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入手,注重学生反思起点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的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的探索1、教学总方法我们总体教学思路是针对不同知识类型组织教学。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陈述性知识,如,汉语拼音的整体认读音节的认读,教学组织时,首先应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整体认读音节”、“整体认读音节有哪些特点”等问题;其次,教学内容应按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予以安排,并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如要复习前面所学的声母、韵母、声调等的读法;最后,组织教学时既要确保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还要考虑寻求新知识的生长点。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程序性知识,如: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
首先,应把作为教学内容的方法教给学生,包括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和联系时代背景的方法。
其次,教学组织要重视运用正例和反例以供学生学习领会。
再次,要组织并督促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于新学习情境中,即做到面对适当条件就能立即作出反应。
最后,要明确教学效果的标志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去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方法性知识,如,写作文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选择表达个性的写法,可以大处着眼,也可以细节处作细腻描写或抒发自己的情感等。
在组织教学时,首先,可专门组织学习方法的教学,看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选取材料,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还要把思维方法渗透到另两种知识的教学组织中。
其次,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内隐的思维活动的监控和调节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仿效。
如,教师是如何写作的,有哪些技巧等。
最后,评价教学效果时要看“学生会学习”的情况。
总之,我们需要反思和重构语文知识观。
从知识的生成过程来看,学校课程所提供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与学习者已有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动态生成性的、有利于个体主体经验结构的联系,并由此出发,去主动地发展构建自己的言语经验系统。
要尊重知识的特征,合理而科学地进行我们的教学活动。
2、汉语拼音教学方法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要想提高汉语拼音教学的效果与效率,取得教学的整体优化,就必须遵循汉语拼音教学的四大规律。
低年级学生反思习惯培养之我见
二 、 言 文 教 学 的 方 法 文 1 前 预 习 . 提
’
纳, 逐渐丰富起来 。 4鼓励学生 多质疑 .
所谓“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近高低各不 同” 对于学生提出个性 远 。
俗话说 :言为心声 。 作家的感情 、 “ ” 思想观点 , 总能从作品 中通 的想 法 , 只要 言之有理 , 就不可妄加 否定 , 而是从精神鼓励学 生遇
如在教 《 卖油翁》 , 时 学生对文中卖油老头 的故事提 过艺术 形式表现出来 。 只有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 , 才能深刻理解作 到问题多思考 , 出了质 疑, 学生认 为 自己既然技高一筹就要表现 出来 , 没有必要那 品内容。预习 内容为: 决文言文中的多音多义词 , 解 收集 有关作者 的资料及 写作背景 。
方法为最佳 , 自己“ 以 发明” 的方法为快乐。 三年级课 堂练 习中有 键 , 在 促使思维条理化 、 概括化 。 例如 , 在新授完毕或学生把问题 解答 这样一道填 空题—— “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 的单位名称 : 黄瓜长 约 3 后 , 通过简 明扼要地提问或引导 , 要求他们 回顾解题 过程 。在反思 ( ), ” 在批改 学生作业 的过程 中, 我发现有些 学生填写 的单位 过程 中考虑 :1 回忆解题 的方法 、 () 过程 ;2概 括解题的关键 、 () 注意
( 作者单位 山西省平遥县第三 中学校)
低 年 级 学 生 反 恩 习 惯 培 养 之 我 见
文/ 忠 义 索
《 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 准》 评价标 准” 全 将“ 从过分 注重学 便迎 刃而解 了。《 日制义 务教育数学课程标 准》 全 中提 出的 目标是
业成绩转 向注重学生发展 的潜能 。反思学习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发 学生在学段朱最终应达 到的 目标 。而学生对相应知识 的理解是逐
《合理安排时间》教学反思
《合理安排时间》教学反思《合理安排时间》教学反思11、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由于小学生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我就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为客人沏茶的生活情境。
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忙给李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注重体现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
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了沏茶的全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沏茶的全部步骤,印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沏茶全过程的理解。
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
上述活动即是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注重体现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
“沏茶—合理安排时间”,这个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也有一些感性上的认识,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重点引导说一说为什么,哪些是情可以同时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同时做的事情所花的时间与做那件花最长时间的事情话的时间进行比较?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了全过程,领悟了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
3. 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注重情感的熏陶。
在这节课上,不仅渗透了敬孝感恩的教育,还培养了学生节约时间的意识,同时树立了向科学家学习的决心。
培养学生统筹规划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理安排时间》教学反思2通过这节课的实际操作,我有以下的体会及反思:(一)教学内容设计能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
