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症和艾滋病的区别

合集下载

透视艾滋病恐惧症看神经症的鉴别

透视艾滋病恐惧症看神经症的鉴别

透视恐艾滋病症-----看焦虑症、恐惧症及强迫症、疑病症的鉴别诊断------恐艾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

产生原因与对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和传播途径的片面性认识和错误理解,性格基础以及其他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尤其和焦虑障碍关系尤为密切。

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可以是有过高危行为的人;也可以是没有过高危行为的人,恐惧完全出自自己的主观想象和联想。

艾滋病恐惧症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焦虑型艾滋病恐惧症临床表现为想到或看到“艾滋病”这三个字及艾滋病的相关报道即出现紧张不安和烦躁;经常提心吊胆担心自己已感染或会被感染艾滋病;经常处于高警觉状态,如临大敌。

同时也可能伴有各种躯体症状,如坐立不安,往复走动,唉声叹气等。

焦虑型艾滋病恐惧症一般不会反复求医,四处检查,回避行为和逃避行为也不明显。

此型艾滋病恐惧症通过艾滋病知识的教育和相应的心理治疗可以得到缓解。

二、恐惧型艾滋病恐惧症临床表现的中心症状为恐惧。

表现为对艾滋病及其与艾滋病有关的一切东西和场所的恐惧。

如对血液或血液制品吸毒人员、性工作者及艾滋病人表现出恐惧反应;对医院里的针具,公共厕所表现出恐惧反应。

接触后产生如心慌、出汗、肌肉紧张、颤抖等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症状。

恐惧型艾滋病恐惧症一般不会反复求医,四处检查,但回避行为和逃避行为较明显。

此型艾滋病恐惧症仅通过艾滋病知识的教育效果不明显,需要结合针对于恐惧症的心理治疗。

案例:小王,女性,大学生。

大二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献血,回来后一直担心采血时所使用的针头不干净,怕自己被传染艾滋病。

担心了2个星期后,开始对血产生恐惧,不仅见到血会紧张,就是想到血或者看见“血”这个字也会紧张。

不敢去医院,回避所有可能会见到血的场合。

如果哪个同学脸上长了青春豆挤破了出了血,她就会对这个同学产生恐惧,不敢和他说话,不敢接触他接触过的东西,尽量离他远点。

慢慢的小王所恐惧和回避的东西越来越多,她不敢到学校的公共浴室洗澡,不敢使用公共厕所的马桶,对蚊子非常恐惧,因为咬过别人,会携带别人的血等。

认识HIV,告别“恐艾”

认识HIV,告别“恐艾”

认识HIV,告别“恐艾”作者:金洁来源:《科学24小时》2014年第12期1985年,我国确诊了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当时对艾滋病的无知、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们对艾滋病闻之色变,唯恐避之不及。

1990年,医护人员在参与救治中国大陆首例输入性艾滋病病人时,都要穿五六层隔离衣裤,戴四五双手套,头上捂得只露出两只眼睛,还要带上护目镜。

病人听到病房里住进艾滋病病人的消息,更是纷纷要求出院,生怕被传染……如今,随着对艾滋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加上“鸡尾酒疗法”的问世,这一“世纪瘟疫”终于由致死性疾病慢慢向可治疗、可控制的慢性疾病转变。

然而,尽管社会向公众开展了大量与艾滋病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但由于对艾滋病缺乏了解,加上艾滋病目前尚无法彻底治愈的事实,仍有一部分人对艾滋病存在恐惧心理。

一些人不敢使用公共厕所,不敢接触血液制品等;一些人认为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因此四处求医,反复检查;甚至有一些人出现感冒发烧、咽痛或皮疹等症状,就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要克服“恐艾”心理,就必须对艾滋病有正确、全面的认识。

首先,HIV非常脆弱。

虽然HIV在体内无法清除,但是一旦离开了人体的庇护,就会变得弱不禁风。

目前医学界一致认为,HIV对外界的抵抗力较乙型肝炎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低很多,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对热敏感,在56℃条件下30分钟即失去活性;对消毒剂和去污剂敏感,用浓度为0.2%的次氯酸钠、0.1%的漂白粉、70%的乙醇、35%的异丙醇、50%的乙醚、0.3%的H2O2、0.5%的来苏尔处理,5分钟就能杀灭活病毒。

其次,HIV只有三种传播途径:性传播(包括异性性行为、同性性行为)、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输入带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及血液制品等)和母婴传播(通过胎盘、分娩、哺乳等)。

因此,一般情况下,日常接触如共用学习用具、办公用品、农具不会被传染;共同进餐、拥抱、握手、礼节性亲吻、共用马桶、浴盆、衣服、被褥等不会被传染;其他如咳嗽、打喷嚏、蚊虫叮咬等也不会传播。

恐艾症的症状

恐艾症的症状

恐艾症的症状文章目录*一、恐艾症的症状*二、恐艾症的并发症*三、恐艾症的饮食注意事项1. 恐艾症吃什么好2. 恐艾症不能吃什么恐艾症的症状强迫:有一些艾滋病恐惧症者,他们反复思考艾滋病的有关症状或曾经发生过的一些行为——强迫思维,反复检查身体上的可疑体征(如淋巴结肿大等)――强迫动作,甚至对一些常人根本不关心的细节都反复琢磨,认为可能感染了艾滋病。

疑病:艾滋病疑病症状者往往具有过度执拗、要求过度精确及过分坚持的人格特性。

他们常常错误地把心理恐惧所引起的一些自主神经症状,认定为艾滋病的症状,每次看医生后,在阴性检查结果和医生细致解释后,心理负担可得到暂时的解脱。

但没过多久,新的疑虑再次产生,使其不得不再次到医院要求检查。

恐病:对艾滋病有恐病症状的人多性格脆弱,听到一些有关艾滋病的信息报道就感到恐慌。

在他们的脑海里,艾滋病的传染性和流行性被错误地夸大了,他们甚至怀疑身边的每一位人都可能是艾滋病感染者,每一个物品都可能带有艾滋病病毒,担心身边的人会把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自己。

