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25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掌门1对1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新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新版)

25课《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训练1.《夸父逐日》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海经》解析:“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与《山海经·大荒北经》,夸父逐日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故事,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把握诗歌内容的认知能力。

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2.《山海经》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

答案:最早的地理书,主要记载传说中的地理。

解析:《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把握诗歌内容的认知能力。

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3.《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两篇短文的内容都与___________有关,都体现了古人的_________精神。

答案:太阳 | 探索解析:“逐日”“辩日”都是关于“太阳”的内容,都是关于“太阳”知识的探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把握诗歌内容的认知能力。

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

《短文两篇》练习题1-掌门1对1

《短文两篇》练习题1-掌门1对1

《短文两篇》单课精练-掌门1对1一、积累运用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狡黠.( ) 诘难..( ) 滞.碍( )寻章摘.句( ) 吹毛求疵.( ) 豁.然贯通( )2 辨析近义词,选择恰当词语填在横线上。

(1)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 (充满充足充实充分)的理由。

(2)要想把经典著作读 (懂完透),懂得其中的道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3)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丢弃丢失放弃放松)了整体。

3.选出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A.《白杨礼赞》语言流畅,文笔优美,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

B.中华民族在任何外患、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了坚忍不拔....、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

C.一提到环城河近几年的变化,管委会的老马夸夸其谈....,充满了建设者的自豪。

D.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应该妄自菲薄。

4 读右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国人口增长情况。

(不超过30字)5 按要求表达。

从除例句以外的23个大写英文字母中任选一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在一起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精练阅读下边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谈读书培根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1 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 战粟(lì)缩影sù遏制(è)B微薄(bó)折磨(zhé)赐予(cì)C 臻(zhēn)犀角(xī)冶熔(yé)D靡涯(mǐ)憎恨(zèng)栉比(zhì)2 下面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坦荡平原,有时崎岖险阻。

B 有志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C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

D 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3 对下面语段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

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

A “这就是我的一生”中的“这”主要是指我在追求我的理想时却以失败告终,因此“我的一生是痛苦的一生。

”B“我将欣然接受”一句中表现了罗素对自己一生的追求无怨无悔,并将之作为一生中快乐的事。

C 此句是罗素自己一生的总结,这里有痛苦的回忆,有欢乐的畅想。

D罗素认为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上天赐予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害怕困难与痛苦,而应该愉快地接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我所以..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使我常常....。

其次,爱倩可以摆..会为了体验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他一切脱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

最后,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追寻的人生境界。

虽然它对一般人类生活也许太美好了,但这正是我透过爱情所得到的最终发现。

4 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或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所以”紧承首段,表明本段开始追寻原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同步检测(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同步检测(含答案)

同步检测一、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陋.室( ) 德馨.( )苔.痕( ) 案牍.( )2.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谈笑有鸿.(大)儒.(旧指读书人)B.可以调.(调弄)素.(不加修饰)琴C.亭亭净.(洁净)植.(种植)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听说)3.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可以..调素琴B.无丝竹..之乱耳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莲,花之君子..者也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5.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____。

“铭”是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文字,后来成了一种文体。

(2)《爱莲说》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__家。

在文中表达了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3)《陋室铭》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全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情操。

(4)《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境相反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二、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选段,完成7~9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7.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孔子云:何陋之有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8.第一、二句用“仙”和“龙”比喻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人教课标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25-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人教课标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25-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学法导引]本文包含两篇文言文,表现的都是古人对大自然的探索。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文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最终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勇于探索,敢于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两小儿辩日》是选自《列子》的一则短文,写两小儿为太阳的离人远近争论不休,博学多识的孔子竟也无法决断的故事,以此说明人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无穷尽,同时,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物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学习时,要先借助工具书及文下的注释疏通字词,弄清文义,再进一步反复诵读,深入思考,把握神话故事的表现手法,及两则短文给予我们的启迪。

另外,学习《夸父逐日》,还要注意体会其言简意丰、想像奇特的特点;学习《两小儿辩日》,要注意领悟其用对话表达人物情态性格、以及在对话中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语言交错使用的灵活写法。

