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介绍和机制
《药物化学》——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知识点梳理与总结、思维导图)(供本科期末考和349药学综合考研)
4,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一,镇静催眠药分类苯二氮䓬类氯氮卓,地西泮,奥沙西泮,三唑仑非苯二氮䓬类咪唑并吡啶类唑吡坦,阿吡坦,吡咯酮类扎来普隆巴比妥类苯巴比妥苯二氮䓬类药物构效关系重点药物地西泮性质水解开环:内酰胺和烯胺结构,酸碱或受热1,2位或4,5位水解开环,在7位或1,2位有强吸电子基团【硝基,三唑环等】,4,5水解后环合特别容易与生物碱反应,加碘化秘钾⇨橙红色沉淀B环七元亚胺内酰胺环构象决定其与受体亲和力作用机制:与γ-氨基丁酸GABAa受体结合,氯离子通道开放内流,中枢抑制代谢:肝脏内N-甲基,C-3位上羟基化,产物仍有活性。
还有苯环酚羟基化,氮氧化合物还原,1,2位开环等应用:安定,镇静,催眠,肌肉松弛,抗惊厥,治疗神经官能症合成:以3-苯-5-氯嗯呢为原料酒石酸唑吡坦性质:口服吸收快,肝脏首过,代谢物无活性作用机制:选择性与苯二氮卓ω1受体亚型结合应用:较强镇静催眠作用,对呼吸系统无抑制,少耐受和依赖性合成二,抗癫痫药物分类酰脲类巴比妥类(丙二酰脲类)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乙内酰脲类苯妥英钠,乙苯妥英噁唑烷酮类三甲双酮丁二酰亚胺类乙琥胺二苯并氮杂䓬类卡马西平,奥卡西平GABA类似物普洛加胺脂肪羧酸与其他丙戊酸钠,丙戊酰胺,拉莫三嗪,托吡酯巴比妥类药物构效关系R或R1为H则无活性,应有2-5碳链取代,或有一个为苯环取代,R,R1总碳数4-8最好,超过10亲脂性过强,易导致惊厥R或R1直链烃或芳烃,不易氧化,长效 ‖ 支链烃或不饱和烃取代,短效R2为甲基取代起效快,如果两个都氮都被甲基取代则惊厥2位碳上氧原子以电子等排体S取代,解离度与脂溶性增大,起效快,但短效重点药物异戊巴比妥性质母核巴比妥酸在溶液中存在三酮式互变异构:单内酰亚胺型,双内酰亚胺型,三内酰亚胺型(各种构型相互转化)烯醇型弱酸性,苯巴比妥pKa7.4,可制成钠盐,生理条件下未解离型多,易通过血脑屏障水解:互变异构体中,双内酰亚胺结构更易水解,生成酰脲与硝酸银作用生成银盐沉淀,沉淀溶于过量氨试液与吡啶和硫酸铜溶液作用生成蓝色络合物作用机制:中枢GABA受体应用:癫痫大发作及局限性发作,抗惊厥,麻醉前给药,少用于镇静催眠合成苯妥英钠味苦,微引湿性,空气中缓慢吸收二氧化碳生成苯妥英环状酰脲结构,与碱加热分解最终产生氨气水溶液中加入二氯化汞⇨白色沉淀,在氨试液中不溶【区别于巴比妥类】代谢:肝代谢,药酶诱导剂,苯环对位羟基化生成无活性产物,碱化尿液排出快应用:癫痫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首选【需进行TDM】卡马西平性质:水中几乎不溶,干燥与室温下稳定,潮湿环境保存药效下降,光照下表面白色变成黄色,需避光代谢:肝脏代谢,主要代谢为10,11-环氧化卡马西平,仍有活性应用:癫痫大发作和综合性局灶发作,失神发作无效合成普洛加胺【卤加比】性质:易水解,酸或碱下室温可水解⇨取代的二苯甲酮+γ-氨基丁酰胺作用机制:拟GABA药,γ-氨基丁酰胺的前药三,抗精神病药分类吩噻嗪类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硫利哒嗪噻吨类氯普噻吨,氟哌噻吨丁酰苯类氟哌啶醇,苯哌利多氟阿尼酮二苯并二氮䓬类及其衍生物氯氮平,洛沙平,阿莫沙平苯甲酰胺衍生物类舒必利,硫必利吩噻嗪类药物构效关系氟哌啶醇构效关系重点药物盐酸氯丙嗪性质微臭,味极苦,引湿性,极易溶于水,酸性母核易氧化,空气中放置变红棕色,光及重金属催化氧化(制剂中加抗氧剂)光解生成自由基与体内一些蛋白质作用,发生过敏反应(光化毒过敏反应,皮肤红疹)水溶液加硝酸或其他氧化剂⇨生成自由基或醌式结构显红色(吩噻嗪类鉴别)与三氯化铁反应⇨稳定红色作用机制: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三点适应假说,立体专属性B>C>A ‖ 侧链倾斜于有氯取代的苯环方向,与多巴胺优势构象部分重合,有利于与多巴胺受体作用,失去氯原子无抗精神病作用代谢:主要为氧化,苯环羟基化,侧链去N-甲基产物为活性代谢物,N-氧化,硫原子氧化,侧链氧化失活应用: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大剂量用于镇吐,强化麻醉,人工冬眠(ADR:口干,腹部不适,乏力,嗜睡,便秘等,光过敏反应需避免日晒)合成:以领氯苯甲酸,间氯苯胺为原料氟哌啶醇性质光照射颜色加深氟哌啶醇与乳糖中杂质5-羟甲基-2-糠醛发生加成反应,影响片剂稳定性,应避免处方中有乳糖代谢:肝代谢,首过作用,以氧化性N-脱烷基,酮基还原为主应用:作用强而持久,用于各种急慢性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也可镇吐(有锥体外系副作用和致畸作用)性质: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水中几乎不溶代谢:口服吸收好,肝首过,代谢以N-去甲基和N-氧化为主作用机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代表,阻断多巴胺受体,抑制多巴胺与D1,D2结合,拮抗5-HT2应用: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或阴性症状效果好,适用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锥体外系反应与迟发性运动障碍副作用轻(ADR:粒细胞缺乏症,主要由肝微粒体,中性粒细胞,骨髓细胞中产生的硫醚代谢物—S—导致)四,抗抑郁药分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托洛沙酮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二苯并氮杂䓬类丙咪嗪二苯并氧氮杂䓬类氯氮平(阿莫沙平)二苯并环庚二烯类阿米替林,普罗替林5-HT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三环类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的构效关系重点药物作用机制:特异性可逆性抑制MAO-A,提高脑内NE,多巴胺和5-HT水平,产生抗抑郁作用应用:内源性抑郁症,轻度慢性抑郁症,精神性或反应性抑郁症长期治疗,提高情绪改善抑郁症状盐酸丙咪嗪性质:遇光渐变色,加硝酸显深蓝色代谢:肝脏代谢生成活性代谢物地昔帕明(去甲丙米秦),进一步氧化代谢生成2-羟基代谢物失活作用机制:抑制神经末梢对NE和5-HT的再摄取,减少其代谢,促进神经传递应用:内源性抑郁症,反应性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盐酸氟西汀性质:S异构体活性强代谢:口服吸收好,半衰期长,肝脏代谢生成活性代谢物N-去甲基代谢物去甲氟西汀,半衰期更长作用机制:强烈抑制5-HT再吸收合成五,镇痛药分类吗啡及其衍生物天然生物碱吗啡吗啡半合成药物可待因,羟考酮,二氢埃托啡,纳洛酮合成镇痛药吗啡喃类【吗啡去除E环(呋喃环),B/C顺式,C/D反式与吗啡立体结构相同,】左啡诺,布托啡诺苯丙吗喃类【进一步简化吗啡喃的结构,打开C环,仅保留A、B、D环与C环裂开后的小烃基残基】喷他佐辛哌啶类【仅保留吗啡A环和D环】哌替啶,芬太尼,舒芬太尼氨基酮类【仅保留吗啡A环,高度柔性开链吗