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合集下载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认识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认识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认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认识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的论断,对于那个时代的学者来说是十分具有独到见解的,这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将我国传统的‘知人论世说’与近代新引进的科学方法,如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等结合起来,将魏晋文学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文人与酒的关系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为后来者开了无数法门”(梁怀超,《阮籍、陶渊明与酒》)。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强调“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全面的眼观看问题。

”我们似乎可以把鲁迅先生的研究方法是对唯物辩证法之联系的观点的一种实际运用。

我们通读全文可知对于魏晋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的解析,作者无不与当时的政治政策、形势,社会心理,时代风尚等等因素联系起来,从而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解读。

例如,说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汉末魏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动乱的年,崇尚刑名之学、推行名法之治是统治阶层的一个必然选择,所以,曹操在《以高柔为理曹椽令》中说:“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拔乱之政,以刑为先。

”史籍多称“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

”鲁迅先生把汉末魏初文学的“清峻”特征的形成就是放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加以阐释,他说:“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方法是很严的,因为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在这里,鲁迅先生,关于“清峻”的解读,是渗透了诸多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因素的结果。

对于“通脱,华丽,壮大”等的解读作者也都是这样做的。

文章中鲁迅先生认为:嵇康、阮籍等人表面上看起来是礼教的破坏者,但他们内心“实在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

这一观点,对我感触很深,从这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于魏晋人物的精神与内心有着多么深刻的洞见,这是他综合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社会心理等因素的成果。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汇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汇总
• 对作家的评价, 鲁迅极力排除儒家正统的批评标准。
第二部分:文章与酒的关系
• 第一层(pr36~pr39):提出了“饮酒”的代 表“竹林七贤”,以阮籍最为典型,认为 七人皆反抗旧礼教,并概括出了“吃药和 吃酒之分的缘故:吃药可以成仙,仙是可 以骄视俗人的;饮酒不会成仙,所以敷衍 了事”。
• 第二层(pr40~pr42):先说“竹林七贤” 饮酒的态度,进而谈到了阮籍、嵇康和刘 伶等人所做的文章,将竹林名士饮酒与其 做文章联系起来。
❖ 第五层:第22—35段,详细分析五石散对 魏晋文人和魏晋风骨的影响
• 鲁迅的观点:
• 对汉末魏初文风的评价,鲁迅即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 化风气出发,指出居乱世尚刑名立严法,为治世反清流斥 执拗,遂促成文章清峻、通脱的风格,并据此肯定曹操的 才能和功绩,从而将思想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相融会。
• 鲁迅所指明的魏晋文学的“ 异采” 有着类似的特征, 那就是:一、作者的思想解放, 敢于向传统旧说挑战, 敢于别出一格;二、作品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了现 实生活, 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三、文 体和风格的创新。象正始名士及其作品, 历来不被重视, 甚至受人垢病, 鲁迅根据自己的尺度, 特别标出他们议 论文的成就, 给他们在文学史上以应有的地位。
• 推重雅量,即临危不惧、临变不惊、临乱不慌的 精神自持性,和外在的闲雅。
• 崇尚药、酒、仪容美貌。包含有灵气、睿智、飘 逸和洒脱,既是外在的风姿,又是内在的气韵的 潇洒。
• 能辩难析理,挥麈(zhǔ)玄言,有洞见,有妙赏, 有深情,有激烈、急切和悲愤精神。
第四层(pr46~pr50):提出魏末晋初的文章特 色是“师心”(嵇康)与“使气”(阮籍),而 东晋至晋末则出现了陶渊明这样的自然平和的田 园诗人,虽也如“竹林七贤”般饮酒,但他的态 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并认为“那诗文完全超 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 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 所以鲁迅认为陶渊明的诗文,不论是那些寄情山 水、乐天安命、消极遁世的作品,还是咏古讽今, 批判现实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都是东晋时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兴趣的因是好奇,好奇是人的天性,是基因决定的,所以有些人的好奇心大些,有些人的好奇心小些,但基因决定的是先天,后天际遇的不同会影响好奇心的大小。

