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治水历史,把握发展趋向2

合集下载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精选6篇)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应该来说,关于他的教学设计也很多。

不同的教材中都有这篇课文。

我在建构我的教学设计之前,阅读了其他教材中的《大禹治水》的课文。

在教学设计中,我贯穿的是两条主线:一、使大禹这个人物鲜明而且立体、多维。

二、把对于二年级学生至关重要的说话训练抓住,使课堂教学显得扎实有效真正为学生发展使用汉语服务。

同时第二条主线更可以推动第一条主线的明确。

同时,文中的字词教学又不能放弃,它是年段目标中的重点。

因此,开篇的关于水的成语的引导,洪水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千辛万苦”的拓展想象,数字的深究讨论,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大禹的辛苦、无所畏惧和大公无私的精神。

通过两次概括:大禹是一个()的英雄,为后文“伟大英雄”的理解打下伏笔,理解文末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回扣课题也就水到渠成。

同时“治、制”的区分运用,考验着学生对汉字的字义理解。

虽然整堂课紧凑而且环环相扣,但上下来仍有超时,究其原因还是教师过渡语的精炼程度不够,思考以课堂流程和大问题的把握为主。

同时在某些环节中,学生的回答呼之欲出时,还是不能急于给出简明的答案,应由学生品悟。

最大的收获是,在有些教学环节中,教师做好两手准备还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课堂的精彩。

教学机智也来源于充分的预设。

当你面对是未知数的学生时,还是解读学生的思维入手,打好有准备的“仗”!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

古代治水知识点总结

古代治水知识点总结

古代治水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治水的重要性古代的农业生产和人居环境受水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治水在古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人认为“天下扰之者莫如水”、“天下灾害者莫如水为先”,在许多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治水的记载。

古人认为去水就如同防火一样,如果不及时处理水患,那么就会造成大灾大难。

因此古人非常重视治水工程,将其视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

二、古代治水的方法古代人们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治水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开河引水开河引水是古代治水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人通过开河引水,调节水流,保证农田的灌溉和排水。

开河引水技术在古代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其技术和经验传承下来,成为了文化传统。

2. 河道疏导河道疏导是古代治水的重要方法之一,古人在河流中进行疏导,清理河床和河道,保持河流的坡度,保证水流畅通。

这样可以减轻河流的洪水压力,保证农田的灌溉和排水。

3. 筑堤围河筑堤围河是古代治水的常用方法之一,古代人们在河流两岸筑堤,围绕河流,构筑堤坝,保护农田和人居环境免受洪水侵害。

4. 开挖水利设施古人在河流和湖泊附近开挖水利设施,构筑水库、水渠和水闸,保证农田的灌溉和排水,调节水源的供应。

5. 开凿溉田渠在古代,为了有效利用水资源,古人在田地间开凿引水渠,将水源有效地灌溉到各个田地中,这样可以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增加农田的产量。

以上这些方法是古代人们常用的治水手段,这些手段在实际治水工程中经过了千百年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我们今天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价值。

三、古代治水工程古代的治水工程非常繁荣和发达,古代的治水工程有着良好的工程学基础和丰富的经验。

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古代的治水工程。

1. 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治水工程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大禹治水是古代治水工程的典范。

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开河引水、河道疏导、筑堤围河等手段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 广济桥广济桥位于今天的福建省泉州市,广济桥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桥梁工程之一,广济桥是古代桥梁工程的杰作。

我国水利发展史PPT课件

我国水利发展史PPT课件
充作用。
.
6
灌溉工程在全国普遍兴建。创建于唐代浙江鄞县的它山堰是当时著 名灌区之一。隔断了顺鄞江逆上的海潮,积蓄上游淡水,达到“御 咸蓄淡”、引水灌田和向城市供水的目的。
内河航运是古代实现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主要交通运 输方式。这一时期在运河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发展,科学技 术水平达到我国古代运河工程技术的高峰。这一时期的内河航运建 设最值得称道的是隋代大运河的开凿。建成的最著名运河有沟通黄 河和海河,北抵涿郡(在今北京城区西南隅)的永济渠,沟通黄河和 淮河的通济渠(唐宋一般称作汴渠)。
执行官吏的奖赏等,都有具体规定。对于推动农田
水利高潮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
8
水利建设的普及和传统水利技术总结期(元、
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相对安定,少有长时间战乱,成为水利稳定发展的 客观条件。水利工程以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兴建而显赫史册。 滨海(江)沿岸地区防御潮灾的工程——海塘在明清时期有大的发展 ,最著名的是浙东钱塘江的重力结构的鱼鳞大石塘,建成迄今300 多年一直捍卫着浙江东部濒海平原。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 增长,本来相对平静的长江与珠江的洪水与防洪问题也逐渐加剧。 明清两代也是江浙海塘防潮工程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康熙至乾 隆的百十年里。其间兴建的鱼鳞大石塘,表现出古代坝工的最高水 平,有的至今仍巍然屹立。
.
2
我国的传统水利按照建设的规模和技术特点, 大致可以分作3期:大禹治水至秦汉,这是防 洪治河、运河、各种类型的灌排水工程的建立 和兴盛时期;三国至唐宋,是传统水利高度发 展时期;元明清,水利建设普及和传统水利的 总结时期。
大禹治水主要采用疏导的方法
,那是适应当时人口不多、居
民点稀少的社会实际的。到了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_大禹治水的民间故事(2)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_大禹治水的民间故事(2)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_大禹治水的民间故事(2)大禹治水的经过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

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

鲧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舜帝说:“禹!你也谈谈高见吧。

”禹拜谢说:“是啊,君王,我说些什么呢?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

”皋陶说:“哦,到底是些什么工作?”禹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

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

我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和肉食。

还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使民众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开始得到治理。

