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浅析
毕业论文题目: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浅析英文题目:The Summer Palace South Lake Island plantlandscaping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浅析学生姓名:导师姓名:摘要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国园林文化的精粹。
南湖岛是颐和园中一座相对独立的湖心岛,它在植物造景手法上秉承了颐和园的整体风格,同时又拥有其独有的特点。
本文在对颐和园南湖岛的植物种类和植物造景分析的基础上,对其造景特点进行归纳,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期为岛屿植物造景提供参考。
关键词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The Summer Palace South Lake Island plant landscaping Name of student:Guowanyue Name of tutor:ChenyuanAbstract The Summer Palace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which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garden culture.The South Lake Island i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island in the Summer Palace,its plant landscaping techniques adhering to the overall style of the Summer Palace,at the same time has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This article i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ze of the Summer Palace South Lake Island plant species and plant landscaping,summarize its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then make some personal recommendations on the problems,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sland plant landscaping.Key words The Summer Palace South Lake Island Plant landscape目录引言 (1)1 概况 (1)1.1颐和园概况 (1)1.2南湖岛概况 (2)2植物造景 (2)2.1北京的植物造景现状 (2)2.2颐和园植物造景现状 (3)3南湖岛植物造景特点 (4)3.1植物的种类和配置 (4)3.1.1植物的种类 (4)3.1.2植物的配置 (5)3.2植物景观与环境的生态关系 (5)3.3植物景观与建筑的合理搭配 (8)3.3.1广润灵雨祠 (8)3.3.2涵虚堂 (10)3.4文化内涵与艺术气息 (11)3.4.1文化内涵 (11)3.4.2艺术气息 (11)4问题与讨论 (12)4.1保存优势地被植物 (12)4.2充分利用乡土植物 (13)4. 3注重节点景观效果 (14)4. 4打造文化植物名片 (15)5结语 (16)参考文献 (17)6致谢词 (18)引言颐和园是一座风景如画、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1]。
颐和园调研报告分析
颐和园调研报告分析调研目的:通过颐和园了解园林布局的要素,造景手法,空间的对比关系,植物配置,一级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其中的诗情画意的古典传说。
颐和园: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报春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默写设计手法和意境儿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林,也是保存的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
颐和园作为北方皇家园林的代表,集历代皇家园林及传统做预案艺术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圆林。
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院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大戏台等都是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处处蕴含着造园造景之精华。
昆明湖颐和园的昆明湖,是北京近郊最吸引人的水域。
颐和园中昆明湖的谁面占公园的四分之三,昆明湖根据水域的分割状况,可分为三个部分,及大湖、西湖和后湖。
其中西湖又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昆明湖扰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
后湖也可分为后湖和谐趣园湖两部分,但主要水面集中在大湖。
西望玉峰宝塔,立于青山之上,北看佛香高阁,处于翠柏之间。
十七孔桥十七孔桥西连南湖岛,东接廓如亭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桥身长一百五十米,宽八米。
由士气个卷洞组成,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
远远望去像一道长虹飞跨在碧波之上。
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44之。
比起北京石狮子最多的卢沟桥,还多上59只。
长廊在颐和园循万寿山南沿昆明湖北岸构筑。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濂、秋水、清遥四座重瞻八角攒尖亭。
象征春夏秋冬四季。
