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人物之我见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人物分析《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对其中的一些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对其中几位人物的看法。
首先是刘备,他是一个有着高尚品德和远大抱负的人物。
在小说中,他被描绘成一个仁义之君,对待部下宽厚仁慈,对待敌人宽宏大量。
他的仁德和谋略使他能够得到许多忠诚的部下和朋友,最终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刘备的形象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仁义之道和待人接物的重要性。
其次是曹操,他是一个具有强大野心和智谋的人物。
在小说中,曹操被描绘成一个有着强大统治欲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的智谋和决断力使他能够在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但同时也因为他的残忍和冷酷而招致了许多敌对。
曹操的形象让我明白了权谋之道和权力的可怕,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是诸葛亮,他是一个具有高超智慧和深远谋略的人物。
在小说中,诸葛亮被描绘成一个有着超凡智慧和高尚品德的谋士和政治家。
他的谋略和智慧使他能够在乱世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心态,为自己的主公和国家谋取利益。
诸葛亮的形象让我明白了智慧和谋略的重要性,也让我对人生的智慧和处世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分析,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三国演义》所展现的人性和历史的魅力。
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他们的故事让我对人生和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生命的伟大作品。
《三国演义》 中司马懿形象之我见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引言 (2)一、司马懿生平 (2)(一)出生简介 (2)(二)与诸葛亮的角逐较量 (3)(三)高平陵政变 (4)二、对司马懿的评价 (5)(一)作者罗贯中倾向:批判,非正义的一方 (5)(二)前贤观点:青睐、功过是非分明 (5)(三)个人观点:不得已之反抗 (6)后记 (7)致谢 (7)注释 (8)参考文献 (8)文献综述 (9)《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形象之我见作者:程秋霞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摘要: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出场较晚,是一个很神秘的人物,三国中热闹大多都在前半部,舞台上的风光,都被最早的角色抢光了,他显得不那么光彩出色,但是,在这段历史中,他是一位靠耐性、权谋、机智、残忍,夺得胜利并且是最了不起的大赢家。
司马懿与曹魏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三朝元老的托孤大臣他始终坚持自己韬光养晦的生存之道,与曹爽明争暗斗十余年最终在高平陵政变中落下帷幕。
Abstract: Simayi play late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 doms, was a mysterious figure, the three countries in the m ost busy in the first half, the scenery on the stage, was the earliest picked up, the role of his excellent less glor ious, but, in this period of history, he is a patient, the tactics, witty, cruel, and win the victory and is the most amazing big winners. Simayi associated with cao wei regime, as minister of the same entrust an orphan to he always adh ere to its survival, more than 10 years of competition with Mr Eventually ended in GaoPingling coup.关键词:三国演义;司马懿;形象;不得已反抗;Key word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Simayi. Image;To resist;引言在《三国演义》(后简称“演义)中,作者罗贯中成功的塑造了诸多形形色色的典型人物,如奸诈诡谲的曹操,忠厚仁义的刘备,义薄云天的关羽,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还有人格魅力几乎接近完美的赵云。
《三国演义》英雄之我见
《三国演义》英雄之我见掩卷沉思,自问读罢《三国演义》,我到底领悟到了什么?也许杜甫的这句“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成苍狗”。
最能体现出我此刻的心情。
目睹着三国从兴盛到衰弱,我的心情也如梦如幻,潮气潮落。
这也难怪,情随事迁呀!回到正题,三国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其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无奇不有。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三国之中的英雄好汉自然是数不胜数的。
他们大都不分伯仲,所以要百里挑一,实非易事。
英雄谱中,吕奉先,榜上有名,可能有些人会诧议,这种”大义灭亲”的人怎称得上是英雄?岂不玷污了一大群真英雄?我觉的话不能这么说,温侯也是有其优势的,他英勇善战,有万夫不挡之勇,用“战神”这名号称赞他,也是不为过的。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也足可见当世对他的评价,只不过杀父之举,也实在是天理难容,君子不齿,杀董卓倒是替天行道,可杀丁原确是助桀为虐,事实上,之所以能让温侯在这英雄谱中古有一席之地,也实在是要感谢前不久播出的《吕布与貂禅》,给我留下一个好印象。
在青梅煮洒时,曹孟德曾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可见他以英雄自居。