可以肯定的是读书越多好奇心越重,兴趣点越多。

就我个人而言,也许是缘分,也许是必然,一直以来对魏晋风度颇有向往,至于魏晋风度到底是什么,到底有没有,是不是有心人故意播下的种子,实在难以说明。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鲁迅先生1927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的一篇演讲稿,后来收入到了《而已集》,而已集收录的多是杂感,但这杂感又正值见到“许多血和许多泪”的感触,所以此篇演讲稿在论述之余不免还有些弦外之音。

我看通篇演讲的脉络,从曹操讲起,呼吁大众独立思考,不要为历史左右,进而阐述文章之风度,即清峻、通脱、华丽、壮大。

此类风气从汉末魏初至魏末晋初,总结下来就是师心使气,而这一过程中的名士如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在行为做事方面形成了一定社会风气,如清谈、如药、如酒,为魏晋风度增加了许多点缀,但文章风度、名士行事的背后,于哲学的思辨、与政治的拉扯,像是个死结纠缠不清。

最后行至晋末,慷慨激昂渐行渐远,名士想出世而不得,文章就变得温和恬静,形成了田园风格。

鲁迅是民主战士,当然是斗争的。

师心使气是他的风格,田园出世不是他的向往。

魏晋名士嗑药,实在是小节中的小节。

老百姓效仿,以致后世认为宽衣大袍有仙风道骨之感,实在是贻笑大方。

酒就更不用提了,阮籍借醉酒回避司马氏的拉拢,真是个又好笑又无奈的写照。

魏晋名士因为嗑药、饮酒,会表现出许多与礼教不符的行为,被认为是破坏礼教的,反中华哲学的,所谓欲加之罪。

而鲁迅这篇演讲所呼吁的,恰恰是期望民众自省,能够辨别谁是真三民,谁是假礼教。

谈起魏晋名士,恐怕名头最响的要数竹林七贤,而竹林七贤中又以嵇康为最。

嵇康身上有很多传奇,嗑药饮酒,性格强烈,而且是自始至终的强烈,嵇康之死又将他的生命升华,其间政治的涌动、广陵散的传说更是让嵇康的事迹流传百世。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001年第6期第4l卷(总174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洲YATSENUNIVERSll‘Y(SOCIALSCIENCEEDITION)No.62001v()】.41Gem:ralNo.174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重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吴宏聪(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摘要:该文围绕鲁迅提出的“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观点,着重探讨鲁迅如何抓住时代特点,沟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阐明时代潮流与文学的价值取向,从而揭示文学发展的规律。

其意义不仅指出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出现一大转折的历史现象,而且由此拓宽了魏晋文学的研究层面,为中占文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关键词: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曹丕;人的觉醒;立学的自觉时代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639(2001】06—0001—051927年9月鲁迅离开广州前不久,应邀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作了一次演讲(7J=j23日),题目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后来他在1928年12月30日致陈浩信中说:“弟在广州之谈魏晋事,盖实有慨而言。

“志大才疏”,哀北海之终不免也。

迩米南朔奔波,所阅颇众,震感积虑,发为狂言。

”q)当时鲁迅正处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中,他目击时艰,以曹操、司马懿父子捏造罪状,排除异己的史宴,借古喻今,抒发他肘国民党反动派以“奠须有”的罪名,杀害其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愤懑,的确是有慨而言的。

但整篇义章,鲁迅联系汉末魏初的政治、社会、时代潮流对魏晋文学作了十分精辟的论述,对当时的文人生活、心态,电作了详尽的剖析,是鲁迅在1927年大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篇学术论著。

这里值得挫出的有两点:第一,他把汉末魏初的文章风格,概括为“清峻、通脱、华丽、壮大”;筇二,他认为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原文阅读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原文阅读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原文阅读魏晋在我国算得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激荡变易之剧烈自不必多言。

东汉以来的地主豪强势力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结构,也形成了后世的豪门大族的早期形态。

