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课后后思考题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第一单元方程第一单元计划教学内容:方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c÷、cax=ax=±bxbbax=±、c等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解稍复杂方程的策略——转化成简单的方程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找出相等关系。

3、突出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

4、重视培养自觉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课时安排:7课时第一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教学内容:第一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教学资源: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谈话导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启发: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思考题解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1.填空:(1)一个正方体棱长之和为36厘米,它的体积是( 27 )立方厘米,表面积是( 54 )平方厘米。

(2)一个长方体的棱长之和为36厘米,已知它的长为4 厘米,宽为3厘米,高为( 2 )厘米。

(3)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148平方厘米,已知这个长方体底面长6 厘米,宽5 厘米,这个长方体的高是( 4 ) 厘米。

(4)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320平方厘米,上、下两个面是周长32厘米的正方形,长方体的体积是(384 )立方厘米。

提示:底面正方形的边长是32÷4=8(厘米),面积是8×8=64(平分厘米) 侧面积是 320-64×2=192(平方厘米)长方体的高是 192÷32=6(厘米)长方体体积是 64×6=384(平分厘米)(5)一个长方体的侧面积为72平方分米,高是4分米,底面长是宽的2倍。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72 )立方分米。

提示:底面周长是 72÷4=18(分米)底面的宽是 18÷2÷(2+1)=3(分米), 长是 3×2=6(分米)(6)一段方钢长2米,横截面是周长为12 厘米的正方形,这块方钢的体积是 ( 1800 )立方厘米。

(7)一只木箱高5分米,底面周长3 米,下底面积是54平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 258 )平方分米。

(8)一个正方体的棱长缩小2倍,体积缩小到原来的21,体积缩小到原来的( 81 ),表面积缩小到原来的( 41 )。

(9)两个长方体的高相等,且甲长方体的体积是乙长方体体积的4倍,如果两个长方体的底面都是正方形,那么,当甲长方体底面边长是4厘米时,乙长方体底面边长是( 2 )厘米。

(10)一张边长 20 厘米的正方形商标纸,正好贴满底面为正方形的食品盒的侧面,这个食品盒的容积是( 500 )毫升。

提示:底面正方形边长是 20÷4=5(厘米)(11)棱长为a的正方体,表面积是( 6a2 ),把它切成两个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和是( 8a2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公开课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公开课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公开课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教学反思体积与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

为了上好本课,我本着“依据教材又不拘泥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处理。

特意准备了本地的特色水果:柿子、小沙梨。

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充分感受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反思本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故事情境,初步感知体积,与总结相呼应。

先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乌鸦喝水》,提出数学问题——乌鸦是怎样喝到瓶子里的水?让学生在回忆故事时,初步感知石子占据了瓶子里水的空间,水面就升高了,接着,再提出问题——大家觉得乌鸦怎么样,借助乌鸦的聪明,直接揭示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全课总结时,再次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说说乌鸦的聪明之处,做到了首尾呼应。

二、在有限的空间里领悟体积。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通过操作形象化才能使学生领悟体积的概念以及不同物体占据空间大小的不同,在建立了体积的概念后,及时让学生举例比比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唤起学生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表象。

三、从体积引出容积,建立容积的概念。

体积是旧知,容积是新知,这个已有的知识是新知识的生长点。

教学时,注意了以旧引新,在观察比较时,先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容器”,进而建立容积的概念,接着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理解“所能容纳”的意思,更深层次体会容积的意义,最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其他一些容器的容积大小。

四、改进之处。

1、如果重上这一课,我会把所用的水,用红墨水染成淡淡的红色这样做会便于学生观察玻璃杯中水的变化情况。

2、在容积的讲授时,没有及时引导学生与所学体积的意义加以比较,以致于有个别学生误认为任何物体都有体积与容积,应强调很多物体都没有容积,只有容器才有容积。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合集三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合集三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合集三篇)所谓教学反思,是指老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熟悉、再思索,并以此来总结阅历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六班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合集三篇),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六班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1教学内容:教材第36页例7、“练一练”,第39页练习六第16~21题,思索题。

