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有几瓶牛奶_北师大版
直观操作促进学生理解算理——有几瓶牛奶课后反思
直观操作促进学生理解算理——《有几瓶牛奶》课后反思结合我们研究的课题《“几何直观”在低年级“数与代数”领域运用的策略研究》,我在所教班级进行了相关的实施研究。
2017年12月14日我执教了《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学习的是“9+几”的进位加法。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20以内不进位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进位加法的起始课。
“9+几”的知识还是后续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乃至多位数加法运算的奠基石,学生将第一次接触“凑十”这种计算方法,对他们来说要理解掌握是一个大挑战。
在学生运算能力发展过程中,或者说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时,我在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的基础上设计了:师生对口令游戏、笑笑送牛奶情境、动物和水果朋友挑战等一系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中理解算理、掌握“凑十法”的策略,同时使数学课堂充满朝气与活力。
现将课堂教学情况反思如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体会“凑十”的方便性和必要性,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几和几凑成10”师生对口令的游戏,既复习了10的组成,又为学习凑十法奠定了基础;紧接着以“笑笑为同学们的出色表现送来了一些牛奶”的情境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来,改变了“学习枯燥乏味”的思想,。
二、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凑十的策略。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节课让学生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我在算法探究环节就先充分放手让学生借助身边的学具动手操作,可以摆一摆、拨一拨、画一画、写一写,独立思考想出解决“9+5=?”的计算方法。
《有几瓶牛奶》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数牛奶瓶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数数实验操作。每个小组数一数一定数量的牛奶瓶,并记录下来。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数数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此外,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在讲解数数规律时,我尝试了多种方法,如使用教具、动画演示等,但感觉效果还有提升的空间。未来,我打算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反复实践,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数数规律。
3.抽象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数数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抽象规律,培养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4.问题解决能力:设置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团队合作能力:课堂活动中,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人际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2.教学难点
-理解数与数之间的顺序关系,尤其是逆序数数时的难度;
-将抽象的数词与具体的实物数量进行有效对应,解决数与物不对等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跳跃数数、重复数数或漏数的情况;
-对于数数规律的理解,如何从具体的数数活动中抽象出规律。
举例:
-难点一: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逆序数数,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数数卡片,将数与对应的牛奶瓶图片结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感受逆序数数的逻辑;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有几瓶牛奶》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家里或超市里是否看到过一排排的牛奶瓶?”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数的奥秘。
直观操作促进学生理解算理 ——《有几瓶牛奶》课后反思
直观操作促进学生理解算理——《有几瓶牛奶》课后反思结合我们研究的课题《“几何直观”在低年级“数与代数”领域运用的策略研究》,我在所教班级进行了相关的实施研究。
2017年12月14日我执教了《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学习的是“9+几”的进位加法。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20以内不进位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进位加法的起始课。
“9+几”的知识还是后续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乃至多位数加法运算的奠基石,学生将第一次接触“凑十”这种计算方法,对他们来说要理解掌握是一个大挑战。
在学生运算能力发展过程中,或者说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时,我在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的基础上设计了:师生对口令游戏、笑笑送牛奶情境、动物和水果朋友挑战等一系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中理解算理、掌握“凑十法”的策略,同时使数学课堂充满朝气与活力。
现将课堂教学情况反思如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体会“凑十”的方便性和必要性,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几和几凑成10”师生对口令的游戏,既复习了10的组成,又为学习凑十法奠定了基础;紧接着以“笑笑为同学们的出色表现送来了一些牛奶”的情境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来,改变了“学习枯燥乏味”的思想,。
二、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凑十的策略。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节课让学生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我在算法探究环节就先充分放手让学生借助身边的学具动手操作,可以摆一摆、拨一拨、画一画、写一写,独立思考想出解决“9+5=?”的计算方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教案:有几瓶牛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有趣的图形”,第一节“有几瓶牛奶”。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并数数瓶子中的牛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观察到瓶子中的牛奶,并能够用数数的方式表达出来。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让学生能够观察到瓶子中的牛奶,并能够用数数的方式表达出来。