汉魏之际,时局动荡,在这一宏大历史时期的背景之下,我国的文学也有了新的风貌。

此次推荐的迅哥儿的本篇讲演稿谈及文章之余,也带出了广阔的历史画面以及一些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另外,鲁迅本篇也无不体现出日本学者对中国本土的早期文学学者的影响。

在文章中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名词都会用黑体标出,备考时可有所侧重。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

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

曹操曾经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

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

他为什么要尚通脱呢?自然也与当时的风气有莫大的关系。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汇校举要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汇校举要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汇校举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经典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敬仰。

其中,他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为人们所熟知,下面就来展开写一下。

这篇文章是鲁迅在1925年发表的一篇“百家争鸣”中的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魏晋时期人们的风度和他们对药和酒的关系。

文章开篇,鲁迅先是对魏晋时期的风度进行了概述,他认为魏晋时期距今已经有千年之久,但是在人们的心中,它仍然是一个优美、神秘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人们的风度高雅,谈吐文雅,为人谦和,注重修养。

这种风格也渗透到了他们的文章中,使得魏晋文坛上的文章,不但善于言辞,而且琢磨精深,深奥易懂。

接着,鲁迅讲到了药和酒在魏晋时期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魏晋时期的人们对药物有着特别的迷恋和崇拜,这是因为他们当时的社会处于一个深受疾病困扰的时期,而药物变成了他们对抗疾病的神器。

同时,鲁迅还描绘了当时的酒文化,他认为,魏晋时期人们的饮酒文化并不是饮酒发泄,而是通过品酒寻找生命的滋味。

在当时,酒更多是一种文化和娱乐方式,人们经常会聚在一起喝酒,品味酒的浓郁口感,品味生活的滋味。

文章最后,鲁迅还表达了自己对魏晋文化的敬佩和热爱。

他认为,魏晋时期的文化之所以会流传千年,是因为在那个时代里,人们特别注重修养和文化,注重品味和欣赏,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舒适、优雅、高雅、深刻的特质,让人们一直为之倾倒。

总之,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它展示了鲁迅强大的学识和感性的洞察力,让我们看到魏晋时期人们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魅力。

这篇文章不仅对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深刻地启迪了我们现代人的人生态度和文化修养。

重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重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重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郑家健
【期刊名称】《广东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1927年9月间,鲁迅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所做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一篇重要的理论文献。

它在探讨鲁迅的思想发展尤其是鲁迅与传统文化关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学术意义。

关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形成三个相对明确的解读方向。

一,人们由此探讨鲁迅思想、创作与魏晋文学的历史关系;二,由于这篇演讲发表在1927年9月间的广州这一特殊的历史时空体,加上鲁迅在后来致陈睿的书信(1928年12月30日)中也说过:“在广州之谈魏晋事,盖实有慨而言。


【总页数】3页(P141-143)
【作者】郑家健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从魏晋名士看鲁迅面对传统文化的矛盾——由《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起
2.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重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3.
鲁迅治学方法浅探--以《中国小说史略》、《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为
例4.论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注释及其修订5.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得到的教改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注释及其修订

论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注释及其修订

刍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020年5月,第50卷第3期,May,2020,Vo*50,No.3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Social Sciences Edition)————————————————————丈学研究鲁迅研究专题论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注释及其修订鲍国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摘要:1958年至2005年间各版《鲁迅全集》中的注释,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增删修订,这不仅有赖于学术研究的深入,还显示出与现实政治的纠葛。

本文以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注释为中心,考察《鲁迅全集》注释因时因势而生成和流变的动态过程,揭示注释中史料的钩沉、知识的考辨、事实的厘清与价值的宣扬等各个层面的因素,力图呈现《鲁迅全集》注释背后的学术与政治。

关键词:《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注释;修订中图分类号:1210文献标识码:A DOI:10.16152/kt.xdxbsk.2020-03-004对于《鲁迅全集》的研究,数十年来一直是学术界和出版界的一大热点。

