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於子论治国》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题)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后稷教民稼穑..。
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尧曰:“劳之,匡之,辅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材料二: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奇巧,末作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
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
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
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
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
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
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
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粟者,人主之大务,治国之道也。
2018-2019中考专题14 文言文阅读(课外)
2017-2018中考专题14 文言文阅读(课外)一、文言文阅读(2017年中考四川眉山卷)课外文言文阅读。
商於子论治国商於子①,商国之布衣也,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商君,商国之君也,微访乡野,过而责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③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不说,弗应。
商君曰:“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颠乎?”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予亦以子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④必以牛,亦犹牧⑤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商君立有间,面有惭色,顾谓左右从者曰:“尔辈以此究物理。
耕者,能善晓天下之治,而治者乃愚也。
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比至国,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
数年之后,富民安邦,盖商於子之功也。
(注)①商於子:虚构的人名;后面“商君”,商国的国君,也是虚构的国君。
②豕(shǐ):猪。
③淖(nào):烂泥。
④服田:驾牲口耕田。
⑤牧:统治、管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子过.矣②尔辈以此究物理..③比.至国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②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3.此文主要采用了“类比”和“讽刺”的手法来论治国之道,请结合文意简要阐述。
(2017年中考浙江金华卷)沈宣词尝为丽水领,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
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
”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
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
因求前所直售宣词。
宣词得之,复如是。
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
公阅马,一阅遂售之。
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注释)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
2017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 (1)
2017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题号一二三四五得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XX页,五个大题,满分113分,考试时间为1分钟。
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单选题(共12分)评卷人得分1.选出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2分)A. 执拗(ào)刹那(chà)忍俊不禁(jīn)B. 匿名(nì)绮丽(yǐ)强聒不舍(ɡuō)C. 阔绰(chuò)菜畦(qí)相形见绌(chù)D. 藻饰(zǎo)惩戒(cén)袅袅烟云(niǎo)2.选出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2分)A. 骸骨妇儒皆知花团锦簇B. 烦躁苍海桑田温声细语C. 测隐穷愁潦倒正襟危坐D. 癫狂张皇失措因地制宜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A. 学生成绩优秀,应该归咎于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B. 我的令尊大人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每天坚持去跳广场舞,身体棒棒的。
C. 货运飞船,顾名思义就是以货物运载为主的飞船,一次能装载6吨多物资。
D. 九年级开展了“爱我东坡”活动,同学们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感动了老师。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 美国军舰擅自闯入中国海域,我方对其识别查证,并予以警告驱离。
B. 钙质可从食物中摄取,只有人们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就能获得相应的钙质。
C. 为了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学校举办了“寻找家乡名人名画”的活动。
D. 性格懦弱的李娟的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表现出了异常的坚韧。
5.下列选项中排序恰当的一项是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论语》阅读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一、【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15.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
(2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2)年与时驰驰:___________(3)不逾矩矩:___________(4)静以修身以:___________17.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8.【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
(2分)19.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4分)答案:15.(2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各1分,多划不给分)16.(1)坚定(2)疾行,指迅速逝去(3)法度(4)用来,表行为的目的(各1分)17.(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成就。
(每句2分)18. 静躁(每空1分)19.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
《商於子家贫》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8〜12题。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
宁毋④先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曰:“子以之代耕,不几⑤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⑦也.”(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注】①商於(wu)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h讥猪。
③轭(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
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⑤几:差不多,几乎。
⑥服田:驾牲口耕田•⑦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8.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4分)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与“耕当以牛”中“以”字用法相同的是哪一项?(2分)A.子以予颠之倒之B.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C.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D.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北冥有鱼》)10.用“ /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2分)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豕纵大,安能耕邓?(2)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12.“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商於子为什么会这样说?(2分)初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2分)C2.(2分)B3.(6分)(1刑际人十推荐重增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2分)(2)“权益"后加上“的运动”(2分)⑶“传扬”改为“控诉”(2分)4.(8分)(1)其翼杆垂天Z云⑵耕然开朗(3)曲径通幽处常建⑷秋夭漠漠向昏黑⑸心忧炭贱愿大寒卖炭翁(6)缺月挂疏桐5.(8分)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名用比喻的于法,形象地揭爪了作品的内容•卫名中••:ML比喻保尔钢铁般口一」• BMLI的髙是信念像征'•炼”字形容保尔一生经历了蛍年的黑暗、战场的搏杀、感惜的波折「•地的艰辛以及挨病的推残等磨炼。
