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二年级数学2016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5单元 厘米和米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5单元 厘米和米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5单元厘米和米|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大小关系。

2.能够熟练地使用标尺测量物品的长度,并将单位划分为厘米和米。

3.能够用厘米或米表示物品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二、教学内容1.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它们的大小关系。

2.使用标尺测量物品长度并划分单位为厘米和米。

3.用厘米或米表示物品长度,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教学重点1.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它们的大小关系。

2.使用标尺测量物品长度并划分单位为厘米和米。

四、教学难点1.将单位换算。

2.能够用厘米或米表示物品长度。

五、教学方法1.演讲法:通过老师语言直接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2.演示法:通过老师或同学演示使用标尺测量物品的长度,并划分单位为厘米和米。

3.练习法:通过让学生亲自测量物品长度,并用厘米或米表示,来掌握划分单位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老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厘米和米的概念,告诉学生它们的大小关系。

2.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厘米和米的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

第二步:讲解1.在黑板上或PPT上讲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它们的大小关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单位的概念。

2.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初步掌握厘米和米的划分方法,包括将厘米和米分成等分等。

第三步:演示1.老师或学生在班级里找到几个常见物品,使用标尺进行长度测量,并将单位划分为厘米和米。

2.通过演示,让学生了解如何测量物品长度并划分单位。

第四步:让学生练习1.让学生自己拿出标尺,根据老师给出的物品进行测量。

2.引导学生将测量结果表示为厘米或米,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第五步:小结和巩固1.老师让学生从头到尾复习一遍本节课的内容。

2.老师出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长度的概念,掌握了使用标尺测量物品长度的方法,并能够划分单位为厘米和米,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五厘米和米_认识厘米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五厘米和米_认识厘米教案

教案: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五厘米和米——认识厘米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关系2. 常用长度单位3.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关系,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2.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运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厘米尺、卷尺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直尺、卷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讲解厘米和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厘米和米的长度。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厘米和米——认识厘米2. 内容:厘米和米的概念、关系、换算等。

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让学生填写长度单位换算的公式。

2. 判断题:判断长度单位换算的正确性。

3. 计算题:计算给定长度的换算结果。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关系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能力。

3.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新课内容在新课内容的教学中,要明确厘米和米的定义。

可以通过直观的教具展示,让学生看到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从而形成直观的认识。

接着,可以通过图示或者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即1米等于100厘米。

在讲解长度单位换算时,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可以给出一个长度为150厘米的物体,让学生尝试将其换算成米和厘米的组合。

(教案)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第2课时(2)-二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第2课时(2)-二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2课时(2)-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学习目标1.能够将厘米和米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够使用已知的单位测量长度。

3.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点1.厘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2.合理选择使用测量长度单位。

三、学习难点1.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在板书上写下“10厘米=1米”,询问学生是否学习过厘米和米的概念,介绍这两个单位是用来测量长度的。

2.讲解1.厘米和米的概念厘米和米是长度单位。

举例说明:一张纸的长和宽都是20厘米这条桌子的长是1.2米2.厘米和米的换算10厘米=1分米十分米=1米3.合理选择使用测量长度单位图书馆的书架长度约为10米,不可能使用厘米来测量,合适的单位是米。

3.练习练习1:画图请同学使用尺子画出3m的长度,将所画的长度用厘米表示。

练习2:换算1.2.7米=___厘米2.600厘米=___米3.2000毫米=___厘米练习3:实际问题爸爸们背一副板凳用了3米的绳子,每条绳子的长度是多少米?一共用了多少条绳子?4.作业1.完成练习2和练习3。

2.准备发言题: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它们都是用来测量哪些物品的?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厘米和米的换算”为主线,围绕此内容来讲解长度单位,强化其学习效果。

练习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在上课前准备了讲义,利用板书辅助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学会用米和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景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测量经验,对长度单位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往往对长度单位的概念不够清晰,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长度单位,提高他们的测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学会用米和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学会用米和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难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测量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长度单位。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绳子、卡片等。

2.学具:每人一套测量工具(尺子、绳子)、练习本等。

3.教学环境:教室环境布置舒适,便于学生操作和活动。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小明的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家中的长度,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

接着,教师出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这两个单位。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展示,详细讲解米和厘米的概念,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

同时,教师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和厘米测量物体长度。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米和厘米测量教室内的物体长度,如桌子、黑板等。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厘米和米》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用厘米和米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测量经验,他们能够用眼睛估测物体的长度,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还很模糊。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等,但他们对这些单位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才能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用厘米和米描述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用厘米和米描述物体的长度。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考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教材、课件、教具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情境,如“小明的身高是多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用已知的身高例子,如1米、1厘米等,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单位。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2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2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长度单位的概念、厘米和米的换算以及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长度概念和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后的进一步学习,对于学生形成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但换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存在概念不清、换算不准确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长度单位换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概念,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并能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概念,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难点: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意义。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实物道具、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长度单位卡片、练习册、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度单位模型和实物道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长度单位卡片进行换算练习,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2016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

