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___复习资料.doc
中医内科复习资料
中医内科学复习摘要1、《素问》病机十九条:( 5 )( 2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 5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 4 )2: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寒凉派”著《素问玄机原病式》“攻下派”著《儒门事亲》“补土派”著《兰室秘藏》、《脾胃论》“滋阴派”,著《格致余论》、《丹溪心法》。
吴又可:明代,著《瘟疫论》,是最早的传染病专著,提出“戾气”感染人体途径是口鼻而入。
著《温热伦》,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 ,创造了“察舌、验齿、辨别斑疹与白涪”的方法。
著《温病条辨》,创立了“三焦辨证”。
论述了“风温” 、“温热”、“瘟疫”等九种温病的治法,并提出了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
著《湿热条辨》对湿温病进行了探讨。
:著《温热经纬》,将温病分为新感和伏气二类进行辩证施治。
5、元代6: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创立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
7、明:著《内科摘要》是我国最早用“内科”命名的医书。
891011、国家(宋代)颁行的大型方书有《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
12、明清著作:《医林《医宗金鉴》《金匮翼》13、新中国著作:《论医集》。
14、中医内科治疗原则:①调节整体平衡②审证求机论治③辨明标本缓急④把握动态变化⑤顺应异法方宜⑥据证因势利导⑦先期治未病⑧重视调摄护理。
1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个体的不同,或处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不同,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
1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形成相同的证候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
1718以表里上下为纲,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又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将水肿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为其后水肿病辨证奠定了基础,在治疗上又倡导温脾暖肾之法。
中内复习资料
《中医内科学》总论第一章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2、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医内科学”定义中医内科学是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医学。
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的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二、中医内科学的性质——临床医学三、中医内科学的范围中医内科疾病包括:外感病和内伤病1、外感病包括伤寒和温病2、内伤病包括:(1)脏腑病证: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系病证、肾系病证。
(2)气血津液辨证(3)脑系经络病辨证第一节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一、萌芽阶段——殷商时期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附:《内经》与《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1、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始一部划时代的医学著作,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内科疾病分别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风、寒、暑、湿、燥、火等病因,以及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来加以认识,为后世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打下了基础。
2、东汉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四、成形阶段——清明时期第二节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1、外感病:伤寒六经病证、温病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2、内伤病:脏腑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二、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1、以病因命名的:中风、中暑、虫证等2、以病机命名的:郁证、痹证、厥证等3、以病理产物命名的:痰饮等4、以病位命名的:胸痹、肝着、肾着、肺痈等5、以主症命名的: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等6、以主要体征命名的:黄疸、积聚、水肿、鼓胀等三、中医内科疾病的特点1、中医内科外感疾病的特点2、中医内科内伤杂病的特点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1、了解疾病的辨证原则。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一)肺系病证感冒1.感冒有何临床表现?其治疗原则是什么?感冒的临床表现,初期一般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声重、恶风,继则发热、咳嗽、咽痒或痛、头痛、身楚不适等。
感冒属表实证,治疗取解表达邪为原则,表虚证应扶正与解表并施2.感冒的病因以何邪为主?并述其病机变化。
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
以风邪为主因,夹时令之气,或非时之气而伤人。
其主要病机变化,因风性轻扬,多犯上焦,风邪侵袭,从口鼻、皮毛而入,肺卫首当其冲,以致肺卫不和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肺失宣肃而见鼻塞、流涕、咳嗽、咽痒或痛。
1.宋某,男,40岁,2000年7月22日初诊,症见:发热,微恶风,汗少,周身疼痛,头重如裹,鼻塞流浊涕,咳嗽痰粘,心烦,口渴不多饮,胸闷,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诊断:感冒辨证分型:暑湿证证候分析:患者感受当令之暑邪,署多夹湿,每多署湿并重。
暑湿伤表,表卫不和,故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痛;风暑夹湿上犯清空,则头晕重胀痛;署热犯肺、肺气不清,故咳嗽痰粘,鼻流浊涕;署热内扰,热灼伤津,则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湿热中阻,故心烦,口渴不欲饮,舌苔薄黄腻,脉濡数,为暑热夹湿之证。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香薷12 厚朴10 扁豆20 银花15连翘15 藿香10 佩兰15 鲜荷叶302.李某,女,45岁,患者素体虚弱,常易感冒,甚至不能间断,前两天又发,曾服辛温解表的中药未愈,现头痛、鼻塞流涕,咳嗽频,动则气促,不发热,恶风寒较甚,周身酸痛,便溏,舌淡苔白脉浮大无力。
诊断:感冒证型:气虚证证候分析:患者素体不足,气虚托送无力,邪不易解,故反复感冒,卫气不固,外感风寒,卫阳被郁,故见恶寒重,无汗,风寒上受,肺气不宣而见鼻塞流涕,咳嗽,神疲乏力,便溏,舌质淡边齿印,脉无力,均为气虚之象。
治法:益气解表方药:参苏饮加减人参15 茯苓20 甘草5 苏叶12葛根30 前胡15 枳壳15 桔梗15陈皮10 木香10咳嗽1.简述咳嗽与哮病、喘证的鉴别点。
中医内科学期末复习材料.doc
中医内科学期末复习材料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昴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伤风:感冒病恬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也称冒风、冒寒。
重伤风:感冒病情垂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
时行感冒:感受时行病毒,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
2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3哮病: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4喘证:喘即气喘,喘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位临床特征的病证。
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己,共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
