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论述《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意象表现教案

论述《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意象表现教案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其鲜明的意象表现,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欣赏和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究《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意象表现,并教授相关的课堂实践方法和评估标准。

一、意象表现的特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意象表现具有以下特点:1.单纯明快,质朴自然。

诗中所涉及到的意象,是一些质地、形态比较朴实、单纯的事物,如石、水、竹、叶、花、草、虫等。

这些意象不经过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直指其真实、朴素、自然之美。

2.生动传神,意境深远。

诗中的意象不仅形象栩栩如生,而且寄托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哲理观念。

这种意象的表现方式是通过对形象的写生和生动的描写,来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极富想象力和情感共鸣的意境之中,从而引发出读者的心灵共鸣,达到感性认识的目的。

3.意象相互交融,形成整体感知。

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每个意象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和交融的,形成了一个整体感知的效果。

例如,石头和水的互动描绘了永恒的变化;竹和叶的结合揭示了秋日的凄美之情;草和花的搭配充满了生命之力。

这些意象之间的融合与交织,使整首诗看似条理分明,实则意象纷呈,清晰有序,深入浅出。

二、教学过程1.了解李白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诗歌的基本结构、形式和风格。

2.通过解读诗歌中一些典型的意象,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石头和水的变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花草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引导学生进入对意象表现的主题探究。

3.分组讨论,讨论不同意象对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带来的启示,以及这些意象与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关系。

4.小组汇报和展示,让学生彼此了解和反思,加深对意象表现的认识。

5.对学生的论述和评估:观察和评估学生对意象难度的把控和实践的能力,掌握学生的表现水平,丰富学生的诗歌表现技能。

三、教学评估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首诗中,意象表现是其最为突出的艺术特点之一。

17.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

17.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

17.《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学会3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一、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

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二、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⑴可怜:值得怜悯。

⑵长安:代指都城汴京。

⑶江晚正愁余:愁,使……悲愁,使动用法。

3.背诵默写《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三、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句中加点的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提示: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2.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的意思?提示: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3.“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提示: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板书设计: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 辛弃疾行人泪忧民愁望长安忧国遮不住言志。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优秀教案范例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优秀教案范例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优秀教案篇一1.熟知作者及其生平。

2.了解鉴赏宋词的基本特色。

3.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4.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1.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2.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

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

3.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

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

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3归纳主旨学生归纳:词人痛恨金兵之猖狂,国耻之未雪,于是满怀忠愤,以悲凉的意境来表达他光复失土、忠诚爱国的深情。

三、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结合课后注释2和下文词句回答)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

暗用典故。

词中的长安应代指汴梁。

2.既然李勉因嫌郁孤台名不雅,改名为“望阙台”,词人为什么还用“郁孤台”开篇?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立的高台。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优秀教案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优秀教案
一、导入: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说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世间真正能达到这种
境界的能有几人呢?外界的环境往往会触发人的情思。一次,辛弃疾经过江西造口壁,回想 起往事,内心情感迸发,奋笔写下了一首让我们心中激荡的词。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 这首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二、作者简介:
3/3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 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南宋词人。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追赠少师,谥忠敏。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 三、学生自由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用心体味,带着感情去读。
2/3
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作业布置】
1.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背诵全词
【板书设计】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书愁
行人泪
望长安 忧国
遮不住
言志
(忧,我感触很深。我在执教辛弃疾的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时,感觉有几点成功之处。首先是在新课导入时,从范仲淹的话入手,引导学生适时认识情 感迸发因物而起,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注重诗词的朗诵,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 课上运用了自读、教师范读、点名学生朗读、齐读的多样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 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朗读欣赏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扩 大知识面。一堂课要精,我以为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去修炼。首先要训练课堂语言,在语文 课上做到话语信手拈来,前后知识串联自然,不形成知识串联的落差。其次引导学生有情感 地朗诵诗词,做好学生情感朗诵的铺垫,带动学生去体会感悟诗词的意蕴。
①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②个别学生读,学生点评,教师小结 ③教师范读 ④学生齐读 四、解题: 菩萨蛮:词牌名。书江西造口壁:词题。书:写。写在江西造口壁的一首词。这是一首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优质课课件用)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优质课课件用)