四川省11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巴中市15.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守成:保持成就。
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请用“/”标示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只标示一处)。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舜发.于吠亩之中发起,指任用②人则无法家拂.土拂通“弼”,辅佐③创业与守成孰.难孰谁(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 A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知守成之难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C、国恒亡.今亡.亦死D、征与吾共安.天下安.求其能千里也(4)翻译文中划线语句。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5)【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分析】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唐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玄龄等人行礼道:“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国家百姓的福气呀!”【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发:起,指任用.②句意: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拂:通“弼”,辅佐③句意:创业与守成哪个难?孰:谁(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句意: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故:所以;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故:所以B句意: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之:的;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之:代词C句意: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亡:灭亡;现在逃走也是死.亡:逃走D句意: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安:安定;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千里呢?安:怎么故选:A(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有:衡,通“横”,梗塞,指不顺.句意: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②重点词有:然:然而句意: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拓展能力.解答时,结合选文中唐太宗关于“创业”与“守业”的看法,体会他的治国思想,并联系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论述,找到两人治国思想的相似点进行分析整理.【乙】段中唐太宗与房玄龄和魏征探讨关于“创业与守成孰难”的问题时,提出“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说明唐太宗认为国家安定后,(君主)因为富贵而变得骄奢淫逸,因为忽视治理而产生祸乱,这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不谋而合.唐太宗和孟子都认识到了君主需要居安思危,才能守住基业.答案:(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①起,指任用②通“弼”,辅佐③谁(3)A(4)①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②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5)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成都市5.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全国Ⅰ卷】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试卷(一)及答案解析
全国Ⅰ卷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试卷(一)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人为本”四个字家喻户晓。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儒家论述这种思想的文章比较多,而法家的相关论述似乎很少。
其实,法家思想中也有以人为本的内容。
《管子·霸言》篇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这表明,“王”“霸”“霸王”等概念,在春秋时期就提出来了。
战国时期,“霸王”作为褒义词使用得很普遍。
孔、墨对“霸”基本是肯定的。
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在孔子眼里,“王”与“霸”没有明显的对立,但“霸”指诸侯扮演了“王”的角色,比“王”稍逊一等。
其后,“王”与“霸”分化为不同的政治路线。
商鞅游说秦孝公,就明确分出帝道、王道与霸道,王道行礼,霸道行法。
孟子把“王”与“霸”视为对立的政治路线,认为“霸”是对“王”的破坏与否定。
在董仲舒以后,“王”与“霸”对立成为儒家的主流观念。
法家则在很大程度上认为“王”与“霸”相通,霸王之道的目的是“争人”。
《管子·正世》中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
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
”这里虽区分了“王”与“霸”。
但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等次关系。
“争人”需要以利为纽带,让百姓获得切实利益;反之,不考虑民利,一味盘剥,只会引起百姓的逆反。
说到利,最重要的是赋役问题。
对此,《正世》篇和韩非子都有“齐”的说法,即不能“急”,也不能“缓”,要适中。
这与孔子所说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意思基本相同。
爱民、利民、惠民、富民,是儒家和法家都认可的主张。
法家主张凡事要依法行事,把法作为察言、观行、考功、任事的准绳;并从不同方面说明法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事物的一般、普遍的规定,因此又将法称为事之“常”。
四川省眉山市2017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配套解析)
2017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课内古诗词赏析(12分,每小题2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执拗.(ào)刹.那(chà)忍俊不禁.(jīn)B.匿.名(nì)绮.丽(yǐ)强聒.不舍(ɡuō)C.阔绰.(chuò)菜畦.(qí)相形见绌(chù)D.藻.饰(zǎo)惩.戒(cén)袅.袅烟云(niǎo)2.选出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A.骸骨妇儒皆知花团锦簇 B.烦躁苍海桑田温声细语C.测隐穷愁潦倒正襟危坐 D.癫狂张皇失措因地制宜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学生成绩优秀,应该归咎..于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精神B.我的令尊..大人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每天坚持去跳广场舞,身体棒棒的C.货运飞船,顾名思义....就是以货物运载为主的飞船,一次能装载6吨多物资D.九年级开展了“爱我东坡”活动,同学们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感动了老师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美国军舰擅自闯入中国海域,我方对其识别查证,并予以警告驱离B.钙质可从食物中摄取,只有人们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就能获得相应的钙质C.为了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学校举办了“寻找家乡名人名画”的活动D.性格懦弱的李娟的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表现出了异常的坚韧5.下列选项中排序恰当的一项是()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④①③②⑤B.④③①②⑤C.④①②⑤③D.④②⑤③①6.有关《天净沙•秋思》和《渔家傲•秋思》两首古诗,下列分析与理解有错的一项是()A.这两首古诗词题目都是“秋思”,写的季节都同为秋天,反映的主题都有“思乡”B.两首诗词写法上,均运用了典故,都写了“思乡之切”与“归家不得”的矛盾心理C.《天净沙•秋思》语言简约,风格悲凄;《渔家傲•秋思》语言凝练,风格更显悲壮D.“断肠人”道出游子的思乡之悲,“征夫泪”道出将士的思乡之愁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6分)7.(一)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题。