”皋陶说:“是啊!你这番话说得真好。

”以后禹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

大禹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

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

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

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

他还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

于是禹大刀阔斧,改“堵”为“疏”。

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

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

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

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

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

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

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

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

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

大禹父子与李冰父子治水的时间 2

大禹父子与李冰父子治水的时间 2

大禹父子与李冰父子治水的时间、地域及社会背景大禹治水成功,史料记载的时间是公元前2254年,这年就在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时代的虞舜时期(前2257年——前2208年),五帝时代以前,那是神话传说中的三皇(燧人、伏羲、神农)时代,在五帝时代,私有制逐渐产生,阶级社会也就逐渐形成,原始社会正向奴隶制社会过渡,那时还没有国家这个概念,五帝只不过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黄帝把都城设在有熊(今河南新郑),据传说,他的在位时间是100年(前2697年——前2599年),其妻嫘(读“雷lèi”)祖,是人类栽桑养蚕的始祖。

唐尧的父亲是黄帝的曾孙,虞舜是黄帝的九世孙。

这个时期,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已不再靠狩猎,而是农耕与养殖,所以洪涝灾害就是危害人类生存的大事。

公元前23世纪,是全球性洪水泛滥时期,我国的黄淮平原就成了一片汪洋,尧命鲧(读“滚gŭn”)前往治理水患,鲧用筑坝拦蓄的办法,阻止洪水肆虐,瀑雨季节,用泥土和石块筑成的拦洪坝,哪里容得下、挡得住奔腾而至的洪流,九年付出的艰辛,毁于刹那,拦洪坝垮塌所造成的灾害,更加惨重,鲧也因此被杀。

尧再令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禹汲取了父亲失败的惨痛教训,采用疏通水道,修筑河堤,排积水入江河,引江河之水归大海的办法,经过13年的艰苦努力,成功的治理了水患。

13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取得了舜的信任,舜的晚年也就把权力禅让给了禹,后人称禹叫大禹,意思是伟大的禹。

为管理不留下盲区,大禹把中华大地划分成九个洲,晚年有预谋的把权力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君王的世袭制度就此开始,大禹死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中华民族也就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大禹父子治水时过2000年,就到了战国时代的末期,中华民族又有个李冰父子治水,李冰是今山西运城人,他精通水利工程,当时蜀中平原不是旱灾便是洪灾,秦昭襄王51年(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宁,李冰上任后,带领蜀民,在泯江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既消除了蜀中平原的水患,又保证了农田的灌溉,从此,成都平原就成了鱼米之乡,有了天府之国的美称,直到今天,仍发挥着巨大的双重功能。

中国治水战略

中国治水战略

中国治水战略2012-06-22中国农业问世以来,就与治水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国是一个水利大国,也是一个水利古国。

古人云,善治国者,必重水利,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文明史就是一部治河史。

每年夏天都将是中国国家领导人最急切的时刻,防汛减灾,确保人民财产安全、确保城市安全,无疑是国家安全战略高度。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水利中国就是治水如治国的生命框架,在这个前提下完成中国的治水大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的子孙后代不再为汹涌澎湃的水害,不再为干涸难熬的旱灾,不再为有河皆污的现实担忧。

确立“三条红线”保障国家水安全我国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为艰巨复杂的国家。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在水资源、水环境领域尤为突出,不少地方水资源开发已超出承载能力。

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现阶段在我国集中显现出来。

发达国家在经济高度发达后花几十年解决的水问题,我国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加以解决。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文件强调,到202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灌溉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而要实现这些目标,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水利发展的阶段性指标——全国洪涝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0.7%以下;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全国干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1.1%以下;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4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80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全国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提高到60%……一号文件明确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就是要全社会像重视18亿亩耕地一样,重视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2024年水利发展演讲稿范文(二篇)

2024年水利发展演讲稿范文(二篇)

2024年水利发展演讲稿范文依法治水是实现人水和谐的必由之路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一名来自水利系统的普通职工,非常高兴、与大家相聚在这个仲夏的上午,我演讲的题目是--《依法治水是实现人水和谐的必由之路》。

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做什么,都离不开一个“法”字。

行路有《交通法》、上学有《教育法》、工作有《劳动法》、结婚有《婚姻法》、生小孩还有《计划生育法》。

那么,问世间,法为何物。

“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是商鞅和晁错等人的热血,是____君子们的救国豪情,是全世界国家的根本,是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准则……。

法律规范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____更是将依法治国、建设____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确立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这是在总结古今中外大量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是发展____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就要求各行业各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其权利,依法管理国家各种事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我们水利部门来说,更要如此。

我们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

“和谐相处”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加大了对自然的索取,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水体污染,使得人与水和谐相处很困难。

古往今来,洪水猛兽曾吞噬了多少鲜活的生命。

如何兴水利,除水害,让水服务人类,让人类自觉珍惜水资源,爱护水环境,实现人水和谐呢。

我认为唯有依法治水。

____、____历来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把水资源同粮食、石油一起作为国家的战略资源,提出了“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治水方针和政策,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

1988我国颁布了《____水法》,这是____第一部规范水事活动的基本法。

此后,相继出台了《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渔业法》、《河道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规范水事活动的法律、法规。