2. 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数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瓶子、牛奶、卡片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五、教学过程2. 讲解:教师向学生解释,通过数数的方式可以知道瓶子中有几瓶牛奶。
然后教师示范如何数数,从1数到学生猜测的数字。
3. 练习:教师给学生发放练习本,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题目为“有几瓶牛奶”。
4. 讲解:教师讲解题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数数的方式得出答案。
5. 练习:教师发放卡片,让学生独立完成卡片上的题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有几瓶牛奶观察瓶子数数牛奶得出答案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有几瓶牛奶题目描述:请学生观察图片,数出图片中有几瓶牛奶,并写下答案。
答案:根据图片中的牛奶瓶数量,学生应该数出图片中有4瓶牛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找一些瓶子和牛奶,尝试解决“有几瓶牛奶”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解决其他与数数有关的问题,如“有几颗糖果”、“有几只鸟”等,以提高学生的数数能力和观察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引入在引入新课时,我使用了实际的教具——瓶子和牛奶。
这个实践情景的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通过让学生观察瓶子中的牛奶,我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这个引入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一、概述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常常会涉及到“有几瓶牛奶”这样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更是一个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题目。
然而,在教学中,老师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理解能力不足、教学方法不当等。
本文将围绕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有几瓶牛奶”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分析教学反思,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问题的提出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常会出现如下的问题:有3瓶牛奶,每瓶牛奶里有4杯牛奶,一共有多少杯牛奶?有的学生会直接把3和4相乘得到12,认为一共有12杯牛奶。
而有的学生则会顺着问题的逻辑,一步一步地计算出答案。
这样的题目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教学中也会暴露出一些问题。
三、学生理解能力一年级的学生对于“有几瓶牛奶”这样的问题,可能并不是很理解。
他们很可能把这个问题当成了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而忽略了问题背后的实际意义。
在教学中,老师们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问题的实际意义,让他们明白这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
四、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老师们也需要进行反思。
在解决“有几瓶牛奶”这样的问题时,老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而不是一味地灌输计算方法,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又能让他们在交流中相互学习,拓展思路。
五、教学资源与此教学资源的使用也是需要进行反思的一个方面。
在解决“有几瓶牛奶”这样的问题时,老师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比如超市特价活动中的牛奶优惠,或者饮食中牛奶的摄入量等,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去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能够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
六、评价与展望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有几瓶牛奶”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进行反思。
通过对学生理解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开展一年级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直观操作促进学生理解算理——《有几瓶牛奶》课后反思(含试卷)
直观操作促进学生理解算理——《有几瓶牛奶》课后反思结合我们研究的课题《“几何直观”在低年级“数与代数”领域运用的策略研究》,我在所教班级进行了相关的实施研究。
2017年12月14日我执教了《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学习的是“9+几”的进位加法。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20以内不进位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进位加法的起始课。
“9+几”的知识还是后续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乃至多位数加法运算的奠基石,学生将第一次接触“凑十”这种计算方法,对他们来说要理解掌握是一个大挑战。
在学生运算能力发展过程中,或者说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时,我在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的基础上设计了:师生对口令游戏、笑笑送牛奶情境、动物和水果朋友挑战等一系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中理解算理、掌握“凑十法”的策略,同时使数学课堂充满朝气与活力。
现将课堂教学情况反思如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体会“凑十”的方便性和必要性,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几和几凑成10”师生对口令的游戏,既复习了10的组成,又为学习凑十法奠定了基础;紧接着以“笑笑为同学们的出色表现送来了一些牛奶”的情境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来,改变了“学习枯燥乏味”的思想,。
二、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凑十的策略。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节课让学生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我在算法探究环节就先充分放手让学生借助身边的学具动手操作,可以摆一摆、拨一拨、画一画、写一写,独立思考想出解决“9+5=?”的计算方法。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3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1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数的组成,以及通过数的组成来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数的组成规律,培养学生数数、识数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数的运算。
