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整理好

合集下载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能正确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如感恩、尊重、孝顺、互助等。

•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注意培养和践行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道德规范。

教学内容序号教学内容学习时长 (分钟)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102 传统文化中的基本道德观念203 传统文化中的基本价值观念204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30教学步骤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10分钟)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内容•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流传和发展教学流程1.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

2.讲授传统文化的流传和发展过程,解释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变迁以及文化的多元化。

讲授结束后,可以对学生进行测验,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2. 传统文化中的基本道德观念 (20分钟)教学方法讲授法•感恩•尊重•孝顺•互助教学流程1.讲解每种道德观念的内涵和意义。

2.切实地引导学生树立感恩之心,尊重他人,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遵循道德规范,以实际行动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

3. 传统文化中的基本价值观念 (20分钟)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内容•诚信•忠诚•和谐•自由教学流程1.讲解每种价值观念的内涵和意义。

2.鼓励学生们理解、体验和实践这些价值观念。

同时,在讲解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学习案例、小组讨论等方法,在实际案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价值观念的理解和体验。

4.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 (30分钟)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尊老爱幼•讲究礼仪•爱护动植物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针对每种道德规范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学生在讨论中可以互相交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整合小组讨论内容,进行全班回顾,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践行道德规范并提高自我修养。

教学反思如何在初等教育阶段向学生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基本价值观念,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的难题。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汉字、成语、古诗词、传统节日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讲解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基本笔画。

学习一些常见的汉字,如“人、山、水、日、月”等。

2. 第二课:成语故事讲解成语的由来和含义,如“滥竽充数、掩耳盗铃”等。

通过故事形式,让学生理解和记忆成语。

3. 第三课:古诗词欣赏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词、赋等。

学习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如《静夜思》、《春晓》等。

4. 第四课:传统节日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让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5. 第五课:民间故事讲解民间故事的起源和特点,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通过故事形式,让学生了解民间传说和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2. 采用阅读法,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提高文化素养。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传统文化教材《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知识。

3. 故事音频:或录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民间故事、成语故事等音频,方便学生听故事。

4. 图片素材: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素材,如节日图片、汉字演变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汉字的起源与发展(2课时)2. 第二课:成语故事(2课时)3. 第三课:古诗词欣赏(2课时)4. 第四课:传统节日(2课时)5. 第五课:民间故事(2课时)七、教学活动设计1. 汉字起源与发展:通过展示汉字演变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传承和发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庆祝方式。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3. 常见的中国传统节日及其特点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庆祝方式和习俗。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传统节日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2.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3. 常见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及其代表作品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2.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特点、发展及其影响。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3.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知识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认知能力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学、艺术、哲学等2. 各个领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 各个领域对中国社会和世界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领域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古诗词、故事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演示、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教学内容:成语“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掩耳盗铃”等。

2. 第二单元:古诗词欣赏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内容:古诗“静夜思”、“春晓”、“小池”等。

3. 第三单元:传统节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培养学生对节日的热爱。

教学内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4. 第四单元:民间故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内涵,培养学生传承民间文化的意识。

教学内容: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5. 第五单元:传统艺术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书法、绘画、剪纸、泥塑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故事、古诗词、民间故事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演示法:展示传统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互动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实践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传统文化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语、古诗词、民间故事等的学习情况。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剪纸、泥塑等。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传统文化的试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时间安排: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4课时)2. 第二单元:古诗词欣赏(4课时)3. 第三单元:传统节日(4课时)4. 第四单元:民间故事(4课时)5. 第五单元:传统艺术(4课时)注意事项: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诗词、成语、故事、历史人物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游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中国传统文化简介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讲解、互动讨论。

2. 第二课:诗词鉴赏教学内容:鉴赏古代诗词,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

教学方法:讲解、诗词朗诵、互动讨论。

3. 第三课:成语故事教学内容:讲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引导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

教学方法:讲解、故事分享、互动讨论。

4. 第四课:中国历史人物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故事分享、互动讨论。

5. 第五课:中国传统艺术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教学方法:讲解、艺术欣赏、互动讨论。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课程总结: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和分享,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一年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材或相关书籍。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具:如成语卡片、历史人物图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五、教学安排1. 每周一节课程,每节课程时长为40分钟。

2. 课程安排在每周一下午的第二节课。

3.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适时进行课堂互动和作业布置,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活动设计1. 第六课: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以及相关的习俗和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节日故事分享、互动讨论、节日文化游戏。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让学生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活动。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春节:春节的来历、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习俗。