研究者首先从史料入手,还原不同版本《鲁迅全集》的出版背景和过程,概括其编辑特色,主要成果有叶淑穗、张小鼎《浩大的工程卓越的劳绩一纪念三八年版〈鲁迅全集〉刊行四十周年》(《出版研究》1978年第12期)、刘运峰《1958年版〈鲁迅全集〉的编辑和出版》(《中国出版史研究》2017年第3期)、黄海飞《如何把关一林默涵批校1981年版〈鲁迅全集〉第六卷清样初探》(《文艺争鸣》2019年第6期)等。

其中,几位曾参与各版《鲁迅全集》编辑的学人和出版人的文字,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尤为可贵。

如王士菁《一个无私的忘我的人一纪念雪峰同志》(《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2期)、荣太之《〈鲁迅全集〉的注释出版及其他》(《鲁迅研究动态》1981第5期)、王锡荣《〈鲁迅全集〉的几种版本》(见唐弓叟等著:《鲁迅著作版本丛谈》,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王仰晨《略谈新版〈鲁迅全集〉的编辑出版》(《出版工作》1984年第1期)、王仰晨《鲁迅著作出版工作的十年(1971—1981)》(《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11期)、张小鼎《鲁迅著作出版史上的三座丰碑一二十世纪〈鲁迅全集〉三大版本纪实》(《出版史料》2005年第2期)、张小鼎《〈鲁迅全集〉四大版本编印纪程》(《新文学史料》2006年第2期)、朱正《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4期)、张小鼎《体现新世纪学术水平的〈鲁迅全集〉一浅谈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几个特色》(《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3期)、王世家《〈鲁迅全集〉第七卷校勘札记》(《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6期)、李文兵《关于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统稿工收稿日期:2020-02-20基金项目:天津市“十三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天津鲁迅研究史》(TJZW16-007)结项成果之一作者简介:鲍国华,男,天津市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鲁迅研究(-32-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作》(&新文学史料》2019年第2期)等。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文人墨客们以其独特的风度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时期,文人们不仅擅长写诗作文,还对药物和酒有着独特的情怀和态度。

他们通过文章来表达对药物和酒的热爱,同时也将药物和酒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使得药物和酒成为了他们创作的灵感之源。

在魏晋时期,文人们对药物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研究。

他们不仅仅将药物视为治病的工具,更是将药物视为一种灵感的来源。

在《世说新语》中,就有很多关于文人对药物的记载。

比如,有文人因为服用了某种药物而得到了创作的灵感,有的文人因为对药物的研究而写下了大量的医药著作。

这些都表明了魏晋时期文人对药物的热爱和重视。

同时,魏晋时期的文人们也对酒有着特殊的情怀。

他们不仅仅将酒视为一种饮料,更是将酒视为一种情感的宣泄和交流的媒介。

在《世说新语》中,有很多关于文人对酒的记载。

比如,有文人因为饮酒而得到了创作的灵感,有的文人因为对酒的品鉴而写下了大量的酒文化著作。

这些都表明了魏晋时期文人对酒的热爱和重视。

在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药物和酒也是常常出现的题材。

文人们通过文章来表达对药物和酒的热爱,同时也将药物和酒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比如,有的文人在自己的诗歌中描述了药物的功效和美好,有的文人在自己的文章中描述了酒的醇厚和浓烈。

这些都表明了魏晋时期文人对药物和酒的情感和态度。

总的来说,魏晋时期的文人们以其独特的风度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时期,文人们不仅擅长写诗作文,还对药物和酒有着独特的情怀和态度。

他们通过文章来表达对药物和酒的热爱,同时也将药物和酒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使得药物和酒成为了他们创作的灵感之源。

鲁迅与鱼肝油及药与酒之关系

鲁迅与鱼肝油及药与酒之关系

鲁迅与鱼肝油及药与酒之关系作者:仝冠军来源:《出版广角》2015年第13期逛各种论坛时,常见到用十几个字甚至几十个字做题目的帖子,有的题目直接写作“据说题目越长越能引人注目”之类。

