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旨

合集下载

推行以德育为主的教育理念

推行以德育为主的教育理念

推行以德育为主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以德育为主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渐受到重视和推行。

与以前的学科教学不同,以德育为主的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生整个人的全方位培养。

它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和价值观,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的实施旨在确保学生不仅智力发展,而且道德素养的发展。

它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方面,并在成为全面发展的“全人”的道路上起着关键作用。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德行高尚的公民,他们遵守积极的道德规范,并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

与学科教育相比,德育教育是以个人为主体的,它注重让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强调学术成绩。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可以获得与日常学术知识无关的实用技能,如自我管理、战略选择、创造性思维、沟通技能和协作能力等。

这些技能不仅帮助学生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取得成功,而且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

二、以德育为主的教育理念的实施方法为了实施以德育为主的教育理念,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校可以将培养“德、智、体、美、劳”的五个方面,其中德是最核心的。

学校通过示范、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与核心价值观有关的基本概念和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追求全面发展的机会。

为了使学生在学业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学校应该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爱好和技能。

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活动机会和选项,让他们参加音乐、体育和艺术等领域的活动,在兴趣中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全人”。

3. 挑战自我的机会。

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各种领域都获得挑战自我的机会。

通过对学生的要求逐步加强,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有多大并不断挑战自我,以期望学生在各方面都大有作为。

三、推行以德育为主教育理念的挑战推行以德育为主的教育理念需要学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并教育家长将其支持和帮助。

以下是推行这种教育理念时需要面临的一些挑战:1. 教师广泛的人才技能。

道德教育核心

道德教育核心

道德教育核心在当今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道德教育不仅是培养个体良好品德的基础,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围绕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展开讨论,以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一、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道德教育的首要原则。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不论其年龄、性别、种族、信仰、职业等。

尊重他人意味着要倾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需求,关心他人的福祉。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遵循诚实、守信、宽容、友善等原则,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我们应该关注社会公平,努力消除贫富差距,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同时,我们还要维护正义,反对一切不公不义的行为,如贪污腐败、权力滥用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公平正义,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三、诚信为本诚信是道德教育的核心要素。

我们应该言行一致,遵守承诺,不撒谎、不欺骗。

在商业活动中,我们要遵循诚信经营的原则,抵制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等行为。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要诚实守信,不抄袭、不剽窃,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

只有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社会,才能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四、爱护环境环境保护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珍惜自然资源,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节约用水、用电,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五、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该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国家面临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坚定信念,勇敢担当,为国家利益而奋斗。

同时,我们还要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优秀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总之,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个体具有良好的品德,形成健全的人格,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践行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共创美好未来。

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学校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
思想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学校德育的目标是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学校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学
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树
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健康成长。

其次,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

学校
要通过各种途径,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友爱互助,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文明礼仪等。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使
他们成为有礼貌、有素质、有修养的人。

此外,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校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关心集体荣誉,热爱劳动,关心
他人,乐于奉献,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心的人。

总之,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又包括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

道德生活是学校德育的最终方向

道德生活是学校德育的最终方向

道德生活是学校德育的最终方向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道德教育在学校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

道德生活成为了学校德育的最终方向。

道德生活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行和态度。

一个人的道德生活涵盖了他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价值观念等方方面面。

对于学校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生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这也是学校德育的最终目标。

道德生活是学校德育的最终方向,因为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人的一生中,道德素质一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再好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也无法弥补。

一个人如果在道德和品行上存在缺陷,那他不可能拥有全面健康的人格。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成为品行端正的公民。

道德生活是学校德育的最终方向,因为它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学生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困扰。

如果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品德养成,学生们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走上错误的道路。

而一个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不仅具备自律和自尊的品质,也能够更好地抵制外部的负面诱惑,避免受到不良风气的侵蚀,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品质。

道德生活是学校德育的最终方向,因为它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个人的道德生活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为了谋求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是损害他人利益,危害社会的行为。

这些都与道德水平低下和缺乏社会责任感有关。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自觉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为社会稳定和谐做出贡献。

道德生活是学校德育的最终方向,因为它是塑造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

中学德育论文 浅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中学德育论文 浅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浅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论文摘要: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就是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达到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性的普遍要求之目标。