全长728米,共273间。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优.选)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借景名景移植二、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七、借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 小中见大” 艺术手法与园林意境的表达我国是世界上造园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它具有三千年余年的历史。
在世界园林史上,我国的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被誉为“ 世界园林之母” 。
中国园林艺术自商周发其端,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开拓与突飞猛进,到宋代辉煌地走向成熟。
而此时,在诗歌领域,也正是文人词发展的巅峰时期。
吟咏宋词,我们蓦然发现,园林情调充溢其间,如珠玉般的词作营造着婉约幽深的园林意境,两种古典艺术形式的交融互渗,开创出一番全新的审美境域。
“ 小中见大” 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绘画方面,“ 咫尺有千里之势” ;在诗词方面,“ 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
” 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
小何以大? 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
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中国园林艺术以再现自然的美为基本特色,但园林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对于缺少好的环境条件的城市园林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获得犹如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里那样的审美体验,一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课题。
园林意境意境是由景观而引申的意象,和由此而产生的深一层的感情,临物感慨、触景生情。
颐和园造景手法的应用
颐和园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其造景手法独具特色。
以下是颐和园造景手法的应用:
1. 对景:颐和园中有多处对景,如万寿山倒影在昆明湖中,湖心岛和万寿山互为对景。
2. 借景:在颐和园中,借景也是一种常见的造景手法。
例如,在西边的玉泉山塔被借景到颐和园景区中,使视觉上加大景深,使远山古塔和园林相互交融。
3. 添景:在颐和园中,有很多景观通过添景的手法进行丰富和加强,如十七孔桥和湖心岛使得景观更有层次。
4. 框景:颐和园中有很多细微处可以看到框景,如乐寿堂的花窗。
5. 抑景:在颐和园中,通过小径先阻挡视线穿过假山,使空间豁然开朗,这是典型的抑景手法。
6. 漏景:通过院墙或廊壁上的各种造型的窗或花棱窗,将院内外或廊壁两侧的景致组合在一起,丰富有限空间景观内容。
7. 障景:在园中难免有不雅致的场所或器物,为不使之影响全园的景致,往往在其前方造一景观将其遮挡住。
综上所述,颐和园的造景手法丰富多样,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借景名景移植二、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七、借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 小中见大” 艺术手法与园林意境的表达我国是世界上造园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它具有三千年余年的历史。
在世界园林史上,我国的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被誉为“ 世界园林之母” 。
中国园林艺术自商周发其端,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开拓与突飞猛进,到宋代辉煌地走向成熟。
而此时,在诗歌领域,也正是文人词发展的巅峰时期。
吟咏宋词,我们蓦然发现,园林情调充溢其间,如珠玉般的词作营造着婉约幽深的园林意境,两种古典艺术形式的交融互渗,开创出一番全新的审美境域。
“ 小中见大” 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绘画方面,“ 咫尺有千里之势” ;在诗词方面,“ 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
” 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
小何以大? 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
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中国园林艺术以再现自然的美为基本特色,但园林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对于缺少好的环境条件的城市园林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获得犹如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里那样的审美体验,一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课题。
园林意境意境是由景观而引申的意象,和由此而产生的深一层的感情,临物感慨、触景生情。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紫薇学号7摘要:颐和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和北派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在树木品种选择和配置造景上匠心独运,对其主要植被配置特点及造景手法的分析,对于提高颐和园绿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颐和园;植物造景;景观配置1颐和园植被概述颐和园全园总面积290公顷。
他的主体结构万寿山和湖源出西山一带的自然山水,此地地处地处华北平原,属于西北山区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原始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为主为主,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其原始植被彻底改变。