这类帖子多是“灌水帖”,因此题目长的我一般不看。

不过鲁迅有一篇题目很长的文章,叫《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却值得一读再读。

有人从文章中读出了研究文学作品及文学史的“知人论世”方法论——“我们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有人从文章中获得了对历史人物的新见解,如鲁迅称曹操为英雄,论陶渊明之不忘世事等。

其中最有趣的,其实莫过于鲁迅对药对酒的描述,以及他对当时世风、文风转变的影响。

鲁迅去世时,蔡元培的挽联是:“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在鲁迅看来,魏晋时期的名士喜欢服药喝酒清谈,因此一般人便模仿起来,但他们只学其皮毛却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名士们的内心世界,因此,“社会上便很多了没意思的空谈和饮酒……在文学上也这样,嵇康阮籍的纵酒,是也能做文章的;后来到东晋,空谈和饮酒的遗风还在,而万言的大文如嵇阮之作,却没有了”。

鲁迅一生最恨空谈,在此文中,他将空谈与饮酒并列,将之作为空头文学家的某种标签。

鲁迅在文章中还说:“吃药可以成仙,仙是可以骄视俗人的;饮酒不会成仙,所以敷衍了事。

”因此在生活中,鲁迅是极少饮酒的,最起码是不爱饮酒的。

在给许广平的信中,鲁迅说:“其实我并不很喝酒,饮酒之害,我是深知道的。

现在也还是不喝的时候多,只要没有人劝喝。

”“我在北京,太高兴和太愤懑时就喝酒。

这里虽仍不免有小刺激,然而不至于‘太’,所以可以无须喝了,况且我本来没有瘾。

”但是在交际场合,鲁迅并不禁酒。

关于这一点,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有一段有趣的文字,大概可以作为他此种行为的某种注解:“(一生纵酒、放任自流的阮籍)在《家诫》中教他的儿子做人要小心,还有一条一条的教训……有人要你饮酒,即使不愿饮也不要坚决地推辞,必须和和气气地拿着杯子。

读《魏晋风度与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读《魏晋风度与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是一篇演讲稿。

首先看题目,很长,分开看。

魏晋风度,其实语出于此,一般理解为魏晋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魏晋时代长期的战乱、生离死别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

所以这个时节,各种张扬的、个性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

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表明这篇文章是以“药”和“酒”作叙述引线来讲魏晋文学史,进而刻画出一种特殊政治生态和生活方式下的时代精神。

在文章开头,鲁迅先生明确指出研究中国文学的历史,“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随后开始结合魏晋历史进行阐述。

引出曹操,然后发表了对其评价,“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

这是对曹操历史作用的极大肯定,也由此谈到历史上史书客观性的不足。

在曹操的影响下,那个时期的文学形成了“清峻”的风格和“尚通脱”的特点。

而后,由曹操曹丕引出“建安七子”中的孔融。

身为政治家的曹操不满艺术家孔融的多处“讥嘲”,借故把他杀了。

对此。

崇尚“思想通脱”的鲁迅先生也表达了对曹操的不满。

虽然讲的是文学史,但鲁迅先生花了很多笔墨来写“药”与“酒”,并以此作为叙述引线。

正始名士服药,竹林名士饮酒。

刚开始吃“五石散”的何晏是为了治病,但竟没有想到吃“五石散”竟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上行下效,方成时尚。

然而后期那些末流大都只会吃药,不会做文章。

阮籍和嵇康本人反对旧礼教,行文慷慨激昂,思想新颖。

然而因为自己生于乱世,不得已而为之,故不希望自己的后代也像自己一样。

鲁迅先生指出,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的飘逸及坏脾气都是吃药或饮酒造成的,后来人的跟风,大多与理论的提倡无关。

其实一切源于正始时期政治现实的残酷,司马家族一方面屠杀异己分子,另一方面掩盖自己行为,制造舆论,提倡儒家礼法。

在此背景下,文学变化重大,建安文学中高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精神由此消失。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_作文素材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_作文素材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_作文素材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题目有些长,不过,如果你读过鲁迅先生的演讲稿《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就会觉得我这篇文章的题目其实还是蛮好看的,呵呵。