不错,曹操的确是位英雄,然而他的奸雄身份也是臭名昭著的,人称古今奸雄第一奇人。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说出这种话,不让人神共愤,也确实很难。
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就罢了,许田射鹿时目空一切,颠倒君臣关系;杀董贵妃与伏皇后是以下犯上,罪无可赦;以及杀害忠臣义士,诛其家族之例更是不胜枚举。
如此奸雄,人人得而诛之,然观其早年是何等英雄,孤身一人入见董贼献宝刀,虽然失败了,但其言甚愤,其举甚壮啊!孟德的智谋也远比刘备、孙权高出一等,称其为英雄,也还勉强过得去。
许仲康这个名字也许没有赵子龙、张文远、徐公明、甘兴霸、马孟起、黄汉升等有名,他之所以能位列本英雄谱之中是因为那句“忠臣岂可事二主乎?”他虽然也是投降给曹操的,但却与其他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许诸不曾在任何人足下效力,也就是说曹操是他唯一的主公。
他唯一欠缺的就是勇有余,而智不足。
三国演义人物读后感_读后感
三国演义人物读后感_读后感《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英雄豪杰的形象,他们的生动性和复杂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三国演义》后,我对其中的人物形象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一、关羽:义薄云天,忠义之士1.1 关羽是一个忠义之士,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义薄云天。
在曹操囚禁刘备的时候,关羽不顾一切冒险救出了刘备,展现了他的忠诚和勇气。
1.2 关羽为人仗义疏财,待人宽厚大度。
他在与曹操交锋时,曾多次放过曹操,展现了他的仁义之心。
1.3 关羽的忠义和仁义形象深深地吸引着我,他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熠熠生辉。
二、诸葛亮:智谋过人,谋略无敌2.1 诸葛亮是一个智谋过人的谋士,他的计谋无人能及。
在赤壁之战中,他用火攻打败了曹操,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谋略。
2.2 诸葛亮善于用兵,善于布局,他的计谋常常出人意料,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智者的典范。
2.3 诸葛亮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智谋和谋略让人敬佩不已。
三、曹操:雄才大略,权谋无双3.1 曹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的权谋无双。
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他用兵如神,屡次获得胜利。
3.2 曹操善于用人,能够善用人才,他的手下有许多能力出众的将领。
他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形象。
3.3 曹操的形象让我感叹他的才华和智慧,他的权谋和智慧让人叹为观止。
四、刘备:仁义之君,仁德之人4.1 刘备是一个仁义之君,他的仁德之举让人感动。
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他以仁义为本,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4.2 刘备待人宽厚大度,他善于用人,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他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仁德之君的形象。
4.3 刘备的仁义之举让我深受感动,他的形象让人感叹他的仁德和宽厚。
五、周瑜:才华横溢,风度翩翩5.1 周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将领,他的智谋和勇气无人能及。
在赤壁之战中,他与诸葛亮合作,最终打败了曹操,展现了他的才华和智慧。
《三国演义》勾勒的英雄形象我的心得
《三国演义》勾勒的英雄形象我的心得。
在《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英雄形象应属于曹操、刘备和孙权。
作为三国时期三位主要势力的代表人物,他们各自在小说中塑造出了独特的形象,展示出了不同的英雄风范。
首先谈到的英雄形象便是曹操。
作为小说中的反面人物,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塑造得非常成功,封疆大吏身份的他善于用人,所以他身边也聚集了许多武艺高强的将领。
曹操的个性刻画得十分明确:凶狠残暴、奸诈狡猾、独断专行。
这种形象的塑造,既在情节上出现了反派角色的悬念,更在文化上体现了道德的反面,强烈的反面形象更加突出了其主人公的价值。
如此鲜明的形象塑造使得曹操成为小说中备受关注的角色之一,也让那些背负良心的英雄们栩栩如生地俯瞰自己的卑微。
刘备则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之一,他的英雄形象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他生性仁爱,特别重视恩义,与温柔美丽的夫人甘夫人的感情更是让人动容。
在荆州之战中,刘备不怕被困,出奇制胜,把割须换命一幕传扬开来,广受赞叹。
与此同时,他雄心勃勃,有较高的领导才能。
在蜀汉的建立与发展中,刘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不断拓展疆土、注重发展经济,皆是志存高远奋发向上的体现。
这种气魄在他组建联盟、争夺荆州等一系列事件中都有体现,这样的形象也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与尊崇。
孙权作为东吴的代表人物,同样也是小说中的主角之一,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英雄形象。
他是一个极具政治亲和力的人,能够周旋于各路诸侯之间,巧妙地维持自己的地位。
而他的决策策略也颇为高明,他能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应对各种难局,充分展现出其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
此外,孙权还是一个非常温柔的人,在雌雄莫辩时甘愿让步,为修复孔明与吴国的关系,更是向主角身上注入了浓厚的人文情感。
尽管曹操、刘备、孙权都不同的英雄形象,但他们都是有梦想的人。
曹操希望统一天下、开创帝业,刘备希望恢复汉朝、安定江山,孙权希望扬威海外、建立统一的江东。
这些梦想似乎离我们太远,但他们在小说中被刻画得非常真实,同时也让读者明白: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这种权利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与智慧,更离不开社会与历史的大背景。
三国演义——角色选择之我见
三国演义——⾓⾊选择之我见
三国演义⼩说应该⼤家都看过了,⼀吕⼆赵三典纬,四关五马六张飞,这是何等霸⽓的存在。