赏析: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词意+效果: “望”是遥望的意思,表现了词人关注国事的爱国情感,表现了他对 中原民众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批评。 词意+效果: 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王朝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 (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表现了词人的悲愤之情。 词意+效果: “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表达了词人对北宋昌盛时的怀念和对它的失 去的惋惜。
3、“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 逃难的人, 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 苦。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 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 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艺术手法:
1、结构上曲折回环,可谓一波三折。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一句始,往后一波三折,这 是登台的所见、所感。这一句为第一折,表示了主和派的 愤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为第二折,抒发的是 爱国志士和人民自始至终不能放弃恢复的强烈情绪;“江 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为第三折,反映的则是抗金不遂、 恢复不成的深悲剧痛。前后三句处处言水,处处言山,照 应却不重复,而是勾连往复,有曲折回环之美。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上片:控诉金兵入侵,对北方领土和抗敌军民的深 切怀念。
下片:即景抒情,表明了必胜的信心,抒 写壮志难酬的悲愤。
主题:写词人途经造口所见所感,表达了 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及抗金的决心,抒发 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8.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8.抒发了词人收复失地的决心,保卫南 宋的志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极端悲愤忧郁的心情?表现手法:象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教案标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学习欣赏《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复印件。

2. 彩色图片或PPT展示《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艺术形象。

3.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发展历程,提出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代表之一。

激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历史背景,包括创作时期、地点、作者等,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特殊性。

同时,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或PPT,让学生对该作品的艺术形象有初步的了解。

Step 3:文本解读(15分钟)将课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分段展示,逐段解读,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

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诗意和美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Step 4:艺术特点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艺术特点,包括线条运用、色彩运用、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

通过对比其他壁画作品,让学生认识到该作品的独特之处。

Step 5:学生互动(10分钟)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Step 6:写作练习(15分钟)要求学生以《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为题材,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Step 7:总结与展示(5分钟)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并进行总结。

回顾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在这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查找并了解其他中国古代壁画作品,并写一篇短文进行比较分析。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2)理解诗歌的背景、意象、情感等,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从意象、情感等角度分析诗歌,提高解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意象分析;2. 诗歌的情感把握和艺术特色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时代背景的理解;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背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3. 案例分析法:以典型诗句为例,深入剖析诗歌的表达技巧;4. 启发引导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揭示诗歌的深层含义。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象;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相关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2)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背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查阅的资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小组的学习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2)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揭示诗歌的深层含义。

5.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等角度欣赏诗歌的美;(2)让学生学会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堂实录本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诗歌四首》这篇课文,其中包括《秋夜将晓出篱门远近》、《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钱塘湖春行》和《江城子·密州出猎》四首诗歌。

老师在课前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四篇诗歌,听听同学们的想法,究竟能不能领略到一些诗词之美。

首先是《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歌是描述春天去杭州游玩的情景,清新明丽。

李白的语言非常生动,同学们读起来的感受也是非常丰富的。

这里我们可以上一下手,动手去感受一下其中的意境,比如“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这句话,可以联想到一个旅行者疲惫不堪,径直找到一家酒家来喝酒休息。

诗歌中的景色也是非常美丽的,“濯纤茗饮弄轻舟,游客心情自在留”这句话中濯纤的茶艺十分细腻,一目了然,游客也是自在的留恋这个美好的时刻。

当然同学们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感受这里面的诗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诗意,在欣赏这篇诗歌的同时也在欣赏自己的人生。

接下来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远近》,这篇诗歌所表现的是一个人在清晨行船之前,思索静谧的秋夜和自然的景色。

在这篇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诗歌家的瑰丽与唯美,也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寂静之美。

