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边塞诗人及佳作
【诗人大全】边塞诗人岑参简介

【诗人大全】边塞诗人岑参简介简介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天宝三载(744年)进士。
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有《岑参集》十卷,已佚。
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成就诗歌文学岑参殁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8卷,是为岑诗编集之始。
到宋代,演变为8卷、7卷、10卷三种刊本。
宋刊10卷本今不传。
通行的《四部丛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变而来;而《全唐诗》4卷本,则似由宋刊8卷本演变而来。
今人陈铁民、侯忠义参校过多种版本,作《岑参集校注》。
边塞诗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岑参的作品,以边塞诗为主,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风格。
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写唐军出征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
岑参还有不少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诗篇。
象《火山云歌送别》以及《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更充满奇情异采。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
边塞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边塞诗人及其代表作品边塞诗人简介边塞诗人是指古代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写作的诗人。
边塞诗人多以诗歌描写遍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和军旅生活。
1、高适(700年—765年),汉族。
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睢阳(今河南商丘)。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20岁西游长安(今陕西西安),功名未就而返。
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
后漫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
天宝三载,与李白、杜甫、岑参同游梁园(今河南商丘),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
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
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
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
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
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称“边塞四诗人”。
1)别董大2)燕歌行3)塞下曲4)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5)蓟中作6)蓟门行五首7)除夜作8)登陇9)别韦参军10)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2、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徙居江陵(今属湖北)。
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后人因称“岑嘉州”。
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
天宝三年进士。
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
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
工诗,长于七言歌行。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边塞诗词凉州词赏析

边塞诗词凉州词赏析边塞诗词凉州词赏析【篇1】1、关山月李白〔唐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望边邑一作:望边色)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2、逢入京使岑参〔唐代〕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
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色。
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因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
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
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边塞诗词凉州词赏析【篇2】1、塞下曲卢纶〔唐代〕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
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
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
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2、潼关吏杜甫〔唐代〕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唐边塞诗人

出塞二首·其一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诗人从描写景物Βιβλιοθήκη 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 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 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 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 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 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 “万里长征人未还”,
三位诗人来到一个酒楼,正在喝酒,忽然听到隔壁房间是一群梨园子弟在聚会宴饮。三人于 是便去观看她们的表演,乐曲响起,她们演奏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曲子。
王昌龄说,“我们今天悄悄听这些歌女们唱歌,看咱三人谁的诗编入歌词最多,谁就算优秀”。
这时第一个歌女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
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 庭,因聪颖早慧而五岁 读书、九岁属文。世称 “岑嘉州”。约大历四 年(769年)秋冬之际, 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 五十二岁(51周岁)。 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 诗,长于七言歌行,对 边塞风光,军旅生活, 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 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 多佳作。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感谢观看
高适的这首《燕歌行》,慷慨悲凉,激越雄壮,它 以极其浓缩的笔墨,展现了一场战争从出师、战败到被 围、死斗的全部过程。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 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 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 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 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 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
盛唐边塞诗人

有气骨”;《送李侍御赴安西》
(4)以古体见长,但亦有一些边塞诗句写的气质 沉雄、境界壮阔。《别董大》《塞上吹笛》
岑参
岑参的生平
出身于没落官僚世家。《感旧赋》:“国 家六叶,吾门三相矣。”诗歌现存400多 首。岑参一生多次出塞,影响最大的有两 次。他的边塞诗大多作于两次出塞时期。
王昌龄的诗歌创作
就其题材内容分,大致有三类:边塞诗,宫 怨、闺情诗,送别诗等。 边塞诗,讲究立意构思,其着眼点往往不在 于具体的战事,而是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 史现象,在各个视角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带 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风格苍凉悲壮,清刚 劲健。
《出塞》
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对比,讽刺了当时边将的 无能,表达了期待朝廷任用良将镇守边关的 愿望。 首二句以明月关山为背景,写千百年来边塞 战争不断和无数征人不还的事实,概括力极 强。“秦时明月汉时关”,为互文。 三四两句是在前两句写景的基础上议论抒情 ,点明主旨。 被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岑参 《银山碛西馆》:“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 一丈夫”。
边塞诗派产生的原因
• ⑴战事频繁。 • ⑵统治者重视边功,尚武之风盛行,士
人关心边塞战争。 • ⑶从军入幕风气盛行。 • ⑷前代边塞诗的有益借鉴。
《诗经》:《无衣》、《东山》,屈原的 《国殇》等篇,是我国古代边塞诗的源头 。 汉乐府民歌:《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 曹操:《步出夏门行》、《蒿里行》都是 著名的征战和边塞诗。 北朝民歌:《敕勒川》 初唐的杨炯、陈子昂等,都写下了不少的
由边塞诗,你能联想到什么?
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 : 一、景物:
由边塞诗,你能联想到什么?
边塞诗[1]
![边塞诗[1]](https://img.taocdn.com/s3/m/2322683eb4daa58da0114a17.png)
高适岑参诗选
高适岑参诗选
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4]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4]
思想内容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高适岑参放诗选
高适岑参放诗选
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诗人高适诗歌鉴赏