啡类似物】美沙酮吗啡类药物构效关系6-羟基被烃基化、酯化、氧化成酮或去除,活性及成瘾性均增加双键可被还原,活性和成瘾性均增加N为镇痛活性的关键,可被不同取代基取代,可从激动剂转为拮抗剂去N-甲基,镇痛作用和成瘾性均⇩N-氧化物或季胺盐均无镇痛作用N-甲基改为苯乙基,镇痛作用为吗啡的6倍N-甲基改为烯丙基,保留较弱的镇痛作用,有较强的拮抗吗啡中枢抑制作用,作为吗啡中毒解药镇痛药共同结构特征分子中具有一个平坦的芳环结构有一个叔氮原子碱性中心,能在生理pH下大部分电离为阳离子,碱性中心和平坦结构在同一平面含有哌啶或类似哌啶的空间结构,而哌啶或类似哌啶的烃基部分应凸出于芳环构成的平面的上当重点药物吗啡结构:五个环稠合而成,含有部分氢化的菲环,五个手性碳原子5R.6S.9R.13S.14R,天然左旋,B/C顺式,C/D反式,C/E顺式,立体结构呈T形性质白色有丝光的针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遇光易变质,水溶,两性分子呈酸碱两性,天然存在为左旋体有镇痛作用,右旋体无效从植物罂粟浆果浓缩物即阿片中提取精制得,可能带有可待因、蒂巴因、罂粟酸,以及储存中产生的伪吗啡,N-氧化吗啡,应做特殊杂质限量检查还原性:光照下空气氧化⇨伪吗啡(双吗啡)+N-氧化吗啡【伪吗啡毒性大,应避光密闭保存】 ‖ 酸性下稳定,中性及碱性下易氧化,溶液配制pH3-5最佳,可充氮气和加入抗氧剂酸性中加热可脱水重排⇨阿扑吗啡(邻苯二酚结构,极易氧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兴奋中枢呕吐中心,催吐剂),再加稀硝酸氧化⇨邻苯二醌显红色(鉴别)颜色反应用于鉴别吗啡盐酸盐水溶液+三氯化铁试液⇨蓝色吗啡盐酸盐水溶液+甲醛硫酸⇨蓝紫色(Marquis反应)吗啡盐酸盐水溶液+钼硫酸⇨紫色,随后变蓝色,最后变绿色(Forhde反应)吗啡盐酸盐水溶液+铁氰化钾+三氯化铁⇨蓝色代谢:肝首过显著,常皮下注射,3,6位羟基与葡糖醛酸结合作用机制:作用与阿片µ受体,镇痛、镇咳、镇静应用:抑制剧烈疼痛,麻醉前给药(ADR:便秘等)变构:3,6位改造3位羟基烷基化,镇痛与成瘾性降低⇨可待因(中度镇痛,中枢麻醉性镇咳药)3,6位两个羟基乙酰化,镇痛麻醉成瘾性均增强⇨海洛因(作为毒品禁用)6位氧化,7,8位还原7,8位双键氢化还原,6位醇羟基氧化成酮⇨氢吗啡酮(镇痛强于吗啡)氢吗啡酮14位引入羟基⇨羟吗啡酮(镇痛强,副作用大)氢吗啡酮,羟吗啡酮3位羟基甲基化⇨氢可酮,羟考酮(阵痛弱于吗啡)17位结构改造N-甲基用其他烷基,链烯烃或芳烃基取代⇨苯乙基吗啡(镇痛作用弱)N-氧化物或季胺盐无镇痛活性N-甲基换成烯丙基或环丙甲基⇨纳洛酮、纳曲酮(作用逆转,阿片受体拮抗剂)6,14桥和7位取代基改造C-6与C-14间引入桥连乙烯基⇨埃托啡(镇痛极强,副作用大) ‖ 埃托啡桥乙烯基氢化⇨二氢埃托啡(副作用减小)二氢埃托啡中N-甲基换成烯丙基或环丙甲基,⇨二丙诺啡(专一性拮抗作用)盐酸哌替啶【度冷丁】性质水和乙醇中易溶,易吸潮,遇光易变质,有酯结构pH4时最稳定乙醇溶液中+三硝基苯酚⇨苦味酸,黄色结晶性沉淀代谢:水解⇨去甲哌替啶(镇痛活性为哌替啶一半,惊厥作用大)+去甲哌替啶酸作用机制:阿片µ受体激动剂,镇痛成瘾性弱于吗啡应用:口服好,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多用于分娩时镇痛,对新生儿呼吸抑制小盐酸美沙酮性质味苦,水溶,镇痛左旋体>右旋体羰基位阻大,活跃活性显著降低,不能生成缩氨脲或腙,不能被钠汞齐或异丙醇铝还原水溶液遇生物碱实力生成沉淀:+苦味酸⇨沉淀 ‖ +甲基橙⇨黄色的盐沉淀,再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析出游离碱游离碱有机溶液30℃储存,形成美沙酮N-氧化物水溶液光照部分分解,溶液棕色,pH改变,旋光率降低代谢:N-氧化,N-去甲基化,苯环羟化,羰基氧化还原等作用机制:激动阿片µ受体,镇痛强于吗啡,哌替啶,左旋强于右旋应用:成瘾性先,用于海洛因戒毒治疗的脱瘾疗法(显著镇咳,毒性大,安全度小)六,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药物分类抗帕金森病PD药拟多巴胺药左旋多巴外周脱羧酶抑制剂卡比多巴,苄丝肼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溴隐亭,培高利特,罗匹尼罗多巴胺加强剂及其他司来吉林,恩他卡朋,苯海索,金刚烷胺抗阿尔海默病AD药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其他占诺美林,美金刚多奈哌齐构效关系重点药物左旋多巴性质:邻苯二酚(儿茶酚)结构,空气中易氧化变色,水溶液久置变黄、红紫,直致黑色,常加L-半胱氨酸盐酸盐做抗氧剂以上内容整理于 幕布文档代谢:肝内氧化代谢,95%以上被外周组织脱羧酶转化为DA 而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应用:常与外周脱羧酶抑制剂合用治疗帕金森病(ADR :外周不良反应多,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胃肠道反应,激动、焦虑、躁狂等精神行为异常,直立性低血压,开关现象)罗匹尼罗性质:白色或淡黄色粉末代谢:N-脱丙基化代谢物仍有激动作用,亲和力D3>D2 ‖ 羟化物活性小,羧酸代谢物失活应用:治疗帕金森无麦角衍生物致肺纤维化作用,不良反应与外周DA 活性有关盐酸多奈哌齐结构:哌啶衍生物作用机制:叔胺类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抑制脑内AChE ,而对外周作用轻应用:治疗老年痴呆,轻中度AD 患者改善(ADR :恶心呕吐腹泻,继续治疗中会消失)。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ppt课件
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以及脑神经和脊神经 。大脑是思维和感觉的中心,脊髓负责传输信号, 脑神经和脊神经则连接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
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负责接收、处理和解释来自身体各部 分的感觉信号,以及控制身体的运动。它还参与情 绪、记忆、学习和思考等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机制
影响神经递质
药物不良反应与应对措施
不良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可能产生各种不良反应, 如头晕、嗜睡、恶心、呕吐等。医生在开具 处方时应向患者充分说明可能的不良反应, 并告知患者及时就医。
应对措施
对于常见的不良反应,医生可以给予相应的 处理措施,如调整剂量、更换药物等。对于 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紧急救 治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03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研发与进 展
Chapter
新药研发流程
靶点发现与验证
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 术手段,发现与中枢神经系统疾 病相关的药物作用靶点,并进行
验证。
药物设计与合成