这首诗歌中唐寅所表达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让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浮沉,也让我们发现自己深处内心深处的美好。

不论是对景色的描绘还是对生命的领悟,这首诗歌都是一部充满感性与理性的优美佳作。

接下来是《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篇诗歌是边塞诗汇的代表作之一,颂扬了边塞士兵的英勇和坚毅。

它力求把山川的高峻、荒凉与人物的慷慨、充沛的情怀融为一体,从而表达了民族的气质。

此诗大约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表达了他对队匪子弟的切实感性领悟和深深的感慨。

“建当炎土雪霜多,苦寒烈士僵骨破。

桓溪乱石堆如山,只是朱颜改。

”读完这首诗歌,同学们深刻地了解到了边塞生活的艰难,战争中士兵的牺牲,更懂得了珍惜生命,珍惜和平。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优质课课件用)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优质课课件用)
6、“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 所寄寓的情感。 寄寓着词人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 的悲痛之情。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 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 “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 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愁余”两句写 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 之情。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句意+写法+效果: 黄昏的江边,我正愁绪满怀,又听见从山的深处传 来了鹧鸪鸟的叫声。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凉的环 境气氛,用鹧鸪鸟叫声烘托了人物凄苦的心情,表达 了词人又忧心忡忡(chōng)的复杂心情。


通过写对金兵入侵的控诉和对北方 领土的怀念,表达了词人抗敌的坚定信 念和收复失地的决心、忧国忧民的情怀, 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遥望 汴京城 可惜 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
向西北方遥望汴京城,可惜被无数青山遮住青山隔不断百姓的心,江水毕竟要向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黄昏的江边,我正愁绪满怀,又听见从山的深处传来了鹧鸪鸟的叫声。
赏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词意+效果: “行人泪”是逃难人的眼泪的意思,表达了词人对北宋昌盛时的怀念 和对它的失去的惋惜。 句意+效果: 郁孤台下滔滔奔流的清江水,水中有多少逃难人的眼泪,词人把“清 江水”和“行人泪”联系在一起,以水写泪,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 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词人几十年来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
1、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 外的“郁孤台”写起? 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 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表达词人怀念中原、渴望 收复中原的愿望。暗用典故。词中的长安应代指汴梁。

小学六年级语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三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

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知作者及其生平。

2.了解鉴赏宋词的基本特色。

3.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4.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1.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2.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

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

3.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

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

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3归纳主旨学生归纳:词人痛恨金兵之猖狂,国耻之未雪,于是满怀忠愤,以悲凉的意境来表达他光复失土、忠诚爱国的深情。

三、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结合课后注释2和下文词句回答)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

《菩萨蛮》课堂实录

《菩萨蛮》课堂实录

《菩萨蛮》课堂实录师:大家好。

通过前两节课,我发现我们班是思维特别活跃的班级,也是积淀比较丰富的班级。

同时我也发现了我们班的一些秘密,比如有朗读担当,有苏轼代言人。

(学生大笑)这节课已经是第三节语文课了,大家累了吗?生:累。

师:这节课我们相对轻松一点,以最舒适的姿态来上这一节课,从阅读的最初感受来说一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我们读过很多诗歌,大家感觉什么是诗?诗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生1:我认为诗歌首先它必须是美的。

它可能是悲伤的,可能是喜悦的,无论怎么样,它都是美的。

还有我认为诗歌是有特色的,我喜欢大胆的、浪漫的,它能够大胆想象,突破现实的框架。

师:那你应该很喜欢李白的《蜀道难》。

生1:您说得对。

师:我可以这样进行总结,第一,诗是用来言情的,第二,诗是我的。

生2:我觉得诗是一张纸,这张纸背后,永远都有一个世界,或许这是一个小世界,它只是属于作者的小世界;或许这个世界很大,它跨越时空,是属于我们这些后来人的。

他可能与我们共鸣,也可能是和我们对立的。

这个世界里上演着悲喜剧,这里有旅途的悲伤,离别的伤感,有得众的高兴,还有人生的得意。

但是,真的,如果你不能通过一张纸,看到背后的那个世界的话,那么你一辈子也只能停留在这个世界的表面,一旦你走进了那个世界,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令你留恋的,徘徊的,你也不愿意走出来的。