2016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

2016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通过前面“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教材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重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通过让学生了解测量长度的单位,长短不同导致测量同一物体,结果却不相同,进而产生认知冲突,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观念,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短”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本单元安排了测量线段和按要求画线段的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本单元知识,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为今后研究直线打下了基础。

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单元的学习意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1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2 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线段对学生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

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形表示,再通过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1 注重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同一物体,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也不相同这一过程,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说课稿2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说课稿2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是小学数学课程中长度单位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和一些基本的长度单位概念。

但他们对厘米和米两种单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不够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长度单位换算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介绍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理解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巩固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巩固长度单位的概念。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和归纳知识。

5.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长度单位:厘米、米换算关系:1米 = 100厘米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1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1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意义,掌握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测量和估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厘米和米的概念和换算方法还不够清晰,因此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能够使用直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和估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2.难点:能够运用长度单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米尺、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铅笔、橡皮等。

3.教学课件:相关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身高是多少米?”,“教室的长度是多少米?”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和教学课件,介绍厘米和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长度,并进行形象的展示和解释。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使用直尺和米尺进行实际测量,体验厘米和米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第1课时(1)-二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第1课时(1)-二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1课时(1)-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厘米,什么是米。

2.让学生能够将长度按照厘米和米进行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问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操作技巧。

教学重点1.学习厘米和米的测量单位,了解两者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2.学习如何进行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1.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长度的概念,克服理论知识难以理解的困难。

2.帮助学生通过数学运算实现厘米和米之间的快速换算。

教学准备1.教师要准备足够的教学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教学流程步骤一:引入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学生思考后老师引导讨论线段长短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测量线段长度的方法。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组尺子、卷尺、卡尺等测量工具,让学生能够看到和操作这些工具。

步骤二:教学(1)测量长度的单位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厘米、什么是米。

教师可以将黑板分成两栏,左栏写上“厘米”,右栏写上“米”,以便区分。

通过讲授和讨论,让学生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

(2)如何进行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让学生举一些与长度有关的例子。

通过实例向学生说明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师可以使用课件显示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式,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数值关系。

学生可以通过多次练习掌握这种换算方法。

步骤三:巩固在黑板上进行一些练习,让学生操作尺子、卷尺、卡尺等测量工具,掌握测量长度的技巧。

然后,给学生一些练习题,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任务应该偏易,让学生有成就感。

步骤四:作业布置作业分为基础题和拓展题,旨在通过教学简单应用题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拓展的题目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是针对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1课时(1)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习目标的设置和学习重点的强化,采用讲解、例证和举例等多种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具备了解厘米和米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计算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方法的机会。

(教案)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第2课时(1)-二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第2课时(1)-二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2课时(1)-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米和厘米的概念;2.会将厘米和米进行换算并作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1.米和厘米的概念;2.米和厘米的换算。

三、教学难点:米和厘米的换算。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者黑板、粉笔;2.小米、小麦等日常生活中的物品。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拿出一排小米,问学生:“这些小米加在一起,长度是多少?”引导学生知道小米没有固定的长度。

2.讲解米和厘米的概念教师指着课件或者黑板,向学生讲解米和厘米的概念,引导学生将米和厘米进行比较。

3.演示米和厘米的换算a. 具体的换算方法教师拿出一毫米的尺子,然后问学生:“如果这个尺子是1厘米长,那么10个这样的尺子是多少?答案是10厘米。

” 教师再拿出一把30厘米长的直尺,问学生:“这个直尺长30厘米,你们知道它有多少个厘米吗?”学生计算后答案是300毫米,即3米。

教师引导学生记住1米是100厘米,1厘米是10毫米。

b. 基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换算教师将小米放在黑板上,问学生:“这一排小米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如果按照1毫米是1分,这一排小米的长度将会是多少分?”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得出答案后教师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教师将小麦放在黑板上,问学生:“这一排小麦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如果按照1米是10分,这一排小麦的长度将会是多少分?”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得出答案后教师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学生多关注周围的事物,将米和厘米的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六、课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个厘米尺,让同学们相互掌握并测一下手臂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家人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然后,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练习,尝试换算一些长度,例如:1米=?厘米,5米=?厘米等。