三国演义⼀共有三种职业,分别是虎将,射⼿和⽻林,按照个⼈来讲,因为在玩游戏的时候⼀直有背挽长⼸⾏跃于丛林之间的情结,所以还是毫不犹豫选择射⼿,喜欢霸⽓的招式,⼤开⼤合的建议选择虎将,⽽喜欢灵动的近距离搏杀的,建议选择⽻林吧。
虎将善⽤长⼑,格挡能⼒是⾮常⾼的,有介绍云:长⼑运转如飞,泼⽔不进,取敌⾸级如探囊取物般简易。
⽽射⼿,则善⽤⼸弩,暴击超⾼,千⾥之外出其不意神箭毙敌,能百步穿杨,箭⽆虚发。
⽻林则善⽤双刺,⾝法修为⾼,闪避能⼒已经臻⾄化境,轻灵的⾝法让他们神⾏百变,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逗游⽹——中国2亿游戏⽤户⼀致选择的”⼀站式“游戏服务平台。
三国人物之我见(2000字).docx
三国人物之我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当我终于将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看完时,我早已深深地陶醉在了罗贯中为我们塑造的三国世界中。
看完之余,掩卷沉思,书中的场景依然时常浮现在我眼前——书中的人物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一个个场景更是描绘的栩栩如生,使我像是亲临其境,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三国时代的尔虞我诈和风起云涌。
细细数来,书中竟塑造了近两百个人物,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比如一代枭雄刘备,奸雄曹操,果断制衡的孙权,儒生雄才陆逊,扶不起的阿斗,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还有孝顺母亲的徐庶,狼顾之相的野心家司马懿,义薄云天的关云长,单骑救主的赵子龙……当你手捧《三国演义》时你会发现,一个个人物就像真的一样有血有肉;这些人物交织在一起已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从而构成了三国这个尔虞我诈却又不失温情、硝烟四起却又不乏太平的战乱世界。
我们先说说刘备这个人吧。
刘备是一代枭雄绝对没错。
我觉得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哭:爱哭、会哭、敢哭、能哭。
都说刘备是哭来的江山,没错。
他不是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也不是身嘶力竭的光打雷而不下雨,他的哭,可是惊天地泣鬼神:泪中有水,水中含泪。
哭得诸葛亮出了茅庐,哭得鲁子敬他老人家也跟着老泪纵横,哭得赵云死心塌地的跟着他,哭得手下诸将都傻里傻气的为他卖命……我想他痛哭流涕之时,内心一定在暗自窃喜吧!我看这点与他的厚脸皮祖先——刘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但先撇开刘皇叔的“撒娇”不说,就三顾茅庐来说,他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但要不是徐庶为卧龙做广告: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他刘备又怎么晓得这世上还有一个人姓诸葛名亮呢?但话又说回来,若不是刘备真心待人,徐庶又怎么会将孔明荐与刘备呢?在刘备身上,还有一个闪光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那就是重义气。
刘备曾说过:“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能续?”虽说刘备这话也不乏拉拢人心之意,但他以他的行动证明:他刘皇叔是重义气之人。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古代历史小说,通过这部小说,我对其中的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在这部小说中,有许多
重要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着独特的性格和命运,让我印象深刻。
刘备是一个仁义之君,他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宽广的胸怀,深得
人民的爱戴。
他虽然出身卑微,但却凭借着自己的才智和胆识,最
终成为了蜀汉的建立者。
在他的领导下,蜀汉国力强盛,百姓安居
乐业,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功绩。
曹操则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有着强烈的野心
和权力欲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一切代价。
他的权谋手段
和军事战略都非常高明,使得他在乱世中屹立不倒,成为了当时最
有实力的统治者。
但他的残暴和狡诈也让他饱受非议和背叛。
孙权则是一个明君,他继承了父亲孙坚的基业,将吴国建设成
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他善于用人,能够明辨是非,因此得到了许多
忠臣的拥戴和支持。
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绩都为后人所称道。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分析,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的个性魅力和
命运起伏。
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们的命运也受到
了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对中国古代历史
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性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
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命运的伟大作品。
《三国演义》中有关人物形象分析之我见
《三国演义》中有关人物形象分析之我见《三国演义》中有关人物形象分析之我见撰写者:时常青每当人们在银屏上一览《三国演义》的剧情,无不为那金戈铁马、惊天动地的气势和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的主题曲所折服、所吸引。
情节中“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魏主——曹操;与曹操鼎足而立自称“以宽、以仁、以忠”的蜀汉之君——刘备,还有那貌为“羽扇纶巾”胸有文韬武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诸葛亮;以及威镇四海、勇于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关之长和威武无敌、雄虎之将的张飞等都是世人为之敬佩而耳熟能详的豪杰之辈。
这是在古典小说中唯有《三国演义》具有的显著的历史特征和感人特色。