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反思
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分类与整理”,在单元的开始呈现了一些小朋友拿着各式各样的气球的情境。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通过学生动手分一分气球来教学按单一标准分类的知识,通过分组做游戏的活动教学按不同标准分类的知识。
此外,本单元还渗透了统计的思想。
这些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差,要他们一下子按物体的用途、性质分类较难,他们容易接受的是按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这些明显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在教学中,我在选择学具是注意了这一问题,这样就避免了给教学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千差万别。
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往往会有很多标准。
学生选择的标准一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引导学生找食物之间的不同,否则每一个食物好像都是不同的,这样就很难驾驭课堂,也失去了分类教学的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
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1、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与整理的目的和作用。
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一些分类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得出一些分类规律。
教学难点:体验分类教学的标准的多样化,会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学具。
教在学生的起点上
教在学生的起点上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
”也就是说我们要把握住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学习新内容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储备,包括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
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教材的学习进度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积累,而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有的知识、经验。
下面我就结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第一课时来谈谈。
一、注重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准学习起点数学教材有它独特的教学体系和逻辑结构,很多知识领域的呈现都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
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帮助学生实现认知迁移。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之前认识的这些平面图像只要求学生能够辨认出,并没有设计对其特征的了解,而本节课“认识角”是要认识角的特征,从真正意义上来认识平面图像了。
那么学生对于角特征的认识,在他们的逻辑概念中是没有的。
于是我做了如下的设计:师: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像?生:正方形。
师:可能吗?生:可能。
师:那么我们用手指来画一画正方形。
(师生共同比划)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生:长方形。
师:可能吗?可能的,我们也用手指来画一画。
还有其他可能吗?生:三角形。
师:可能吗?可能的,我们也用手指来画一画。
还有其他可能吗?生默然师:你们为什么不猜是圆呢?生:圆的边线是弯曲的,而这个是直的。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这样一个新的平面图像,它的名字叫角。
这样设计的目的一:唤起学生对于已经认识的几个平面图像的认识。
目的二:让学生感受角不像我们之前学习的那些图像一样是可以围起来的,角只是这些图像的一部分;这也为以后四年级时再次学习“认识角”做好铺垫。
目的三:通过追问为什么不是圆,为接下来探讨角的边的特征做铺垫。
学习进阶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
学习进阶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学习进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旨在探讨学习进阶如何更好地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以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系统、连贯的学习路径。
本文将首先对学习进阶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分析学习进阶如何与学生的认知发展紧密结合,以及如何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丰富教学内容,最后提出实施学习进阶的具体策略和建议,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推动学习进阶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认知发展与学习进阶认知发展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学生如何理解、记忆和应用所学知识。
学习进阶则是一种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学生逐步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
这两者紧密相连,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认知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学生的注意力、记忆、思维、想象等多个方面。
在学习进阶的视角下,学生的认知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初级阶段,学生主要依赖直观感知和具体经验来认识世界,因此,教师需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概念、原理等抽象知识。
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学习进阶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
它强调知识的层次性和系统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同时,学习进阶还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要求教师在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在实施学习进阶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同学生的认知发展速度和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相关推荐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精选23篇)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篇1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新课程已走进学校、走入课堂。