抑郁:艾滋病恐惧症者在发生高危行为后,自觉对不起父母或妻儿,同时又担心感染艾滋病病毒。

在这种双重压力下,他非常容易出现一些疲乏无力、肌肉酸痛及腹泻等一些躯体症状。

恐艾症的并发症精神抑郁、情绪变化多端、体重下降和周身不适等反应。

恐艾症的饮食注意事项1、恐艾症吃什么好如海藻又称海萝、乌菜、羊栖菜、海带花等。

现代医学研究,海藻有益寿、抗肿瘤作用。

1.1海藻中所含的碘化物,能促进炎症渗出的吸收,并使坏死组织崩溃和溶解,而且碘化物能将血中胆固醇降低40%左右。

1.2海藻中的硫酸多糖有抑制血液浓度的作用,可预防血栓形成和降低血液的粘稠度。

1.3所含的多糖物质有抗菌素癌症作用,它在人体能选择性地滤除锶、镉等致癌物质,对大肠癌、子宫癌、食道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特别是近年来在研究中发现,海藻和海带有抗艾滋病毒性的能力。

2、恐艾症不能吃什么 2.1避免咖啡因。

“恐艾”患者的“脱恐”经历

“恐艾”患者的“脱恐”经历

“恐艾”患者的“脱恐”经历*导读:艾滋病传播途径逐渐从吸毒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而一些人因为曾有过高危行为,甚至碰过艾滋病人用过的东西,就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从而变得恐惧和绝望,这一人群被称为恐艾者(或称恐友)。

艾滋病症状与恐艾者实际上是密切相连的,正因为这些检测者对着自己症状跟艾滋病症状作一一对比,最终整日恐慌,成为名副其实的恐艾者。

艾滋病传播途径逐渐从吸毒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而一些人因为曾有过高危行为,甚至碰过艾滋病人用过的东西,就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从而变得恐惧和绝望,这一人群被称为恐艾者(或称恐友)。

恐艾者多数有过不洁行为所有来这里咨询、检测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对艾滋病怀有恐惧心理。

但最终的结果是,大部分人并没有感染艾滋病。

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研究所主管医师张明玉说,有10%左右的咨询、检测者严重恐艾。

几年来,到市疾控中心咨询、检测的人达3000多人次,他们中,有大学生、私企老板、外地游客,年龄从十多岁到七十几岁。

据张明玉观察,这些恐艾症患者基本上都是男性,多数都有不洁性生活史。

由于这种行为是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允许的,他们经常会产生矛盾感、羞耻感和负罪感。

加上对艾滋病知识一知半解,他们便把一些艾滋病症状与自己的感觉对号入座,使自己陷入深深的恐惧当中。

一位疾控专家分析。

*恐艾者不要杯弓蛇影在张明玉的眼中,艾滋病是由于身体抵抗力下降而产生的系列多样症状,如长期低热、慢性腹泻、体重下降、咳嗽等,但很多恐艾者却杯弓蛇影,只要身体稍有不适,他们就会将之与艾滋病联系在一起。

其实,只要坚持洁身自爱,不吸毒、不滥交,想得艾滋病还没那么容易呢!张明玉告诉记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只有三种: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的握手、共餐等都不会传播艾滋病。

*恐友档案*档案一:小赵,23岁,在校大学生*状态:仍未走出心灵阴霾小赵今年读大三,和同学一起住在学生宿舍。

小赵所在的寝室有一个同学生活不大检点,有一段时间,那名同学经常莫名其妙发烧。

是“恐艾”还是HIV变异?

是“恐艾”还是HIV变异?

是“恐艾”还是HIV变异?
*导读:身体上的症状,让他们无法相信专家们做出的恐艾说。

他们认为恐艾说的结论简单而不负责任。

有这样一群人,有着相似的经历:在有过嫖娼或一夜情等高危行为后,陆续出现一些症状最初他们认为自己得了艾滋病,但一次次的抗体检测却都是阴性。

医生和专家们几乎一致认为,他们得的是恐艾症。

能杀死艾滋病毒的糖导弹
但这个人群却不认同这个判断。

身体上的症状,让他们无法相信专家们做出的恐艾说。

他们认为恐艾说的结论简单而不负责任。

他们给自己定义为阴性HIV感染者、隐性HIV感染者等等。

认为自己感染的是变异的艾滋病或可怕的未知病毒一种无法检
测的、可以唾液传播的、攻击人类免疫系统的、类HIV病毒。

他们将自己的QQ群命名为寻求真相的人们,除了四处求医问诊,他们还给卫生部部长写信,向病毒研究机构求助。

在恐惧和歉疚的折磨中,他们有了生不如死的体验,有人家破人散,有人自暴自弃,前程尽毁,有人因此产生社会报复心理,故意传播疾病,甚至有人刀残无辜之人。

他们是否真的患病?是否感染了可怕的未知病毒?或者,他们都属于恐艾人群?这些均不能通过一篇报道而尽知。

可以确定的是,目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就此事展开调查,结果尚需等待。

值得警惕和关注的是,调查显示,这个人群的数字正逐年攀升,并在全国各地呈蔓延之势。

他们的存在已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急需解决之道。

艾滋病与艾滋病综合征的区别

艾滋病与艾滋病综合征的区别

艾滋病与艾滋病综合征的区别艾滋病(AIDS)和艾滋病综合征(HIV)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常常被人们混淆使用。

然而,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介绍艾滋病与艾滋病综合征的区别,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两个概念。

一、艾滋病的定义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

HIV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细胞,导致免疫系统受损,进而使得人体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和肿瘤等外界侵袭。

艾滋病通常表现为长期消耗体力、容易感染其他传染病、体重下降、乏力等症状。

二、艾滋病综合征的定义艾滋病综合征是在艾滋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疾病状态,其特征是免疫系统的持续性损害。

艾滋病综合征患者的免疫系统已经大幅度下降,容易发生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和感染。

艾滋病综合征患者常常出现重症肺炎、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感染等症状。

三、传播途径的区别艾滋病和艾滋病综合征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其传播途径。

HIV病毒是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传播的。

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血液传播(例如注射毒品、输血、共用注射器等)以及母婴传播(妊娠、分娩和喂奶期间)。

一旦感染了HIV病毒,个体就会成为艾滋病的潜在患者。

然而,只有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受损并出现相关症状时,才能诊断为艾滋病综合征。

四、发病时间和病程的区别艾滋病和艾滋病综合征在发病时间和病程上也有所不同。

艾滋病通常指的是HIV感染后的早期阶段,此时病毒已经进入人体并攻击免疫系统,但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

患者可能会在感染后数年或者更长时间内持续处于艾滋病状态。

而艾滋病综合征是在艾滋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晚期阶段,此时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已经受损严重,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和感染。