人们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如此顶礼膜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世人热衷于缅怀那些对历史上有建树的卓越人物。
《三国演义》反映的是公元三世纪前后东汉摇摇欲坠的统治王朝和黄中起义与被镇压的历史过程,公元184年的黄中起义极大地动摇和威协着东汉王朝的统治,后因黄中起义被血醒镇压而告罄,逐步壮大了的地主武装便虎视眈眈地面临着难得机会的新的地盘和权力的再分配。
为了取代于东汉王朝进行着一场持久的勾心斗角的政治争斗和频繁的军事征战。
曹操、刘备和孙坚是这场混战中的既得利者。
曹操依据自己的势力和军事力量雄踞北方;孙权在长江中下游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刘备趁机占据了两湖大部分区域,后又喜得四川,于是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
而后,三方其主各自为政,注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长期被战乱困扰的黎民又得以安居从业。
从历史的角度讲,曹操、刘备和孙权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起了担纲立政的作用。
东汉末年是历史上战乱甚多之秋,由于军事势力的割剧,军阀混战日益加剧。
《三国演义》作者恰当地选择战争这一历史平台,有机的展示了各路英豪的雄风。
公元200年袁绍拥有“精兵十万,骑万匹”,企图进攻许都,达到灭曹的目的。
曹操的兵力最多不超过三、四万人,他采纳了谋士的谋略,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袭击并火烧袁军的屯粮之地和粮草,迫使袁军不战自乱。
三国演义人物之我见作文400字
三国演义人物之我见作文400字
《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
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
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
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
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
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三国演义中有关人物形象分析之我见
《三国演义》中有关人物形象分析之我见撰写者:时常青每当人们在银屏上一览《三国演义》的剧情,无不为那金戈铁马、惊天动地的气势和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的主题曲所折服、所吸引。
情节中“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魏主——曹操;与曹操鼎足而立自称“以宽、以仁、以忠”的蜀汉之君——刘备,还有那貌为“羽扇纶巾”胸有文韬武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诸葛亮;以及威镇四海、勇于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关之长和威武无敌、雄虎之将的张飞等都是世人为之敬佩而耳熟能详的豪杰之辈。
这是在古典小说中唯有《三国演义》具有的显著的历史特征和感人特色。
人们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如此顶礼膜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世人热衷于缅怀那些对历史上有建树的卓越人物。
《三国演义》反映的是公元三世纪前后东汉摇摇欲坠的统治王朝和黄中起义与被镇压的历史过程,公元184年的黄中起义极大地动摇和威协着东汉王朝的统治,后因黄中起义被血醒镇压而告罄,逐步壮大了的地主武装便虎视眈眈地面临着难得机会的新的地盘和权力的再分配。
为了取代于东汉王朝进行着一场持久的勾心斗角的政治争斗和频繁的军事征战。
曹操、刘备和孙坚是这场混战中的既得利者。
曹操依据自己的势力和军事力量雄踞北方;孙权在长江中下游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刘备趁机占据了两湖大部分区域,后又喜得四川,于是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
而后,三方其主各自为政,注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长期被战乱困扰的黎民又得以安居从业。
从历史的角度讲,曹操、刘备和孙权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起了担纲立政的作用。
东汉末年是历史上战乱甚多之秋,由于军事势力的割剧,军阀混战日益加剧。
《三国演义》作者恰当地选择战争这一历史平台,有机的展示了各路英豪的雄风。
公元200年袁绍拥有“精兵十万,骑万匹”,企图进攻许都,达到灭曹的目的。
曹操的兵力最多不超过三、四万人,他采纳了谋士的谋略,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袭击并火烧袁军的屯粮之地和粮草,迫使袁军不战自乱。
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一直被后人赞颂。
浅读《三国演义》之我见
当然,《三国演义》不只是,而且主要不是什 么道德教材。 它在向广大的粗具文化的读者提供娱乐的 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从而扩大了 人们精神生活的范围。三国本来是一个风云变 幻、豪杰辈出的时代;由三方鼎立而彼此间组 合分化、勾心斗角所形成的关系,较之双方对 峙(如南北朝)或多方混战(如战国),有一 种恰到好处的复杂性,能够充分而又清楚地显 现政治作为利益斗争的手段的实际情状。
浅读《三国演义》之我见
在这部巨著中,作者塑造了上百个性格 各异的人物:刘备的仁德;曹操的奸诈;孙 权的聪颖;董卓的残暴;诸葛亮的智慧超群; 周瑜的气量狭小;吕布的反复无常;刘表的 无能;关羽、张飞、赵云、许诸、典韦、张 辽、孙策、甘宁……的勇猛,以及许许多多 流星般划过历史天幕的谋臣武将,无不栩栩 如生。
浅读《三国演义》之我见
以曹操最为突出。这是三国故事很久以来就形 成的倾向,只是在小说中表现得更充分。比较 简明地分辨“正”、“邪”,其实是通俗文艺 很难避免的,因为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容易 了解历史人物,对历史作出一种道德化的解释; 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和读者的感情投 入。——所谓“正”的一方,对欣赏者而言就 是“我方”。苏轼记“薄劣小儿”闻刘备败则 忧而出涕,普通成年人的感情其实也与此类似。