其植被的变化,反映了颐和园各个时期的历史缩影。
1.1颐和园景观综合分析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
整个颐和园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多种形式的建筑。
山脚下建有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带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
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据乾隆《御制诗》中关于清漪园的的描绘,全园的植物景观为:湖中遍植荷花,西北的水网地带岸上广种桑树,水面丛植芦苇,水鸟成群出没于天光云影中,呈现一派天然野趣的水乡情调。
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
根据弘历诗文的片段记载,结合现存的清漪园时期的1662株古树的分布加以考察,得出其植物配置的原则大体是:按不同的山水环境采用不同的植物素材大片栽植,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
在时间上既保持终年常青又注意季相变化,前山以柏为主,辅以松间植。
这不仅是因为松和柏是当地植物生态群落的基调树种,四季长青,岁寒不凋,可作为“高风亮节”、“长寿永固”的象征,而且暗绿色的松柏色调凝重,最宜大片成林栽植作为山体色彩的基调,它与殿堂楼阁的红垣、黄瓦、金碧彩画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更能体现出前山景观恢宏、华丽的皇家气派。
植物造景浅析——以北京颐和园的谐趣园为例
2017年第1期现代园艺项目资助:北方工业大学学科建设-优势建设学科培育-建筑学(编号XN084)1谐趣园游线及植物简介1.1谐趣园简介谐趣园,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原名惠山园。
乾隆帝南巡江南,途径无锡惠山时对惠山的寄畅园甚是喜爱,令宫廷画师临摹制图。
返京后命督造颐和园的内务大臣在万寿山东面以寄畅园为蓝图仿建惠山园。
嘉庆十六年(1811年),对惠山园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故名谐趣,乃寄畅之意也。
”遂改名为谐趣园。
1.2谐趣园游线由谐趣园西侧园门入园,穿廊过亭,由西向东前进,可倚栏观水,水中遍植莲、荷,细雨蒙蒙,叶上晶莹剔透的雨珠,仿佛翡翠盘上装满了钻石。
而后向北折行至洗秋,饮绿,岸边种植垂柳,柳斜且枝垂及水面,掩映其后的知鱼桥。
沿岸莲花、荷花成片种植,配合块石的驳岸,尽显自然之趣。
知鱼桥上凭栏而望,可见池对岸的主体建筑涵远楼,楼前亲水平台上也种植这垂柳,与对岸“饮绿”旁的垂柳互成对景。
涵远楼后的山坡上散植着槐树柏树,后山的槐柏作为映衬着涵院楼。
过知鱼桥至知春堂,堂前两侧对植垂柳,柳如画框,知春堂如画,建筑与植物相辅成景。
“小有天”与“饮绿”对望,从小有天观望,前景有垂柳,中景有“饮绿”,园外远山丛林呈远景。
北岸西行过“兰亭”至主体建筑涵院楼,站在楼前南望,近处是一片荷花,莲花,远处是小雨中水汽氤氲的远山。
涵院楼西侧是一出水尾,周边丛植这一片竹林,雨打竹叶,沙沙作响,分外的安逸且富有野趣。
穿过竹林是瞩新楼由此出园。
2植物造景特点2.1植物对于空间和意境的营造《山水诀》中王维对山的布局和花木的配置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山倚树如有衣,树靠山如生骨。
树木过于浓密则遮掩了山势的俊丽,山势亦不能乱而无序,要凸显树木的光辉姿容,雨水的配置也同理,山水植物三者间的配置应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植物利用其冠型特点可自由划分空间,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其营造的空间中的光影效果增添了山水园林的美感。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紫薇学号7摘要:颐和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和北派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在树木品种选择和配置造景上匠心独运,对其主要植被配置特点及造景手法的分析,对于提高颐和园绿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颐和园;植物造景;景观配置1颐和园植被概述颐和园全园总面积290公顷。
他的主体结构万寿山和湖源出西山一带的自然山水,此地地处地处华北平原,属于西北山区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原始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为主为主,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其原始植被彻底改变。
其植被的变化,反映了颐和园各个时期的历史缩影。
1.1颐和园景观综合分析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
整个颐和园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多种形式的建筑。
山脚下建有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带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
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据乾隆《御制诗》中关于清漪园的的描绘,全园的植物景观为:湖中遍植荷花,西北的水网地带岸上广种桑树,水面丛植芦苇,水鸟成群出没于天光云影中,呈现一派天然野趣的水乡情调。
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
根据弘历诗文的片段记载,结合现存的清漪园时期的1662株古树的分布加以考察,得出其植物配置的原则大体是:按不同的山水环境采用不同的植物素材大片栽植,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
在时间上既保持终年常青又注意季相变化,前山以柏为主,辅以松间植。
这不仅是因为松和柏是当地植物生态群落的基调树种,四季长青,岁寒不凋,可作为“高风亮节”、“长寿永固”的象征,而且暗绿色的松柏色调凝重,最宜大片成林栽植作为山体色彩的基调,它与殿堂楼阁的红垣、黄瓦、金碧彩画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更能体现出前山景观恢宏、华丽的皇家气派。
颐和园的设计原理
