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三章原子结构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共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共2课时)教学设计
2.练习形式:采用个人练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练习中查漏补缺,提高解题能力。
3.解答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解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
2.强调重点知识,对难点内容进行梳理,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教学过程:
-课时一:通过导入、新课内容、课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原子基本结构,理解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课时二:通过复习、新课内容、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能应用于解释化学现象。
4.评价与反馈: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设计一道家庭实验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模拟原子结构模型,并拍摄照片或视频,记录实验过程和成果。
3.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撰写一篇短文,介绍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4.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化学键的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分层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子结构相关的拓展知识。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序数等;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难点:理解原子内部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的排列规律;将原子结构知识应用于解释化学现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模型、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4.掌握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课题2《原子结构》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课题2《原子结构》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结构》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原子结构的内容相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难以形成直观的表象认识。

此外,学生在物理课上虽然接触过电荷等概念,但对于原子内部粒子的带电性和电性关系等知识仍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类比推理等,将抽象的原子结构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取得成长和进步。

二、设计思路原子的结构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位于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

本单元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其中“原子的结构”包含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酸碱盐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原子的结构教学不仅涉及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和数量,还包含构成原子的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在层次、电性、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理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科学思维】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离子的形成过程。

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归纳、推理等,解决化学问题。

能够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建立联系,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1.拓展资源:
-《化学之原子的结构》:提供关于原子结构的详细介绍,包括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原子结构模型》:通过3D模型和动画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
-《原子的结构实验》:介绍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实验,如电子散射实验和原子光谱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更好地理解原子结构。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原子的结构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原子的结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原子的结构教学目标和原子的结构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原子的结构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学生可以就阅读材料和视频中的内容提出疑问,教师将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学生需要就阅读材料和视频中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撰写一篇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以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可以就阅读材料和视频中的内容进行实践操作,如制作原子模型等,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可以参与科学讨论和学术竞赛,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自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观点,提高自己的科学表达和交流能力。
-学生可以进行一些家庭小实验,如制作原子模型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互动式教学:我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5.互动性和参与性:邀请学生上台用粉笔圈出重点和关键词,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设计填空题或选择题,让学生在黑板上填写答案,增强互动性;通过小组竞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2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2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二课时)

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资源分析】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在本单元中介绍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使学生所学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完整化。

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核外电子的排布”(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它的教学作了一个铺垫。

【教学策略分析】本课题的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和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展开讨论,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

【教学准备】1.自制的有关投影片、离子形成的动画片、复印的课文插图;2.网上下载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过程】归纳小结形成结论1.原子核外第一层最多有几个电子?2.原子核外第二层最多有几个电子?3.原子核外第三层最多有几个电子?4.元素的种类取决于________。

5.1—18号元素中哪些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列表比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2原子的结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2原子的结构

课题2 原子的结构(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启发思维,增强归纳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想象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什么是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人们认识原子的过程:曲折、漫长二、探究新知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79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能被电场和磁场联合偏转的作用,测定了这种粒子的荷质比,1903年汤姆生发现电子。

散射实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有复杂的结构,可以再分。

一、原子的构成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原子核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1.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有何关系?解析:相等2.电子带电吗?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有何关系? 解析:相等3.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所带电荷数叫做核电荷数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几种原子的构成根据上表的数据,可以发现:1.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2.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分别相等。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教案 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教案 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鼓励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出大千世界无所不有。

师:同学们,决定这千变万化世界最基本的微粒是什么呢?生:原子师:对,现在我们一起回答有关原子的几个小问题。

回忆:1. 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什么?2. 原子能否再分呢?原子如何构成?3. 原子核的构成如何?4. 质子、中子、电子的特点如何?【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师:这节课的内容有三部分:1、原子的诞生2、能层与能级3、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一原子的诞生师:现在在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

目前我们已发现90多种天然元素,请问它们是怎么诞生的?生:氢、氦原子通过核聚变逐步熔合而成。

【小结】宇宙大爆炸促使氢、氦原子合成其它原子!师:这些原子的结构又是怎样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几代科学家的原子结构模型发展吏。