根据靶点结构,设计并合成具有药 效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或大分子药 物。
药学研究
对候选药物进行药学研究,包括剂 型选择、工艺开发、质量标准制定 等。
临床试验与审批
试验设计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 征,选择合适的临床试验设计 ,如随机对照试验、开放标签
试验等。
伦理审查
确保临床试验符合伦理要求, 保障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
数据收集与分析
收集临床试验数据,并进行统 计分析,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 全性。
审批与上市
向药品监管部门提交上市申请 ,经过审批后,药物方可上市
药物的用法用量与给药方式
用法用量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
苯海索(安 ●中枢抗胆碱药,疗效不及左旋多巴
坦)
●对氯丙嗪引起的亦有效
抗阿尔茨海默病(AD)药
发病机制 ●胆碱能神经元退行性病变 临床症状 ●智能减退、情感和行为异常 临床药物
药物
特点
多奈哌齐 加兰他敏 利斯的明 石杉碱甲 美金刚
●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用于轻、中度AD ●竞争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无肝毒性 ●中枢作用大于外周作用 ●生物碱,高选择性 ●非竞争性NMDA受体阻断剂,用于中、重度AD
一.拟多巴胺类药
1.左旋多巴(lvodopa)
特点
●为DA的前体药,99%被外周组织的氨基酸脱羧酶(AADC)脱羧成DA, 造成不良反应,仅1%进入中枢发挥效用
●显效慢,时间长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帕金森综合征 ●用药2-3周才显效,1-6月后获得最大疗效 ●改善肌强直效果优于肌震颤 ●对氯丙嗪引起的无效 2.肝性脑病(肝昏迷) ●伪递质学说:急性肝功能衰竭→苯乙醇胺、羟苯乙胺增加→取代NA ●DA在脑内转变为NA,恢复CNS功能
阿片类镇痛药
1.吗啡(morphine)
特点
●阿片中菲类代表,约占阿片总生物碱的10%
作用机制
●激动阿片受体(μ受体为主),减少兴奋性递质P物质的释放,干扰痛 觉冲动的传导
药理作用
S ●镇痛:范围广、作用强 ●镇静:减轻焦虑、紧张、恐惧,提高痛阈,可诱导入睡 ●抑制呼吸:激动呼吸中枢的阿片受体,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
●防治大发作和治疗癫痫持续状态
●对大发作疗效好,但价格昂贵
●可使半数难治性癫痫患者发作频率减少50%以上
托吡酯 ●对小儿各型癫痫较好
抗惊厥药
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
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通过与生物系统内的特定目标相互作用,从而发挥治疗作用或产生不良反应的过程。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来说,药物作用的机制非常重要,可以影响到大脑和脊髓的功能。
本文将探讨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并阐述不同类别的药物以及它们的作用方式。
一、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神经递质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传递信息的化学信使,它们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信号。
药物可以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再摄取或受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来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1.1 兴奋型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兴奋型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可以增加神经元之间的兴奋性,促进神经传导。
某些药物可以增加这些兴奋型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从而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反应。
1.2 抑制型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抑制型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 (GABA) 和甘氨酸,可以减少神经元之间的兴奋性,抑制神经传导。
某些药物可以增加这些抑制型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从而减缓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
二、药物对受体的作用机制药物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受体相互作用,调节神经递质的信号传导。
根据受体的类型和作用方式,药物可以分为激动剂和拮抗剂两大类。
2.1 激动剂的作用机制激动剂能够与受体结合,模拟神经递质的效应,从而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
例如,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存在缺乏。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药物可以增加乙酰胆碱的浓度,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2.2 拮抗剂的作用机制拮抗剂能够与受体结合,阻碍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从而减弱或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
例如,抗精神病药物是一类中枢神经系统拮抗剂,通过与多巴胺受体结合,减少多巴胺的活性,从而减轻精神病症状。
三、药物对离子通道的作用机制离子通道是神经元膜上的特殊蛋白通道,通过调节离子流动来影响神经传导。
药物可以选择性地调节这些离子通道的活性,从而改变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3.1 钠通道的作用机制钠通道在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形成和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
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
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控制中心,涉及到思维、感知和运动等重要功能。