教学目标:1.使同学经受“找乘积是1的两个数”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过程,熟悉和理解倒数的意义,把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同学在熟悉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特点的过程中,进展观看,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伴侣”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已经特别熟识了,能说说教室里哪些同学是你的伴侣吗?指名回答。

谈话:在将近六班级学习生活中,许多同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伴侣”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一些关系,比如两个数的乘积是1,就可以说是这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哪些数之间有这种关系呢?怎样找这样的两个数呢?这是我们今日要讨论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

1、理解倒数的意义。

(1)出示例7,同学独立完成。

(2)引出概念。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例如和互为倒数。

可以说是的倒数,是的倒数。

引导:请大家认真观看,刚才我们找出的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同学沟通后明确:这些算式里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指出: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同学举例来说。

进行准时的评议。

(4)追问: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要说“互为倒数?”小结:倒数不是指一个详细的数,而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当两个数乘积是1时,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2、归纳方法(1)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能分别找出和的倒数吗?提问:观看上面互为倒数的各组数,它们的分子和分母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把你的发觉与同桌沟通。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课后反思-1.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丨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课后反思-1.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丨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课后反思1.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丨苏教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材主要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计算器。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拿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观察,提问它们是什么形状,它们的特征是什么。

2. 知识讲解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讲解它们的特征,如长方体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正方体则长、宽、高都相等。

然后讲解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拿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拿出练习本,根据刚刚讲解的方法,计算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题目,让学生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长、宽、高正方体:长、宽、高都相等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表面积 = (长×宽 + 长×高+ 宽×高)×2,体积 = 长×宽×高正方体:表面积= 6a²,体积 = a³七、作业设计长方体:长4cm,宽3cm,高2cm。

正方体:边长5cm。

答案:长方体的表面积为52cm²,体积为24cm³。

正方体的表面积为150cm²,体积为125cm³。

说法1: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相同。

说法2: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不同。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课后思考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课后思考题

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2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

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平方厘米。

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考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分析:由题意可知:高增加2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说明长方体的底面是正方形且高比底面边长少2厘米,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平方厘米.表面积增加的部分是高为2厘米的4个侧面的面积,由此可以求出一个侧面的面积,进而求出原来长方体的底面边长,再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abh,把数据代入公式解答.解答:底面边长:56÷4÷2=7(厘米)高:7−2=5(厘米)7×7×5=245(立方厘米)答: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245立方厘米。

分析:要使每条线上3个数的乘积都是1,即每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能约分,观察这7个分数,分子有3个5,而分母只有15含有因数5,所以1615只能填在中间的○里,其它三个分子为5的分数,分在三条线上,然后再确定第三要填的数.解答:根据分析填图如下:分析:设小红原来有金鱼x 条,由“小明原来的金鱼比小红多8条”可知小明原来有(x+8)条,再由“小明把自己金鱼条数的1 5送给小红后,两人的金鱼条数同样多”列方程解答. 解答:设小红原来有金鱼x 条,则小明原来有(x +8)条(x +8)×(1−15)=x +(x +8)×1545x +325=x +15x +8525x =245x =12 x +8=12+8=20答:小红原来有12条,小明原来有20条。

分析:由于三角形的中线分对边的两部分相等,根据等底等高面积相等即可确定能把三角形的面积分成两个相等部分的三角形的线段是中线;要使两部分的面积是1:2,则连接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对边的一个三等分点即可.解答:根据题干分析可得:(12-8) ÷2=2(千克)16÷2=8(元/千克)答:苹果的单价是8元/千克。

