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说》_教案教学设计
《问说》教案3
【附录】师说(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问说说课稿
问说说课稿《问说》属于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
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在本单元的所在位置及教学目的第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前两课讲读课文《劝学》和《师说》都是论*学习的,是讲读课文,这篇是课内自读课文。
《问说》和《师说》的体裁都是“说”。
学习这几篇课文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端正学习态度。
特别是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勤学好问有积极的意义。
在写作方法上这几课都有比喻论*和对比论*方法,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这篇的重点是掌握正反论*、比喻论*,掌握若干活用词。
这一篇古文虽说写于晚清,但是桐城派古多艰深,篇幅长,生字多。
因此,要求学生加强预习,在课前掌握生字生词。
二、说教法既然是自读课文,可以从知识迁移方面考虑,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内自学。
教师在指导时,仍要重视诵读,使学生读出语感,和《劝学》、《师说》加以比较,进一步掌握比喻论*和对比论*方法。
具体做法如下朗读法??粗知课文了解内容。
讨论法??深入理解掌握意义比较法??区分异同认识特点练习法??实践归纳掌握字词三、说学法学生学习这一课,遇到的典故多,对此通读,知其大意即可应结合实际理解问与学的关系,重在诵读,归纳比较。
配以练习,突破难点。
除了掌握比喻论*和对比论*方法,还应对常用字文言实词进行归纳整理。
四、说教学程序1、布置预习,朗读课文。
结合预习提示和注解,粗知课文大意。
划分段落层次,找出论点论据。
2、导入新课,由《师说》从师而问引入《问说》由劝学即劝问引入《问说》,并指明《师说》《问说》同属“说”,一种议论文体裁。
3、引导学生归纳内容要点。
第一段的内容要点是“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是推论。
第二段论*“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破其疑”“求一得”“资切磋”这三个作用概括出“好问则裕”。
第三段古人“虚中不断完善”“三代以下有学无问”第四段今人不好问的原因表现和危害,“为害于心术者大”。
2016-2017学年[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上)《问说》课件(44张PPT)
【清】刘开
学习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刘开和“说”这一文体特点; (2)掌握文中“君子、无以、致、达、奚、 焉、资、切磋、问难、审、不屑、狎、然则” 等文言字词。
2.过程和方法: (1)和学生通过对课文下面给出的语句和注 释的比较,培养他们文言文翻译过程中,适 当增补字词的习惯; (2)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整句的句 式特点,感受全文整散结合的句式特点。 3.情感和态度: 引导学生树立好学求问的学习观念,鼓励学生 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勤问善问。
7.句式解析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判断句)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判断句) 贤于已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 也(判断句) 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介词结构后置) 未之多见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事之至难解者(定语后置) 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介词 宾语“之”前置)
8.固定结构解说 “唯……是……”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中“唯进修是急”是 “唯急进修”的倒装句式。“是”是助词, 借助它把意动词“急”的宾语“进修”提到 了前面,构成固定句式:“唯……是……。” 解释这类句式时,一定要调整顺序──把“是” 去掉,把宾语再“还原”到动词后面。这一 固定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仍大量保存。如:唯 你是问,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第二部分:本论。第二──六段从正反两方面详 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第二段先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 不择人,问必有得。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 说明三种问的人(贤于已者,不如已者,等 于已者)都有收获;②引儒家经典和大师的 话,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证明“问”是进 德修业的重要条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深 刻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请大家一起齐读全文。结合课前预习, 说一说文中语句理解上的疑惑。
九年级语文上册《问说》教案 上教版
“以”,介词,凭借的意思。“知”通“智”,“苟”,苟且,不严肃。“诚”实在。“弘”意为大。全句译为:舜帝凭着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④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3.理解文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说,以及它们对突出文章中心所起的作用。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刍荛(荛,音ráo,打柴)
臆度(度,音duó,猜测)
问难(难,音nànhì,通智)
几于古时(几,音jī,,接近)
强以为知(强,音qiǎng,硬要)
②通假字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九年级语文上册《问说》教案上教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
【目的要求】
1.掌握、积累“行、广、识、达、知、失”六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实虚词。
2.借鉴古代学者关于“问”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
“自用”指前句“师心自用”即自以为是。“其小者”的“其”是那的意思,“小者”即小的方面。“谨护其失”的“其”为代词自己的。“下”名词用作动词。“蹈”,实行。全句译为: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介词宾语“之”前置)
固定结构解说