总之,艾滋病和艾滋病综合征是相关但不同的概念。

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一种免疫系统疾病,而艾滋病综合征是在艾滋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晚期阶段。

其中,艾滋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艾滋病综合征是一个狭义的概念。

通过了解这两者的区别,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艾滋病,加强对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同时也有助于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艾滋病恐惧症的产生原因、身心危害及应对措施

艾滋病恐惧症的产生原因、身心危害及应对措施

艾滋病恐惧症的产生原因、身心危害及应对措施随着艾滋病的蔓延和扩散,越来越多的人在高危行为之后怀疑自己感染HIV,不相信医学检查阴性结果,反复求医,并伴有焦虑、疑病、恐惧等精神症状和相应的身体症状,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分析了艾滋病恐惧症产生的原因、对身心健康的危害以及应对措施,做好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人群艾滋病防护知识水平,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对于保护恐艾症患者乃至全人群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标签:艾滋病恐惧症原因身心健康危害应对措施艾滋病恐惧症简称恐艾症,是指患者在发生高危行为(如共用针具、不安全性行为、不安全拔牙等)后,反复医学检查提示阴性,却不相信检查结果,仍怀疑自己患有艾滋病,仍不断进行求医,患者普遍精神萎靡、情绪焦虑,部分伴有与艾滋病的临床症状相类似的躯体症状如皮疹、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抵抗力下降等[1]。

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由于目前艾滋病尚无有效治愈的方法,因此一些人在有过高危行为后便产生了高度恐惧,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已经走向死亡。

一产生的原因1、艾滋病的广泛流行和及其对健康危害的严重性由于艾滋病尚无治愈方法,感染HIV之后,大多数人长期处于无症状状态,一旦发病后病死率为百分之百。

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评估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约存活78万,估计当年新发艾滋病感染者约4.8万人,因艾滋病病死约2.8人[2]。

据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相关数据,2012年各地区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统计分析报告显示艾滋病发病率3.11/10万,死亡率0.86/10万,病死率27.61%,病死率排序显示,艾滋病死亡率0.86/10万居于全国首位。

2、存在高危行为随着HIV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多,以及媒体对艾滋病宣传力度的加大,信息获得渠道的增多,如网络、电视新闻、报纸、广播等,越来越多的人在有过高危行为(如共用针具、不安全性行为、多性伴、不安全拔牙等)之后,怀疑自己感染了HIV。

恐艾的症状

恐艾的症状

1、恐艾的症状强迫:表现为不断反复地思考艾滋病会出现的症状可自己曾经发生过什么行为有可能会感染上艾滋病。

自己控制不住地思考,同时可能还会出现强迫的动作,像反复洗手,和对血液特别敏感等。

怀疑:患者不仅怀疑自己感染到艾滋病,还怀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艾滋病患者。

日夜都担心自己会被身边的人传染,有的病人还担心家人被传染。

疑惑:恐艾症的患者,不仅会怀疑,还会出现疑惑的怪异举动。

像一旦处于人群密集的地方,就害怕会感染艾滋病,因此拒绝与他人有任何接触,更害怕伤口和血液,表现得一惊一乍。

有的患者病情比较严重,会拒绝出门,拒绝参加集体活动。

焦虑:患恐艾症的人,大多是曾经有过高危险的婚前或婚外性行为,导致自己总是担心感染到艾滋病。

另外这类患者对艾滋病一知半解,因而夸大艾滋病的传染性,或把艾滋病可能存在的症状作为艾滋病的特异性症状,与自己的感觉一一对号入座,使自己陷入深深的恐惧当中。

2、哪些途径不会传染艾滋病与艾滋病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进行一般性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具、钱币等不会感染。

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

咳嗽、打喷嚏、蚊虫叮咬都不会感染艾滋病。

3、为什么会患恐艾症从目前接触的“恐艾症”患者看来,大部分都有过不洁性交、吸毒等高危行为,而且多半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他们也善于在网络上、现实中寻找解答,却依然对艾滋病的防治知识一知半解。

其实,艾滋病病毒的感染确实与吸毒、不洁性生活史等行为有关,有过这类高危行为的人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恐惧感,害怕自己感染了艾滋病。

同时,艾滋病急性感染的初期症状类似感冒引起的发烧、头痛、淋巴结肿大,而“恐艾症”患者就会把本来是感冒引起的一些症状当成感染了艾滋病毒。

根据真正诊断艾滋病的标准,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人,全部都会出现抗体阳性。

虽然目前研究发现,抗体阳性出现的时间有一段“空窗期”,但有过高危行为之后3个月内检测不到抗体阳性可基本排除感染的可能性,6个月之后仍为阴性便可100%排除。

长期恐艾焦急会出现什么

长期恐艾焦急会出现什么

长期恐艾焦急会出现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害怕艾滋病,担心自己被感染,其实艾滋并没有那么可怕,它是有传播途径的,并不是碰一碰你,你就会被感染。

下面,我们来看看趣丁网带来的长期恐艾焦急会出现什么病介绍吧!长期恐艾焦急会出现什么病长期恐艾的典型表现是睡眠障碍、睡眠不足、每晚睡眠不足5小时、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或早醒等。

长期恐艾主要是由心理因素(焦急、恐惊、过度思索或高兴)引起的。

加之其他一些疾病常伴有失眠,如神经衰弱、焦急、抑郁等。

另一种典型的是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胸闷、窒息、心慌、濒死感等心脏神经症;胃肠道神经症,如胃痛、腹胀、呕吐和腹泻;其他如出汗、头痛、头晕、视力减退、健忘、皮肤刺痛、皮肤瘙痒、痛经等。

然而去医院检查时,并没有发现任何病变。

这基本上是一种自主神经紊乱的状态。

随着恐惊时间的增加,植物神经紊乱逐渐加重,症状会不断加重。

包括飞蚊症、口腔红线、胸闷胸痛、体温体重不稳定等都会产生。

严峻的植物神经紊乱可能导致精神病。

长期恐艾还会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严峻时可能导致肿瘤的形成。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恐艾症朋友在没有得到有效的防艾干预后,一每天觉得自己的健康不如人意,越来越绝望。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即没有信心-更多的症状-惊恐发作-缺乏信心-更多的恐惊和绝望模式。

