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从空间到场所

合集下载

空间观念的四个层次

空间观念的四个层次

空间观念的四个层次一、空间观念的定义与形成空间观念是指人们对于空间的认识、理解和思考方式。

它是社会文化、自然环境、人类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

空间观念的形成受到地理环境、社会文化、个体经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二、空间观念的基本层次空间观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感性空间、形象空间、符号空间和抽象空间。

2.1 感性空间感性空间是个体通过感官对于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和认识的空间。

它包括个体所处的具体地点、场所的感受和感知。

感性空间是人们最直接、最基本的空间认知层次,它与个体的感知能力紧密相关。

2.2 形象空间形象空间是在感性空间的基础上,通过人类大脑对感知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和存储后形成的空间认知。

形象空间是人们对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的总体印象,它包括地理景观、城市布局、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印象。

2.3 符号空间符号空间是通过符号系统表达和传递空间信息的空间认知层次。

符号空间包括地图、纸质或电子文件等形式的表达和传递方式。

符号空间使得人们可以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进行空间认知和交流。

2.4 抽象空间抽象空间是通过概念、理论和思维方式进行空间认知的层次。

它是对于具体空间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抽象,包括数学、地理学、城市规划等学科对于空间的抽象和理论模型。

三、空间观念的内在关系与发展趋势空间观念的四个层次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人们对于空间的整体认知。

感性空间为形象空间提供了基础和素材,形象空间则为符号空间提供了内容和形式,符号空间又可以反过来影响形象空间和感性空间的认知方式。

抽象空间是对于具体空间的理论归纳和总结,为其他三个层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于空间的认知越来越深入和广泛。

传统的感性空间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持得到了更多的展示方式,形象空间也得到了更多的空间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支持。

符号空间的传递方式也得到了革新,地图、导航系统等应用的出现让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更方便地进行空间导航和认知。

校园空间行为场所调研

校园空间行为场所调研

具体行为下的空间与场所
·景观:良好的景观朝向 往往是人们选择休憩地 点的重要因素之一,因 为在这里可以看到更丰 富的风景。之所以选择 在这里休憩,主要是景 观好,环境空间特殊。 良好的景观也能让学生
总结
景观空间是校园中最具吸引力的部 分之一,因此景观小品的设置合理 与否是评价一个校园规划设计优秀 与否的重要标准,调查分析现存景 观空间的问题也是改善校园环境的 重要前提条件。 人的空间行为是环境设计的有机组
• 场所
发生事件的空间——以空间为载体,以人的行为为内容,以事件为媒介。
• 空间+行为=场所
空间与行为互相结合,才构成一种行为的场所,才会有实际的社会效益与场所效益。
具体行为下的空间与场所
从人的行为特征来分析校园景观空间, 首先要分析下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对应关 系。人在空间的流动有一定的特性,主 要分为三大类:
具体行为下的空间与场所
·中心感:人 们在休憩时都 趋向于有所依 托,无论或站 或坐,一片墙 ,一丛灌木甚 至一棵树都能 吸引人们聚集
· 私密性:人们在选择 休憩场地时,趋向于选 择那些不容易受到干扰 有所遮挡的场所。就拿 学生情侣来说,可能两 人在一起比较亲密,有 些不愿意让别人看到, 就会选择有所遮挡的地 方。人都是有隐私的, 并不是什么动作都希望 被看到,也会保留自己 不愿意透露的部分,因 此不受到干扰有所遮挡 的场所是人们优先选择
具体行为下的空间与场所
·场地围 合:场地 的围合感 能使给休 憩人群安 全感,根 据观察, 三面围合 的场地最 吸引人气
· 界面材质:简单说就是与人体接触 的环境设施的材料,不同的界面材质 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相比塑料,学 生们更喜欢广场前木质的座椅桌凳。 而且木质座椅更能体现休憩空间那份 独有的宁静,与建安大道的喧嚣形成 对比。坐在木质椅上向北望,有种身 在喧嚣,其实宁静之感。合适的地点 安放可以创造出功能性强而又迷人的 场景。座椅的设计在形式、材质、色 彩和类型等方面都应考虑。结合休憩 空间环境、建筑风格设计,将中国优 秀的园林设计手法同先进的材料和工 艺结合,共同营造环境优美、和谐统 一又不失人性化和人文气息的校园室

场所空间的名词解释

场所空间的名词解释

场所空间的名词解释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场所空间扮演着重要角色。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有各种各样的场所空间,如公园、广场、街道、商店等等。

那么,什么是场所空间呢?对于场所空间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从一般的角度来看,场所空间指的是一定区域内的地理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中进行各种活动。

但这种解释往往不够深入,无法完全理解场所空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解释场所空间。

第一个维度是物理维度。

场所空间既包括人类建设的物理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

比如,在城市中,人们常常会去公园或者广场休闲娱乐,这些公共场所提供了一个供人们放松心情的空间。

而在农村,田野和山水也是人们喜欢去的场所,这些场所空间给人们提供了与自然亲近的机会。

第二个维度是文化维度。

场所空间不仅仅是一片区域,还有一种和场所相关的文化氛围。

比如,在某个国家的首都,有着特殊的国家文化,这种文化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建筑风格、街道布局甚至人们的行为方式。

又比如,在某个特定的宗教场所,信徒们会按照规定的仪式和礼仪来参与宗教活动,这个场所因此具有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

第三个维度是社会维度。

场所空间中的社会关系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不同的场所空间中,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交圈子等都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商店中,人们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市场关系,以交换商品为目的;而在家庭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则更加亲密和私密。