分析:根据“喜欢唱歌的有48×23=32(人),喜欢跳舞的有48×34=36(人)”可知:(32+36=68)人包括三部分,只喜欢唱歌的人数、只喜欢跳舞的人数、两种都喜欢的,所以既喜欢唱歌又喜欢跳舞的人数是:32+36-48=20(人),据此解答.解答: 48×23=32(人)48×34=36(人)32+36−48=68−48=20(人)答:既喜欢跳舞又喜欢唱歌的有20人。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教学反思-正方体的展开图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教学反思-正方体的展开图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教学反思正方体的展开图苏教版我今天要分享的教案是关于六年级上册数学的,具体是苏教版教材中关于正方体的展开图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重点是正方体的展开图。

我们将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正方体展开图的特点,学会如何从一个正方体中剪裁出不同的展开图。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正方体展开图的概念,能够识别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并能够自己动手制作出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正方体展开图的概念,掌握正方体展开图的特点。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制作出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正方体的模型,以及一些彩纸和剪刀,让学生们能够自己动手制作正方体展开图。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引入正方体展开图的概念,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理解正方体展开图是什么。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正方体展开图的特点。

然后,我会让学生们自己动手,用彩纸和剪刀制作出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

我会组织学生们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让大家一起讨论和分析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会简洁明了,主要包括正方体展开图的概念和特点,以及一些具体的展开图示例。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同学们回家后,尝试用家里的纸盒和剪刀,制作出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并拍摄下来,下节课和大家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看看学生们对正方体展开图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制作展开图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对于那些表现突出的学生,我会鼓励他们进一步研究正方体的其他性质。

对于那些在制作展开图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我会在课后找他们单独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正方体展开图的制作方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展开图的概念至关重要。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我选择了正方体展开图作为教学内容,因为它不仅是几何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版本8)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版本8)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版本8)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第1课时对于学生而言,计算方法没有难度。

但是形成先约分后计算的计算习惯确实在教学中的难点。

来自学生的困惑:为什么一定要先约分,不约分也可以计算出结果。

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约分的优势,以及不约分计算的弊端,学生才会自发的先约分后计算。

先设计简单的数据,学生既可以先约分再计算,也可以先计算再约分。

因为数据简单,所以无论哪一种学生都可以得到正确答案。

再设计7/22×33这道题,学生先计算后数据比较大,看不出公因数没有办法约分。

所以学生中出现两种答案。

这时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感受先约分数据小容易,先计算数据大很难约分。

只有经历过这种错误的学生才有深刻的感受------先约分再计算,计算更方便。

第一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第2课时把一个长方体剪成一个平面展开图,观察这个展开图,找出相对的两个面,并且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

把一个正方体剪开,形成一个平面展开图,观察这个展开图,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相对来说的面。

孩子们很有趣味地动起手来,更让我感动的是孩子们把自己带来的展开图带来了,五花八门,用心、认真的态度让人无比感动。

在小研究开始之前,我对小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指导,指出了让孩子们用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对的面,以及用相同的颜色表示相对的面的方法,为了不使涂色成为孩子们的负担,我提出用写字的方法,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学习的无关因素的干扰,让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更专注于思考怎样寻找相对的面的方法本身。

小组交流时,我提出要求:让孩子说出自己找相对的面的方法,同时发现自己组内有几种不同类型的正方体展开图。

这样教师简练而必要的指点,让孩子们的研究和交流更关注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孩子们的学习不再处于一种茫然之中,也有力地促进了教学。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第2课时分数乘整数的知识基础在于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分数的意义及整数乘法的意义等知识。

在课堂的开始环节,她对这些内容进了一定的复习,再进入分数乘整数的教学。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思考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思考题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1.填空:(1)正方体棱长之和为36 厘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2)一个长方体的棱长之和为36 厘米,已知它的长为4 厘米,宽为3 厘米,高为 ( ) 厘米。

(3)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148平方厘米,已知这个长方体底面长6 厘米,宽5 厘米,这个长方体的高是( ) 厘米。