但是对于数的组成,以及如何通过数的组成来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学生对于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有较高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1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数的组成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数的组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数、识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1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数的组成规律。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数的组成,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数的组成规律,掌握数的组成。
3.问题解决法: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通过数的组成来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故事课件、牛奶瓶图片、数数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套数数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故事课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故事情节为:小猴子和熊猫一起买牛奶,他们买了3瓶牛奶,但是不知道还有几瓶牛奶。
引导学生思考,有几瓶牛奶?2.呈现(5分钟)教师呈现牛奶瓶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有几瓶牛奶?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有6瓶牛奶。
《有几瓶牛奶》-(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他们在探讨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时,能够提出一些很有创意的想法。这说明学生们已经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的思考还不够深入,可能会停留在表面。为了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多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探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数与物的对应关系。数字是用来表示物体数量的符号,它是我们描述世界的基础工具。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图片中有三瓶牛奶,我们用数字“3”来表示。这个案例展示了数字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描述数量。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数与物的对应关系和数的顺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有几瓶牛奶》-(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1.教学重点
-理解数与物的对应关系: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将具体的物体数量与数字建立联系,理解数字表示物体数量的意义。
-举例:展示不同数量的牛奶瓶,引导学生说出对应的数字,如“1”表示有一瓶牛奶,“3”表示有三瓶牛奶等。
《有几瓶牛奶》-(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
《有几瓶牛奶》-(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五章《认识物体》,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能够用数字表示牛奶瓶的数量,理解数与物的对应关系。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的第4 课时,是9 加几的进位加法。
“9 加几”的内容,是20 以内进位加法的起始课,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所以,在本节内容中,教材安排了比较多的篇幅,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出计算方法和“凑十”的策略,为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很多学生在进入一年级之前,或多或少已经知道20 以内进位加法的答案,所采用的方法大多是直观的数数法。
由于经常练习,熟能生巧,形成了机械的记忆。
因此,学生对进位算理和为什么要“凑十”不甚了解,并未体验和领悟“凑十”的优势。
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9 加几的进位加法和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 加几的加法。
2. 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等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 逐步养成寻求原理的学习习惯。
数学创新课堂教学重点: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9 加几的进位加法和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 加几的加法。
2. 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等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9+几”计算中的进位算理,并掌握算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认识左右手在数学王国中,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正在进行激烈的爬山比赛因为小头爸爸的算式简单,大头儿子的算式难,这个游戏不太公平,引导孩子帮助大头儿子解决9加几的难题引入课题。
10加几的算式是我们学过的旧知识,今天学习新知识还会用到它。
(二)新授过程1、根据大头儿子这边的算式先编一个数学情境吗?(请两个学生先说一说,再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师: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其实,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就像沙滩上的贝壳一样多。
看!在孩子们的启发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也举了一个例子。
师:谁能说一下数学情境并说一下如果用小棒该怎么摆。
再谈授之以渔——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 反思与分析】 数 学 教 学 应 该 鼓 励 算 法 的多 样 性 ,因 此 教 师 应 当尽可 能拓 宽 学 生 的 学 习 空 间 ,尽 量 从 不 同 的
角度 或 不 同 的 层 面 ,不 断 引 发 学 生 对 同 一 问题 的 不 同思考 ,从 而拓 宽 学 生 解 决 问题 的方 法 和策 略.
片段二不仅引导学生用小棒解释了把 9 凑成十这个 学 生 已有 的 知 识 基 础 ,而 且 还 从 另 一 个 角 度 引 导
学 生用 凑 十法 的原理 尝试 把 5凑 成 十这种 不 常见 的 凑 十方 法. 在学 生对把 9凑 成 十和 把 5凑 成 十这 两 种 方法 操作 和讨 论 中 ,学 生不 仅学 会 了解决 9加 几 的问题 , 日后学 习 解 决 2 0以 内 的其 他 进 位 加 法 自
( 1 ) 买l 2支铅 笔 ,有 8支 一 包装 的 ,有 l 0支
一
( 3 ) 第— — 组 5+ 4= 2+ 7= 3+ 6= 4+ 3=
( 4 ) 第 二组 l 0+ 4= 1 0+ 7= 2+1 0=
8 +1 0:
包装 的 ,还 有一 些零散 的铅 笔 ;
生 参 与的热 情和 积极 性 也很 高 .