新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新教材强调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教材让学生主动地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实验的方法。
即初中化学新教材已注重从书本走向生活;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从注重知识走向注重活动。
一、从书本走向生活刻育的本意是面向生活的,所谓学习,就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离开了生活,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观念是:学习就是读书,提高能力就是会解难题,对教师来说,“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对学生来说,读书就是读课本,能力的提高就是学会解难题。
可以看出,传统的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把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开来,使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失落中艰难前进,不能为学生建立起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
初中化学新教材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逻辑关系。
新教材改变了学科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注重了科学与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了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新教材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生活是课题资源,生活是最好的教育。
新教材编入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
如空气和水、燃烧和灭火、化石燃料和新能源、金属材料和金属资源保护,化学与生活等。
在具体内容中编入了如何防止空气和水体污染、如何灭火、如何防护钢铁锈蚀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使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能够初步解决一些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能从切身感受中体验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化学学习价值观。
安全教育教学反思(通用6篇)
安全教育教学反思(通用6篇)安全教育教学反思1抓好安全教育,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关系到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的“造福工程”,要确保安全,根本在于提高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抓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
在小学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安全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加上好动好奇,胆大心粗,不知危险,这些都是不安全的因素。
从这样的实际出发,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我利用班会课,午会课以及平时课间看到不安全的行为及时加以教育,例如有时在思品课上共同探讨安全问题,开展我是安全小专家等活动,配合学校开展看录像等形式,从各方那个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小学生逐步真正认识到安全确实重要。
其次,要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掌握安全知识,学会安全本领。
在对他们“说”的同时,更要注重教他们“做”。
例如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模拟的火灾逃生活动中,让他们真正掌握火灾发生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等知识;上活动课要先检查器具;踢球不要踢到别人;上下楼梯不要拥挤;课间不要追逐打闹等等。
第三,为了保证安全教育正常、持久地开展,学校也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我们应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好这一系列的工作。
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大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齐抓共管,社会是大环境,家庭是大后方,学校是主阵地,三方都有责任,都不能忽视。
作为小学生,我们一定要教育他们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中的一系列安全方面的规则。
校园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地方,它的安全与危险只是一念之差,却常常是差之毫里,失之千里:我们上下楼梯,游戏之时,往往会乐极生悲……并且,要把老师和父母的忠告,牢牢地记在脑子里。
做什么事都要三思而行,我想,那样的话,一定会将危险降到最小的程度。
遵章守纪,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我。
当我们能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便向文明的彼岸又靠近了一步。
《买文具》的反思
《买文具》的教学反思《买文具》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购物”的第一课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有接触并使用人民币购物的经验,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积累的生活经验,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紧紧围绕重点、难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1、根据学生实际,正确把握教学起点由于人民币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学生在日常的购物,在生活的环境中常常有机会接触人民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情况,我注意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一开始就让学生上前向大家介绍你认识的人民币,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原本不认识的学生一经其他学生的介绍也有了认识。
整个认识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过程成了学生展示自己本领的过程,不但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了成功的愉悦。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突破教学难点由于教学内容本身的特殊性,使本节课的教学能更容易地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同时,知识的获得能从感性上升为理性,这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抽象的东西能以它蕴藏于其间的生活原有状态呈现,在学生交流生活经验之中提炼,这种知识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学生能轻松、自然地理解与掌握,并自觉转化为一种生活的技能,学以致用。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元、角、分之间的进率,我把这一重点、难点的解决置于一个生活情境之中。
