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乘法的结合律》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3《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3《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3《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乘法结合律》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3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并证明乘法结合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运算,对乘法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乘法结合律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乘法结合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计算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概念,掌握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2.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探索、发现并理解乘法结合律。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

2.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3.教学素材:用于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乘法结合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复习乘法运算。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乘法有结合律吗?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乘法结合律的定义和证明过程。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乘法结合律计算给出的练习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PPT上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乘法结合律的掌握程度。

教师及时批改,并进行反馈。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总价等。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优秀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优秀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优秀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优秀教案第【1】篇〗乘法结合律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2及“做一做”第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

2.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2.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具学具准备:题卡(或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创设情境.1.口算练习:2×5= 4×25= 24X5= 8×125= 16X500=20X10= 40×25= 80×125= 12×5= 25×8=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29+36=36+() 12+36+64=12+( + )17×13=()×133.谈话引入: 前面我们共同探索与发现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

这些运算定律能使我们的计算变得快捷、简便。

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再次走进探索与发现的旅程,本节课我们要探索的新的运算定律是:乘法结合律(板书课题)二、引导发现, 自主探索.1.自主探究. (出示主题图)学生看图, 从图中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除了例1我们已解决的问题, 你还会提出其他问题吗2. 板书例2: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1) 学生读题, 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2) 请同学们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指导。

)3. .组织全班交流(1)教师组织学生表述方法,重点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方法一: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

方法二: 先求一个小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个小组共浇多少桶水。

每组种5棵X每棵浇2桶水25个小组×每组种5棵 25个小组X每组浇水桶数一共种树棵数X每棵浇2桶水共浇水桶数一共浇水的桶数(25×5)×2 25×(5×2)=125 ×2 = 25×10=250(桶) = 250(桶)(2)比较上面两个算式,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乘法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
• 理论证明:最后,我们从理论上进行严格的证明。利用分配律和结合律,我们可以得到 a×(b×c)=a×(b×c/1)=a×b×c,这与乘法结合律的定义相符。
证明的具体过程
分配律的应用
在证明过程中,我们首先利用了 分配律将a×(b×c)转化为
a×(b×c/1),从而将原式转化为 a×b×c的形式。
结合律的应用
• 定义明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乘法结合律的定义。乘法结合律可以简单表述为:对于任意三个数a、b和c, 有a×(b×c)=(a×b)×c。
• 实例验证:接下来,我们可以从平时的乘法计算习惯来验证这个定义是否符合我们的直觉。例如,我们计算 2×(3×4)和(2×3)×4时,得到的结果都是24,与我们的直觉相符。
推广到有理数乘法
总结词
乘法结合律可以推广到有理数乘法中。
详细描述
在数学中,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乘法结合律同样适用于有理数之间的乘法运算。例如,在计算两 个分数相乘时,我们可以先约分再相乘,或者直接按照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有理数乘法中,乘法结 合律的证明和应用相对较为简单,因此它在解决一些复杂数学问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工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图形学
在计算机图形学中,乘法结合律可以用于计 算不同物体的渲染时间和渲染质量。例如, 假设有三种物体A、B和C,其渲染时间分别 为tA、tB和tC,渲染质量分别为QA、QB和 QC,可以使用乘法结合律计算不同物体的 总渲染时间和总渲染质量。
物理学
在物理学中,乘法结合律可以用于计算不同 物体的动能和动量。例如,假设有两种物体 A和B,其质量分别为mA和mB,速度分别
提高计算效率
在计算机科学中,乘法结合律可以提高计算的效率,特别是在处理大量数据时, 通过优化乘法的运算顺序和减少计算步骤,可以显著提高计算的效率。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4《乘法结合律》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4《乘法结合律》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4《乘法结合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4《乘法结合律》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概念,掌握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乘法结合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达到理解乘法结合律的目的。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践操作的练习,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运算方法,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对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深入理解乘法结合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概念,掌握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探究乘法结合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概念,掌握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习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让学生观察、思考,引出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探究规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的运算顺序,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的规律。

3.讲解演示:教师对乘法结合律进行详细讲解,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加深理解。

4.实践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乘法结合律的运用方法,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