恐艾最权威的脱恐方法恐艾,假如真的有了这个心理疾病,估计很难挣脱。

说能挣脱的基本自己都没有真实经历过恐艾。

恐艾,大概可以按照轻重分成三类。

其一是当时心理会有些恐惊,时间长了,过了几天,也就忘记了。

这种人应该是最轻的,基本多想想其他的事情,转移下注重力就可以了。

其二是光靠时间已经无法挣脱这种恐惊了。

那就要通过检测来解决。

假如一次检测结果正常,就能够放心。

那么,就检测吧,别难为自己。

假如检测了还不相信,那么就是第三类病人了,就是无论怎么样都无法放弃恐惊。

这类病人,要吃药。

本质上说,恐艾其实是强迫症的一种。

患者通常喜欢钻牛角尖,而且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恐艾症也是病

恐艾症也是病

答疑解惑作为感染科医生,本人也恐惧艾滋病,但我的恐惧另有缘由。

不久前,笔者接诊了一位在上海务工的20多岁小伙子,自称“不明原因发热”。

看诊时体温正常,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但言谈中有明显的焦虑情绪,多个检查结果也无异常。

在我诊断其为简单的病毒感染时,小伙子突然插话:“缪医生,我是不是得艾滋病了?还能活多久?”凭我的经验,知道故事即将开始。

于是小伙子叙述了半年前的一次误入歧途的故事,以及随后坚持不懈地查阅资料、不停地跑医院、固执地要求做各种检查的经历。

他用30分钟讲完了他的故事,我则用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也花了半个小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开导,似乎让对方明白了他不是HIV 感染者。

一周之后,小伙子又挂了我的特需门诊号,主诉“上次看病有点紧张,还有几个问题要请教”,于是,我们又交流了三刻钟,围绕的话题则是:有没有可能是HIV 阴性的艾滋病。

第二次送走他之后我长舒一口气。

然而,再时隔1周,在我的预约患者名单里又一次出现了他的名字,这一次,我崩溃了!我恐惧了!又是长时间的交流,又是推心置腹的解释。

不过,最终我不得不把他“推给”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艾滋病诊治专家。

读者诸君,这个故事听起来很长,也很费劲,但我相信,你们已经明白,我接诊的这位病人就是病态,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患了典型的“恐艾症”。

艾滋病恐惧症(恐艾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

患者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并有洁癖等强迫症表现。

患“恐艾症”的病人,通常有过高危性行为,男性多见,常常是在与暗娼发生哪怕一次性关系之后。

患者一开始对自己的行为有自责和懊恼等心理,慢慢地,矛盾、负罪和羞耻感等逐渐加深,很难消除;他们又多在事后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大量艾滋病相关知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艾滋病的某些症状和体征与自身“对号入座”,并因此而反复就医、反复检测,一定要“证实”或“否定”自己体内HIV 的存在。

从心理角度描述恐艾和对艾滋恐惧

从心理角度描述恐艾和对艾滋恐惧

从心理角度描述恐艾和对艾滋恐惧患者的一些建议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从心理学认为,情绪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内心的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

现在的中国人普遍缺乏界线感不仅是恐艾的恐友,还是其他人。

这个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这三件事已经清晰划分了我们自己的界限。

而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时,常常把自己的事托附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就如心理没有断奶的孩子,既有独立的愿望,又有着与母亲分离的深深的恐惧,同时很难形成对事物的判别,常处于两难状态。

而恐艾两个小人形成的意识打架,也和精神分析中这一观念有直接关系。

我们通常认为在六周检测过后还在恐艾的我们可以理解他患有艾滋病恐惧症,在恐艾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类型为强迫型,疑病型,恐惧型,焦虑型。

当然了最根源的还是取决于未知我们在进行恐艾干预的沟通中,发现大部分恐友都有对自己行为无尽的后悔,比如有的恐友说会说:咆哮哥,如果我没有去高危,那也就不会这样恐艾了,我现在该怎么脱恐,请给我一个方法让我立马脱恐吧。

一般认为,这样去后悔自己的过去,并且对自我的过去行为持怨恨行为,就可以称之为是一种怨恨的情绪反应模型。

对于怨恨情绪反应模式,若指向个体外部,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比如说和自己父母的关系,和自己同事的关系,也包括可能去找医生的医患关系。

但是如果这个怨恨的模型是以个体内部为主,就会导致某种心身疾病,比如典型的出现很多诸如艾滋病初期症状,或者说是早上起来感觉到自己十分的压抑,这就跟怨恨的情绪不断持续积压有关系。

为什么恐友会产生很多怨恨的情绪,那是因为对自己的一种极大的不认可,根源于内在觉得自己通过可以学习一些艾滋病知识就可以脱恐,结果发现越学越久,就越发觉网络上很多的不真实,就越来越矛盾,就越来越恐惧,我们恐友本来的愿望是很快脱恐,但是并没有得到满足,从而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而且这样的挫败感和可能感染艾滋病这样的惨绝人寰的后果捆绑在一起,更加导致了大量的问题。

恐艾症患者常见的恐艾误区

恐艾症患者常见的恐艾误区

恐艾症患者常见的恐艾误区误区1:自己在网上搜索的越多,问的人越多脱恐就越快越彻底解答:上网搜索越多,问的人越多,基本上都是脱恐最慢甚至不能脱恐的根据长期从事防艾工作的专家多年经验来说,这基本是恐友最大的误区之一。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恐友,或者有时间和疾控的老师朋友聊天,都会经常听到这样这样的说法,为什么我学了这么多,甚至感觉到比医生还专业了,也问过李在村,吴焱或时代强很多专家了,怎么我还没有脱恐。

其实正就是恐友学得多了,特别是在以前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接受知识是没有判断能力的,好坏统统接受,结果当进行判断的时候,总会出现那个万一,那个万一就是过往吸收的坏东西沉积的阴影。

举个例子,关于艾滋病初期症状,如果从一开始在进行搜索的时候认清关于艾滋病初期症状和反馈的问题,那么谁还会持续的因为症状而纠结。

特别是很多恐友恐了一年多,症状还未消除,当然恐艾自然也没有消除。

对于问专家,或者在网上问志愿者,网上的帮助恐友者主要分科班出生和志愿者,网络志愿者几乎恐友转变而成。

所有的知识基本来自于网络,本身网络有矛盾冲突的地方,志愿者也会呈现这一方面,而且每一个志愿者的漏洞是不一的,所以问多了志愿者,恐友会因为漏洞的冲突矛盾导致自我矛盾,从而也会形成,感觉自己分析没事了,就是脱不了恐,内心担心,这实则也是问的志愿者问多了所决定的。