《问说》教学实录
( 开 《问说 》, , 沪 教 版 《 文 》 年 级 刘 略 见 语 八
者说是 基本论 点 的延伸 性论 点 。 明 白了“ 必 下 册 。 ) 在 学
囝 ~
河北省 唐 山四十九中学 王玉静
师 : 们 已 经 完 成 了 文 言 文 的 疏 通 , 面 进 向 比 自 己逊 一 些 的 人 去 问 , 各 有 长 , 可 以 就 我 下 人 就
师 : 们 明 白 了论 点 “ 什 么 ” 接下 来 , 我 是 , 作
虚 , 因 为 好 学 之 心 不 坚定 , 诚 恳 。 学 不 是 古 者 要 用 充 足 的理 由来 论 证 观 点 的正 确 。 作 用 , 是 不 看 圣 贤 的 学 , 不 是 古 圣 贤的 好 , 能 问就 是 必 然 也 就 是 讲 清 这 个 主 张 x 人 们 的 工 作 、 习 、 活 好 不 - , t 学 生
但 是 , 其 覆 辙 的 人 却 是 十 之 八 九 。 是 很 严 重 蹈 这
的 。
生 :“ 学 无 以 质 疑 , 问 无 以 广 识 。 好 学 非 非 而 不 勤 问 , 真 能 好 学 者 也 。 ” 是 对 论 点 内涵 非 这 师 :对 论 点 内 涵 进 行 解 释 以及 交 代 写 作 背
怎 样 理 解 这 个 问题 呢 ? 是 离不 开 问的 。 学 不 说 , 找 回 失 掉 本 性 的 心 , 依 靠 学 且 继 之 以 问 要 须 学 , 识 短 难 以 产 生 “ 德 性 ” 一 主 张 时 , 见 不 思 子 尊 这 广 阔的视域 。好 学 而不 勤于 问 ,不是 真正 的好 也是 强调要 通过 好 问来 达到 , 且 先 于学 。 问 学。
服 的 人 , 有 可 疑 问的 事 , 就 是 典 型 的 自以 为 要 “ 必 好 问 ” 没 这 学 。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高中各科目的学习对同学们提高综合成绩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精品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希望同学们学业有成!一、说教材1、教材在本单元的所在位置及教学目的第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前两课讲读课文《劝学》和《师说》都是论证学习的,是讲读课文,这篇是课内自读课文。
《问说》和《师说》的体裁都是“说”。
学习这几篇课文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特别是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勤学好问有积极的意义。
在写作方法上这几课都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这篇的重点是掌握正反论证、比喻论证,掌握若干活用词。
这一篇古文虽说写于晚清,但是桐城派古多艰深,篇幅长,生字多。
因此,要求学生加强预习,在课前掌握生字生词。
二、说教法既然是自读课文,可以从知识迁移方面考虑,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内自学。
教师在指导时,仍要重视诵读,使学生读出语感,和《劝学》、《师说》加以比较,进一步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
具体做法如下朗读法――粗知课文了解内容。
讨论法――深入理解掌握意义比较法――区分异同认识特点练习法――实践归纳掌握字词三、说学法学生学习这一课,遇到的典故多,对此通读,知其大意即可应结合实际理解问与学的关系,重在诵读,归纳比较。
配以练习,突破难点。
除了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还应对常用字文言实词进行归纳整理。
四、说教学程序:1、布置预习,朗读课文。
结合预习提示和注解,粗知课文大意。
划分段落层次,找出论点论据。
2、导入新课,由《师说》从师而问引入《问说》由劝学即劝问引入《问说》,并指明《师说》《问说》同属“说”,一种议论文体裁。
3、引导学生归纳内容要点。
第一段的内容要点是“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是推论。
第二段论证“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
《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说课稿】《问说》是高中语文必选教材《课标人教版》中的一篇重要散文,由卧底作家钱钟书所写。
本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探索。
它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问说》,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材分析《问说》是一篇代表性的散文,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一系列哲学问题,并以之为基础,启发读者对真理、道德、生存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文章风格简练明快,特点鲜明,语言幽默风趣,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内容难度适中,适合高二学生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哲学思辨和人生探寻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掌握相关词汇的意义和用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哲学问题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品格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掌握文章的基本内涵;2.分析文章的独特写作方式和形式;3.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二)教学难点1.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词汇的含义和用法;2.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人生和世界的一些重要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通过导入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说出一些哲学的问题,如: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道德?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何重要性?2.师生共同讨论: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提高他们对哲学问题的兴趣。
(二)课文学习1.阅读课文并解读生词:通过逐段解读,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基本思想。
2.结合课文阅读,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如:作者在文章中通过问答的方式探讨哲学问题,你觉得这种方式给你的阅读带来了何种感受?从这篇文章中,你能感受到哪些人生智慧和哲理?3.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并做一些练习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对于具体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初中初二语文上册《问说》教案、教学设计
