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文言文三则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
小学小古文文学常识汇总
寓言故事1《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讽刺了那些固守己见,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变通的人。
2、《矛与盾》出自《韩非子》,告诫人们说活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更不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要自相矛盾。
引出的成语:自相矛盾。
3、《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说明了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让敌人钻了空子,让彼此都遭受灾难。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东施效颦》出自《庄子》,本文运用夸张手法,告诉我们盲目胡乱地模仿他人,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5、《楚王好细腰》出自《墨子》,本文讽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寓意:领导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用正确的方法修身养性。
6、《揠苗助长》又称《拔苗助长》,出自《孟子》,道理: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把事做好。
相关成语:欲速则不达(出自《论语》)7、《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比喻为人拘泥固执,不知变化。
这个成语又称“契舟求剑”。
8、《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合实际情况。
如果行动与目标相反,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相反作用,结果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9、《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告诉我们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像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讽刺了那些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的人。
10、《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寓意: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讽刺了那些自己欺骗自己的可笑之人。
近义词:自欺欺人。
11、《工之侨献琴》出自《郁离子》,告诉我们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其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通过外表来下结论。
只有本质上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的适应坏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成语故事1、《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完整)五年级小古文阅读训练1
(完整)五年级小古文阅读训练1五年级小古文阅读训练1.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虎也。
——《战国策》注释:1.假:借。
2.长百兽:做百兽的首领。
长,担任首领。
3.走:跑,逃跑。
4.然:对的。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虎求百兽而食之()(2)天帝使我长百兽()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A .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B.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C.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D.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3.“兽见之皆走”,是因为:(用自己的话回答)4.这个故事包含的一个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2.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注释:1.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2.柜:盒子。
3.桂椒:肉桂及山椒,这里指高级香料。
4.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5.辑:通“缉”。
6.椟:盒子。
7. 鬻:卖。
阅读训练:1.《韩非子》是时期的(人名)所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为木兰之柜()(2)此可谓善卖椟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4.“买椟还珠”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3.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注释:1.履:鞋。
2.度(duo)用尺子量。
郑人买履
年级所在位置题目二13、成语故事坐井观天27、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三语文园地三买椟还珠趣味语文看图说成语18、盘古开天地(下册)语文园地二闻鸡起舞9、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10、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语文园地七刻舟求剑31女娲补天32夸父逐日语文园地八画龙点睛四语文园地二胸有成竹语文园地六杏林春满(下册)语文园地五手不释卷、鹏程万里27、寓言两则纪昌学射、扁鹊治病五语文园地四水滴石穿语文园地八大公无私(下册)语文园地四程门立雪语文园地七入木三分六寓言两则揠苗助长、画蛇添足 选读课文狐假虎威、伯牙碎琴
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守株待兔、买椟还珠、南辕北辙、滥竽充数、
二年级下册
《守株待兔》道理: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心存侥幸,想不劳而获。
《拔苗助长》道理: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三年级上册
《闻鸡起舞》主人公:祖逖、刘琨道理: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刻舟求剑》道理:讽刺了思想、方法保守僵化的人,不知道跟着情事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三年级下册
《画龙点睛》主人公:张僧繇道理:比喻做文章、讲话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两句点明要点,精辟、生动、有力。
《惊弓之鸟》主人公:更羸道理: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买椟还珠》道理: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一箭双雕故事:南北朝时,北周有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叫长孙晟。具有百发百中的射箭技艺,无人敢与他相比。北周的国王为安定北方的少数民族突厥人,决定把一位公主嫁给突厥玉摄图。为了安全起见,派长孙晟率领一批将士护送公主前往突厥。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到了突厥。摄图大摆酒宴。宴请长孙晟。酒过三巡,按照突厥人的习惯要比武助兴。突厥王命人拿来一张硬弓,要长孙晟射百步以外的铜线。只听得“格勒勒”一声,硬弓被拉成弯月,一枝利箭“嗖”地一声射进了铜钱的小方孔。“好!"大家齐声喝采。从此摄图对长孙晟非常敬重,让他陪着自己一块儿去打猎。有一次,他俩正在打猎,摄图猛抬起头,看见天空中有两只大雕在争夺一块肉。他连忙送给长孙晟两枝箭说:“能把这两只雕射下来吗?""一枝箭就够了!"长孙晟边说边接过箭,策马驰去。他搭上箭,拉开弓,对准两只打得难分难解的大雕。“嗖”的一声,两只大雕便串在一起掉落下来了。众人见了惊佩不已。一朝一夕释义: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只有很短的一段时间。出处:《周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一毛不拔出处:《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释义: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喻非常吝啬自私一鼓作气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鼓”,敲战鼓;“作”振作。指战斗刚开始时士气最旺盛,现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励的意思。百折不挠解释:形容不管经受多少挫折,决不退缩或屈服。形容意志坚强、品节刚毅。折:挫折。挠:弯曲。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的怒斥。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百川归海出处《淮南子•氾论讯》“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释义:表示众多的事物汇集一处,也用来比喻大势所趋,众望所归。百尺竿头解释:不满足于已有成就,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ji)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百步穿杨出处《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释义:它与成语‘百发百中”意义相似。比喻射箭技艺高超,并引申为本领非常高强。
2019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寓言二则》掩耳盗铃主题阅读新人教版
掩耳盗铃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文言文揠苗助长阅读答案
文言文揠苗助长阅读答案本文是中国考试网()教学设计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揠苗助长阅读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文言文揠苗助长阅读答案篇一《文言文揠苗助长》文言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②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
2.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3.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4.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5.趋:快走。