颐和园的设计原理颐和园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占地面积达到了290多公顷。
它被誉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
颐和园以其宏伟壮观的建筑、精美的园林景观和独特的设计原理而闻名于世。
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颐和园的设计原理。
首先,颐和园的设计原理之一是融汇自然与人工景观。
颐和园充分利用和借鉴了自然景观的瑰丽美景,如长长的廊道与湖泊的相互映衬,山峦与湖泊的独特结合等。
同时,颐和园也大量采用了人工景观,如巧妙构造的山石、精美的雕塑、亭台楼阁等。
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有机结合使颐和园更加美丽,呈现出一种和谐的艺术效果。
其次,颐和园的设计原理之二是注重空间布局和景点的疏密有致。
颐和园的整体布局具有层次感和流线性,通过错落有致的布局将不同景点巧妙地连接起来。
例如,长廊与湖泊的组合、山石与建筑的呼应等,都展现了空间布局的巧妙之处。
此外,颐和园中有许多著名景点,如十七孔桥、寿皇殿、万寿山、琼花园等,它们的分布疏密有致,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有序地欣赏各个景点,增强了游览的连贯性和逐渐递进的感觉。
第三,颐和园的设计原理之三是注重水景的应用和规划。
颐和园位于长颐河和昆明湖之间,水资源得天独厚。
设计师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将水景布局在整个园区。
颐和园的主要景点基本都围绕着长颐河和昆明湖展开,例如长廊、石舫、万寿山等都倚水而建,形成一幅幅别有情趣的水景画面。
水景的应用不仅增加了园林的美感,还起到了降温、净化空气、增加湿度等作用,使得颐和园成为一处宜人的休闲旅游胜地。
第四,颐和园的设计原理之四是突出重点、注重细节。
在颐和园中,有一些特别突出的重点景点,如万寿山、寿皇殿等,它们在整个园区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外,颐和园的每个景点都注重细节的处理,如建筑的雕刻、亭台的独特造型、花园的精心设计等。
设计师们在每处细节都做足了功夫,使得颐和园在整体上既有了规划和布局上的统一性,又有了细节上的精致之处。
颐和园建筑小品分析
颐和园建筑小品分析1 园林建筑小品与园林植物配置①园林建筑小品概述与分类。
园林建筑小品是指在园林中供游人休息、观赏、方便游览活动和供游人使用,或为了园林管理而设置的小型园林建筑设施,它们功能简明,体量小巧,富有情趣,选址恰当,有高度的传统艺术性。
园林建筑小品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轻巧美观的造型在园林中起着点缀环境、美化景色、烘托气氛、加深意境的作用。
②园林建筑小品与园林植物配置的关系。
园林植物是城市景观构成的基本要素,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元素,有其生长发育规律,具有大自然的生态美,是园林构景中的主体。
而园林建筑小品属于园林中以人工美取胜的硬质景观,是景观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结合体。
园林建筑小品的外环境、屋顶等为植物种植提供基址。
同时,通过建筑小品的遮、挡、围的作用,能够为各种植物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在与植物配置造景的同时可以提升园林的主题和意境。
③园林建筑小品与植物配置原则。
好的植物配置不仅起到美化建筑小品的作用,而且通过配置可更进一步完善建筑小品本身的功能。
如何选择合适的物种和配置方式来突出、衬托或烘托小品本身的主旨和精神内涵,使园林建筑小品的主题和意境更加突出是设计者的追求。
2 园林建筑小品与山水的关系大自然山林川泽之所以引起人们的美感,在于它们的形象能够表现出与人的高尚品德类似的特征。
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中国园林,无园不山,无山不石,无水则枯,得水则活。
在园景的组织方面,多以湖池为中心,辅以溪涧、山谷、瀑布,再配以山石、花木和亭、阁、轩榭等建筑,形成明净的水面、峭拔的山石,精巧的亭、台、廊、榭,复以浓郁的林木,使得虚实、明暗、形体、空间,给人以清澈、幽静、开朗的感觉,又以庭院与小景区构成疏密、开敞和封闭的对比,形成园林空间中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浅析颐和园园林植物景观的变迁与发展
园北"#$/第36卷,总第134期/2020(4)浅析颐和园园林植物景观的变迁与发展黄鑫韩凌闫宝兴胡振园刘聪于龙北京颐和园公园管理处北京100093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单位,植物景观是古典皇家园林景观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从“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综合”的历史人文对颐和园植物景观的特色形成进行梳理,力求站在人类文化的最高点和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其作了客观的分析,并结合大量的实例剖析了颐和园园林的演变轨迹和艺术特征,史论并重总结出□漪园及颐和园时期的植物景观配置的总体特征,并结合植物景观历史参考植物景观资源现状保护和利的策略与,从植物景观植物景观和以植物景观资源的园林学体度进行,现园植物景观资源的利参考的。
世文化遗产植物景观资源保利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的颐和园这座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名园已有270年的历史,这座并举植物景观、园林美学与建筑艺术的东方园林,经过近三个世纪的发展,生动诠释了清代造园传统在地质环境中的运用。
让今日的颐和园成为精彩而层次多样的文化景观复合体。
此外,丰富多样的植被物种使颐和园成为植物研究和生物多样性的领军机构之一,气势磅礴的建筑群落和良好的植物景观雄踞世界顶级名园之列。
颐和园是一座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山水园林,由于地质地貌、土壤沉积、气候环境,使颐和园成为大量植物种类适宜生长的家园,以及孑遗物种的避难地和活态文化遗存的诞生地。
1帝王的花园梦到世界名园清漪园(颐和园前身)的诞生之初便已不同凡响,占据地质地貌的天然优势,湖泊众多,太行山余脉巍峨。