我国水利事业40年发展历程

我国水利事业40年发展历程

DOI:10 16617/j cnki 11 ̄5543/TK 2019 01 01本期特稿我国水利事业40年发展历程㊀㊀改革开放40年ꎬ是治水思路和重点不断调整完善的40年ꎮ党中央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提出了一系列治水方针和重大部署ꎬ为水利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ꎮ治水思路和重点不断调整完善第一阶段(1978 1989):水利改革方向变轨转型ꎬ工作重点转为抓经济效益ꎮ全国各地水利部门将水利工作的着重点从抓建设㊁建工程转移到抓管理㊁见效益上来ꎬ明确了 加强经营管理ꎬ讲究经济效益 的水利工作方针ꎬ将 全面服务ꎬ转轨变型 作为水利改革方向ꎬ把推行 两个支柱㊁一把钥匙(即以水费收入和综合经营为支柱ꎬ加强经济责任制) 作为搞好水利管理㊁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的中心环节ꎬ利用现有大量水利工程创造经济效益ꎮ第二阶段(1990 1997):水利在发展全局的位置更为突出ꎬ水利建设力度逐步加大ꎮ在此期间ꎬ国家较大幅度增加了水利投入ꎬ水利建设步伐明显加快ꎬ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ꎬ小浪底㊁万家寨㊁飞来峡等一批重点工程也相继施工ꎻ观音阁㊁桃林口㊁引黄(河)入丑(河)㊁引碧(碧流河)入连(大连)㊁引大(大通河)入秦(秦王川)等重点水利工程相继建成ꎻ淮河㊁太湖㊁洞庭湖等河湖治理工作取得重大进展ꎮ第三阶段(1998 2011):治水思路发生重大转变ꎬ更加重视人水和谐发展ꎬ水利建设与管理进入新的高潮ꎮ在治水新思路的指引下ꎬ水利各项工作发生历史性的转变:防洪工作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ꎬ注重蓄滞洪区建设ꎻ水资源管理工作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ꎻ生态治理工作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㊁综合治理㊁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ꎻ水利建设工作从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ꎻ水行政管理工作从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㊁经济㊁行政㊁科技等手段转变ꎮ这一阶段ꎬ中央大幅增加水利基础建设投资ꎮ第四阶段(2012至今):水利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ꎬ治水思路进一步完善ꎬ水利发展进入黄金时期ꎮ这一阶段ꎬ水利改革发展全面提速ꎬ一批标志性重大水利改革举措落地落实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得到扭转ꎬ三峡主体工程建设完成ꎬ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等大型水资源配置工程发挥重要作用ꎬ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ꎬ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中小型水利建设大规模实施ꎬ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ꎬ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工作取得的重要成就防汛抗旱减灾取得重大胜利ꎮ坚持把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放在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的首要位置ꎬ超前部署㊁周密组织㊁精准调度ꎬ战胜了1991年淮河和太湖流域大洪水㊁1994年珠江大洪水㊁1996年海河南系大水㊁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大洪水㊁2003年和2007年淮河流域大洪水㊁2011年钱塘江大洪水等特大洪涝灾害ꎬ抗御了北方冬麦区㊁长江中下游㊁西南地区等严重干旱ꎬ有效应对了频繁发生的台风和山洪灾害袭击ꎬ夺取了抗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水利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ꎮ党的十八大以来ꎬ按照 两个坚持 三个转变 的防灾减灾新理念要求ꎬ全面战胜东北三江大水㊁长江流域大水㊁太湖流域特大洪水㊁海河暴雨洪水ꎬ成功防御了洞庭湖水系罕见大洪水和汉江严重秋汛ꎬ科学防范了44个台风袭击以及部分地区严重干旱ꎬ确保了大江大河㊁大型与重点中型水库及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ꎬ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ꎬ因灾死亡人数降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最1低ꎬ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ꎬ确保了大江大河㊁大中城市和重要基础设施安全ꎮ农田水利事业快速发展ꎬ为农业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ꎮ十八大以来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ꎬ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3亿亩ꎬ2016年底共有灌溉面积11亿亩ꎬ其中耕地灌溉面积10 1亿亩ꎮ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大幅提高ꎬ由改革开放初期的0 35提高至0 532ꎮ全国建有农村供水工程5887 46万处ꎬ总受益人口8 12亿人ꎮ全面实施东北节水增粮㊁西北节水增效㊁华北节水压采㊁南方节水减排ꎬ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ꎮ水资源供给能力显著提高ꎬ较好满足了经济发展需求ꎮ截至2016年ꎬ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98460座ꎬ水库总库容8967亿立方米ꎬ分别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16 4%和123 5%ꎮ为解决部分城市的严重缺水问题ꎬ建成了南水北调㊁引滦入津㊁引黄入青等供水工程ꎬ努力满足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ꎮ党的十八大以来ꎬ实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ꎬ西江大藤峡㊁引江济淮㊁滇中引水等122项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ꎬ在建投资规模超过9000亿元ꎬ南水北调东中线建设完成发挥作用ꎬ累计向受水区供水130多亿m3ꎬ我国水资源配置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ꎮ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ꎬ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ꎮ采取安排专项资金㊁以工代赈和专项补助㊁ 八七 扶贫攻坚计划㊁世界银行贷款以及动员社会力量实施 母亲水窖 等多种方式着手解决农村饮水问题ꎬ集中解决了我国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与饮水安全问题ꎬ提前完成联合国千年目标ꎮ2016年大力实施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ꎬ目前已让9000万农村群众喝上了干净㊁卫生的饮用水ꎮ实施全国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大中型病险水闸险加固ꎬ加快农村水电开发利用步伐ꎬ2016年农村水电总装机容量达7800万千瓦ꎬ年发电量2680亿千瓦时ꎬ分别是1978年的318 8%㊁440 3%ꎬ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占全国水电的1/4ꎮ水资源节约保护不断加强ꎬ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ꎮ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㊁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 三条红线 约束作用不断显现ꎮ大力推进农业和工业节水ꎬ以农业用水微增长ꎬ保障了我国粮食产量从1979年的6642亿斤增加到了2017年的12358亿斤ꎬ万元GDP用水量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2909立方米降至2017年的78立方米ꎬ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953立方米降低到49立方米ꎮ启动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ꎬ开展10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ꎬ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与生态修复面积不断提高ꎬ黄河㊁黑河㊁塔里木河等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ꎬ实现黄河干流连续18年不断流ꎬ黑河尾闾东居延海连续13年不干涸ꎬ引江济太㊁珠江调水压咸㊁引黄济淀等水资源调度成效显著ꎮ党的十八大以来ꎬ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7 38万平方公里ꎬ整治坡耕地1980万亩ꎬ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1400多个ꎬ治理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ꎮ水利改革取得丰硕成果ꎬ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ꎮ十八大以来ꎬ涉水领域支柱性㊁牵引性㊁战略性改革举措密集出台㊁多点开花ꎬ水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ꎬ水权水市场建设㊁水流产权确权试点工作积极推进ꎬ中国水权交易所挂牌运营ꎬ水资源税㊁水生态保护补偿等改革取得重要进展ꎮ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ꎬ覆盖全国797个县㊁5200万亩灌溉农田ꎮ在全国全面推河长制ꎬ省市县乡四级工作方案全部出台ꎬ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已经基本建立ꎬ河长制全面启动实施ꎮ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ꎬ2013 2017年ꎬ全国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2 64万亿元ꎬ重大水利改革举措取得实效ꎮ总体上讲ꎬ过去40年是水利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同步发展㊁水利体制机制发生重大转变㊁水利改革创新不断深入的40年ꎻ是同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进行不懈斗争㊁经受惊心动魄特大洪水和历史罕见持续干旱严峻考验㊁防汛抗旱取得历史性伟大胜利的40年ꎻ是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㊁水利建设大规模展开㊁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跨越式提升的40年ꎻ是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㊁城乡居民从水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㊁水利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基础作用显著增强的40年ꎻ是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㊁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明显提高㊁水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40年ꎮ转自«紫光阁»2018年第9期2本期特稿SpecialReport。