论述主体性原则涵盖的内容: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和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阐述教师在道德教育中主体性原则的各项要求,并阐述依照这一原则实施道德教育必须注意克服偏离道德原则、忽视启蒙教育等方面可能出现的偏向。

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在校学生的内在德性,培育和造就学生的理想人格。

经验证明,要达到道德教育的目标,不仅要考虑选择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依据什么原则、选择怎样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以实施教育的问题。

笔者认为,主体性原则是现代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贯彻的重要原则。

1在道德教育中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必要性所谓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在道德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实现培育和造就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的普遍要求。

它包括这样3个方面的相互关联的实质性要求:一是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二是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三是始终把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任务。

那么在道德教育中为什么必须坚持并遵循上述主体性原则的要求呢?1.1竞分痘挥教师曲i体性是实现道德赦盲目标的重要保证道德教育的本质决定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具有教育、管理、协调、研究等基本功能,是规定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塑造完美人格的主导因素。

诚然,道德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交流活动,但这种交流需要调动、呼唤和诱导,需要一种“动力源”,而这种“源”的性质如何,力量大小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他们在道德教育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为:一是只有教师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才能深刻认识道德教育的时代要求,从而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束缚,自觉地挖掘和培育学生的主体性。

二是只有教师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才能正确评价、引导、影响学生。

英国心理学家海纳特说:“在教育科学领域里,大家几乎一致认为今天的学校忽视主体性,而且常常跟主体性敌对”。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旨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旨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旨( ):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魏挺茅(节选)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学校传统德育低效的反思,提出在新时期学校必须改革传统德育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并就为什么要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和如何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进行分析阐述,力求为学校贯彻落实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传统德育、能动的道德主体、实践路径模式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德育的重中之重是道德教育。

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江泽民同志的“以德治国”的思想,更是把道德建设提到了治国方略的地位。

一、对学校传统德育低效的反思当前学校德育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问题。

传统德育的确曾取得过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学生的道德品性日渐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态,再加上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各种社会客观条件的急剧变化,传统的德育越来越受到挑战,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教育者为中心,在教育过程中倾向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灌输、刻板说教,而无视受教育者道德学习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种道德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被动接受道德知识、遵守道德要求,而不知道德规范的真正价值意义;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不能相互转化;在遭遇复杂社会现象需要做出道德判断时无所适从,无能为力;养成“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些足以说明在传统德育教育过程中,没能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育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努力重构主体的健康人格。

、过分强调德育作用的外塑性传统德育割裂了内外因的辨证关系,不重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往往把道德规范作为外在的参照物和刺激物,或者强调学生通过机械的对照、模仿、矫正、遵循来外塑行为;或者强调利用表扬、批评和惩罚的作用来强化、规范行为。

浅谈当代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当代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当代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当代,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德育教育可以理解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

对于中学生而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中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

首先,中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注重思想引导。

在现代社会,中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非常多,如网络色情、游戏成瘾、欺凌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会损害学生的道德品质。

因此,在德育教育中应重视思想引导,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思想引导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开展主题班会、德育讲座、拓展训练、读书活动等等。

其次,中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感受、体验、表达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成长。

实际上,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各种情感刺激,如挫折、孤独、焦虑、恐惧等等。

这些情感刺激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和释放,就会导致学生心理失衡和行为不良。

因此,在德育教育中需要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感,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尊重他人,形成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心理状态。

再次,中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注重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等。

实践教育可以分为社会实践和实验实践两类,社会实践是指让学生融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实验实践是指让学生参与各种实验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

实践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有助于形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价值观。

最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注重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是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道德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道德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道德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准确把握住学校德育的特点.学校德育工作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重点工作.关键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德育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准确把握住学校德育的特点,顺应时代变化,捕捉学生需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品行。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教好书是一名教师的直接任务,而育人则是教师的最高目标和最终任务,这不仅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还将关系到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所以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本人工作十几年以来,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下面就如何做好德育工作谈自己的几点认识:一、以教师的“率先垂范”熏陶学生德育工作是一门知识面广,内容丰富、高深,并具有与时俱进特点的科学,要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下苦功掌握一定的德育理论知识,这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

要想以高度的责任心关爱学生,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塑造学生,以积极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以优良的作风感染学生,我们要有较高的教育理论基础来武装自己。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一个新问题。