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 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身则发生喘脱。
5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反复发作性,毎因情志波动或劳累等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6胸痹是指以胞部闷痛,其则胸病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贡者则方胸痛,严朿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7胃痛:又称胃脫痛,是以上腹丙脫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8腹痛:是指豺脫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9泄泻:是山脾宵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而致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澹或完谷不化,其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五更泄:因肾阳虚衰,泄泻多发生在黎明前后,五更时分,阴寒正盛而阳气未复,致肾阳更衰釜底无薪,不能温煦腐熟水谷而泻,称五更泻。
脾约:指脾的运化失调,气虚不能化津,致肠中津液不足而大便秘的病证。
10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垂,痢下赤臼黏冻为主症。
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H黄疽: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苔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2、证机概要: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3、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4、例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5、常用药:
黄连、山栀——苦寒泻火,清心除烦;竹茹、半夏、胆南星、全栝蒌、陈皮——清化痰热、和胃降逆;生姜、枳实——下气行痰;远志、菖蒲、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宁心安神。
兼症: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
舌脉:舌红绛少津,苔腻或花剥,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津血热,脉络受损,大肠失职。
3、治法:坚阴泄热,扶正止痢。
4、主方: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
5、常用药:
黄连、黄芩、阿胶——清热坚阴止痢;芍药、甘草、当归——养血和营,缓急止痛;少佐干姜——制芩连苦寒太过;可加瓜蒌——润肠而滑利气机
苔脉:舌淡红,脉细弱。
2、证机概要: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3、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4、例方:归脾汤加减。
5、常用药:
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三)阴虚火旺
1、症状:
舌脉: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2、证机概要: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
3、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4、主方:连理汤加减。
5、常用药:
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甘草——温中健脾;黄连——清除肠中湿热余邪;枳实、木香、槟榔——行气化滞;
四、 积聚
(一)聚证
1.肝气郁结证
(1)症状:
舌苔脉象:舌苔薄,脉弦,舌有紫斑或紫点。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肺系病证一、感冒(一)风寒束表证:1.症状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兼症: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苔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3.治法:辛温解表4.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或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加减。
(二)风热犯表证1.症状:主症: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兼症: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苔脉: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法:辛凉解表4.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三)暑湿伤表证1.症状:主症:夏令感邪,身热汗少,微恶风,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兼症: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粘,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苔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2.证机概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3.治法:清暑祛湿解表4.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本方功能清暑化湿解表。
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
(四)气虚感冒1.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2.证机概要: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袭。
3.治法:益气解表4.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五)阴虚感冒1.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
3.治法:滋阴解表4.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二、咳嗽(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1)症状: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兼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
苔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3)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4)主方:三拗汤、止嗽散加减。
2、风热犯肺证(1)症状: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兼症: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苔脉: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一、感冒(一)风寒束表证:1.症状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兼症: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苔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3.治法:辛温解表4.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或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加减。
5.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解表散寒;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二)风热犯表证1.症状:主症: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兼症: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苔脉: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法:辛凉解表4.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5.常用药: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三)暑湿伤表证1.症状:主症:夏令感邪,身热汗少,微恶风,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兼症: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粘,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苔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2.证机概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3.治法:清暑祛湿解表4.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本方功能清暑化湿解表。