诗人高适诗歌鉴赏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县。
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今天本店铺就与大家分享诗人高适诗歌鉴赏,仅供大家参考!诗人高适诗歌鉴赏11别董大二首高适〔唐代〕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2燕歌行并序高适〔唐代〕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常轻敌一作:恒轻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飘飖一作:飘摇;无所一作:更何)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
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
《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
诗人高适诗歌鉴赏21别董大高适〔唐代〕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出塞》是一首边塞诗,为著名的诗人王昌龄所写,表明诗人对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756) 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注释]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
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
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
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属平卢节度使管辖。
“龙城”,一作“卢城”。
飞将:飞将军。
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
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军队。
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
唐代边塞诗人

②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这些诗比较深刻
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 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 《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 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 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 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 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 一定的进步作用。
③讽时伤乱诗。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
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 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 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 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④咏怀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 杂。象《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 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 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 现实有所不满。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 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 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 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 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 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 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 加雕琢。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 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 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 刻意辞彩修饰。却使人感到默默的悲凉。
高适由一个默默无闻的文士而两
任节度使,但辉煌极其短暂,就 是在他所谓“极达”的后期,也 不断招致谗毁和冷遇。君王的求 贤并不像标榜的那样迫切。尤其 是通过不寻常途径被发现的才士, 往往新鲜几天就被冷落了,李白 如此,高适也同样。
艺术特色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 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 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 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 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 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 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 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 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出名的边塞诗

出名的边塞诗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形式,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闻名于世。
在中国历史上,边塞地区常常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地方,但也正是这种特殊环境,孕育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边塞诗。
《关山月》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这首诗抒发了李白对边塞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
在这首诗中,李白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描绘出了边塞地区的壮丽景色和深沉的历史背景,使人们仿佛能够感受到边塞地区的辽阔和辉煌。
另外一位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
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黄河边塞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富有哲理性的意境,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其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
除了唐代的边塞诗人,宋代的边塞诗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其中的佳作。
诗句:“独出前门去,唯见无人马。
悠悠黄叶下,青青秋水渡。
”这首词以简约而含蓄的语言,描绘了边塞地区秋天的壮丽景色,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感受。
这首词的深情和细腻,使人们感受到了苏轼对边塞地区的热爱与关怀。
边塞诗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对边塞地区的赞美与关注。
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描绘出了边塞地区的壮丽景色和悲壮历史,折射出了诗人对祖国边塞的热爱之情。
这些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作品,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和感动。
而正是这些诗作的出名,使得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了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赏析:边塞之韵与家国情怀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赏析:边塞之韵与家国情怀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成边将士的复杂心境。
以下是对这两首诗的详细赏析:作品原文两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译文及注释译文其一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其二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只好无功而返。
注释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 厘米)。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来:语助词,无义。
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创作背景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王之涣辞官,过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
《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十五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间。
边塞诗诗词及诗意

