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污染生态学期末考试重点.doc

合集下载

污染及环境生态学期末复习

污染及环境生态学期末复习

污染及环境生态学期末复习环境生态学第五章生态系统服务中国与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比较中国和全球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的比值,与中国和全球面积的比值基本接近,但稍低,陆地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效益价值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较多。

环境生态学第七章环境污染的检测与评价!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物质。

污染物的作用对象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

环境污染物: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进入环境,使环境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和人类的物质。

!毒物:指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外来化合物:指生物体内正常生命活动下不产生的化合物。

环境毒物:指通过各种途径排放至大气、水源和土壤等人类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

重金属的环境毒理学效应重金属毒作用的特性:重金属和配位体的相互作用,重金属的有机化,重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重金属的蓄积作用是重金属毒性作用的特性。

毒性原因:重金属与生物成分的相互作用,即和大分子物质的作用可能是大多数金属产生毒性效应的原因。

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独立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独立作用:多种化学物各自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作用的方式、途径和部位也不相同,彼此之间互无影响。

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混合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是各种化学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总和。

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生物学作用的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拮抗作用:两种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学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物输入机体时强度的总和。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1)经消化道吸收,主要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被吸收。

(浓度愈高吸收愈多。

脂溶性物质较易吸收,水溶性易离解的物质不易吸收。

) (2)经呼吸道吸收,经肺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全身。

污染生态学大题

污染生态学大题

水污染指标有哪些?温度、色度、秀味觉、浑浊度、透明度、导电率、悬浮固体、pH、DO COD、细菌总数等。

大气污染指标有哪些?二氧化硫、悬浮颗粒、光化学氧化剂。

土壤污染指标有哪些?土壤酸碱度、有机质、有机碳、CEC污染生态学重点研究:生物受污染后的生活状态、受害程度、受害阙值、致死剂量;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转移、富集、降解的过程和规律;食物链富集传导的规律,生态系统的污染负荷,确定生态系统容量,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污染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环境污染的生物防治和修复;污染环境的生物指示、监测和评价。

根部对土壤溶液中污染离子的吸收过程:①将离子吸附到根细胞表面;②离子通过外部空间进入皮层内部;③离子通过内部空间进入木质部;④离子进入导管。

污染物对植物的影响:污染物能改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影响酶活性;能抑制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影响根系的吸收能力;在组织和细胞中出现生理生化和亚细胞显微结构等微观变化;影响种子生活力;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过程。

污染物对动物的影响:污染物破坏动物的组织器官和内脏;干扰动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动物的寿命。

污染物对人类的影响:无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甲基汞引起神经系统损伤及运动失调等,严重时能疯狂痉挛致死。

氟:斑釉齿、骨质硬化症、骨质软化症及甲状腺肿瘤。

);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毒性来着本身的化学结构;毒性与代谢有关,大部分慢性毒性属这类。

)生物对污染物的解毒作用:生物对污染物的结合钝化(植物:植物细胞壁中物质可与重金属等毒物结合,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结合毒物,细胞质与液泡中具有许多能与毒物结合的“结合座”。

动物可在血浆蛋白、肝、肾等部位与毒物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结合反应。

微生物提供其分泌物对毒物的沉淀作用和胞外络合作用等)、代谢解毒(通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作用降低或消除毒性)、遗传解毒控制、排出作用(生物通过各种途径将毒物排出体外)。

污染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污染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1、污染:污染进入环境导致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从而直接或间接危害生物的过程和现象;2、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3、污染生态学: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4、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为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安全浓度;5、最高允许浓度: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最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对生命活动能力或生产力未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6、效应浓度:在某一期限内导致某一特殊反应的毒物浓度;7、致死浓度:一次染毒后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浓度;8、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其联合作用时所产生的毒性为各单个物质产生毒性的总和;(M = M1 + M2)9、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质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各单个物质毒性的总和;(M >M1 + M2)10、颉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同时作用于生物体,其结果每一种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作用的毒性反而减弱,其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单个化学物质的毒性的总和;(M <M1 + M2)11、独立作用:各单一化学物质对机体作用的途径、方式及其机理均不相同,联合作用于某机体时,在机体内的作用互不影响;(M = M1 + M2*(1—M1))12、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吸收并积累某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13、生物积累:同一生物个体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中的不同阶段,机体内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14、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因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15、外部排斥:通过形态学机制生理化机制、生态学机制等将污染物阻挡于体外;16、内部解毒:通过结合固定、代谢解毒、分室作用、外排等过程将污染物在体内富集、解毒、排除;1、污染生态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两个基本内涵:①污染生态过程: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输入、污染物对生物的作用过程及生物对污染的反应的适应性;②污染控制及污染修复生态工程:人类有意识地对污染生态系统进行控制、改造、修复。