了解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不仅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脑的作用和机制。
本文将就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进行研究。
一、药物的介绍药物是指具有治疗和预防疾病功能的物质,通过调节生物体的生理和代谢过程来产生效果。
在药物中,很多药物具有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能力。
这类药物主要有镇静剂、麻醉剂、抗焦虑剂、抗抑郁剂等。
二、药物对大脑的影响1. 镇静剂:镇静剂主要通过抑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活动而产生镇静和安抚作用。
例如,苯巴比妥对冲动性神经细胞起到镇静作用,使神经系统放松,从而减少焦虑和紧张情绪。
2. 麻醉剂:麻醉剂主要通过抑制神经传递而产生麻醉效果。
麻醉剂可以干扰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影响神经元之间的通讯。
常见的麻醉剂有丙泊酚、异氟醚等,它们能够快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意识和感觉。
3. 抗焦虑剂:抗焦虑药能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来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
常见的抗焦虑剂有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它们通过增加γ氨基丁酸的作用来产生抗焦虑效果。
4. 抗抑郁剂:抗抑郁药物主要通过增加神经递质的浓度来缓解抑郁症状。
常见的抗抑郁药包括丙米嗪、帕罗西汀等,它们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再摄取来增加其浓度,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三、药物的副作用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治疗作用,还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例如,镇静剂可能引起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反应;麻醉剂可能导致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等并发症;抗焦虑剂和抗抑郁剂可能引发依赖性和药物滥用等问题。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方法研究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通常使用动物模型,如小鼠和大鼠。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给动物注射或灌胃药物来观察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中枢神经系统用药(1)
中枢神经系统用药(1)中枢神经系统用药,是指用于治疗和缓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主要控制中心,包括脑和脊髓。
常常被称为大脑的“主机”,它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用药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镇痛药、镇静催眠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癫痫药等等。
一、镇痛药镇痛药是用于疼痛治疗的药物,包括非处方的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物和处方的吗啡、芬太尼等药物。
镇痛药与病理不同的疼痛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如阿司匹林和布洛芬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缓解疼痛;吗啡和芬太尼则是通过干扰疼痛传导途径、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关于疼痛的信息传导来达到镇痛效果。
二、镇静催眠药镇静催眠药是用于治疗焦虑、紧张、睡眠障碍等疾病的药物。
常见的药物有苯二氮平、氟西泮等。
镇静催眠药的机制一般是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GABA受体,增加神经递质GABA的效应,从而发挥镇静和催眠作用。
但是,由于存在睡眠质量下降、依赖性和出现“早晨醒来困难”的不良反应等副作用,因此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三、抗抑郁药抗抑郁药是用于治疗各种抑郁症状的药物,包括三环抗抑郁药、单胺类抗抑郁药等。
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多样,主要是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些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5-HT、多巴胺等的代谢和释放来发挥其作用。
抗抑郁药需医生认真调配和用药指导。
四、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药是用于治疗精神障碍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疾病。
常见药物有氟哌啶醇、利培酮等。
这类药物的确切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一般认为是与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功能有关。
抗精神病药的使用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五、抗癫痫药抗癫痫药是用于癫痫疾病防治的药物,包括苯妥英、卡马西平等。
抗癫痫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与癫痫有关的异常放电,减少或消失癫痫发作。
抗癫痫药的使用也需严格按照医嘱。
综上所述,中枢神经系统用药虽然对于多种疾病有着独特的疗效,但其发挥药效还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药物化学中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究
药物化学中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究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负责调节和控制身体的各种活动和功能。
而药物化学中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究则是指通过化学手段合成、改良和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作用的药物。