(4)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320平方厘米,上、下两个面是周长32厘米的正方形,长方体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5)一个长方体的侧面积为72平方分米,高是4分米,底面长是宽的2倍。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6)一段方钢长 2 米, 横截面是周长为 12 厘米的正方形,这块方钢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7)一只木箱高5 分米,底面周长3 米,下底面积是54 平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 ( )平方分米。

(8)一个正方体的棱长缩小到原来的21,体积缩小到原来的( ),表面积缩小到原来的( )。

(9)两个长方体的高相等,且甲长方体的体积是乙长方体体积的4倍,如果两个长方体的底面都是正方形,那么,当甲长方体底面边长是4厘米时, 乙长方体底面边长是( ) 厘米。

(10)一张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商标纸正好贴满底面为正方形的食品盒的侧面,这个食品盒的容积是( )毫升。

(11)棱长为a 的正方体,表面积是( ),把它切成两个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和是( )。

(12) 3个棱长为a 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

(13) 有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棱长的总和是48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14) 把一个正方体分成相等的64个小正方体,表面积增加了( )倍。

(15) 要拼成棱长8 厘米的正方体,需要( )个棱长2 厘米的正方体。

(16) 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54平方分米,如果棱长增加2 分米,体积增加( )立方分米,表面积增加( )平方分米。

(17) 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2厘米,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全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全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1本课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课是深入认识这两种例题图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以往的学习中,学生一直接触的是平面图形,本课是第一次系统研究立体图形,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这也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注重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实践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操作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2本课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事先让学生预习本课,按照例题三的要求尝试剪开正方体,并画出展开图,鼓励学生画得越多越好,加深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特征。

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预习的成果,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归纳总结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课堂上,我把主要精力花在了如何根据所给图形的特征机械地判断是否能折成立体图形上,而忽视了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学生动手操作的培养。

1.3本课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课前要多让学生练习计算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这样计算6个面的面积和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学生重点讨论的问题在于如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

教学过程中,学生说出了两种算法,这两种算法都各有特点,需要解决问题时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所以,不需要比较这两种算法的优劣。

二、解决问题后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通过这样的反思,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1.4本课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课前要多让学生练习计算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这样计算6个面的面积和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学生重点讨论的问题在于如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

教学过程中,学生说出了两种算法,这两种算法都各有特点,需要解决问题时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所以,不需要比较这两种算法的优劣。

二、解决问题后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思考题解析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思考题解析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思考题解析1.(教材第9页)下图表示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1)从前面、上面和右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试着画一画。

(2)这个物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3)如果添加同样的正方体,把这个物体补成一个大正方体,表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厘米?解析:(1)第(1)题从前面、上面和右面看到的图形如下所示。

(2)第(2)题这个物体的表面积就是从它的表面能数出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个数,而它表面含有的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等于从前面、上面和右面看到的图形中含有的正方形个数的和的2倍。

(7+7+6)×2=40(平方厘米)答:这个物体的表面积是40平方厘米。

(3)按要求补成的最小正方体的棱长是3厘米,所以表面积是:32×6=54(平方厘米)答:把这个物体补成一个大正方体,表面积至少是54平方厘米。

2.(教材第15页)你能根据正方体的体积来估计右边物体的体积吗?解析:要想知道右边的物体的体积,就要估一估右边的物体里面含有几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上图右边的物体是一个不规则图形,我们可以根据上图左边的正方体的大小把右边的物体进行分割。

(如右图),从中可以看出题中的物体从上往下可以看作3层,每层有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大约是15立方厘米。

3.(教材第22页)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2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

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平方厘米。

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解析:如图,长方体的高增加2厘米,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说明原来长方体的底面是正方形,即长方体的长和宽相等且等于现在正方体的棱长,原来长方体的高比宽均少2厘米。

表面积增加56平方厘米,其实增加的是上面高2厘米的那个小长方体的四个侧面的面积,而这四个侧面的面积完全相同。

56÷4=14(平方厘米),求出一个侧面积,再除以高2厘米,求出长为7厘米,原来长方体的宽为7厘米,高为7-2=5(厘米)。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后思考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后思考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后思考题2012.121.甲、乙两人沿着400米的环形报道跑步,他们同时性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而行。

