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失健运(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医学知识之脾气虚
脾气虚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白光)白或萎黄,或见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
病机分析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谷内停,故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负担加重,故腹胀更甚;水湿不运,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四肢,脾虚日久肢体失养,故神倦乏力;中气不足故少气懒言;脾虚失运,水湿浸淫肌表,故面色(白光)白,浮肿;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日久可致营血亏虚,或气血两虚之证;肌肤失去血的濡养和温煦,可致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浮弱,是脾气虚弱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脾虚证的变化较多,不同病人表现差异很大。
但作为气虚证,不难与心和肾相鉴别,后者各有独特的定位症状。
比较相关的是胃、肠两腑。
由于气虚多归于脾,胃肠气虚故多从脾治。
因此,确定气虚,排除心脏、肾脏气虚,则大多为脾气虚。
另外便是与下面介绍的几个湿证相区别,详述于后。
辨证注意点首先是气虚。
其次脾所主的功能减弱。
如运化水谷功能减退可见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或见腹泻(腹痛不甚,无秽臭),再发展下去可见消瘦,面色不华,或虚浮等气虚。
再次,排除湿、痰之证,如苔腻舌胖,形丰等。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脾失健运——精选推荐
脾失健运脾失健运:指脾脏运化功能失常,脾主运化,脾阳虚则运化失职,不能升清。
脾主运化,脾阳虚则运化失职,轻则出现腹胀纳呆、肠鸣、泄泻等症。
久则⾯黄肌瘦,四肢⽆⼒;若⽔湿困阻则四肢浮肿,或成痰饮等症。
治宜健脾为主。
· 脾失健运摘要:脾失健运病因病理学术语。
指脾运化功能失常的病机。
脾主运化,脾阳虚则运化失职,不能升清。
肝风所致脾失健运:或劳倦内伤脾胃,致脾失健运,痰湿内⽣,引动肝风所致。
临床多见于形体肥胖,少于运动,脾运呆滞,⾷不运化。
· 肝脾不调引起的脾失健运:肝脾不调病证名。
指肝⽓不和引起脾失健运,肝脾功能失调的病证。
肝⽓过盛,横逆犯脾胃,导致肝⽓不调。
· 肝⽓犯脾引起的脾失健运:肝⽓横逆症状,以及腹胀纳呆,嗳⽓吞酸,⼤便溏泄等脾失健运症状。
治宜疏肝健脾,以疏肝为主。
· 积热湿困脾实腹胀引起的脾失健运:胀病证名。
指脾为湿热所伤⽽引致之腹胀。
多由厚味伤及脾胃,积热与湿邪困脾,脾失健运所致。
· 产后痞满引起的脾失健运:多因产妇平素胃⽓虚弱,产后饮⾷不节,重伤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症见胃脘部痞满不舒,嗳⽓腹胀。
· 肺⽓虚弱,⼦盗母⽓引起的脾失健运: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关系。
如脾⼟为母,肺⾦为⼦,肺⽓虚弱,可发展为脾失健运。
是为⼦盗母⽓。
· 运脾:, 疗学术语。
指⼀种治法。
⽤健脾燥湿的药物治疗湿邪困脾,加强脾脏运化功能的⽅法。
能开脾⽓之郁,疏脾湿之蕴,散脾经之寒,舒脾运之滞,为运脾要药;佩兰芳⾹化湿;陈⽪理⽓助运,健脾。
脾失健运与积滞的区别厌⾷与积滞,两者症状很类似,但积滞在厌⾷的基础上⼜有⾷积的,积滞的厌⾷是⾷积厌⾷与积滞⽽致,您可以参考“哮与喘”之间的关系类⽐理解:“喘不兼哮,哮必兼喘”,当然这种关系不是很严格。
另外还有⼀句话“胃不和则卧不安”,这也是⼀个鉴别点。
脾失健运症状⾷欲不振,厌恶进⾷,⾷⽽乏味,或伴胸脘痞闷,嗳⽓泛恶,⼤便不调,偶尔多⾷后则脘腹饱胀,形体尚可,精神正常,⾆淡红,苔薄⽩或薄腻,脉尚有⼒。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脾 健 不 在 补 贵 在 运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 上 海
)
江 育 仁
全国著名中医儿科学家。男, 8:8B 年 """""""""""""""" 汉族, 江苏省常熟市人。 8:CD 年毕业于上 88 月生, """""""""""""""""""""" 海中国医学院。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主 """""""""""""""""""""" 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科委员会 """""""""""""""""""""" 全国名老中 名誉会长、 江苏省中医学会名誉会长、 """""""""""""""""""""" 医,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专家、 高等中医药院 """""""""""""""""""""" 校教材编审委员、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顾问委员。 """""""""""""""""""""" 8::9 年被国家遴选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 """""""""""""""""""""" 学术经验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人事部授 """""""""""""""""""""" 予终身教授。 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收入 """""""""""""""""""""" 。 《世界名人辞典》 """"""" 江老从医 B9 余年, 对中医儿科急性热病、 脾胃 """""""""""""""""""""" 肺系疾病等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 疾病、 """""""""""""""""""""" 经验。B9 年代主持制订的麻疹肺炎辨证诊治标准 """""""""""""""""""""" 推行于全国, 以热、 痰、 风理论指导流行性乙型脑炎 """""""""""""""""""""" 对历代具有 辨证治疗的经验由国家科委刊行推广, """""""""""""""""""""" 争议的疳症病名, 经过大量病例的验证, 统一了以疳 """""""""""""""""""""" 气、 疳积、 干疳分证治疗的经验载入了大学教材。D9 """""""""""""""""""""" 年代提出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学术观点, 指导以运 """""""""""""""""""""" 脾法为主治疗多种小儿脾胃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以 “不在邪多, 而在正虚” 理论指导小儿反复呼吸道 """""""""""""""""""""" 感染防治的科研, 研究成果分别获得了江苏省科技 """""""""""""""""""""" 进步奖和江苏省卫生厅科研成果奖。 """"""""""""""" 江老执教 E9 余载, 8:F: 年开始培养中医儿科学 """""""""""""""""""""" 硕士研究生, 8:DF 年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中医儿科博 """""""""""""""""""""" 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儿科学术带头人和 士点, """""""""""""""""""""" 教 学术骨干。编写了解放后第一本 《中医儿科学》 """""""""""""""""""""" 材, 是历版全国统编教材 《中医儿科学》 的主要编者, """""""""""""""""""""" 主编、 编著出版 几十年来, 发表了学术论文 F9 多篇, """""""""""""""""""""" 了 《中医儿科诊疗学》 、 《 中医儿科临床手册》 、 《 中医 """""""""""""""""""""" 儿科学》 《实用中医儿科学》 、 等学术著作 79 余部。 """"""""""""""""""""
脾不健运的根源有二:一是脾气难升,一是脾湿过重
脾不健运的根源有二:一是脾气难升,一是脾湿过重展开全文脾的性格,教材一般把它表达为生理特性。
什么叫生理特性?也就是指那个脏腑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比如一个人的性格,有刚猛的,有安静的,有温柔的。
脾的性格是什么?一、脾的第一重性格:脾气主升脾气主升,指的是上升、升举,脾的气机运动形式以上升为主。
脾气能升,则脾气健旺、生理功能正常,所以《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
”脾气上升的意思,应该与天地交感中的“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气象模式中的“地气上为云”有关。
脾属土,应坤地,地气上升,在人体就应该是脾气当升。
脾气主升的正常、异常表现脾气的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升水谷精微与津液这一功能也叫“升清”。
脾主升清是指脾将水谷精微与津液向上输送到心肺与头目,它所化生的气血,经心脉运载,尤其是肺的宣发与肃降,布散到全身上下内外。
这就是脾与肺的协调,在“地气上为云”之后再接“天气下为雨”,而起到一个精微物质与津液如“雾露之概”营养、滋润全身的作用。
升清,实际就是对脾运化的“运”的大方向上的概括。
生理上,脾功能正常,则脾气上升。
这样,脾运化水谷与水液的功能就能发挥正常,水精四布,就不会有脏腑失养,或水湿痰饮停聚。
所以,脾的功能以能上升来彰显它的健旺,就有了“脾以升为健”的说法。
如果脾气虚衰或脾气被湿所遏,那么,它的升动转输就会失常。
清气不得上达以养头目,可见头目眩晕,精神疲惫,或者耳鸣。
这里提示一下,很多人一看耳鸣两个字,下意识地就觉得一定是肾虚,其实不一定啊!耳鸣一般先分虚实:实证的耳鸣,一般是急性起病,耳鸣的声音很大,用手捂住耳朵,声音更大,这一般是肝胆火,循着胆经上炎。
因为,耳朵是胆经所经过。
慢性的耳鸣或者耳聋,是虚证。
而虚证之中,大部分是属于肾虚,但是虚症之中也有脾气虚的可能,是由于脾气不升,清气不能上养清窍所致。
如果清气不升,停留在中焦,就见腹胀满闷,不想吃饭。
如果清气不但不升,反而下降,那么就容易见到便溏、泄泻,或者大便之中见到饭粒菜渣,或者其他没有消化的东西;甚至人体的精微物质从下窍而出,也算清气下陷,比如随小便而出的蛋白量,或尿有甜味等。
小儿推拿脾胃虚弱、便秘,运水入土了解一下!