史料教 学对于提 高学生的历 史思维能 力、培 养学生正确的历 史观和 掌握历史学 习的方法都有 着重要作用. 目前 ,史料 教学仍 然处于一 个不断 探索和实践 的阶 段 ,需要 广大历 史教 师进一步 在 历史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上顺 水 推舟 . 片 段 一 从 实 际 生 活情 境 中 展 开 ,符
合学生的认识需求 ,无论是拿橡皮或者是拿铅笔 , 先拿 l 0支再 拿零 散 的 ,这样 能够 一 下 知 道 是 多少
有几瓶牛奶教学案例及反思
《有几瓶牛奶》教学案例及反思教材内容及分析《有几瓶牛奶》(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一册第72-73页的内容。
教材共分三次活动进行:第一次活动是对生活情境的观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第二次活动通过摆小棒(或图形)探索“9+5”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特别是“凑十”时,可以拆5凑9,也可以拆9凑5;第三次活动通过“试一试”两道加法算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材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同就会产生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法和10以内数的认识,有了一些关于运算的经验;具备了在新情景中识图、摆图的能力,但不具备本课时要求的解题技巧,必须通过摆放学具来感知、探究、获取知识。
教学时,教师只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是不会有多大困难。
教学目标1.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在全班交流中,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 通过实际地动手操作,再次经历用“凑十”计算的过程与方法,初步感悟“凑十”的优越性。
3.通过合作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9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用多样的计算方法计算9加几。
教学准备: 小棒、课件、口算卡片等。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喝牛奶吗?(喜欢)小熊和机灵狗也很喜欢喝牛奶。
今天,他们就在商店里选购了一些牛奶,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你们知道他们各自买了多少盒牛奶吗?谁来提一个加法问题?板书课题:一共有几盒牛奶?【反思: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应该尽量的简洁,包括语言、情节和时间。
我们应该花很少的时间,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以这样的理念,开门见山地引入课题,实施之后,感觉和有效。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看画面说图意,指导学生根据画面复述图意。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反思及评析【三则】【名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反思及评析【三则】【名师】《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反思及评析【三则】《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反思及评析之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处理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2. 通过实际地动手操作,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
3.通过合作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教材分析〗“有几瓶牛奶”(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进位加法的基础。
教材共分三次活动进行:第一次活动是对生活情境的观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第二次活动通过摆小棒(或图形)探索“9+5”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特别是“凑十”时,可以拆5凑9,也可以拆9凑5;第三次活动通过“试一试”两道加法算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材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同就会产生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经验,并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会计算10以内加减法。
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算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多样性。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今天是小花(猫)9岁的生日,好朋友们都来给她开庆祝会,他们有送蛋糕的,有送鲜花的。
小狗点点提来了牛奶,以示庆贺。
数一数,有几瓶。
看着小狗点点的礼物,两手空空的小兔飞飞觉得很不好意思,她赶紧跑回家,把家里所有的牛奶都提来了,小朋友,你们数数看,她提了几瓶牛奶?(电脑演示情境)生:(齐)1瓶、2瓶、3瓶、4瓶、5瓶。
师:小花看着点点和飞飞提来的礼物,高兴地数了起来。
(画面定格)(评析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编成童话故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秋教案:有几瓶牛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秋学期数学教材,主要涵盖第40页至第41页的“有几瓶牛奶”一节。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10以内数的认识。
2.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牛奶瓶模型。
2. 学具:学生作业本、铅笔、橡皮、小牛奶瓶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PPT上的牛奶瓶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有几瓶牛奶。
2. 新课讲解:a. 引导学生观察牛奶瓶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有些瓶子是满的,有些瓶子是空的。
b. 向学生讲解,满的瓶子表示有一个单位,空的瓶子表示没有单位。
