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范蠡身后评论的评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蠡 以 谓 勾 践 为 人 长 颈 鸟 喙, 可与 越既灭吴 , 共患难 , 不 可 与 同 安 乐, 乃 以 其 私 徒 属 浮 海 而 行。 “ 以书遗大 夫 种 曰 : 飞 鸟 尽, 良 弓 藏, 狡 免 死, 走狗 ” 苏 子 曰: 范 蠡 独 知 相 其 君 而 已, 烹 。 子可以去矣 。 以吾相 蠡 , 蠡 亦 鸟 喙 也。 夫 好 货, 天 下 之 贱 士 也。 以蠡 之 贤 , 岂 聚 敛 积 实 者, 何 至 耕 于 海 滨, 父子力 以营千金 , 屡散而复积 , 此何为者哉?岂非才 有 作, 余而道不足 , 故功成 、 名 遂、 身 退, 而心终不能自放 者乎! 使勾践有大度 , 能 终 始 用 蠡, 蠡亦非清静无为 蠡亦鸟喙者也 。 以老于越者也 。 吾故曰 : 鲁仲连既退秦军 , 平原君欲封连 , 以千金为寿 , “ 连笑曰 : 所贵于天下士者 , 为人排难解纷而无所取 ” 也 。 即有取 , 是商贾之事 , 连不忍为也 。 遂去 , 终身 “ 不复见 , 逃隐于海上 , 曰: 吾与其富贵而屈诎于 人 , ” 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 使范蠡之去如鲁仲连 , 则去 圣人不远矣 。 呜 呼! 春 秋 以 来 用 舍 进 退 未 有 如 范 蠡之全者也 , 而不足于此 , 吾是以累叹而深悲焉 ② 。
禹 之 功 大 矣, 渐 九 川, 定 九 州, 至于 太史公曰 : 今诸夏艾安 。 及苖裔勾践 , 苦身焦思 , 终灭强吴 , 北 观兵中国 , 以尊周室 , 号称霸王 。 勾践可不谓贤 哉! 盖有禹之遗烈焉 。 范 蠡 三 迁 皆 有 荣 名 , 名 垂 后 世, 臣主若此 , 欲毋显得乎 ① ?
·2 7· 史 学 月 刊 · 专题研究 · 2 0 1 1 年 第 1 0 期
有关范蠡身后评论的评论
孟 祥 才
[ 身后评论 ; 自我意识觉醒 关键词 ] 范蠡 ; [ 谋略超群的伟大人物 , 在其身后 , 一直没有淡 摘 要 ] 范蠡是春秋末期中国政治舞台上一个功业盖世 、
通乎盛衰之时 , 明乎成败之端 , 察 贤人君子者 , 乎治乱之纪 , 审乎 人 情 知 所 去 就 , 故虽穷不处亡国 之势 , 虽贫不受汙君之禄 。 是以太公年七十而不自 达, 孙叔敖三去相 而 不 自 悔 , 何 则? 不 强 合 非 其 人 也 。 太公一合于周而侯七百余岁 , 孙叔敖一合于楚 勾 践 赐 死 于 前; 李 而封十世 。 大夫种 存 亡 越 而 霸 , 斯积功于秦而卒被五刑 。 尽忠忧君身危安国 , 其功 或 以 赐 死 而 被 刑, 所慕所 一也 。 或以封侯而 不 绝 , 由异也 。 故箕子弃 国 而 徉 狂 , 范 蠡 去 越 而 易 名, 智 过去君 , 弟而更姓 , 皆见达识微而仁能去富 , 势以避 萌生之祸者也 ② 。
《 , 史记 · 越王勾践世 家 》 中华书局1 第1 9 5 9年 版, 7 5 6 页。


为《 史记 》 做补 编 的 褚 少 孙 更 是 赞 扬 范 蠡 功 成 身
《 , 刘向 : 说苑 》 卷一七 《 杂言 》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2 8· 相承担义务的观念还占有一席之地 , 对君主绝对 忠诚 , 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一死报君王的伦理观念 还没有生根 , 死扎下去 。 司马迁等人能够如此认 是因为汉代去古未远, 春秋战国思想界 识范 蠡 , “ 百家争鸣 ” 的流风余韵还影响着相当一部分知 “ 识分子的思维 , 士为知己者死 ” 的观念还盘踞在 可以 不少人的头脑中 。 君主作为一个服务对象 , 是知 己 者 , 也可以是非知己者, 非知己者的君主 勾践 就不是臣子为之而死的对象 。 在他们看来 , 还不 是 范 蠡 的 知 己 者 , 至 少 在 越 国 灭 吴 后, 他已 经不再是范 蠡 的 知 己 者 。 范 蠡 在 勾 践 最 艰 难 的 时候不仅没有离他而去 , 而且还尽上自己最大的 努力帮助他完成了复国灭吴的伟业 , 就算他是知 己者 , 范蠡也不欠他一分一毫 。 