这些社会关系在不同场所空间中的交织与演变,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社会网络。

第四个维度是情感维度。

场所空间往往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

有些场所会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情绪,比如去看一场音乐会或者在咖啡馆里与朋友聚会;而有些场所则会让人感到压抑或者不安,比如狭窄的地下室或者拥挤的交通工具。

不同的场所对人们的情感体验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以上几个维度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场所空间不仅仅是一片地理空间,它涉及到物理、文化、社会和情感等多个方面。

这种综合性的特性使得场所空间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空间到场所——大庆市文化教育中心环境景观设计

从空间到场所——大庆市文化教育中心环境景观设计

中心主体建筑方案已经通过设计竞赛的形式确定下来 ,现正在筹备施工。
三 座 建筑 物 围 绕 圆形城 市 广 场 .在 地段 的西 南 部 呈弧 形 向心 布局 建 筑群 富 有 雕 塑感 的体 量造 型 . 以及 红色 石材 和 透 明玻 璃 的材 质组 合 , 成 了简 洁 有 力 构
文化 教 育 中心 周 边 以教 育 科研 用地 为主 包 括 大庆 石 油 学 院
1 1 6 h

处城 市
级 的重要 公共设 施 。 中心 的建设 将 对大庆 市未来 文化事 业的 发展产 生举足 轻 该
八 一 农垦
大 学 和哈 工大 工 业技 术 研 究 院 ;亦 有 部分 行政 办 公 和 居 住 用地 。 中心 占地 其 中大 剧 院 博物 馆 和 图 书馆 三栋 建 筑 占地 7m .交通 场 地 和其 他 h 用 地 的面 积 为 9 1m 。紧邻 中心 的西 北 角 处 有面 积 为 2m 的市 政 设 施 用地 和 h h 规 划 中 的公 交 终 点站 ( 2 图 )
图 3 建筑形象
Fi . P r p c i e o u l n s g3 e s e tv f b i di g
维普资讯
l0 20
刍∞ 刍. < 广∞ 0. 0 吾0 吾 罡 0 0z 4> 4 0
一 潜壁 0 < 》 三z m { 薄 l z 0 < T
的形象 .将成为区域性地标建筑 ( 3 。 图 )
为 了完 善 文化 教 育 中心 的 功能 .有 关 部 门决 定举 行 环 境设 计 竞 赛 力求 通 过对 建筑 室 外空 间的合 理设 计 . 一 步 整合 地段 内可利 用资源 提 高 中心 的 进 使 用效 率 .同 时协 调 好 中心 与 周边 城 市 环境 在 空 间和 景 观 上 的关 系 。

场所精神理论讲义

场所精神理论讲义

课程名称:场所精神理论(The Theory of Spirit of Place)教学要求及目的:了解场所精神理论,理解该理论是城市设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并掌握将该理论运用到有关设计中去创造具有独特个性的场所的方法。

课程主要内容:1、“场所”的概念。

2、“场所”和“空间”的区别。

3、场所理论及其在城市设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4、场所理论的应用。

主要参考书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Christian Norberg-Schulz著、施植明译,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城市设计的维度Matthew Carmona等编著、冯江等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等编著,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美]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建筑形式论——迈向图象思维陈伯冲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街道与城镇的形成[美]迈克尔·索斯沃斯、伊万·本-约瑟夫著,李凌虹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1什么是“场所”(Place)?构成场所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a) 静态的实体设施——the static physical setting场所的实体建构;建筑物、景观和美学特征的体现。

The actual physical structure of a place. The reality of its buildings, landscape, and aesthetic quality.b) 活动——the activities建筑物和景观如何被使用,身处其中的人们如何互动,以及文化习俗如何起到影响作用。

How the buildings and landscape are used. How a place’s people interact with it, and how their cultural institutions have affected it.c) 含义——the meanings一个非常复杂的层面。

场所理论的要点及脉络

场所理论的要点及脉络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凡是不先进入感官的就不能进入理 智。” 胡塞尔: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不存在空洞的 、没有指向的意识。意识总是指向某一对象,因而意识 与意识对象无法分开。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胡塞尔人为要面向 事物本身,必须将我们 一直用来探讨世界的现 有知识悬置起来,已达 到意识自身的固有存在 ,这是著名的“现象学 的悬置”。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一、空间与场所
2.场所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 “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心同在, 人便会幸福地 用神性度量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如苍天彰明较著? 我宁愿相信后者. 神本是人之尺规. 劬劳功烈,然而人诗意地 栖居在大地上.” 诺伯格·舒尔茨引用这首诗的栖居精神, 表达“栖居”就是“存在”的意义。他认 为,人要栖居,就必须能够在环境中辨认方 向,并与环境认同.所以,“栖居”并不只是 “庇护所”,其真正的意义是指生活发生的 空间,是场所。
还原的目的就是为 了建立绝对没有前提的 知识 。这里掺进的是“ 人”的价值,把世界还 原到“人的世界”。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在胡塞尔的基础上, 海德格尔拓展了”回归事物本身” 的现象学理论. 他认为现象学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方法论, 这种方法意味 着依照本源,回归到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 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 克服科学研究的抽象性。 现象学对于建筑的启发意义在于它立足于实实在在、 丰富多彩的世界, 热情赞颂并深入考察了人们最基本、 最 本质的日常生活世界,关注人的行为和体验。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场所空间