b.与同学进行一次关于“问”的辩论,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3.实践作业:
a.在生活中运用所学,主动向他人提问,学会倾听和思考,提高沟通能力。
b.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发现并提出问题,锻炼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
4.预习作业:
a.预习下一课的内容,提前查阅生词,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a.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提前查阅生僻字词,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b.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动画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降低学习难度。
c.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课文的深层哲理。
d.创设互动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课堂实效。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与“问”相关的图片,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庄子与惠子的“鱼乐”辩论等,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冲击中感受到“问”的魅力。
3.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贾谊的生平事迹,以及《问说》的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课文进行逐句解析,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1.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强调文言文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分享学习心得。
3.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最新整理初二上册语文《问说》教案设计
最新整理初二上册语文《问说》教案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几个文言实词;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理解文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说的作用;了解意动用法。
3.借鉴古人关于“问”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增强“勤学好问”的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对“学必好问”主张的理解把握。
2.难点:“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
课文提示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
清代桐城(现在安徽省桐城县)人。
十四岁时,拿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
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古文作法,后来成为桐城派有名作家之一。
他的古文与方东树、梅曾亮等齐名,诗和骈体文也很好。
正音正字①臆度(duó,猜测) ②问难(nàn,驳诘)③几于古时(jī,接近) ④强以为知(qiǎng,硬要)判断句式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初学课文1.朗读课文。
2.本文课题《问说》是什么意思?能否从中看出本文的文体?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首句是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
)课文简析本文的语言风格古朴。
在句式运用上,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
高二语文说课稿《问说》
高二语文说课稿《问说》一、说教材1、教材在本单元的所在位置及教学目的这个故事很精彩,请大家分小组学习,组内同学一起合作分角色读课文,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画下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每个小孩都喜欢听童话故事,看童话书,根据这一特点,我出示了色彩鲜艳的图画数字,创设童话情境,目的在于引发孩子的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环境。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
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第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前两课讲读课文《劝学》和《师说》都是论证学习的,是讲读课文,这篇文章是课内自读课文。
《问说》和《师说》的体裁都是“说”。
学习这几篇课文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特别是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勤学好问有积极的意义。
在写作方法上这几课都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掌握正反论证、比喻论证,掌握若干活用词。
这一篇古文虽说写于晚清,但是桐城派古文章多艰深,篇幅长,生字多。
因此,要求学生加强预习,在课前掌握生字生词。
二、说教法由剪纸的体验,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梯形的定义,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梯形的相关概念。
强调:上下底的区分是根据长度,而不是根据其位置。
既然是自读课文,可以从知识迁移方面考虑,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内自学。
教师在指导时,仍要重视诵读,使学生读出语感,和《劝学》、《师说》加以比较,进一步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
具体做法如下朗读法DD粗知课文了解内容。
讨论法DD深入理解掌握意义比较法DD区分异同认识特点练习法DD实践归纳掌握字词三、说学法情景表演法:活动导入部分既要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又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小兔出门摔倒这一情节,并通过情景表演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
问说