《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孙鹏(一)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A.说:公输盘不说秦王不说B.有:北方有侮臣者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C.足: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东坡现右足D.子:愿借子杀之天子之怒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起于鲁②吾义固不杀人③不可谓仁④胡不见我于王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夫子何命焉为?②宋何罪之有?③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4.“行十日十夜”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5.墨子诱使公输盘说出哪句话?又用哪句话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还击?6.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7.结合人物形象分析一下该如何处理下面的朗读。
①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②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8.这几段文字最主要的描写方式是什么?9.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大意。
1.A2.①出发,动身②善良坚持道义③对人亲善,友爱④引见3.①先生(有)什么见教呢?②宋国有什么罪过呢?③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4.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
新课标第一网5.墨子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
然后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最后用“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还击。
人教版四川眉山中考专题历史中考真卷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四川眉山中考专题历史中考真卷1.选择题第1题.《淮南子•要略》中记载: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
……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有()①民风民俗②地理环境③铁犁牛耕的出现④统治者的抱负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答案】C【解答】由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可知①民风民俗,正确的;由材料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可知④统治者的抱负,正确的。
②③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C。
第2题.西汉建立之初,经济残破,人民流离失所。
为发展生产,稳定人民生活,汉高祖实行了哪一政策()A: 休养生息B: 焚书坑儒C: 盐铁专卖D: 独尊儒术【答案】A【解答】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故选A。
第3题.唐朝的灭亡是一个过程,下列与唐朝的灭亡无关的是()A: 安史之乱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B: 藩镇割据的态势愈演愈烈C: 科举制的创立D: 唐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答案】C【解答】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安史之乱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
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故ABD不符合题意;科举制的创立与唐朝的灭亡无关,故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第4题.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描述的君主是()A: 宋太祖B: 宋太宗C: 唐太宗D: 明太祖【答案】A【解答】据所学知,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描述的君主是宋太祖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史记·商鞅列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商鞅列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二)(12分)商君者,名鞅,其祖本姓姬。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
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
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秦孝公既见商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后五日,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后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
后卫鞅复见孝公。
公与语,不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节选自《史记·商鞅列传》,有删改)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1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公孙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为魏国宰相公叔座做事,做了中庶子。
B.公叔座告诉魏王,商鞅是奇才,可以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魏王没有听从。
C.公叔座将自己建议魏王如不用商鞅就杀了他的事告诉商鞅,商鞅立即离开魏国。
D.秦孝公一开始召见商鞅时,并不听从他的建议,后来却与他聊得十分投机。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①公叔座召鞅谢曰谢:_____________ ②安能用君之言杀臣安:__________③善之而未用善:________________ ④公与语语:______________14.翻译下列句子。
《商於子论治国》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题)(2021最新汇编)
《商於子论治国》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题)七、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商於子论治国商於子①,商国之布衣也,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商君,商国之君也,微访乡野,过而责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③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不说,弗应。
商君曰:“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颠乎?”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予亦以子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④必以牛,亦犹牧⑤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商君立有间,面有惭色,顾谓左右从者曰:“尔辈以此究物理。
耕者,能善晓天下之治,而治者乃愚也。
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比至国,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
数年之后,富民安邦,盖商於子之功也。
【注】①商於子:虚构的人名;后面“商君”,商国的国君,也是虚构的国君。
②豕(shǐ):猪。
③淖(nào):烂泥。
④服田:驾牲口耕田。
⑤牧:统治、管理。
2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3分)(1)子过矣()(2)尔辈以此究物理()(3)比至国()2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译文:(2)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译文:27.此文主要采用了“类比”和“讽刺”的手法来论治国之道,请结合文意简要阐述。
(3分)答:答案:七、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25.(1)犯错误(动词)(2)事物的道理、规律(3)等到26.(1)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统统者)啊?(得分点:①句式要翻译成反问句,1分;②“牧民者”要翻译成:治理百姓的人或统治者,1分,共2分。
)(2)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方法、措施),我自恨比他差得远呢。
(得分点:①道:道理、方法、措施,1分;远甚:差得远,1分,共2分。
)27.商於子用“以豕代耕”类比治国之道(1分),讽刺当今统治者不重视人才(1分),使商君受到启发,进而除旧弊,广纳人才,达到治国的目的(1分)。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友善士
孟子谓万章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②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③论古之人。颂④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下》)
【注释】①万章:孟子的弟子,一生追随孟子,为孟子所喜爱。②友:动词,交朋友。③尚:同“上”,上溯。④颂:同“诵”,吟咏。
②召田主劳以酒食
③或诉以乏人牛
④众皆谢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桑麻蔚然,野无旷土。
②故比户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
8.概括张全义是一个怎样的人。
9.文中张全义哪些事迹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顾章书
仆①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②。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③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④。仁智之乐⑤,岂徒语哉!