2. 元宵节:元宵节的来历、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

3. 端午节:端午节的来历、赛龙舟、包粽子等习俗。

4. 中秋节:中秋节的来历、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让学生分享自己过节的经历。

3. 组织学生进行节日活动,如猜灯谜、赛龙舟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节日。

2. 学生能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3. 学生能参与节日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章:中国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剪纸、陶瓷等。

2. 让学生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书法:书法的历史、基本笔画、字体等。

2. 绘画:中国画的分类、画法、名作等。

3. 剪纸:剪纸的历史、技法、作品欣赏等。

4. 陶瓷:陶瓷的历史、分类、制作工艺等。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2. 让学生欣赏经典作品,感受艺术魅力。

3. 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如写书法、画中国画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学生能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3. 学生能参与艺术创作,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三章:中国传统民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民俗,如婚嫁习俗、丧葬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等。

2. 让学生了解各种民俗的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 婚嫁习俗:六礼、迎亲、婚礼仪式等。

2. 丧葬习俗:丧礼、出殡、下葬等。

3. 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种民俗的意义和作用。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传统文化元素。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重要性。

2.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艺术等。

三、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元素。

3. 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作业与评价1. 学生绘制一幅关于传统文化元素的画作。

第二章:传统节日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各个节日的主要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三、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经历。

3. 小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四、作业与评价1. 学生制作一份关于传统节日的手抄报。

第三章:传统习俗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习俗的认同和尊重。

3.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习俗。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的传统习俗,如婚礼、丧葬、生日庆祝等。

2. 各个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

三、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我国主要的传统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习俗的了解和经历。

3. 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习俗。

四、作业与评价1. 学生绘制一幅关于传统习俗的画作。

第四章:传统艺术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元素,如诗词、绘画、书法、剪纸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模仿、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及特点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活动:讲解、讨论、小组分享。

2. 第二课时:诗词欣赏教学内容:选取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古诗,让学生欣赏、朗读、背诵。

教学活动:朗读、背诵、诗词解析、创作练习。

3. 第三课时:绘画与剪纸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绘画和剪纸艺术的基本技巧和特点,进行简单的手工创作。

教学活动:讲解、示范、模仿、创作。

4. 第四课时:书法艺术教学内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笔划、结构和章法,学习书写简单的汉字。

教学活动:讲解、示范、练习、评价。

5. 第五课时:传统节日与文化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

教学活动:讲解、讨论、小组分享、节日实践活动。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创作和实践过程中的表现。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程度的提高。

四、教学资源1. 诗词、绘画、书法、剪纸等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2. 相关的书籍、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绘画、剪纸、书法等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提高教学效果。

3. 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六、教学计划1. 第六课时: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方式,欣赏经典传统音乐。

教学活动:讲解、示范、音乐欣赏、简单乐器操作。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认识中国传统的节日和习俗;•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掌握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三、教学内容1.传统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2.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和习俗;3.儿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传承传统文化。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传统文化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具:图片、音频等。

2.学生准备:–教材:《传统文化教材》;–纸笔。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 (15分钟)1.教师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

2.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步骤二:学习传统节日和习俗 (30分钟)1.教师介绍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教师向学生展示图片,简单介绍每个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

2.学生查阅教材,了解每个传统节日的更多细节,并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总结和归纳。

步骤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30分钟)1.教师安排学生参与各种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制作纸鹤、包饺子、写春联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选择适合的活动。

2.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亲身参与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步骤四:小结和讨论 (15分钟)1.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的内容,提问学生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传承传统文化等问题。

2.学生分享他们在体验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步骤五:作业布置 (5分钟)1.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探索和体验传统文化。

可以写一篇关于自己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的心得体会,或者画一幅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画作。

2.教师告知学生下节课将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检测,鼓励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六、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回答问题,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活动。

3.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1. 春节:介绍春节的由来、习俗,如贴对联、放鞭炮、拜年等。

2. 端午节: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如赛龙舟、包粽子、挂艾叶等。

3. 中秋节:介绍中秋节的由来、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教学活动:1. 讲解春节的由来和习俗,让学生贴对联、放鞭炮等,体验春节的氛围。

2. 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让学生赛龙舟、包粽子等,体验端午节的氛围。

3. 讲解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让学生赏月、吃月饼等,体验中秋节的风。

第六章:中国传统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剪纸等。

2. 使学生欣赏和分析传统艺术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书法:介绍书法的基本技巧和著名书法家,让学生练习书写简单的汉字。