学校做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德育工作鲜明的针对性、实效性决定了德育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方法,为了避免以往的那种重抓大、轻抓小,重宏观、轻微观的做法,避免德育常抓效果不显著的倾向,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躬亲共做;要学生守的规矩,教师躬亲共守。

"这表明了教师的表率作用正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以教师的表率感染学生,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助一臂之力;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敬职敬责.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新的形势,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的理论,不断更新观念;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以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表达能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德育的新理念

学校德育的新理念

学校德育的新理念
学校德育的新理念
1.“双主体说”
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受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师生双主体在德育活动中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2.“五要素说”
认为德育应当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

这五要素不可割裂,更不能互相取代。

3.“新三中心说”
即“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

是学生自为性、自主性、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现代德育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和激励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定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研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使他们成为自身全面发展的主人。

4.“四原则说”
近,就是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小,就是从小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小事做起;
实,就是倾注真情实感,讲述真实情形,做诚实守信的人
亲,就是亲切融洽,可亲可信,亲身践行。

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5.“四环节说”
德育过程是由知、情、意(信)、行诸环节构成的。

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更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只有知识传授,而无情感陶冶、意志磨炼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

6.“和谐德育说”
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
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

道德教育在当代学校的实践与思考

道德教育在当代学校的实践与思考

道德教育在当代学校的实践与思考在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道德教育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

然而,在当代学校中,道德教育的实践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有效的途径。

一、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在当代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虽然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教育理念上,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将道德教育视为次要的任务,缺乏对道德教育的系统性规划和深入理解。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道德教育往往采用说教式的教学,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参与。

再者,在课程设置上,道德教育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且内容不够丰富和贴近实际生活,导致学生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此外,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在道德教育方面缺乏有效的协同,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道德教育在当代学校中的实践1、融入学科教学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专门的道德课程,而应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人性的美好与丑恶,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事迹,让学生汲取道德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开展主题活动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各种主题活动,如道德讲座、志愿服务、社区调研等。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的力量,增强社会责任感。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爱护公共环境的责任感。

3、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应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训、校歌、校园环境布置等方式,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

4、加强教师培训教师是道德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至关重要。

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师的道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使教师能够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

三、当代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1、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信息传播迅速,各种不良思潮和价值观通过网络等渠道广泛传播,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冲击。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目的的思考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目的的思考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目的的思考
学校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成果是十分重要的。

在当今社会,道德教育更强调在学生一生中的普遍影响,关注义务、真理、善、爱、忠诚,尊重文化和信仰多样性的重要性。

首先,学校的道德教育要加强学生道德性格的素质和修养。

通过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自尊心、关心他人和勇气,使学生得到道德、社会及行为等方面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

其次,在学校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强调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学校通过课堂教学,通过实践活动,教会学生有关公德、合作、爱心和正义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品位,学会尊重他人,讲究道义,帮助学生全面培养,使孩子懂得自信诚实和勇敢的道德素养。

最后,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着重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要让学生懂得担当和尊重,让学生知道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尊重他人的利益,秉持公平、公正和和平的态度,从而形成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基础的执行能力。

总之,学校的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思想和行为习惯,掌握道德规范,尊重他人,承担责任,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关注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题

关注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题

学校教育要关注生命张李杰丹阳市鹤溪中学 212364各位领导、同仁好!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中,人们的生命意识日渐加强,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成为时代的重要命题。

对此,学校道德教育必须摆脱传统观念的窠臼,由模式化走向个性化,由权威性转向主体性,由机械论转向生命论;从远离学生生命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现实需要,触发学生生命感动,从而优化道德教育的效果。

一、关注生命,从重视学生的现实需要入手传统学校道德教育更多关注的是理想性的需要,却往往忽视学生的现实需要。

理想性需要是一个人生命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导引着生命的航程,所以满足理想性需要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人的理想性需要是渗透在人的现实需要之中的。

抛开现实需要,一味强调超时代的理想性需要,不仅无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会使道德教育缺乏可操作性而流于空泛。

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所讲的一段话,揭示了这样做的危害。

他说:“我们所接受的宏大的教育方略总是要孩子从小树雄心、立大志。

为了什么什么成为什么什么。

与之相匹配,我们强调榜样的力量,把榜样的成长描述为一个含辛茹苦的过程。

我们的师长也不时推出一些榜样供我们效仿。

然而这种仿效使活的生命个体成为僵硬的工具,使思想全无乐趣可言。

”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现实需要,实质是关注每个学生每一天的健康成长,帮助每个学生过好每一天。