6.拓展延伸:布置一些课后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乘法结合律的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乘法结合律的关键信息。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乘法结合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乘法结合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乘法结合律北师大版教案:乘法结合律四年级上数学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乘法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是指在进行乘法运算时,无论怎样分组,其结果都是相同的。

具体来说,假设有三个数a、b和c,那么a×b×c和a×(b×c)的结果是相等的。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并能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的概念,能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并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桌子,提问:“如果每排有3个桌子,每列有4个桌子,那么教室里一共有多少个桌子?”2.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答案。

二、探究乘法结合律(10分钟)1. 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无论怎样分组,其结果都是相同的。

2. 举例说明:假设有三个数3、4和5,那么3×4×5和3×(4×5)的结果是相等的。

3.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乘法结合律。

三、巩固练习(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的“做一做”题目。

2. 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并讲解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结(3分钟)2. 强调乘法结合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板书设计:乘法结合律a×b×c = a×(b×c)作业设计:(1)2×3×4(2)5×6×7(3)8×9×10答案:(1)2×3×4 = 2×(3×4)= 2×12 = 24(2)5×6×7 = 5×(6×7) = 5×42 = 210(3)8×9×10 = 8×(9×10) = 8×90 = 720小明有2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小明和小华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探究乘法结合律、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等环节,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数学四年级乘法结合律教案优秀7篇

数学四年级乘法结合律教案优秀7篇

数学四年级乘法结合律教案优秀7篇《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33页主题图。

2、师:植树节快到了,四年级同学去义务植树。

3、师:看图,植树要做哪些事情?(挖坑、种树、抬水、浇树…)4、师:这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想学吗?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1。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33页主题图)师: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生算,小组里交流。

生汇报。

生甲:4x25=100(人)生乙:25x4=100(人)师:他们算得对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议一议,交流。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例:7x5=5x7 20x10=10x20师: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生甲:乘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它吗?生乙:axb=bxa师:乘法交换律,以前我们已用过它,在什么地方呢?生丙:交换因数的位置相乘,验算乘法。

师:对。

试一试,好吗?24x16 壹五x一qi指名两生板演,集体订正。

2、教学例2。

(多媒体出示主题图)①师:看图,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捅水?生小组里交流,并汇报。

生甲:我先计算一共种树多少棵。

(25x5)x2=125x2=250(桶)生乙:我先计算每组种树要浇水多少桶。

25x(5x2)=25x10=250(桶)②师:那么(25x5)x2○25x(5x2)中间填上什么符号?生:等号。

请你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生甲:(25x2) x2=25x(2x2)生乙:(lOx5) x5=10x(5x5)生丙:1Ox(2x5)=(lOx2) x5③师:从上面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生甲:三个数相乘,先乘前面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一、乘法结合律
1、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2、使用时机:当几个数相乘时,如果其中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就可以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中的顺序。

数字如;25和4、50和2、125和8、50和4、500和2等。

二、乘法分配律
1、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或被减数、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在把两个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

用字母表示数:(a+b)×c=a×c+b×c或(a-b)×c=a×c-b×c
补充知识点:
1、式子的特点:式子的原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为两个不同的因数之和(或之差)基本上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2、 102×88、99×15这类题的特点: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整十、整百、整千与一个数的和(或差),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运算简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乘法结合律》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并证明乘法结合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运算规则,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并能通过实例发现规律。

但部分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概念,掌握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推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引导学生发现并证明乘法结合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和证明乘法结合律。

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教案、练习题。

2.准备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3.安排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在计算三个数相乘时,可以先乘前两个数,再乘第三个数,结果是一样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结合律。

”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乘法结合律的定义和示例,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乘法结合律的规律。

操练(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计算题,让学生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巩固(10分钟)1.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计算过程中运用乘法结合律的心得。

2.教师出示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3《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3《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3《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乘法结合律》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3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和加法的运算,对基本的数学运算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但是,对于乘法结合律这样的抽象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际应用,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其运用。

2.学生对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应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乘法结合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练习法: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乘法结合律的教学课件,包括例题、练习题等。

2.练习题:准备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卡片、小棒等,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教学道具,如卡片、小棒等,让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的乘法运算。