本文将就这个主题展开探讨,介绍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种类、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应用前景。
一、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种类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根据其药理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多个类别,例如镇静安眠药、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
这些药物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疾病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1. 镇静安眠药镇静安眠药主要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紧张和抑郁等症状。
常见的镇静安眠药有地西泮、劳拉西泮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活动,使人体达到镇静、安静的状态,从而帮助人们入睡。
2. 抗焦虑药抗焦虑药主要用于缓解焦虑、紧张、恐惧等症状。
常见的抗焦虑药有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
这些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起到镇静和抑制焦虑的作用。
3. 抗抑郁药抗抑郁药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及其他情感性障碍。
常见的抗抑郁药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如帕罗西汀、氟西汀等。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从而改善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4. 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
常见的抗精神病药有氯丙嗪、奥氮平等。
这些药物通过作用于大脑的多巴胺和5-羟色胺受体,从而减轻或消除精神病症状。
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研究方法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需要借助多种科学手段和技术方法来进行。
1. 合成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合成是一个关键的研究环节。
合成药物需要考虑到分子的结构、稳定性、毒性等因素,同时还需要保持药物的选择性和亲和力。
化学合成的目标是合成纯净的药物分子,确保其具有良好的药效和安全性。
2. 结构优化药物的结构优化是在合成药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和改进分子结构,以提高其活性、选择性和药代动力学等性质。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分析
药物应用80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分析王世峰万特制药(海南)有限公司 海南省海口市 570314【摘 要】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主要包括: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镇痛药和抗老年痴呆药等。
本文以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分类为分析对象,阐述药物的具体功能,并列举出常见药物的性能功效,帮助读者进一步认识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关键词】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镇痛药;抗老年痴呆及改善脑代谢药中枢神经系统是脑与脊髓所构成的神经系统,在人体生理活动中具有主导和协调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用于调节维持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在不同病理环境下,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具有不同的应用表现,对疾病的作用机理也各不相同。
1 镇静催眠药镇静与催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两种不同抑制程度。
由小剂量或作用弱引起镇静效果的药品称为镇静药;由中等剂量或作用强而短,给药后起到催眠作用的药品称为催眠药。
中枢镇静催眠药物主要分为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和其他类等。
按照时效分类长效药物为苯巴比妥,中效药物有异戊巴比妥、环已巴比妥,短效药物为司可巴比妥,超短效药物有海索比妥、硫喷妥钠。
典型镇静催眠药有:地西泮、氟西泮、硝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舒乐安定)、水合氯醛等。
例如:地西泮可选择性作用于人体大脑边缘系统海马和杏仁核内的GABAA受体,吸收效果快,口服30-90分钟达到药峰浓度,静脉注射数分钟即可显效。
地西泮是DBZ类抗焦虑药,其与中枢BDZ受体结合促进γ-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或促进突触传递,提高GABA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作用,增强人体脑干网状结构受刺激后的的皮层和边缘性觉醒反映的抑制和阻断。
当较大剂量时可对人体进行催眠,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催眠药。
2 抗癫痫药癫痫患者脑组织中存在局部病灶,其中大量神经元突然同时去极化时产生高频率、同步化、爆发式放电,并向病灶周围正常脑组织扩散,导致更加广泛的脑组织兴奋,进而引起癫痫症的发作。
控制癫痫症发作是使用药物作用于病灶周围正常神经组织,遏制异常放电的扩散。
药物化学第七版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化学信号传递,调控着人 体的感觉、运动、情绪、记忆以及许多其他生理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机制
作用于神经递质
许多药物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合 成、释放、再摄取或代谢来发挥 作用。例如,抗抑郁药通过增加 5-羟色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