c.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满的瓶子和空的瓶子进行合并、分离,让学生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3.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2. 板书内容:a. 满的瓶子:1个单位b. 空的瓶子:0个单位c. 合并满的瓶子:2个单位d. 分离满的瓶子:1个单位e. 加法运算:3 + 2 = 5f. 减法运算:5 2 = 3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数一数,有几瓶牛奶?b. 完成作业本上的第15题。
2. 答案:a. 有5瓶牛奶。
b. 作业本上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个别学生的作业中,仍发现对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一年级数学上册7加与减二7.3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素材北师大版
精品资料
有几瓶牛奶(9加几)
教学反思
1.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保护并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语言是否完整,教师可以延缓评价,多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思考、交流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不同的方法。
同时在活动中渗透转化思想。
一年级数学上册7加与减二7.3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素材北师大版
有几瓶牛奶(9加几)教学反思1.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保护并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语言是否完整,教师可以延缓评价,多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思考、交流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不同的方法。
同时在活动中渗透转化思想。
附:什么样的考试心态最好大部分学生都不敢掉以轻心,因此会出现很多过度焦虑。
想要不出现太强的考试焦虑,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形成自己的掌控感。
1、首先,认真研究考试办法。
这一点对知识水平比较高的考生非常重要。
随着重复学习的次数增加,我们对知识的兴奋度会逐渐下降。
最后时刻,再去重复学习,对于很多学生已经意义不大,远不如多花些力气,来思考考试。
很多老师也会讲解考试的办法。
但是,老师给你的办法,不能很好地提高你对考试的掌控感,你要找到自己的一套明确的考试办法,才能最有效地提高你的掌控感。
有了这种掌控感,你不会再觉得,在如此关键性的考试面前,你是一只被检验、被考察甚至被宰割的绵羊。
2、其次,试着从考官的角度思考问题。
考官,是掌控考试的;考生,是被考试考验的。
如果你只把自己当成一个考生,你难免会惶惶不安,因为你觉得自己完全是个被摆布者。
如果从考官的角度去看考试,你就成了一名主动的参与者。
具体的做法就是,面对那些知识点,你想像你是一名考官,并考虑,你该用什么形式来考这个知识点。
高考前两个半月,我用这个办法梳理了一下所有课程,最后起到了匪夷所思的效果,令我在短短两个半月,从全班第19名升到了全班第一名。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我基本已完全掌握。
3、再次,适当思考一下考试后的事。
如觉得未来不可预测,我们必会焦虑。
那么,对未来做好预测,这种焦虑就会锐减。
这时要明白一点:考试是很重要,但只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瞬间,所谓胜败也只是这一瞬间的胜败,它的确会带给我们很多,但它远不能决定我们一生的成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可幕教学点到我校对新教师进行了素质了解和常规的检查。
我的授课内容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有几瓶牛奶》的内容,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凑十法”的思考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因此我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
1、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习这节课前,学生已学习掌握了11~20各数及10加几、减几。
学生对得数是10以内的加减法已有了一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用拍十的游戏导入,小朋友的兴趣随即被激发出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此举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后面凑十法奠定了基础。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本节课围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我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小棒、圆片等学具直观地帮助学生寻求解决办法,形成感性认识后,逐步抽象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倡导方法多样化,目的是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我在设计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目的是让学生先自己优化。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自己收获了许多,也认识到备课当中以及实际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1、应开拓学生的思维
在本节课教学中要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课堂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
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只感知了凑十的方法,学会了9加几的计算,正如几位听课老师说的,在教学中,我还应该放手让学生说,开拓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说得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2、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
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交流“9加5”的多种解法时,时间用得过多,导致后面比较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
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