引导学生发现,当三个数相乘时,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是相同的。

2.呈现(10分钟)展示乘法结合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通过一些生动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解决一些关于乘法结合律的练习题。

第四单元《乘法结合律》教案

第四单元《乘法结合律》教案
举例:计算12345×333时,可以将333分解为3×111,然后运用乘法结合律,先计算12345×3,再乘以111,从而简化计算过程。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乘法结合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将多个数相乘的情况?”(如购物时计算总价)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乘法结合律的奥秘。
5.数学素养:通过乘法结合律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规律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及表述:乘法结合律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即三个数相乘时,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教师要着重讲解并结合实例进行强调,如:2×3×4=(2×3)×4=2×(3×4)。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乘法结合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乘法结合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显得有些犹豫不决。这提醒我,在未来的教学中,应当更多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我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在难点解析部分,我发现有些学生在乘法结合律的证明上存在理解障碍。这让我思考到,可能需要设计一些更为直观和易于理解的辅助教学工具,如动画演示或实物模型,来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难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说课稿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说课稿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说课稿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经历乘法运算定律的猜想、验证过程。

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含用字母表示);2、能灵活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3、猜想、验证、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

说教学过程:一、比赛激趣,引发猜想1、谈话:在数学课堂中,大家都非常欣赏思维敏捷,反应快的同学,下面就给大家一个机会,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看哪位同学最先博得大家的欣赏!2、教师报题,学生起立抢答。

3、大家的速度都很快,很难分出高下,下面换一种比赛形式。

(课件演示:一次性计算两道题,看谁算得既对又快。

)4、启发猜想:这几天我们在学什么计算题,(笔算乘法)感觉怎样?联系刚才我们做的两题加法,你想到了什么?5、引导猜想:a、乘法中可能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b、猜想怎么用字母来表示它们。

{板书猜想结果: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二、合作探究,举例验证1、引导验证方法:老师为什么要在等号上加“?”!谁有办法把问号去掉?请学生当即举一个乘法交换律的例子。

(板书:学生所举例子,注:举例证明)质疑:举一个例子能证明这个运算定律的正确性吗?(可能是巧合)那怎么办?需要凝聚大家的力量一起举例!2、小组合作验证3、归纳两条乘法运算定律的文字叙述内容,揭示课题。

三、学以致用,加强巩固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落实“三维”说教学目标。

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

笔者认为将两课时合并为一课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两条加法定律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

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乘法结合律》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这一单元,学生将学习到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在开始学习《乘法结合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概念和基本的乘法运算。

他们对于乘法有一定的理解,但可能对于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生能够发现乘法结合律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语言和符号表达乘法结合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发现乘法结合律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语言和符号表达乘法结合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和例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观察和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乘法结合律的规律。

3.合作学习法: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实物教具等。

2.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数学实验室,准备一些相关的数学教具和实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拿出三个苹果,让学生观察和计算3个苹果和2个苹果相乘的结果,以及先计算2个苹果相乘再乘以3个苹果的结果。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实物教具,呈现乘法结合律的规律。

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发现乘法结合律的规律。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练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练习

一、乘法结合律1、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c=a×(b ×c).2、使用时机:当几个数相乘时;如果其中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就可以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中的顺序.数字如;25和4、50和2、125和8、50和4、500和2等.二、乘法分配律1、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或被减数、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在把两个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用字母表示数:(a+b)×c=a×c+b×c或(a-b)×c=a×c-b×c补充知识点:1、式子的特点:式子的原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为两个不同的因数之和(或之差)基本上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2、102×88、99×15这类题的特点: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整十、整百、整千与一个数的和(或差);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运算简便.练习题: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40+8)×25 125×(8+80)36×(100+50) 24×(2+10)86×(1000-2) 15×(40-8)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36×34+36×66 75×23+25×2363×43+57×63 93×6+93×4325×113-325×13 28×18-8×28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1;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78×102 69×10256×101 52×102125×81 25×41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79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31×99 42×98 29×9985×98 125×79 25×39类型五:(提示:把56看作56×1;再用乘法分配律)83+83×99 56+56×9999×99+99 75×101-75125×81-125 91×31-91。