生活不是过去时,也不是将来时,而是不折不扣的现在进行时。

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面对学生真实的生活。

真实的生活往往带给人许多的尴尬、压力、恐慌,同时,人的生命又具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潜能。

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在直面这些问题的真实经历之中,这方面的潜能才可能转化为能力,才可能变为生命的经验。

所以,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就是要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教师如能敏锐地发现问题,抓住时机,及时给予指点、帮助,就能够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体悟生命,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误区之一,就是只关注普遍的道德原则、规范,忽视或无视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

教育部德育主题

教育部德育主题

教育部德育主题教育部德育主题教育部德育主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

本文将以“尊重学生、培养创新精神”为主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一、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德育工作的核心。

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出发点,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

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不以成绩、成就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价值,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教师可以通过开设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奖励制度,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德育的重要目标。

教师要通过教育方法和内容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机会。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意等竞赛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教育资源、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知识和文化,拓宽他们的视野。

三、建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德育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教育氛围,注重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严格要求学生的学习纪律,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

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与家长共同为学生的德育工作努力。

四、注重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德育教育需要长期坚持,教育部要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教师要加强自己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能力的提升,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使德育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教育部还可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研发力度,为学校提供德育教育的有力支持。

短期目标:加强德育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德育意识和教育能力。

增加德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对德育工作的认同感和积极参与度。

中期目标: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德育相关的实践机会。

新时代基础教育德育工作指导思想解析

新时代基础教育德育工作指导思想解析

新时代基础教育德育工作指导思想解析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德育工作指导思想日益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德育工作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时代基础教育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强调全面发展新时代的德育工作不仅要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也要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

这包括学生的智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培养。

德育工作不应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培养学生多元的能力。

只有通过全面发展,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新时代基础教育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强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学校教育是学生德育的重要环节,而家庭教育则是德育工作的基础。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的培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互动与合作,形成有力的育人合力,使学生的德育教育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三、强化情感教育新时代基础教育德育工作指导思想提出了强化情感教育的要求。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人际关系的正确认知的关键环节。

学生在情感教育中要学会感恩、友爱和分享。

特别是在当今物质丰富而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完善至关重要。

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新时代基础教育德育工作指导思想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日常教育中,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才能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时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五、融入创新教育理念新时代基础教育德育工作指导思想要求融入创新教育理念。

在知识爆炸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需求。

德育工作应与科技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道德生活是学校德育的最终方向

道德生活是学校德育的最终方向

道德生活是学校德育的最终方向在当今社会,人们对道德问题的关注越来越高,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作为重要任务,将道德生活作为德育的最终方向。

道德生活是学校德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

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集体,成为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公民。

道德生活是学校德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保障。

道德生活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道德修养是个人的内在素质,它涉及到一个人的品德、人格和心理健康等方面。

一个人能否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往往与他的道德品质密切相关。

只有在道德生活中,学生才能锻炼自己的良好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通过学校德育的引导和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的目标。

道德生活对学校和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有一群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公民。

学校德育的最终任务就是培养这样的公民,他们以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关心他人为行为准则,为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一个道德风尚良好的学校不仅可以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更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道德修养的人才,为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

实现道德生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德育虽然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道德生活的形成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培养。

学校应当与家长和社会各界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正面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良好的道德生活。

只有通过这种多方合作的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德育的最终目标。

学校德育教育思想总结2024(完整版)

学校德育教育思想总结2024(完整版)

学校德育教育思想总结2024(完整版)近年来,学校德育教育在教育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充实学生的品德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在2024年的德育教育实践中,我们秉持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一系列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价值观引领,培养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的塑造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通过德育教育的开展,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勤奋、诚实、守时等品质,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开展相关讲座、讨论和小组活动,我们帮助学生认识到努力和坚持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培养了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民主参与,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过程,提供一个平等、开放的环境。

例如,在班级管理上,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并参与班级活动的组织。

这种民主参与的做法,激发了学生的个人潜能,培养了他们的领导才能。

三、多元培养,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德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在知识、能力、情感和道德等方面全面发展。

在2024年,我们注重多元化的培养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通过组织各类社团活动、竞赛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并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文化熏陶,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文化熏陶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感悟的机会。