治水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治水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治水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治水与中华文明起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自古就是治水大国,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治水史,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水情所决定的。

首先,大禹治水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

大禹以治水为契机,联络了自豫南、豫东、淮北、苏北至鲁西南、鲁西北、豫东北、冀南等黄河泛滥地区的所有部落,将他们团结在一起,强化了部落联盟的凝聚力。

其次,治水实践孕育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

通过治水,人们可以发展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同时,治水也推动了国家管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集权政治的形成。

最后,治水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治水需要分层管理,分工协作,合理调配人力和资源。

这不仅需要丰富的管理经验,还需要国家层面的组织协调能力。

这些能力的提升,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治水与中华文明起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治水不仅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禹治水》四年级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大禹治水》四年级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4、《大禹治水》四年级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认知:1、了解黄帝、炎帝的主要事迹。

知道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2、说出大禹的主要事迹和治水成功的原因。

技能:说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情感:学习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培养人定胜天的信念。

二、教材分析:重点:大禹治水的事迹和精神。

难点:对部落和部落联盟的理解。

三、课前准备:1、大禹像挂图,大禹陵照片。

2、大禹治水的挂图。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绍兴有个禹陵,还有禹庙,你们去过吗?是纪念什么人的?禹是我国古代一位治水英雄,世世代代被后人称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

(二)讲授新课:1、黄帝和炎帝的事迹:(1)教师讲述黄帝和炎帝的故事。

然后提问:祖国境内原始社会的遗址主要有哪几个?为什么我们称自己是炎黄子孙?(2)师生归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2、大禹治水:(1)教师让学生观看课中大禹像,将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提问:鲧治水为什么未成功?禹根据实际采用了什么治水方法?(2)师生归纳:禹根据山脉地形,采用疏导的方法,开沟掘渠,使洪水从江河流入大海。

(3)请学生观察大禹治水插图,教师简介禹与群众同甘共苦,顶风冒雨,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艰苦劳动十三年,终于把洪水控制住。

反映了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灾害的聪明才智和人定胜天的气概。

(4)组织学生讨论: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一种什么精神?(5)归纳: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百姓的赞颂,人们为了感谢禹的功劳,称他为“大禹”。

他的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发扬。

(6)讲一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同桌同学讲)3、大禹陵和夏朝的建立。

(1)教师出示大禹陵、禹庙的照片,介绍大禹陵(也可以让去过大禹陵的学生讲)。

(2)教师讲解夏朝是怎样建立的。

(三)知识反馈1、课后填空题。

2、请几个学生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四)全课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道理?5、《大禹治水》四年级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中国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的论文

中国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的论文

中国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的论文对于人类来说,水像空气和食物一样重要。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一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无不首先在大河冲积平原发展起来,无不借助于河流的慷慨赠予,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但是,天然降水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空分布并不总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离不开有益生存的水利建设,也离不开治理水害的斗争。

在中国,大规模开展除害兴利的治水活动已有四千年之久。

第一部中国水利史则始创于公元前100年前后。

当时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历史名著《史记》中专门安排了一章,记述从公元前22世纪的大禹治水到他生活的年代的重大水利事件,命名为《河渠书》。

在《河渠书》中,司马迁还详细记述了公元前109年跟随汉武帝参加惊心动魄的黄河堵口的施工场面。

尔后,他感慨万分地说:“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①”强调指出水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提出了以防洪、灌溉、排水、航运、城镇供水为主要内容的水利概念。

②司马迁的感慨不无道理,的确,水利事业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太密切了。

继司马迁之后,编写水利的历史,总结历史治水经验以为后世借鉴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一部水利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掌握水的运动规律,除水害兴水利的历史,其中,水利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和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本书的绪论中,作为水利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与展望,我们将从轮廓上介绍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科学技术的特点与不足;分析水利活动与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变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进而从历史体验和哲学思考中得出相应的结论,即人们的水利活动的成败得失,不能只是从其是否符合水本身的规律来考察,而应该把它放在自然与社会共同构成的大系统中来评价;引申出兴利除害的水利活动将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得到进一步完善的规律性认识;以及水利科学技术史研究今后的主要方向等。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篇一: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大禹的父亲鲧是个神形为白马的悲剧性治水英雄。