来改善抑郁症状。
影响离子通道
离子通道控制着神经元的兴奋性, 许多药物通过调节这些通道来改 变神经元的电活动。例如,抗癫 痫药可以通过抑制某些离子通道
抗焦虑药物的副作用及处理
依赖性和戒断症状
长期使用抗焦虑药物可能导致药物依 赖和戒断症状,如失眠、头痛、恶心 等。处理方法包括逐渐减少药物剂量 或换用其他药物。
心血管副作用
部分抗焦虑药物可能导致心率失常、 低血压等心血管副作用。在使用过程 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血管状况。
药物相互作用
抗焦虑药物可能与其它药物相互作用, 影响药效。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与影 响5-羟色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的药物同 时使用。
氨磺必利(Amisulpride)
一种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选择性阻断多巴胺D2和D3受体,用于治疗精神分裂 症和双相情感障碍。
阿塞那平(Asenapine)
另一种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拮抗多巴胺和5-羟色胺受体,用于治疗精神分裂 症和双相情感障碍。
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及处理
锥体外系反应
包括肌肉强直、震颤、流涎等,可采用抗胆 碱能药物如苯海索处理。
代谢异常
如高血糖、高血脂等,应定期监测并采取相 应治疗措施。
体重增加
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采用药物治疗等措 施。
性功能障碍
如性欲减退、勃起困难等,可采用药物治疗 或心理治疗。
05
抗焦虑药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常用抗精神病药
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 ①吩噻嗪类:氯丙嗪等 ②硫杂蒽类:氯普噻吨等 ③丁酰苯类:氟哌啶醇等 ④其他类:五氟利多等
氯丙嗪(冬眠灵)
作用和临床应用
A.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镇静安定和抗精神病作用
用于治疗各型精神分裂症,尤其是妄想型、 幻觉妄想型、紧张型,也用于其他原因引 起的幻觉、妄想及躁狂症、更年期精神病。 机理: 阻断 中脑一边缘系统通路 中脑一皮质通路的D2-R 降低过高的多巴胺神经功能活动,达到抗 精神病作用。
地西泮(安定、苯甲二氮)
• 口服吸收迅速完全,半衰期长。较少肌注。 • 静注中枢抑制作用出现快,维持时间短, 速度一定要慢。 • 代谢物也有抗焦虑作用。
• 作用和临床应用:
1.抗焦虑:小剂量,用于焦虑症、焦虑性抑郁症及脑血
管意外等引起的焦虑状态。
2.镇静催眠:常用量。对REM影响小,产生近似生理
苯巴比妥(鲁米那)
扑米酮
扑米酮对大发作及单纯局限性发 作疗效好,对精神运动性发作也有效, 主要用于其他药物不能控制的大发作。 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镇静、眩晕和 共济失调等,偶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 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乙琥胺
乙琥胺仅对小发作有效,为治疗 小发作的首选药,虽不如氯硝基安定,
卡马西平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用药初期可见头 昏、眩晕、恶心、呕吐和共济失调等,亦 可见皮疹和心血管反应,一周左右逐渐消 失。少数人可有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肝损 害,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和肝功能。 本药为药酶诱导剂,长期用药时应注意。 青光眼、心血管严重疾患和老年病人慎用, 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及妊娠初期和哺乳 期妇女禁用。
但副作用小,耐受性产生慢。
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反应、嗜睡、眩 晕等,偶见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及再生障碍性贫血。 长期用药应注意检查血象。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汇总
03
-阵挛性 发作和复杂部分性发作。
卡马西平
用于治疗简单部分性发作 、复杂部分性发作及全身 强直-阵挛性发作。
丙戊酸钠
用于治疗全身强直-阵挛性 发作和部分性发作。
新型抗癫痫药
托吡酯
用于治疗简单部分性发作、复杂 部分性发作及继发性全身发作。
加巴喷丁
用于辅助治疗部分性发作和继发 性全身发作。
非阿片类镇痛药
非甾体抗炎药
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通过抑制前列 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E的合成,从 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常用于治疗轻 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痛 等。
VS
曲马多
一种人工合成的非阿片类镇痛药,具有镇 痛、镇静和抗焦虑作用。常用于治疗中至 重度疼痛,如术后疼痛、癌症疼痛等。
辅助镇痛药
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01
孕妇
孕妇在使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时应特别谨慎,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必要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密切监测胎儿发育情况。
02
儿童
儿童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于成人,因此在用药时应根据年龄和体重调
整剂量,并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03
老年人
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较弱,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
详细描述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包括氯丙嗪、奋乃 静、氟哌啶醇等,它们通过阻断中枢 神经系统的多巴胺受体来发挥作用, 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 ,如幻觉、妄想等。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总结词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也称为非传统抗精神病药,是一类较新的药物,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相比,具有更少的副作用 和更好的耐受性。