自辽金开始,这里已经是郊野风景名胜区,也有行宫别苑的建置,明朝常有文人墨客到这里游湖登山,清入关后,康熙、雍正、乾隆相继大规模地对此地进行开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品和资金,陆续兴建了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等大型皇家园林。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1662~1722年)。
六下江南、平三番、三征西域、统一郑氏台湾。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_胡振园
1颐和园植被的溯源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全园总面积290hm2。
它的主体结构万寿山和昆明湖源出北京西山一带的自然山水。
此处地处华北平原,属西北山区向东北平原的过度地带,原始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为主,后经数百年来的历史变迁与人工开发,其最原始植被已被彻底改变。
其植被的变化,反映了颐和园各个时期的历史缩影。
1.1从瓮山、西湖到清漪园万寿山、昆明湖的前身为元朝的瓮山、瓮山泊,因湖在北京城西,元末时期又称湖名“西湖”。
此处地貌环境,在京西北郊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古籍记述:“瓮山在都城西三十里,清凉玉泉之东,西湖当其前,金山拱其后。
……西望诸山,则崖峭岩窟,隐如芙蓉,泉流波沉,来如白虹,窅乎若是其旷也。
至是茂树回环,幽荫蓊蔚,坳洼渟潆,百川所蓄,渺乎若是其深者,又临瞰乎西湖者矣。
”这一记述概括了古时瓮山所处地势之盛,前有西湖,西有玉泉山,三者之间山水联属,互为借资。
由此还可以看出,元明时期的“颐和园”,植被群落茂密丰饶,一派自然山水地貌。
万寿山、昆明湖地区的植物群落也以此时的生态环境为基础。
清代,以瓮山、西湖的天然结构为基础骨架,经过大规模的修整改造,形成大型皇家园林清漪园(颐和园前身),万寿山、昆明湖应运而生,颐和园的湖山地貌也由此定型。
虽然元代瓮山的原始植被已踪迹全无,明代遗留下来的山林树木也并不繁茂,但西湖长堤五六里,柳树和荷花却极为兴盛。
清漪园建园时充分利用此一条件,大片栽植不同种类的植物。
1860年清漪园被烧毁,慈禧沿用清漪园树木规划,对万寿山和昆明湖树木进行补植,并引进大量花木,改清漪园为颐和园。
1995年,经昆明湖3500年沉积中的孢粉测定,万寿山、昆明湖地区的植被历史上曾分属3门79科,经过自然生长和清乾隆、光绪两朝的人工栽植,繁育延续下来。
1.2颐和园植被现状万寿山、昆明湖地区的植物群落,以元、明时期的植物生态环境为基础,清漪园和颐和园时期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并根据造园要求,按不同的山水环境,大片栽植不同的树木种类,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
颐和园花坛设计理念
颐和园花坛设计理念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的花坛是展示园林艺术和设计理念的重要部分。
颐和园花坛的设计以自然景观为基础,注重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价值观。
首先,颐和园花坛的设计理念是强调“真实”。
主要通过创造真实的自然景观来表达这一理念。
在花坛的布局中,以湖泊为中心,山岗、建筑物和树木等元素自然地融入其中,形成和谐的景观。
同时,花坛中的花草树木种植也注重选择真实的植物,力求展示真实的自然景观,让游客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其次,颐和园花坛的设计理念是追求“和谐”。
在花坛的设计中,注重元素之间的和谐与统一,通过形状、色彩和材质等方面的协调,创造出美丽而和谐的整体效果。
花坛中的花卉和树木种植也要符合和谐的原则,让不同种植物之间相互映衬,形成和谐的色彩搭配和形状变化。
在布局上也注重整体和局部的和谐,精心设计每个空间的构成,使整个花坛都具有和谐的美感。
再次,颐和园花坛的设计理念是追求“独特”。
在花坛的设计中,注重打造独一无二的景观和氛围,通过奇特的造型和独特的色彩搭配来创造与众不同的花坛。
在花坛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花卉和树木,包括传统的中国花卉和外来的异国花卉,通过这种独特的植物选择,创造出别致的花坛效果。
同时,在装饰和造型上也注重独特的设计,通过石头、砖块等材质的选择和处理,打造出具有个性和独特韵味的花坛。
最后,颐和园花坛的设计理念是强调“传统”。
通过融入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延续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设计风格和美学价值观。
在花坛中可以看到传统的建筑建筑物和雕塑等元素,以及传统的绘画和书法艺术的影响。
通过这种传统的元素的运用,展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独特魅力,让游客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综上所述,颐和园花坛的设计理念是强调“真实”、“和谐”、“独特”和“传统”。
通过创造真实的自然景观,打造和谐的整体效果,创造独一无二的花坛景观,弘扬传统的中国文化,体现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和美学价值观。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寿 堂 选 用 玉 兰 、 棠 、 丹 意 喻 “ 堂 富 贵 ”表 达 着 硬凑成 一个违 反植 物 自然 生长发 育规律 的群落 。 海 牡 玉 . 颐 她渴望 富贵长 寿的心态 。
四大原 则 。
23 1在 统 一 中 求 变 化 。 变 化 中 求 统 一 .. 在
① 万 寿山 由于人 工堆 砌 ,山体 前 山 比后 山 、 西
部 比东 部 山脉 险峻 , 土壤较 贫瘠 、 碱量 较高 。 含 因此 前 山栽 植耐 盐碱 、 贫瘠 而较 喜 阳 的柏 树 , 问植 松树 ; 后 山多植喜 酸性 土壤 、有 一定 耐 阴能力 的油 松 , 辅
和 圃中 的植 物不仅有 乔木 、 灌木 、 草本 、 本等形 态 藤
调 和底 色 。 隆御 制诗 中“ 山松柏 成林 , 下缀 以 乾 满 林 繁 花 , 岸 问种 桃 柳 , 中一 片荷 香 ”既 是 颐 和 园 堤 湖
然 的境 界 。例如 , 万寿 山 的后 湖两 岸 以油松作 为基
调 树种 , 色调 凝 重 、 四季 常 青 , 阔叶树 种 有槲 树 、 朴
不 同的环 境分为 规则式均 衡和 自然式均衡 两种 。 规
地 区是连贯 相通 的 这也 就决定 了它不可 能脱离
则 式 均 衡 即 对 称 的 均 衡 , 种 手 法 多 用 于 万 寿 山前 北 京西郊 地 区的山水环 境而独 立存在 。 此 既然 大 自然 山 以 建 筑 为 主 的 政 治 活 动 区 . 乐 寿 堂 前 左 右 对 称 恩 赐 给 我 们 美 好 天 然 的 山 水 地 形 , 应 充 分 考 虑 在 如 就
