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解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答案请赏析忽字
【篇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答案请赏析忽字辛弃疾《西江月》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阅读训练】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
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
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3分) 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4分) 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 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_____、听觉和_____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1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14.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15.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16.“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是溪桥吗?并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篇一:【阅读欣赏+训练】《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其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主题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的所见所闻。
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之情。
赏析词的前两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
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
词的三、四句写的是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
田里的青蛙也不甘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
写出了词人热爱自然的情感。
五、六句则写出词人抬头望空,“七八个星”挂在天边,稀稀落落,原来星星都被乌云遮挡住了。
突然,山前下起小雨,“两三点雨”滴落到了词人身上。
这一来,刚才还闲情逸致的词人不禁有些着急了。
他加快了脚步,赶着寻找避雨之所。
12最后两句词写词人从山岭小路转过弯,过了一座溪桥,就在土地庙旁的树林外,一座茅屋突然出现在词人眼前。
他细细一看,竟然就是从前落过脚的那家小店!题库1、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答案:夏夜闲适(淡泊、喜悦、欣喜、怡然自得)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答案:蝉鸣、鹊啼、蛙叫、人声。
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3、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案: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宋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创作背景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这首词即是其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赏析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
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附答案 (3)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①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②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③边,路转溪桥忽见④。
【注释】①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
②别枝:横斜的树枝。
③社林:社庙丛林。
社,社庙,土地庙。
④见:同“现”,显现,出现。
1.【题目解读】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__,词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分析】在本词中,词人调动了多种感官来捕捉景物特征。
请各举一例,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3.【画面感知】下列哪一幅图景是词中没有描绘的?()A.明月惊鹊图B.夏夜蝉鸣图C.疏星夜雨图D.仲秋暮雨图4.【词句理解】下面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两句词写出了人们在稻花的香气中谈论丰收的情景。
B.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深切同情。
C.从“稻花”“蛙声”这些意象中,我们能体会到词人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与民同乐的欢欣。
乡村素描[俄]屠格涅夫六月的最后一天。
周围一望无垠的俄罗斯啊——我的故乡。
整个天空染满均匀的蓝色;天上只有一片云彩——不知它是在飘浮呢,还是在消散。
没有风,天气晴和……空气呢——像刚刚挤出的牛奶那样新鲜!云雀在高声鸣叫;鼓胸鸽在咕咕低语;燕子在静悄悄地飞掠;马儿有的在打着响鼻,有的在嚼草;狗儿没有发出吠声,站在一旁温驯地摇着尾巴。
一条深深的,但缓缓倾斜的沟壑(hè),两边长着好几行爆竹柳,枝叶婆娑(suō),下边的树干却已龟(jūn)裂了。
一条小溪顺着沟壑流去;透过碧清的涟漪(lián yī),溪底的小石仿佛在颤动。
远处,在天空和大地尽头的边缘上,闪现着一条大河的碧流。
沿着沟壑——一边是整齐的小粮仓,门儿紧闭着的小贮(zhù)藏室;另一边是五六间木板屋顶的松木小农舍。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阅读练习及答案(含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阅读练习及答案(含赏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题目是“遣兴”,从字面上来看,本词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其实不然。
B. “要愁那得功夫”的意思是“现在哪有工夫发愁啊”,直抒胸臆,表达情感。
C.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两句是词人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
D. 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风格独特。
15. 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 B【解析】B项,“直抒胸臆”说法错误,此处不是“直抒胸臆”,而是运用“反语”。
故选B。
15.词中通过描写醉态十足、醉话连连、暂且贪得醉中欢乐的醉者情态,塑造了一个借酒浇愁,醉中隐含着太多的悲愤、痛苦、无奈、满腹牢骚、壮志难酬而又倔强的形象。
西江月·遣兴宋代: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译文及注释译文喝醉酒我暂且尽情欢笑,哪有工夫整日发愁?近来我才觉得古人的书本,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昨夜我醉倒在松树旁,问松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心松枝摆动是要来搀扶于我,连忙用手一推说:“去!”注释西江月: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
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上下片字句作法相同。
遣兴:遣发意兴,抒写意兴。
那:同“哪”。
我醉何如:我醉成什么样子。
创作背景这首词应当作于庆元年间(1195年—1201年2月5日)辛弃疾闲居瓢泉期间。
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赏析辛弃疾《西江月》赏析西江月是一个著名的词牌名,以这个词牌名写词的诗人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有辛弃疾。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辛弃疾《西江月》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这首词题目是“遣兴”。
从词的字面看,好象是抒写悠闲的心情。
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
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
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出自《孟子》。
《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
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
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