(节选自吴均《与顾章书》,有改动)
注释: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还觅薜(bì)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屈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薜萝代指隐士的服饰。③幽岫(xiù):幽深的山穴。④办:具备。⑤仁智所乐: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同“智”。
(选自《能改斋漫录》,有修改)
【注释】①王沂(yí)公:即宋朝的王曾,被封为沂国公。②咸平:宋真宗的年号。③门司:官府的门卫负责人。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府帅闻其归(2)公乃易服
17.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商於子论治国》附答案及译文
【四川省眉山市】七、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商於子论治国商於子①,商国之布衣也,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商君,商国之君也,微访乡野,过而责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③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不说,弗应。
商君曰:“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颠乎?”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予亦以子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④必以牛,亦犹牧⑤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商君立有间,面有惭色,顾谓左右从者曰:“尔辈以此究物理。
耕者,能善晓天下之治,而治者乃愚也。
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比至国,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
数年之后,富民安邦,盖商於子之功也。
【注】①商於子:虚构的人名;后面“商君”,商国的国君,也是虚构的国君。
②豕(shǐ):猪。
③淖(nào):烂泥。
④服田:驾牲口耕田。
⑤牧:统治、管理。
2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3分)⑴子过.矣()⑵尔辈以此究物理..()⑶比.至国()2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⑵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27.此文主要采用了“类比”和“讽刺”的手法来论治国之道,请结合文意简要阐述。
(3分)【答案】七、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25.⑴犯错误(动词)⑵事物的道理、规律⑶等到26.⑴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统统者)啊?(得分点:①句式要翻译成反问句,1分;②“牧民者”要翻译成:治理百姓的人或统治者,1分,共2分。
)⑵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方法、措施),我自恨比他差得远呢。
(得分点:①道:道理、方法、措施,1分;远甚:差得远,1分,共2分。
)27.商於子用“以豕代耕”类比治国之道(1分),讽刺当今统治者不重视人才(1分),使商君受到启发,进而除旧弊,广纳人才,达到治国的目的(1分)。
【参考译文】商於子是商国的平民,家很贫穷,又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自西向东耕田。
《岳阳楼记》《管子治国》阅读及答案
《岳阳楼记》《管子治国》阅读及答案《岳阳楼记》《管子治国》阅读及答案【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管子治国》)注释:①奚:疑问代词,何。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字的意思。
(4分)或异二者之为:微斯人:必先富民民贫则危乡轻家:【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4分)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B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翻译:【小题3】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2分)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小题4】根据提示填空:(3分)【甲】文中表明范仲淹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乙】文从和两方面论述治国之道,先安于民。
【小题5】【甲】【乙】两文在内容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2分)答案【小题1】或异二者之为:指上文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
微斯人:没有必先富民使富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民贫则危乡轻家:不安于,与安相对。
【小题2】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不因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B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翻译: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小题3】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小题4】【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乙】民富则安乡重家和民贫则危乡轻家【小题5】略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二者中的这个者的意思根据语境来决定,此处为两种思想感情的意思;微此处为否定词,意思为如果没有;富是使用用法,意思为使----富;危与安相对。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汉书食货志》《管子治国》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汉书食货志》《管子治国》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
世之有饥穰。
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乙)常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
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
今也仓廩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
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
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奸巧不生则民治。
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粟者,民之所归也;粟者,财之所归也;粟者,地之所归也。
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
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叁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
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