七、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加深对米和厘米的概念及换算方法的理解。

八、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小结;2.练习P25-第3题到5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 厘米和米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 厘米和米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 厘米和米(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认识厘米和米的符号和名称;2.掌握厘米、米之间的换算方法;3.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厘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1.认识厘米和米的符号和名称;2.厘米、米之间的换算方法;3.厘米、分米、米的关系;4.日常生活中的厘米和米。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认识厘米和米的符号和名称;2.厘米、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2. 教学难点1.厘米、分米、米的关系的理解;2.运用换算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引导,了解厘米和米的符号、名称和换算方法;2.比较法:通过比较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3.练习法:通过练习解决实际的问题,加深对厘米和米的了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教师给出一张长方形形状的纸板,分别询问学生其长度、宽度、高度,并用尺寸工具测量并确认,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的符号和名称。

2. 讲授环节1.学生自己用尺寸工具测量和记录几个物品的长度,并交流、比较它们之间的长度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2.讲解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并分别列出数学式子。

3.通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换算练习,深入理解厘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 操练环节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如给出一个物体的长度,让学生用厘米和米来表示它的长度。

4. 巩固环节通过篮球场馆的实际场景,让学生练习使用厘米和米的换算方法解决问题,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和运用。

六、教学评价1.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和教师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厘米和米的符号和名称以及相应的换算方法。

2.通过测试题目,考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检测学生对厘米和米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

七、教学反思教师需要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实际问题,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对于较难的概念和理解内容,需要通过实例展示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

同时,教师要重视实践环节,并给予学生纠错和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第2课时(2)-二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第2课时(2)-二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2课时(2)-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上一课“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厘米和米的换算及运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2.进行厘米和米的换算计算3.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练习和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长度单位的使用和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及运用2.通过实际模型进行厘米和米的换算教学难点1.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2.厘米与米的跨度较大,学生需要理解换算关系四、教学准备1.模型展示板2.黑板、粉笔3.学生用品:铅笔、尺子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模型、图片、问答等方式来寻找学生关于上一课学习的联想,引导学生讨论厘米和米的要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根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利用黑板等工具,画出模型,引导学生从图示中感性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进行简单的计算演示。

3. 模型展示利用模型展示板,将模型拼装出来,并让学生把相应的厘米和米拼接在一起进行比较。

通过感受模型的实际大小来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对应关系。

4. 练习及讨论通过一些小练习来测试学生对于厘米和米的换算是否掌握。

让学生合作完成各种问题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自信心。

六、教学总结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厘米和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理解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并将所学应用于练习和问题中。

同时,该教学设计也能够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并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体验长度单位的大小,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感受长度单位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体验长度单位的大小,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图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长度单位的大小,培养空间观念。

3.交流分享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情境图、长度单位卡片、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身高是多少米?”,“教室的长度是多少米?”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然后展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长度单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厘米和米。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定义,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

同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如尺子、绳子等,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2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2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用厘米和米表示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长度概念后的进一步延伸,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实际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长度概念,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了解,但距离米和厘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还不够清晰。

另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本节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用厘米和米表示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能用厘米和米表示物体的长度,并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厘米和米标尺、实物模型等。

2.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厘米和米》。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厘米和米的标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它们,并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如用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表示出来。

学生分组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对厘米和米概念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如何用厘米和米来描述一个物体的面积?如何用厘米和米来计算物体的体积?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厘米和米概念的认识。

(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第2课时(1)-二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第2课时(1)-二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2课时(1)-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围绕“厘米”单位展开,旨在让学生了解厘米的大小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同时通过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具体地,经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知道厘米的大小并能进行简单的估算;2.能够通过练习加深对厘米的理解,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厘米的大小和名称;2.厘米与米的关系;3.日常生活中的厘米应用。

难点1.厘米的大小与毫米、分米等单位的转换;2.厘米与米的换算。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1.演示法:通过图例和实物演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厘米的大小和名称;2.实践法: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厘米的应用;3.讨论法:通过互动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并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厘米吗?它有多长呢?”2. 了解厘米的大小(10分钟)教师出示厘米和直尺,并示范如何量一张纸的长度,并介绍“毫米”和“分米”两个单位,让学生了解对于同一道具,长度单位不同的区别。

3. 练习(20分钟)教师板书练习题目,让学生用直尺或卷尺量出指定物品的长度,并与同桌进行对比和讨论。

4. 深入应用(20分钟)教师出示各种物品,并要求学生估算其长度(如橙子、鞋子等),并进行小组互动,讨论各自的估算情况,加深对厘米的理解。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点,并提出需重点理解和练习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互动式授课的方式,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更深入的应用,可真正将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融合起来,使得学生更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016新苏教版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2016新苏教版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厘米和米,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

全单元分四个部分:线段的认识、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让学生捏一捏一根线的两端,然后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