场所空间

古典园林之拙政园
在 苏中州国古古典典园园林林走中廊,提场供所了精遮神 挡的 风塑 雨造 的即 活是 动通 空过 间造 ,园 不活 但动 起把 到园 了林 分的 隔空 建 间 筑功空能间同的艺作术用生,命而甚且至连更接广着泛 园的 林精 的神 各生 个活 景联 致系 。在一起,使园林艺术 除 其了次受在到构单景纯上的追形求式“美移以步外换的 景各 ”种 的观 效念 果和 。心理的影响。 而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便是其中最为本质的影响因素。
场所精神
地面的材料,一堵墙的质感、颜色,一排房子的 高低,一座山的形,水的声音,一阵风的味道, 甚至一道阳光的强弱,都是构成“场所精神”的 整体性特质的综合元素。
感谢聆听!
建筑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是一种
可取的方法。
——诺伯格 舒尔茨
空间与场所
主讲人:xxx
目录
• 空间、场所の定义 • 空间、场所の关系 • 南宋御街 • 光之教堂 • 拙政园 • 总结
空间
空间是指以界面和构件围合或提示构成的三度空 间。城市空间时人类活动以及人类文明的载体, 从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形态可以看出某一个时期的 城市生活状态。
场所
“定认位同”需是要通对过空历间史的、秩情序感和结事构件的在认某识一,空一间个的有作意用 义吧的人场们所对,城必市须或具者有大可自辨然析的的记空忆间延结续构下。来成为人们生 活中重要的空间形象代表。
历史
是总体气民氛族,是人的意识
和行动在参与的过程中获 得的一种场所感,一种有 意义的空间感。
诺师伯的格任·务文就舒化是尔创茨造说有,意建味筑
的场所,帮助人们栖居。
传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空间
场所精神
场所

图底理论 连接理论 场所理论

图底理论 连接理论 场所理论

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都是新兴的空间研究领域,为空间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空间理论是一个新兴的发展领域,总结和分析空间的本质和性质,以及社会空间的建构、表达和改变,这样空间研究就会贴近实际。

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都属于这一发展领域,它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强调空间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不可替代性。

今天,我们将简要介绍这三种理论,并分析它们如何解释和提供解决方案。

首先,让我们介绍图底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空间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容器,而是一种可以针对不同目的构建的抽象网络。

图底理论强调了空间的整合性和联系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试图在空间性质和特征的基础上构建空间模型,帮助我们理解空间形成的条件和本质。

它不仅与现存的空间理论有联系,而且还解释了空间的转变以及空间的发展。

接下来,让我们来讨论连接理论。

这一理论着重于空间的变化和连接,它强调了空间中每个单元之间的联系。

这种联系可以是实体的、社会的、文化的或知识的,并且可以在微观和宏观水平上被观察到。

这就是空间研究领域常常被引用的“空间网络”的重要概念。

连接理论则是一种从宏观层面分析空间的方法,其目的是找出拼接在一起的不同空间和联系单元,以便分析形成的整体空间的定义和构成,以及各个空间单元发挥的关键作用。

最后,让我们介绍场所理论。

这一理论关注空间的层次性、意义性以及形式主义特征,以及它对空间使用者产生的影响。

场所理论强调,空间是一种多样性的、有意义的、可操作的生态系统,它能够提供有效地使用环境,并且能够使用者从中获得有意义的体验和体验。

同时,场所理论也认识到空间不仅是一种可用性,而且还是一种文化或社会存在,其中可以体验到文化和社会背景。

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在空间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使空间理论更加贴近实际。

它们提出了空间模型和空间网络,以及空间的多样性、意义性以及形式主义特征。

发展过程

发展过程

20 世纪50 年代,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第九次会议后,由凡·艾克(AldoVanEyck)等组成的Team 10 发表了为现代建筑重新定向的宣言TeamTenPremier,“场所”(place)作为一个核心的概念。

20 世纪70 年代,“场所”概念开始广泛地出现在建筑理论,特别是关注建筑“自明性”的理论之中。

摩尔(Charles Moore)强调建筑乃是场所的营造(making of places),应同时呈现地方的物质和历史文脉,以及使用者的潜在需要,这些均是场所深层次的先在属性(pre-existing character)。

提出“场所”最初的对象是居住建筑,旨在创造具有意义的个人环境及其在公共环境中的协调关系。

此后,“场所”的概念扩展为关于人对环境的认知和响应,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范畴,空间范围也推广至城市规划和历史研究,“将真正的建筑同日常的建造活动区分开,必须首先理解建筑对个人和社区产生的情感上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提供愉悦感(a sense of joy)、身份(identity)和场所(place)。

”早期的“场所”研究同建筑界的文化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密切的关系,被看作以历史意象矫正流于平庸的现代城市肌理的一种尝试。

人类地理学者段義孚(Yi-Fu Tuan)对原始的场所体验做了系统的描述,讨论了人与地方在情感上的联结,即一种“共鸣”式体验。

在对场所进行研究的学者获得现象学视野后,具有哲学高度的系统理论开始出现。

现象学为场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式,即将建成环境看作一个意义的世界,这些意义以及蕴含在物质之中的秩序和意图通过人-建成环境互动呈现给人;借由现象学的观念,理论研究悬置了现代主义(确切说是工业社会)以来形成的成见,还原到真实世界和日常体验中去,从而能够为建筑自明性建立一个具有说服力的体系。

一般认为,建筑现象学研究有两个取向:一是采用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现象学;二是采用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场所的概念

场所的概念

场所的概念场所是指具有特定空间、特定地点的地方或区域。

它通常包括人类活动、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存在和表达。

场所的概念涵盖了人们生活和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载体,也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场所与空间密切相关。