例如,举办诗歌朗诵比赛、书法展览等,让学生在接触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文化素养和修养。

同时,我们还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五、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家校合作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旨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旨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旨(muc dich chinh):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魏挺茅(节选)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学校传统德育低效的反思,提出在新时期学校必须改革传统德育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并就为什么要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和如何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进行分析阐述,力求为学校贯彻落实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传统德育、能动的道德主体、实践路径模式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德育的重中之重是道德教育。

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江泽民同志的“以德治国”的思想,更是把道德建设提到了治国方略的地位。

一、对学校传统德育低效的反思当前学校德育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问题。

传统德育的确曾取得过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学生的道德品性日渐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态,再加上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各种社会客观条件的急剧变化,传统的德育越来越受到挑战,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教育者为中心,在教育过程中倾向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灌输、刻板说教,而无视受教育者道德学习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种道德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被动接受道德知识、遵守道德要求,而不知道德规范的真正价值意义;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不能相互转化;在遭遇复杂社会现象需要做出道德判断时无所适从,无能为力;养成“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些足以说明在传统德育教育过程中,没能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育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努力重构主体的健康人格。

2、过分强调德育作用的外塑性传统德育割裂了内外因的辨证关系,不重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往往把道德规范作为外在的参照物和刺激物,或者强调学生通过机械的对照、模仿、矫正、遵循来外塑行为;或者强调利用表扬、批评和惩罚的作用来强化、规范行为。

学校道德教育方针

学校道德教育方针

学校道德教育方针导言: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学校道德教育的方针,包括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等。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学校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学校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值得追求的。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讨论、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去探索真善美的本质,并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敬重和向往。

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学校道德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学校应明确对学生行为的要求,包括对学生的尊师重道、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方面进行规范。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校规校纪、开展班会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评价和表彰学生的行为表现,激励学生在道德规范方面的积极作为。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道德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的复杂性和需要改善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道德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校应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健康情绪。

教师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加强道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为了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学校应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手段。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校可以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道德讲座、道德剧等,提供更加生动有趣的道德教育体验。

此外,学校还应注重将道德教育与其他科目的教学融合,通过跨学科教育来强化学生的道德教育。

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果需要通过有效的评价体系来衡量。

德育教育主题

德育教育主题

德育教育主题德育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情感、品德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的过程。

它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德育教育的定义、现实问题、实施方法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展开探讨。

要深入理解德育教育,首先需要明确其含义。

德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品德修养,能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具备健康向上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准则。

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家庭和学校共同育人,学校是主要的育人机构,具有极其重要的责任。

然而,目前德育教育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阻碍了其目标的实现。

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多样化,传统的道德观念逐渐被冲击。

同时,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也在社会中流行,尤其是一些虚荣、功利主义、自私自利等不健康的价值观。

其次是教育体制的制约。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更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这导致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投入和管理不足。

另外,缺乏德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也是德育教育发展的困难之一。

针对这些问题,德育教育需要采取相应的实施方法。

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载体,学校应加强宣传教育,理顺价值观念。

其次,要完善德育教育的课程设置。

加强与德育相关的课程的编写和教学,将其纳入课程体系中,从小学开始进行德育教育。

此外,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注重选拔、培养和激励具备德育教育专业素质的教师,提升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德育教育的能力。

评价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也是很重要的。

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要注重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评价。

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可以通过心理测量、行为观察、自我评价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

总之,德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完善人格品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生活是学校德育的最终方向

道德生活是学校德育的最终方向

道德生活是学校德育的最终方向道德生活是学校德育的最终方向。

因为学校德育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要培养出学生的理智能力和智慧,更多的是要培养出学生们一种高尚的品德,使得他们具备健康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德生活”就是学校德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学生们在长期学习德育的过程中最终要达到的境界。

首先,道德生活涵盖了多种德育形式。

在学校德育中,道德生活是需要全面贯彻的一种德育方式。

这不仅是因为道德生活本身是一种全面的德育形式,涵盖着多种行为和思想习惯,而且也是因为德育的多样性需要在道德生活中有所体现。

通过道德生活,学校能够将德育内容涵盖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出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其次,道德生活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道德生活的价值在社会中变得更加重要。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道德观念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重视。

学校德育需要适应这一现实,将道德生活作为推动德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只有在道德生活中,学校德育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从根本上了解什么是道德,让他们受到德育的深入影响和指导。