农业生态学考试重点内容

农业生态学考试重点内容

农业生态学考试重点内容农业生态学题库1、农业的效益可分为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农业生物常以种群或群落的状态存在。

3、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4、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根据年龄锥体,可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5、依据取得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目和各年龄组的死亡个体数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6、种群的发布有3种基本类型:随机型、均匀型、成丛型。

7、生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偏利作用、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8、生物种间的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作用四种。

9、就农业生产能量转化效率而言,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是由生物及其环境两方面因素决定的。

10、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力,直接受次级生产者的生物种性、生产方式、养殖技术、养殖环境所制约。

11、碳主要储藏在大气、生物体、土壤、水圈和岩石圈几个库中。

12、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2、CH4、N2O、臭氧、氟里昂以及水汽等。

13、全球氮素储量最多的是岩石、大气,其次是煤等化石燃料。

14、循环通常包括:氮的固定、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几个重要过程。

15、固氮的途径通常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和工业固氮三种。

16、自然界中磷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17、钾循环是以地质大循环为主,生物小循环为辅的物质循环管。

18、酸雨是指pH低于5.6的雨水。

19、根据杜能的农业圈层结构理论,他推断出围绕中心城市的6个同心圈层,每个圈层分别有不同的最适农业生产结构,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第二圈层为林业圈、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第四圈层为谷物农作圈、第五圈层为三圃农作圈、第六圈层为畜牧圈,第六圈层以外则是以休闲、狩猎为主的灌木林带。

20、根据农业圈层结构,杜能得到两个结论,分别为:生产集约度理论和生产结构理论。

(完整版)生态工程学期末考试考点(打印版)

(完整版)生态工程学期末考试考点(打印版)

、名词解释1生态工程: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生态停滞:当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输入量大于输出量,且超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时,过度输入的物质和能将以废物形式排放到周围环境中,或是以过剩物质的形式积蓄于生态系统中,这样就造成收支失衡,原有协调结构与功能失调,导致环境污染。

4自组织理论:生态系统通过反馈作用,依照最小耗能原理,建立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使之发展和进化的行为。

5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6生态位: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都具有明显的变化梯度,这种变化梯度中能被某种生物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为生态位。

7自我设计:系统不藉外力自己形成具有充分组织性的有序结构。

8环境的时间节律:由于光照的周期性变化,地球上的温度、湿度、降水等随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

对于每年、每月、每日的不同变化动态分别称为年周期、月周期和日周期,另外还有季节变化。

这些变化称之为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

9机能节律:生物的机能节律也称之为律动,这种机能节律与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机能节律也分为年周期、季周期,月周期和日周期,这些周期性变动称其为生物的机能节律。

10湿地:是一个介于典型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湿地生态系统。

(以水的存在为特征、其土壤与邻近的高地明显不同、供养的植物适应湿生条件)11生态恢复: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

12最小限制因子:在“稳定状态”下,当某种基本物质的可利用量小于或接近所需的临界最小量时,该基本物质即为限制因子。

13物种耐性限度:每种生物有一个生态需求上的最大量和最小量,两量之间的幅度。

14山地:许多山岭、山谷连绵交错组合而成的地区。

污染生态学考试内容

污染生态学考试内容

名词解释:1.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者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2.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3.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出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的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4.生物积累:同一生物个体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生物富集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

5.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生物富集系数从低位营养级到高位营养级逐级增大的现象。

6.生物活性点位是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团和物质。

7.生物的抗性: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8.生物屏蔽(隔离)作用:生物将污染物运输到体内特定部位,使污染物与生物体内活性靶分子隔离.9.解毒作用:有毒物质通过机体内酶促反应,可以转化成低毒或无毒物质,或转化为水溶性物质而利于排出体外。