第二四课《问说》(1课时)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知 识 与 技 能识记 理解 分析 综合 评鉴 应用字词 无以 致 广识 达 奚 焉 就 正 难 审狎√句 "君子之学必好问"(论点) √段"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 篇 教学重点: 理解“勤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和排比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
认识文言文一词多义和词性变化的现象。
√修辞 排比、对比等 √ √ √语法 一词多义及词性变化 √写作 √ √文学常识刘开,清代桐城派著名作家。
√其他 流畅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讲解文意理解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中作者的“学必好问”的深入理解,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反思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教学流程情景导入 圈画词语 感知文本 交流讨论 课内检测 检查预习 总结学习导航1、情景导入孔子在谈到学习方法的时候强调了“学”与“思”结合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学习刘开的《问说》,了解“学”与“问”结合的重要性,对于我们的学习会起到促进作用,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和勇于发“问”。
2、检查预习疏通文意3、感知文本第一段:学生细读,找出本文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
反面论述,突出强调问的重要性。
第二段:从正面论述问的重要性。
运用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和论证力量。
第三段:批判世人有学无问的错误态度。
学生讨论,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学习态度?教师总结:学习态度对学习非常重要,孔子曾强调要“不耻下问”。
学习方法对学习更重要,“勤问”出学问。
所以,同学们要发扬“勤问”的优点,改正“耻问”的不足,学习就一定会取得进步。
第四段:指明对待问的正确态度应是不论贵贱、贤肖、老幼。
进一步论述问的重要性。
4、圈画词语理清全文论述顺序。
5、交流讨论问题1:本文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文主要运用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论述问的重要性,第三段批判有学无问的错误态度,第四段指明对待问的正确态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问说》教学设计 沪教版
《问说》【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几个文言实词;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理解文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说的作用;了解意动用法。
3.借鉴古人关于“问”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增强“勤学好问”的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对“学必好问”主张的理解把握。
2.难点:“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
【课文提示】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
清代桐城(现在安徽省桐城县)人。
十四岁时,拿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
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古文作法,后来成为桐城派有名作家之一。
他的古文与方东树、梅曾亮等齐名,诗和骈体文也很好。
【正音正字】①臆度(duó,猜测)②问难(nàn,驳诘)③几于古时(jī ,接近)④强以为知(qiǎng,硬要)【判断句式】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初学课文】1.朗读课文。
2.本文课题《问说》是什么意思?能否从中看出本文的文体?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首句是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
)【课文简析】本文的语言风格古朴。
在句式运用上,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
在散句中穿插相当多的排偶句。
原文有7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课文节选了原文的第1段和第2、4、7段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引论。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奋。
第二部分(第2-6段):本论。
从正反两方面详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第2段,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
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说明不管问什么人都会有收获。
②引儒家经典和的话,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证明“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深刻阐明中心论点。
7、问 说
7.问说教学目标:1.能在语言环境中读准“问、会、说、儿”四个生字的读音;认识笔画“撇”和“捺”。
2.能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朗读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练习字字过目读句子。
教学重点:1.读准“问、会、说、儿”四个生字的读音。
2.认识笔画“撇”和“捺”。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之前的课程我们学习了句子:我们在操场上玩。
我们学会了“谁在哪里干什么。
”2.出示上课情景图:小朋友看,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要求学生完整回答句子。
)二、新授1.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问、说”。
师范读,指名读,开双轨火车读。
2.请同学们观察“问、说”,回答两个字有何相似之处?3.听老师读课文,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填空。
(老师问:“______”。
小明说:“______”。
)指名回答。
(1)师生分角色朗读句子。
师带读句子。
(指导学生读好问句的语气。
)(2)男女生呼唤角色朗读。
(3)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
4.师带领学生读句子。
在句子中圈出所有生词。
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