[典题例析]例题一、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解析:表面看来,夸父追日的行为是以失败告终,但上古时代的神话是人类用来表达征服自然愿望的一种手段,此类神话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最终的成败,而是以此来表现那种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解答时可从此入手分析。

参考答案: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

例题二、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解析:本题可从多角度思考,①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可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尽的;还可说明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的问题,能实事求是,表现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者风范;②从“两小儿”“辩斗”的角度,可认识到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还可认识到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

参考答案:略。

言之有理即可。

[课时训练]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1-6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练习及答案25.短文两篇【积累·感知】一.给加点字注音夸父___逐走___辩斗___盘盂___沧沧___探汤___孰___汝___二.解释加点字逐走___弃其杖___问其故___去人近___探汤___如车盖___不能决___及日中___三.翻译下列句子1.未至,道渴而死。

2.一儿以日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3.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4.孰为汝多知乎?四.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1.夸父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你如何理解这一人物形象?2.你如何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一结尾?3.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4.文中“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体验·探究】五.课内语段阅读两小儿辩日《列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词并比较古今义有何不同日始出时去人近。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及其日中如探汤。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3.用原文回答“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此”指代什么?4.翻译下列句子①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5.两小儿提出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证明的根据分别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原话回答。

小儿甲:观点:论据:小儿乙:观点:论据:6.这个故事写得生动,形象而又寓意深刻。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用三言两语加以评说。

六.对“两小儿笑曰”一句中“笑”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善意的笑”;有人则认为这是“恶意的讥笑,嘲笑”。

第25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版初一下) (2)

第25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版初一下) (2)

第25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版初一下)(2)第一部分:1.«夸父逐日»选自«»,«两小日辩日»选自«»。

〔4分〕2.讲明以下句子中的词语:〔6分〕⑴夸父与日逐走〔逐走:〕⑵弃其杖,化为邓林〔弃:〕⑶见两小儿辩斗。

咨询其故〔故:〕⑷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⑸及日中那么如盘盂〔及:〕⑹孰为汝多知乎〔知:〕3.«夸父逐日»中通过对夸父的描写表达了什么主题?〔4分〕4.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孔子不能决〞讲明了什么?〔4分〕5.«两小儿辩日»中,一儿〝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也〞,理由是;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理由是。

〔用文中原文填写〕〔4分〕6.译句:〔6分〕⑴未至,道渴而死。

弃杖,化为邓林。

⑵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那么如盘盂。

⑶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7.«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两篇短文的内容都与有关,都表达了古人的精神。

〔4分〕第二部分:〔一〕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咨询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那么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8.将本文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6分〕⑴⑵⑶9.依照〝探汤〞的注释,讲明〝赴汤蹈火〞中〝汤〞的释义,你能否再举一个含〝汤〞的成语。

〔4分〕释义:成语:10.本文在思想倾向上,客观上有助于我们破除对的崇拜和迷信,更难得的是,本文提出的咨询题,表现了先祖们对的广泛爱好和他们的探讨精神。

〔4分〕11.借助你所把握的知识,试回答:什么缘故〝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3分〕〔二〕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那么槁矣。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5.《短文两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5.《短文两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训练1.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2.解释加点的字词。

(1)与日逐走.走: (2) 河.渭不足河:(3)北.饮大泽北: (4)弃其.杖,化为邓林其:(5)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昔者:为:(6)天柱折.,地维绝..折:维:绝:3.翻译句子。

(1)夸父与日逐走:(2)未至,道渴而死:(3)弃其杖,化为邓林:(4)天柱折,地维绝:(5)故日月星辰移焉:4.《淮南子》又名《__________》,是西汉淮南王________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5.从《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两篇文言文里面找与下列词语意义相同的文言文词语,并各写两个含有这个意义的成语或俗语.奔跑( )__________ __________从前( )__________ 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一)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即日光),逮之于禺谷”,那么夸父逐日的行为是自不量力吗?说出你的看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第25课短文两篇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夸.父(kuā)逐.走(zhú)颛顼..(zhuān xū)水潦.(lǎo)2.读准多音字争为.帝:wéi其他读音:wèi组词:为何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语理解(1)逐走:竞跑,赛跑。