(学生热烈鼓掌)师:我被这个同学的话震撼到了。

诗,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它可能是作者的,也可能是我们的。

诗里面有喜有悲,有是有非,有美有丑,很多很多。

所以我们看,中国的诗歌,篇幅很短,但是在这些诗当中,却有无穷无尽的魅力。

生3:我再说三个字,我们知道有一句话叫做“诗言志”。

作者不管在诗里写了什么,最终都要落实到“志”上。

师: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个“志”?该怎样读懂这个“志”呢?生3:就是指诗人的情感。

我们要走近诗人,读懂诗人,才能读懂诗歌的感情。

读懂这些感情,也就读懂了这首诗歌,也就是读懂了那时那刻的诗人。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鉴赏全词通过传神的神态、容貌、动作的描写来曲折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的手法。

2.把握全词反衬手法的运用。

3.解温词的语言风格,正确评价其思想价值。

教学重点:1.鉴赏刻画描写人物的方法。

2.鉴赏词中关键字词。

教学难点:1.学习把握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为什么要学习古典诗歌?明确: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途径鉴赏。

二、简介花间词和南唐词唐五代词主要有花间词和南唐词两大词派。

(一)花间词派是以晚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温韦外尚有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等共18人,后蜀赵崇祚将此18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亦称作西蜀词派。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该派的两种风格,其他人的词作多蹈袭温韦余风。

(二)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趣,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三)花间词派,向来是温韦并称。

温词如周昉、张萱笔下的簪花仕女,簇金结绿,韦词如吴道子笔下的淡妆美人,疏朗清秀;温词如富丽堂皇之牡丹,韦词如清新明丽之芙蓉。

温词多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多显而疏,易于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同学们可以通过对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学习,用心体会温词和韦词以上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三、作者简介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花间词的开山鼻祖,奠定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四、鉴赏诗歌1、结合小注,自读。

提醒注意:一个词语有几种不同的注解,诗无达诂。

以小注②小山为例,分析证明此处理解为眉更好。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3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3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背诵词;了解词的大意,体会诗人忧国忧民、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诗词、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了解词的大意,体会诗人忧国忧民、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诗词、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温习就知,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师: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那是数以千计的伟大的诗人、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辛弃疾就是其中的一个。

知晓作者。

(新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人。

21岁参加抗金起义,是著名的抗金将领。

他的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温习辛弃疾的词。

(《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简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写作背景并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题目是:书江西造口壁。

学生读题(要求读出节奏)再揭示本词的词牌名——菩萨蛮。

问:我们还学过哪些词牌名?(忆江南·渔歌子·清平乐如梦令……)再度。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本次的创作背景,为学生学习词创设情境。

】二、初读词,感受词的韵律。

自由读词,要求读准,读清。

个别读,集体评议。

再读,齐读。

师范读。

学生再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词,让学生读准字音。

老师的示范读,为学生学习读词提供方法。

】三、再读词,体会词的情感。

1、轻声读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2、学生回答。

四、品读词,领悟词的情感。

是啊!诗人愁啊!他为何而愁呢?(一)、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1、指名读。

2、清江,指的就是我们的母亲河赣江。

师:词人看到那滚滚向东流去的清江水,想到中间流淌的是什么?(行人泪)行人中都会有谁呢?(难民、士兵、男女老少……)多少行人泪?请用一个词代替“多少“。

(很多,许多,无数,数不清……)3、读词句,展开想象。

菩萨蛮温庭筠课堂实录.docx

菩萨蛮温庭筠课堂实录.docx

菩萨蛮温庭筠课堂实录导语:菩萨蛮这首词相信很多人都有朗诵过,在课堂上我们该如何教学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菩萨蛮温庭筠课堂实录,欢迎借鉴!教学目标1、理解这首词的描写技巧。