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
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
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
《商於子论治国》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题)(2021最新汇编)
《商於子论治国》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题)七、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商於子论治国商於子①,商国之布衣也,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商君,商国之君也,微访乡野,过而责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③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不说,弗应。
商君曰:“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颠乎?”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予亦以子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④必以牛,亦犹牧⑤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商君立有间,面有惭色,顾谓左右从者曰:“尔辈以此究物理。
耕者,能善晓天下之治,而治者乃愚也。
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比至国,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
数年之后,富民安邦,盖商於子之功也。
【注】①商於子:虚构的人名;后面“商君”,商国的国君,也是虚构的国君。
②豕(shǐ):猪。
③淖(nào):烂泥。
④服田:驾牲口耕田。
⑤牧:统治、管理。
2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3分)(1)子过矣()(2)尔辈以此究物理()(3)比至国()2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译文:(2)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译文:27.此文主要采用了“类比”和“讽刺”的手法来论治国之道,请结合文意简要阐述。
(3分)答:答案:七、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25.(1)犯错误(动词)(2)事物的道理、规律(3)等到26.(1)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统统者)啊?(得分点:①句式要翻译成反问句,1分;②“牧民者”要翻译成:治理百姓的人或统治者,1分,共2分。
)(2)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方法、措施),我自恨比他差得远呢。
(得分点:①道:道理、方法、措施,1分;远甚:差得远,1分,共2分。
)27.商於子用“以豕代耕”类比治国之道(1分),讽刺当今统治者不重视人才(1分),使商君受到启发,进而除旧弊,广纳人才,达到治国的目的(1分)。
【中考试卷】四川眉山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眉山市2017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A卷和B卷,A卷共100分,B卷共20分,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相应位置。
3.A卷的第Ⅰ卷答题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在答题卡以外答题无效。
A卷(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课内古诗词赏析(12分,每小题2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执拗.(ào)刹.那(chà)忍俊不禁.(jīn)B.匿.名(nì)绮.丽(yǐ)强聒.不舍(ɡuō)C.阔绰.(chuò)菜畦.(qí)相形见绌.(chù)D.藻.饰(zǎo)惩.戒(cén)袅.袅烟云(niǎo)2.选出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A.骸骨妇儒皆知花团锦簇B.烦躁苍海桑田温声细语C.测隐穷愁潦倒正襟危坐D.癫狂张皇失措因地制宜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学生成绩优秀,应该归咎..于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B.我的令尊..大人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每天坚持去跳广场舞,身体棒棒的。
C.货运飞船,顾名思义....就是以货物运载为主的飞船,一次能装载6吨多物资。
D.九年级开展了“爱我东坡”活动,同学们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感动了老师。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美国军舰擅自闯入中国海域,我方对其识别查证,并予以警告驱离。
B.钙质可从食物中摄取,只有人们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就能获得相应的钙质。
C.为了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学校举办了“寻找家乡名人名画”的活动。
D.性格懦弱的李娟的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表现出了异常的坚韧。
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5.下列选项中排序恰当的一项是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管子-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管子•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附答案解析与译文)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王,称王,与《鸿门宴》“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王”用法和意思相同。
B. 蕃,增长,与《种树郭橐驼传》“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中“蕃”用法和意思相同。
C. 舜,传说中中国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与黄帝、颛顼、帝喾、尧合称“五帝”。
D. 涂,途径,与《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涂”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管子认为治国的前提条件是让百姓富裕,贤君一定要先使民富,然后再治理国家。
B. 历代的君主因重视农业生产,所以虽然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
C. 从事商业比从事农业更易获得财富,因此百姓虽遭受刑罚仍放弃农业而从事商业。
D. 文中多处运用重语铺排的手法,论述缜密深刻,酣畅淋漓,突出了农业的重要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译文:(2)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译文:14. 管子的治国理念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3分)【答案解析】10.HMQ【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舜非严刑罚重禁令”中,“舜”是主语,“严刑罚重禁令”是请语,共同受“非”的限制,句子结构完整,在“令”后停领;"矣”是句末语气词,在“矣”后停顿:“去者必害”与“从者必利”结构一致,二者之间停顿。