10.前适应:生物在没有接受污染以前具有的性状特征在污染环境中也是适应的现象。

11.生态代价-指对污染适应的生物,在进入到正常环境中时,它的竞争力降低;同时,还可能伴随有对温度、水分、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下降。

12.生理代价-指对污染适应的植物,在某些生理性能上低于正常植物。

13.进化代价-对污染适应很好的植物在其他环境中进化发展的灵活度降低,以至于可能失去适应其它环境的可能性。

14.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和群落等各层次对环境污染程度所产生的反应来阐明环境状况,从生物学的角度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15.污水灌溉:一般指使用经过一定处理的城市污水灌溉农田、森林和草地。

分类--纯污水灌溉、清污混灌、间歇污水灌溉16.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指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特别是氮、磷过多而导致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影响水体与大气的正常的氧气交换,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加速水体衰老的进程。

17.土地处理系统:是指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将污水通过土壤-生物系统,除去污水中的营养成分和污染物,达到净化和综合利用的目的.18.土壤自净作用: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复杂作用,使污染物质逐渐转化、减毒、消失,最终使土壤恢复到原有的生态功能的过程。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第1章绪论1 农业生态学、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2 生态学的发展阶段3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4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5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1 人工环境的类型2 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活型、生态型、生境、生态位、种群、群落、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化感作用、演替、群落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等的概念3 种群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及其典例4 r-对策生物与K-对策生物的比较5 种群的增长型、种群调节的类型6 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 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措施第3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1 营养结构、边缘效应、食物链、食物网的含义2 食物链的类型3 食物链加环的作用与加环类型4 食物链解列第4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1 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生态效率、生态金字塔、能值的概念2 地球初级生产力的级别类型3 改善初级生产的方向4 次级生产的作用5 改善次级生产的方向6 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的种类及作用7 生态系统的能量生态学类型8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第5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1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2 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3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特点4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农业生态学试题及答案5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调节的原则与途径6 生物放大作用第6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1 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第7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1 自然信息流与人工信息流的比较2 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3 成本外摊、收益外泄的含义4 解决经济外部性的途径5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特点6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第8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 可持续农业第9章中国的生态农业1 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的含义2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征3 中国生态农业技体系的特点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三、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农业生态学重点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首先提出生态学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提出“生态系统”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生态金字塔”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写成《生态学基础》生态系统:是指由环境和占据该环境并联系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

山西农业大学污染生态学期末考试重点

山西农业大学污染生态学期末考试重点

1、阐述污染引起物种多样性降低的机制.直接毒害作用,阻碍生物正常生长发育,使生物丧失生存或繁衍的能力;污染物引起生境改变,使生物丧失生存的环境;生态系统中的富集和累积作用,使食物链后端的生物中毒而难以存活或繁育等。

2、试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迁移的影响因素.迁移方式影响因素:植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形态差异;pH;氧化还原电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方式: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通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相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不同的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分布规律存在差异。

由于污染物具有易变性,可通过不同的形态和结合方式在植物体内运输和储存。

根吸收的部位不同,向地上部移动的速率也有差异。

此外,土壤或培养液中离子浓度的高低,能直接影响离子的运输速率。

浓度过高时,离子向地上部运输的速率相应变小。

土壤中离子浓度高低还影响离子的形态。

重金属的物理形态不同,植物对其吸收、迁移的方式也不同。

根是植物吸收重金属的主要器官,大量的重金属分布在根部。

流动性大的元素则可向上运输到茎、叶、果实中。

叶片吸收的重金属也能向下移动。

3、试述复合污染的类型.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其联合作用时所产生的毒性为各单个物质产生毒性的总和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质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各单个物质毒性的总和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同时作用于生物体,其结果每一种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作用的毒性反而减弱,其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单个化学物质毒性的总和独立作用:各单一化学物质对机体作用的途径、方式及其机制均不相同,联合作用于某机体时,在机体内的作用互不影响4、植物的抗性指标包括几个方面?形态解剖指标:如气孔构造、栅栏和海绵组织的比例、角质层和木栓层的厚度生理生化指标:如细胞膜透性、细胞质含水量、酶系统活性及细胞内结合物质的含量生态学指标:如根的分布性、根基效应状况5、试述生物对污染的适应.形态结构上的适应性反应,以适应污染的环境;生理上的适应性反应,包括消极和积极两方面;遗传上的适应性,包括基因表达水平上的变化和遗传基因自身的变化6、试述我国氧化塘的主要特点.充分利用地形,工程简易;超大型氧化塘工程;净化和利用相结合;广谱、高效和稳定的净化能力;人工强化系统塘的研究和应用7、生物对污染适应的两重性:第一是对污染物引起的“自然”环境的改变的适应以及对污染引起生物的生理变化的适应;第二是生物对污染物自身的适应。