何况此时的勾践 已经被灭吴和北上争霸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 变得 暴戾恣睢 、 刚 愎 自 用、 拒 谏 饰 非, 听不进逆耳之 甚至滥杀 无 辜 , 达 到 不 可 救 药 的 程 度。当 范 言, 蠡意识到这个 “ 只可共患难 , 不可共安乐 ” 的君王 随时可能将他这 个 功 高 震 主 的 臣 子 送 上 不 归 之 路时 , 毅然离去就不仅是一个明智的决断, 而且 也是一个道 德 无 愧 的 选 择 。 司 马 迁 等 人 向 他 送 上深情的颂歌是顺理成章的真情流露 。 然而 , 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 化, 臣子绝对忠于君主的观念作为头号伦理信条 便不断被强化和神圣化 , 由此使得臣子对君王的 愚忠被愈来愈多的人视 人身依附关系日益加强 , 为臣子的美德 。 这样一来 , 臣子的权力必然被日 益挤压 、 缩小 , 最后 就 剩 下 “ 只有一死报君王” 的 义务了 。 请看 唐 宋 八 大 家 之 首 的 韩 愈 是 如 何 评 论范蠡的吧 :
显然 , 在司马迁 、 褚少孙和刘向的心目中 , 臣子有 着自己的独立人 格 和 自 由 意 志 , 他们有权“ 择木 , 而栖” 可 以、 而且应该有权选择自己适意的君 , 主 。 对君主是 “ 智 忠” 而非“ 愚 忠” 合 则 留, 不合 。 在司马迁等人 则去 , 没有必要 “ 一棵树上吊死 ” 的潜 意 识 里 , 孟 子 君 臣 对 等、 君臣各有权力和互
出人们的视野 。 不仅政治家 、 思想家 、 历史学家对他的评论连篇累牍 , 历代诗人歌咏他的诗文积案盈箱, 而 且更被戏剧家以各种剧种 、 剧目不断推到舞台上 。 由于人们所处的 时 代 不 同 , 地位有别, 思想各异, 因而对 大 智 大 勇, 赞 扬 他 功 成 身 退、 激流勇退的卓异眼光和超群 他的评价千差万别 。 不少人歌颂他的辉煌 功 业 , 智谋 。 更有人倾慕他事君时的忠贞执着 , 退隐时的淡定从容 , 携西施 游 三 江 五 湖 时 的 潇 洒 风 流 。 但 也 有 人 批判他作为人臣不能忠君到底 , 作为同僚 陷 文 种 于 绝 境 , 不 能 作 为 臣 子 的 楷 模。还 有 人 深 文 周 纳, 判定他 。 而少数持 “ 带西施出走是为了避免 “ 红颜迷主祸国 ” 道隐 ” 观点者则认 为 他 作 为 一 个 “ 半路隐者” 还不能彻 所以不值得效 法 。 其 实 , 范蠡最值得肯定的是他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 是他 底忘情于世俗的富贵利禄 , 身上展示的 “ 人” 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
这里 , 苏轼尽管没 有 像 韩 愈 那 样 将 范 蠡 视 为 “ 为 人谋而不忠 ” 的典型 , 甚至赞扬 “ 春秋以来用舍进 , 退未有如范蠡之 全 者 ” 这可能与苏轼自己屡屡 “ 忠而见疑 , 信 而 遭 谤” 的 人 生 经 历 有 关。但 是, : “ 苏轼又认定范蠡 与 勾 践 不 过 是 “ 一丘之貉” 以 ” 吾相蠡 , 蠡亦 鸟 喙 也 。 因 为 在 他 看 来, 范蠡并不 , 功成名遂身 退 ” 如 果 勾 践 始 终 用 他, 他不会 是“ “ , 清静无为以老于越 ” 不得已而离开越国的富贵 利禄 , 却又从事种植业和商贸活动 , 以发财为务 ,
《 , 《 韩愈 : 范蠡招大夫种议 》 郭预衡主编 : 唐宋八大家散 文总集 》 卷 1, 河北人民出版社 1 第6 9 9 5 年版 , 8页。

《 , 《 苏轼 : 论范蠡 》 郭 预 衡 主 编: 唐宋八 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家 散 文 总 集》 卷 6, 第4 6 3 8~4 6 3 9页。