由购买一元钱的玩具青蛙展开,1元钱你打算怎么付,由于买东西,特别是买1元钱的东西,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碰到,于是便非常乐意参与,因而也想出了很多种不同的付法。
这样,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得出1元=10角,显得水到渠成,并使学生对1元为什么等于10角有了本质的理解。
3、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从生活中来,回数学中去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从生活中来,回数学中去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教师们对这种教学方法如此青睐,一般是基于以下认识:首先,儿童的数学认知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
儿童认识数学的起点往往并不是由符号所组成逻辑公理,而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实践所形成的经验。
所以,儿童眼中的数学并不象科学家眼中的数学,是那些逻辑公理和已证的命题。
他们的数学活动通常是从观察日常现象开始,用特征归纳来进行的。
因此,儿童对数学的认知学习,就需要在他们的生活常识、经验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构建一个桥梁,让他们从生活常识和经验出发,不断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索和反思达到“普通常识”的数学化[1]。
于是,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相对紧密的教学情境就自然地担负起这一重任。
其次,使数学以更人性化的方式出现,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
传统数学教学更强调数学的学科特点,也就是不少专家指出的“科学的数学”,它以抽象符号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世界之中,它本身是一个有组织的,严密的和封闭的演绎体系。
这与儿童主要通过探索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数学知识的学习方式是一对矛盾,于是传统数学教学观指导下的数学课堂常常给学生以“逻辑严密,语言规范”,但“枯燥,沉闷”的感觉。
同时,教师为了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更严密,数学语言更准确,解题方法更熟练,不惜布置大量的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教学情景(特别是生活情景)的创设运用沟通了数学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的联系,有效地降低了数学的门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就有数学,数学并不神秘,这既是数学教学的一大进步,也是情境创设大量出现的重要原因。
但是,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毕竟是有差距的。
我们尊重学生的数学认知起点和让数学走近学生都是为了有效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归根到底,它们并不是数学教学的唯一目的。
在班级授课制为办学模式的前提下,为了达到让学生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懂得数学的价值,发展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的思想方式,最终提高其数学素养的目的。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5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5篇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
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
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引出“人类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
紧接着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海洋面积是否真的比陆地面积大。
得出答案后接着回答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布,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
由结论再提出疑问“既然海洋面积如此大,为什么古人给地球起名为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环节节节相扣,前后联系紧密),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答案。
提出疑问: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简单介绍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增进同学们的见闻,同时也增加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PS:在介绍历史时,欠缺生动,提不起同学们的兴趣)观察地图,得出海陆分布。
在讲七大洲之前,先给同学们讲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之间的区别,并举他们熟悉的例子——雷州半岛。
接着引出全球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简要介绍七大洲命名的来源。
读图思考:1.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2.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3.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4.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5.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6.各大洲的面积大小关系如何?(PS:口诀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完成教材31页活动3,了解七大洲的轮廓特征。
(PS:本环节同学们难以独立完成,教师引导并板图)观察地图册第5页,找出大洲分界线在讲七大洋之前先讲解海峡、海、洋之间的区别引出四大洋极其分布和面积大小关系(PS: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在七大洲的轮廓图上标出四大洋的位置最后介绍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增进趣味性。
