气的根本是肾,正所谓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生命之源、元气之居。

所以五脏如果受到损伤到一定程度必然伤及肾,肾虚则肾气衰微,无力运行血液,导致瘀血; 肾虚导致冲任气虚,固摄失职,
不能摄精成孕,由此导致不孕。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程较长,易损伤肾气,其症状表现为肾虚血瘀型。

2. 4 寒凝血瘀型
患者体质为阳虚,或久病伤及阳气,导致阴寒生于内,或经期、生产时受寒、淋雨、涉水、游泳,或贪食生冷的东西,或居住的地方潮湿、寒邪、湿邪入侵,损伤机体的阳气,寒气在体内流窜,凝滞胞脉,导致胞脉气血凝滞阻塞,不通则痛,从而引起痛经,形成寒凝血瘀证型。

2. 5 热瘀互结型
热瘀互结型患者的体质多为内热之体,又因为血瘀存在的时间比较久,蕴生火热。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是血瘀且病程较长,易瘀久化热,或长时间气郁,五志化火,或热邪入侵,热灼血脉,瘀热蕴藏于体内,热瘀相互纠结,蕴结于下焦,由此形成。

3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疗法和常用药物
3. 1 活血消瘀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根本病因是血瘀,使用活血消瘀法可以直接去除基本病因、改善瘀血的状况。

常用的12 味中药是赤芍、丹参、莪术、
当归、水蛭、鳖甲、延胡索、桃仁、三棱、桂枝、蒲黄、五灵脂,其中有些中药是药对,既增强药效、活血化瘀,又克服了单一用药的不足。

三棱、莪术共用,可以化除瘀血,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当归、丹参共用,可以补血、活血、通经; 蒲黄、五灵脂共用,可以祛瘀止痛; 鳖甲可以软坚散结,滋阴潜阳,再辅以赤芍,能避免方中其他的活血药物药效过于辛温导致机体温燥。

3. 2 行气化瘀法
气主导血的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而血又是气的根本,血液瘀滞必然导致气运行不通畅,所以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采用行气化瘀法。

最常用的12 味中药是赤芍、当归、丹参、枳壳、香附、桃仁、莪术、川芎、延胡索、三棱、五灵脂、红花。

其中香附、延胡索的作用是疏肝理气,三棱、莪术可以化除瘀血、破血行气,枳壳的作用是行气散结,其他几味中药的作用是活血止痛。

3. 3 补肾化瘀法
肾为先天之本,对于肾虚血瘀型患者,补肾、化瘀、活血是根本治法。

现代的许多医学研究也证实,补肾活血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最常用的12 味中药是菟丝子、莪术、三棱、当归、赤芍、仙灵脾、香附、续断、丹皮、穿山甲、丹参、延胡索。

其中补益药有菟丝子、当归、仙
灵脾、续断,菟丝子、仙灵脾、续断的功效是补肝肾,其他各味药有补血活血功效。

3. 4 温经化瘀法
寒邪凝滞在经脉就会导致血液瘀滞、气机阻塞、不通则痛。

根据《内经》中记载的“温则消而去之”,对寒凝血瘀型患者采用温经止痛、活血化瘀方法,可以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12 味中药是当归、赤芍、川芎、蒲黄、五灵脂、小茴香、干姜、没药、延胡索、桂枝、香附、肉桂。

小茴香、干姜、肉桂的作用是温中散寒,去除体内寒气瘀滞并止痛。

当归、桂枝共用,可以温煦经络、散寒止痛,滋养血液,使脉络通畅。

其他各味中药皆有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

3. 5 清热化瘀法
热瘀互结型患者往往有明显的热证,具体表现为腹部灼热、大便干结,常有低热、或经期体温升高等,故采用清热化瘀法。

常用的12 味中药有桃仁、败酱草、赤芍、香附、丹参、蒲黄、甘草、牡蛎、水蛭、蟅虫、薏苡仁、莪术。

败酱草、赤芍、薏苡仁共用,可以起到清热、解毒、凉血的作用,其他各味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疗效,甘草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

4 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病机较复杂,使用中医辨证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

除临床辨证分型治疗外,陈颐总结司徒仪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辨证与经验,认为经期以化瘀止痛为主,非经期以补虚为主兼活血化瘀,以补肾活血方( 菟丝子、续断、桑寄生、当归、丹参等) 为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临床取得不错疗效[1]。

闫清雅总结夏阳运用周期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证痛经经验,以活血化瘀法为主,结合月经周期不同时期论治: 非经期以益气补肾、软坚散结缓治其本,采用攻补兼施、缓消癥块方( 黄芪、党参、菟丝子、黄精、三棱、莪术、山慈姑、半枝莲、桂枝、茯苓、丹皮、赤芍、桃仁、夏枯草、浙贝母、丹参、穿山甲、延胡索、皂角刺) ,经前7 d 与经期以温经散寒、补血调气方( 当归、赤芍、川芎、炮姜、延胡索、五灵脂、小茴香、蒲黄、桂枝、没药、三棱、莪术、红花、九香虫、土鳖虫、血竭) ,按月经周期进行阶段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推动着临床治疗内异症的进步,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为临床治疗该病开辟了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陈颐.司徒仪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思路与经验[J].新中医,2011,43( 12) : 154-155.
[2 ]闫清雅,夏阳.夏阳周期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介绍[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 10) : 1966-19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