⼩⼉推拿脾胃虚弱、便秘,运⽔⼊⼟了解⼀下!⼩⼉的⾝体和成⼈相⽐,形体还未成型,各⽅⾯都还未发育完全,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未充。
家⾥有孩⼦,家长们都会对其⾮常关⼼,天冷了是不是得加⾐服啊,别让风吹到了,可千万别受凉感冒了;吃的东西可不可⼝,能不能消化啊,别吃坏了等等。
不过好在⼩孩⼦脏⽓清灵,易趋康复。
所以啊,不管是治病还是保健,推拿对于⼩孩⼦来说是再好不过了。
今天我们继续为⼤家介绍⼩⼉推拿的⽳位——运⽔⼊⼟。
运⽔⼊⼟,听到这个名字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是怎么到⼟⾥去的呢?其实这是⼀个⽳位,因为操作的⽅向⽽命名的名字。
五⾏中的⽔和⼟,分别对应肾和脾,⽽⼩⼉的⼿指,⼩指是肾,⼤指是脾,这么⼀来,⼤家就懂了,运⽔⼊⼟是指从⼩指运到⼤指。
在古《⼩⼉按摩经·⼿诀》:“以⼀⼿从肾经推去,经兑、⼲、坎、⾉⼟脾⼟按之,脾⼟太旺,⽔⽕不能既济,⽤之,盖治脾⼟虚弱。
”⽤治脾胃虚弱,⾷⾕不化等证。
《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法名》:“⼟者胃⼟也,在门⽳上,属⾉宫;⽔者肾⽔也,在⼩指外边些。
运者以我⼤指,从⼩⼉⼩指侧巅,推往⼲、坎、⾉也。
此治能治⼤⼩便结。
”上⾯记载和介绍了运⽔⼊⼟的操作⽅法和作⽤,是可以⽤于脾胃虚弱和便秘的。
运⽔⼊⼟【部位】在⼿掌⾯,⼩指尺侧缘沿⼿掌边缘⾄拇指桡侧尖端成⼀弧形曲线。
【操作⽅法】⽤左⼿握住患⼉左⼿⼿指,使⼿掌向上,⽤右⼿拇指侧⾯,⾃患⼉⼩指端循⼿掌边缘,向上推运⾄拇指端为⼀遍。
操作100-300遍。
【操作演⽰】【功效作⽤】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多⽤于久病、虚证。
【主治】常⽤于由于脾胃虚弱导致的完⾕不化(腹泻且粪便中夹有⼤量未消化的⾷物),腹泻、便秘等症。
脾常不⾜是⼩⼉脾胃之主要特点,不⾜并不是病理的虚弱,⽽是⼀种⽣理状态。
因此,在给孩⼦吃东西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过多,超出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反倒会出现其他的情况,在《育婴家秘·调理脾胃》中记载“所以调理脾胃者,节其饮⾷,适其寒温,为中和之道也。
脾失健运的常见原因
脾失健运的常见原因脾失健运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体质表现,是指人体的脾胃功能失调,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营养物质无法被充分吸收利用,导致多种症状的发生。
脾失健运的常见原因较为复杂,包括饮食不当、情志不畅、生活习惯不健康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脾失健运的常见原因。
首先,饮食不当是导致脾失健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脾喜燥而恶湿,所以过多的湿气容易侵袭脾胃,导致脾失健运。
例如,长期饮食过于油腻、寒凉、生冷及过多含糖的食物会造成脾胃消化力下降,导致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等症状。
此外,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嗜食生冷食物等均会对脾胃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引发脾失健运。
其次,情志不畅也是脾失健运的重要原因。
情志不畅包括情绪波动大、忧郁、烦躁等不良情绪状态。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影响脾胃的正常运行。
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下,脾胃会受到损伤,消化吸收功能下降,从而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因此,保持心情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对于维持脾胃健康非常重要,有利于预防脾失健运的发生。
此外,生活习惯不健康也是导致脾失健运的因素之一。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大部分人饮食不规律,经常熬夜、吃零食、饮酒过量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都会对脾胃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熬夜会干扰脾胃的正常运转,导致消化功能下降;吃零食和饮酒过量则会增加脾胃的负担,影响其正常运行。
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戒烟限酒、合理饮食等都是预防脾失健运的重要措施。
除了上述因素外,脾失健运的发生还与体质和环境因素有关。
体质方面,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差异会导致脾藏气血营养之力的强弱。
例如,先天禀赋薄弱的人容易出现脾失健运。
环境方面,大气候的湿热、湿寒、寒湿等具有潮湿特性的气候条件也会导致脾气孤横,使脾失健运更易发生。
因此,人们应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和所处环境,采取相应的调养措施,提高脾胃的抗病能力。
综上所述,脾失健运的常见原因包括饮食不当、情志不畅、生活习惯不健康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中医五行治病之脾肺失调,胃强脾弱,肾阳虚弱
中医五行治病之脾肺失调,胃强脾弱,肾阳虚弱胃强脾弱一般是指胃的消化功能过强,出现消谷善饥,脾的功能减弱而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充养机体,在临床中,常见到胃纳如常或食欲旺盛,而大便不化,或溏薄泄泻,脾运化弱,胃纳强,常辨证为胃强脾弱证.清叶天士评述《脾胃论》日:盖东恒之法,不过详于论脾,而略于治胃耳!乃后人宗其意,竟将脾胃总论,即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举世皆然。
胃强脾弱证,就反映了脾胃分治的必要性。
叶士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多食易饥,反见消瘦,食后困倦,嗳气频作,神疲乏力,轻度口臭,大便溏薄,舌红苔黄腻,舌质胖大边有齿痕,易发口腔溃疡,此时多有便秘症状!中医里有个专有名词叫胃强脾弱,其含义显而易见,就是能吃而不能消化。
胃是受纳器官,脾是运化器官。