甲每分跑280米,乙每分跑240米。

经过多少分甲比乙多跑1圈?2.盒子里装有同样数量的红球和白球。

每次取出6个红球和4个白球,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

一共取了几次?盒子里原来有红球多少个?3.下面五种形状的硬纸各有若干张。

选择哪几种,每种选几张,正好可以围城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4.下图表示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1)从上面、正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试着画一画。

(2)这个物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3)在这个物体上添加同样大的正方体,补成一个大正方体。

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厘米?5.你能根据正方体的体积来估计右边物体的体积吗?1cm36. 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2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

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平方厘米。

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7.把一个六面都涂上颜色的正方体木块,切成64块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如右图)。

(1)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2)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3)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8.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25米,第二根用去25。

哪一根用去的长一些?9.先找规律,再填数。

(1)45,25,15, ( ) ,120, ( ) , ( ) 。

(2)23, 1 ,32,94,( ) , ( ) 。

10.先计算,在观察每组算式的得数,能发现什么规律?(1)12-13=( )( )12×13=( )( )(2)14-15=( )( )14×15=( )( )你能根据发现的规律再写几组这样的算式吗?11.一辆小汽车行32千米用汽油325升。

行1千米用汽油多少升?1升汽油可行多少千米?12.两个长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相当于小长方形面积的14,相当于大长方形面积的16。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版本6)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版本6)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版本6)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是小学生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有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与面积知识为储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课堂上,我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而设计教案,按照“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概念—发现长方体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合作研究长方体特征——组内强化正方体特征—共同研究正方体特征—结总二者关系——运用”的层次来安排的,使学生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本节课的课前准备较好,学具、教具非常丰富,提供多种学具给所有的学生充分操作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都能通过亲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发现长方体的特征。

如果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认识长方体,那么他们将对学习的新知印象更加深刻。

不足之处是建立长方体的概念的时候,进度有点缓慢,教师还应在该站出来的时候站出来,适时、智慧的引导。

没能做相关练习方面,下节课还需多准备一些有层次的、有针对性的的习题。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牢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也为后面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第1课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复习几个相同分数和的计算方法。

从而让学生感知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分数和的简便运算。

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从加法的角度联想到分数乘整数的方法,这种顺向迁移,对学生的学习作用很大。

在学生研究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中,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和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容易。

教师运用新知与旧识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认知的最近发展领域自由学习并有所收获,学生的学习是积极有效的。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第1课时本节课的教学旨在突出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版本4)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版本4)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版本4)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课时本节课是第一章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由于是开学的第一节课,学生的上课状态有些松散,没有适应过来。

本节课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

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

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

本来计划一节课就可以结束本节课的内容,但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各个面的长和宽掌握的不太好。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第1课时本节课是第二章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分数与整数相乘,课前我带学生复习回顾了分数的意义,重新回顾了单位“1”、分数、分数单位的具体内容,通过回顾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具体的概念已经忘了,与是我利用PPT帮助学生回忆。

本节课学生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较好,但有部分学生对于c个b/a的和与c与b/a的和相混淆。

计算的法则掌握情况也较好,不过有个别学生出现整数和分母约分,或者极个别学生把加法也用乘法的方法来计算、还有的学生不把结果化到最简形式,这部分错的比较多。

对于实际应用,学生还会忘记单位的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运用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第1课时本节课是第三章分数除法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分数除以整数,在课前已经让学生对今天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学生的状态也比较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

学生对于分数除法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对于分数除法的画图,学生不容易理解,掌握的不是很好,虽然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具体的指导,但从作业的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很好。