2、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教学方法诵读法、精读法、讨论法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首词的特色和技巧2.深入理解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1、看注解,合理想像,同学合作,理出词的大意:屏风上的小山重重叠叠,在晨阳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忽明忽灭,蓬松如云的鬓发将掩未掩到雪白的脸颊,臃懒地起身后画起漂亮的眉毛,迟迟地梳理打扮。

插上头上的花饰,仔细地在镜子的前后照来照去,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穿上新贴图案的绣花丝绸短袄,那图案上是成双成对金色的鹧鸪。

2.概括上下片所写内容。

上片:女主人公睡醒后娇慵形象。

下片:梳妆打扮的过程。

三、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发言。

1、找出的韵脚,再前后一,在感上有怎的听之美?明确:韵脚分是“ ”、“雪”,“眉”、“ ”,“ ”、“映”,“襦”、“ ”,两仄两平,相互交,既有整之美,又有化之美,来朗朗上口,富于听之美。

就是种文学作品特有的音美。

2、写了哪些意象?想一想作品如何造出之美的?明确:篇中写了“小山”、“ 云”、“香腮”、“蛾眉”、“花”、“ ”、“面”、“ 襦”、“金”等意象,美好的境,柔美的,雪白的肤色,美的装,美妙的女子,构筑了一个富于之美的境界。

3、“双双金”和前面哪些写照相照?又有怎的含?明确:“双双金”与“ ”和“ ” 相照,物生情,影自怜,孤独哀。

4、中的女主人公是怎的形象?又有怎的情?明确:篇中女主人公并非“无情”,只是她的“情”深藏不露,偶从“ ”、“ ”的作中逗出,不意地又从她“双双金”的衣案中淡淡映—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

客而,此表面所写不一女子晨起梳之程、姿容服之精美,及其慵散无聊之心、自矜自怜之情,描了一幅唐代廷仕女。

其深含,可以系到累不第、坎坷生的遭遇,含蓄地流露了人才不遇之感。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中国古代一件非常珍贵的壁画,可谓是世界艺术史的瑰宝。

这件壁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都很重要,是学习高中文学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

因此,本文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一话题,提供一份优秀的学习案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1、能够简述《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历史背景、发现和保存情况。

2、能够通过仔细观察、对比等方法,解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主要图案和符号,分析其意义和价值。

3、了解壁画艺术在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地位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历史背景、发现和保存情况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主要图案和符号及其意义和价值3.古代壁画艺术的地位和意义三、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观察比较不同版本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主要图案和符号,组内讨论其可能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行汇报。

2、听说训练法:利用多媒体工具,放映相应的历史资料片和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行听说练习,提高听说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课堂讲解法:以讲师讲解的方式,全面阐释《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思想内涵和独特价值,帮助学生掌握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四、教学步骤1、导入导师通过展示《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图片,利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究其主要图案和符号。

2、输入基础知识老师介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产生与流传过程以及其保存情况,并重点讲解其主要的图案和符号及其对于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影响,以及古代壁画艺术的地位和意义。

3、合作完成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资料和多媒体工具进行课堂实践,探究《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符号和意义,并展示他们的调查结果。

4、制作展示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媒体、模型或图片讲解等形式,展示他们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研究成果的制作展示。

2024年辛弃疾《菩萨蛮》教案+学案

2024年辛弃疾《菩萨蛮》教案+学案

2024年辛弃疾《菩萨蛮》教案+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的辛弃疾作品选读部分,详细内容为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全文解读与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了解其词作的艺术特点。

2. 通过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深入解读,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辛弃疾在词中所抒发的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及《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全文解读。

难点:词中意象的解读和情感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辛弃疾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感受词的韵律美。