11.B【解析】本题考看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幸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人正晚,句意:然而都能统一天下。
/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称关中王。
B.错误。
动词,增长;使动,使增多。
用法和意男不同。
句黄;是粕合增产的好地方。
/说并不是有能使它是客结得早又多的办法。
C.正确。
D.正确,这径:道路。
意思不同。
句意:招引民众的途径。
语文初三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解析1
语文初三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商於子论治国商於子①,商国之布衣也,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商君,商国之君也,微访乡野,过而责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③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不说,弗应。
商君曰:“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颠乎?”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予亦以子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④必以牛,亦犹牧⑤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商君立有间,面有惭色,顾谓左右从者曰:“尔辈以此究物理。
耕者,能善晓天下之治,而治者乃愚也。
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比至国,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
数年之后,富民安邦,盖商於子之功也。
(注)①商於子:虚构的人名;后面“商君”,商国的国君,也是虚构的国君。
②豕(shǐ):猪。
③淖(nào):烂泥。
④服田:驾牲口耕田。
⑤牧:统治、管理。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乃牵一大系/驾之而东B.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C.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D.能善晓/天下之治(2)此文主要采用了“类比”和“讽刺”的手法来论治国之道,请结合文意简要阐述。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厨者王小余传袁枚小余王姓,肉吏之贱者也。
工烹饪,闻其臭者,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①。
小余治具,必亲市物,曰:“物各有天。
其天良,我乃治。
”A既得,泔之,奥②之,脱之,作之。
B客嘈嘈然,属餍③而舞,欲吞其器者屡矣。
然其簋④不过六七,过亦不治。
又其倚灶时,雀立不转目釜中瞠也呼张噏⑤之寂如无闻。
所用堇荁⑥之滑,及盐豉、酒酱之滋,奋臂下,未尝见其染指试也。
请受教,曰:“难言也。
作厨如作医。
吾以一心诊百物之宜,而谨审其水火之齐,则万口之甘如一口。
”曰:“八珍七熬,贵品也,子能之,宜矣。
嗛嗛⑦二卵之餐,子必异于族凡,何耶?”曰:“能大而不能小者,气粗也;能啬而不能华者,才弱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
商於子论治国
商於子①,商国之布衣也,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商君,商国之君也,微访乡野,过而责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③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不说,弗应。
商君曰:“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颠乎?”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予亦以子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④必以牛,亦犹牧⑤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商君立有间,面有惭色,顾谓左右从者曰:“尔辈以此究物理。
耕者,能善晓天下之治,而治者乃愚也。
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比至国,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
数年之后,富民安邦,盖商於子之功也。
【注】①商於子:虚构的人名;后面“商君”,商国的国君,也是虚构的国君。
②豕(shǐ):猪。
③淖(nào):烂泥。
④服田:驾牲口耕田。
⑤牧:统治、管理。
2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3分)
(1)子过矣()(2)尔辈以此究物理()(3)比至国()2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译文:
(2)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译文:
27.此文主要采用了“类比”和“讽刺”的手法来论治国之道,请结合文意简要阐述。
(3分)
答:
答案: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
25.(1)犯错误(动词)(2)事物的道理、规律(3)等到
26.(1)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统统者)啊?(得分点:①句式要翻译成反问句,1分;②“牧民者”要翻译成:治理百姓的人或统治者,1分,共2分。
)
(2)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方法、措施),我自恨比他差得远呢。
(得分点:①道:道理、方法、措施,1分;远甚:差得远,1分,共2分。
)
27.商於子用“以豕代耕”类比治国之道(1分),讽刺当今统治者不重视人才(1分),使商君受到启发,进而除旧弊,广纳人才,达到治国的目的(1分)。
(附翻译:
商於子是商国的平民,家很贫穷,又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自西向东耕田。
商君是商国的国君,微服私访乡村,经过时责备他说:“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
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不高兴,没搭理他。
商君说:“如今您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弄颠倒了吗?”商於子说:“您认为我弄颠倒了,我还认为您弄颠倒了呢。
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管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
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
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统统者)啊?”
商君站立有一会儿,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回头对身边的随
从说:“你们这些人,要通过这事来推究事物的道理。
一个耕田的人,能精通天下治国之道,而我们这些治理天下的人却很糊涂啊。
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方法、措施),我自恨比他差得远呢。
”等到商君回到国都,就革除旧弊,施行新的政策,广泛招收天下有才之人来管理国家。
几年之后,百姓富裕了,国家安定了,这原来是商於子的功劳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