详细描述
非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包括咪达唑仑、阿普唑仑、地西泮等。这些药物通过调 节神经递质来发挥药效,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特点。
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与药效评价
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与药效评价药物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
其中,许多药物具有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对其药效进行评价的方法。
一、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机制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生,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作用机制。
1. 拮抗剂某些药物通过与神经递质受体结合,阻断神经传递的效应,从而发挥拮抗作用。
例如,抗焦虑药物苯二氮䓬类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GABA-A受体结合,增强GABA的抑制性效应,从而产生镇静和抗焦虑的作用。
2. 激动剂另一类药物可以通过激活神经递质受体,并增强神经传递的效应。
例如,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巴胺激动剂可以通过与多巴胺受体结合,增强多巴胺的兴奋性效应,从而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
3. 拮抗再摄取某些药物可以通过阻断神经递质再摄取的过程,增加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浓度,并增强其效应。
例如,抗抑郁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可以阻断5-羟色胺的再摄取,从而提升5-羟色胺的水平,缓解抑郁症状。
4. 抑制酶活性还有一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特定酶的活性,干扰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降解过程,从而影响神经传递的效应。
例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在神经突触中持续存在,从而增强乙酰胆碱的效应,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
二、药效评价方法对于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药效,需要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以便判断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药效评价方法。
1. 动物行为学评价通过观察药物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如活动性、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等,来评估药物的药效。
常用的动物行为学评价方法包括开放场测试、游泳实验和穿越实验等。
2. 临床疗效评价通过对临床患者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评估药物在患者中的疗效。
常用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单盲试验和双盲试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O-B 抑制药
CNS
P.O.
L-dopa
MAO-B
DA
Metabolism
司来吉兰
DA MAO-A Metabo吉兰 Selegiline
与L-DOPA合用增加疗效 抗氧化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有助于 抑制疾病的进展 可与抗氧化剂维生素E合用
28
COMT 抑制药
②
③
D2R激动剂
可作为首选药物 主要特点为开关反应和运动过多发生率 低(半衰期长) 不良反应类似左旋多巴
32
D2R激动剂
溴隐亭 bromocriptine 培高利特 pergolide
小剂量抑制生长 激素和泌乳素
罗匹尼罗 Ropinirole 普拉克索 Pramipexole 胃肠道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
脑内4条多巴胺递质通路
黑质纹状体(协调运动) 中脑边缘系统与中脑皮质(与情感有关) 结节漏斗(生长激素和泌乳素) 延髓(呕吐化学中枢)
22
左旋多巴 L-dopa
可以穿过脑血屏障( 大约1%) 经脱羧酶催化形成多巴胺 多巴胺可被COMT/MAO降解 对震颤明显者较差 2-3周显效
23
不良反应
①胃肠道反应 ②心血管反应-体位性低血压 ③不自主异常运动/“开关”现象 ④精神障碍
10
Other BZs
艾司唑仑 Estazolam
三唑类
11
NBZs
唑吡坦 Zolpidem
选择性作用于GABAA的BZ1 抗焦虑、抗惊厥和肌松作用很弱 对正常睡眠时相干扰少
12
第16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Anti-epileptic drugs
and
Anti-convulsion drugs
Ethosuximide 乙琥胺 Valproate 丙戊酸钠
地西泮 苯巴比妥
16
抗惊厥药
常见于小儿高热、破伤 风、癫痫发作
地西泮、苯巴比妥、硫 酸镁
拮抗钙离子
17
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
Drugs used in Parkinson’s disease
18
帕金森病
退行性疾病 运动协调障碍,表现为静止
37
AChE 抑制药
多奈哌齐donepezil 利凡斯的明rivastigmine
加兰他敏galantamine
38
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药物
美金刚memantine
可用于中、重度患者 可与胆碱酯酶抑制药合用
39
抗精神失常药
40
第一节 抗精神病药
41
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介绍和机制
1
第15章
镇静催眠药
Sedatives and Hypnotics
2
安定 Diazepam
Benzodiazepine,BZ 苯二氮卓类
3
氨基酸是一种中枢神经递质
抑制性氨基酸(r-氨基丁酸GABA) GABA能够促进氯离子内流,使神经元
超极化而起中枢抑制作用 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
13
癫痫?