3. 诗词解析:逐句解读词中的意象、情感,分析辛弃疾的词作风格。

4. 例题讲解:针对词中的难点、重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及其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体现。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辛弃疾生平简介、创作背景。

2. 黑板右侧:《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文及重点解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读辛弃疾的另一首词《青玉案·元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辛弃疾的词作,深入了解其艺术风格,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

2. 教学难点中的意象解读和情感分析。

3. 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设计。

4. 作业设计中的拓展延伸。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优质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优质课)

写作背景:
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 年)作者36岁,时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 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
关于此词之发端,罗大经在《鹤林玉露》 中有几句话非常重要,他说:“盖南渡之 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 还。幼安自此起兴。”当时辛弃疾南归十 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 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 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 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 是写下了这首词。
诗词鉴赏:
尾句用了什么手法?鹧鸪 声有什么用意?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本句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用鹧鸪鸟叫声 烘托了人物凄苦悲凉的心情,表达了词人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诗词鉴赏: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鹧鸪: 是一种中国南方地区的留鸟,它的背部与腹部为黑白色,脚为黄色或红
褐色。由于它的叫声十分特别,听起来很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古 代的文人墨客们,常常将个人的情感寄托在其中,使得鹧鸪这种美丽的鸟 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①爱情和闺怨相思的象征 ②旅途艰险,离愁别绪 ③除此之外羁旅思乡、伤春惜春、亲友送别、闲情逸致等意象内涵。
高二下:课外十篇篇目补充
在苟且的时代里做一场不朽的英 雄梦——《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第一章节 辛弃疾其人
悲愤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 何时灭?”这是爱国英雄岳飞于 《满江红》中发出的呐喊。
历史上的南宋王朝偏安一隅, 金瓯残缺之下,爱国仁人志士不 在少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辛弃疾的《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 壁》,感受英雄的爱与悲。
辛弃疾诗词主要内容: (1)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抒发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代表作品有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2)表达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抒写英雄失路的无限焦虑。代表作 品有《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永遇乐》(千古江山)。 (3)不满南宋朝廷的偏安政策,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腐朽。代表作 品有《摸鱼儿》(更能消)。 (4)描绘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表现闲适心境和隐逸情趣的作品, 也是辛弃疾对词境的一大开拓。代表作品有《清平乐》(茅檐低小)、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2/21
背景:
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 )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 驻节赣州、途经造 口时所作。当初辛弃疾南归十余年, 在江西 任刑法狱颂方面官吏, 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 、江西等地。来到造口, 俯瞰不舍昼夜流逝 而去江水, 远望绵延不绝青山, 词人思绪也 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 像那青山般绵延不绝
8/21
西北望长安
向西北遥望长安城
可怜无数山
可惜有没有数青山遮住视线
9/21
向北遥望故都,可惜 被前面无数青山遮挡 住了。 “山”是多么
可恶呀!
10/21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可怜是可惜意思), 请说说这 两句词表示了词人怎样思想感情。
表示了诗人对北宋盛时追念和 对它失去感到惋惜。
11/21
, 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3/21
§朗诵全词 4/21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 山深闻鹧鸪。
此是诗人抚今追昔、即景明志 之作。
5/21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中间有多少百姓血和泪
15/21
江晚正愁余
黄昏在江边我愁绪不绝
山深闻鹧鸪
却听到深山里鹧鸪声音
16/21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 鸪”, 请分析“鹧鸪”这一
意象所寄寓情感。
这是诗人在直接表明心迹, “ 愁”是愁其国破家亡, 是忧国 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 鸪“但南不北”, 决不向金人屈 膝, 坚定了自己报国志向。
17/21
6/21
“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 指当年在金人强迫下逃难人,
词人是怎样描写难民痛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继续宋词之旅。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长江黄河,至今滋养着我们,在这里,我们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缠绵婉约;能听到“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愤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