他为了治水,从天帝那里偷得神土息壤,被天帝发现杀死。

鲧死不瞑目,尸身孕育儿子大禹过三年不腐。

天帝派天神来剖开鲧的肚腹时;神形为虬龙的大禹趁机蹦出,一飞冲天!老虎是大禹的幼年玩伴,长大之后威武凶猛,一直随大禹治水,躯兽击妖,恪尽职守。

大禹治水阻力重重,水神共工指使水怪相柳拼命反对大禹。

相柳蛇怪蛇身九头,体形巨大,九张大嘴可以同时吃尽九座山上的食物与动物,所经之地,寸草不生。

大禹手持神斧与相柳勇猛搏斗,最后杀死蛇怪,为民除了大害大禹巡水遇九尾狐,娶涂山氏女为妻。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不入。

第一次儿子在母亲怀里,第二次儿子能够站立,第三次儿子身体高过了母亲的腰。

大禹每次强忍思亲之情直奔治水战场。

篇二: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第27卷第3期 20xx年6月天中学刊 Journal of Tianzhong Vol. 27 No. 3Jun. 20xx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孙国江(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387)摘要:大禹治水传说相关叙事由区域性的传说不断向全国性的传说扩展,后又逐渐与各地文化结合,发展为各地不同的地方传说。

早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域主要集中于西北地区,春秋战国后扩展至全国,秦汉时期发展为禹平定天下山川河流的说法。

魏晋以后,治水传说逐渐与民间信仰结合,形成地方传说。

自唐至清,大禹治水传说在基本定型的基础上又经历了儒家学者的考证,最终在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和学者话语的三重作用下发展为遍及全国又带有地方特色的传说体系。

关键词:大禹治水;传说;历史地域化;演变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xx)03-0001-02顾颉刚认为:“战国、秦、汉之间,造成了两个大偶像:种族的偶像是黄帝,疆域的偶像是禹。

”[1]156大禹作为治水的重要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成为维系中华文明与中华土地特定关系的纽带,并且随着中华版图的变迁不断发挥着影响力。

2024年度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大禹治水》课件

2024年度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大禹治水》课件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 《大禹治水》课件
2024/2/3
1
contents
目录
2024/2/3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 • 故事情节与主题思想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 • 课堂互动与练习设计
2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 简介
2024/2/3
3
古代神话传说概述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大禹治水及相关历史背景 的学生,可以推荐阅读《史记》、《山海经 》等古籍中关于大禹治水的篇章。
影视资源
关于大禹治水的影视作品也有很多,如电影 《大禹治水》、电视剧《大舜》等,这些作 品以生动的画面和情节再现了大禹治水的历 史场景。
2024/2/3
23
06 课堂互动与练习 设计
2024/2/3
2024/2/3
智慧过人
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善于 观察、思考,运用智慧解 决了许多难题,如改堵为 疏等。
勤政爱民
大禹心系百姓,将个人安 危置之度外,全身心投入 到治水事业中,体现了勤 政爱民的精神。
13
其他人物形象描绘与对比
鲧的形象
作为大禹的父亲,鲧也曾尝试治水,但方法不当导致失败。 通过对比,突显了大禹的智慧和才能。
段落大意
引导学生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如第 一段讲述了大禹治水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段讲述了大禹治水的过程和方法 等。
全文总结
在理解每个段落大意的基础上,总结 全文的中心思想和主旨,即大禹治水 的伟大意义和历史价值。
2024/2/3
10
文本风格及艺术特色
文本风格
分析《大禹治水》的文本风格,如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等,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 语言魅力。
2024/2/3

透视大禹治水思想 解读人水和谐文化

透视大禹治水思想  解读人水和谐文化

透视大禹治水思想解读人水和谐文化1.远古时期治水方法的转变水利文化是一个亘古的话题,也是一个发展的命题,它需要在治水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和创新。

相传在距今约4600年前的夏朝尧舜时代,正值冰河时代后期,气候转暖,积雪消融。

大地山河,沦为泽国,天地万物,同为波臣。

人类或登高陵土山,或以木为舟,载沉载浮,幸免沦没。

古黄河改道从苏北平原入海,淮、泗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加之海水水面升高,沧海横流,海水倒灌,淮河淤积,使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苏北地区,成为大片泽国。

在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时,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各部落的人们被迫逃避到一个个高地上,形成了许多孤岛。

鲧是尧舜治下的一位治水首领,他被流放东夷,负责变革同化东夷族,使其迅速赶上进步的黄帝族。

鲧是传说中禹的父亲,尧帝的臣子,当时洪水泛滥,他由四岳推荐给尧,被派去治理洪水。

由于他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九年不成,用湮塞的方法,淹没许多人的生命,并擅自将神庙里的青铜礼器铸成治水工具,犯下弥天大罪,被舜帝诛杀于羽山之野。

鲧为了人民的利益,历经千辛万苦,直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然他未能取得治水的成功,但其勇于奉献的精神尤为可嘉。

他在治水方法上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时人类治理洪灾尚处于摸索阶段,经验不足,因而曲折是难免的。

他的失败和悲剧为后继者指明了方向。

鲧死之后,他的儿子禹奉命继承了父亲未竞的事业,他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并且亲临一线指挥,栉风沐雨,历经十年之久。

大禹舍家为国,忘我工作,三过家门而不入。

为了全面了解水情和地势,他足迹踏遍了九州,勘察测量山形水势,疏导了九条河道,修治了九个大湖,凿通了九条山脉,终于战胜了洪水,得以平土而居。

在淮河和沂水流过的地方,蒙山和羽山之间,这片淤积几十年大水的地方,经过大禹的治理,将淤积的大水“谷”,引入大海,清理了古黄淮泛区的一些河段,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2.大禹治水的文化价值大禹把洪水看作自然现象,带领人民一起用疏导的办法战胜洪水;留给人类的是与自然界和谐与斗争的思考。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课文讲解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课文讲解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课文讲解一、引言在七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中,第二单元的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了古代我国的各个方面。

通过深入探讨这一单元的课文,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我国的历史文化,感受到古人们的智慧和勤劳。