(PS:在讲解贸易的通道——马六甲海峡时,缺乏都地图的指引)存在问题:教师声音过小,师生间缺乏互动。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2本节课的课题为《世界气候类型》,内容为初中地理的难点之一,我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主要因素。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可能性》教学反思1(源于生活导入,使学生感受亲近的数学知识。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概率知识太抽象了,怎样使这一知识深入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直观呢?这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玩“猜牌”这一游戏情境,简单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导学生直奔这堂课的主题“可能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牌”“摸球游戏”“小小设计师”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中学,乐中悟,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并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三、加强活动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进行“摸球游戏”之前,教师先进行个示范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摸球游戏”的顺利进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
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可能性》教学反思2可能性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教学基础上是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还要学会用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成功之处:1.创设情境,初步体验随机事件的可能性。
课标在第二学段中指出:“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在追问中,通过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足球比赛决定由谁开球的视频,由一句“你认为抛硬币决定由谁开球公平吗?”引出教学内容。
积极尝试低年级反思习惯培养论文
积极尝试低年级反思习惯培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反复推敲、内化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融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形成能力。
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反思能力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课题。
荷兰著名数学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将“评价标准”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学生发展的潜能。
可见,反思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对于刚入小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培养他们良好的反思习惯尤为重要。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尝试。
一、关注日常生活经验,寻找反思的起点皮亚杰认为:“一切认识在初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的。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尽量具体化、形象化,不要过分注重逻辑推理和演绎。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试图以形式化、严谨性来规范学生的思维,实际效果并不佳,学生根本不买你的帐,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总是以自己的方法为最佳,以自己“发明”的方法为快乐。
因此,低年级教师特别要尊重学生的这一特点。
创造机会让学生“发明”方法,达到乐学目的。
例:第一册中有关加减法的解决问题,教材中出现形式很多种:纯图形式、在实物图上加个小问号、一半实物图一半问号、图文结合……五花八门!有时甚至出现图文模糊、矛盾现象,把孩子弄得晕糊糊、无可适从,相当恼人!怎么办?谁都知道弄清数量关系,搞明白总数与部分数的关系是关键。
可是有时孩子明白数量关系列出的算式却不一定符合要求。
如:鱼缸里的鱼被爷爷捞走8条,还剩4条(图)鱼缸里原来有多少条鱼?(文)孩子列的算式是:12—8=4,虽然从长远看这种解法可以,但在这一阶段却要予以纠正。
于是,讲解、操作方法都用上,还是有些孩子没能改过来。
后来,我就让学生自己想想怎样想才能比较容易理解?有个孩子边在图上比划边说明:“我把捞出来的鱼赶紧再放回鱼缸,8+4=12,现在就知道原来有几条鱼了。
”孩子们说这个方法好理解!纷纷举例:“从盒子里拿走4个糖果,剩下6个,求原来几个,就要把拿走的4个在放回盒子里,4+6=10……”他们所举的例子都是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事:吃东西、做游戏、写字等等。
数学新课标心得反思总结(优秀8篇)
数学新课标心得反思总结(优秀8篇)数学新课标心得反思总结篇1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
下面谈一谈本次学习的收获: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本学段,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了一步。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
他们最初的观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做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
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元认知理论认为: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果的监控和体会,数学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思考过程,更是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和经验的反思过程。
小至个人,大至国家,都是在不断的反思与总结经验中逐渐成长、壮大,一个人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善于反思、总结经验、扬长避短,那么他一定比有同样经历的人有更加丰硕的收获。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高主体意识,自主地进行学习,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
所以,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离不开反思,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进行反思。
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一、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入手,关注学生反思起点皮亚杰认为:“一切认识在初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的。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尽量具体化、形象化,不要过分注重逻辑推理和演绎。
我们在教学中常试图以形式化、严谨性来规范学生的思维,实际效果不佳,学生根本不买你的帐,以自己的方法为最佳,以自己“发明”的方法为快乐。
这是三年级课堂练习中的一道填空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黄瓜长约3(),在改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填写的单位是“厘米”,而且不是少数。