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
5.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清暑解热;香薷——发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
(四)气虚感冒1.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2.证机概要: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袭。
3.治法:益气解表4.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5.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补气扶正以祛邪;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枳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五)阴虚感冒1.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中内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 C )1、以下哪个不是感冒的常见证型:A、风寒感冒B、风热感冒C、风湿感冒D、暑湿感冒( B )2、下列除哪一项外,均是食少纳呆的病因:A、脾虚B、胃火亢盛C、湿困D、宿食( C )3、患者微恶风寒,发热有汗,头痛,鼻塞涕浊,微渴欲饮,咽红肿痛,咳嗽,痰黄而粘,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方药最适宜的是:A、止嗽散B、麻杏甘石汤C、银翘散D、杏苏散( A )4、治疗痰湿咳嗽的主方是:A、二陈汤B、桑杏汤C、三子养亲汤D、止嗽散( C )5、燥热咳嗽其痰为:A、痰稠胶粘色黄B、痰如白沫量多C、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难出D、痰多易咯( A )6、血府逐瘀汤汤适用心痛何型?A、心脉痹阻B、痰浊痹阻C、气血虚弱D、心肾阳虚( B )7、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主方是:A、归脾汤B、天麻勾藤饮C、补中益气汤D、半夏白术天麻汤( C )8、中风昏倒时,首先应辨清:A、虚证与实证B、阴证与阳证C、闭证与脱证D、寒证与热证( C )9、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头晕,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以下哪方最适宜:A、龙胆泻肝汤B、六味地黄汤C、归脾汤D、朱砂安神丸( A )10、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痫病的临床表现?A、沉默痴呆B、口吐白沫C、两目上视D、口中如作猪羊叫( D )11、心烦多梦,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
以下哪方最适宜:A、龙胆泻肝汤B、六味地黄汤C、归脾汤D、朱砂安神丸( B )12、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癫证的临床表现?A、沉默痴呆B、喧扰不宁C、精神抑郁D、静而多喜( C )13、胃脘胀痛,伴胸闷嗳气,叹息,脉弦。
此属:A、寒邪犯胃B、饮食停滞C、肝气犯胃D、肝胃郁热( A )14、呕吐的基本病机是:A、胃失和降,胃气上逆B、胃气失和,气机不利C、食管干涩,食管狭窄D、脾失健运,升降失职( B )15、大承气汤宜治:A、虚寒腹痛B、热结腹痛C、食滞腹痛D、气滞腹痛( A )16、小建中汤宜治:A、虚寒腹痛B、热结腹痛C、食滞腹痛D、气滞腹痛( B )17、阳黄湿重于热,首选何方?A、茵陈术附汤B、茵陈五苓散C、茵陈蒿汤D、大柴胡汤( C )18、肝阴不足胁痛的治法为肝:A、滋阴补肾B、疏肝理气C、滋阴柔肝D、清热养阴( B )19、治疗中消的主方是:A、白虎加人参汤B、玉女煎C、六味地黄丸D、消渴方( B )20、患者久病体弱,极易感冒。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doc
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 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三)、分型论治: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4、气虚感冒:参苏饮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五、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六、预防及预后第二节咳嗽一、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二、源流: 1、《内经》论述咳嗽的病因病理。
2、《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提出了治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治内伤咳嗽甘平养阴为宜的著名观点。
3、《医学正传》强调调畅气机。
4、《医门法律》论述燥的病机和治法,提出温润、凉润两大方法。
5、《医宗必读》谈治疗咳嗽的动静原则。
6、《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谈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治疗。
7、解放以后:三、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有关。
2、病理特点是邪干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3、病理演变:外感咳嗽的四条演变、内伤咳嗽的四条演变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外感内伤(二)、治疗原则: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内伤咳嗽:调理脏腑、祛邪止咳(三)、分型论治:(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凉燥用杏苏散(2)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平稳后可用六君子汤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五、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六、感冒与咳嗽的疾病转化、外感内伤咳嗽的转化第三节哮证一、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特征是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缓解后一如常人,重证反复发作者在缓解期亦常有气短。
中医内科学复习题及复习资料
6. 消渴:是因禀赋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欲过度,导致阴津1. 感冒: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功能失调,临床以鼻塞、流亏损,燥热偏盛,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乏力,或尿有甜味肺卫失和。
病机:外邪袭肺、涕、咳嗽等为主要特征的常见外感病证。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2. 真心痛:7. 心悸:是因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邪扰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心神,心神不宁所致,以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至危及生命。
表现的病证。
甚至泻出如水泄泻: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或完谷不化,3.8.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样为主症的病证。
气机上逆,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4.. 黄疸:是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或他病后,导致肝胆脾9. 胃功能失调,胆失疏泻而胆汁外溢,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临床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一种病证。