5.引出生字“会”。
(1)(出示“会”字。
)认识笔画“撇”、“捺”。
(师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2)(媒体演示:笔画“撇”“捺”的书写)学生跟着媒体书空。
(3)指名书空,集体书空。
(4)问问同学有何方法可以记住“会”字。
(5)小组对话:你会_____吗?我会______。
同桌之间相互对话,指名表演。
6.教授“儿”字。
三、听读儿歌、巩固生词1.让学生猜谜语。
2.引出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
全班跟老师读儿歌。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3.出示两只青蛙的图片。
照样子编儿歌。
两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4.叫号游戏。
四、总结1.总结文中的生字和句子。
第17课《问说》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初三上)doc初中语文
第17课《问说》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初三上)doc初中语文[标题] «咨询讲»[关键词] 文言文/教案[内容]【目的要求】1.把握、积存〝行、广、识、达、知、失〞六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实虚词。
2.借鉴古代学者关于〝咨询〞的论述,培养虚心好咨询的良好学风。
3.明白得文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讲,以及它们对突出文章中心所起的作用。
【文言基础知识】1.字词解析①注意释义刍荛〔荛,音ráo,打柴〕臆度〔度,音duó,推测〕咨询难〔难,音nàn,驳诘〕迩言〔迩,音ěr,近〕大知〔知,音zhì,通智〕几于古时〔几,音jī,,接近〕强以为知〔强,音qiǎng,硬要〕②通假字以大知而察及迩言〔知通智,聪慧〕③词性活用A.形容词用作名词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大的〔原那么、纲领、总体〕]咨询之人以穷其短〔短处〕以多咨询于寡〔多,道德高知识多。
寡,道德低知识少〕B.意动用法此唯师心自用耳〔以……为师〕夫子贤之〔以……为贤〕是已而非人〔以……为是〕C使动用法求一屈已焉而不可得〔使……屈〕一词多义[行]A名词〔xíng〕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行动«劝学»〕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出师表»〕〝兵车行〞〔乐府歌曲体裁之一〕B名词〔háng〕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路«诗经•周南•卷耳»〕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陈涉世家»〕C动词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实行,执行«赤壁之战»〕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走,行走«刻舟求剑»〕D副词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将要«赤壁之战»〕[广]A名词guàng其君之戎,分为二广〔春秋楚国兵制兵车十五辆为一广«左传•宣公十二年»〕前有平地,轮广十丈〔横飞,东西距离为广«庐山草堂记»白居易〕B形容词君子贫穷而志广〔大,公大«荀子•修身»〕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宽敞«言兵事疏»晁错〕C动词非咨询无以广识〔扩大,本课〕为赋以自广〔宽慰«史记•贾谊列传»〕[识]A动词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认识,明白、能辨识,本课〕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石钟山记»〕B名词非学无以致,非咨询无以广识〔知识,本课〕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仿佛〔标志«王忠肃公翱事»〕⑤古今异义孟子论〝求放心〞〔古:放纵散漫的心。
2024年《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
2024年《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问说》是2024年高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该课文主要讲述了古代文化中问题的表达和回答方式。
通过接受和学习古人的智慧,培养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下面是一份关于2024年《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古代文化中的问题表达和回答方式,学习古人的智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合理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教学重点:1. 掌握古代问题的表达方式和回答方式。
2. 培养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艺术。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古代智慧解答问题。
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问说》的相关素材、问题和例子。
2. 教学用具:笔、纸、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告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兴趣。
3. 引用一位名人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让学生思考问题才会有答案。
二、新课呈现(10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问说》的课文段落和问题。
2. 教师解读并讲述古代文化中问题的表达方式,例如借助谚语、寓言、比喻等手法。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代问题中的智慧和哲理。
三、深入学习(2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问题和回答方式。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给定的问题,学生可以自由提问和回答,通过互动交流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延伸拓展(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其他古代文化中的问题和回答,深化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自选一段古代文化中的问题,再分组进行回答,并展示给全班讨论。
《问说》(通用3篇)
《问说》(通用3篇)《问说》篇1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几个文言实词;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理解文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说的作用;了解意动用法。