《乘法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

在金融计算中的应用
投资收益计算
在金融领域,乘法结合律被广泛应用于投资收益的计算。例 如,可以将投资金额乘以收益率再乘以投资时间来计算投资 收益。
保险费用计算
保险公司在计算保险费用时也会使用乘法结合律。例如,根 据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率计算出应缴纳的保险费用。
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和意义
物理科学
在物理科学中,乘法结合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公式和定律的计算。例如,在计算力学量、能量、电荷 等物理量时,乘法结合律都是必不可少的。
影响最终结果。
乘法结合律的公式
乘法结合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a×b)×c=a×(b×c),它表明当 三个数相乘时,可以先将任意两 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
也可以将三个数依次相乘。
乘法 ,不同的计算顺序不会导致不同
的结果。
对学习乘法结合律的建议和方法
2. 分配律可逆性:乘法结合律可以看作是乘法分配律的 逆运算。
4. 单位元性质:任何数乘以单位元其结果仍为该数本身 。
1. 结合律不变性:改变乘数的排列顺序,其积不变。
3. 传递性:如果a、b和c都是非零实数,那么 (a×b)×c=a×(b×c)等价于a×b=b×a。
这些性质使得乘法结合律在数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 如在简化复杂的数学表达式、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证明其 他数学定理时,都会用到乘法结合律。
首先证明三个数相乘时,改变顺序后相乘 的结果一致;然后通过逐步推导,证明该 结论对于任何数都成立。
证明的具体过程
定义乘法
设a、b、c为任意整数,称 a×b×c为三数乘积。
分析乘法结合律
证明过程
结论
假设a×b×c为三数乘积,那么 根据乘法定义, a×b×c=(a×b)×c=(a×c)×b=( b×c)×a。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3.借助视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及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的应用.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投影仪.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口算:14×3 50×30 2×50 15×4 15+15+15+154+4+4+4 30×12 60× 40 4×25 9+9+9+9+92.导入:刚才的口算题同学们算得很对,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即算得对又算得快呢?好!为了实现你们的愿望,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二、探求新知1.教学乘法意义:(1)出示例1,指名读题.演示课件“乘法的意义”出示例1 下载引导学生分析:横着看或竖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几排?教师提问: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加法怎样解答?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或6+6+6+6+6=30(个) (教师板书)教师提问: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乘法该怎样解答呢?用乘法计算:5×6=30(个)或6×5=30(个)(教师板书)(2)对比例1中的两种方法,哪种方法简便?引导学生说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教师提问:从上面的算式关系,谁能说一说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教师补充说明: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演示课件“乘法的意义”下载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积.(3)教学1和0的乘法特点:想一想: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中,有没有不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启发学生举例:3×1=3 1×1=1 3×0=0 0×0=0 (教师板书)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算式都和哪几个数有关系?教师归纳: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4) 反馈练习:(投影出示)①下列算式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120+120+120+120 80+90+70 15+15+15+20②判断: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叫乘法.()2.教学乘法交换律:(1) 出示例2 演示课件“乘法交换律”出示例2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12×5○5×12 400×20○20×400引导学生分组计算,使学生明确:左边两个数的乘积和右边两个数的乘积相等.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式子都具有这些特点呢?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己举例说明,教师巡视.启发学生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教师指出: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反馈练习:①下列各式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对吗?为什么?11×9=9×100 12×18=2×18 a+b=b+a②课本第60页“做一做”第1题.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12×32=32×□ 39×41=□×□(2) 教师提问:加法交换律可用字母表示出来,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因数,那么乘法的交换律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a×b=b×a)(教师板书)教师指出:这里a、b表示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教师提问:以前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笔算乘法验算时用到了乘法交换律.)(3)练习:课本第60页的“做一做”第2题.计算下面各题,用交换因数的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32×25 105×424三、巩固发展xx四、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1和0的乘法特点)五、布置作业教材62页1、2题1题、应用乘法意义说明下面各题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1) 一幢宿舍楼有6个单元,每个单元可以住15户.一共可以住多少户?(2) 一头牛重500千克,一头大象的重量是这头牛的10倍.这头大象有多重?2题、根据运算性质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15×16=16×□ 25×7×4=□×□×7(60×25)×□=60×(□×8) (125×□)×□=125×(9×14)〖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教案与反思第【2】篇〗乘法交换律教学目标:①理解乘法交换律的意义。

