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公开课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7.2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
4.课后拓展:布置小组合作任务,如制作科普海报、开展实地调查等,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讨和深化知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生活情境引入:展示一张早晨尿液的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们的身体是如何产生尿液的吗?尿液又有什么作用呢?”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尿液形成、排出的过程,帮助他们理解生物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导(一)学生特点 Nhomakorabea本节课面向的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初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能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但深度和广度有限。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人体生理、健康等话题较为关注,但对复杂的生理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在学习习惯上,学生习惯于通过直观的图像、实物和案例来理解知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
3.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生物学知识的实用性。
课后评估教学效果的方法包括:
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参与度。
2.收集学生课后作业和评价反馈。
3.开展小组访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反思和改进措施:
1.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2.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设计分层作业,提高教学针对性。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7.2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11.2《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1)介绍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让学生了解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的作用。
(2)详细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肾小管等肾脏内部结构的功能。
(3)阐述泌尿系统各器官如何协同工作,完成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课堂讲解的内容进行讨论。
3.课堂讲解:详细阐述尿液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泌尿系统的生理作用。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观察,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总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6.课后作业: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施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教学策略:
(1)情境创设: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作业评价:
(1)教师及时批改学生作业,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2)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观察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泌尿系统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人体生理系统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人体的哪些生理系统?它们各自有什么功能?”
初一年级下学期生物说课稿之《尿的形成和排出》
初一年级下学期生物说课稿之《尿的形成和排出》
丰富的学习生活对自己的帮助非常大,接下来就是初中频道为大家提供的初一年级下学期生物说课稿,希望会对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
一、教材简析(一)地位和作用
一个人,只要是活着,就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取养料,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本节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学好《尿的形成和排出》这节内容,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能正确区分排泄和排遗; ⑵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⑶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⑷明白排尿的意义。
能力目标:。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七章《第二节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课程教学设计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本节课是北京版教材七年级下学期第七章生物的排泄第二节“尿液的形成与排出”中第二课时的内容。
第一课时是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及肾单位的结构,第二课时是在明确了泌尿系统结构后,进一步探究肾脏及泌尿系统的功能。
即尿的形成与排出过程。
它在本册书中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1.从学生已有知识角度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知识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人体营养、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人体的能量供应、人体产生代谢废物、人体废物排出的途径及泌尿系统组成、肾脏和肾单位结构等知识。
2.从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角度分析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对未知事物的想象力丰富。
经过一个学期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对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有了一些认识,并已经初步具备了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对肾单位这一微观结构及功能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困难。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学难点】: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2、尿液形成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分析: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涉及到原尿的形成与成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涉及到终尿形成与成分。
这里必须让学生明白肾单位中血液的来龙去脉和尿液的产生与排出途径,也就是说要血路、尿路都清楚。
然而,让学生理解看不到的结构与其功能确有难度。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明确肾单位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联系血液循环知识,说出血路与尿路,并找到两者的关系。
2、通过观察图表物质的含量数据,说出在血浆、肾小囊和肾小管末端液体中的物质变化。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图表数据,训练分析比较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2、通过画不同物质在肾单位里的流动轨迹,分析肾小球、肾小管在尿形成中的作用。
11.2尿的形成与排出(第二课时)说课稿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结构化布局,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尿的形成、尿的排出和尿液成分。板书风格简洁明了,关键词突出,辅以图示和箭头表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板书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直观地展现尿的形成与排出过程,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重点和次要点。
2.留白适当,保持板书的整洁,避免信息过载。
3.采用图示和流程图,直观展示尿的形成与排出的动态过程。
4.在板书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参与,确保板书内容与学生理解同步。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问题或挑战:
1.部分学生对肾脏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2.多媒体课件:展示尿液形成过程的动画,生动形象地呈现抽象概念,便于学生理解。
3.投影仪:将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投影到大屏幕上,方便全班学生观看。
4.互动白板:在课堂上实时展示学生的答案和思考过程,提高课堂互动性。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降低学习难度;提高课堂互动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
1.尿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
2.尿的排出过程,特别是膀胱和尿道的功能。
3.尿液成分及其生理意义。
难点:
1.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机制,尤其是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尿的形成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以及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7.2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示例和案例,解释尿液排出的意义及其对人体的正常功能维持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请你们小组探讨尿液的形成过程及其排出机制。”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排泄系统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人体如何排出废物吗?尿液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排泄系统的组成,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排泄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人性化的语言和关怀的态度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排泄系统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再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尿液形成和排出的重要性。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7.2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生物教学中,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是一个重点和难点。这一节内容涉及到人体的排泄系统,包括肾脏、尿道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需要具体的实例和形象的描述。因此,我设计了一份教学案例,通过实验、讨论和观察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11.2 尿的形成与排出 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一)本部分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七年级下册第11章第2节内容。
一个人,只要是活着,就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取养料,同时将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物质的运输以及能量的供应之后,针对人体内代谢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的三大系统的知识点联系紧密,因此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确立:1.知识目标:学生能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功能;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生能概述肾脏的结构,说明尿液的形成过程。