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
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
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
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
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
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
”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
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
“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
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
这四句不仅写出维妙维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
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
辛弃疾《西江月_明月别枝惊鹊》阅读附答案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阅读附答案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稻花香里说熟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路转溪桥忽见”词句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流露出词人当时怎么的心情?(1分)
▲(2)请你开展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的夏夜景象。
(2分)
▲
参考答案:
(1)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邻近旧屋的欢欣(欣喜),又表达了他因为沉醉在稻花香中以致忘了路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1分,紧扣“欢欣(欣喜)”“入迷”,意对便可)(2)示例:夜半里,明月爬上山头,洁白的月光掠过树梢,惊飞了树枝上栖息的山鹊,它们惶惶地在林子上空盘旋;一阵阵清风徐徐吹来,幽静的原野里传来响亮动听的蝉鸣声。
(2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表达正确流畅 1分)。
22.“明月别枝惊鹊”中的“惊”字写得好,请扼要赏析。
(2分)
答:▲
2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参考答案:
22.(2分)明亮的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1分)似写动而实写静,采取了“以动衬静”的法子,营建了夏夜幽静、恬静的氛围。
(1分)
23.(2分)抒发了作者怡然自得、恬澹萧洒之情。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训练附答案-古诗-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训练附答案-古诗-赏析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
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
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3分)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4分)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_____、听觉和_____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1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14.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15.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16.“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是溪桥吗?并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
17.上阕写____景物,通过明月、____、_____、____、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
18.词的前两句是由人的_____感知的,而第三、四句是由人的____感知的。
19.这首词,上阕写农村夏夜,月白风清,阵阵稻香,处处蛙声,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
下阕写________。
中考文言文试题——辛弃疾《西江月》(1)
中考文言文试题——辛弃疾《西江月》(1)
[题目]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 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 “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 “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而是说
“鹊”“蝉”“惊”“鸣”。
D. “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 词中以“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 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题解]
第1题。
考查对词的解说辨正。
答案: C
第2题。
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答案: 七八个星或:七八个星天外
第3题。
考查对词意的理解。
答案: 丰收景象。
【高中古诗词阅读】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阅读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阅读答案【高中古诗词阅读】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阅读答案西江的月亮很快乐。
辛弃疾喝醉了,贪笑。
我们得担心时间。
最近,我开始觉得古籍上什么都没有。
昨晚,宋边喝醉了,问宋边我喝得多醉。
我只是怀疑,如果你放纵了,你是否应该帮助我。
用你的手把我推开,然后说走。
注:辛弃疾多次被弹劾,并被给予西江一个月的刑期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晚,宋边喝醉了,问宋边我喝得多醉。
我只是怀疑,如果你放纵了,你是否应该帮助我。
用你的手把我推开,然后说走。
注:辛弃疾中屡遭谗劾,赋闲20。
(1)整篇文章围绕哪个词组织内容?请简要分析。
(4分)答复:。
(2)“最近,我开始意识到古籍认为没有什么是对的。
"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钟)答:答复:(1))醉。
(1(分钟)上片写““喝醉了”的原因:借酒浇因现实而带来的愁。
下片描写醉态,表现醉性、醉情。
““喝得烂醉”、““问歌”、““我很想帮忙”、“放开,说“走”,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出词人可掬的醉后情形和倔强性格。
(3(分钟)——回答醉酒、醉酒和醉酒的三种含义。
一点分析就意味着满分。
2从表面上看,这意味着相信古书没有好处。
事实上,这意味着有很多古籍。
”至理名言”但现在它不起作用了。
现实并不令人满意。
(2分)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愤激不满之情。
(2积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题及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题及答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题及答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作于作者贬官闲居江西之时,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以下是小编这里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2、“稻花香里说丰年”是谁在说?这是什么写法?有何妙处?3、“路转溪头忽见”是什么景象?(用词中一句调整语序后回答)“忽”字是哪类词?有什么表达效果?4、后两句对全词起了什么作用?5、“惊鹊”“鸣蝉”“蛙声”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夏夜风光?反映了夜行人什么心情?参考答案:1、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从“清风半夜鸣蝉”看出来。
2、是青蛙在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农庄特点。
3、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4、写出作者的心理状况。
5、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阅读答案(二)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阅读答案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阅读答案
西江月·遣兴①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①这首词大约为辛弃疾后期闲居瓢泉时所作。
(1)请分析第一句中“且”字的作用。
(2分)