【展示】原子结构理论模型发展史:1805年道尔顿的原子模型: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1904年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正电荷像流体一样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电子就像葡萄干一样散布在正电荷中,它们的负电荷与那些正电荷相互抵消。

1911年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高速的绕核运动。

二能层与能级1、什么是能层?能层是将核外电子按电子能量差异分成的2、每一能层容纳最多电子数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符号K L M N O P Q 、、、容纳最多电子数2 8 1832 5、、、、、、、、、【小结】:每一能层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为2n2(n为能层序数)。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背景和地位:第三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学习工具,是初中能否学好化学的第一道"分水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二、教学课题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原子的构成又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第二次接触。

本课题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离子的形成及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介绍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X青莲教授。

三、教学设计思路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离子的知识,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化合价和化学式打基础,特别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在前面我们学习的有分子、原子,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原子结构的稳定性引出离子,从而引出构成物质的粒子还有离子。

我在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课件、白板、视频动画等。

教学程序上采取老师提问--小组讨论--表达交流--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最后通过测试反馈来完成教学。

处在网络时代的学生大多数很喜欢上网,于是我就投其所好,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学会离子的符号表示。

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的形成的过程。

知道里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1、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2、体验“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应用有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比较、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构成。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重点、难点: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2.疑点:(1)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解决方法:以讲解为主,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

利用实验,幻灯及比较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然地得出结论。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很小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以下先看一个实验:[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看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讲解]: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构成,受热时这些微粒彼此分开,成为汞的微粒和氧的微粒,这种微粒叫原子。

[板书]:一.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氧化汞受热后发生的是什么类型反应?生成了哪些新物质?[提问]: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讲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变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仍然是原来的原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但在其他变化中(如原子核反应)中原子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等)是由原子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如氧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

[教师活动]:对比分子的特征,引导学生归纳出原子的特征。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并找出原子的特征。

[板书]:2.特征:(1)原子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2)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3)原子间有一定间隔。

(4)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5)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只是发生重新组合。

[巩固提问]:(1)用原子和分子的概念解释:水受冷结冰是什么变化?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什么变化?(2)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说明氧气、氧化汞、二氧化碳的构成?[学生活动]:讨论并在教师引导总结下得出结论,填写“原子与分子比较”的表格。

化学九年级人教版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教案)

化学九年级人教版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3课时相对原子质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类比生活中统计方法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2)通过计算巩固相对原子质量的公式的运用。

(3)通过查表认识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为测定相对原子质量做出卓越的贡献,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复习]原子是如何构成的?[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的质量很小,那如何表示呢?这就是这节课研究的重点。

二、推进新课相对原子质量[提出问题]出示三种原子的质量测定值1个碳原子:1.977×10-26kg1个氢原子:1.67×10-27kg1个氧原子:2.657×10-26kg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很不方便,能不能用一种好写、好记、好用、化繁为简的方法来表示原子质量呢?[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诱思]会计记帐通常用“万元”作单元,例如5万元记作“5”,不用画那么多“0”了。

像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如商店以“件”为单位记录当天销售汽水的量……[交流讨论]学生1:我明白了,用一个比实际质量更小的质量作比较的标准,小的原子质量被它除,得数就变大了。

学生2:这样的数字最好在两位数以内,这样用起来方便一些……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高中化学还会遇到,比如学习“摩尔”、“量”等就是这样。

今天你领悟了这种思想方法,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帮助。

[课件展示]“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提出问题]上面所说的碳原子,指的是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为1.993×10-26kg,其1/12是1.993×10-26kg×1/12≈1.66×10-27kg,下面请同学们按组分别具体计算一下氢、氧、铁三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优秀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优秀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并能用结构示意图表示。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交流提问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

2.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来学习微观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及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我们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放出了巨大的能量,这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前面我们学习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如果抛开化学变化,原子能否再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原子神秘的面纱。