空间是指没有具体内容和形式的抽象概念,而场所则是空间中有具体内容和形式的存在,是对空间的具体化和实际化。

场所具有独特的形式、结构、背景和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特定的感知和体验。

比如家庭是人们最私密的场所之一,它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还承载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和价值观念。

而公共场所则是人们社会化生活的重要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交流、互动和文化体验的机会。

其次,场所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和延伸。

人类社会是由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组成的,而场所则是这些社会关系的具体呈现和延伸。

人们在不同的场所中,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

比如学校是教育和学习的场所,人们在这里会形成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而这些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成长。

同样,工作场所是人们进行工作和职业活动的地方,人们在这里会形成雇主和员工的关系,决定着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再次,场所与文化传承和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场所具有不同的地域、历史和文化特征,人们在这些场所中接受文化教育和体验。

比如博物馆和艺术馆是文化传承和展示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和历史的文化遗产,体验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情趣。

同时,场所也是人们对自己身份和认同的表达和彰显。

比如民族特色的建筑和区域特色的风俗习惯,都展示了人们对自己地域和文化的认同和自豪。

此外,场所还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情绪。

人们对于某个特定场所会产生特殊的情感和情绪,例如家乡、故乡、旅游胜地等。

这些场所对人们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会激发人们的回忆、联想和情感共鸣。

同时,人们的情感和情绪也会影响对场所的认知和看待。

比如同一个地方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可能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和体验。

空间序列的四个阶段

空间序列的四个阶段

空间序列的四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于空间的认知和利用也在不断深化。

空间序列是指一系列空间的有序排列,其中包含了人类对空间的认知、利用和塑造的过程。

空间序列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自然空间、人工空间、虚拟空间和未来空间。

一、自然空间自然空间是指未经人为干预的自然环境。

在人类诞生之初,人类的居住和生活都是在自然空间中进行的。

自然空间包括了陆地、海洋、山脉、河流等各种自然要素。

人类在自然空间中通过观察和感知,逐渐认识到自然规律和地理环境,这为后来的空间利用奠定了基础。

二、人工空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开始主动地改造和利用空间,形成了人工空间。

人工空间是指通过人类的努力和创造,对自然空间进行改造和利用的结果。

人工空间包括了城市、村庄、工厂、建筑等人类活动的场所。

人们通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手段,对空间进行组织和布局,打造出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环境。

人工空间的出现,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也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虚拟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空间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虚拟空间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创建的一种抽象的空间。

在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进行各种信息交流、娱乐和学习等活动。

虚拟空间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和互动。

虚拟空间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经济和文化形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四、未来空间未来空间是指人们对于未来空间发展的设想和探索。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空间的深入研究,人们对未来空间的想象也越来越丰富和具体。

未来空间可能包括了太空殖民、虚拟现实、智能城市等各种可能的形态。

人们对未来空间的设想,不仅是对科技发展的期待,也是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探索。

未来空间的发展,需要人们共同努力和创新,以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结空间序列的四个阶段包括了自然空间、人工空间、虚拟空间和未来空间。

这四个阶段代表了人类对空间的认知、利用和塑造的不同阶段。

场所理论的要点及脉络课件

场所理论的要点及脉络课件
多元空间与功能融合
场所理论鼓励多元空间的营造 ,城市规划应实现不同功能的 融合,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建筑与景观设计
场所精神表达
建筑与景观设计应体现场所精神,通 过形式、材料、色彩等元素展现地域 特色和历史文化。
空间体验与情感共鸣
设计应注重空间体验,创造舒适、宜 人的环境,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景观叙事与场所记忆
要点二
生态优先与景观营造
场所理论强调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 护。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应遵循 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和保护公 园的生态环境,营造健康的公园景观 。
要点三
公众参与与互动性设 计
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应注重公众的参 与和体验。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景观 设施和活动空间,吸引公众积极参与 ,增强公园的活力和吸引力。同时, 公众的参与也有助于塑造具有地域特 色和归属感的公园场所。
场所理论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在商业建筑设计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实现建筑与环境的有 机融合,营造宜人的商业场所。
案例三
要点一
场所精神与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的重 要场所,其景观设计应注重场所精神 的体现。通过深入挖掘公园的历史文 化、地理位置等要素,营造具有独特 场所感的景观。
跨学科与综合性 当代场所理论进一步推动跨学科 研究,吸收哲学、艺术、经济学 等多领域成果,形成更加综合全 面的理论框架。
数字化与虚拟空间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及, 当代场所理论研究也开始关注数 字化和虚拟空间对场所的影响和 变革。
生态与环境视角
在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当代场 所理论也开始注重生态和环境因 素,探讨如何创建生态可持续的 场所。
04
场所理论的应用与探索

空间氛围与场所事件

空间氛围与场所事件

然而人们应获得对宇宙的归属感、获得情感和感官上的滋养,加强人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成为局内人和参与者。

笔者对强调视觉形式的虚拟现实是否能完全代替人的身体体验和情感记忆提出疑问。

无独有偶,2022BBU 建筑展“已建、未建、在建”也发出提问:“AI 是否能取代建筑师?”这是一个关乎科技与伦理的话题,也是在追寻建筑本原。

正如路易斯·康提出:“建筑意欲何为?”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建筑学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学科,同时包含着“实用与诗意”。

建筑作品中拥有着不可度量的人文艺术和精神情感。

隈研吾说:“建筑不是智力游戏”,即使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新技术始终不能取代建筑师,就像摄影不能取代绘画。