科班出生的是具备医学及临床心理学、心理学基础的人,对于这其中,也同样是一个道理,只是科班出生的不会去争论一些谬论,但是会就各自研究的方向有倾向,因为有倾向自然会有出入。

就像一个医生说6是他喜欢的数字,但另外一个说的是8。

对于他们来说,这两个数字并没有什么,但是恐友要想知道自己最喜欢哪个数字,就矛盾了,就冲突了。

所以请记住,消除自己的这么一个误区,就是杜绝乱搜,选好一个自己喜欢的网站,唯一的一个,要么恐艾干预中心,要么medhelp,或者搜狐关注艾滋论坛,又或者是恐艾吧或者脱恐吧等,喜欢哪个就选择唯一一个网站,唯一的一名老师或志愿者,跟着他学习,形成专一的知识架构,这对脱恐才是最有促进的。

恐艾症科普宣传PPT课件

恐艾症科普宣传PPT课件
恐艾症科普宣 传PPT课件
目录 1. 什么是恐艾症? 2. 恐艾症的影响及危害 3. 如何克服恐艾症? 4.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 5. 艾滋病的常见误区与正确认知 6. 局部社区的防控与宣传工作 7. 全球艾滋病形势与中国的防治措施 8. 结语
1. 什么是恐 艾症?
1. 什么是恐艾症?
8. 结语
8. 结语
敦促大家共同努力:呼吁全社会关注艾 滋病防治,共同减少恐艾症的存在。
助力全球战胜艾滋病: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致力于全球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4.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
垂直传播:孕期母婴阻断、使用抗病毒 药物、纵向传播哺乳等预防措施。
5. 艾滋病的 常见误区与正
确认知
5. 艾滋病的常见误区与正确认知
非接触性传播:艾滋病不能通过日 常接触、共用餐具或空气传播。 社会歧视:不能将艾滋病与特定人 群或行为划等号,避免歧视和伤害 艾滋病患者。
3. 如何克服恐艾症?
科学防控:科学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 注射器等行为,有效减低感染艾滋病的 风险。
4. 艾滋病的 传播途径与预
防措施
4.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
血液传播:避免注射毒品、不 共用注射器、使用无菌注射器 等措施。 性传播:等预防方法。
恐艾症概述:恐艾症是一种对艾滋 病及其传播方式恐惧的心理疾病。 症状表现: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感 到过度恐惧、焦虑和厌恶。
1. 什么是恐艾症?
背景信息:恐艾症的形成多与对艾滋病 的误解、歧视等心理因素有关。
2. 恐艾症的 影响及危害
2. 恐艾症的影响及危害
社会影响:恐艾症导致对艾滋 病患者的歧视和排斥,增加其 孤立感和心理负担。 心理健康:持续的恐艾症可能 导致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如焦 虑、抑郁等。

15分钟消除恐艾心理

15分钟消除恐艾心理

15分钟消除恐艾心理恐艾症顾名思义也就是艾滋病恐惧症,艾滋病恐惧症是一种特定的、与艾滋病有关的神经症,表现为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和行为的异常。

随着艾滋病的传播以及艾滋病知识的普及,近年来恐艾症的患者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他们虽然不是艾滋病患者,但在艾滋病阴影的笼罩下,每天生活在极度的惶恐不安之中,为求得安全反复做艾滋病检验、反复求医,做大量的强迫行为,寻求心理上的安全和踏实感。

工作、学习、生活以及社交都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过着一种连艾滋病病人都不如的生活。

在这里我将向大家介绍恐艾症的来龙去脉,重点向大家讲授15分钟消除恐艾的心理办法,以期对恐艾症的患者带来有益的帮助。

一、什么是恐艾症?恐艾症是艾滋病恐惧症的缩写,是指由于对艾滋病的强烈害怕,而伴有不安、压抑、强迫、疑病等各种心理症状与行为反常的心理障碍,属于恐惧症的一种表现形式。

病人往往强迫性地怀疑自身已染上艾滋病病毒,并极度恐惧传染艾滋病并具有洁癖或强迫症状。

对艾滋病恐惧症心理治疗是必要的,但由于很多病人在早期并没有想到进行过心理治疗,所以不少人觉得自己并没有心理疾病,自己的担心也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对一些有过高危行为的人。

只有在多次治疗过后,仍然无法解除自己的焦虑与苦闷之后才会想到求助于心理医生。

二、为什么会出现“恐艾症”?一些求询者在发生高危行为后,因为没有性病艾滋病的基本常识或者一知半解,再加上一些网络宣传材料的误导,发现了艾滋病的一些表现与自身的"病症"十分相似时,便质疑自身感染了艾滋病。

他们对于血液检验的阴性结论会有很多疑惑,一般的说法都很难让他们完全信服,甚至还可能让他们产生不信任感。

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他们忧心忡忡,经常奔波于各大医院及各家检测门诊反复检查,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

三、恐艾心理严重如何自救对艾滋病的恐惧,即对患上艾滋病的恐惧,如果症状不是很严重,可以通过提高认识、做好防范、积极转移注意力、自我放松训练、寻求家人帮助等方式来调整自己,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解读“恐艾症”

解读“恐艾症”

解读“恐艾症”作者:来源:《家庭医学》2015年第05期恐艾症也叫艾滋病恐惧症,患者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并有洁癖等强迫症表现,表现出精神抑郁、情绪变化多端、严重失眠、对周围事物淡漠、体重下降和周身不适等反应。

病人因长期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产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不少患者认为自己的身体不适就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反复拨打热线电话咨询,或者反复去做艾滋病抗体检测,对阴性结果又持怀疑态度,总认为检测不准确或者现有试剂检测不出来自己的病毒等等。

为什么会“恐艾”“恐艾”原因之一是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缺乏了解或是一知半解,因此普及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是消除恐艾症的根本措施。

根据现有科技和调查,和艾滋病病人日常接触基本不会传染艾滋病。

恐艾者应该多了解一些艾滋病传播途径。

艾滋病病人本身由于社会群体的疏远,也会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所以我们应该和他们做朋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恐艾症”分型艾滋病恐惧症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心理障碍。