二、推进新课1.原子的构成[讲解]19世纪初,许多科学家对原子的结构产生了兴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用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少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提出问题]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①为什么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而不受阻碍呢?②有的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什么呢?③极少数α粒子被弹回来的原因又是什么?[归纳总结]①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够顺畅通过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②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有少数α粒子会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③金原子中存在原子核,且其体积小,质量大,所以有极少数α粒子与金原子核相碰撞被反弹回来。

[讲解]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过渡]阅读教材第53页第二段内容,并进行归纳。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 第2节:原子的结构-教案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 第2节:原子的结构-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中本节课内容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形成两部分的内容。

学生在课题1的学习中,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本节课介绍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离子。

该知识是上节课原子的结构的延伸,也为其后第十单元及第十一单元的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可见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

教材第一部分先从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引出电子层的概念并介绍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通过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展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随后引入“相对稳定结构”概念,从而归纳非金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其得失最外层电子的趋势。

第二部分以钠与氯气反应的实例加以拟人的卡通图说明离子是如何形成并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化合物的,同时介绍离子符号的书写。

最后以一个总结性的图表概括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可见,教材通过宏观、微观、符号三种表征方式介绍、分析离子的形成。

由此可知,离子的形成应该是本节课中教材强调的重点,前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是为离子形成的讲解做铺垫的。

二、学情分析对于微观理论,虽然学生在物理课中了解了一些,但微观世界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学生形成不了表象认识,抽象的化学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解释学生已有的现象,把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完成学生微观理论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形象的比喻,知道核外电子运动特点是分层排布的;(2)通过离子形成过程的学习,知道离子符号的含义,学会书写离子符号;(3)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4)通过本节课小结部分,能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类别和性质的密切关系;(2)通过角色扮演NaCl的形成,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3)通过模型展示等方法,会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

人教版化学初中第三章教案

人教版化学初中第三章教案

人教版化学初中第三章教案课题:原子的结构课时:1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组成,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1. 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

2. 理解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组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即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构成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 通过简单的实验展示一些具有原子结构的物质,如水、盐等,引导学生对原子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15分钟)1. 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即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小粒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2. 分析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组成,包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带负电荷。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让学生观察电子的质量实验,通过实验结果验证电子是质量极小的粒子。

2.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电子云模型实验,让学生感受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轨迹。

四、总结归纳(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组成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重要性和存在形式。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组成的掌握程度。

2. 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原子的结构- 基本组成:原子核和电子- 原子核:质子和中子- 电子:带负电荷- 实验验证:电子的质量很小- 电子云模型- 思考:原子的存在形式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了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组成,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生动的实验和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6篇】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

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

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

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

(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

(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

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mL水、50mL酒精倒进100mL 量筒里,观察现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案一. 教材分析《原子的结构》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介绍了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原子的电子排布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为后续学习化学键、化学反应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原子和元素的基本概念,对化学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电子排布等知识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的知识了解较少,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理解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熟悉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型、图示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和实际意义。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2.难点:电子排布的规律,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2.模型演示法:展示原子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实际应用。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原子模型、电子排布图示、元素周期表等。

2.准备相关案例,用于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实际应用。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

课题1 原子的构成海口实验中学杜晓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知道原子内部各微粒的特征;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原子结构的模型,初步建立微观世界的观念;2、通过对不同原子的构成的比较,培养学生从文字和表格、图形中获取信息,提高对比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原子构成的发现史,形成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是无可穷尽的观点。

二、重点、难点1、重点:原子的构成及原子内部各微粒的特征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理解及其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2、难点: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理解三、教学方法讨论、启发、视频模拟、对比归纳四、教学过程【引入】自然界蕴藏着无数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浩瀚的星空,群星闪烁,距我们最近的恒星也有4.21光年。

宇宙到底有多大呢?人们还在探索着。

在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里,同样奥秘无穷,那里有细胞、病毒、分子、原子……【教师展示】老师这里有一瓶水,构成水的微粒是水分子,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可以再分;(停顿)构成这把铁尺的微粒是铁原子。