往……去,到……去。
6.槁(gǎo):草木干枯。
译文: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
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
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万万不能单凭自己的意愿,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文言文揠苗助长阅读答案篇二《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及答案》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小学人教版必背文言文
小学必背文言文小学人教版必背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必背文言文,欢迎大家分享。
杨氏之子南北朝:刘义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弈先秦:佚名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陈元方候袁公南北朝:刘义庆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叶公好龙两汉:刘向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孟母三迁两汉:刘向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揠苗助长先秦:佚名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伯牙绝弦未知:佚名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爱上小古文】小学生文言文详解50篇
【爱上小古文】小学生文言文详解50篇小古文50篇目录第1篇杨氏之子第2篇学弈第3篇陈元方候袁公第4篇叶公好龙第5篇揠苗助长第6篇孟母三迁第7篇一毛不拔第8篇愚人食盐第9篇刻舟求剑第10篇伯牙绝弦第11篇文侯与虞人期猎第12篇画蛇添足第13篇掩耳盗铃第14篇精卫填海第15篇世无良猫第16篇郑人买履第17篇读书要三到第18篇晏子使楚第19篇富人之子第20篇北人食菱第21篇滥竽充数第22篇智子疑邻第23篇父善游第24篇晏子谏杀烛邹第25篇铁杵磨针第26篇邴原泣学第27篇三人成虎第28篇截竿入城第29篇吴起守信第30篇荀巨伯探友第31篇朝三暮四第32篇曾子杀彘第33篇师旷撞晋平公第34篇嫦娥奔月第35篇枭将东徙第36篇外科医生第37篇承宫樵薪苦学第38篇人有负盐负薪者第39篇画地学书第40篇多歧亡羊第41篇自相矛盾第42篇王勃故事第43篇虎求百兽第44篇鹬蚌相争第45篇二翁登泰山第46篇寇准读书第47篇林琴南敬师第48篇董行成第49篇桑生李树第50篇宋定伯捉鬼1、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拓展: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是南朝宋代的刘义庆。
这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
注释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甚:非常。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诣:拜见。
乃:就;于是。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曰:说。
未:没有闻:听,听说。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2、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1、刻舟求剑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 uq )其舟,曰:是吾(WU )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 》,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 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 “这儿是我 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 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 而剑没有, 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2、自相矛盾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 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a 号, 。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 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
” 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 ”那人便答不上话来 了。
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 时并存的。
3、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 “吾忘持其度。
”反归 人曰: “何不试之以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 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我的盾 ”又夸他的矛说: “我 有人质问他: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 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 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
”返回 家去取尺寸。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 有买到鞋。
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4、买椟还珠原文: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
文言文教学三步曲论文
文言文教学三步曲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而古诗文是中华文化最富有生命力的瑰宝,其中的文言文更是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
它如一座巨大的宝库,浓缩了中华文明的景观,记载了历朝历代的生活,展现了中华儿女思想、文化的演变过程……,学习文言文,让经典名著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他们“正确吸收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把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为了体现这一新课标要求,人教版教材在小学五、六年级特意安排了4篇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
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浅易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了一点了解,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了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由于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言写成的作品,晦涩难懂,又不容易读,因而对小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学。
如何开启文言文这道门,才能让学生好学、乐学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宗旨,不断摸索,觉得文言文教学应从这三步人手:一、以读激趣,读中感悟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最重要的一种手段。
它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而文言文一般篇幅短,韵味强,节奏美,更适合诵读。
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沉浸在文意中细细体会,才能获得语感。
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今人读古书,更应在读上下功夫。
因而,在教学中,我把诵读放在第一位,多层次多角度反复诵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让诵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首先,老师范读课文。
事前,老师自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把握好课文的读音、节奏、语气,范读起来时要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要读出文言文的真韵味。
而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有好奇心,新解感,在老师的声情并茂的范读中自然而然被感染,激起了其诵读的兴趣,纷纷跃跃欲试。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必读书目《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1、郑人买履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
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做了一个尺子。
可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
正要买鞋,却发现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对卖鞋的人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来再买。
"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张张地跑到集市。
这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
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没有买到鞋子。
别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却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脚。
" 寓意: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2、揠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心里很着急。
这天,他干脆下田动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节。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下子让禾苗长高了许多!"他的儿子听了,连忙跑到田里去看。
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谁如果违背规律蛮干,就必然受到惩罚。