运化包含运和化两层含义,化是将胃肠中的饮食化成营养精微物质,运是把这些营养精微运输到全身各处,成为人体的气血。
有时我们虽然吃了很多东西,但脾化的能力太弱,无力将食物转化成营养精微。
这就像是一家工厂,虽然买进了大批原料,但是工厂的机器设备太差,加工出来的东西不是半成品就是残次品,根本无法正常使1/ 20用。
你以为你身上的那些赘肉是营养过剩吗?不是,它们就是一堆运不出去的废品,当你身体需要能量时,它们不是储备,它们不会转化成气血来供你使用;反之,它们却阻碍你生成新的气血,就像工厂的成品仓库本是用来储备成品的,现在却堆满了半成品、残次品。
这些半成品、残次品不会变成工厂的有效资金,却长年占据着成品库,使成品无法储存,无法实现价值。
身体也是一样,赘肉占据了正常肌肉的位置,痰浊瘀血占据了新鲜气血的空间,使人体的气血能量无法生成。
中医五行理论篇肾,五行属水,主管人体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种物质,是人体的根本。
肝,五行属木,主管人体营养质和有毒物质的转化,是人体的化工厂。
心,五行属火,主管人体血液循环,并把含有较多氧和的血身各处。
脾,五行属土,主管人体营养吸收并把胃肠吸收的营养物质经过肺和心液输送到全身。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脾病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脾病辨证脾病是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水湿停留,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变化。
因此,临床以腹胀或痛,食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为脾病的常见症状。
一、脾气虚证[概念]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亦称脾失健运证。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食后胀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见肥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辨证要点]以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证并见。
二、脾虚气陷证[概念]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
又称脾气下陷证、中气下陷证[临床表现]脘腹坠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或久泄不止,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米泔。
并见脾气虚证。
[辨证要点]体虚气坠,内脏下垂。
三、脾阳虚证[概念]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又称脾虚寒证。
[临床表现]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肢冷,食少便溏,或浮肿,小便短少,或带下量多而清稀,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辨证要点]脾虚失运,消化机能减弱与虚寒症并见。
四、脾不统血证[概念]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溢脉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又称气不摄血证。
[临床表现]各种出血,如便血、溺血、肌衄、鼻衄、月经过多、崩漏,并见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脾气虚证与出血并见。
五、寒湿困脾证[概念]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
又称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
在六经辨证中,一般归属于太阴病证。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或痛,口腻纳呆,泛恶欲吐,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身目黄而晦暗,或妇女白带量多,舌体胖,苔白腻或白滑,脉缓弱或沉细。
[辨证要点]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见症。
六、湿热蕴脾证[概念]湿热内蕴中焦,脾气纳运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又称中焦湿热证、脾胃湿热证。
中医如何从经络学说诊治脾胃虚弱
中医如何从经络学说诊治脾胃虚弱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经络学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也是治疗疾病的有效途径。
对于脾胃虚弱这一常见的病症,中医通过经络学说能够进行精准的诊治,从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脾胃在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输。
当脾胃功能虚弱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乏力、消瘦等。
那么,中医是如何运用经络学说来诊治脾胃虚弱的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与脾胃相关的经络。
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是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条经络。
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下肢内侧前缘上行,经过腹部,止于胸部。
胃经起于面部,下行经过颈部、胸部、腹部,沿下肢外侧前缘下行,止于足次趾外侧端。
在诊断方面,中医通过观察经络循行部位的症状来判断脾胃的健康状况。
如果在脾经或胃经的循行路线上出现疼痛、麻木、酸胀、结节等异常感觉或体征,就可能提示脾胃存在问题。
例如,有些人在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附近有压痛,这可能是脾胃虚弱的表现之一。
此外,中医还会通过切按经络上的穴位来辅助诊断。