无论何时何地,随口吟咏一首诗词或其中的名句,都会让我们心中激荡,充满诗意。

下面我们一起诵读这些名句:(幻灯片展示,学生齐读)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想当年,金戈钱马,气吞万里如虎。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师:读得很好,我听到了你们朗读声里的感情。

你们刚才大声读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诗文中有一种什么扑面而来?生:壮志豪情、忧愤……师:说得好!其实我们刚才朗读的名句全是一个词人的,他就是……!生齐答:辛弃疾!师:对!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诗歌鉴赏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种叫知人论世,诗人性格特点、人生经历及所遭遇的时代背景都会在诗歌中留下烙印,抓住这些就能更快更准确在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这是前人为我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技巧,对于我们是不是有效呢?我们来验证一下!昨天我们发了一篇关于辛弃疾的散文《把栏杆拍遍》,现在我们站在散文家梁衡的肩膀上去看一下辛弃疾的理想是什么。

生: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拍刀摧马,驰骋沙场……师:但现实中,他度过了怎样的一生?生: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生: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生:皇帝对他时用时弃。

生:他一生都是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

(学生根据《把栏杆拍遍》梳理关于辛弃疾的相关信息)师:对。

他太爱国、爱百姓、爱朝廷了,但南宋小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然而朝廷可以阻挡他驰骋沙场,却无法囚禁他以身许国的宏愿。

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中,历史给了他一个生命的突口,那就是诗词,师:在《把栏杆拍遍》里有一段话,我们一起读一遍,第8段。

(师生齐读:)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一不能化作刀枪之用,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只有一股脑在注入诗词,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师:说得非常好!终于词人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我们马上鉴赏他的好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师:我们首先来看题目: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造口,指的是什么?(提示学生看资料信息:南渡之初,虏人追隆右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

幼安自此起兴。

)通过这信息,我们明显知道这是一首怀古伤今词。

既然是怀古伤今,那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就要读出它的情感!现在同学们自由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三分诗,七分读,要用心体味,带着感情去读。

我们说他怀古伤今,那就要读出这种感觉!(学生自由朗读)(个别学生读)教师点评:刚才许斌同学读得出感情没?生:读出了!师:对,确实读出了,不过我学得还差点什么?许斌,你自己说说,觉得怎样?斌:有点怕,所以读不出气势!(学生笑)师:嗯,确实是这样,我们都知道,辛弃疾是一位豪迈的词人,他的词作自然会流露出他的气势!刚才许斌同学读的时候将他的情感揣摩出来了,如果再回点气势就更好了!现在我们同学们齐读一遍。

注意要读出气势,要在朗读当中去聆听诗人的心志。

(学生齐读)师:读得很好,同学们能否在词中找到直接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诗句?生: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师:诗人的情感是:生:愁!师:就这一句诗来说,什么直接勾起了诗人心里的愁?生:鹧鸪。

师:中国古典诗歌中,鹧鸪这一意象在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但仅仅听到鹧鸪的声音就会愁吗?(如果你心里无愁,你听到鹧鸪的叫声,会不会勾起满腔愁情?)生:不会,词人心里有愁。

师:联系我们刚才了解的辛弃疾,可不可以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句诗“愁”的含义呢?我们留意课下注释,鹧鸪的叫声仿佛是“行不得也哥哥”,什么行不得?师:我们刚才说了辛弃疾的理想是……但现实是……,生:想报效国家,但实现不了这报国之路。

一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愁。

师:那种怎样的情感点了出来?师:对,一个“行不得也哥哥”就把他对自己无法报国的忧愤之情点了出来!(板书:忧志——壮志难酬)师:除了报国无门之愁外,在词里还能不能找到其他方面的愁?生:家国之愁,忧国忧民。

师:对,家国之愁,忧国忧民!那些诗句体现这些感情?生: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生: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师:好,我们首先来看“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句诗,词人忧的是什么?通过那个词体现出来?生:忧民。