再如,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

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

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

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长度的长度(限整厘米)。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测量,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进度安排:共5课时:认识线段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1课时认识米1课时练习十1课时量一量1课时认识线段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教科书第59-60页例1、“想想做做”第1-5题。

(教案)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第1课时(2)-二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第1课时(2)-二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1课时(2)-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并说出厘米和米的概念,并较为准确地测量小对象的长度。

2、能够掌握利用直尺和卷尺测量长度的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3、能够与同学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并讲述自己对结果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并正确使用直尺和卷尺进行长度测量。

2、难点:准确理解长度的定义和测量,在实际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1、厘米和米的概念2、直尺和卷尺的使用方法3、小对象长度的测量活动【教学过程】1、引入新概念(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问: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到哪些长度单位?(2)呈现教材内相关图片,让学生认识图片中表明的长度单位。

(3)集体朗读“厘米”和“米”的概念。

2、测量小对象的长度(1)教师出示几个不同长度的对象,示范用直尺和卷尺进行测量。

(2)让学生排成小组,分别使用直尺和卷尺进行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3)学生之间交流测量结果,讲述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3、归纳总结(1)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学习到的厘米和米的概念以及长度测量的方法。

(2)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笔记,强化记忆和理解。

【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深入理解了厘米和米的概念,并熟练使用直尺和卷尺进行长度测量。

在小组测量活动中,学生相互合作,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并能够自主思考和表述。

在教学下一步中,将重点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实际参与长度测量活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016最新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2

2016最新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2

教课内容:第五单元第主备人:1 课《认识线段》课时安排:1使用人:讲课时间:教材解读:线段是比较抽象的观点。

教材例题先经过让学生直观感觉“一根线原来是曲折的,捏住两头拉直了就是线段”来形象地说明线段的特色;而后介绍线段出此刻哪些地方,找寻物体的边沿,感觉线段的存在;接着经过把正方形纸对折,说明折痕也是线段,经过操作对折出比图中更长的线段和更短的线段,引出“线段是有长短的” ;最后教课用直尺画线段。

教课目的:经过操作、察看,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色,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教课要点:认识线段的特色。

教课难点:线段表象的成立。

教课准备:毛线、直尺或其余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教师教课活动学生学习活动第一板块——初步认识线段。

1. 感觉线段的“直”。

上课前,给大家发了一小根毛线,今日的学习就从这跟毛线开始。

请将毛线摆在桌子上,来察看:这跟线是什么形状的?演示:假如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拉紧,这条线就由曲折的变为什么样的?(板书:直的)大家看: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板书:线段)今日就来认识线段。

2. 感觉线段的“两个端点”。

演示: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头,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

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把线松开,发问:这仍是线段吗?为何?教师从头捏紧线的一端和中间,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着手拉拉看。

举起你拉直的毛线。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3. 认识线段的图形。

如何把线段画下来?演示:先画一条直的线,在它的两头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发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

4. 小结线段的特色。

看看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色。

指名说、小组相互说。

5. 找身旁的线段。

已经知道线段的特色,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身旁也能找到好多线段呢,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感觉数学生拿着书上来指一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二年级数学教案2016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 通过前面“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教材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重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通过让学生了解测量长度的单位,长短不同导致测量同一物体,结果却不相同,进而产生认知冲突,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观念,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短”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本单元安排了测量线段和按要求画线段的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本单元知识,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为今后研究直线打下了基础。

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单元的学习意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2.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线段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

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形表示,再通过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1.注重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同一物体,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也不相同这一过程,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时应该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1认识线段1课时
2认识厘米1课时
3认识米1课时
4练习十1课时
5我们身体上的“尺”1课时
认识线段。

(教材第59、第60页的内容)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毛线、直尺、正方形纸和课件。

师:同学们,拿出我们已经准备好的毛线,随意地放在课桌上。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得出:这条毛线是弯的。

教师拿起毛线,两手把它拉紧,提问:看看现在怎么样了?
学生发现它变直了。

讲述:我们把两手间拉直的这一段叫作“线段”(板书:线段)。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手拉一拉、比一比,体验并得出线段“直”的特点,为新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师: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通过比较确认线段是直的。

讲述:线段可以这样表示(课件出示线段的图形),看看线段还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发现线段有两个端点)
讲述:我们用手掐住了毛线的两头,两头也叫两端,两头的点叫作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现在同学们能完整地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了吗?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师: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哪些地方有线段?
生: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师:把正方形纸对折,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
生1:如果把正方形对角折,折出的折痕就比这条线段长。

生2:把这条折痕对折,折痕的一半就比这条线段短。

师:说得很好。

你会画线段吗?
生: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画线段。

教师边演示边画线段,提醒学生画线段时要画出线段的两个端点,要沿着直尺的边画直。

学生模仿画线段,教师巡视,指导个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