比如,按压脾俞穴(位于背部,第 11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和胃俞穴(位于背部,第 12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如果患者感觉疼痛或酸麻,也可能反映出脾胃的虚弱状态。
在治疗方面,中医运用经络学说的方法多种多样。
针灸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
通过针刺脾经和胃经上的穴位,可以调节脾胃的气血运行,恢复其正常功能。
例如,针刺足三里穴能够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针刺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4 寸)可以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艾灸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作用。
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艾灸脾俞、胃俞、中脘、神阙(位于脐中央)等穴位,可以振奋脾胃阳气,改善脾胃虚弱的症状。
推拿按摩同样能够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来调理脾胃。
脾胃湿热(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脾胃湿热(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脾胃湿热,中医证候名,亦称中焦湿热。
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
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以清热利湿为主。
该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
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二病因病机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有多种病因,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
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因此其病因有三方面:1.感受外邪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
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
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
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2.饮食不节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
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
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因,胃虽喜润恶燥,但脾胃湿热的形成与胃也有直接的关系。
食物先由胃纳,临床常先见胃纳失常的症状如胃脘痞满、纳呆、恶心等。
中医基础知识-脾胃病
故曰:”肾泄者,五更泄也。其原为肾阳虚亏,既不能温养子脾,又不能禁固于下,故遇子后阳生之时,其气不振,阴寒反胜,则腹鸣奔响作胀,泻去一、二行乃安。此病藏于肾,宜治于下而不宜治中”(《华佗神医秘传》)。
水液代谢紊乱:脾虚不能制水,水湿壅盛,必损其阳,故脾虚及肾,肾阳亦衰。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脾阳益虚。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水无所主而妄行,则水液潴留,泛滥为患,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
2
(3)脾不统血:多为久病脾虚,不能统摄血液循其常道运行的某些出血证。可有便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血色紫暗)、尿血(无痛尿血)以及月经过多、崩(阴道突起大量流血)漏(长期阴道少量流血、淋漓难尽)不止。伴有腹部隐痛、食欲减退、大便稀薄、精神疲倦、懒言、面色萎黄,口不渴、尿清长,有的还可能有四肢困乏或皮下出血、舌质淡、脉细弱等证候。本证可见于溃疡病出血、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或肾结核等病。
(三)、机制分析
二、辨脾不统血证
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不足,统血无权,血溢出脉外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或劳倦伤脾所引起。
(一)、含义
辨证要点
以出血和脾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
以出血为主症,有血色淡、病程长、病势缓的特点
有纳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脾气虚的定位症状
本证以脾气不足,统血无权为主要病机
脾 病
无论何种原因损伤脾气,致脾气不能输精于肺,即可造成脾虚及肺证。此证临床常见少气乏力,纳少便溏,咳嗽多痰,甚至出现面足浮肿,苔白脉濡弱等。此乃脾肺气虚之候。当补脾肺之气。治此病,笔用常用五味异功散(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炙甘草)加黄芪、山药、五味子、桔梗,或更加薏苡仁、车前子治之,其效颇佳。
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运脾法在儿科临床的实践意义
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运脾法在儿科临床的实践意义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运脾法在儿科临床的实践意义作者/江育仁“脾主运化”“脾健则运”是脾的正常生理功能之一。
产生脾失健运的因素很多,其临床证候的表现虽有不同,而脾失运化的病机转归则是一致的。
小儿时期的体质特点为“脾常不足”,所以易患脾胃疾病。
在治疗上,偏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脾伤正。
因此,必须掌握病情的实质,时时以维护脾气为主,方不致偾事。