污染生态学复习资料

污染生态学复习资料

1
效应浓度:超过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接触时间越长,受害越重。这种使 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效应浓度。EC50、 EC70 、EC90 分别表示该浓度下有 50%、 70%、90%的个体出现特殊效应,即开始出现受害症状。 致死浓度 :当污染物浓度继续上升到某一定浓度,生物开始死亡,这时的浓度称为致死浓 度.也称致死阈值。LC50、 LC70 、LC90 、 LC100 分别表示该浓度下毒害致死 50%、70%、90%、 100%的个体的阈值。 在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用 LC50 表示。使受试动物半数 死亡的毒物剂量,则称为半数致死量,用 LD50 表示。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1.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粘附吸收:过程:①黏附和吸收②气孔、皮孔进入。粘附决定于植 物表面积的大小和粗糙程度。不同植物种类,截获粉尘的数量不同。气孔是叶片吸收污染物 的主要部位。 2.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主要是植物的根,其次是叶面。 1>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植物根(或叶)表面:植物根部吸收: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 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这是污染物到达根部的主要途径。;另 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到达根表面。重金属的扩散一般遵循 Fick 定律。扩散作用很 慢,只有靠近根部的重金属才能通过扩散作用到达根表。到达根表的污染物不一定被吸收。 吸收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取决于污染物、土壤与植物特性。 2>水溶态污染物进入细胞的过程:污染物-根表面-细胞壁-体内细胞膜 ①细胞壁的吸附、非共质体沉积: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 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从溶液中吸收的 Pb 首先沉积在根表面,然 后以非共质体方式扩散(非代谢性扩散)进入根冠细胞层。在根的成熟区域,在皮层细胞壁 和表皮细胞壁都可发现 Pb 的沉积。当铅浓度较低和吸收的开始阶段,铅被细胞壁吸附,与 细胞壁上带有负电荷的“道南”牢固结合。当这种结合达到平衡后,才有粗颗粒的铅沿细胞 壁的水分自由空间沉积、迁移 ②穿过细胞膜,共质体迁移:有的金属穿过细胞膜进入共质体,通过共质体迁移,当环境 Pb 浓度相当大时,也有部分细颗粒 Pb 透过细胞壁,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污染物透过细 胞膜的过程有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被动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 主动传递过程:这种传递需要能量。 ③植物叶片对液态污染物的吸收:叶片对农药的吸收:气孔吸收和角质层吸收。与表面活性 剂的浓度、植物种类、光强、水分状况密切相关。 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第一阶段:将污染物吸附到根部细胞表面。第二阶段:污染物 通过质外空间和质体空间进入木质部。第三阶段:污染物从导管周围的薄壁细胞进入导管。 第四阶段:污染物沿导管向地上部运输。第五阶段:污染物进入叶片等部位。叶片吸收的物 质沿着韧皮部向下运输。也有部分物质从韧皮部横向运输到木质部) 1. 根表向根中心运输过程: 1>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 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 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的可能有两种途径: 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 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 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 第二条 是共质体通道, 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的细胞质通道。 环境中的重金属元 素的浓度低时, 则以络合成有机络合物的形态迁移, 并按共质体通路高效移动; 在高浓度时, 则以游离的离子形式存在, 主要是按非代谢的非共质体通路移动。 当离子进入内皮层中柱周 围的细胞内,就会在这里沉积,使移动速度变慢,主要是因为凯氏带的作用。植物吸收重金

污染生态学考试复习题

污染生态学考试复习题

1、污染生态学: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污染生态学研究对象:污染生态系统3、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4、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具有①持久性②长距离运输③生物积累性④亲脂憎水性。