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结合律》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结合律》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结合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含义,即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2.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将乘法结合律应用于生活情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提问学生:“你们猜一猜,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数学中的神奇规律——乘法结合律。”
2.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结合律的兴趣。
教学过程:
-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请大家举例说明。”
-学生分享自己的例子,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乘法结合律的定义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5.创设丰富的练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乘法结合律。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6.注重评价与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进行反馈,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的规律。
教学过程:
-向学生讲述一个关于购买图书的故事:小明、小华和小红三个人一起去书店买书,每本书的价格是20元。小明买了3本,小华买了2本,小红买了1本。他们分别计算了总价,并惊奇地发现,无论是先算前两个人的书价,还是先算后两个人的书价,总价都是一样的。

4.4《乘法结合律》 (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4.4《乘法结合律》 (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4.4《乘法结合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的意义。

(2)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意义。

2. 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意义。

2. 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和运用方法。

(2)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乘法结合律的意义。

2. 探索乘法结合律(1)学生分组讨论,观察算式,发现乘法结合律。

(2)学生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乘法结合律的意义。

3. 巩固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教师挑选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强调乘法结合律在简便计算中的作用。

4.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点评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5. 布置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2. 板书内容:(1)乘法结合律的意义。

(2)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期效果?2. 学生对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4. 如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注:本教案为基本框架,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以上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探索乘法结合律”这一环节。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第【1】篇〗《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案例教学目的:1、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使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水平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水平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水平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简便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抽象的语言表述。

教学设想:本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

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类比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发现特征1、①用鸡蛋盘放鸡蛋,(如图)一盘能够放多少个鸡蛋?②阳光小区有楼房8幢,每幢12层,每层6户,共有多少户?(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题)2、汇报所写的算式,并说出你的想法?3、研究算式的特征。

①观察 5×6=30(个) 6×5=30(个)(6×12)×8=576(户) 6×(12×8)=576(户)问题:这两组算式分别有什么特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②交流:每个同学过观察、分析和眼,把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③汇报:让部分同学向全班汇报你研究的结果。

5×6 =6×5 (6×12)×8 =6×(12×8)二、举例验证、得出定律1、是不是类似这样的算式都有这些特征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起来验证。

活动建议:①每人自己出题验证②四人小组中交流验证题,并选一题写在黑板上。

2、小组活动3、大组汇报、得出定律①观察各小组出题,找一找每组题有什么规律?引导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②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4《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4《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4《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乘法结合律》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4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运算规则,对乘法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乘法结合律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乘法结合律。

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共同探索乘法结合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2.难点: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乘法结合律。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共同探索乘法结合律。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乘法结合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乘法结合律的教学课件,包括实例、问题和练习。

2.学习材料:准备一些关于乘法结合律的学习材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3.练习题:准备一些关于乘法结合律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的实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每个苹果有3个星星,一共有多少个星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的规律。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乘法结合律的定义,向学生解释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乘法结合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②、能熟练地运用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②、运用乘法结合律巧算乘法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能力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难点: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

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探索,看一看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探索与发现(二)
计算:(1)(9×25)×4 和9×(25×4)、
(2)(12×8)×125 和12×(8×125)两组算式。

两组算式的结果都相等吗?比较算式特点,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9×25)×4=9×(25×4)、(12×8)×125=12×(8×125)即: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这就叫做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表示乘法结合律的式子吗?尝试书写关系式,并反馈尝试的结果。

(a×b) ×c=a× (b×c)。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出示课件---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你能运用乘法结合律巧算下列各题吗?
1、37×5×2;
2、17×25×4
上面两题为什么要把5×2和25×4结合起来计算?
观察、讨论,然后反馈结果。

因为分别把这两个数结合起来相乘,所得的乘积是整十、整百数,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在今后的乘法计算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运用。

四、运用所学,巩固练习学生齐练,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其乐融融。

五、拓展运用:
比较:25×24的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
根据上例,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25×32×125 吗?
六、课堂小结:
七、课后作业:完成课本P55练一练第1、2、3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25×32×125 吗?
学情分析
改变评价方式,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提出“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等类似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评价的多元性也体现了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