10. (阳黄证候、治法,方药5.辨别阳黄与阴黄、(含用量用法)(肾阳虚水泛证候、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1)证候: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腰部冷痛酸重,阳黄多由湿热或疫毒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常伴尿少或增多,四肢逆冷,怯寒神疲,甚则心悸,喘促难卧,面色晦黯湿热或热毒炽盛之象。
阴黄多有寒湿所致,病势缓,病程长,黄色晦或淡白。
舌质淡胖,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黯如烟熏,常伴脾虚寒湿之象。
(2)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茵陈蒿汤加味清热通腑,利湿退黄阳黄:热重于湿(3 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方药:真武汤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11. 胃脘痛、判断胃痛的虚实、(肝气犯胃证型、治法、方药(含用量丹加减用法)疏肝利胆,泄热退黄胆腑郁热大柴胡汤加减(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急黄1《千金》犀角散加味)胃脘痛:指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中医内科学重点(复习资料).doc
中医内科学重点(复习资料)词解:屮医内科学:是运用屮医理论阐述内科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川屮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咳嗽:是指外感六淫或内伤及肺等多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以咳嗽或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心悸:是因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心神不宁所致,以心屮悸动,惊惕不安,茯则不能白主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眩晕:是由于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年高肾虚,饮食不节,跌仆外伤等因素,引起风,火, 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胸痹:是由于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劳倦内伤等因素导致痰浊,瘀血, 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胸部闷痛,共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屮风:是因为内伤积损,复因劳欲,饮食,情志或外邪等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胃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素体脾虚等因素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临床以上腹胃皖部进心贞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消渴:是因禀赋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欲过度,导致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多饮, 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泄泻: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致,情志失调,体虚久病等因素导致脾胃受损,湿困脾土, 传导失司,临床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澹或完谷不化,甚至泄出如水样为主的病证。
痹症:是由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内因正气不足,导致风,寒,湿,热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导致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临床以肢体筋脉,关节,肌肉,发生疼痛, 麻木,酸楚,重着,或关节肿胀,变形,活动障碍,英至内舍于五脏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水肿:是感受外邪,或饮食劳欲体虚,导致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以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冒1、概念,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时行感冒,时行感冒为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
3、感冒的证治分类,证型,治疗原则,方药概念,证治分类,证型,治疗原则,方药喘证概念,喘即气喘、喘息。
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
喘证与哮病的鉴别一、辨证要点1・喘证的辨证首当分清虚实:二、治疗原则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证治分类,证型,治疗原则,方药孳病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1.哮病与喘证的鉴别二、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
平时应扶正治本: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取补帅、健脾、益皆等法,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证治分类,证型,治疗原则,方药肺胀概念,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叩,肮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肺痈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可以随看病情的发展、邪正的消长,表现为初(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夏期等不同阶段。
溃脓期是病情顺与逆的转折点肺皆肺捞的致病因素,不外内外两端_外因系指痹虫传染'内因系指正气虚弱十两者往往丑为因果。
心悸概念,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为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一、病因辨标本虚实心悸的辨证应分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1 .惊悸与怔忡证治分类,证型,治疗原则,方药胸痹胸痹: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 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真心痛:胸痹重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手足青至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下节详述)2.胸痹与胃肮痛3.胸痹与真心痛联系:胸痹心痛失治误治一瘀血、痰浊闭塞心脉一真心痛三、辨证要点1.辨标本虚实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辨别虚实,分清标本。
标实应区别气滞、痰浊、血瘀、寒凝的不同,本虚乂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
证治分类,证型,分析,治疗原则,方剂及药物组成痫病概念痫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亦称“癫痫”,俗称“羊痫风气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日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 -•如常人为特征。
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
病理因素总以痰为主,以心脑神机失用为本,风、火、痰、瘀致病为标。
概念,癫狂为临床常见的精神失常疾病。
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 静而多喜为特征。
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
均以青壮年罹患者多。
因二者在临床症状上不能截然分开,乂能相互转化,故以癫狂并称。
痴呆痴呆病机关键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不寐病机关键;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心神失养邪扰心神),病理关键,治疗原则,如何理解治疗胃痛以“通”为主,政治分类,证型,治疗原则,方药腹痛辨腹痛性质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热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或伴有便秘,得凉痛减;气滞痛: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伴胸胁不舒,腹胀,暖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血瘀痛:少腹刺痛,痛无休I上,痛处不移,痛处拒按,经常夜间加剧,伴面色晦黯;伤食痛:因饮食不慎,脱腹胀痛,暧气频作,暧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等;久痛多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