二、课文概述第二单元的课文主要包括《大禹治水》、《夏朝的伦理风尚》、《商朝的衰落和周朝的兴起》等内容。

这些课文涵盖了古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风貌,对于我们理解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大禹治水《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他率领人们治理洪水,开通九州河流,使得水患得到了有效控制。

通过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我国的水利工程和治水技术,以及古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应对方式。

2. 夏朝的伦理风尚课文《夏朝的伦理风尚》通过夏朝的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内容,向我们展示了古代我国的伦理道德和人文风貌。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其伦理风尚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商朝的衰落和周朝的兴起这一部分课文主要讲述了商朝的衰落和周朝的兴起。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而周朝则是商朝的继承者。

通过阅读这部分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商朝的兴衰原因,以及周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三、深度探讨1. 大禹治水大禹治水的故事并不仅仅是一则关于治水的神话传说,更是古代我国人民对于自然环境认识和应对的生动写照。

大禹治水展现了古代我国人民对水患的深刻认识和治理实践,体现了古代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这也对应着现代我国在水利工程、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2. 夏朝的伦理风尚夏朝的伦理风尚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礼仪习俗等。

夏朝伦理风尚的形成和发展,是古代我国道德观念和社会制度的重要体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学习夏朝的伦理风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感受到古人们对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视。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我国的传统水利按照建设的规模和技术特点,大致可以分作3期:大禹治水至秦汉,这是防洪治河、运河、各种类型的灌排水工程的建立和兴盛时期;三国至唐宋,是传统水利高度发展时期;元明清,水利建设普及和传统水利的总结时期。

一水利的起源与第一次建设高潮(公元前22世纪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历经青铜工具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也历经由奴隶制到封建社会的制度大变革,生产力出现了飞跃的进步。

此外,秦汉政权的大一统和强盛的国力,对于需要大规模社会组织的水利建设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这一时期在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并有一批传统水利的大型精品问世,有的至今仍卓然于世。

在水利建设的基础上,这个时期水利科学技术也取得较快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和活跃的学术争鸣,也有助于科学技术的繁荣。

在西周及其以前的奴隶制国家时期,中国传统水利技术较之古埃及、古巴比伦,特别是奴隶制高度发达的古希腊略逊一筹,而在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水利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形成东西方交相辉映的局面。

中国传统水利的这种发展势头一直持续达2000年之久,并逐步向世界水利科学技术高峰迈进。

以下按防洪、灌溉、航运和科技进步等部分,扼要叙述这一时期水利的发展历程。

(一)防洪治河工程的起源与发展临水而居是人类最初求生存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农耕文明的兴起,对水源更加依赖。

但是,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水灾害的威胁,由于居住区域的扩大和农业的发展而日益严重。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大禹治水的传说。

约公元前22世纪,历史已经进入了原始公社末期,农业进入了锄耕阶段,人们逐渐由近山丘陵地区,移向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黄河等大江大河的下游平原生活和生产;这时首先遇到的是如何防止洪水的危害。

相传当时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洪水灾害,滔天的洪水淹没了广大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岗,人畜死亡,房屋被吞没。

这时禹继其父鲧治水,他一改鲧堙堵治水的方法,疏导分流洪水,将黄河下游入海通道“分播为九”,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获得治水的巨大成功。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第1篇】大禹治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毒、蛇”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8个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体会大禹是我国古代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3、积累“洪水、防洪”等六组词语。

4、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洪水泛滥时人们的生活非常痛苦的情景。

教学重点: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8个字。

2、练习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教学难点:练习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课件、课后第三题的词语、洪水泛滥的图片。

预习要求:借助汉语拼音朗读生字及课文,能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灿烂历史,在这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英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位英雄,他的名字叫“禹”,我们又称他为大禹。

板书:大禹。

引导学生读一读。

2、教师继续引导:大禹是我是我国上古时代的一位英雄,他的伟大功绩主要是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大禹治水的故事。

板书课题:15、大禹治水学生齐读课题。

3、理解词语“治水”。

“治”是“治理”的意思,“水”指的是“洪水”,“治水”就是“治理洪水”的意思。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就是大禹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a、借助拼音朗读生字,读准生字字音。

遇到不认识的就借助拼音多拼读几遍。

b、练习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2、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出示本课的15个生字,引导学生自由读一读。

指生朗读生字,相机正音。

“仍”应该读reng,第二声,不要读成第一声。

“难”是一个多音字,在“灾难”一词中,读nan,第四声;在“困难”一词中读nan,第二声。

大禹治水历史典故解析_概述及解释说明

大禹治水历史典故解析_概述及解释说明

大禹治水历史典故解析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大禹治水历史典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段著名的历史故事,描述了大禹在早期中国战胜洪水的艰辛历程。

这个典故传承了几千年,不仅仅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上最早有关防洪抗灾工程的记载之一。

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描绘人类与自然力量的对抗以及勇气、毅力和智慧的展示,成为中国文化中深具启迪意义和底蕴的传统之一。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引言、大禹治水历史典故解析、概述及解释说明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介绍文章主题和目录,并简要阐述大禹治水典故所体现的意义。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我们将详细解析大禹治水背景、过程和意义。

而在第三部分,我们将从宏观角度来概述和解释大禹治水带给中国社会的重要性、技术手段以及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中,我们将总结文章的重要观点,回顾主题和目的达成情况,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大禹治水历史典故进行解析,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通过概述和解释大禹治水带给中国社会的重要性、技术手段以及对社会影响等方面内容,进一步展示大禹治水的伟大意义。

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启发,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所传承的智慧和勇气,并为今后防洪抗灾工作提供借鉴和思考。

2. 大禹治水历史典故解析2.1 大禹治水背景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治水英雄,他生活在约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时期。

当时,中国发生了频繁的洪灾和水患,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缺乏科学技术和有效措施,洪水无法有效控制,给人民带来了巨大困境。