另外对于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格式,学生还有不会的。

在计算的过程中,总是有学生忘记把除号变成乘号,或者忘记把除数变成它的倒数,造成了计算错误。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课后反思-3 树叶中的比丨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课后反思-3 树叶中的比丨苏教版
感受长和宽的大小,与比值的关系
运用之前的结论,解释验证
对照呈现,以一种树叶作为参照,帮助学生利用已知的比值估计未知的比值,感悟其中的规律。
课堂小结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同一种树叶,长和宽的比值接近。而不同种树叶,比值的大小一般各有不同。
2、现在老师把这些树叶按照比值大小排一排,将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与树叶的形状对照,你有什么发现?
在活动过程中力图让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要,以学生活动贯穿课堂。从学生根据介绍认识树叶的长和宽之后的指一指,到学生小组的合作测量、计算、比较、发现,再到学生通过估计比值来完善认识方法,以及到进行回顾反思,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通过视频呈现知识的介绍和补充,学生在边听时边理解思考,借助自然界的美丽树叶,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奥秘,注重知识性的探究,也关注自然奥秘的揭示。全课通过比值和树叶形状的关系,到结束时揭示树叶形状的原因,结合数学学科外的知识解释,生动有趣的视频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教材安排了“提出问题”“探索实践”“回顾反思”三个环节的活动。“提出问题”先呈现一组树叶,说想法,认识树叶长和宽,并聚焦树叶长和宽的关系。“探索实践”主要引导小组每组10片相同树的树叶,通过测量长和宽,计算比值及平均值,估一估等活动,发现树叶形状与比值的关系。“回顾反思”主要引导学生回顾探索树叶中的比的规律过程,交流自己获得的认识和体验,进一步提升认识。
介绍树叶为什么形状不同的科学知识,并融入美术的叶贴画,勾连学科关系,拓展知识。
拓展应用
1、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留心观察更多生活和自然中的点滴。
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课件呈现其他图,学生观看感受
3、用心观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相信我们会不断发现更多值得探究的奥秘!欢迎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探讨、研究和分享,好吗?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数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数学反思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初次利用列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应首先从例题上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发现例题与之前所学的方程有所不同,之前列方程时题目中未知数x已经有了,直接看出x表示那个量,而例题中并没有x,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要列方程必须把其中的未知量假设为x,从实际中让学生发现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有“设……为x…”的必要,不至于出现在列方程时不写“解:设……”的情况。

另外教材只要求掌握“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的解法,在练习时,如:练一练第1 小题,学生中很多人列出了这样的方程:36-x=2.5,方程列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应该怎么解呢?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还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习“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时,学生的思维那不就和现在冲突了吗?希望有人能解释!如果需要向学生讲解,那该怎么讲解?讲解到什么程度?而且类似的问题在其后的练习中不断的出现,困惑中!!!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反思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新课标教材中使用比较多的一种解决逆思维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它改变了以往解决逆思维题目用算术方法解答而学生很难理解的困惑,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易于学生运用知识的正迁移、结合思维方法正确解决此类的实际问题,学生学得轻松、灵活、有效,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六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单元就是在学生五年级学过的解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我觉得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重视关键句分析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题目中的直接的相等关系,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解答问题。

如:例1中的关键句:“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根据这句话学生的思维就会直觉的写出这样的相等关系:“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22”。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

上期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反思课题:《方程》1反思内容:例1在提出问题后,我要求学生“找出大雁塔与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并通过交流,抽象出数量关系式: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的高度。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明确“已知大雁塔的高度,求小雁塔的高度,可以列方程解答”。

需要说明的是:让学生自主地找出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如: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的高度=22等,教学时,我鼓励学生列不同的方程去解决,并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虽然列出的方程不同,但解题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都是根据“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这一关系列出方程的。

相对而言,例2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教学时我借助线段图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颐和园的陆地面积是公顷,那么水面面积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颐和园的占地面积与颐和园的陆地面积、水面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再引导学生自主地抽象出数量关系式:陆地面积水面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并根据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反思课题:《方程》2反思内容:为了配合例题的教学,教材有层次地安排相应的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一方面,安排和例题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和方法,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如:第1、4页的“练一练”,练习一、练习二的第3、4、5题等。