随着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蔓延,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且目前没有可以治愈的有效方法,人们对艾滋病的关注和恐惧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对预防艾滋病有积极的作用,但有部分人对艾滋病的关注和恐惧程度远远超出了正常水平,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艾滋病恐惧症(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恐惧症)俗称恐艾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艾滋病恐惧症患者不仅仅是由于对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和传播途径的片面性认识和错误理解,相当一部分人的恐惧心理和本身的性格基础以及其他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尤其和焦虑障碍关系密切。

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可以是有过高危行为的人,也可以是没有过高危行为的人,恐惧完全出自自己的主观想象和联想。

艾滋病恐惧症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焦虑型艾滋病恐惧症临床表现为想到或看到“艾滋病”这三个字及相关报道就会出现紧张不安和烦躁情绪;经常提心吊胆,担心自己已感染或会被感染艾滋病;经常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如临大敌。

恐艾症(艾滋病恐惧症,阴性艾滋病)

恐艾症(艾滋病恐惧症,阴性艾滋病)

恐艾症(艾滋病恐惧症,阴性艾滋病)【病因】(1) 高危性行为:男性多见,如与不明人士的无保护性行为;多个性伴侣;性伴侣检查出艾滋。

这些危险性行为确实会使艾滋病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行为是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许的,因而在内心深处他们经常受到道德的谴责和社会的压力。

(2) 对艾滋病知识缺乏正确了解。

一知半解,导致被不明针头刺伤,公共场所的用具弄伤或是其他一些血液接触就怀疑自己可能感染艾滋。

把艾滋病可能存在的症状作为艾滋病的特异性症状,与自己的感觉一一对号入座,使自己陷入深深的恐惧当中。

(3) 恐艾症患者心理素质较弱,也是导致恐艾症的原因之一,而且表现症状更明显,多数背后还有更根本的心理问题,例如对性本身的困惑,成长经历中的某些心理创伤等等。

矛盾感、羞耻感、负罪感,因而更容易出现艾滋病恐惧症。

【症状】最常见强迫、疑病这两类症状,同时伴有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

可出现下列某个或是多个症状的表现。

(1)强迫1.强迫思维:反复思考艾滋病的有关症状或曾经发生过的一些行为。

2.强迫动作:反复检查身体,会表现出不停洗手,洗澡,清洗用过的东西或是小小的伤口等,对血液十分敏感,明知道这样的举动不对,但总控制不住自己。

(2)疑虑,恐惧1.对偶然出现的一些与艾滋病的共同症状如皮疹,发烧,淋巴结肿大等具有强烈的不安感。

总是感觉自己的体温不正常、身体虚弱无力等等,把艾滋病的症状套在自己身上。

2.反复去做艾滋病抗体检测,对医生的判断或是检查的阴性结果持怀疑态度,总认为检测不准确或者现有试剂检测不出自己的病毒等等。

或是心理负担可得到暂时的解脱。

但没过多久,新的疑虑再次产生,使其不得不再次到医院要求检查。

3.怀疑身边的每一位人都可能是艾滋病感染者,每一个物品都可能带有艾滋病病毒,担心身边的人会把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自己,或是担心自己的会传染给家人。

4.严重的患者不仅仅是疑虑,常常会出现一些极端异常行为,如害怕到危险场合或公共场所,害怕与可疑者甚至任何人接触,怕伤口,怕血液,严重时整日不敢外出,不敢见人。

高危性行为引起的恐艾症

高危性行为引起的恐艾症

高危性行为引起的恐艾症*导读:对于那些具有高危性行为的人,艾滋病恐惧症也相伴而来。

调查显示:认为艾滋病人越来越多,说不定哪天不小心就被莫名其妙感染了的人数占到了37.9%,认为自己的生活比较糜烂,离艾滋病越来越近的占12.6%,而觉得高枕无忧,我的生活方式很简单,艾滋病不会与我有关的仅有23.6%对于那些具有高危性行为的人,艾滋病恐惧症也相伴而来。

他们大多惧怕艾滋病找上门来,有些甚至自称出现了类似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症状,但是根据各级医院、疾控部门甚至国家级疾控部门的检测,他们的身体指标一切正常,有被查出肝炎的,有被查出肺结核的,唯独没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临床上专家们也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患者,他们口述的症状和艾滋病病人都很像,例如发烧、舌苔发白、体重下降等等,但是没有一个理由经得起推敲,最后只能归结为恐艾症。

为何会恐艾,追溯起来,症结还是在高危性行为上。

一个有意思的特点是,这部分高度恐艾的人,多数是属于高智商、高收入的高知人群。

这些人拥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和医疗知识,在发生高危性行为的情况下,懂得主动上网查找艾滋病病人的症状,然后对号入座,进行长期重复的检查,以求确诊自己为艾滋病病人,最终变成不折不扣的恐艾症。

*恐艾症人群的表现与真正的艾滋病症状的区别在于:首先,恐艾症人群的检查结果都在允许的波动范围之内。

例如感冒,很多恐艾症患者虽然都有发烧症状,但是都属于正常的低烧;部分恐艾者反映体重下降,但是这部分人群长期紧张、忧虑,睡眠质量极差,体重下降是正常反应。

最重要的是,艾滋病是有一定潜伏期,少则1年,多则十几年,但是这部分患者在发生高危性行为后1~2个月后到医院检查,并认为自己得了艾滋病,说自己出现了艾滋病病人的症状,是一种完完全全的心理作用。

而要消除这种对艾滋病的焦虑,途径只有一个远离性乱。

关于“艾滋病”和“恐艾症”

关于“艾滋病”和“恐艾症”

关于“艾滋病”和“恐艾症”*导读:艾滋病恐惧症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心理障碍。

随着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蔓延,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且目前没有可以治愈的有效方法,人们对艾滋病的关注和恐惧程度也不断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对预防艾滋病有积极的作用。

……艾滋病恐惧症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心理障碍。

随着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蔓延,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且目前没有可以治愈的有效方法,人们对艾滋病的关注和恐惧程度也不断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对预防艾滋病有积极的作用。

可一部分人的关注和恐惧程度都远远的超出了正常的水平,从而严重的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恐艾症也叫艾滋病恐惧症,患者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并有洁癖等强迫症表现,表现出精神抑郁、情绪变化多端、严重失眠、对周围事物淡漠、体重下降和周身不适等反应,人因长期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会产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而就会发生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不少患者认为自己的身体不适就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反复拨打热线电话咨询,或者反复去做艾滋病抗体检测,对阴性结果又持怀疑态度,总认为检测不准确或者现有试剂检测不出来自己的病毒等。