5、效应浓度和致死浓度的区别:效应浓度:在某一期限内导致某一特殊反应的毒物浓度。

致死浓度:一次染毒后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浓度。

6、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过程?一、吸附到根细胞表面二、进入细胞三、横向迁移至导管四、纵向迁移至各器官吸收:污染物可通过各种途径透过生物机体的生物膜进入生物体内的过程。

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和范围的相对移动过程。

7、影响植物对污染吸收迁移的因素有哪些?1)植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不同物种、不同生态型、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同一植物的不同生育期2)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形态差异:元素的种类、元素的价态3)PH 4)氧化还原电位 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6)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 7)土壤的性质影响8)根际微生物的作用8、植物粘附气态污染物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植物表面积的大小)和(叶的粗糙程度)。

9、植物主要通过(叶片气孔)和茎部皮孔来吸收气态污染物。

10、植物对水溶态污染吸收的主要器官是(根),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使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根附近(质体流)和(扩散)。

前者为主要11、污染物穿过细胞质膜:被动扩散、主动传递。

12、污染物在植物体内横向迁移的方式有(非共质体途径)和(共质体途径)两种。

13、污染物在植物体内迁移,镉主要以(共质体方式),铅主要以(非共质体)方式。

14、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浓缩。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复习资料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复习资料

植检1102班生态学复习资料1.生态学的经典定义: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定义(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3.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相互作用着,它们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联结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4.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为生物圈。

它由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以及活动于其中的生物组成。

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

5.人类生态问题:(1)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2)人类生态问题:人口激增、粮食安全、能源短缺、资源问题(生物多样性、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光化学污染)6.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则称生态因子8.生态因子的类型:(1)气候因子,如光、温、湿度、降水量和大气等因子。

(2)土壤因子,主要指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等,如土壤的深度、质地、结构、孔隙度、pH、盐碱度、肥力、微生物等。

(3)地形因子,指地表特征,如地形起伏、海拔、山脉、坡度、坡向等地貌特征。

(4)生物因子,指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

(5)人为因子,即指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9.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称为生态作用。

10.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从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做出有利于生存的改变称为生态适应。

11.而生物反过来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称为生态反作用。

12.生态作用的基本规律:时空变化规律、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规律、限制因子原理13.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水分和温度及其相互配合构成的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水热条件的有规律变化,植被的分布也出现地带性规律。

《农业生态学》期末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农业生态学》期末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三、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24分)1.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互利共生: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3.生物的多样性:即指生物群落中种的丰富度,可用香农一威纳指数、辛普森指数和多样性梯度来衡量。

4.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5.生态位: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性,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6.物质循环的库与流:库即为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存储的场所;流即为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

7.生物的富集作用:指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微量农药,并在生物体内积累的现象。

8.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四、简答题(每个4分,共32分)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答: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能量转换功能、物质转换功能、信息转换功能和价值转换功能,在这种转换之中形成相应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2.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应用种群间的相互关系?答:(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3)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3.顶极群落理论上应具备那些主要特征?答:(1)它是一个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平衡的稳定系统(2)它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恒定(3)有机物质的年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之和达到平衡,没有生产量的净积累,其现存量上下波动不大(4)顶极群落如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地存在下去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增加雨量 保护农田 防治污染 美化大地 增加调节气候, 防风固沙, 净化空气, 降低噪音, (1分)(0.5 (0.5 (0.5 (0.5分)分) 分4. 简述生态因子对生物具有同等重要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型。

环境生态学考试重点

环境生态学考试重点

环境生态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的生产,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光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生产过程。

2.群落:生物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所组成的集合体。

3.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危害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

4.生态规划: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对某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综合规划,以便充分有效和科学地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5.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生态系统,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的能力和土壤净化速度的现象。

6.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意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7.生物修复:主要是利用生物将土壤、地标和地下水或海洋水中的有毒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程技术系统。

8.退化生态系统:一类生态系统,它是指在一定时空背景下,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两者的共同干扰下,导致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的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和质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或进化方向相反的变化过程。

二、填空题:1.九大公害事件发生在日本的公害时间分别是四日市哮喘病、富山骨痛病、水俣病、多氯联苯中毒。

2.种群的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3.种群密度可分为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4.生物群落可简单地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三大类。