3.借鉴古人关于“问”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增强“勤学好问”的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对“学必好问”主张的理解把握。
2.难点:“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
【课文提示】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
清代桐城(现在安徽省桐城县)人。
十四岁时,拿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
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古文作法,后来成为桐城派有名作家之一。
他的古文与方东树、梅曾亮等齐名,诗和骈体文也很好。
【正音正字】①臆度(duó,猜测)②问难(nàn,驳诘)③几于古时(jī ,接近)④强以为知(qiǎng,硬要)【判断句式】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初学课文】1.朗读课文。
2.本文课题《问说》是什么意思?能否从中看出本文的文体?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首句是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
)【课文简析】本文的语言风格古朴。
在句式运用上,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
在散句中穿插相当多的排偶句。
原文有7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课文节选了原文的第1段和第2、4、7段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引论。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奋。
第二部分(第2-6段):本论。
从正反两方面详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第2段,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
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说明不管问什么人都会有收获。
问说沪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问说沪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为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问说沪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问说》教案【目的要求】1.掌握、积累“行、广、识、达、知、失”六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实虚词。
2.借鉴古代学者关于“问”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
3.理解文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说,以及它们对突出文章中心所起的作用。
【文言基础知识】1.字词解析①注意释义刍荛(荛,音ráo,打柴)臆度(度,音duó,猜测)问难(难,音nàn,驳诘)迩言(迩,音ěr,近)大知(知,音zhì,通智)几于古时(几,音jī,,接近)强以为知(强,音qiǎng,硬要)②通假字以大知而察及迩言(知通智,智慧)③词性活用A.形容词用作名词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大的(原则、纲领、总体)]问之人以穷其短(短处)以多问于寡(多,道德高知识多。
寡,道德低知识少)B.意动用法此唯师心自用耳(以……为师)夫子贤之(以……为贤)是已而非人(以……为是)C使动用法求一屈已焉而不可得(使……屈)一词多义[行]A名词(xíng)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动《劝学》)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出师表》)“兵车行”(乐府歌曲体裁之一)B名词(háng)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路《诗经•周南•卷耳》)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陈涉世家》)C动词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实行,执行《赤壁之战》)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走,行走《刻舟求剑》)D副词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将要《赤壁之战》)[广]A名词guàng其君之戎,分为二广(春秋楚国兵制兵车十五辆为一广《左传•宣公十二年》)前有平地,轮广十丈(横飞,东西距离为广《庐山草堂记》白居易) B形容词君子贫穷而志广(大,公大《荀子•修身》)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宽阔《言兵事疏》晁错)C动词非问无以广识(扩大,本课)为赋以自广(宽慰《史记•贾谊列传》)[识]A动词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认识,知道、能辨识,本课)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石钟山记》)B名词非学无以致,非问无以广识(知识,本课)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标志《王忠肃公翱事》)⑤古今异义孟子论“求放心”(古:放纵散漫的心。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问说》教学设计 上海五四制版
17《问说》[标题] 《问说》[关键词] 文言文/教案[内容]【目的要求】1.掌握、积累“行、广、识、达、知、失”六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实虚词。
2.借鉴古代学者关于“问”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
3.理解文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说,以及它们对突出文章中心所起的作用。
【文言基础知识】1.字词解析①注意释义刍荛(荛,音ráo,打柴)臆度(度,音duó,猜测)问难(难,音nàn,驳诘)迩言(迩,音ěr,近)大知(知,音zhì,通智)几于古时(几,音jī,,接近)强以为知(强,音qiǎng,硬要)②通假字以大知而察及迩言(知通智,智慧)③词性活用A.形容词用作名词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大的(原则、纲领、总体)]问之人以穷其短(短处)以多问于寡(多,道德高知识多。