2.2 大禹治水过程大禹在治理洪水问题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山海经》、《尚书》等,在治河过程中,大禹采用了多种手段。

首先,他以“不害农功”为原则,在防洪措施上兼顾了农业灌溉需要,并建议修建排渍渠、开凿鱼池来提高农田灌溉效率。

其次,他通过挖河道、筑堤坝、修渠等工程措施来引导优化洪水流向,增加江河之间的交通便利性。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教学课件2篇21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教学课件2篇21

一看,老百姓们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感动。于
是就给这个故事取了个名字——
人们常用这个 成语赞美怎样
的人?
三过家门而不入
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15 大禹治水
齐读第4自然段,画出禹治理 洪水的句子。
15 大禹治水
大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 导的办法治水。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 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 大海里去。
退潮 退步
巧记 走着走着就退了。
造句:这学期,他的学习退步了。
15 大禹治水


继续 继承
造句:这学期,学校将继续开展“爱我中
华”的教育活动。


断断续续 继续
造句:曹雪芹写《红楼梦》,断断续续写了 十年。
15 大禹治水
rèn

认为 认真
巧记 有人在说话(讠)。
造句:我认为小明是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hónɡ zāi nàn dào
洪 灾难道
rèn bèi
yè chǎn
认 被业产
15 大禹治水
洪灾 难道 认被 业产
生字归类
左右 结构
独体字
上下 结构
半包围 结构
15 大禹治水
识字方法
熟字比较
chǎn yè