边塞诗诗词及诗意《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本店铺在此整理了边塞诗诗词及诗意,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边塞诗诗词及诗意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难着一作: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时期。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间,急缓相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
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2、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什么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什么1、高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达夫,风格雄浑质朴、苍劲悲壮。
如《燕歌行》2、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
风格与高适相同,均具有豪放悲壮的风格。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另外属于边塞诗人的同一时代的还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之涣《凉州词》、《登鹳雀楼》等,他们的风格均大同小异。
3、王昌龄(699-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说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擅长七言绝句,后代称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
他的七绝与李白的并称为双璧。
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
他的闺怨,宫怨诗也有很多佳作。
现存王昌龄诗180多首。
其中,五七言绝句几乎占了一半。
4、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生卒年月不详。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
青年时期,性格豪迈,多才多艺。
他会写诗,又会唱歌跳舞。
《唐才子传》说王翰工诗,多壮丽之词。
是盛唐的边塞诗派。
存诗不多,以《凉州词》最为著名。
5、崔颢(704 —754),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
从崔颢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早年曾漫游江南一带,也在长安和洛阳居住过。
开元后期在河东节度使幕中任职,到过幽燕河朔边塞之地。
6、李颀(690 -751 ),颖阳(今河南省登封县西)人。
开元二十三年(735) 中进士,任新乡县尉,久未升迁,辞官归隐。
他的边塞诗及描写音乐的诗和以刻画人物形象见长的赠别诗,都很有特色,激昂慷慨,富于艺术的感染力。
他擅长五古及七言歌行,七律虽只留存几首,但也写得很有气势。
他广交游,和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卢象均有唱和。
王昌龄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

王昌龄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 1、《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起羌笛关山月,并无那金闺万里恨。
2、《从军行·其二》琵琶舞动换新声,总是关山旧有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从军行·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张公铎回师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眺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从军行·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日报斩杀吐谷浑。
6、《从军行·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从军行·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影踪。
8、《塞下曲·其一》凉风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旧。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9、《塞下曲·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有,黯黯见到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肢今古,白骨乱蓬蒿。
10、《塞下曲·其三》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回去者并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11、《塞下曲·其四》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大哭塞云。
12、《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飘将在,不教导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崭新横跨白玉鞍,弱旅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赏析薛仁贵其一:[作者简介]王昌龄,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 ()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来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当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边塞诗人岑参10首诗作

边塞诗人岑参10首诗作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戏问花门酒家翁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这首诗用口语化的生活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格调诙谐、幽默,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
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别有神韵。
山房春事二首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第一首诗切合题意,纯是一首写景诗,写的是浓郁的春光充天塞地,不仅山野处处万紫千红,连山房书屋都被蜂蝶花木占领。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充满信心。
第二首诗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反衬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我国最著名的边塞诗人是谁

我国最著名的边塞诗人是谁?导语: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他的诗作如《出塞》《从军行》等,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说起盛唐诗人王昌龄的爱国诗,最脍炙人口的当属那首著名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短短二十八个字,描绘出一幅意境壮阔的边塞风光,亦写尽了边关将士保家卫国,无私无畏的壮志豪情,无愧为盛唐边塞七绝诗中的旷世佳作。
王昌龄一生清廉自守,常怀忧国忧民之心。
在他有生之年致力于诗词创作,留下数之不尽的传世名篇,被后世誉为“七绝圣手”,在盛唐的诗坛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
王昌龄的诗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笔者犹记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本上收录过不少他的塞外诗篇,其中有一首《从军行》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字里行间,写尽了塞外边关将士为国征战沙场的英勇气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本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真实心境,为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盛极一时的大唐国运霎那间急转直下。
朝廷政局动摇,百姓顿时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
一代爱国诗人王昌龄也未能躲过这场浩劫,于辗转返回家乡的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扣押杀害,享年59岁,从此,气势雄浑的边塞诗作顿成绝唱,而王昌龄的生平事迹,也与他的生命一样,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渐行渐远塞下曲王昌龄王昌龄的著名诗篇《塞下曲》原文一共有四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二段:“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而《塞下曲》第二段的译文是:前者战马去饮水,然后渡过了大河,河里的水寒冷似冰,秋风瑟瑟,如刀剑般吹着人的脸。
在广袤的战场之上,夕阳仍旧没有落下,在昏暗的天地间,可以隐隐约约看见远方的临洮。
当初在长城的一战,人们都说守卫长城的战士士气十分的高涨,意气风发。
而自古以来,这都是弥漫着黄沙,在杂草丛生的野地上,遍地都是森森白骨。
描写边塞的古诗词