5.关于顶级群落的学说有单顶级学说、多元顶级学说和顶级群落学说。

三、选择题:1.某地的果园银杏园最近出现了数目生长放慢、代谢率降低、产量下降等现象,多意味着出现了新的(限制因子)2.对于群落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职务称为(优势种)3.热带雨林的地带典型土壤类型(砖红壤)4.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土高原)5.在幼年时期个体死亡率提高,以后死亡率较低且稳定,则该物种的存活曲线属于(凹形曲线)6.净初级生产量被植食动物取食、枯枝落叶掉落物等以后剩下部分的生物量称为(现存量)7.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下列元素属于沉积型循环的是(磷)三、简答题:1.城市的生态系统调控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答:(1)生态工艺的设计和改造;它是根据生态系统最优化原理来设计和改造城市生活和还原再生的工艺流程。

生态学期末考试重点

生态学期末考试重点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趋同适应:在自然界不同种的生物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往往能沿着同一生态适应方向发展形成趋同适应。

典型例子:生活型、生态类型趋异适应: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由于环境的作用在形态上、生理上发生改变,并且此改变能通过遗传被固定下类形成不同的类群。

典型例子:生态型。

生态型:当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分布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植物的生态适应过程中,就发生了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变异和分化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性的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且这些变异在遗传上被固定下来,这样就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不同的个体群类型,这些不同的个体群类型称为生态型。

生态因子:环境中凡是对生物起作用的事物被称作生态因子限制因子: 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性因子。

生态幅: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维持起正常生长发育,而且植物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常数。

积温:规定时间内,符合特定条件的各日平均温度或有效温度的总和。

有效积温:植物某一生长发育期或全部生长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即为有效积温。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相对较少,这是贝格曼规律。

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法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由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往往被称为阿伦规律。

种群:在特定空间中能自由交配、繁殖可育后代的同种生物的个体集合。

生命表:指与年龄或发育阶段有联系的某个种群特定年龄或特定时间的死亡和生存的记载。

动态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根据对同时出生的所有个体的存活过程进行动态监测而获得的资料编制而成。

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阐述污染引起物种多样性降低的机制.直接毒害作用,阻碍生物正常生长发育,使生物丧失生存或繁衍的能力;污染物引起生境改变,使生物丧失生存的环境;生态系统中的富集和累积作用,使食物链后端的生物中毒而难以存活或繁育等。

2、试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迁移的影响因素.迁移方式影响因素:植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形态差异;pH;氧化还原电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方式:从根表而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染移动。

-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通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相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不同的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分布规律存在差异。

由于污染物具有易变性,可通过不同的形态和结合方式在植物体内运输和储存。

根吸收的部位不同,向地上部移动的速率也有差异。

此外,土壤或培养液中离子浓度的高低,能直接影响离子的运输速率。

浓度过高时,离子向地上部运输的速率相应变小。

土壤中离子浓度高低还影响离子的形态。

重金属的物理形态不同,植物对其吸收、迁移的方式也不同。

根是植物吸收重金属的主要器官,大量的重金属分布在根部。

流动性大的元素则可向上运输到茎、叶、果实中。

叶片吸收的重金属也能向下移动。

3、试述复合污染的类型.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其联合作用时所产生的毒性为各单个物质产生毒性的总和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质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各单个物质毒性的总和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同时作用于生物体,其结果每一种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作用的毒性反而减弱,其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单个化学物质毒性的总和独立作用:各单一化学物质对机体作用的途径、方式及其机制均不相同,联合作用于某机体时,在机体内的作用互不影响4、植物的抗性指标包括几个方面?形态解剖指标:如气孔构造、栅栏和海绵组织的比例、角质层和木栓层的厚度生理生化指标:如细胞膜透性、细胞质含水量、醵系统活性及细胞内结合物质的含量生态学指标:如根的分布性、根基效应状况5、试述生物对污染的适应.形态结构上的适应性反应,以适应污染的环境;生理上的适应性反应,包括消极和积极两方面;遗传上的适应性,包括基因表达水平上的变化和遗传基因自身的变化6、试述我国氧化塘的主要特点.充分利用地形,工程简易;超大型氧化塘工程;净化和利用相结合;广谱、高效和稳定的净化能力;人工强化系统塘的研究和应用7、生物对污染适应的两重性:第-•是对污染物引起的“自然”环境的改变的适应以及对污染引起生物的生理变化的适应;第二是生物对污染物自身的适应。