加一加
讠+人=认 衤+皮=被 辶+首=道 氵+共=洪
15 大禹治水
bèi

“衤”不要 写成“礻”。
什么叫“筑 坝挡水”, 结果怎样?
挡水是阻挡洪水的意思。 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15 大禹治水
后来又是谁在治水?
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红十字联盟与红新月协会公布的全球受灾人口变化资料表明: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中期,世界上遭受旱灾的人口最多;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初期,受旱灾人口明显下降, 受水灾人口急速上升;90 年代后期以来,不仅受水灾人口居高不下,而且受旱灾人口再攀 新高(见图 2)。这一趋向与我国的情况大致相当。
我国西高东低的总体地势,形成了跨越多个行政区而东流入海的七大江河。江河流域中, 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乡间基于水的利害关系历来十分密切,由于人口众多,人与水 争地的矛盾更是由来已久。通常,流域是标志水系界限的地理单元。然而,历史上我国黄河 水患频仍,受其危害的却是海河与淮河流域农业发达的广袤平原。如此客观环境及大规模治 水的需求,不仅促使我国在河流治理上较早形成了统筹兼顾、上下协调、因地制宜、综合治 理的思想,而且对几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维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 人与自然紧密互动、区域之间休戚相关的背景,既孕育了“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忧患意 识,也造就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
解读治水历史,把握发展趋向
程晓陶1 2006 年 9 月,北京
摘要:治水是一个古老的课题,而今天在气候波动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水问题正 在变得更为严峻和复杂。为了促进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仅需要从传统文化与行之有效的治水对策中吸取智慧, 也需要从其他国家的治水实践中学习经验。准确解读古今中外的治水历史,有利于我们更好 地把握发展的趋向。 关键词:水利史 治水方略 防洪减灾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治水活动的兴衰起伏,固然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而掌握好 气候波动与社会发展的背景,是解读其成败得失的两把钥匙。
二、谈气候波动对水利建设的影响
自 19 世纪后期有仪器监测资料以来,大量观测信息表明全球气候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 化。全球平均气温在增暖的大趋势中,出现过数十年周期的小波动(图 1)。20 世纪 60-70 年代气温一度下降,在全球曾引起“小冰期来临”的恐慌;而八十年代以来气温的持续上升, 又带来“警惕温室效应”的呼声高涨。气候波动影响到全球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自然灾害的 特征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演变等等,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故与水利建设密切相关。
一、引言
治水,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中华民族的发展,自古就与大规模有组织的治水活动 密切相联。从共工氏“壅防百川”与鲧“障洪水”,到禹“疏九河”,促成氏族社会向奴隶社 会的过渡;从“欲治国者必先除五害”,“五害之属水为大”的先秦古训,到汉代贾让影响深 远的“治河三策”;从始于战国的“宽河固堤”,到兴于明代的“束水攻沙”;从清代屡禁不 止的“围湖造田”,到民初权衡利害的“蓄洪垦殖”;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定胜天”、“根治 水患”的豪迈实践,到 1998 年大水之后“治水新思路”的提出与新世纪中向“洪水管理”、 “全面抗旱”的战略性转变,在漫长的治水历程中,治水方略总是伴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 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而不断扬弃与升华。毫无疑问,我国的水利史也 是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0.9
-1
图 1 世界年平均地面气温距平的年度变化(1880—2000 年)
受 灾 人 口 ( 百 万 )
图 2 世界自然灾害受灾人口的变化
众所周知,20 世纪 50 年代与 90 年代,是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两个时期。从 1950-1998 年全国 336 个气象站汛期 6-8 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来看(图 3),这两个时期的降水量 明显偏高于正常值。而 2000 年以来,我国不仅突发性高强度局部暴雨洪灾频繁发生,在城 市与山区造成严重损失,而且旱灾的范围在扩展,持续时间在延长,危害性在加重,连降雨 量历来充沛的南方省区也持续遭受旱情的困扰。
2
1
0.9
世 界
0.8 0.7 0.6
年 0.5
平 0.4
均 0.3
地 0.2
面 0.1
气 温 距 平
0
--00..211880 1890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0.3
-0.4
年份
-0.5
-0.6
-0.7
-0.8
世纪之交,我国正经历着极其深刻的变革:一是从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向以工业与 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社会转变,从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传统社会向以城市人口为主体的现代 社会转变;二是从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传统中央集权的政治
1程晓陶: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所长,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三、谈社会发展对水利建设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古时人少,人类可以择高而居,逐水而生,水进人退,水退人进。以后,农业发展,冲 积平原上形成了固定的村落,为防洪水人们修起一个个围村埝,但基本上不影响洪水的泛滥,
治水实践表明,对于不同特性的江河流域,治水的措施要有明显的不同;即使同一条河 流或同一个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治水的目标、要求、投入能力与管理水平也 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我国的大江大河从南到北排列于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和温带等不同 气候带下,各流域中降雨及水旱灾害的特性随区域有着显著的差异。我国按东、中、西部划 分的三大经济区域,经济起点与发展速度不同,差距还在扩大,治水方略的选择必然要呈现 多元化的特点。我国今天在快速发展中遭遇的各种治水新问题,其他国家在他们的快速发展 时期也不同程度地遭遇过。认真研究世界各国的治水历史,了解其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对于解决我国不同特性河流区域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水问题,必将有其值得借鉴的意义。 因此,水利史研究的视野,有必要从古代延伸到现代,从国内扩展到国外。这是一门需要继 续加强建设、不断推陈出新的学科,而决不应浮躁淡漠、任其萎缩。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以最小投入争取最大利益,是一项普遍性的原则。但是,恰好 是这项原则,在处理人与水的关系时,最容易引出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任何局部区域的治 水若一味追求最大利益,则或因“以邻为壑”而激化区域间的矛盾,或因破坏生态环境而危 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在西方世界痛定思痛,为寻求可持续发展而艰难探索的时候,东方文明 中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治水之道已开始重新绽放光辉。因此,在我 国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途中,认真研究国内外的治水历史,继承与发扬优良传统,避免走其他 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气候数十年尺度的波动,对水利建设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由于上半世纪大洪水年偏多, 我国五、六十年代的水利建设多以防洪为主。大量防洪工程建成之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六、 七十年代的干旱期。水利建设转向抗旱,到处打井,建引水工程。多年的干旱又形成了对洪 水的麻痹思想,河道清障与堤防维护被忽视,防洪工程老化失修问题严重。直到 1998 年大 洪水之后,国家才痛下决心成倍增大了防洪工程建设的投入。
我国地域辽阔,冷暖干湿并非只有简单的对应关系。隋朝在公元 589-617 的后 20 年中, 出现了重大水灾年 5 次,其中两次大水“漂没了黄河中下游四十郡中的三十余郡;重大旱灾 年 1 次,且“尤以山东为甚”。当时的“山东”实际包括了今日河北的部分地区,可见当时 也存在旱涝并重的现象。同时,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变化在不同地区有很大的差异。如丝绸之 路上的著名古城楼兰,兴于汉而衰于唐,气候就显示出了冷湿暖干的特征。而河套地区到唐 天授初年(公元 690 年),虽有重兵驻扎,却一度“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一改汉 时荒凉,靠屯垦就可以自给军粮了。大量资料表明,冷暖干湿变化的时空尺度并不相同,因 此在具体分析一个地区水旱灾害变化规律时,对此应特别给予注意。
刚刚过去的 20 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世纪。在这 100 年中,社会文明与科 技进步,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突破了种种的制约,使得世界人口从 16 亿增长到了 60 亿,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值从 10%上升到了 50%。现代工业的兴起与城市的迅速发展,前所 未有地扩大了人类的生存空间,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时,也大幅度地改变了地球 上长期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构,改变了自然界固有的物资循环和能量转换的模式。这种 急剧的改变,不仅使得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发展中的新问题,也 使得“自然灾害”这一古老的课题不可避免地变得更为复杂、严峻起来。
简而言之,历史时期的气候存在数十年以致数百年的中长期波动,而水利设施的寿命一 般也就是数十年至数百年。为了使水利设施充分发挥效益,今后水利建设中长期规划的重点, 投资方向与比例分配,拟建水利工程的合理布局与效益分析、风险分析和环境评价等等,都 应该考虑到气候波动对未来降雨时空分布,水旱灾害频率、严重程度与范围,以及水环境演 变趋向的影响,要尽力改变“大灾之后才有大治”的被动模式。
事实上,地球气候还有更长尺度的波动。竺可桢先生利用地质学与物候学的成果研究了 中国历史上气温的变化,并绘制出了 5000 年以来的气温变动曲线,其后,龚高法先生利用 农作物生长日数的变动间接对气温变化做了更细致、合理的描述,表明夏商、春秋战国及隋 唐时期,曾有过几次温暖期,而今天的温暖程度已是北宋以来千年不曾有过的了。
300 年份
图 3 全国(336 站)6—8 月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图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98 中国大洪水与气候异常》
从姚汉源先生(1987)等编著的一些水利史书上,我们可以知道西周之前黄河流域曾经 是“汤汤洪水”、“浩浩滔天”,而西周的河事记载较少,到春秋战国时逐步又增多起来。当 时“关中种稻”,“八水绕长安”,降雨量明显比现在要多一些。通过郑国渠等灌溉工程的兴 建,秦国农业兴而国力强,为“卒并诸侯”奠定了基础。但到秦汉之后,随着气候的变冷, 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西汉时修河东渠,动用了数万劳力,却因“河移徙、渠不利,田者 不得尝种”。西汉后期,我国古代著名农业家汜胜之到关中指导农业,不得不“大力推广种 麦”。东汉之后,大批耕地又由农转牧,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就尝试了通过生产方式的调整求 得与自然条件的平衡。由于粮食难以自给,不得不依靠运河从南方运粮,东汉迁都洛阳,缩 短漕运路线是动因之一。当时为了增加洛阳水源,曾建过一个引水工程,“穿渠引谷水注洛 阳下”,但是“及渠成而水不流”,显然是失败了。到了隋唐,情况再度改变。汉中复可种稻, 京城重返长安。可见中长尺度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水利建设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