颐和园桃花的配植——吴彬艳
颐和园桃花的配植——吴彬艳园艺09—2 090344219“颐和园的植物造景,是以乔⽊为⾻架,以灌⽊为⽪⾁,以花卉为装饰,以草坪和地被植物作基调和底⾊。
乾隆御制诗中“满⼭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荷⾹” 既是颐和园植物造景⼿法的宗旨,⼜是对其植物景观效果的⾼度概括。
于昆明湖的堤岸上采⽤了桃柳间植重复的⼿法,既能使⼈感觉出⼀定规律的变化和重复,还可以丰富植物配置的空间层次,在⾊彩上营造桃红柳绿的景观效果。
”“清琦园建成后,西湖改建,⼤植桃柳,许多的⽔⽣植物⼤⼤减少了,观赏点集中在柳绿桃红的堤上及西湖诸岛上。
使原先“垂柳依依村舍隐、新苗漠漠⽔⽥稠”的江南⽥园式风光变成了以桃柳相间的仿杭州苏堤的园林景观。
到建颐和园时,仍保留了原来的意境。
但由于堤窄、⽔位变化⼤,随时间的推移,桃渐枯、柳也早衰,原来桃柳相间的景观失去,⼜恢复了原来的⾃然环境。
因此,西堤的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为:野⽣⽔⽣植物为主的群落—岸上桃柳相间与池塘荷花的⼈⼯群落—野⽣⽔⽣植物群落与岸上桃柳及其它杂树组成的群落。
”上述是我从⽂献中摘抄的。
其实当天我对“桃红柳绿”始终是没有太深刻的体会,因为柳树当时刚刚发芽,还没有形成很好的绿⾊背景,远远望去,桃花散落在随风飞舞的柳枝之下,近看不是很有意境,远观效果也不是很好。
在松柏等常绿背景下,桃花的⾊彩更为出挑。
可能是来⾃江南的关系,我特别特别喜欢⽔,园⼦有⽔就活了,就会呼吸了。
放了两张堤岸与⽔影的照⽚,我觉得⽔微微流动的时候,映出来的倒影是最美的。
(真⼼没有“桃红柳绿”之感)满眼光秃秃的柳枝,在晨曦之下,形如⿁魅,张⽛舞⽖。
清晨在阳光的照射下,这些树感觉都是活的。
这棵桃花像不像⼀个妙龄少⼥在为这即将开始的美好的⼀天翩翩起舞呢?颐和园西堤的桃种得都很亲⽔,很多棵都是歪向⽔⾯长的,有的枝条⼏乎贴着⽔⾯,很有意思啊。
西堤是桃柳间隔种植的,⾊彩上有对⽐,⾼度上有层次。
柳树枝条下垂,⽽西提的桃都是伸向⽔⾯长的,姿态上也有变化。
楹联匾额与颐和园的植物配置
楹联匾额与颐和园的植物配置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贾政之口云:“若干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已故当代著名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曰:“(园林之有楹联)正如人之有须眉,为不能少的一件重要点缀品。
”楹联、匾额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本文就颐和园中的楹联匾额与其植物配置间的联系作一些探讨。
颐和园是现存楹联、镌刻、匾额较多的皇家园林。
据不完全统计,颐和园现存有各类楹联、匾额不下百余处。
颐和园各主要景点与建筑群如东宫门、仁寿殿、玉澜堂、宜云馆、乐寿堂、排云殿、佛香阁、西堤、谐趣园等等,都悬挂着各式匾联,可谓五步一匾,十步一联。
园内许多楹联、匾额均选自古诗名句。
谐趣园之“寻诗径”缘于唐代诗人李贺寻诗的典故;画中游石牌坊“飞瀑垂空漱石凉”一联是《世说新语》中孙楚“漱石枕流”的故事;而迎旭楼楹联中“宴集横汾”则使人联想到武帝的著名歌咏《秋风辞》,等等。
颐和园作为中国现存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楹联匾额中大量反映了对神的敬畏和对帝王的歌颂,也体现了古人的宇宙观和宗教精神,这种精神从颐和园的山水格局中就能看出。
颐和园的山水骨架是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体现神山仙岛的意境,也符合我国古代“一池三山”的造园理念。
谐趣园知春堂楹联“十洲烟景四时花”和玉带桥的对联“地到瀛洲旱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明”就点明了“三岛十洲”的神化题材。
颐和园内的楹联匾额大都出自清朝历代帝王或贵族官僚之手。
虽然自康乾之后,晚清帝王的汉学修养和文化层次普遍不高,而官宦所题又不可能摆脱“梵天乐土”,“君权神授”以及对帝王的阿谀奉承、歌功颂德、祥兆瑞应、粉饰太平之意,但不妨碍我们将其作为探究颐和园这座中国园林艺术宝库的一把钥匙。
颐和园内几处重要景点的楹联匾额与植物配置分析(1)玉澜堂由东宫门入颐和园,玉澜堂是一处重要的游览景点。
玉澜堂原为清漪园旧名,公元1860年为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6年重建,后为光绪寝宫,“戊戌变法”失败后成为软禁光绪的地方。
颐和园景名和匾额楹联中植景的初步调查
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此外,城市湿地是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城市湿地的保护、湿地生态价值的实现以及湿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都需要遵循流域综合管理的方法。
在未来的城市湿地研究中,要紧密结合“十四五”规划实施,科学地开展城市湿地保护、恢复及发展工作,深入地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建设,为国际湿地健康发展作出东营的贡献。
(收稿:2021-10-22)参考文献:[1]张慧,李智,刘光,等.中国城市湿地研究进展[J].湿地科学,2016,14(01):103-107.[2]邵媛媛,周军伟,母锐敏,等.中国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8,27(02):381-388.[3]毛金香.东营市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问题调查[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9,(12):23-26.[4]李伟,燕东波,郭莲磊,等.黄河流域湿地保护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20,34(03):87-90.[5]李丁,何春燕.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生态价值转化[N].成都日报,2020-08-19(010).[6]秦晓光,翁怡婵,谭赛章,等.上海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20,37(03):13-24.[7]张玲,李小娟,周德民,等.基于Meta 分析的中国湖沼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移研究[J].生态学报,2015,35(16):5507-5517.[8]胡建明,李乐,苏艳红,等.