开场白: 浅读《三国演义》之我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 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 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 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 的艰辛。就像毛毛虫经历了痛苦挣扎才破茧成 蝶,那段磨难是痛彻心扉的;河蚌久经阵痛终 能强壮自我孕育出璀璨的珍珠,那段磨难是刻 骨铭心的;凤凰在烈火中铸就,再涅磐重生, 那段磨难是脱胎换骨的。是啊!只要我们经历 了磨难并克服困难,便能化险为夷,走向成功。 这,就是我读此书的最大感想。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之我见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之我见《三国演义》中“尊刘扬曹”“宣扬正统”传统思想的倾向,同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对人物形象的描述以及塑造的性格特点。
深刻影响着读者对书中人物的了解与客观的评价。
本文抛弃作者传统思想的影响与倾向,通过小说作者对人物的一些最主要的情绪化的描写。
通过对人物的本质特征。
谈一谈自己对人物的一些客观的认识以及评价。
1、曹操曹操出生卑微,虽然年少时胸怀鸿鹄之志,20岁就做了孝廉之后又举荐为顿丘令。
公元189年,董卓在位,曹操原本想借刀之名杀董卓,然而未遂。
便逃回故乡,自此招兵买马开始了他争夺领地的戎马一生的征战生涯。
“割欲代首”故事是后人皆知,口口相传的传奇,也是劝世为政的模范,其诠释了曹操对治理军队的自律作用。
建安三年夏,正值麦子成熟的时候,曹操率领南军南征张绣,老百姓听闻后加以防备。
曹操便告昭天下,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为民除害。
而今麦熟之时,不得以起兵,大小将士,凡过麦田,践踏者,军法处置斩首示众。
百姓听闻一阵欢呼人人称颂。
曹操为政的过人之处,无非是爱才惜贤,唯才是举。
《三国演义》中第25回讲述刘备兵败,其义弟关羽被曹操围困在土山,曹操在讨伐董卓的时候亲眼目睹关公温酒斩华雄的迅捷和勇猛,便知关公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一心想此人为其所用。
不但让张辽劝降,并答应了关羽三个令人百思不得费解的条件,曹操为了收买关羽,每三日一小宴每五日一大宴,并且送美女十人。
还有平生喜爱的赤马和锦袍相赠关公。
关公便暂降曹操之后白马速斩袁将颜良和文丑,解了曹操的兵困之围。
当然,曹操也有令人不满足的地方。
小说第四回中,董卓威逼曹操逃跑,自成天色已晚,故曹操在其父结交的弟兄家借宿。
吕骑驴西村买酒相待,后厨忙着磨刀杀猪准备食物。
曹操怀疑是官要加害于他,便拔剑直入,一连杀了全家八口人命。
事后真相大白,曹操仍不悔恨。
并狂言口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流露出其的心狠手辣,铁石心肠。
公元201年,献帝蒙难被曹操胁迫,移驾帝王于许昌,并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号施令,才得以完成了他的宏涛大业,这种猖狂的举动不得不说曹操是一个奸诈阴险之人。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战争故事。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对其中的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
而对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曹操是一个枭雄之才,他机智、果断,善于用兵,是一
个具有强大统治欲望的政治家。
他虽然有着雄才大略,但也有着残
忍和狡诈的一面,对待敌人毫不留情。
然而,他也有着对待部下宽
容和重用的一面,这使得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民和部下的支持。
其次,刘备是一个仁义之君,他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宽厚的胸怀,深得民心。
他虽然在政治上不如曹操那般精明,但却有着治国安民
的理想和信念,一直努力为天下苍生谋福利。
他对待部下和敌人都
以仁义相待,因此得到了许多忠心的部下和朋友。
最后,孙权是一个谋略过人的政治家,他善于借助外力,巧妙
地利用各种资源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他对待部下和敌人都以宽
容和仁爱相待,因此也得到了人民和部下的支持。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分析,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各自的优点和
缺点,也更加理解了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学习这些人物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才能,为实
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描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
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战争。
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我对其中的人物
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了许多有趣的角色。
首先,诸葛亮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之一。
他是刘备的军师,以其
智谋和谋略闻名于世。
在小说中,诸葛亮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高
尚品德,他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提出明智的建议,并为刘备的事业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深深地
敬佩他的智慧和勇气。
另外,曹操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
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角色,既有着雄才大略,又有着残忍和冷酷的一面。
在小说中,曹操
展现了他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但也展现了他的残暴和冷酷。
他
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他产生了很多矛盾的情感。
最后,刘备是另一个我非常喜欢的人物。
他是一个仁德的君主,对待臣下宽厚仁爱,深得人心。
在小说中,刘备展现了他的仁义和
宽容,他总是能够以仁爱之心对待他的臣下和敌人。