氛围(atmosphere)的探索可以帮助人加强主体意识,帮助建筑摆脱平淡乏味并获得精神共鸣,使人找到存在的意义并“诗意地栖居”[1]。

本文尝试立足于人身体在场的角度,简要归纳场所氛围与情感事件在“我”(主体)的视角下所蕴含的特性,并通过研究安藤忠雄(Tadao Ando)的作品进一步探讨营造场所氛围的新的关注点与可能性。

1 人—氛围—空间氛围是介于主客体之间的印象感受,形成“人—氛围—空间”的逻辑关系。

笔者从这个概念出发,进一步探讨氛围的基本特性。

氛围是将客观因素和环境与主体在该环境中的身体感受联系起来的东西。

氛围“介于之间”的特性决定了创造氛围美学必须联系“客体的表达”和“主体的接受”两端。

主体的接受,即身体感知去理解氛围。

场所摘要 氛围是主客体之间的印象感受,事件强调的是参与性、互动性的体验活动,因此对于氛围和事件的研究离不开身体对于事物的感知研究。

文章立足于人(主体)“身体在场”的角度探讨“人—氛围—空间”与“人—事件—场所”的关系,力求从建筑空间属性和人身体属性出发共同探讨氛围营造。

因此,营造场所氛围可以从主体感知和客体营造两个方面展开。

文章试图从“身体感知”“建构材质”“情感事件”三个角度来探讨如何营造场所氛围,这三点关联着氛围的桥接中介的品质。

建筑概论-感知.空间.场所

建筑概论-感知.空间.场所

一、人 的 建 筑 感 知
(二)皮肤的感受
2. 时间与触感: • 真实的材料 如同皮肤一样记录建筑的年龄(石、砖、木)
一、人 的 建 筑 感 知
(二)皮肤的感受
2. 时间与触感: • • 真实的材料 现代“新”材料 坚硬的表面(玻璃、金属、合成材料)
一、人 的 建 筑 感 知
(二)皮肤的感受
3. 空间与触感: EG: 温暖的炉火; 凉爽的树阴…… 精准地体察温度、湿度等。
2. 平衡: • 结构的模仿与鉴别:无意识地以肌肉和骨骼模仿建筑结构的外形、构造、配置等
一、人 的 建 筑 感 知
(二)皮肤的感受
空间营造与 “ 行为规范 ” 1. 材料与触感: 纹理、重量、温度…… • 引 人 逗 留 • 希 望 迅 速 离 开 • 舒 适 、 自 在 • 危 险 、 克 己 • 温 暖 • 冰 冷 • 柔 软 • 光 滑 坚 硬
【 壹 】 感 知 · 空 间 · 场 所
建 筑 概 论
一、人的建筑感知
• • • • • •
眼睛的感受 身体的感受
婴儿在毫无帮助的情
皮肤的感受 耳朵的感受 舌头的感受 鼻子的感受
况下,味觉、触摸、拨动、 爬动和学步,来认识周围的 事物,辨别利害。
(零)眼睛的感受
一、人 的 建 筑 感 知
(零)眼睛的感受
一、人 的 建 筑 感 知
(二)皮肤的感受
3. 空间与触感: • “家” 一种建筑造型;一种个人感受!?
--〉某种温暖的感觉
--〉“壁炉”的现代隐喻
莱特(Frank R Wright)
一、人 的 建 筑 感 知
[ 讨 论 ] “家”的核心是什么?
如果拥有家庭就会幸福的东西……

建筑行为学与场所理论

建筑行为学与场所理论

建筑行为学与场所理论一、行为-场所理论(一)场所与空间行为“场所”的有关理论是目前西方建筑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所谓“场所”是指包含了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生活环境,是建筑环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代表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追求以人为中心的建筑主流。

只有当物质的实体和空间表达了特定的文化、历史、人的活动,并使之充满活力时才能称之为场所。

场所理论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

广义的场所理论是以建筑及城市设计的专业人员为主体,借助于旁系学科,分析不同建筑场所中的历史,文化、人的活动等因素,探求新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狭义的场所论即“行为场所”的概念是以心理学及行为学家为主体,研究具体的微观的场所与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试图为广义的场所论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1.广义场所论的发展及流派广义的场所论起源于50年代的“十次小组”,随后发展成各种理论和流派。

(1)场所结构理论(2)亚力山大的模式语言(3)支撑体的分析法(4)建筑人类学的场所论(5)形态与类型学的城市分析理论2.狭义的场所论--行为场所行为科学在环境设计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是巴克等人建立的行为场所的概念。

与传统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不同,巴克等人用现场追踪观察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并且将人的行为模式与物质场所联系起来作为整体研究,为进一步突破“环境决定论”作出了贡献。

(1)行为场所的概念建筑环境的物质形态是由一组不同性质的界面构成,这组界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

通常由界面围合而成的空间是为了满足一定的活动,用环境设计的术语来定义,就是包含了行为流线的活动系统。

行为场所是活动和环境的稳定结合,它包含下列因素:①重复出现的活动--一组固定的行为模式;②一个特定的环境设施;③上述两者之间适当的联系。

一般地,相同的物质场所在不同的时间发生不同的行为,将成为数个行为场所。

一个固定的行为模式可能包括许多同时发生的行为:①明显的感情行为;②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④物体的操作。

空间场域的概念

空间场域的概念

空间场域是一个特定空间的物质和精神的集合,是一个空间给人的“总体印象”和“力量总和”。

这个概念可以用于描述绝对意义上的物理空间,也可以用于解释社会主体在一个社会空间(也叫“场”)里,通过与后者和主体所获取之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相对位置。