坊间曾有传言:中学生有“三大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虽说言语有揶揄之意,但也流露出孩子们在学习语文时一肚子的苦衷。

而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江月,很想说说我们当老师的感受,那就是:中国文言之美,微言大义、音律华美、韵味无穷,可以说非大声诵读无以明志,非反复咀嚼无以致远;而每当我们读到鲁迅先生的文章时,也一定是正襟危坐、凝神默想的,其语言之简约之凝练之深刻之巧妙颇耐人寻味,能让我们透过他冷峻的面容慢慢看到他埋藏在深处的滚烫、坦诚甚或有些激愤的心。

(“民族魂”鲁迅)言归正传,我们还是说说鲁迅的“失恋”吧。

先来读读鲁迅先生写的这首诗《我的失恋》吧: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1/ 3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上面为首段,第二第三段内容形式大致相同,不再赘引,最后一段比较有特点,摘引如下:我的所爱在豪家;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据说,这首诗是讽刺徐志摩一类诗人的)有人疑惑了:吓!这是鲁迅的诗吗?鲁迅的诗不应该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那样的爱憎分明、正气凛然吗?鲁迅的诗不应该是“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那样的痛定思痛、沉郁悲愤吗?其实不然,鲁迅诗歌虽数量不多,但这首拟古的新打油诗还是比较有特点的。

它基本上模仿东汉张衡的《四愁诗》的格式,不同的是加入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世俗之风,尤其在结尾处笔锋一转,嘲讽了当时一些人因标榜“爱情至上”而表现得矫情甚至“若失恋毋宁死”的低迷颓废的人生观,按照鲁迅先生的原话来说,就是“看见当时2/ 3‘阿呀,阿唷,我要死了’这类的失恋诗盛行,故意做一首‘由她去罢’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的。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理解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理解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理解
本文探讨魏晋时期的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

魏晋时期,文人雅士们常常以风度为荣,在文学创作中大量使用药物及酒类的意象。

魏晋时期的风度被视为一种高雅的文化追求,涵盖了时尚、礼仪、文学、音乐、绘画等多个方面。

文人雅士们在追求风度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药与酒的使用。

他们认为药物能够帮助他们养生、养性、养神,同时还可提高创作灵感;而酒则能够消除疲劳、增强思维敏捷度,是创作时的必备良药。

在魏晋文学中,药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

药物被视为一种净化身心的力量,能够让人摆脱俗世的纷扰,重新回到内心的世界中。

在《太上感应篇》中就有“欲静而心动,宜服麻黄汤”之说,表达了药物对于心灵静定的重要性。

而酒则被视为一种能够让人释放情感、激发灵感的力量。

在《世说新语》中有“酒后吐真言”的著名典故,表达了酒对于释放内心真实情感的作用。

总之,魏晋时期的风度及文学创作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药与酒为文人雅士们提供了创作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的体现。

- 1 -。

中国现当代文学短评12则

中国现当代文学短评12则

中国现当代文学短评12则1、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论述文学与时代之关系极有见解,亦与牢骚满怀抑郁不舒的一般名士颇能神通,只是简略粗犷的几笔勾勒,魏晋这一段风云便隐隐浮动,顿时鲜活起来。