前者是间歇性的,后者是直接性的8、温室气体的主要类型及其来源.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氧化亚氮、臭氧及氟氯炷类二轲化碳:主要是来自化石燃料在燃烧的避!程中被轲化成二轲化碳;石灰岩被制成水泥的过程也释放出二轲化碳;土地的开发利用减少了植物吸收二轲化碳的量。

甲烷:甲烷为缺氧倏件下有机物腐烂时产生,或因化石燃料燃烧或天然气直接逸出,有一半以上的甲烷是人为造成的(如农业、天然气使用以及垃圾掩埋等),其余则为自然界的排放。

氧化亚氮:主要来源包括自然界以及人为排放。

主要来源包括化学肥料、热带雨林砍伐、土地利用改变(森林转为牧草或农作耕地)、农业活动刺激土壤排放。

氟氯碳化物:氟氯碳化物为人造化学物质包含清洁溶剂、泡沫喷出媒介、防燃剂、冷媒等9、化学元素的拮抗规律:两元素之间由于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颉祯:①凡两种元素能生成难解离的稳定化合物的,他们之间便可能存在着生物的颉颓。

例子:硫对铜和铁的颉颓,表现为硫化物对含Cu、Fc的呼吸前、细胞色素氧化酣、过轲化氢酶等的明显抑制,这肯能与生物相应的CuS、 FuS有关,从而破环曲的空间构造②凡两种元素能生成稳定络合物的,他们之间便可能存在生物颉顽作用。

例子:络合能力很强的氟离子有可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而且其络合物稳定常数越大,颉祯作用越明显③凡两种元素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生物颉祯作用。

例子:Cr6+在红细胞中还原成Cr3+时,使血红素中的Fc2+氧化成Fc3+,破坏血红蛋白的正常生理功能, 从而表现出Cr6+ -Fe2-的颉顽作用2.破坏金属酶的辅基或金属蛋白的蛋白质活性基团而产生颉顽①干扰离子与生物体中的有机质更稳定的结合,从而使机体中某些元素被置换出来。

例子:某金属硫化物的溶度积小于ZnS溶度积时,该金属离子便可对Zn产生颉放作用。

②由于干扰离子的轲化还原作用,使辅基中的双硫键还原、裂解,导致酶破坏,从而使酶中的金属元素随酶的破坏而失去活性。

重金属作用于金属酶中蛋白质的硫基或成基,使蛋白质变性,使金属酣失去活性,表现为重金属离子对金属啊中的有益元素的生物颉放。

3.使金属酶反应体系受阻而产生颉祯4.相似原子结构的元素有•机络合中与相取代而造成的颉顽10、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机制:外部排斥和内部忍耐的综合结果。

①通过形态学机制,生理生化机制,生态学机制等将污染物阻挡在体外;②通过结合固定,代谢解毒,分室作用等过程将污染物在体外富集、解毒。

解毒是抗性的基础。

11、根际效应:分泌化学物质到根际环境,改变根际的理化性质如pH、氧化还原性质等,从而降低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根分泌的化学物质对微生物具有吸引力,大量的微生物聚集在根的周围,其中有些微生物具有吸收、富集、分解污染物的作用。

改变根际污染物浓度过程一向根际分泌螯合剂;形成跨根际氧化还原梯度;形成跨根际PH梯度。

12、污染物排出生物体内作用分类:①生物体对污染物来说只是一个通道,污染物进入体内后不经过任何转化即可排出体外;②污染物进入体内后很快就与体内物质结合后排出体外;污染物经过氧化还原水解后直接排出体外;。

污染物经过体内轲化还原水解后再和其他物质结合排出体外。

13、导致生态系统复杂性降低的原因:污染宜接影响物种的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础;污染大大降低了初级生产,从而使依托强大初级生产量才能建立起来的各级消费类群没有足够的物质和能量支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趋于简单化。

14、污染条件下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的原因:①在污染条件下,种群的敏感性个体消失,这些个体所具布■的特异性遗传多样性也不复存在,从而使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②污染引起种群的规模减小,由于随机的遗传漂变,降低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污染引起种群数量减小,以至于达到了种群的遗传性学瓶颈,即使种群最后实现了完全的适应,并恢复到原来的种群数量时,由于建立者效应,从而造成遗传来源单一,遗传变异性的来源也大大降低。