描写边塞的古诗词边塞的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独特的风采展现了那个时代边塞地区的风土人情、志士江湖的壮志豪情和生活的艰辛困顿。
这些古诗词常常通过语言的表达形式,将读者带入一个真实而又陌生的世界,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代边塞地区的硬朗与荒凉。
古代边塞的地理位置使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常年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威胁和生存的艰辛。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历经战火和边界的困扰,以生存为主要诉求。
他们用积极向上的情感,借助古诗词的形式,来诉说着自己的感受和所处的环境。
在这么一个特殊的背景下,边塞的古诗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主题。
《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词是描写李白自嘲形势艰难,但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诗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自己的壮志豪情,以及对战乱边塞的思念之情。
这种豪情壮志的气魄正是边塞地区人们所共同具备的特质。
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是《长恨歌》,这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巨作。
《长恨歌》以历史中的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将爱情与历史相结合,表现了壮怀激烈的边塞文化。
诗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词描绘了边塞地区种种不易,寄托了作者对边塞苦难的深情厚意。
这样的诗句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了边塞地区人们的苦难与坚韧。
除了《将进酒》和《长恨歌》以外,还有许多名篇佳作描绘了边塞地区的生活和景观。
大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出了边塞地区寒冷的秋夜,奇特的星月和巍峨的关塞。
诗人借助自然景观表现了边塞地区人民生活的艰辛和历史的沧桑。
北宋的宰宜贞的《途次古战场感怀》通过叙述历史战役场面来表达对逝去岁月的思念之情。
这些作品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使人们对边塞地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边塞古诗词的特点之一是用典丰富。
由于边塞地区历经战乱,受外来文化影响深厚,所以古诗词中常常出现典故和对历史事件的引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的边塞诗佳作之一,作于唐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时作者任职于北庭都护、持节充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中。
诗描写塞外雪天冰地壮丽景象。
全篇充满奇情妙思,给人以瑰异壮美的感受。
原文如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1.武判官:判官是唐朝时期的一种官职名。
唐代节度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的下属僚属。
武判官即姓武的判官,据后世考证,岑参所写的武判官是中唐名相武元衡的父亲武就。
2.白草:西北地区所特产的一种草名,即芨芨草。
3.胡天:指西北地区的天气。
4.忽如:一作“忽然”。
5.梨花:喻雪。
6.珠帘:装饰着珠子的门帘。
7.罗幕:丝织的帐幕。
8.狐裘:狐皮衣服。
锦衾:织绵被。
9.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
控:引、拉。
10.都护:唐朝于西北边疆设都护使。
此处都护和将军均为泛指。
11.瀚海:中国北方东起兴安岭西麓,西至天山东麓的大沙漠,东北至西南绵延2000多公里,浩瀚如海,故名,也以之代指西域广漠的地区。
12.阑干:纵横。
13.愁云:指阴云。
惨淡:凄凉暗淡。
14.中军:原是主帅亲自率领的军队,这里借指主帅的营帐。
15.此句谓用少数民族乐器演奏劝酒。
16.辕门:军营门。
17.掣:扯动。
翻:飘动。
18.轮台:唐时轮台县旧址在今新疆米泉县境。
19.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中国新疆中部,西端伸入中亚细亚,全长2500公里。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
雪花飞进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不保暖盖上锦被也嫌单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边塞诗人及佳作】
下面介绍几位有代表性的诗人和他们的边塞诗。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长安人。
开元十五年进士,二十二年中宏词科。
初补秘书郎,调犯水尉,谪岭南。
后任江宁丞,又因事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
后弃官隐居江夏,安史乱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结局很悲惨。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诗体多用易于入乐的七绝。
和高、岑多用七言古诗不同。