其中风度与文章可说是贯通全篇的,而非到药与酒这一尾,不能入骨三分地揭示这风度与文章如何烙上独异古今的魏晋品格。

当药效发作,酒力发动之时,这风度便是疾走行散时宽袍大袖的飘拂鼓胀,便是木屐扣地的“不平之鸣”,便是登高一啸的响遏行云,便是幽篁深处的一曲绝响。

然而又不在此,轻裘缓带是吃了药,穿不洗的旧衣亦为此。

于是有虱子,于是扪虱而谈;居丧之际,饮酒吃肉的名士派,还是服了药的缘故,冷食无定。

从统治者之后来定评(历史长短论),之以孝治天下,之以孝名杀文士,到一众文士之斥诗文为小道,之毁坏礼教,之与友绝交书,之示儿《家诫》,之南山采菊。

山林,廊庙,无不另有一副心肠不能表衷,鲁迅代为引发,慷慨之气里,几多悲凉。

沈从文与鲁迅:王德威《从“头谈起”:鲁迅、沈从文与砍头》一文视角独特,从二人文本皆可找出不在少例的砍头文字,1906年的幻灯片事件如果看作鲁迅弃医从文的标志性节点,成其后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呐喊“样本”,那么在沈从文自幼习染的湘西世界和随后的从军生涯里,砍头当真算不得稀罕事。

在沈从文不动声色的屡述下,砍头有起因种种,苗汉讼斗,军阀镇压,尽皆砍去,不由分说,日常到没什么人愿做“看客”。

如此对照下,鲁迅仅从影像上看到的杀头场景生出的反应未免有些大惊小怪。

如张新颖书中说,鲁迅是能够而且善于从平常中看出不平常的极端敏感天才,而沈从文是把不平常来接受的那么一个人。

王德威作结道,从此一例,中国文学分岔出两条不同的写实道路。

传统的五四模式是“启蒙者/被启蒙者”,而到沈从文这里,他的作品的叙述者,和作品中的人物比较起来,并没有处在优越的位置上,相反这个叙述者却常常从那些愚夫愚妇身上受到感动和教育。

对于避难陪都重庆这段生活的集中笔墨,使得我们无从过多了解这之前他们有过如何幸福、理想的生活,那从前的美好,似乎也只在当下的尤为恶劣之时,如曾树生与母亲的争吵时,方才略提一笔,衬托大不如前,不堪忍受。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阅读题中的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而形诸文字而已。

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

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

实则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正如程水金教授所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

虽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①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有人据此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

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② 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

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③ 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在虚构意义上。

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

从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看阮籍咏怀诗

从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看阮籍咏怀诗

从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看阮籍咏怀诗作者:王艺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3期摘要:魏明帝明帝时期出现了鲁迅先生称之为“空谈的祖师”和“吃药的祖师”的何晏,掀起了空谈和吃药的热潮,加之曹魏后期政局混乱,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导致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书写个人忧愤的诗增多了,诗风也由慷慨悲壮转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其中尤以阮籍咏怀组诗为代表,其中充满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关键词:阮籍;忧愤;咏怀诗;鲁迅[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01鲁迅先生文中提及了魏晋文章与酒的联系。

阮籍就是一位常年与酒为伴的诗人。

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当时司马氏意图拉拢阮籍,他声名正盛,难以抒发自己真实见解,只好借醉酒掩饰,甚至为免于与司马氏结亲一连醉了两个月。

另一方面玄学的贵无本体论是通过否定现实达到肯定现实的目的。

但阮籍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彻底,甚至过激的:“既然连天地都虚无,那他也只有溺于酒乡。

”①他以诗人特有的天才、浪漫、敏感和深刻去探索实践着玄学老庄之外的现实的世界,这使他面对现实的丑恶腐朽之时,为了减轻精神痛苦,也为了在乱世之中保全性命,他只能在醉梦之间挥洒他诗人的至真至纯。

阮籍少年时心性不羁,还有“青眼”“白眼”这样的笑谈,也曾向往朝堂,身荣名彰:“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其三十九)可惜生不逢时,只得委曲求全,以至于后来甚至能做到“口不臧否人物”②的地步。

虽然历来有许多人是批评阮籍的认为他毁坏礼教,但是鲁迅先生在文中提出了反对的意见:“魏晋时代,崇尚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