病理关键,治疗原则,政治分类,证型,治疗原则,方药痞满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
心下痞即胃胱部。
第七节泄泻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沿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古有将大便澹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泄泻的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及久病脏腑虚弱等,主要病机是脾病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
痢疾定义: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卜一赤白粘冻为主症。
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病证鉴别痢疾与泄泻辨伤气、伤血伤气:下痢白多赤少,湿邪伤及气分。
伤血:赤多白少,或以血为主者,热邪伤及血分。
治疗原则1、治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 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
痢疾初起之时,以实证、热证多见,宜清热化湿解毒,久痢虚证、寒证,应以补虚温中,调理脾胃,兼以清肠,收涩固脱。
治疗上有清肠、化湿、解毒、调气、和血、温中、收涩、理脾等。
2、兼症:如下痢兼有表证者,宜合解表剂,外疏内通;夹食滞可配合消导药消除积滞。
刘河间提出的“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和血之法,可用于痢疾的多个证型,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
而在掌握扶正祛邪的辨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顾护胃气。
3、禁忌:对于古今医家提出的有关治疗痢疾之禁忌,如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等,均可供临床用药之时,结合具体病情,参考借鉴。
对迁延不愈之久痢,因病情复杂,正气已虚,而余邪积滞乂未尽,若单纯补涩,则积滞不去,贸然予以通导,乂恐伤正气。
此时治宜兼顾,于补益之中,佐以清肠导下祛积,扶正祛邪,权衡运用。
治法总结:清肠、化湿、解毒、调气、和血、温中、收涩、理脾等。
呕吐[概述]一、定义1、定义: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2、包括丁有物有声谓之呕治以和胃雨逆为原则呃逆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便秘发病的原因归纳起来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禀赋不足等。
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司所致。
头痛2.辨头痛之相关经络脏腑证治分类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o轻菖闭目即;重者如坐车羸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病因病机分析病因:情志不遂、年高肾亏、病后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基本病理,虚实两端。
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病理因素:风、火、痰、瘀。
病位:头窍, 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亏, 水不涵术,阴不维阳,阳亢于上,或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空,均可发为眩晕。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虚, 髓海失充,亦可发为眩晕。
病性:以虚者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痰浊中阻、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的眩晕属实证。
证治分类,证型,治疗原则,方药中风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小结:1、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2、病位在脑,与肝肾密切相关3、病理基础:肝肾阴虚4、病理因素风、火、痰、气、瘀5、病理性质本虚标实6、病机归纳外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7、病势:轻、浅——中经络「阳闭重、深——中脏腑丁闭证十阴闭/ V脱证中脏中腑8、演变:严重可由闭转脱中脏腑i中经络J恢复期--------- 后遗症期内伤发热【概述】定义: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内伤发热的病机,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导致。
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小结㈠病因:情志内伤具体包括两方面即情志失调、体质因素。
㈡病机关键:气机瘀滞。
㈢病位及涉及脏腑:病位在肝,可涉及心、脾、肾。
㈣病性:以实证居多,病久虚实夹杂。
㈤病势:初起以气郁为主属实基本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痰气郁结证(梅核气)证候:主证: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卜,咯之不出舌脉:苔白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气郁痰凝,阻滞胸咽治法:行起开郁,化痰散结代表方:半夏厚朴汤加减心神失养证(脏燥)证候:主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而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兼证: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脉:舌质淡,脉弦证机概要:营阴暗耗,心神失养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代表方:甘麦大枣汤加减消渴概念:消渴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的主要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小结:1、病因: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
2、病极关键:“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3、病位涉及脏腑:主要涉及脏腑在肺、胃(脾)、肾为关键。
4、病性: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5、病势:消渴病日久,病势发展,较容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
病程日久,阴伤气耗,阴损及阳,则导致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和脾阳虚较为多见。
二是病久入络,血脉瘀滞。
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使血行不畅导致血脉瘀滞。
且消渴病的多种并发症也可血脉瘀滞有关。
6、病久并发眩晕、肺捞、胸痹、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也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二、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治疗的基本原则,自汗盗汗定义:不因大暑、衣着、劳伤及其他疾病,而白昼时时汗出者,称为白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病机:自汗——气虚不固,营卫不合盗汗——阴虚内热虚实:白汗、盗汗多为虚证,由邪热郁蒸所致者属实证。
治法:益气固表,养血补心,滋阴降火,清化湿热。
方药:在辨证基础上酌加固涩敛汗之品。
痰饮概念,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一、诊断依据1痰饮心卜•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2.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皆病史,属饮流胁下3.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4.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