另一方面,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富有变化的实际问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打开寻求实际问题中等量关系的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如:练习一的第7、8、9、12、13题,练习二的第7至11题等。

此外“整理与练习”的第14题,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K12学习】苏教版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优秀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K12学习】苏教版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优秀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苏教版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优秀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既是学生掌握数概念的重要一环,又是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价值的级好素材。

教材为了促进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和价值,选择了大量的现实素材,使学生真切感受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百分数,并会写会读。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使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在用百分数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含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含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含反思――逯与堂第七课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26页的例9和例10,以及随后的“尝试”和“练习”,练习练习6的问题1-3。

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验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和掌握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公式,应用该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资源:学生按小组分别准备30个左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由橡胶或粘土制成的长方形。

说明:这个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2厘米。

问题:我们刚刚了解了体积和体积单位。

你怎么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引导学生想到:关键是看这个长方体中包含多少个1立方厘米,也就是可以将它切成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演示切割过程。

切割后,让学生数一数,确保长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

2.设疑:萝卜(或橡皮泥)是可以切开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都是可以切开的。

那么又该如何去求那些物体的体积呢?揭示主题:在这门课中,我们学习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黑板书写: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二、教学例91.手术准备。

(1)提出操作要求: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要求四人小组内每人摆出的长方体各不相同。

(2)把盒子放在桌子上,给它编号。

2.观察和思考。

(1)提问:你能看出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并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然后将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依次记录在表格中。

(2)灵感:我们如何知道这些由1立方厘米立方体组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引导学生依次计算每个长方体中包含的小立方体的数量,并将其记录在表格中。

(3)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核对填写的结果是否正确;选择一些长方体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数出它们所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的。

3.分析和推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后思考题2012.12
1. 甲、乙两人沿着400米的环形报道跑步,他们同时性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而行。

甲每分跑280米,乙每分跑240米。

经过多少分甲比乙多跑1圈?
2. 盒子里装有同样数量的红球和白球。

每次取出6个红球和4个白球,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

一共取了几次?盒子里原来有红球多少个?
3.下面五种形状的硬纸各有若干张。

选择哪几种,每种选几张,正好可以围城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4. 下图表示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1)从上面、正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试着画一画。

(2)这个物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在这个物体上添加同样大的正方体,补成一个大正方体。

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厘米?
5. 你能根据正方体的体积来估计右边物体的体积吗?
1cm3
6. 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2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

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平方厘米。

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7. 把一个六面都涂上颜色的正方体木块,切成64块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如右图)。

(1)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2)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3)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8. 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2
5
米,第二根用去
2
5。

哪一根用去的
长一些?
9. 先找规律,再填数。

(1)4
5

2
5
,
1
5
, ( ) ,
1
20。

(2)2
3
, 1 ,
3
2
,
9
4
,( ) , ( ) 。

10. 先计算,在观察每组算式的得数,能发现什么规律?
(1)1
2

1
3

( )
( )
1
2
×
1
3

( )
( )
(2)1
4

1
5

( )
( )
1
4
×
1
5

( )
( )
你能根据发现的规律再写几组这样的算式吗?
11. 一辆小汽车行3
2
千米用汽油
3
25
升。

行1千米用汽油多少升?1升汽
油可行多少千米?
12. 两个长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相当于小长方形面积的1
4
,相当于大长方
形面积的1
6。

小长方形和大长方形面积的比多少?
13. 把右边的三角形分成两部分,使它们面积的比是1 : 1,你能分一分吗?
如果要使两部分面积的比是1 :2, ,又该怎样分呢?
14.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1)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1
2
后,各是多少厘米?先算一算,再
画一画。

(2)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15.任意画一个长方形,再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1
2。

先算出现在
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算出现在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比较上面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16.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5个头,下有94个足,问鸡兔各有多少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