在物理空间中,场域可以规定为一个主体或物体所在、发生(lieu)和生存的一个物理空间点,也就是一种定位,或者从关系方面说,一个体位,即在一个序列中的排位。

位置可以规定为人或物在物理空间里占据的幅员、面积和容量,即其维度,或者用一个更好的说法即块头(正如人们有时就一部车辆或一件家具所说)。

在社会空间中,场域是指社会主体在一个社会空间里,通过与后者和主体所获取之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

其特点可以根据其他场域的相对位置(之上、之下、之间等等)和距离得到说明。

正如物理空间通过各个部分的相对外在性得到规定,社会空间也通过构成它的位置之间的相互排斥得到规定。

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社会位置的并列结构。

总之,空间场域这个概念既可以用在物理空间中,也可以用在社会空间中,是特定空间的物质和精神的集合,是一个总体印象和力量总和。

从“无场所”到“有场所”的转变

从“无场所”到“有场所”的转变

从“无场所”到“有场所”的转变摘要: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全球化的一种全新发展时期,中国的城市环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但城市的活力正逐渐丧失,城市中随处可见“无场所”现象。

本文以武汉市龙阳大道城市设计为例,通过对街道和广场的改造设计,创造出人们渴望的,充满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给城市带来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 无场所;有场所;场所营造;街道;广场abstract: china is in a new period of urba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china’s urban environment is changing at an unprecedented rate, the vitality of the city is losing, “no place”phenomenon can be seen everywhere in the city. this paper tale longyang road urban design in wuhan city for example,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sign of streets and squares to create a people eager, full of the charm of urban public space, to bring life and vitality to the city.key words: place; place; place to create; streets; square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随着城市建设一直不断的进行,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给城市街道、城市广场带来了许多问题。

由于在交通为主导思想的影响下,街道的功能演变为驾车者专用,已纯粹化为交通功能,人的活动让位于机动车辆的穿行;由于所谓的“形象工程”,大大小小的城市建起一批“华而不实”的广场;由于步行交通被忽略,在很大程度上公共空间也被抛弃,其结果,产生大量流失的空间,城市中随处可见“无场所”现象,充满多样性的、悠闲的城市生活因汽车文化的入侵而消失。

空间与场所

空间与场所

空间与场所建筑本质上是空间的,空间的具体被感知形式又是时间的,而时间的真正体验者则是人。

人永远生存在时间之中,而时间又以空间作为形式,所以人也就永远生存在空间之中。

德国生物学家,比较心理学家J.V.休克斯裘说:“空间就想蜘蛛结网,一切主体本身与对象持有的特性之间,交织成网一样的关系,经过千丝万缕的编织,最后形成主体依赖他而存在的基础。

”(挪威诺伯格。

舒尔茨著《存在。

空间。

建筑》,伊培桐翻译,见《建筑师》杂志连载)如果说现代主义主要还是从“雕塑”角度思考建筑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则是从“空间”与“场所”的、方向思考建筑。

对这种“后现代”场所的理解,理论家舒尔茨谈的最透彻,他在讨论空间问题是说,人之对空间感兴趣,其根源在于存在。

它是由于人抓住了在环境中生活的要求,要为充满时间和行为的世界提出意义和只需的要求而产生的。

人对着“对象”定位是最基本的要求。

也就是说,人要在生理上,技术上适应物理事物,要同其他民族进行交涉,因此要掌握抽象的现实,亦即要掌握“意义”(它是以交流为目的而产生,用各种语言来传达的)。

人面对各种对象的定位,不管是认识性的还是情绪性的,一切情况下都是以建立人与环境之间动力的均衡为目标。

T.帕森在《社会》一书中曾这样描述:“人类形成具有一定意义的志向,其成功的程度有所差别,所谓行为,就是在具体情况下的令该志向起作用时,从亲自动手的结构或过程中成立的。

”定位的现象是按内与外,近与远,分离与结合,连续与非连续之类排列的,根据这一意义,人的行为都具有空间性的一面。

所以空间不是定位的一种特殊类型,而是定位的一个方面。

但是必须强调,它只不过是整个定位的一个方面。

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就必须了解空间的各种关系,把它统一在一个空间概念之中。

所以“空间”起源于存在的体验,是一个定位的体验;在这种身体(尺度)的体验中,自然隐含了人的意志和亚里士多德把“空间”与“场所”结合起来理解,他认为空间是又方向和质量的力的场(filed)。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姓名:XXX部门:XXX日期:XXX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1定义1.1有限空间危险作业是指作业人员进入存在危险有害因素(如缺氧、有硫化氢、一氧化碳、甲烷等有毒气体或粉尘中毒危险)且受到限制和约束的封闭、半封闭设备、设施及场所的作业。

1.2有限空间分为三类。

1.2.1封闭、半封闭设备:船舱、储罐、反应塔、冷藏车、沉箱及锅炉、压力容器、浮筒、管道、槽车等。

1.2.2地下有限空间: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矿井、废井、地窖、沼气池及化粪池、下水道、沟、井、池、建筑孔桩、地下电缆沟等。

1.2.3地上有限空间:储藏室、酒槽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封闭车间、试验场所、烟道等。

2适用范围2.1本规程适用于作业人员进入有缺氧危险、有硫化氢、一氧化碳、甲烷等有毒气体中毒或粉尘危害等危险的所有受到限制、约束的封闭、半封闭设备、设施及场所的作业。