运脾一法,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的。
运脾法,并非独立的一种治法,而是属于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中的和法。
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者谓之“运”。
运者,有行、转、旋、动之义,皆动而不息之意。
运与化,是脾的功能。
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
故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
这是运脾法的基本概念。
“运脾”一名,见于张隐庵《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
其补脾与运脾的区别,在于白术的性能是守而不走;苍术的性能是走而不守。
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
脾胃疾病,在儿科中占重要发病地位。
由于脾运失健而产生的脾胃病变,临床上更为多见。
因此,对“运脾”法的探索研究,无论从理论和临床方面,均有其现实意义。
脾失健运与生理病理的关系脾的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输布精微,分化水湿。
其精华之气,经脾气之升发,散津于五脏,敷布于六腑。
清者属阴,性精专,故化生血脉,而周行于经隧之中,是为营气;浊者属阳,性剽悍滑利,故不循经络而直达肌表,充实于皮肉之间,是为卫气。
所以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说。
此即“脾主运化”的正常生理功能。
由于小儿脾气未充,运化力弱,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营养的需求量又高。
加之喂养方法不当,饮食的过量与不足,或突然改变饮食品种,盲目增加过高的营养物质,超越正常的脾胃耐受能力;或先天禀赋不足,环境气候的变迁等等,皆能影响和导致脾失运化,而发生种种的脾胃病变。
常见脾失运化的小儿病证很多,这与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有关,最突出者为“疳症”与“厌食症”(皆有慢性营养障碍的表现)。
脾虚患者的运动调摄
衣食住行科学健身脾虚(包括脾胃虚弱)是中医学概念,就是肠胃不好、消化不良并进而发生身体虚弱等一系列症状与体征。
中医学里说的脾脏,大略包括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如胃、小肠、胰腺、肝胆)以及部分内分泌腺的功能。
中医学认为,脾为仓禀之官,在体为肉,开窍于口。
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生化气血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
脾又具有统血、主肌肉四肢等重要生理功能,故古人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的功能主要为受纳水谷与运化,所以其致病因素多系饥饱劳倦所伤,影响水谷的消化吸收,使脾胃之受纳、腐熟、转输、运化等功能失调。
脾之为病,其证候不外虚实寒热等方面,其中以脾胃虚弱最为常见。
如脾阳虚衰,会出现面黄少华,脘冷或泛清水,纳少腹胀,食入腹胀更甚,喜热饮,便溏,舌淡、苔白,脉弱等。
而脾气虚弱者,会出现纳食减少,语言低微,四肢无力,肠鸣腹胀,大便溏薄而便意频频,舌淡、苔薄白,脉缓细等。
脾气虚甚,还会出现内脏下垂现象,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脾胃虚弱包含在许多疾病尤其是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胃下垂、钩虫感染引起的贫血等。
脾虚证候,除了接受医生的治疗,服用药物,注意饮食保养之外,运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且疗效明显,效果巩固。
1.仰卧起坐此法能使腹肌的力量增强,有助于纠治脾胃虚弱。
方法:仰卧床上,两臂伸直,双下肢不动,靠腹肌的收缩力量坐起,然后躺下,再重复进行。
每天3次,每次10分钟。
注意的是,饭后30分钟内不宜做这项运动,以免影响消化。
2.健脾体操①屈腿运动:仰卧位,两腿同时屈膝提起,使大腿贴腹,然后还原,重复10次;②举腿运动:仰卧位,两腿同时举起(膝关节保持伸直),然后缓慢放下,重复10次;③踏车运动:仰卧位,轮流屈伸两腿,模仿踏自行车动作,快而灵活,屈伸范围尽量大,每次30秒。
3.叩齿运动《千金方》言:“每晨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齿即牢密。
【脾失健运】病因
【脾失健运】病因概述脾失健运是中医脏腑辨证的病机名称,是指因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或他病日久,损伤脾胃,使脾脏运化功能失常,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溏薄,舌淡红,苔薄白或薄腻,脉尚有力。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对整个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运化是脾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的功能的总和,脾气不足则运化失职,会影响水谷转输和水液代谢。
脾失健运影响到水谷运化时,初期可见纳呆、腹胀、肠鸣、泄泻等;日久则面黄,消瘦,四肢无力,少气懒言。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所以当脾失健运影响到水液化生及转输功能时,若水液化生障碍会导致津液不足,则机体失润;若水湿困脾,使脾的转输功能受损,水液停聚而致水湿痰饮,则可见四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
病因病机脾失健运的主要病因是脾胃虚弱,运化无力。
其原因多见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
临床表现脾主运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化水谷精微物质功能减弱,表现为脾胃虚弱的症状,可见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等营养不良症状。
二是运化水湿功能减弱,表现为脘腹胀满、纳差、泄泻,浮肿,小便不利,四肢困倦、呕恶、舌苔厚腻等水湿内停症状。