过度神经放电 常常是没有任何先兆 反复发作,可影响意识、 肌肉、语言、视觉 药物治疗可减少发作次数、 发作程度和时间
14
癫痫的分类
部分性发作
全身性发作 癫痫持续状态
✓ 强直-痉挛发作 ✓ 失神性发作 ✓ 肌阵挛发作
15
常用的抗癫痫药物
Phenytoin / Dilantin Carbamazepine 卡马西平
33
金刚烷胺 Amantadine
促进多巴胺的释放,拮抗NMDA受体 用药起效快 对强直、震颤有效(疾病早期)
35
苯海索(安坦) Benzhexol
进入中枢的M 胆碱受体阻断剂 可用于疾病早期静止性震颤为主患者 用于药物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 不良反应与阿托品相似
36
第二节 抗老年性痴呆药物
与遗传有关的严重精神疾病 起病于青壮年 妄想、幻觉、思维障碍
42
氯丙嗪 Chlorpromazine
第一个神经安定药物(neuroleptic),
在治疗治疗精神分裂症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也可以治疗躁狂等精神过度亢奋的疾病
43
作用机制
阻断多巴胺受体 阻断α、 M受体作用 阻断5-HT,组胺受体
性震颤、肌肉强直 病变部位在椎体外系 多巴胺神经元缺少,胆碱神
经相对占优势
Huntington disease 亨廷顿舞蹈病
19
药物治疗分类
多巴胺能药物 Dopamine
胆碱阻断药物 Acetylcholine
20
正常大脑
帕金森患者大脑
帕金 森患 者脑 干多 巴胺 能神 经元 大量 缺失
21
4
Antagonist:Absinthe
GABAA 受体的结构模型
5
膜片钳记录GABA激活的单通道Cl-电流
变构调节作用
Allosteric modulation 间接增加GABA的活性
神经递质水解酶抑制剂
增加治疗指数
7
安定的作用机制
苯二氮卓受体的分布
大脑皮质 中脑 边缘系统
脑干
8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抗焦虑
① 缩短入睡时间
镇静催眠
② 深睡、快动眼睡眠时间
抗癫痫和抗惊厥 缩短
肌肉松弛
③ 停药后快动眼睡眠延长
9
不良反应
头晕、嗜睡、乏力等副作用、后遗反应 耐受性;依赖性;反跳反应 呼吸抑制是主要毒性反应,尤其是和
乙醇、吗啡合用 Flumazenil 氟马西尼
Nikethamide 尼可刹米
44
药理作用与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作用(抑制幻觉)
镇吐(化学性) 降低体温
冬眠灵Wintermine
影响自主神经系统 体位性低血压
影响内分泌系统
椎体外系反应
45
椎体外系反应
帕金森综合征 静坐不能 急性肌张力障碍 迟发性运动障碍
46
其它不良反应
24
药物相互作用
维生素B6是脱羧酶的辅酶 与利血平、抗精神病药物不能合用
利血平 Reserpine
耗竭神经递质多巴胺 复方利血平是其与利尿药合用的复合制剂
25
氨基酸脱羧酶抑制药
不能进入中枢,通过抑制外周多巴 胺的形成而明显增加左旋多巴穿过血 脑屏障(效率提高4倍)
Carbidopa 卡比多巴 Benserazide 苄丝肼
左旋多巴可被COMT代谢 左旋多巴的COMT代谢产物竞争性抑制 左旋多巴的穿过血脑屏障
恩他卡朋须与左旋多巴合用 托卡朋可进入中枢抑制多巴胺降解,但
可致严重肝损伤
30
左旋多巴的体内代谢
多巴胺
AADC 左旋多巴 COMT
①
③
代谢产物
血脑屏障
左旋多巴
代谢产物
AADC
代谢产物 MAO-B 多巴胺 COMT 代谢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