3安全管理3.1我公司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我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分管安全负责人负直接领导责任;生产技术管理人员负直接管理责任;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监督检查的责任;操作人员负有服从指挥,遵章守纪的责任。

3.2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组织,配备安全生产专职或兼职管第 2 页共 7 页理人员,指定作业负责人以及作业监护人员。

3.3应当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4应当配备并建立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的安全设施和监管制度。

3.4.1应当配备足够的救援设施,包括救援设备和呼吸装置等。

完善作业条件和配备检测检验设备,包括氧气、有害气体检测设备。

3.4.2应按规定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3.4.3应当对作业的负责人和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

3.4.4从事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工作的人员须经健康检查和安全作业培训且考核合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从空间到场所根据分析研究, 要创造具有“场所精神”的场所,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基地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是人类生长的根,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一直追寻的理想状态, 舍弃自然的赋予而进行纯人工化的设计是不近人情的。

人希望拥有绿色、希望“亲水”, 希望在都市中存在一块“心灵的牧场”(见图4 , 图5) 。

(2) 挖掘地区价值, 深入研究地区特色。

地区价值和地区特色存在于地域历史文化中、地域象征符号中、地域空间尺度中、地域建筑风格中⋯⋯从这些方面深入探究地域的特色, 就会发现地域具有的独特气质, 可以用来形成特有的形象, 吸引人流。

(3) 关注人的心理感受。

城市中的竞争与压力, 让都市人身心疲惫, 各种娱乐活动也难以掩饰人们内心的孤独和浮躁, 人是“群体动物”(必须处于群体之中) , 需要交流、需要休息, 有时需要安静、有时又需要刺激, 有时需要被关注、有时又需要被隐藏⋯⋯人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人的心理、情感是复杂的, 场所要关注人的心理。

根据基地条件的不同, 场所可以采用不同主题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例如, 以安静为主题的场所, 是要让人在安全的环境中, 静静地充分享受阳光和绿色, 安抚内心的浮躁; 以挑战为主题的场所, 是要通过各种运动设施, 以及极限运动设施, 让人满足追求刺激的心理。

(4) 照顾特殊群体的利益。

特殊群体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外来人群等, 他们需要一种能够体现出对他们特别关怀的场所设计。

无障碍设计。

注重细节设计。

细节设计最能体现对人的关心。

在我们的城市中, 老年人、儿童、外来人群需要通过细节设计来保证他们的安全感、舒适感; 保证对场所的方向感, 以至对整个片区的方向感。

例如,防滑的铺地设计, 符合儿童使用标准的城市家具, 城市的信息指示设施等都能满足这方面的要求。

在诺伯格·舒尔兹对存在空间的研究中, 将存在空间的要素分为中心与场所、方向与路线、区域与领域、以及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四个部分。

(2) 空间可以分为积极的空间和消极的空间, 而场所在概念中就设定了它是积极的、健康的、活力的、促进人们交往的, 满足人们各种活动需求的地方, 是一个特殊的领域。

(3) 场所之所以为场所, 是因为场所具有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是空间在历史和情感的作用下对使用者产生的地域体验, 因此场所精神包括的重要内涵就是历史和文化两个方面。

<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和设计手法分析>2 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以往把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归结为“一层皮”,即界面。

但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用界面去围合空间。

城市建筑环境层次上的外部空间构成主要是由建筑实体来完成限定的。

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外部空间看成是由地面和墙面两要素所构成的,而应从更深的层次来重新认识外部空间的构成。

城市建筑形体环境是环境物质存在及其物一物关系在城市建筑环境层次上的表现。

建筑实体、基地表面及它们围合限定出的城市外部空间,三者之间相互的关系是城市建筑环境主要的物一物关系的承担者和表现者。

所以,高层建筑自身以及地表面是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主要物质构成要素,即物质要素。

在城市中,空间的获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使用某些手段,在原空间(大自然、宇宙空间)进行领域的设置(包括行为、心理、视觉等方面的限定)。

这里,一定的目的即是人的生活(生存活动)目的。

人是空间的主角,人是空间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人的存在及活动为空间赋予意义。

所以,高层建筑外部空间存在着人的要素。

人的活动方式及生理的需求又对空间(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在组织构成上提出要求。

技术是达到要求的手段,而有时,技术亦会对空间的构成提出限制,故空间着功能与技术方面的要素,即功能技术要素。

3 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功能要求高层建筑的外部空间作为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空间,首先必须满足人们行为的要求。

现代高层建筑功能多,容量大,对建筑外部空间提出了复杂的功能要求。

根据其使用性质的特点,可对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主要功能作如下的分类。

3.1 交通功能这是高层建筑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一项功能。

高层建筑容纳了大量的人流在其内部活动,因此其外部空间必须面对更加庞大的人流、车流集散问题,处理不好会对城市交通和景观造成巨大的压力。

从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角度,可将交通空间划分成步行、车行、停车、货运这四个内容,每个子内容还包括主要流线和次要流线的疏导和分流。

在设计中要精心组织人、车流线以及它们和城市交通的联系问题,合理安排停车场的数量和位置,避免破坏以人为中心的行为活动场所和城市空间。

在设计中往往将车行、停车、货运等车辆活动空间与人行空间分划开,如采用立体交通的方式,将人行的空间抬高(或降低)形成高架(或下沉)的步行广场,完全摆脱车辆的干扰,以提高外部空间的环境质量。