他的形象给我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多彩,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魅力。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深入分析,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更加深刻地领悟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作品,让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之我见
《三国演义》之我见
纵观历史长河,见证三国奇迹,忠义与刚猛,正直与善良,都被三国诠释了。
说起《三国演义》,就要从内容上说,三国时期中,魏蜀吴三国形成守门鼎峰之时,可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驱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务,这本书中,赤壁之战颇为生动,大义县:诸葛亮与江东联合,舌战群儒,力排众议,才得与合作,周公谨让孔明三天内造出十万余箭,孔明奇招化解,并用了连环计加苦肉计造就了火攻,当时黄盖与周瑜配合,黄盖假与其不合,后又投假投降书,并使用了连环计,中途被徐庶看破,却有念思,才又放过,因此曹操败走,赵云先是抢杀,后是张飞掠杀,华容道关羽本能杀了曹操,却又念起旧情放走了曹操,使得其又重新集结兵力,创造辉煌。
《三国演义》这本书:写作特点是,用浅近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衬托,波澜曲折,摇曳多姿。
又以宏伟的结构,将人物、情节和事情,叙述的有条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才造就了这本历史文学经典名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学到了许多学会了关羽的正直,张飞的机灵,孔明的聪明……而这些又将汇成一条大河,滋润着我。
《三国演义》这本书带有作者强烈的个性色彩,扭曲了历史的人物形象,也展现了当时各个角色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反应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愿望。
以上就是我对三国演义的鉴解。
从三国的人物看自己作文
从三国的人物看自己作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它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舞台,把重多人物刻画地淋漓尽致,使我不得掩卷长思。
先去谈谈曹操,大多数人指出他很狡诈,也有人总结了一句话:“江湖之奸雄,康乾之能臣。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彰显了他处事贴心的特点。
“宁我正数天下人,莫并使天下人正数我”就是曹操的人生哲学。
但曹操也存有杰出的一面,他求贤若渴,倚重人才,并无贵贱之分后,超越了当时书香门第、贵族子弟就可以做官的规矩。
与曹操相同的人物是刘备,在现在的社会上,人们都打趣的说刘备是“哭来的江山”,刘备胆小,当年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下英雄,惟操与使君耳。
”可把刘备吓出了一身冷汗。
刘备讲仁义,爱戴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关羽、张飞、赵云都在他帐下听令。
“回首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今。
”这就是知名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重现了赤壁之战的战火纷飞,也为三国鼎立订下了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曹操也差点在赤壁之战中偷了性命。
一个国君要想建立一个好的帝国需要一个辅佐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大臣,这就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
事实也证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草包,他一展英才,空城记、草船借箭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而“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看出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
光存有“辨”可以没用,还须要存有“胆”,就像是赵云,几乎百战百胜,并无战不胜,他也表示“赵子龙”,他其时也为曹操效过力,但后来归属于了刘。
虽说一代天骄就是成吉思汗,但子龙也可以搞了。
我们世纪少年应该具有诸葛亮的“识”,赵子龙的“胆”,这就是胆识。
《三国演义》有三绝:义绝、奸绝、智绝。
恰恰,关羽见证了义绝,曹操见证了奸绝,诸葛亮见证了智绝。
读了这本,《三国演义》,我获益匪浅。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观后感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观后感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人物的成长和演化。
通过观看三国演义,我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有了一些观后感。
1.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绘成了一个聪明、智慧过人的伟大谋略家。
他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谋略,在蜀国为刘备出谋划策,使得刘备能够在困境中逐渐发展壮大。
同时,诸葛亮也展示出了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始终如一地关心和呵护。
他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我树立了一个伟大的偶像。
2. 刘备:刘备是三国演义中备受尊敬的英雄人物之一。
他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对待朋友和普通百姓都极为友善和仁慈。
他的孝道和忠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备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境,但他从不放弃,不断努力奋斗,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势力。
他的形象充满了勇气和希望,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3. 关羽: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备受崇敬的武将。