·2 9· 与“ 为人排难解纷而无所取 ” 的鲁仲连相比 , 就不 “ 可同日而语了 。 在苏轼的价值观念中 , 好货 , 天 , 下之贱士 ” 而范蠡恰恰是一个孜孜追求财富的 好货者 , 所以范蠡 也 就 只 能 是 一 个 “ 才有余而道 不足 ” 的令苏轼 “ 深悲 ” 的人物了 。 在范蠡的评价 问题上 , 苏轼比韩愈高明的地方是没有谴责他离 但他对范蠡 “ 好货 ” 的指责却显然 开勾践的举动 , 是不切实际的苛求 。 范蠡离开官禄 , 从事种植业 他和他的家族 和商贸活动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 要生 活 下 去 , 必须有衣食之源, 他自力更生解决 不 偷、 不 抢、 不 乞 食 于 权 贵, 其从事种 衣食之 源 , 植业 和 商 贸 活 动 , 既 对 己 有 利, 又能促进社会经 济的 繁 荣 , 不仅不应该受到谴责, 而且应该得到 赞扬 。 要知道 , 被苏轼颂扬的鲁仲连虽然拒绝了 平原君千金的封赏 , 但他的衣食之需还是靠达官 贵人的赏赐 。 与范蠡的自力更生相比 , 谁更值得 这位东坡居士中年以后的遭际实 赞扬呢?不过 , 在太差 , 他头脑中的老庄意识日益引导自己向范 蠡靠拢 。 有三首诗正是这种心境的自然流露 :

投勾践之剑也 , 勾践何过哉?予所谓为人谋而不忠 其在于此也 ① 。 者,
这里 , 范蠡 被 韩 愈 认 定 为 “ 为 人 谋 而 不 忠” 的典 型, 原因就在于范蠡违背了“ 君 存 与 存, 君亡与 亡” 的臣子道德 , 是一个“ 有 匡 君 之 智, 而无事君 的大 义 有 亏 的 臣 子 。 按 照 韩 愈 的 逻 辑 , 范 之义 ” 蠡一旦做了勾践的臣子 , 他就是一劳永逸地卖身 任 凭 勾 践 生 杀 予 夺, 范蠡都应该甘之如 于勾 践 , 他也只能甘心情愿地 饴 。 勾践最后要他的脑袋 , “ , 引颈就戮 ” 口中还要高唱 “ 臣罪当诛兮 , 天王圣 。 看来 , 明” 在韩愈心中 , 臣子的奴隶道德意识何 简 直 是 必 须 沦 肌 浃 髓, 渗 止应 该 融 化 在 血 液 里 , 透到骨节中 了 。 另 一 个 唐 宋 八 大 家 的 代 表 人 物 对范蠡有一番有别于韩愈的评论 : 苏轼 ,
乃移书文种 , 亦令云去 , 以逃其 蠡既辞越到齐 , 长颈之 难 。 遂 使 种 假 疾 不 朝 , 竟 承 赐 剑 之 诛。 悲 夫!为人 谋 而 不 忠 者 , 范 蠡 其 近 之 矣。 夫 君 存 与 君亡与亡 。 备三才之道 , 未有不显然而自知 矣 。 存, 勾践 奋 乌 栖 之 势 , 申 鼠 窜 之 息, 竟 能 焚 姑 苏, 虏夫 差, 方行淮泗之上 , 以 受 东 诸 侯 之 盟 者, 范 蠡、 文种 有其力也 。 既有其力 , 则宜闭雷霆 , 藏风云 , 截断 三 叱开四方 , 高提 霸 王 之 器 , 大 弘 夏 禹 之 烈, 使天 江, 知越有人矣!奈何反未及国 , 则背君而 去 。 下徘徊 , 既行之于身 , 又移之于人 , 人臣之节 , 合如是耶? 且 臣之于君 , 其道在于 全 大 义 , 宏 休 烈, 生 死 之 际, 又 何足道哉!况君 者 , 天 也, 天 可 逃 乎? 君 以 长 颈 之 难以同乐 , 则举 吴 之 后 , 还 越 之 日, 泛轻舟游五 状, 湖者 , 岂惟范子乎? 静 而 言 之 , 则知范子有匡君之 智, 而无事君之义 明 矣 。 其 所 以 移 文 种 之 书 , 亦犹
“ 退的大智慧 , 在《 史 记 · 田 叔 列 传》 中, 他 说: 夫 月满则亏 , 物 盛 则 衰, 天 地 之 常 也。知 进 而 不 知 久乘富贵 , 祸积文祟 。 故范蠡之去越 , 辞不受 退, 官位 , 名传后世 , 万岁不忘 , 岂可及哉!后进者慎 ” 戒之 。 刘向同样赞颂范蠡以义合 、 以义退的人生 决策 :
范蠡是春秋 末 期 中 国 政 治 舞 台 上 一 个 功 业 盖世 、 智 谋 超 群、 思 想 卓 异、 性格 独 特的 人 物, 因 也一直没有淡出政治家 、 思想家 、 历 而在他身后 , 史学家和文 学 家 的 视 野 。 不 仅 政 治 家 和 思 想 家 对他的评论连篇累牍 , 历代诗人歌咏他的诗词积 而且更被文学家, 尤其是戏剧家以各种 案盈 箱 , 剧种和剧目不断推到舞台上 , 使他与那个可能并 不存在的绝代佳 人 西 施 姑 娘 演 出 了 一 幕 幕 荡 气 回肠 、 缠绵悱恻的爱情佳剧 。 这种情况之所以屡 原 因 在 于, 一是范蠡的确是春秋末期中 屡出 现 , 国政治舞台上顶尖级的人物 , 他的活动构成了时 代的热点 , 影响着当时历史的走向 。 二是范蠡事 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传奇性 , 有着巨大的想象空 间, 文 学 家, 尤其是戏剧家可以在这里放胆驰骋 自己形象思维的不羁之马 。 一 唐朝以前 , 思想家和史学家对范蠡的评价基 本上是肯定 和 赞 扬 的 。 如 司 马 迁 就 将 他 与 勾 践 并列 , 作为主明臣忠的双子星座加以歌颂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