最后,道德生活具有持久性的教育效果。

道德生活是一种长期的、持久的德育过程,可以全面深入地影响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通过良好的道德生活,学生们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良好习惯,将这些习惯转化为自然的行为方式。

这样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社会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综上所述,道德生活是学校德育的最终方向。

在学校德育中,道德生活具有多种德育形式,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并具有持久性的教育效果。

只有在道德生活的引导下,学校德育才能真正使学生们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行为习惯,成为道德健全、知识丰富、行为正确的新时代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旨(muc dich chinh):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魏挺茅(节选)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学校传统德育低效的反思,提出在新时期学校必须改革传统德育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并就为什么要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和如何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进行分析阐述,力求为学校贯彻落实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传统德育、能动的道德主体、实践路径模式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德育的重中之重是道德教育。

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江泽民同志的“以德治国”的思想,更是把道德建设提到了治国方略的地位。

一、对学校传统德育低效的反思当前学校德育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问题。

传统德育的确曾取得过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学生的道德品性日渐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态,再加上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各种社会客观条件的急剧变化,传统的德育越来越受到挑战,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教育者为中心,在教育过程中倾向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灌输、刻板说教,而无视受教育者道德学习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种道德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被动接受道德知识、遵守道德要求,而不知道德规范的真正价值意义;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不能相互转化;在遭遇复杂社会现象需要做出道德判断时无所适从,无能为力;养成“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些足以说明在传统德育教育过程中,没能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育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努力重构主体的健康人格。

2、过分强调德育作用的外塑性传统德育割裂了内外因的辨证关系,不重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往往把道德规范作为外在的参照物和刺激物,或者强调学生通过机械的对照、模仿、矫正、遵循来外塑行为;或者强调利用表扬、批评和惩罚的作用来强化、规范行为。

尤其是在实际的德育操作过程中,教育者往往按照自身以往的经验,过分依赖教育者本人的权威,缺乏对学生个体品德、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道德教育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实际,使得学生在德育过程中没有判断选择的余地,只是作为一个被作用的客体,被动服从,以至道德教育的影响无法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正促进学生内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良好整合而生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行为。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所谓能动的道德主体是指教育对象在其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能自觉地摆脱单纯服从的被动状态,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走向对道德规范的内化,变成能主动创造新的道德风尚和主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的主体。

其核心是个体在道德实践中的理性思考能力及在此基础上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1、必要性①从社会生活的维度看,传统社会要求道德教育培养的是能够接受或继承既定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个体。

它事实上要求青少年学生无条件地认同既定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同时也无条件地接受既定的道德教育过程。

在这种道德教育中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可以说从未被真正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从未被允许对各种道德取向进行自己的选择,这是传统社会的相对封闭、简单、稳定的特性所决定了的。

但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科技、生产力、经济、社会生活方式、政治与文化领域的迅速发展变化,人们不断遇到前所未有的各种新问题、新关系、新价值,社会道德呈现价值多元化趋势,常常很难用或无法用既定的主流价值取向予以合理解释与妥善处理。

这时,如何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去面对这种“价值多元化”,以至在这些多元化价值之间寻找恰当的支点,以应对多发的、难有止期的价值冲突,培养在道德素质方面具有的个性便成了时代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要求。

2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维度看,首先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只有它在被人诚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人的情感、意志、信念时,才能得以实现。

道德教育不能仅仅要求学生知晓道德规范,还要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此基础上用一种更广泛的伦理思维去审视自然、社会和人的方方面面,从而做出道德上的价值判断和行为上的抉择。

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有自己的道德思维能力与方式,学校道德教育理应重视“人”本身,尊重人本身的发展需要,这其实是道德教育的本质回归。

2、遵循原则1层次性。

学生心理教育的有效性有赖于外部要求与内部发展水平的吻合程度。

造成传统德育“灌输”的根源并不在体现外在要求的德育内容本身,而在于内容与学生心理发展的不适应。

因此,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积极的参与,关键在于重视学生是“道德实践主体”这一事实,并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与规律编排内容。

按照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就是教材内容、外部要求可略高于学生当前的心理发展水平,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通过努力掌握这些内容,达到这些要求。