东营市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存在问题及保护对策[J].山东国土资源,2016,32(03):56-60.[9]王英林.黄河三角洲(东营)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J].中华环境,2020,(Z1):33-35.口袋公园景观提升改造探析———以嘉兴市文昌路为例黄亮1,周丽娟2*,吕昊3(1嘉兴市兴禾景观建设有限公司,浙江嘉兴314000;2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嘉兴314000;3宏正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嘉兴314000)摘要:近年来,随着嘉兴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政府不断加大景观绿化重视力度,结合“品质嘉兴”大会战,按照“300m 见绿、500m 见园”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姓名:陈紫薇学号013301845107摘要:颐和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和北派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在树木品种选择和配置造景上匠心独运,对其主要植被配置特点及造景手法的分析,对于提高颐和园绿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颐和园;植物造景;景观配置1颐和园植被概述颐和园全园总面积290公顷。
他的主体结构万寿山和昆明湖源出北京西山一带的自然山水,此地地处地处华北平原,属于西北山区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原始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为主为主,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其原始植被彻底改变。
其植被的变化,反映了颐和园各个时期的历史缩影。
1.1颐和园景观综合分析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
整个颐和园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多种形式的建筑。
山脚下建有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带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
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据乾隆《御制诗》中关于清漪园的的描绘,全园的植物景观为:湖中遍植荷花,西北的水网地带岸上广种桑树,水面丛植芦苇,水鸟成群出没于天光云影中,呈现一派天然野趣的水乡情调。
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
根据弘历诗文的片段记载,结合现存的清漪园时期的1662株古树的分布加以考察,得出其植物配置的原则大体是:按不同的山水环境采用不同的植物素材大片栽植,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
在时间上既保持终年常青又注意季相变化,前山以柏为主,辅以松间植。
这不仅是因为松和柏是当地植物生态群落的基调树种,四季长青,岁寒不凋,可作为“高风亮节”、“长寿永固”的象征,而且暗绿色的松柏色调凝重,最宜大片成林栽植作为山体色彩的基调,它与殿堂楼阁的红垣、黄瓦、金碧彩画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更能体现出前山景观恢宏、华丽的皇家气派。
后山则以松为主,配合元宝枫、槲树、栾树、槐树、山桃、山杏、连翘、华北紫丁香等落叶树和花灌木的间植大片成林,为点景需要还种植了少量名贵的白皮松,更接近历史上北京西北郊松槲混交林的林相,以使其富于天然植被形象,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
颐和园后湖碧水滢回,古松参天,幽静异常。
岸边有一条模仿江南水乡风情的苏州买卖街。
后湖东端通往秀丽精巧的谐趣园。
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植物景观一派江南风韵,被称为“园中之园”。
沿昆明湖堤岸大量种植柳树(至今在西堤上还保存着北京最大的古柳群落),与水波潋滟相映,最能表现江南水乡的景致。
“溪弯柳间栽桃”,西堤以柳树、桃树间植而形成桃红柳绿的景观,表现出宛若江南水乡的神韵,形成一线桃红柳绿的景色。
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乐寿堂周围大片丛植玉兰,曾被誉为“香雪海”名闻京城。
殿堂庭院则以松柏行植,间以花卉,缀以山石。
颐和园植物景观可以概括为: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大量植物材料的应用突出了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之美,提升了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的艺术价值。
1.2颐和园植被现状从1949年建国后至今,颐和园在原有植物群落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绿化恢复和改造,尽力恢复清漪园时的植物群落景观,并引进、培育新的植物品种,形成颐和园现在的植物群落布局,即:万寿山的前山种植以柏树为主,间植松树为主;后山以松树为主,辅以柏树,间植枫,槲,栾,槐,桃,杏等落叶树和花灌木。
现查得颐和园现存植物有3门83科216属300余种。
2颐和园植物造景的特点颐和园主要包括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园内山水秀美,建筑宏伟。
全园布局可分为政治、生活、游览三个区域。
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段为中心,是过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理朝事、会见朝臣、使节的地方。
生活居住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为主体,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
风景游览区,以万寿山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为主,是全园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