他威猛勇武,忠诚勇敢,以义气闻名于世。
他与刘备和张飞结义为“桃园三结义”,在各种战役中表现出色,对敌人猛烈攻击。
关羽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我,他的义气和忠诚令人钦佩,他的勇气和武艺令人敬仰。
4. 曹操: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有着出众的智谋和军事才能,统领一方。
然而,曹操的手段毒辣,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也给了人们深深的不安和恐惧感。
曹操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的角色,善恶并存,让人无法简单地对其评判。
5. 孙权:孙权是三国演义中最后一个建立势力的人物。
他继承了父亲的基业,统一了长江流域,建立了吴国。
孙权展示了作为一位统治者的勇气和智慧,同时也展现出了关心民生和谋求国家发展的一面。
他的形象传达出了一种对人民负责的理念,他努力为百姓创造繁荣和安定的生活环境。
通过观看三国演义,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人物形象的丰富和多样性。
不同的人物在剧情发展中展示出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品质。
他们的生动形象和故事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启示着我对人性和人格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中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不但在智谋策略上演绎得淋漓尽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相当之成功。
像奸诈多疑的曹操,“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宽厚仁德的刘皇叔,忠义而又自傲的关云长等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但我看过《三国演义》后,对里面几个人物,即吕布和诸葛亮,却有着另一番不同的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勇则勇已,但名声却着实不好。
什么“三姓家奴”啊,什么“反复无常”呀,活生生将吕布钉在人格的屈辱柱上。
但我看《三国》,却觉得吕布其实是个直率、重感情的英雄。
世人总是把他杀了自己两位“义父”,视为其品德败坏、见利忘义。
但是,汉魏之际,军阀混战,道义不行,各派势力之间纵横捭阖,维系他们的只有利益关系,因而轻易去就,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事情时常发生,像刘备、孙策等豪杰投靠与反叛的次数也不少于吕布,怎么能只将矛头对准吕布呢?或许是因为吕布与丁原、董卓二人之间维系的“父子”关系,但这“父子”关系终究说来也只是一种变相的利益关系罢了。
在丁、董二人眼里,吕布利用价值大,但实质也只是他们争权夺利的一枚棋子。
看凤仪亭事件中董卓的表现:“卓怒,大喝一声。
布见卓至,大惊,回身便走。
卓抢了画戟,挺着赶来。
吕布走得快,卓肥胖赶不上,掷戟刺布。
”;“卓曰:‘叵耐逆贼!戏吾爱姬,誓必杀之!’”确实如后来王允所说“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耶?”当这种利益关系濒临破裂时,“父子”情自然就不复存在了,在这方面以道德批判吕布其实是说不过去的。
吕布缘何两次叛变,虽说起源于赤兔、貂蝉,但实际原因从他嘴里可知“吾堂堂大丈夫,安肯为汝子乎!”(对丁原)以及“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对董卓),他只是不愿受人利用,他只是想追求自己的所爱和自由,但他没有考虑后果,凭着自己的直率就做决定了,过于关注眼前利益,却在给自己挖了个很深的坑。
说到吕布的重感情,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对王允,当董卓旧将大军攻陷长安时,吕布顾不上照顾自家妻子,首先去劝说王允逃走:“势急矣!请司徒上马,同出关去,别图良策。
”“吕布再三相劝,王允只是不肯去。
不一时,各门火焰竟天,吕布只得弃却家小,引百余骑飞奔出关。
”吕布真无情乎?从这足以看出,非也!一是对刘备。
吕布是很爱自己的妻妾的,在吕布心中,妻小绝不是刘备声称的“衣服”的分量,由己推人,吕布先袭徐州,后夺下邳,两次都保护了刘备的妻小。
第一次,两者还在结盟中,刘备自己都说“家眷虽被陷,吕布必不谋害”;第二次,两人已经处于敌对关系中,吕布仍说“吾与玄德旧交,岂忍害他妻子?”“便令糜竺引玄德妻小,去徐州安置。
”在此处吕布的情义是真情流露。
如果吕布最终成为雄霸一方的霸主,则他所有的叛卖就都会被视为雄才大略的表现;如果吕布为某个明主立下赫赫战功,则他的屡次叛变都会被视为英明理智的选择,历史评价,本就是胜者为王,只可惜由于他“没远见、太注重眼前利益”,从而导致了他人生的悲剧。
无可否认的说,吕布是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想起曹操问陈宫缘何宁愿辅佐不成器的吕布,陈宫曰“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一语中的,相比于曹操的心术不正,吕布直率重情的性格着实要可爱的多。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为传奇、最具智慧、也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
他足智多谋、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成为了“智慧的化身”,也成为了“忠臣的楷模”,甚至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孔明,就是一个神话。
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在《三国演义》中几乎完美的诸葛亮形象,却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虽说瑕不掩瑜,这些不足无损于孔明的光辉形象,但却可以打破诸葛亮“神话”般的色彩,也可说是诸葛亮“毕其力而无功”的因素之一。
首先,诸葛亮在任用人才方面有缺陷。
曹操求才,唯才是举;孙权用人,放手使用,而这些诸葛亮似乎做不到。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他对人才要求极为严格,不但要有能力,还必须忠于职守、德行优良,这使得他培养的人才大都谨慎小心,一旦独自走上历史舞台,因循守旧的多,开拓进取的少,因而在蜀国后期再难看到十分优秀的人才。
诸葛亮在任用人才方面最严重的错误莫过于是对待马谡和魏延,前者华而不实却被其重用,后者能力突出却被其限制排斥。
对于马谡,刘备和司马懿都知其不堪大用。
白帝托孤时“先主谓孔明说:‘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
’先主曰:‘不然。
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