3.2 集散功能集散空间通常以开敞广场的形式安排高层建筑的外部,主要作为人们的活动场所,可容纳包括集会、人流集散、观光、留影、休息等多种活动。

集散广场有利于在建筑物与城市道路交通之间形成一个缓冲的区域,并和内部公共空间构成整体,成为内部活动的序幕。

大型的集散广场还可作为城市广场使用,如办公楼公众广场,主体建筑成“L”型,前面界定出较大型的城市广场,形成城市东部边缘的缓冲地带,可满足大量人流的集会和活动要求,在为城市提供大型的开放空间的同时,也有效地衬托了主体建筑。

3.3 休闲功能休闲型外部空间是市民的活动场所,是人们进行休闲、散步、观景并接触自然的开放空间。

与集散空间的运动性相反,休闲空间其有静的特征,通常布置在日照较好.安静的角落,并通过布置绿化、水体、座椅及通过在集散空间中进行绿化和辅地的分割,形成独自的静态空间或通过高差来达到目的。

4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手法的运用为了获得宜人、丰富的外部空间,仅仪一种手法是不够的,需要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根据不同的建筑以及不同的环境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手法。

4.1 空间的延伸和渗透时间与空间的连续,创造内中有外,外中有内,内外交融的意境。

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模糊内外空间的界限。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高层主体的外墙就是内,外空间的分界线。

当采用框架结构时,柱间的开口较大,内外空间的界限可以交错,空间得以连续并具有整体感;此外,在高层的裙房采用低层建筑常用手法,也可造成空间的渗透。

4.2 层次与序列外部空间要满足人的多种多样的需要,人的需要与意图是多样的,外部空间的功能与组合也是多样的,同一外部空间内或多个大小不同的外部组合空间,根据功能要求的组合就需要充分利用环境条件,考虑空间层次,创造有秩序而富有变化的空间。

例如有的采用外部的———__________半外部的-- 内部的;有的采用公共的———半公共的———具有私密性的层次。

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作为城市外部空间的一个重要部分,往往在城市空间序列中作为一个角色,有时是对景,有时是背景,有时则又是城市景观的画框。

但是,高层建筑本身的外部空间也是应该有序列的。

当外部空间设计带有方向性时,在近端配置有吸引力的目标就会是一般的空间变得动人。

4.3 建筑尺度的处理建筑作为外部环境的主体其本身的尺度必须有适应人体尺度的过渡。

高层建筑主体体量庞大,尺度惊人,必然会给在其外部空间活动的人带来一种心理感受,外部空间既接近建筑,又接近人体,为了创造舒适的外部环境,减轻人们心理上的压抑感必须有适应人体的尺度过渡常见手法如下:4.3.1 低层裙房与周围建筑尺度相接近,又使人们与高层主体隔开一定距离,大大改善了人对高层的尺度感,倘若在低层裙房内看不到高层主体,却可看到一片蓝天,则更使人感到仿佛置身于亲切宜人的低层小院中。

4.3.2 立面分段处理作为社会公用设施的无裙房高层建筑常用立面分段处理手法。

高层下部安排为社会服务的公用设施,可以是商场,饮食,文化娱乐等,可以采用的手法有: a.高层下部退进,形成外立柱廊的“骑楼”高层建筑下的“骑楼”可以认为是“减法”创造的空间,使外部空间向内渗透,由外向内建立秩序。

对内部来说,牺牲了一些面积,但从整体看,这个过渡空间克服了建筑的生硬感。

“骑楼”内可以设商店,小吃,绿化与座椅,有的设地铁,地下商店的进出口。

人行其中,犹如在低层商业区的敞廊之中,十分自然。

b.接近人体尺度的平台,小品使人倍感亲切。

在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中,建筑小品设计引人注目,花台,灯柱,灯具,座椅,蓬布,栏杆,指示牌及儿童游戏场等均是接近人体尺度的重要因素。

人们可凭靠,闲坐,休息,儿童可在其中嬉戏,它们体现着一种低层庭院的生活气息,是创造舒适,优美环境所必不可缺少的因素。

4.4 其他在建筑外部环境运用中,小品及雕塑的运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门前的雕塑。

有时,雕塑或小品往往就是环境的主题。

如南京市南京大屠杀纪念广场的主题雕塑等等。

街道空间不同于在功能决定论至上的传统建筑中的通道空间。

它不仅具有联系不同功能的作用,作为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它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交通组织空间不再是单一功能的,而是复合多元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经常采用的手法有:①街道空间本身是一个在水平和竖向都具有多维层次的、具有线性和方向性的共享空间。

②街道空间串联着多种功能和活动项目,它把这些内容有机组织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的网络。

③街道空间的多向交叠穿插以及经过曲折扭曲形成的具有收缩、扩张、突变、夸张透视与动态感的空间形态。

④在非线型空间中,通过一系列坡道、踏步的组织,暗示通道的走向和转折。

由于这种通道的限定性是非强制的,同时因为其组织手法起承转合的多变与自由,故通道的性质是暖昧的、多义的。

以广场形态、街道形态两大类来讨论概括建筑中引入城市语言的做法有其不完整、不准确性,需做以卜两点补充说明:1、广‘场形态与街道形态的综合运用。

把城市语言引入建筑中有时是不能截然分为J’场形态或街道形态,而是综合运用的,两种形态相互穿插、联合、并置;有时为了因地制宜或创造独特的空间效果,把J“场、街道形态进行变形,很难严格的界定是广场形态还是街道形态。

因此在这里我们强调注重的是在建筑中引入这种空间的特质精髓。

山城重庆富于个性的空间形态,步行街道是主要的骨架。

步行街道是具有多种复合功能与意义的空间,是行动的路线、生活的舞台、交往的场所、文化的积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