2实践性。

灌输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强制的、封闭的教育,在目的上是试图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接受并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是一种僵化的教育形式,一方面,它无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另一方面,它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无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基础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道德的产生也是如此,他是在人们的交往和实践中通过彼此之间利益关系的处理表现出来的。

因此,学生的道德需要来源于学生的道德实践,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

而且,学生的道德世界活动是促进社会的道德需求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

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不是闭门思过,独善其身,而是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开拓视野,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人格和追求的境界。

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则要通过在集体中进行道德练习去不断完善自己。

要注重集体在学生道德实践中的作用,集体的进步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过程,在集体中生活的学生,为集体所做的一切,都是学生提高道德境界和水平的过程。

3需要性。

以道德需要来衡量学生品德的形成,恰恰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对学生品德心理结构的分析也认为,道德行为应主要地归因于道德需要而不是道德认识,没有学生对道德的需要,就不会有道德内化,更不会有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忽视学生道德需要的德育,实际上就是目中无人的德育。

要在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理解学生,支持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基本的和合理的需要,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健康需要,疏导和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

其次,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同时具有约束和导向两种功能,即道德规范在告诉学生不能做什么的同时,也告诉学生应当做什么,不但约束某一行为,同时也是激励某一行为,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学校德育要自觉运用道德规范的感化、激励作用,唤起学生的良知,而不是象法律规范那样运用强制命令。

在学生明确了导向性后,就会自觉按道德规范行事,其主体性也就展示出来了。

三、实践路径和操作模式1、实践路径:1道德教育走向生活。

道德教育是不能从真实的生活整体中抽取出来的,只有扎根于生活实践并为生活世界服务,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才能和谐统一,才具有深厚的生命力。

“离开了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

”当道德教育由“无人”走向“以人为本”,由“工具论”走向关注人的生命存在时,回归生活便成为当前道德教育的主旋律。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着眼于对学生现实生活和健康发展的引导,教会他们积极建构个人完整的生存经验,增强其发展能力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创造新的生活,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用新生活便成为现代德育的主要任务。

A、确立由“崇高”走向“平凡”的梯级递进的道德教育目标以道德教育走向生活的思想为指导,道德教育目标必须具有自下而上,低重心、大众化、生活化且逐渐提升的特点,只有这样,学校教育才能从“精英道德”、仁人圣士的高、大、空的高度、走向切实可行的平民大众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激活一个又一个新的道德需求,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为此,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确定应作以下三方面考虑:a、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要求、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道德规范的教育目标的确定。

b、适应学生道德健全发展的需要(个体道德需要的实质就是发展的需要,其发展的核心即个性的发展和充分人格的形成)。

c、适应道德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和水平(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道德教育目标应从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过渡和渐进)B、选择贴近生活的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内容应贴近学生个体的生命经历、生活经验、生活感受和体验,贴近个体与他人、与社会、与环境相互联系的现实生活世界,并按社会需要、学生成长的实际要求不断更新、充实教育内容,以增强学生主体适应生活、发展自我的基本能力即生存的基本技能、学会生活的能力、与他人共同生活的能力,选择的能力等。

贴近生活的道德教育应以心理健康为基础,确保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为人生奠定幸福的基石,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包括其复杂性和多元性,以增强学生发现和创造生活意义的信心,还应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掌握社会规范并强化其干预和改造社会的责任感。

贴近生活的道德教育内容的核心是公民道德教育,它不仅是国家《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也是道德教育贴近学生道德发展和心理认知水平实际的必然选择。

依据中学阶段是有意识的社会生活准备的前期的特殊性,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应以社会公德教育为核心,同时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C、突出实践性的道德教育方法德育过程的本质是在价值引导的情景中德育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

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身的实践活动水平是学生道德发展方向、层次的决定性因素,促进受教育者的自觉实践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性。

“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行为才能成为勇敢的人”(亚里士多得)。

道德品质中诸因素如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正是在反复的社会实践和道德实践中不断提高、深化、内化成熟的。

学校应指导受教育者自觉投身实践,把参加集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践行、体验与修养结合起来,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促进道德判断、选择力的提高和知行的协调统一。

D、实践多元性的道德评价模式评价的终极目标指向学生主体的发展。

这种发展因个体的不同而具有三个维度的差异: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的发展层次、不同的个性特色。

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发展需要和潜质,“一刀切”的评价难以实现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校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以多元为特征,以激励为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