【教师】还有比原子更小的微粒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课题——原子的构成。

【板书】课题1 原子的构成【教师】人类为了揭开物质世界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征途。

让我们跟随科学家走过的脚步,一起去感受认识原子的艰难而曲折的历程:1803年,道尔顿最先向全世界提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恩格斯在评价道尔顿的原子论时说:“原子论的提出,是人类向未被征服的领域进攻的开始。

”此后近一百年,关于原子结构的认识没有大的变化。

大约100年以后,汤姆生在原子内发现了一种更小的微粒,这种微粒叫什么呢?——叫电子,从此人们终于抛弃了原子不可分割的陈旧观念。

同学们可以看着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电子就像西瓜籽一样均匀镶嵌在整个原子中。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案设计隆回九龙学校罗安一、【教材分析】《原子的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 第1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材将视野放到了微观的世界,它沿着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的思路进行编写,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不足的局限,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对概念定义的文字辨析,防止学生死记硬背。

可以这样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将贯穿化学学习的始终。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

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

因此要用模型、图片、表格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三、【设计理念】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以理论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教学。

力求做到两个体现和三个突出。

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突出以理论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突出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同时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说出原子的结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能通过分析、推理得出原子的电性关系、数量关系;②了解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初步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六、【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知识回顾,情境导入】【自主学习,感悟新知】【合作交流,领悟新知】【盘点收获,整理所学】【达标检测,巩固提升】以理论探究活动为核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做出猜想、构建模型验证猜想,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跨越。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3、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我发现:(①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③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通过展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得出: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组资料查阅,主动发现原子的探索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互动交流中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环节二原子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揭秘(指向目标2)【问】原子核还能再分吗?资料介绍,卢瑟福发现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9年费米带领一群科学家发射中子以分裂原子,意味着核时代的到来。

此后人人谈核色变,直到《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署,核裂变才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质子、中子【生】查阅课本得知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粒子种类电性质子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一个单位负电荷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观察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还发现了什么?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①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③原子里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④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活动设计意图化学课堂除了实验探究能力,还需要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分析,用理性分析看待问题。

环节三原子质量的表示(指向目标3)展示碳原子、氧原子、铁原子原子质量的测定值发现:原子的质量很小,记忆、计算都很不方便引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该原子的实际质量(Kg)相对原子质量(Ar)=标准碳原子质量(Kg)*1/12(要求:不需要自己计算,但要会查eg:C、Fe、O)注:①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而不是“千克”、“克”等。

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参考课时:2课时)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了解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及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③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④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⑤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1.2过程与方法: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③通过对原子结构探究,初步学会化学理论的探究方式及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教学重点①对原子结构的探究认识。

②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③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2.2教学难点①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②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③离子的形成过程。

3专家建议重点建立原子结构的概念及其关系。

4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等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系列群体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分方法。

5教学用具多媒体。

6教学过程6.1第一课时6.1.1引入新课弓I导学生回顾分子、原子的定义,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构成,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谁能说说分子、原子的定义及区别呢?”学生回答:“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不能再分,原子可再分。

”我们知道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你们是否思考过这些问题: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如果可以,它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原子的构成。

6.1.2教学活动[板书]原子的构成[探究一]原子的构成[过渡]同学们,对于科学家们进行的原子结构发现的实验,你们都知道有哪些科学家呢?你们又知道他们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呢?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近代科学的原子论。

[板书]近代科学原子论[讲解]英国化学家道尔顿的原子模型、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卢瑟福 a 粒子散射实验。

20世纪初,卢瑟福为了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曾用a粒子轰击金铂,结果发现:①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铂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少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 极少数a粒子被反弹回来。

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问题探究:原子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1)为什么大多数a粒子能穿过金铂而不受阻碍呢?原子是不是实心的球体呢?(2)有的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什么呢?(3)被弹回来的a粒子是怎么回事?[交流、讨论]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并点名个别同学起立来发表他们的想法及思考的答案。