当时我不假思索地将这样的答案判为错:一根黄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呢?“老师,黄瓜长约3厘米为什么错了?”作业本刚发下去就有好几个同学围着我问。
“你们见过黄瓜吗?”我觉得奇怪,就试探着问了一句。
小家伙们一听都急了:“我们经常吃黄瓜呀!那它有多长呢?”“我们家拌的黄瓜是大约长3厘米呀!”一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比画着。
原来他们见到的是餐桌上的黄瓜片儿。
我没有贸然地去否定他们,“这样,明天老师带几根黄瓜给大家看看,好吗?”第二天我带去一些黄瓜,孩子们的困惑也便迎刃而解了。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通用8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地方性色彩较浓的开放性课程,它应该具有其区域特色和实践价值。
课程本身的创造性和实施过程的弹性张度将重建一种学校文化和课程文化。
新的课程标准中,综合实践占了比较大的比例(三年级以上每周二节),综合实践课程是合科的、生活的、功能化的课程,它强调对孩子生活的影响,注重能力发展,特别是生活能力的发展和态度的形成,是以“问题”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它可以发挥出整体效应,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知识向应用、科学向生活转化的中介靠实践。
“实践就是一种中介物”(黑格尔语),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中介物,是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学科内容向生活经验实现转化的中介物。
只有向实践汇合,才能够真正实现知识向能力、理论到实际、接受到创造、学习与生活的沟通。
综合是指向实践性的,实践的本质也是综合。
1.综合实践与生活、社会教育相结合学生都是一个社会化的人,每天除了在学校接受课堂学习外,还要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生活,因此,校外课程资源绝不是课堂、操场、实验室的简单“搬家”,而是突破要传统教学的框架,使学生与生活、与社会、与世界的发展信息相通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些资源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传统教学、包括现今的电化教学所无法传授的。
学习不应该只是解题目,而应该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
让学生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各种体验和解决现实问题,灵活地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每个学生来说将会终身受益。
2.综合实践与德育相结合在综合实践课上,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使他们养成服从集体的品质和集体观念,获得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的体验,激发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
此外,综合实践课程还可以使学生养成科学地计划自己的学习并细心地完成和客观地评价所得到的学习成果的习惯,也可以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真正体验到人的智慧和双手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勤俭节约的品质。
批判精神和反思精神
批判精神和反思精神⼀、什么是批判精神?在教学中怎样践⾏批判精神?⼆、何谓反思精神?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的反思精神?黄圈⼩学李珍⼀、什么是批判精神?在教学中怎样践⾏批判精神?(⼆)⼈类的进步和发展是从怀疑开始的,有怀疑才会有问题。
新课程倡导把学习变成⼈的主体性、能动性、独⽴性不断地⽣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引导学⽣积极进⾏实践,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课堂上学⽣要学会交流、合作、独⽴思考。
还注重培养学⽣的批判与怀疑精神,⿎励学⽣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是不迷信教师;⼆是不迷信书本。
主要从两个⽅⾯培养学⽣的批判精神:⼀是不迷信教师;⼆是不迷信书本。
1、在中国,师道尊严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师⾔⾏都是准则、真理。
这种思想禁锢了学⽣的思维创造。
如何培养学⽣的批判与怀疑精神呢?苏联有位教育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在类似于中国语⽂课上的改错练习中,他给学⽣提供⼀段⽂字,然后告诉学⽣⽂中有⼏处错误。
事实上,⽂中的错误可能少于或者多于他说的数⽬。
结果可想⽽知了,有些孩⼦为了完成任务,把正确的也给改了,或者还没有完全找出错误的地⽅。
数学课上给⼀些差条件,根本算不出结果的题⽬让学⽣做。
长期经过这样的训练,孩⼦们是不会轻易相信⽼师的。
尊重信任并不是要完全听从⽼师。
爱迪⽣在课堂上敢于反驳⽼师,说1+1=1。
很多孩⼦越⼤越没有创造⼒,对学习越来越冷淡,很⼤部分责任由于教育的失误。
我们应⿎励学⽣对⽼师的⽅法进⾏评价,⼤胆的提出⾃⼰的不同意见。
2、⼈们对书本的迷信是⼗分普遍的,学⽣年龄⼩,更容易以书本为真理。
他们眼中教材上的知识绝对没有问题的。
⼀直以来书本上没有把0归⼊⾃然数,从来没有学⽣提出“0”是⾃然数。
现在教材规定0是⾃然数了,学⽣也就认定了⾃然数还包括0,也很少有学⽣质疑0。
课本上介绍⼗进制,恐怕很少有学⽣问⽼师是否还有其它的记数⽅法。
传统的数学教材让学⽣模仿,教师应⿎励学⽣对例题的解法质疑,让学⽣看看是否还有更简单巧妙的办法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入手,注重学生反思起点皮亚杰认为:“一切理解在初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的。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尽量具体化、形象化,不要过度注重逻辑推理和演绎。
我们在教学中常试图以形式化、严谨性来规范学生的思维,实际效果并不佳,学生根本不买你的帐,以自己的方法为最佳,以自己“发明”的方法为快乐。
这是三年级课堂练习中的一道填空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黄瓜长约3(),在改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填写的单位是“厘米”,而且不是少数。
当时我不假思索地将这样的答案判为错:一根黄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呢?“老师,黄瓜长约3厘米为什么错了?”作业本刚发下去就有好几个同学围着我问。
“你们见过黄瓜吗?”我觉得奇怪,就试探着问了一句。
小家伙们一听都急了:“我们经常吃黄瓜呀!那它有多长呢?”“我们家拌的黄瓜是大约长3厘米呀!”一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比画着。
原来他们见到的是餐桌上的黄瓜片儿。
我没有贸然地去否定他们,“这样,明天老师带几根黄瓜给大家看看,好吗?”第二天我带去一些黄瓜,孩子们的困惑也便迎刃而解了。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是学生在学段末最终应达到的目标。
而学生对相对应知识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不可能一步到位,理应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
教学中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不应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否则学生本应具有独特的、生动活泼的思想就会被形式化的海洋所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