行人泪。

师:愁在流不尽的行人泪。

这行人是一般的旅游在外的行人吗(板书:忧民——流不尽的行人泪)生:不是。

师:那是怎样的行人泪?生:逃难民众的泪水。

词人身临隆禧太后被追之地,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

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膺。

师:一句“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种种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

师:刚才同学们还说到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那这句诗怎样体现出诗人的愁呢?生:诗人向西北望着故都,但是视线被无数山遮挡住了。

师:为什么你们说诗人望故都?根据那里得出来?生:词中诗人望长安,长安应该有它的代表意义。

师:对,说得很好,在这里长安就是有着它的特别意思!长安代表什么呢?同学们可以看课下注释。

在这里,词人借唐代京城代指北宋都城:汴京。

师:故都望得见吗?生:望不见!师,对,望不见,于是诗人愁从中来!愁在无法望长安。

(板书:忧国——无法望长安)师:为什么无法望长安?生:可怜无数山!师:好。

我们看一下,“无数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生: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

师:对,从词表面看来,正是因为有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所以词人望不到长安,望不到故都。

但如果单从这方面来看,这首诗就未免过于浅白了,我们联系一下词人的生平来思考一下,有没有同学来发表一下其他见解?生:收复失地,恢复祖国河山的种种困难!师:咦?为什么这样说啊?生:因为现在词人是站在南渡之初,隆右太后被追的造口,也就是说向北望的地方已经不再是宋朝的了,但词人的理想是收复失地,而南宋的君臣又苟且享乐,对他时用时弃,所以他很难实惠自己的理想,所以我认为眼前的无数山有着象征意义!师:说得非常好!的确是这样。

词人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立脚点南宋王朝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但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点明了收复失地,恢复祖国河山充满了种种困难!“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师:这浓得化不开的愁成了辛弃疾的心病,究其一生,他毫不放弃地寻找解决心病的机会,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这种精神在词中有没有体现?生:有!师:哪一句?生: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师:这句诗什么意思?生:“无数山”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东流的江水。

师:诗人是不是单纯写自己所见到的景?生:不是,师:那诗人在通过眼前之景写什么?生: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动,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师:回答得非常好!眼前的无数山,挡得住的是诗人的视线,但挡不住诗人爱国、报国的心!尽管词人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尽管他受到南宋君臣猜忌,一生不得重用,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但他却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从没被挫折打败,纵使壮志难酬也要酬!(板书:壮志难酬也要酬)师:这是一个深含哲理的句子!我们可以更深一层挖掘!苏轼有句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里的大江是不是他眼前的大江?生:不是。

是指历史潮流。

师:对。

水、大江有时象征着历史潮流。

在这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江流,可不可以理解深一层?生:是不是也指历史潮流?师:如果指历史潮流的话,那整句诗可以怎样理解?生: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汹涌东去,势不可挡,是任何东西也改变不了的。

生:在词人看来驱逐金侵略者,收复中原,恢复民族尊严,当前是因难重重,但他们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师:说得很好,就像我们中国海峡两岸关系一样,走过了不平凡的路程,虽然经不断地有些外来力量在阻碍我们国家的统一,虽然台湾分裂势力以所谓“公投制宪”为幌子推行“台独”、阻碍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挑战,但是两岸关系总体上继续向前发展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已成为当前民意的主流。

祖国统一的大潮流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词人以简洁的诗句,写出了他个人坚强的意志,也写出了社会的发展规律!(板书:历史不可阻挡)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辛弃疾的《菩萨菩》,倾听了他在动荡的南宋发出的收复祖国河山忧国忧民的呐喊,也深切体会到他那种“把吴钓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沉重叹息,!这声呐喊,这一声叹息,响彻云霄,响彻我们的心灵,成为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从远古走来,我们看到了“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也看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看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看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林则徐,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们一直以天下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无数民族英雄挺拔的脊梁撑起了我们民族不倒的天空!师:让我们再次诵读这些诗句,感受伟人的情怀、英雄的气魄,让他们的精神熏陶我们,我们通过努力也为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学生齐读)屈原: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