若因脾气虚弱日久导致脾阳虚衰,除典型表现之外,还可见面色㿠白、神疲乏力、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四肢不温、肢体困重、小便不利、带下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等脾阳虚的表现。
辩证施治1.脾失健运多由脾胃虚弱引起,以益气健脾为治疗原则,方药可选择四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常用白术、山药、砂仁等健脾药。
泄泻为主可用参苓白术散。
2.若气虚日久损伤脾阳,腹痛泄泻,寒象明显者,治宜温中健脾,方选附子理中汤,可加用炮姜、肉桂等温里药。
3.若水湿困脾,湿阻中焦,治宜健脾燥湿,方选平胃散。
可加用茯苓、泽泻等利湿药。
4.若脾虚湿盛,治宜健脾利湿,方用五苓散,可用人参、黄芪等补气药。
脾失健运诊断详述
脾失健运诊断详述
*导读:脾失健运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无论何种病因引起脾失健运,其主要的病理变化不外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功能的障碍。
前者可见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等症。
后者可见水湿、痰饮内生,身重,苔腻,甚则肢体浮肿等。
若同时伴见食滞内积者(如脘腹胀痛,嗳腐吐酸),可诊为饮食所伤;同时伴见寒湿中阻者(如苔白腻,脉濡缓),可诊为寒湿困脾;同时伴见湿热内阻者(如苔黄腻,脉濡数),可诊为湿热蕴脾;同时伴见肝气郁结者(如胸闷太息,情志抑郁),可诊为肝脾不和;同时伴见中气不足者(如乏力懒言,舌胖脉弱),可诊为脾气虚弱。
脾失健运,反应在大便上,有便溏和便秘两种表现形式。
要辨清其中的不同病机,还要从脾失健运的病因上来溯源分析。
一般来说,脾失健运,多数情况是病程迁延日久,并且起源于肝失疏泄。
肝胆湿热蕴结,肝肾精血虚亏,导致肝肾阴虚,反应在脉象上,是左关濡(软)弦、左尺虚浮;右关濡(软)。
脾胃阳虚,健运失司、胃失和降,一般会表现便溏,但如果阴虚为主要矛盾,阴虚化火炼津,大肠干燥,就会便秘;反之,如果脾胃阳虚为主要矛盾,则温煦能力弱,就会便溏。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脾失健运的诊断,脾失健运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脾失健运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脾失健运膳食指导
脾失健运膳食指导
脾湿健患者的饮食调理主要包括多食健脾益气的食物,忌食寒凉油腻的食物。
脾湿健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
建议患者在饮食调理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脾湿健的患者平时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健脾益气之品。
若平素脾胃虚寒,经常出现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之品,如葱、姜、蒜、胡椒、韭菜等。
2、脾湿健的患者应该节制饮食,勿暴饮暴食,顾护脾胃,戒烟、戒酒,饮食宜清淡,忌食肥甘厚味、辛辣醇酒以及生冷之品。
3、寒湿困脾的患者,一般适宜吃一些牛肉、牛肚等具有温化寒湿作用的食物。
4、湿热蕴脾的患者,一般适宜吃一些冬瓜、绿豆等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
5、脾湿健的患者,一般适宜吃一些山药、羊肉等具有健脾益胃作用的食物。
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脾病与胃的病机
脾与胃相表里,病理上相互影响,表现为纳运失调、升降失常、燥湿不济等
①纳运失调:胃主纳,脾主运,一纳一运,密切配合,则消化功能正常。
胃不能受纳腐熟水谷,则食欲减退,或嘈杂易饥。
脾失健运,则现消化不良、食后饱胀、大便溏泄。
胃主受纳,脾主消化。
食而不化,责在脾;不能食,责在胃。
但是,由于脾与胃在病理状态下互相影响,故脾胃纳运失调的症状,往往同时并见,其治亦须调脾理胃,两者兼顾。
②升降失常:脾主升清,若脾气不升,甚至中气下陷,就会出现泄泻、脱肛、内脏下垂等。
胃主降浊,胃气不降而反上逆,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以及大便不通等,因为脾升胃降是相互为用的,所以清气不升,必致浊气不降,浊气不降,也必致清气不升,所谓清浊相干而病作。
其治疗虽须健脾和胃、升清降浊,但总以恢复脾胃升降为要。
③燥湿不济: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燥湿适度,水谷乃化。
若湿邪困脾,脾阳受困,水湿停滞为患;脾失健运,水不化津,也易生湿。
故脾病多寒多湿,药宜温燥。
热邪易于伤津,灼伤胃津而化燥;胃气上逆,频繁呕吐,胃津耗损,也会出现燥象。
故胃病多热多燥,药宜凉润。
总之,脾与胃,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以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输布的功能活动。
如果脾胃纳运失调,升降失常,燥湿不济,也会相互影响,导致消化讥能失常,产生各种病变。
脾气健运名词解释
脾气健运名词解释
脾气健运是中医术语,特指脾脏在人体内所发挥的正常生理功能状态。
脾在中医理论中,除了与现代医学解剖学意义上的脾脏有部分关联外,更主要的是作为一套生理功能体系被理解和应用。
脾的主要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统摄血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脾负责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将其转化为精微物质(如气
血津液),这些精微物质再输布全身,供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以营养,从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2.统摄血液:脾还具有固摄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而不致溢出的功能。
脾气健运即表示脾的上述功能正常运作,表现为食欲良好、消化吸收功能强、身体各部得到充足的营养供应,以及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血行有序等健康状态。
反之,若脾气失健运,则可能出现腹胀、泄泻、食欲不振、消瘦、疲劳无力等一系列脾胃虚弱的症状。
小儿厌食脾失健运证贵在运脾
小儿厌食脾失健运证贵在运脾
常应康
【期刊名称】《中医儿科杂志》
【年(卷),期】2012(8)2