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
——孟子《孟子·公孙丑上》3、鹬蚌相争一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食它的肉。
蚌一下子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把你干死!"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寓言二则》文言文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同“余”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亡羊补牢
“……庄辛去之赵,留五月。
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弇于城阳。
于是使人发骥,征庄辛于赵。
庄辛曰:‘诺。
’庄辛至。
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
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
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尤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出自《战国策·楚策四》。
《亡羊补牢》是楚国的臣子庄辛劝勉楚襄王时所说的比喻。
劝谏楚襄王远佞臣,戒淫逸,以免破国亡身之祸。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甚:_____ 惠:_____ 诣:_____ 乃:_____ 为:_____设:_____ 示:_____ 未闻:________ 家禽:________[2]用/ 给短文划分节奏。
[3]用四字词语夸一夸杨氏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我也会说:①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
”②龙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
”2.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文中“芒芒然归”中“归”的意思是()A.归还B.逃跑C.回家D.归类[2]宋人疲倦的原因是什么?()A.没睡好觉B.拔苗累的C.生病D.锄草累的[3]通过这个故事,你能从中悟出怎样的道理?A.禾苗要长得快,就得往上拔一下。
B.要“尊重自然规律,违背规律,欲速则反为害”。
C.拔禾苗一次不能太多,否则太累。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小学寓言故事有哪些
小学寓言故事有哪些
小学寓言故事有:《坐井观天》、《井底之蛙》、《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叶公好龙》、《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画蛇添足》、《滥竽充数》、《亡羊补牢》、《杯弓蛇影》、《买椟还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夜郎自大》、《黔驴技穷》、《杞人忧天》等。
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
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
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
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
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
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
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
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
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
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
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
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
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杯弓蛇影战国时楚国有位管祠堂的人,在祭祀后把酒分给底下办事的人,但酒不够分,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得最快的人就可以喝酒。
其中一人画得最快,正打算拿酒来喝,因见其它人还未画好,他就再为蛇添上脚,此时另一人刚好画好了,便从他的手上把酒抢过来,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为甚么要为它添上脚呢?”说完就把酒喝掉了。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里面除了守株待兔我们还阅读了中国寓言故事什么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里面除了守株待兔我们还阅读了中
国寓言故事什么
1、掩耳盗铃。
有一人,看别人门口上挂的一铃铛很漂亮,害怕偷的时候被别人听见,就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
2、买椟还珠。
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3、邯郸学步。
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4、塞翁失马。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反之,得到一时的利益,或许会遭遇祸。
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5、郑人买履。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懂变通,死板恪守的人。
6、刻舟求剑。
在舟上,一人的剑掉到水里,他就拿刀在舟上刻下剑掉的位置,然后想下次再来按照刻的位置来捞剑。
7、夸父逐日。
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
他口渴的时候喝干了黄河、渭水,准备往北边的大湖去喝水,奔于大泽路途中被渴死。
他的手杖化作桃林,成为桃花园;而他的身躯化作了夸父山。
8、亡羊补牢。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9、望梅止渴。
意思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口水,因而止
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10、叶公好龙。
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小学生文言文必读
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韩非子》
3
-
自相矛盾
人有鬻(yù,卖)矛与盾者,誉(夸耀)其(他的)盾 之坚,物(东西)莫能陷(刺破)也,俄而(过了一会)又 誉其矛曰:“吾矛之利(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接着问)之曰:“以(用)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4 【有关-成语】:自相矛盾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叫作)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 的山名 ),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乌 鸦 ),文首(头上有花纹),白 喙,赤足,名曰: “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它的叫声是在 呼唤自己的名字)。是(这)炎帝之少女(小女儿),名 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所以) 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 填塞)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h寓u意àn】g比))喻自(欺形欺容人钟。声)
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立刻)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害怕)己自闻之, 悖((bèi)荒谬)也!
——《吕氏春秋·自知》
6
-
画蛇添足
楚有祠(祭祀)者,赐其舍人(门客)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 酒器)酒。舍人相谓(互相商议)曰:“数人饮之不足, 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 【成寓者意饮】为酒人。处世”,不能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十分了不 起害乃,的左于。一手是多人不此持顾蛇一卮客举先观,,成实往右际(往完手,会成主画让),观你蛇引武失曰断去(拿,:很,否多举“)则,酒吾,造且对能成人不(为准对必备之事要)饮,足的总损之!是失,”有。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本来,原来) 无足,子安能(哪能)为(给)之足?”遂(于是、就)饮其 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集市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26.无:不。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注意字词 【读音】履:lǚ 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 鼻音, 第四声
1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注释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5、谓:对…说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揠苗助长 孟子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恶(e):害怕
(9)悖(bèi):荒谬。。
译文
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测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携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这才。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掩耳盗铃吕不韦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③钟大不可负④;以锤⑤毁之,钟况然⑥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7)掩其耳。恶(8)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9)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