他的《出塞》诗曾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人准确而真实地表达了士兵们共同的愿望:希望国家将帅任用得人,边防巩固,使他们能够获得和平的生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两句,不仅意境高远,而且以自秦汉以来边塞战争连续不断、无数兵士不得生还的历史,引起人们无限的沉思。
因此三、四两句所表示的愿望也就显得深沉含蓄,耐人反复吟味。
除上举七绝外,他的五古《代扶风主人答》写一个战士垂老还家的痛苦,情节颇似鲍照的《代东武吟》。
其中“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尤其为人所称道。
李颀(生卒年不详),东川(四川三台)人。
开元十三年进士,曾任新乡尉。
久未迁调,归东川别业过炼丹求仙的隐居生活。
高适、王昌龄、王维、崔颢都是他的朋友。
他的诗内容也比较多方面,边塞诗虽不很多,但成就却最为突出。
《古意》一首说: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诗里写少年英勇豪侠,渴望立功的气概,虎虎如生。
结尾听歌落泪的描写,在悲伤之中仍不失豪侠浪漫的气息。
诗风在豪壮中略带苍凉。
《古从军行》一篇,更是他边塞诗中的杰出代表作: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诗题是《古从军行》,诗中“玉门被遮”、“公主琵琶”、“蒲萄入汉”的故事,都出自《史记·大宛列传》,诗人显然是用托古讽今的手法来反映现实。
诗中不仅对胡汉双方士兵怨恨战争的
心情有真切的描绘,而且还尖锐地提出了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战争对谁有利的问题。
结尾两句,尤其写得警辟深刻,动人心弦。
这首诗思想的深刻、感情的沉痛、章法的整饬、音韵的宛转,都有近似高适之处。
盛唐时代还有一些以边塞诗闻名的诗人。
王之涣(688—742)是一个年辈较老的盛唐边塞诗人,可惜诗篇遗留下来的极少。
但《凉州词》一首却是“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作: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以塞外荒寒壮阔的背景,以及羌笛所吹的《折杨柳》乐曲,透露出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表现了对戍卒的深厚同情。
后两句尤其含蓄双关,宛转深刻
王翰(生卒年不详)的《凉州词》也很驰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里极写将军正要纵情痛饮却被催走上战场时的复杂心情。
诗中流露出了一种深沉的忧郁感伤。
崔颢(704—754),“少年为诗,属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殷番语)。
他的边塞诗,题材风格颇有特色。
例如《赠王威古》: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
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
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
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
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
相看未及饮,杂虏寇幽燕。
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
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这首诗和他另一首《古游侠呈军中诸将》,都颇似曹植的《白马篇》、《名都篇》,着力于人物意气风度的描绘。
诗中春草射猎,野中割鲜的场面,尤其写得从容闲暇,富有生气。
他的《雁门胡人歌》,写秋日出猎,山头野烧的代北景色以及胡人在和平时期从容醉酒的风习,也很新鲜别致。
此外,他的名作《黄鹤楼》七律,抒发登临吊古、怀土思乡的心情,颇有豪放不羁的气概。
这里,我们还要提到天宝时期的刘湾和张谓。
他们在天宝后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以相当鲜明尖锐的诗笔,写出了和上述边塞诗风格不同的新作。
刘湾的《出塞曲》,写一个应募从军的并州少年,最初幻想“百战争王公”,后来在“去年桑乾北,今年桑乾东”的连年转战过程中,终于认识到封建统治者所设的骗局:“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这样一针见血的大胆揭露,在他以前的边塞诗中的确是罕见的。
晚唐曹松的名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已亥岁二首》)正是从他这里脱胎变化的。
张谓的《代北州老翁答》,殷番《河岳英灵集》曾提到,可知是天宝十二载以前的作品:
负薪老翁住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臣,强兵直欲静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诗中所述战争兵役给人民带来破产流亡,使我们想起杜甫在天宝十一载所作的《兵车行》。
这也是前期边塞诗没有接触到的主题。
朴质鲜明的自白,没有更多的渲染烘托。
也是一种新的风格。
--边塞诗经典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陇西行
(唐)王维
十里一走马。
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
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
烽戍断无烟。
塞下曲(二首)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凉州词
王翰
蒲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前出塞九首(选一)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