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

因为魏晋时代所谓崇尚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
• 对作家的评价, 鲁迅极力排除儒家正统的批评标准。
第二部分:文章与酒的关系
• 第一层(pr36~pr39):提出了“饮酒”的代 表“竹林七贤”,以阮籍最为典型,认为 七人皆反抗旧礼教,并概括出了“吃药和 吃酒之分的缘故:吃药可以成仙,仙是可 以骄视俗人的;饮酒不会成仙,所以敷衍 了事”。
• 第二层(pr40~pr42):先说“竹林七贤” 饮酒的态度,进而谈到了阮籍、嵇康和刘 伶等人所做的文章,将竹林名士饮酒与其 做文章联系起来。
第四层(pr46~pr50):提出魏末晋初的文章特 色是“师心”(嵇康)与“使气”(阮籍),而 东晋至晋末则出现了陶渊明这样的自然平和的田 园诗人,虽也如“竹林七贤”般饮酒,但他的态 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并认为“那诗文完全超 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 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 所以鲁迅认为陶渊明的诗文,不论是那些寄情山 水、乐天安命、消极遁世的作品,还是咏古讽今, 批判现实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都是东晋时
• 第三层(pr43~pr45):谈到了魏晋“宽袍 大袖,大家饮酒 ”情形的一部分反对意见, 为被后人冤枉为“毁坏礼教”的嵇康和阮 籍翻案,认为他们“实则倒是承认礼教, 太相信礼教”,之所以不遵礼教是由于 “魏晋时代所谓崇尚礼教,是用以自利”, 所以便“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 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 而“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 ”,提 出了饮酒与时局的关系问题。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鲁迅
这篇文章是鲁迅于1927年7月23日参与广州市教育局所 主办的夏期学术演讲时的演讲稿。当时正是国民党在广 州举行了“四一五”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之后,鲁 迅的许多学生也被杀,为了表示抗议,鲁迅已坚决辞去 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当时他在广州的处境也很危险,按 林语堂的说法,国民党政府请鲁迅公开演讲,也有窥测 他的态度的用意,鲁迅则在这次演讲中曲折地对国民党 暴政作了揭露和讽刺。这一篇文章是以时间为线索,从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开始一直到晋末。在时间主线索中 又穿插从文章风格写到“建安七子”,然后引出何晏服 五石散,接着又伸展到“竹林七贤”与酒。全文语言不 乏幽默,结构紧凑,明朗,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状况,给 我们阐述了当时的行文风格,文人吃药和嗜酒的原因。

鲁迅_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_探析

鲁迅_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_探析

!"#$ 年 $ 月 ! 鲁迅先生应国民党政府广州市教育局
的邀请 ! 在学者云集的 " 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 # 上 ! 作 了题为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的演讲 ! 在 文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当时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下! 文艺思想受到禁锢! 文学研究气氛沉闷! 观点杂 乱 & 鲁迅先生在演讲中 ! 依据中国文学史上魏晋时期文 学的发展变化! 深刻阐述了文学与社会政治’ 时代风 尚 ’ 作家个性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 明确指出 ! 文学产 生于社会现实 ! 是社会现实的综合反映 ( 而社会现实又 制约着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 影响着文学的发展 & 鲁迅先 生一方面借古讽今 ! 另一方面又对当时思维混乱的文艺 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 ! 使人耳目一新 & 鲁迅先生的 理论观点! 对今天的文学研究! 仍有着极高的借鉴价 值 & 本文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探析鲁迅先生的文艺思想 & 一 ! 文学源于生活 " 是社会政治的反映 " 社会政治 决定文学的内容实质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 ! 鲁迅先生已较为广泛地接触了 马克思主义思想 ! 对历史唯物主义有了一定的了解 & 马 克思主义认为 !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 必然要受 到社会生活的制约 & 文学作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 从文 学家的创作倾向到作品的风格 ! 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到作 品的艺术形式 ! 都与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有千丝万 缕的联系 & 在 $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一文 中 ! 鲁迅先生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中国传统的 ) 知人论世 * 的文学批评方法 ! 明确指出 + ) 因为我们 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 ! 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 ’ 经历 和著作 &* 而在 $ 现今的新文学概观 % 一文中 ! 又更进 一步说道 + ) 各种文学 ! 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 ! 推崇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