【摘要】脾胃在生理和病理上互为因果,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若饮食失调,必伤脾胃,胃阴伤则不思进食,脾阳伤则运化失职而产生厌食症。
针对小儿厌食症和脾失健运的理论基础,提出小儿厌食症的治疗重在运脾。
介绍了6种运脾法及其适应证,并举2则案例以资验证。
【总页数】3页(P25-27)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运脾
【作者】常应康
【作者单位】秦安县人民医院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7
【相关文献】
1.小儿厌食症脾运失健证采用调脾合剂联合刺四缝治疗的效果研究 [J], 高慧
2.小儿厌食症脾运失健证采用调脾合剂联合刺四缝治疗的效果研究 [J], 孙炳霞;丁丽丽;田震
3.小儿厌食症脾运失健证采用调脾合剂联合刺四缝治疗的效果研究 [J], 高慧;
4.运脾方联合刺四缝对小儿厌食脾失健运证患者血清胃泌素的影响 [J], 韩淑莉;林
少侨
5.运脾方联合刺四缝对小儿厌食脾失健运证患者血清胃泌素的影响 [J], 韩淑莉;林少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失健运(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脾失健运是中医脏腑辨证的病机名称,是指因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或他病日久,损伤脾胃,使脾脏运化功能失常,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溏薄,舌淡红,苔薄白或薄腻,脉尚有力。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对整个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运化是脾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的功能的总和,脾气不足则运化失职,会影响水谷转输和水液代谢。
脾失健运影响到水谷运化时,初期可见纳呆、腹胀、肠鸣、泄泻等;日久则面黄,消瘦,四肢无力,少气懒言。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所以当脾失健运影响到水液化生及转输功能时,若水液化生障碍会导致津液不足,则机体失润;若水湿困脾,使脾的转输功能受损,水液停聚而致水湿痰饮,则可见四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
二病因病机脾失健运的主要病因是脾胃虚弱,运化无力。
其原因多见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
三临床表现脾主运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化水谷精微物质功能减弱,表现为脾胃虚弱的症状,可见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等营养不良症状。
二是运化水湿功能减弱,表现为脘腹胀满、纳差、泄泻,浮肿,小便不利,四肢困倦、呕恶、舌苔厚腻等水湿内停症状。
若因脾气虚弱日久导致脾阳虚衰,除典型表现之外,还可见面色㿠白、神疲乏力、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四肢不温、肢体困重、小便不利、带下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等脾阳虚的表现。
四辩证施治1.脾失健运多由脾胃虚弱引起,以益气健脾为治疗原则,方药可选择四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常用白术、山药、砂仁等健脾药。
泄泻为主可用参苓白术散。
2.若气虚日久损伤脾阳,腹痛泄泻,寒象明显者,治宜温中健脾,方选附子理中汤,可加用炮姜、肉桂等温里药。
3.若水湿困脾,湿阻中焦,治宜健脾燥湿,方选平胃散。
可加用茯苓、泽泻等利湿药。
4.若脾虚湿盛,治宜健脾利湿,方用五苓散,可用人参、黄芪等补气药。
水肿甚者,可用五皮饮。
水肿且寒象重者,可用实脾饮。
五饮食调理脾失健运患者平时应忌生冷、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同时可以通过食疗补
益脾胃。
1.山药薏苡仁粥
山药50克,薏苡仁15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
能补中益气,健脾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2.山楂麦芽粥
山楂15克,麦芽15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
能助消化,健脾开胃,缓解由于消化不良所导致的腹胀,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等问题。
3.薏苡红小豆粥
薏苡仁15克,赤小豆15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
能渗湿利水,健脾益气,适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食少纳差、脘腹胀闷、尿少浮肿。
4.参枣粥
党参15克,大枣10枚,粳米100克,煮粥食用。
能健脾益气,适用于体虚气弱、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寄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健康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很难达到的目标。
今天,你能开口说话,能用眼睛、耳朵、鼻子去感知身边的一切事物,能正常地用双腿行走,无病无痛……这些看起来是很轻而易举的,但是你是否想过这些却是极度重要且来之不易的,如果某一天你失去了,怎么办?看到街上那些失明失聪、断手少腿的残疾人,你是否在想:幸好我没有像他们那样,你错了,生命充满意外,谁能保证你明天不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呢?那你又是否因此更加懂得珍惜健康呢?那就请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赶快行动起来,锻炼身体,让身心健康吧!要清楚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健康状况是稍纵即逝的,明确健康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本钱,要懂得珍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