分析: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肾单位是个非常微观的结构,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说,他们对这一结构不可能有任何了解,而且对“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的理解也需要学生发挥想象,而“肾脏的结构”又是理解另一重点“尿的形成”的知识准备。
因此,教材中特别安排了一个活动“观察肾脏”,并配合“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此图的作用是帮助理解以上重点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张图。
2.难点:学生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理解。
分析:要突破该难点应适当回忆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以及在物质交换中作用,来分析肾内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功能,从而推测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特点,为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打好基础。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由已知来探究未知,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将以前所学知识与新课教学相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确立“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人体的各系统之间是互相关联,共同协作完成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的观念。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11.2《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1.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优点和不足。
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针对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11.2《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章节,学情分析如下:
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掌握了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如消化、呼吸等,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其中的具体机制和细节认识不够深入。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11.2《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以及尿液的主要成分。
2.使学生了解尿液的排出过程,包括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例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通过讲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和谐统一,增强学生对生命奥秘的敬畏之情。
3.使学生了解肾脏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如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图片和实例,引起学生对尿液形成和排出过程的兴趣。
2.提问:“为什么人体需要排出尿液?尿液是如何形成的?”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尿液的排出过程,包括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作用。
2.难点:理解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尿液排出过程中各器官的功能协调。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肾脏实物模型、播放尿液形成和排出动画,激发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11.2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互补、提高。
教学策略:合理分组,明确分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11.2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掌握肾脏、肾小球、肾小管等结构与功能,了解尿液成分及其意义。
2.了解尿液的排出过程,包括膀胱、尿道等结构与功能。
3.掌握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过程中涉及到的生理机制,如滤过、重吸收、分泌等。
4.学会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如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2.讲解尿液形成的过程,包括滤过、重吸收、分泌等生理机制,结合图示和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3.引导学生了解尿液排出的过程,介绍膀胱、尿道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尿液的形成过程中,哪些物质被滤过,哪些物质被重吸收?”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生物学科素养。同时,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11.2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章节,针对的是七年级学生。在这一阶段,学生对生物学已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观察、实验能力。但学生对尿的形成与排出过程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对肾脏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可能存在模糊之处。此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方面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以下几点:
第11章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为“第11章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属于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在学习了人体生理系统的基础知识之后,学生已经对人体的器官和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尿的形成与排出是人体生理过程中较为复杂的一部分,需要学生通过深入的学习,才能掌握其中的原理和机制。
a.尿液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b.排尿对人体有什么重要性?
c.为什么人体需要排尿?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巩固所学内容。
2.强调尿液的形成与排出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五)作业小结
2.分配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探讨,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评价、相互帮助,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4.教师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反思,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
2.设立评价指标,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尿的形成过程、排尿的意义等。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教师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探讨,提高了沟通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尿的形成过程、排尿的意义等。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定位《尿的形成和排出》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通过本章的第1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泌尿系统通过尿液的形式排出多种代谢废物,但是如何形成尿液,形成尿液的器官是什么,是本节需要解决的问题。
肾脏的教学将结合哺乳动物的肾脏进行,通过观察进而学习肾脏的结构。
尿液的形成,可结合肾单位模型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个器官的功能;概述肾脏的结构。
2.能力目标观察哺乳动物的肾脏,了解肾脏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维持泌尿系统的健康。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肾脏的结构。
尿液形成过程。
难点:1.肾脏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二、教学用具准备课件,教案,视频三、教法与学法(一)学情分析学生之前进行过哺乳动物的心脏等器官的观察,对基本的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有了了解。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肾脏的功能。
肾单位及产生尿液的过程,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可结合模型、图片等进行教学。
还可鼓励学生在学习完肾单位知识之后,自行设计和制作模型,巩固知识(二)教法学法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教师评价和归纳相结合的方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产生的排泄废物。
知道尿液是人体肾脏产生的一种液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本章第二节内容:尿的形成与排出(二)新课讲授1.肾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2.尿液形成的过程(1)、泌尿系统的组成[看书]: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60页,看“人体泌尿系统”图,说说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它们的功能分别是什么?[归纳]:1.肾——形成尿液泌尿输尿管:输送尿液系统膀胱:贮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2.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两侧,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61)3.活动,观察肾脏:观看肾脏外形与纵剖图,了解肾脏结构(2)、肾单位1.形成尿液的器官——肾肾门:肾脏一侧的一个凹陷,是肾动脉、肾静脉出入肾脏以及输尿管与肾脏连接的部位。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11.2尿的形成和排出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学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学生将能够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复杂性和精密性,增强对身体健康的重视。
2.问题导向教学: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尿液的形成过程,通过图示和模型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总结归纳与作业小结:在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中,我会以一个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例如,我可以讲述一个故事,描述一个人在参加长跑比赛过程中,因为不了解尿液排出的重要性而导致身体不适的情况。通过这个故事,引发学生对尿液排出问题的思考,激发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接着,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知道尿液是如何形成的吗?”,“尿液排出的过程是怎样的?”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帮助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期待。