寡,道德低知识少)B.意动用法此唯师心自用耳(以……为师)夫子贤之(以……为贤)是已而非人(以……为是)C使动用法求一屈已焉而不可得(使……屈)一词多义[行]A名词(xíng)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动《劝学》)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出师表》)“兵车行”(乐府歌曲体裁之一)B名词(háng)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路《诗经•周南•卷耳》)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陈涉世家》)C动词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实行,执行《赤壁之战》)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走,行走《刻舟求剑》)D副词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将要《赤壁之战》)[广]A名词guàng其君之戎,分为二广(春秋楚国兵制兵车十五辆为一广《左传•宣公十二年》)前有平地,轮广十丈(横飞,东西距离为广《庐山草堂记》白居易)B形容词君子贫穷而志广(大,公大《荀子•修身》)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宽阔《言兵事疏》晁错)C动词非问无以广识(扩大,本课)为赋以自广(宽慰《史记•贾谊列传》)[识]A动词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认识,知道、能辨识,本课)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石钟山记》)B名词非学无以致,非问无以广识(知识,本课)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标志《王忠肃公翱事》)⑤古今异义孟子论“求放心”(古:放纵散漫的心。
问说 优秀教案
问说【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行、知、识、是、非、度、强、广、致、达”等文言常用实词和“于、以、之、而”等文言虚词。
2.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加注法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强化朗读感知的习惯。
3.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说理层次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把握中心论点。
4.借鉴古代学者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运用文言文加注法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难点: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说理层次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导入新课提问:学习《孔孟论学》时,我们了解了学习的两种方法,还记得是哪两条吗?明确:学习不仅要善于思考,还需要勤问。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刘开的作品——《问说》,看看作者对“问”发表了自己怎样的见解?1.学与思应该结合;学与问应该结合,做到不耻下问。
利用已学知识来引入新课,既可以对过去知识有所巩固,更可以使学生推知本文主要内容或论题,更快切入正题,抓住关键。
散读课文自主解决读音、句读散读课文,利用资料工具书读准字音,正确停顿,小组交流学生范读,教师点评指导。
(关注易错字音及句型。
如臆度(yìduó)切磋(qiēcuō)几(jī)强(qiǎng)难(nàn)狎(xiá))学生查找资料,相互交流,读准字音及停顿重音。
学生展示自读效果,其他学生共同评价纠错。
对具有很强语言气势的议论文通过朗读先感受语言特色,并把握整体大意。
在师生共同合作讨论中调动学生已有积累,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读课文布置小组分工,每组解决一个自学生合作查找并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释词译句然段的词语释义及译句。
要求每组将自学成果派一个代表进行讲析,其他组同学记录并质疑。
(重点点拨“行、知、识、是、非、度、强、广、致、达”等文言常用实词和“于、以、之、而”等文言虚词。
)决相关知识点。
学生圈划记录的同时,提出质疑,师与生共同讨论明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说》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几个文言实词;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理解文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说的作用;了解意动用法。
3.借鉴古人关于“问”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增强“勤学好问”的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对“学必好问”主张的理解把握。
2.难点:“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
【课文提示】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
清代桐城(现在安徽省桐城县)人。
十四岁时,拿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
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古文作法,后来成为桐城派有名作家之一。
他的古文与方东树、梅曾亮等齐名,诗和骈体文也很好。
【正音正字】①臆度(duó,猜测)②问难(nàn,驳诘)③几于古时(jī,接近)④强以为知(qiǎng,硬要)【判断句式】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初学课文】1.朗读课文。
2.本文课题《问说》是什么意思?能否从中看出本文的文体?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首句是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
)【课文简析】本文的语言风格古朴。
在句式运用上,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
在散句中穿插相
当多的排偶句。
原文有7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课文节选了原文的第1段和第2、4、7段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引论。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奋。
第二部分(第2-6段):本论。
从正反两方面详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第2段,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
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说明不管问什么人都会有收获。
②引儒家经典和大师的话,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证明“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深刻阐明中心论点。
被删除的是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被删除的第3段,以古人好问为例,对比古今的不同表现,分两个层次:①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取善之弘;②今人有学而无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第4段、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问的内容和对象两方面进行批评。