2. 绘画:介绍中国画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尝试绘制简单的山水画或花鸟画。

3. 剪纸:介绍剪纸的基本技巧和图案,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剪纸作品。

教学活动:1. 讲解书法的基本技巧和著名书法家,让学生练习书写简单的汉字,如“福”、“寿”等。

2. 讲解中国画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尝试绘制简单的山水画或花鸟画,如山水、鱼虫等。

3. 讲解剪纸的基本技巧和图案,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剪纸作品,如雪花、小动物等。

第七章: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音乐形式,如古筝、二胡、琵琶等。

2. 使学生欣赏和分析传统音乐作品,培养音乐素养。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古筝:介绍古筝的演奏技巧和著名曲目,让学生聆听古筝音乐。

2. 二胡:介绍二胡的演奏技巧和著名曲目,让学生聆听二胡音乐。

3. 琵琶:介绍琵琶的演奏技巧和著名曲目,让学生聆听琵琶音乐。

一年级XXX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XXX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XXX传统文化教案(上)第一单元知礼守规第一课正衣冠重仪表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养成穿着得体、爱护衣物、取放物品有定处的好惯。

重点难点:使学生养成穿着得体、爱护衣物、取放物品有定处的好惯。

课前准备:在家需要注意什么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的素质可以从穿着中得以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衣帽服饰,懂得爱护和珍惜,取放要有定处,养成良好的惯,形成规律,这样会给自己带来不少的方便,减少许多麻烦。

板书课题,齐读。

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

指导。

2、边读边想:对于学生来说,衣冠服饰在于什么?平时,应该怎么做?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

(1)衣冠不在名贵华美,而在于整齐和整齐。

(2)平时,要爱护衣物,不要随便弄脏,破了要缝补。

衣帽脱下后,要放在固定的地方。

三)、读XXX束带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XXX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明白了什么?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四)、拓展活动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2、自我评价。

3、读背《弟子规》中的“置冠服,---------”。

第二课步从容立端正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精确、流利地朗诵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养成走路稳重,身体端正的好惯。

重点难点:使学生养成走路稳重,身体端正的好惯。

课前准备:走路时需要注意什么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讲一小我的身份、气质、内涵的素质可以从穿着中得以体现,其实也能够从他的走路姿势以及举止中体现。

我们平时说话时要注意,尤其是大众场合不要大声喧哗,言行举止要规矩。

这是一小我有修养的施展阐发,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板书课题,齐读。

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

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平时怎么走路的,假如XXX应该怎么做?3、小组讨论,交流。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3.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4. 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和礼仪规范5.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民间风俗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艺术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礼仪规范、地域特色和民间风俗,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4. 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如剪纸、书法、绘画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第二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3. 第三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4. 第四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和礼仪规范5. 第五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民间风俗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剪纸、书法、绘画等实践作业,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 参考书目:《中国文化史》、《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读本》3. 网络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4. 视频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纪录片、讲座等5. 实物资源:剪纸、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艺术品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和途径。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3. 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1. 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四、教学难点:1. 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六、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2. 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3. 探讨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4. 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介绍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5.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传统文化方面的经验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第二章:传统节日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二、教学内容:1. 春节:中国的传统新年,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习俗。

2. 清明节:纪念祖先和亲人的节日,扫墓、踏青等习俗。

3.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节日,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

4. 中秋节:团圆的节日,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三、教学重点:1. 传统节日的名称和日期。

2. 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四、教学难点:1. 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的内涵。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节日的名称和日期,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2.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知和体验。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精选7篇)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精选7篇)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了解我国优秀的民间剪纸艺术,体会剪纸的类型和特点以及表现的内容,掌握剪纸的剪刻方法,会灵活选择方法创作剪纸作品。

二、重点难点:了解我国优秀的民间剪纸艺术,体会剪纸的类型和特点以及表现的内容,掌握剪纸的剪刻方法,会灵活选择方法创作剪纸作品。

三、课前准备:课件、剪纸,剪刀,纸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师生互动过程:一、聆听美的枕声1、检查学具,稳定学生情绪。

2、播放歌曲《新年好》。

加强美术与音乐的联系,创设一种过年的气氛。

导入新课二、回想美的画面1、牵引:优美的歌声,强烈的节奏,我们眼前又浮现了过春节的情形。

2、显示:课件显示过春节的一组镜头。

(镜头特写:礼花、灯笼、剪纸、对联、舞狮……)3、设问:劳动人民在过春节的时候都有些什么习俗?4、评论:过春节时为什么要贴剪纸?5、:贴剪纸能把节日装扮得更加喜庆,它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的讴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板书课题:剪纸通过播放录像,渗透民间美术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通过回想熟悉的画面,强化学生艺术体验,让学生感悟到美术的语言魅力和特点。