15、污染条件下生物种群适应性分化的过程包括:污染物作用下种群中敏感个性消失,种群规模减小;达到适应污染阈值最低要求的个体,不断扩大在种群中的比例;抗性个体在种群中的比率扩大,并通过种群内的基因重组,不断提高抗性水平,同时外来基因的流入,提高种群的整体遗传多样性水平。

16、污水灌溉净化污水的净化机制:物理化法吸附和交换吸附作用;生物氧化作用;化学和光化学降解作用;植物的吸收和代谢作用。

污水灌溉存在的问题:①污染物含量超过生态系统的净化阈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受到破坏,可导致污染物沿食物链迁移和富集;②有机物过多时,土壤易缺氧,厌氧产生甲烷、硫化组等气体和铭酸、布•机酸和隔类;③微量元素过量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④ 油分过多,隔绝轲的供应;⑤有机氯、重金属元素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⑥城市生活污水和医院废水,含有大量致病细菌和病毒,引起土壤污染污水灌溉前污水处理措施:利用氧化塘处理污水,再用于农灌;排灌渠道的净化作用土地处理系统的处理机制:物理沉淀作用去除M浮物;物理沉淀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去除有机物;物理化学吸附作用、化学固定作用和植物吸收作用去除重金属;轲化还原作用和植物吸收作用去除锹;化学固定作用和植物吸收作用去除磷;物理沉淀作用和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去除病原微生物17、温室效应的后果:增温-在过去100年内,全球评价升温0.5度;海平面上升一 100年内,海平而升高10~20厘米;降水量变化一中高纬度地区降水量增加,热带、亚热带地区降水量变化不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影响-作物北移不利影响-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作物产量增加,但质量下降)对气候带、植被分布的影响;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温室效应的解决对策:①温度、湿度的变化,必然迫使我们要相应调整农业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②保护森林、造林绿化是减少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减少C02的排放量是减缓增温的重要保证。

18、我国酸雨的特点:频率高,酸度大;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酸雨形成来源与机制机制:①污染物及来源:污染物主要有S02、S03、H2S、NO、N20、HNO3、NH3、CL-、HCL等。

SOX的天然来源是来自海洋的硫酸盐烟雾、经细菌分解后的有机化合物、火山爆发以及森林火灾所释放的硫化物。

②形成机制:a.被光化学氧化剂氧化b.在金属触媒作用下,产生氧化作用c.被空气中的固体粒子吸附和催化,形成硫酸烟雾。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与酸性氧化物的浓度及转化条件有关;与天气形势和降水有关;与土壤地带性差异有关酸雨的防治:①减少S02等酸性物质的排放一选洗高硫煤,改变民用煤的燃料结构,用其他燃料代替煤;②筛选对酸雨敏感的指示植物和抗酸雨植物19、化肥施用不当对土壤的危害: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②施肥过程中产生的F-、Cl-、N03-、N02-对土壤的污染③由肥料引起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反射性污染④施用化肥对土壤和生物的影响20、生物吸收污染物后降低毒性的过程:①污染物与生物体内某些成分络合,不能参加代谢活动,毒性降低,在生物体内富集;0 污染物在酶的作用下,毒性江都或者彻底分解,毒性消失,加速生物体的吸收,增加富集量。

21、S0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①抑制二磷酸核酮糖峻化酸的活性,组织对C02的固定;②使光系统H和非环式光合磷脂化受阻,影响ATP的合成,是光合作用速度降低;③S02改变细胞液的PH,并使叶绿素失去Mg2+离子而抑制光合作用;④S02进入叶肉细胞后与a-醛结合成羟基碘酸。

抑制酶的活性,组织气孔的开放,抑制C02的固定、光合磷酸化、ATP的形成和H+ C1-的跨膜运输。

22、铭破坏叶绿素的机制:铭进入叶绿体内后部部分的积累过多,直接破坏叶绿体结构和功能;间接通过拮抗作用干扰植物对Fc 和Zn 的吸收转移,阻碍营养物质向叶输送,使之度失合成叶绿素的能力;镉使叶绿酶活性增加而使叶绿素分解。

23、试比较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抗性作用的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