那些人会得上“恐艾症”?1、高危性行为者:很多年轻人喜欢“交女朋友”、“逛夜店”、“追求一夜情”等,这些都是危险的,相对而言,固定的情人会好一些!2、性服务者:职业和业余的性服务提供者。

3、密切接触艾滋病人者。

因为理论上讲:身体没有一点破损,不可能一些不得艾滋病的方式:1、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传播艾滋病病毒,和病人的一般性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具钱币等不会感染艾滋病。

2、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

咳嗽和打喷嚏不传播艾滋病。

3、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

就是说,只要约束自己的性行为;不吸毒;不盲目使用血液制品;不去不卫生和不正规的地方做纹身等有血液传播可能的事,就不必战战兢兢地生活,恐惧是多余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艾症和艾滋病的区别恐艾症和艾滋病的区别,想必这个是很多恐艾症患者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很多性病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对于恐艾症和艾滋病的界限区别并不清楚,一会儿是艾滋病窗口期的疑惑,一会儿是恐艾症状怎么消除;一会儿是艾滋病初期症状的纠结敏感,一会儿又会问恐艾症有什么症状,会引起什么症状。

当然有很多恐友也慢慢知道了自己并非艾滋病感染者,情绪趋于稳定,但是恐艾七八九大错误让恐友的认识依旧很偏激,恐艾症患者为了脱恐总是喜欢去探讨具体高危行为指的是什么,也会一不留神又越界到艾滋病潜伏期多长时间。

关于越界,举一个例子就像恐艾吧和HIV吧一样,甚至包括艾滋病论坛和恐艾论坛,这就是典型的一个是关于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的,一个是关于艾滋病感染者的。

性病艾滋病恐惧症患者总是喜欢毫无顾忌的到处看,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将恐艾症和艾滋病的区别逐步放下,甚至一度认为自己如此纠结痛苦的内心都是拜艾滋病所赐,而非性病艾滋病恐惧症(恐艾症)。

关于恐艾症和艾滋病的区别——症状关于恐艾症和艾滋病的区别,在定义上的区别,我们在这里大可不必介绍。

稍微懂点艾滋病和性病艾滋病恐惧症基础知识的恐艾症患者都很清楚,一个是心理神经症问题,一个是生理病毒感染病变问题。

百度百科里面有非常明确的定义,恐友们可以以此作区分。

关于症状,无论是恐艾症会引起什么症状,还是所谓的艾滋病初期症状,都是恐艾症患者心中巨大的阴影。

一提到症状,恐友们都会卯足劲去研究,总觉得研究清楚了更方便自己脱恐,事实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脱恐误区。

可是恐友们压根也没有搞清楚过什么是恐艾症的症状,什么是艾滋病初期症状,以至于极度混淆,导致了进一步恐艾。

作为艾滋病初期症状,恐友们大部分知晓是来自于曹奶奶的说法。

是的,我们不可否认艾滋病感染初期会形成一些诸如所有病毒感染的特征,但是考虑到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病毒,人类无时不刻不存在着一种被机会感染风险,另外艾滋病初期症状也没有明确的诸如器质性病变的特异性症状,也会存在着临床症状消失的可能,所以艾滋病初期症状从来不作为是否感染艾滋病判断的标准,对艾滋病感染的标准都是以艾滋病窗口期抗原抗体作为目前主要判断标准。

至于恐艾症,恐艾症患者几乎95%以上的都会产生症状,没有人想到自己万一感染艾滋病这种可能性的时候还无动于衷。

这个时候恐艾症人群就会形成一种像咱们四川512地震这样的即时性恐慌。

恐慌是表达情绪的剧烈体现,恐慌带来的是神经系统的多方位反应,神经通路影响功能器官,极其容易形成植物性神经紊乱,这种影响是极其快速的。

而植物性神经紊乱的典型症状有发热头疼头痛,舌头发白,关节疼痛,全身游走性疼痛,丧失胃口烧心,四肢麻木,视力下降,皮疹等等。

显然艾滋病初期症状一般不可能十分明显且长久的作用于人体,故而形成了一种不科学但是很实在的说法,就是感觉自己身上的症状越多越严重,越能证明这样的症状更多是由于植物性神经紊乱引起的。

因为艾滋病初期症状和恐艾症症状都被证明是存在的,但是两者就时间持续,反应程度等都有很大的区别,很多恐艾症患者没有一个专业素质和明确化的界限判断,从而将恐艾症形成的症状全部归纳为艾滋病初期症状这样的暗示,以至于思维从一开始就没有被纠正,从而导致恐艾症迟迟无法恢复,以至于在检测艾滋病很多次都无法脱恐,遂把自己归为阴性感染者或未知病毒感染者的群体中去了。

关于恐艾症和艾滋病的区别——心路进程关于恐艾症患者和艾滋病感染者在心路历程上的区别也是非常大的,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其心理不稳定水平远远大于艾滋病感染者。

艾滋病恐惧症患者总认为我现在如此的痛苦,一定是感染了艾滋病。

以前我也没有感染艾滋病的机会,所以没这个痛苦感觉,现在是真正的有概率感染艾滋病了,这是上天的暗示,才会如此的痛苦。

事实上,感染艾滋病的人大多没有这样的感觉。

对于艾滋病感染者大概会经历如下几个心理历程步骤,“否认期”,“怨恨期”,“抑郁期”,“妥协期”,“接受期”,否认就是对自己被感染艾滋病这个结果不接受,认为自己并没有被感染艾滋病。

怨恨就是自己被谁感染的,怨恨社会,这个时期可能会存在着报复的思想和想法。

抑郁就是指艾滋病被感染的事实无法改变了,意志消沉痛苦,这个时候鲜有自杀案例存在。

妥协指的是慢慢的开始有点接受感染的事实了,还在进行最后的矛盾和疑惑。

在经历过以上四个不稳定的周期以后,大部分的感染者进入一个接受期,从而心理达到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而相对于艾滋病感染者,恐艾症患者首先是一个极具剧烈的波动期,在波动期的同时,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喜欢于到处搜和问,活跃于QQ群及论坛,普遍认为在网络上和志愿者或其他恐友的经验传授下就能脱恐,脱恐很快,但是情绪又极其不稳定,喜欢走双向极端,即时而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可以放心去生活,时而觉得自己一定被感染了,再也不能去奢望生活了。