教学新课三、感受美的艺术1、简介剪纸。

课件边显示剪纸作品,边解说,并配以古乐曲《流水》,使学生感受到古代艺术之美。

剪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晋时就己形成。

剪纸艺术是真正的劳动群众的艺术,创作者大都是农民和农村妇女,题材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如丰硕的果实、田园生活、花鸟虫鱼等。

它是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赞美、对人们的祝福、对未来的向往。

劳动人民凭着简单的一把剪刀或一把刻刀一张纸,就能创造出许许多多生动活泼极富有艺术情趣的艺术形象。

正如郭沫若所说:"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这确是对民间剪纸艺术最恰当的。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元素,如诗词、成语、绘画、书法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演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中国传统文化简介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课:诗词鉴赏教学重点:学习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欣赏经典诗词。

3. 第三课:成语故事教学重点: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学会运用成语。

4. 第四课:绘画艺术教学重点: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欣赏名画作品。

5. 第五课:书法艺术教学重点:了解书法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学会书写简单的汉字。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2. 运用演示法,展示传统文化作品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作品: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的作品,体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一年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视频资料:收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演示和讲解。

4. 实践材料:准备绘画、书法等实践所需的材料。

六、第六课:传统节日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并理解其文化内涵。

七、第七课:民间传说教学重点:通过讲解和阅读民间传说,使学生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八、第八课:传统音乐教学重点:让学生接触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如古筝、二胡、笛子等乐器的演奏,理解其音乐特点和表达的情感。

九、第九课:传统舞蹈教学重点:通过视频观看和简单动作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舞蹈的形式和特点,如京剧中的身段、扇子舞等。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知识,如诗词、成语、故事等,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演示、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诗词《静夜思》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背诵《静夜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第二课时:成语故事《亡羊补牢》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成语“亡羊补牢”的含义,学会运用这个成语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3. 第三课时:传统节日习俗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以及相关的习俗。

4. 第四课时:民间故事《狼和小羊》教学重点:让学生听懂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学会评价故事人物。

5. 第五课时:传统艺术欣赏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书法、国画、剪纸等,欣赏其美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诗词、成语、故事等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 采用演示法,展示传统文化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其美感。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进行诗词背诵、成语运用、故事复述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诗词背诵情况,了解学生对诗词的掌握程度。

2. 通过成语运用练习,评价学生对成语故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通过讲述传统节日的习俗,评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

4. 通过故事复述,评价学生对民间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诗词、成语、故事等传统文化素材。

2. 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 练习题、测试题等教学评价资源。

教学计划:1. 第一周:学习诗词《静夜思》。

2. 第二周:学习成语故事《亡羊补牢》。

3. 第三周:学习传统节日习俗。

4. 第四周:学习民间故事《狼和小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笠翁对韵》(节选一)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1、师读第一段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青春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

2、收集对联。

2、《笠翁对韵》(节选二)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暮鼓对晨钟,吹竹对弹丝”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节选二)。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节选二)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1、师读第一段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1)暮鼓对晨钟,吹竹对弹丝.河、汉:奇:偶:吹竹:弹丝:(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

2、收集对联。

3、小儿语(节选)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2、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切言动,都要安详。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译文: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6.检查背诵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4《治家格言》(节选一)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一、简介《治家格言》《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

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5《治家格言》(节选二)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人有喜庆……便是大恶。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一、背诵《治家格言》(节选一)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节选二)。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人有喜庆……便是大恶。

”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6《名贤集》(节选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过程设计: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

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

一、背景介绍:《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1、课文引入: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3、翻译: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

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1、有关隐语的介绍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

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

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1)谜面:呀(打一成语)(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谜底:1)唇齿相依2)幼儿园3)西施7《名贤集》(节选二)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过程设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一、课文分析1、课文引入: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3、翻译:三、知识的扩展1、有关隐语的介绍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小结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处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8《逢老人》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里二里行,四回五回歇。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逢老人》,作者是唐代诗人隐峦。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出示古诗: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小结。

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

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1、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4、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1、出示古诗《龟虽寿》(节选)2、读一读,背一背3、比较一下两首诗中的老人有什么不同?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收集描写老人的古诗。

9 《幼女词》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幼女词》,作者是唐代诗人施肩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