各个区域的植物配置各有特色,现分成建筑周围、前山前湖区、后山后湖区三个部分分别说明。
2.1建筑周围的植物景观颐和园的建筑群主要分布在两处,一处是位于东宫门一带的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和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另一处是位于万寿山南侧中轴线上的以排云殿、德辉殿和佛香阁为主体的建筑群和位于北侧中轴线上的须弥灵境建筑群。
颐和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因此象征长寿永固的油松、白皮松、桧柏,侧柏等常绿树种在建筑周围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仁寿堂前对植侧柏,在乐寿堂,玉澜堂前也分别有翠柏,桧柏和白皮松对植。
在常绿树的基调形成之后,各院落还根据各自的特点选用了不同的乔木和花灌木,例如在慈禧居住的乐寿堂前两旁各种植三棵重瓣粉海棠,三棵玉兰,取“玉堂富贵”之意;在宜芸馆前对植了两棵梧桐,暗喻“凤栖梧桐”的思想等。
除了这两大建筑群外,颐和园的长廊也是一大主要看点。
长廊两侧的植物配置以柏为主,在两旁分别沿廊种植三排柏树。
蜿蜒的长廊镶嵌在绿色的海洋中,更加突显了廊本身的精巧和秀丽。
昆明湖沿岸的建筑前的植物大多配置工整,多用对植或列植的方式。
这些落叶乔木和花灌木大量使用,大大丰富了建筑立面的景观。
2.2前山前湖区的植物景观万寿山的前山以体现旷远开阔的景观为目的,它的植物景观着重突出气势与神韵。
作为颐和园景观布局的重点,万寿山以常青的松柏统一了整个山体,不但取“长寿永固、高风亮节”的喻意,而且在色彩对比关系上也颇具科学性,古松柏暗绿的色调在亮度上处于中性偏暗的层面,对人体刺激极小,具有阴柔温顺的性格美,与烟霞雾霭中的山峦呈明暗虚实的对比,增加了景深,丰富了画面的层次。
在青松翠柏形成的绿色的海洋中也掩映着其他一些落叶树种,象槐、桑、楸树、元宝枫、栾树、紫薇、丁香、连翘、榆叶梅、金银木等。
这些植物的点缀,使颐和园的前山增添了季相变化的美,也为整座园林增添了生机和灵气。
在颐和园的前山,还分布着一些盆栽和地栽的珍贵园林植物。
这种植物应用方式从清代建园开始一直被延续下来,反映了清代较高的园艺水平。
昆明湖是颐和园面积最大的一块水面,占全园总面积的3/4。
昆明湖中,有景色秀丽的知春亭,有气势雄伟的十七孔桥连接着南湖岛和东堤的廓如亭,更有如玉带般漂浮在湖面上的西堤。
向西望去,绵延的玉泉山和矗立山顶的玉峰塔把游人的视线延伸得无限辽远,这便是中国园林传统造园艺术手法之一的借景。
在立意上,知春亭是以春景为主,表达冰雪消融之后,春归大地之意,要求最先感受春意,最先传达春的信息。
因此,在植物造景上以最能体现春天到来的柳为主,沿岛种植旱柳、绦柳十余株,桥头点缀三五株碧桃,岸旁自然散落几组山石,再配一丛紫藤,植物种类简洁精要,很好的表达出了“知春”的主题。
南湖岛是昆明湖三大岛之一,也是颐和园主要观景点之一。
岛上植物配置以常绿树种为主,林中夹杂山桃、合欢、小叶朴、丁香、地锦等花木。
远远望去,南湖岛一年四季郁郁葱葱,苍翠欲滴;进入岛中,四时花木更替的季相景观又会展现出来,植物运用非常成功。
昆明湖西部,有一条绿色的游廊,这便是颐和园的西堤。
为了打破堤岸的平直,在堤上分设了六座形态和质地各相同的桥,六座桥都以浓郁的柳林为背景,更衬出桥身的美丽。
其中以桥拱高而薄,形似月洞的玉带桥最为著名。
堤上遍植桃柳,将空间巧妙地进行了划分,拓展了昆明湖的边界。
其优美、流动的线条和韵律,勾勒出了昆明湖的秀丽风光。
春来一线的桃红柳绿,掩映于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较之富丽的北岸,别有一种江南水乡清幽的情趣。
2.3后山湖区的植物景观后山的植物配置主要模拟自然界针阔叶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针叶树种有油松、侧柏和桧柏;阔叶落叶树种有榆、桑、小叶杨、毛白杨、绦柳、臭椿、元宝枫、栾树、槲树、构树、国槐、刺槐、白蜡、丝棉木、丁香、金银木、扁担杆、榆叶梅、迎春、砂地柏、山桃、连翘、地锦、五叶地锦等,林下有地黄、抱茎苦卖菜、二月兰、紫花地丁、打碗花、土麦冬、蒲公英、牵牛、早熟禾属、羊胡子草(等三十余种草本,形成与前山对比明显,季象变化突出的山林景观,亭台楼阁巧妙的掩映于树林中,宛若天然,不落斧凿。
后山的主路为连翘路和丁香路,植物配置主要以连翘和丁香为主,再以浓绿的油松和高大的落叶阔叶树为背景,春季呈现璀璨的花径,夏季浓荫避日,秋叶色彩斑斓。
位于北侧中轴线上的须弥灵境建筑群体量庞大,布局严整,华丽璀璨,其周围的植物配置十分巧妙:通过密植500多株松柏类常绿树,形成满山苍翠的景观,把藏式宗教建筑的氛围渲染和烘托出来。
颐和园的后湖位于万寿山后山北麓,全长 1000多米,后湖在空间和尺度上都与前湖形成明显的对比,更加幽静、宜人。
后湖临水的岸边多用旱柳、绦柳、元宝枫、小叶朴、栾树、榆树等耐水湿的种类,也有山桃、合欢、连翘等观花树种点缀其中,形成优美的林冠线。
岸边山石斑驳、自然地生长着构树、旱柳、白蜡、元宝枫的小苗、绦柳、荆条等,绿树成荫,极富山林野趣。
水中依稀可见金鱼藻、湿柳藓、湖柳等多种水草。
苏州街是位于后湖中段一处模仿江南水乡风情的景点,湖面曲折蜿蜒,时狭时阔,似有迂回无尽之感。
两岸大部分是以富有江南风情的竹子形成的背景,其上种植毛白杨、刺槐、油松、栾树等乔木,形成较为郁闭的空间,增加了景深。
3颐和园植物造景的原则在颐和园的植物造景中以乔木为骨架,以灌木为皮肉,以花卉为装饰,以草坪和地被为基调和背景色。
颐和园在植物造景上非常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即满足植物在生态环境适应上的统一,又注意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还巧妙地利用植物景观将中国古典文化和政治内涵的意境表达出来。
颐和园在植物造景中遵循了如下原则:1.考虑环境与植物景观的生态关系2.建造植物群落,多种植物搭配,展现色彩季相变化3.追求植物造景的艺术美,遵循统一,调和,均衡,韵律四大原则4.注重植物配置与建筑主体的结合,追求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统一4总结颐和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和北派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在树木品种选择和配置造景上匠心独运,对其主要植被配置特点及造景手法的分析,对于提高颐和园绿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颐和园志,中国林业出版社2刘慧兰颐和园昆明湖水生植物景观的研究,中国园林3中国树木志4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现代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