(2)第二句说“要愁那得功夫”是属于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吗?联系作者的情况,结合全词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分)
(3)简析这首词的下阕,说说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4分)
参考答案:整理
12.(1)一个“且”字,写出了作者“借酒浇愁”的悲哀,词人无法排遣内心的忧愁苦闷,想“姑且”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
(2分)
(2)不是直抒胸臆。
说“没有工夫愁”实际上是因为“愁”太多、太深重,无法排遣,词人一生立志报国,渴望亲上前线杀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可是这志向一
直无法实现。
所以,用反语的形式把自己内心极度的激愤、忧愁表现出来。
(3分)
(3)下阕写自己酒后醉态。
交待了时间、地点;“问松”、“疑松”、“推松”、“斥松”的过程写得
逼真传神,惟妙惟肖。
这首词的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
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现了作者晚年清丽淡雅
的风格(言之有理即可)。
(4分)。
西江月阅读答案15篇
西江月阅读答案15篇西江月阅读答案15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江月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江月阅读答案1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
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
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注:①写此词时临安失陷②刘辰翁:别号须溪,南宋庐陵人③狂:七夕狂欢1.词人描绘了七夕节怎样的情景?这样写的用意何在?(5分)2.下阕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写七夕的狂欢的情景。
七夕的夜晚,孩子们都在试穿新装,他们不分男女,仍是狂欢如旧,好像这里是人间天上似的。
2.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虚是梦境:表面上写梦境,写天上的的银河,实际上是写人间的风浪梦寐中仿佛我跨在海底枯桑之上,它似乎又变成了桑田。
沧海桑田是说人世间的变化。
江山易主,这不是桑田之变。
实是天凉心凉,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已经使我愁苦的两鬓如霜。
以虚写实,虚实相生,表达了作者经历了亡国之恨的巨大创痛。
赏析《西江月新秋写兴》是南宋词人刘辰翁的作品。
词是作者借七夕来抒发自己寄寓故国之思。
上片侧重写七夕儿女幸福欢快景象。
下片侧重直抒词人的感受。
这首词是作者借七夕来抒发自己寄寓故国之思。
上片侧重写七夕儿女幸福欢快景象。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二句紧扣新秋,分写天上与人间七夕情景。
低昂,是起伏升降的意思。
上句说天上日落月升、斗转星移等天象变化,依然像从前一样。
似旧二字,意在言外,暗示人间却与自然界的景象不同,发生了巨大变化。
暗逗结尾两句。
下句说人间儿女也象从前一样,狂欢欢度七夕。
成狂即包似旧之意,言外有无限感慨。
在词人看来,经历过人间沧桑巨变的人们,新秋七夕,本应深怀黍离之悲,但今天人们竟依旧狂欢。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4篇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4篇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4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①辛弃疾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
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②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
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③?【注】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
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
③则甚:做什么。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有何作用?(4分)2.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4分)参考答案1.词的上阕描写了壁立千仞、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的景色。
表达了对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喜爱;②为下阕的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作铺垫。
2.“休说鲈鱼堪脍”是为了表达词人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1分)本词说“别浦鱼肥堪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1分)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
(2分)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阅读练习】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
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
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阅读题之西江月理解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阅读题之西江月理解
【—阅读题之西江月理解】,辛弃疾写了好几首农村词,这首《西江月》是比较突出的一首。
它通过对自然界风光的描写,来表现农村的生活和心情的。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本阕词是在说明( )
A.少小离家老大归的心境
B.清风半夜不成眠,感时悲国的情怀
C.夜行的闲适,及抒写乡村恬静的风光
D.农村的繁忙,及乡村热闹的生活景象
2.细读这阕词后,可以看出( )
A.鸣蝉、蛙声是代表春天的特点
B.上半阕多从听觉描述,下半阕则写视觉效果。
C.“两三点雨山前”是写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境。
D.最后两句是作者想像之境,属虚写。
总结:无知之物尚且如此,曾经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在丰收在望时的兴奋心情,更是可想而知了。
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比正面写丰收,要生动、深刻得多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解析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评析]: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
首联:采用了互文修辞,指明亮的月 光,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
颔联: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 而是一片蛙声,青蛙叫的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 之中,于是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而欢唱了。
也表现了对农村的热爱。
尾联: 正常语序为:“路转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 1、下面是辛弃疾《西江月》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 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 “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 而是一片蛙声, 这种側面烘托极为动人。
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側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 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C、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等两句,描写了一场骤雨即将 瓢泼而下的气象,也隐寓词人退隐生活中内心的不宁静。
D、“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倒装句式的句子 。
见,通“现”。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的意思是,道路转过 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2、 ①上阙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 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 、微雨等。
②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清新活泼,表现了作 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 解析 ]相关文章:
1/5
2/5
3/5
4/5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