’”而在街亭之战时,“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
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
’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就连敌军的司马懿都认为马谡是庸才,可见诸葛亮在用马谡上确实是一大失误。
后果然马谡失街亭,北伐因而失败。
对于魏延,诸葛亮则一直强调他有反骨,不可大用。
一直觉得魏延是三国里最被冤枉的人物,投降蜀汉后,屡立奇功,深受刘备的赏识和重用。
尤其是五虎大将相继去世后,成为了支撑蜀汉大厦的主要支柱。
可诸葛亮却一直以他品德不佳,不重用他,且处处排斥限制魏延。
尤其令我感到不平的在于《三国演义》(嘉靖本)里的一段记载:且说魏延只盼司马懿到来,忽见一枝魏兵杀到,延纵马视之,乃司马懿也。
懿大喝曰:“魏延休走!”延舞刀相迎。
战不十合,延拨回马走,懿随后赶来。
延只望七星旗处而走。
懿见魏延一人,军马又少,放心追赶。
懿却分兵三枝:司马师在左,司马昭在右,懿自居中,一齐攻杀将来。
延遥望见谷口内有七星号带飘扬,乃引五百兵皆退入谷中去。
懿追到谷口,先令人哨探,回报曰:“谷内并无伏兵,山上皆是草房。
”懿曰:“此必是屯粮之所。
”遂大驱士卒皆入谷中。
懿忽见草房中尽是干柴,前面魏延勒马横刀而立。
懿大骇,乃与二子曰:“倘有蜀兵断其谷口,如之奈何?”急退兵时,只听得喊声大震,山上火把一齐丢将下来,烧断谷口。
懿大惊无措,将兵敛在一处。
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皆着。
魏延望后谷中而走,只见谷口垒断,仰天长叹曰:“吾今修休矣!”司马懿见火光甚急,,乃下马抱二子大哭曰:“吾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雾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盆倾。
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降,火器无功。
滂沱大雨自申时只下至酉时,平地水深三尺…却说孔明望见司马懿被魏延诱入谷时,不胜忻喜。
马岱一齐放火,将欲尽情烧死。
忽天降大雨,火不能着,人报走了司马懿。
孔明闻知,仰天长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却说孔明收兵,回到渭南大寨,安营已毕,魏延告曰:“马岱将葫芦谷后口垒断,若非天降大雨,延同五百军皆烧死谷内!”(此乃孔明欲将司马懿、魏延皆要烧死,不想天降大雨,二人得生。
后孔明死时,遗计与马岱,将延斩之。
)孔明大怒,唤马岱深责曰:“文长乃吾之大将,吾当初授计时,只教烧司马懿,如何将文长也困于谷中?幸朝廷福大,天降骤雨,方才保全;倘有疏虞,又失吾右臂也。
”大叱:“武士!推出斩首回报!”马岱责毕,回到旧寨,孔明密令樊建来谕曰:“丞相素知将军忠义,故令行此密计,如此如此。
他日成功,当为第一。
可只推失杨仪教如此行之,以解魏延之仇。
”岱受计已毕,甚是忻喜,次日强行来见魏延,请罪曰:“非岱敢如此,乃是长史杨仪之谋也。
”延大恨杨仪…可能是为顾及诸葛亮的地位,这段话在毛宗岗批《三国演义》中已被删除,但原始材料确是如此。
诸葛亮在这件事上显现得有些令人心寒,没有反迹且一身功劳的魏延,差点成了诸葛亮除去司马懿计策的牺牲品;而且在计策败露后,又嫁祸给杨仪,使得本来就关系紧张的杨、魏二人之间的矛盾更为严重,甚至可以说,是诸葛亮把魏延给逼到绝路的。
除了用人的问题上出现失误,诸葛亮还有个不足在于不去授权和放手。
在五丈原,司马懿问丞相寝食及事之烦简,对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也。
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
”彼言:食少事烦,岂能长久?”主簿杨颙谏曰:“某见丞相常自校簿书,窃以为不必….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
岂其智之不如婢仆哉?失为家主之道也…昔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曰:自有主者。
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司马懿之言,真至言也。
”孔明泣曰:“吾非不知。
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孔明确实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事必躬亲,不去放权委托下属,使得他身体承受不住,以至“大业未成而先折”,也影响了接班人的锻炼成长,不经历风雨,永远只是温室的花朵。
在六次北伐中,很多时候部下都只是拿着丞相的锦囊依计行事,而不是自己探索对策,长此以往,大厦一倾,便不知如何是好了。
诸葛亮一生谨慎小心,尤其在刘备托孤之后,深感自身责任之重大,更加小心行事。
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
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
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
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
延愿得津兵五干,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
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
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
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
决不可用。
”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
这就是“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的考虑确实是对的,万一魏国早有准备,不但折损人马,还挫伤士气。
但以当时蜀国对魏国的国力,稳打稳扎,无论孔明多么神机妙算,都难以成功,既然如此,何不奇袭一次,尚有成功的可能性。
连司马懿都说“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
”而后邓艾破“蜀道之天险”,攻陷蜀国,也正是用偷袭之策。
总的来说,这几个小问题都不足以掩盖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忠心耿耿,只是,请不要过于神化诸葛亮,即便是在《三国演义》中的卧龙,有缺点、犯错误的诸葛亮,才是一个真实的诸葛孔明。
我想,《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三国演义》中构造的那些成功而典型的人物形象,使人们乐意去讨论、去欣赏、去学习,从而使人们百读不厌、百谈不厌。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让我们去缅怀那段英雄豪杰的历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