波动期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通常几个月到一年不等。

波动期过后是沉淀期,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对自己所在网络上面对的事物和知识进行归纳分类,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点和集合自己善于利用的技术。

有时候恐艾症患者在这个阶段也会疑惑自己所选择的方法方向,相对于波动期,沉淀期的恐友波动已经不是主要状态。

自己逐渐意识到心理需求是脱恐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沉淀期过后会进入恢复期,恢复期的恐友有时会抑郁,担心自己恢复不到过去的状态。

当然在这个阶段敏感也是会存在的,总体来说,在恢复期,波动进一步减少,搜索频率较上两个阶段大幅减少。

并且在针对于自我脱恐上已经有了觉醒意识,明白什么样的方法和环境更适合自己的恢复,在这个阶段的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基本不再和其他恐友有更多联系交集,也不会在网络上阐述自己对艾滋病恐惧的见解和意见,直至自我逐步成长到“脱恐期”。

关于恐艾症和艾滋病的区别——环境及方向关于艾滋病,这是国家重点防治的一个疾病,是被国家纳入了十三五计划中的。

国家每年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研究和干预艾滋病,国家针对于艾滋病从筛查发现和治疗等,都形成了一套完善有效的规章管理制度,并且配置了作为防控监管的疾控中心对应科室,和治疗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传染病专科医院。

但是作为艾滋病恐惧症,虽然挂着艾滋病三个字,事实上和艾滋病并没有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偏向于典型神经症的心理障碍。

很多艾滋病恐惧症患者最喜欢打各地疾控中心电话,甚至找传染病医院的医生进行脱恐干预,但是收效甚微。

最根本的就是您让一位有着丰富艾滋病临床经验的医生对一个神经症患者实施临床心理帮助,看似这就牛头不对马嘴了。

所以在恐艾症和艾滋病的区别上,区分恐艾症和艾滋病的性质,以及对应的学科属性十分重要。

对于艾滋病感染者,去寻求有着丰富艾滋病临床干预经验的医生,非常合理。

向医生告知具体的状况,比如现在身体状况,比如现在CD4的数量,肝肾功能是否正常,具体配置什么样的抗病毒药物,什么剂量怎么来吃,感染科或者艾滋病科的医生都能得心应手的去给予干预指导帮助,收效十分明显。

因为这就是艾滋病相关专业知识要素。

但是对于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客观上来说,需要那么多艾滋病知识吗,显然这个并不需要。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传染病科室的医生也曾经严重恐艾,如果说掌握了大量的艾滋病知识就不会恐艾,那他为什么会恐艾,而且恐得十分严重,甚至在一段时间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工作生活。

所以说对于艾滋病恐惧症患者,需要艾滋病基础知识,但是需要的仅仅是几个核心的框架,比如艾滋病初期症状不作为判断,艾滋病窗口期就是4-6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也就那么典型的那几个,或许再了解多点就是我们国家或者全世界艾滋病流行分布及流行趋势也就足够了。

如果再需要更为系统的艾滋病知识,那就过逾了。

毕竟单独靠艾滋病基础知识就去脱恐,解决的也仅仅是一些认识水平问题。

最主要的那一块,就是思维模式那一套,并没有被改变。

为什么会有人得恐艾症,不就是因为突然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近,以至于自己过去传统的思维无法适应现在的状况场景,心理产生极大的刺激。

这些不都是属于神经系列的板块么,既然神经症属于精神卫生和心理方向,恐艾症主要还是寻求心理医生和精神卫生科的帮助。

只是很多恐友需要建立一种链接作为基础,所以心理医生有一定的艾滋病防治经验这是有必要的。

只是因为国家花了大量资金在艾滋病防治及治疗工作方向,相对应有大量的专家集中在艾滋病研究,艾滋病感染者的心理辅导,艾滋病社会问题关注上面,所以对于艾滋病领域,几乎是不缺专家的。

可是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相对于艾滋病感染者来说是少数群体,艾滋病恐惧症方向是混合型学科属于真空方向。

除了四川防艾组织成都市恐艾干预中心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恐艾干预”脱恐核心技术,其他并没有一个专业的机构在从事性病艾滋病恐惧症的神经症临床研究中。

目前网络上聚集的志愿者大多数是从性病恐惧症患者转化而来,自学成才,缺乏专业临床试验和接受防艾体系管理的经历经验。

且艾滋病感染者的关怀治疗都集中在线下,而性病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却总是大量的集中在线上,很多恐友都认为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和求问就能脱恐。

考虑到目前网络恐艾环境一如既往的混乱,通过网络有效脱恐的概率极低,甚至还会被一些恐友并不了解的非专业人员引导暗示从而延缓正常的脱恐进度。

相对于恐艾圈子,恐怖分子和伪专家的盛行,听到的消息大都是以讹传讹的假话。

艾滋病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其圈子几乎看不到类似的恐怖分子或伪专家存在。

关于恐艾症和艾滋病的区别——其他关于恐艾症和艾滋病既有区别,也有一些比较相同的地方。

比如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除了大量的专业人才,还有更多艾滋病感染者,因为对艾滋病不了解所导致他们对艾滋病有所松懈,等到真正感染了艾滋病,很多人悔之晚矣。

所以坚决的投入到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去了。

而作为恐艾症患者,有一部分恐友在网络上学了一些艾滋病基础知识,转而帮助更新一批的恐友,成为了一名网络恐艾干预志愿者。

不同的是,艾滋病防治需要大量的宣传基数去覆盖全社会,且以线下的工作为主。

但是目前恐艾症恐友的陪伴和知识交流仅仅针对于网络上恐艾的这一小波恐友,且又以线上的为主。

恐艾症的患者喜欢以数据概率作为探讨,矛盾的根源很多来自于概率分析,而对于感染者来说,感染了就感染了,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

反倒是艾滋病感染者总体精神状况好于恐艾症患者的。

恐友在恐艾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自己十分痛苦,越来越觉得自己挺不过去了,基本就是恐艾症患者了,只有对艾滋病假想的暗示才会这样。

对于恐艾症和艾滋病的区别,还有很多很多,那么在以后的文章中逐步更新。

文章来源:成都市恐艾干预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