[分析]因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a粒子能够很顺畅的通过; 因为a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斥力的原因,所以有少数的a粒子会有偏转;而因为金原子中原子核存在,而且体积小,质量大,所以只有很少的机会与a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弹。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板书]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板书]原子核是否可分?新课标第-网[探究二]原子核是否可分?[老师提问]我们现在知道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那么原子核是否又可分呢?[学生回答]可以、不可以。

[分析]实际上,原子核是可以再分的。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

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获得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其中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质子、中子本身都一样,区别在于,不同的原子中所含的质子、中子数目不一样。

[板书]核外电子(带负电)[板书]原子是否带电[探究三]原子是否带电[老师提问]既然我们知道了原子中存在着带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那么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原子是否带电呢?[学生回答]带电、不带电。

[分析]原子是不带电的。

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内电子数=核电荷数二核外质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几种原子的构成见下表: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1.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电子数不同; 2.质子数二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3.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

[板书]1.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电子数不同; 2.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3.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

[小节]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内电子数二核电荷数二核外质子数,原子不显电性;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电子数不同;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

[布置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2.预习新课的内容;3.完成课后作业。

6.2第二课时6.2.1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内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数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我们又知道了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622教学活动[板书]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提问]大家觉得原子核的核外电子是杂乱无章排布的?还是有序排布的呢?它们的排布是否有规律呢?[回答]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是有规律的。

[讲解]1.没有固定的轨道,但有经常出现区域;2.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1 2 3 4 5 6 7 ;3.离核越近能量越低;4.最外层电子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电子)。

[讲解]展示PPT中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进行分析讲解。

[过渡]我们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是在一定的轨道中绕着原子核运动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几种特殊元素的原子结构。

看看他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

[板书]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提问]同学都知道哪些稀有气体元素呀?[回答]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 )。

[鼓励]很好,回答正确。

[过渡]通过PPT展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

[提问]从刚刚我们看到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同学们觉得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哪些特点?[学生分组讨论]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分组讨论,并点名个别同学起来回答。

[讲解]稀有气体元素电子结构的特点是:最外层电子数8个(氦2个)达到稳定状态。

[板书]稀有气体元素电子结构的特点是:最外层电子数8个(氦2个)达到稳定状态。

[过渡]学习了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下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板书]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过渡]通过PPT展示部分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提问]从刚刚我们看到的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同学们觉得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哪些特点?[学生分组讨论].........[讲解]金属元素电子结构的特点是: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

[板书]金属元素电子结构的特点是: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

[过渡]学习了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下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板书]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过渡]通过PPT展示部分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提问]从刚刚我们看到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同学们觉得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又有哪些特点?[讲解]非金属元素电子结构的特点是: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等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

[板书]非金属元素电子结构的特点是: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等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

xK bl .C o m[总结]我们学习了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完成下面的表格来总结一下。

[板书][过渡]上面我们学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当原子得失电子后,还显电中性吗?2.原子得失电子后,所得微粒如何称呼?[回答]不显电性,原子得失电子后,所得微粒称为离子。

|[板书]离子[提冋]什么是离子?w W w .X k b 1.c O m[回答]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又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讲解]通过PPT展示阴、阳离子的形成。

[小节]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核外电子的排布,知道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没有固定的轨道,但有经常出现区域;2.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1 2 3 4 5 6 7 ; 3.离核越近能量越低;4.最外层电子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电子)。

接下来我们又学习了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简单了解了一下离子的概念,希望大家回去后好好复习一下。

[布置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2.预习新课的内容;3.完成课后作业。

7板书设计第一课时:一、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二、原子的构成:百N [百乂好出!、、[质子(带正电)小原子核中叫中心(不带劭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三、原子结构中的易错知识点:1.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也不同。

2.核电荷数二质子数二核外电子数。

3.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中粒子构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4.氢原子中没有中子。

5.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但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6.原子很小,但有一定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第二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没有固定的轨道,但有经常出现区域;2.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1 2 3 4 5 6 7 ;3.离核越近能量越低;4.最外层电子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电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