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构成鲜明对比:古人“不择事而问”而今人“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古人不择人而问”而今人对“贤于已者;忌之而不愿问”,对“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对“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
这个层次对今人的批判与前面第2段关于问各种人都能有收获的论述、第3段“古之人,不择事而问,不择人而问”遥相呼应。
此段删除的文字是: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被删除的第5
段、批判今人“非所问所学”的不良风气。
作者指出今人问的三种不良动机:“快言论”、“试其能”、“容其短”。
最后以感叹句作结,再以“不能几于古”进行对比,批评今人。
被删除的第6段,推究今人不好问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第7段):作者申说自己的主张。
这一段原文是这样的:(划线为课文保留)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不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课外作业】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六个“思维训练”题进行预习。
4.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桐城派的概况。
第二课时【朗读课文】【串讲课文】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翻译: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进行的。
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方面,可是还不了解那些细节,除了问,怎么解决问题呢?要点:达:通达。
识其大矣、不知其细:其: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其奚决焉:其: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
原文: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
“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翻译:(对于)道德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破除疑问,(这就是孔子)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匡正自己”了。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获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说的“有才能的向没才能(的人)询问,知识多的向知识少(的人)询问”了。
(对于)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原文: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翻译:(认为)自己对别人错,是俗人的共同毛病。
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勉强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那么一辈子几乎没有值得问的事情了。
(对于)比自己贤能的人,(就)妒忌他而不愿意向他询问;(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而(认为)不值得向他询问;(对于)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不敬重他而不甘心向他询问,像这样,那么天底下几乎没有值得问的人了。
原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翻译: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
圣人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了解的事物;
愚笨的人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不能做的。
真理不是专门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那么,“问”可以缺少吗?因此尊贵的人可以问卑微的人,德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而老人也可以问年轻人,只要学习中有成就便可以了。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讨论)1.写出课文各段的大意。
①提出论点,阐明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②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指出问不择人,有问必得。
③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事和人两方面进行批评。
④作者申说自己的主张。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否定句式有什么作用?加强语气,突出问的重要性。
3.“舍问,其奚决焉?”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这句用了反问。
强调问的重要性,,增强语势,鲜明而有力地指出问的正确态度,不分贵贱老幼,“唯道之所成”。
4.“问与学,相辅而行”的理由是什么?“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5.为什么应该向不同人等询问?因为问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收获:问“贤于己者”可以“破其疑”,问“不如己者”可以“求一得”,问“等于己者”可以“资切磋”。
6.第三段的两个“如是”意思是什么?它们分别指代什么?“如是”的意思是:像这样。
前者指代:“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后者指代:“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7.作者有什么理由认为问是不分圣愚、贵贱、老幼的?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②“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8.学习本文以后,你有什么收获?既要刻苦好学,又要谦虚勤问。
9.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问”在学习中的作用。
【课外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布鲁塞尔大
广场》。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