在技能方面,学生应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尿液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如尿比重、尿蛋白等。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参与并完成尿液形成和排出的相关实验。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11.2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关注自身健康,树立保护泌尿系统健康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泌尿系统的组成、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排出途径。这些知识点是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基础,也是联系生活实际的关键。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泌尿系统的组成,尿液的形成过程,尿液排出的途径及影响因素等。具体来说,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尿液的形成过程涉及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尿液排出受到神经系统、肌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互动白板:方便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实时标注、讲解,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生生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各自的观点,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直观地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在课前精心设计板书内容,确保知识重点和难点。
3.在书写过程中,适时擦除不必要的细节,保持板书的整洁和条理。
教学难点在于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生物学的微观层面,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此外,尿液排出的影响因素较多,如神经系统、肌肉等,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点时也可能感到困惑。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公开课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公开课《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1章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共分三个部分来说明,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尿的形成和排出》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内容包括“肾”、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说明了尿液形成过程的物质变化3、说出肾脏的血液变化“尿液的形成”、“尿液的排出”和“泌尿系统的卫生”四部分内容,还安排了两个活动。
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示意图和视频等课件,观察、归纳、发现问题。
(2)分析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数据,运用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
(3)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
情感价值目标:1.体验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二、说教法和学法(一)学情分析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2、13岁,他们学习生物学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但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优于理性思维,自控能力较差,自主探究能力还不够强。
初中生物课《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范文精选
初中生物课《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范文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于尿的形成和排出,不要求学生掌握过多的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基本观点。
由此可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通过资料分析、观察与思考、讨论等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尿的形成过程。
二、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由“你知道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吗?”这一学生不难回答的问题开始,引导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对这些废物进行分类,自然导出“排泄”与“排遗”的概念及区别。
由一句话:人体的“排遗”过程在前面的消化系统中已详细了解,本课来了解人体的排泄过程切入课题。
以提问:人体排泄的废物主要是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来完成,泌尿系统有哪些组成?进入“泌尿系统组成”的教学: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图”,同时观察老师提供的泌尿系统模型,能比较容易地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结构的功能。
再小组合作学习81页讨论题,对泌尿系统进一步研究得出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的结论。
提问: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在肾中是怎样形成的呢?开始“尿的形成过程”教学: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肾单位是个非常微观的结构,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这一结构不可能有任何了解,而且对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的理解也需要学生发挥想象,教材中有“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此图的作用是帮助理解以上难点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这张图。
设计[看:说“发现”的话]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相关文字,结合观察图片,仔细理解文字和图片的内在含义,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
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独立观察习惯,学习观察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公开课《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1章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共分三个部分来说明,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尿的形成和排出》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内容包括“肾”、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说明了尿液形成过程的物质变化3、说出肾脏的血液变化“尿液的形成”、“尿液的排出”和“泌尿系统的卫生”四部分内容,还安排了两个活动。
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示意图和视频等课件,观察、归纳、发现问题。
(2)分析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数据,运用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
(3)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
情感价值目标:1.体验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二、说教法和学法(一)学情分析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2、13岁,他们学习生物学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但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优于理性思维,自控能力较差,自主探究能力还不够强。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地完成学习任务。
2、知识现状: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特别是在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时,对于七年级的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方法1、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2、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立体的,直观的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4、学会用表格、图解表来对比总结。
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1章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共分三个部分来说明,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尿的形成和排出》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内容包括“肾”、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说明了尿液形成过程的物质变化3、说出肾脏的血液变化“尿液的形成”、“尿液的排出”和“泌尿系统的卫生”四部分内容,还安排了两个活动。
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示意图和视频等课件,观察、归纳、发现问题。
(2)分析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数据,运用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
(3)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
情感价值目标:1.体验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二、说教法和学法(一)学情分析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2、13岁,他们学习生物学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但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优于理性思维,自控能力较差,自主探究能力还不够强。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地完成学习任务。
2、知识现状: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特别是在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时,对于七年级的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方法1、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2、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立体的,直观的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4、学会用表格、图解表来对比总结。
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1章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共分三个部分来说明,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尿的形成和排出》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内容包括“肾”、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说明了尿液形成过程的物质变化3、说出肾脏的血液变化“尿液的形成”、“尿液的排出”和“泌尿系统的卫生”四部分内容,还安排了两个活动。
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示意图和视频等课件,观察、归纳、发现问题。
(2)分析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数据,运用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
(3)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
情感价值目标:1.体验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二、说教法和学法(一)学情分析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2、13岁,他们学习生物学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但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优于理性思维,自控能力较差,自主探究能力还不够强。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地完成学习任务。
2、知识现状: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特别是在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时,对于七年级的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方法1、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2、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立体的,直观的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4、学会用表格、图解表来对比总结。
11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