(2)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3)触:碰、撞。

(4)地维绝: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绝,断。

(5)水潦: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6)尘埃:尘土,文中指泥沙。

2.词类活用解释(1)北.饮大泽(名词作状语,向北)(2)道.渴而死(名词作状语,在半路)(3)天倾西北..(名词作状语,向西北)3.古今异义区分(1)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

今义:步行。

(2)饮于河.渭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3)地纬.绝古义:绳子。

今义:连接;保持,保全。

三、作家作品《山海经》一书,作者不详,共18篇文章。

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包括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记录了不少怪异之物,被誉为“古今语怪之祖”“小说之最古者耳”。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21篇。

“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四、文体知识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它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我国古代没有专门记载神话的书,只在《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书中保存了一些神话传说的片段。

1.在《夸父逐日》一文中,你看出了夸父怎样的优秀品质?又得到什么启示?点拨:夸父做事既有胆量,又有决心,而且有为目标而努力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七年级语文下册 5.25《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5.25《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积累·感知】一给加点字注音夸父___逐走___辩斗___盘盂___沧沧___探汤___孰___汝___二解释加点字逐走___弃其杖___问其故___去人近___探汤___如车盖___不能决___及日中___三翻译下列句子1未至,道渴而死。

2 一儿以日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3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4 孰为汝多知乎四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1夸父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你如何理解这一人物形象2你如何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一结尾3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4 文中“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体验·探究】五课内语段阅读两小儿辩日《列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词并比较古今义有何不同日始出时去人近。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及其日中如探汤。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3用原文回答“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此”指代什么4翻译下列句子①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5两小儿提出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证明的根据分别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原话回答。

小儿甲:观点:论据:小儿乙:观点:论据:6这个故事写得生动,形象而又寓意深刻。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用三言两语加以评说。

六对“两小儿笑曰”一句中“笑”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善意的笑”;有人则认为这是“恶意的讥笑,嘲笑”。

你同意哪一态度谈谈你的理由。

【实践·拓展】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精卫填海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

语文:第25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语文:第25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中考复习 25短文两篇一、加点字词注音。

1、夸.父()2、颛顼..()()3、水潦.()二、解释加点字词1、逐走()2、入日()3、欲得饮()4、河、渭不足()5、北饮大泽()6、弃其杖()7、昔者()8、怒而触不周山()9、地维绝()()10、故日月星辰移焉()()11、地不满东南()12、故水潦尘埃归焉()()( )三、翻译重点语句1、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2、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四、课文理解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3、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5、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6、“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7、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8、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9、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10、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短文两篇》6、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7、《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8、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9、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

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10、解析:表面看来,夸父追日的行为是以失败告终,但上古时代的神话是人类用来表达征服自然愿望的一种手段,此类神话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最终的成败,而是以此来表现那种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解答时可从此入手分析。

第25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版初一下)

第25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版初一下)

第25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版初一下) 课上练习1.讲明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②孰为.汝多知乎: ③夸父与日逐走.: ④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夸父与日逐走,入日:②未至,道渴而死:③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④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3.«夸父逐日»这篇神话中,写巨人夸父敢于和太阳赛跑,那个故事反映了什么?4.对«夸父逐日»中〝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个结尾,你是如何样明白得的?谈谈你的看法。

5.«两小儿辩日»这那么小故事,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如何样的主题?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6.在«两小儿辩日»中,对两个小孩所争辩的咨询题,连博学多闻的孔子都不能解答,这讲明了什么?课外迁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咨询题。

精 卫 填 海«山海经»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⑧于东海。

①〔发鸠之山〕即发鸠山,旧讲在山西省长子县。

②〔柘〔zh è〕木〕桑树的一种。

③〔焉〕相当于〝此〞,在那个地点。

1.讲明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状.如乌: ②溺.而不返: ③衔.西山之木石: 2.女娃变成鸟后,什么缘故要填东海?3.«精卫填海»的故事反映了什么?4.结合注释翻译这段文字。

附答案:25 短文两篇课上练习 1.①黄河②以为、认为③赛跑④距离 2.①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去的地点。

②还没有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③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

④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3.那个奇异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究、战胜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意志。

4.这篇神话用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作一片桃林作为结尾,专门富有诗意和想象力,它不仅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而且还赞颂了夸父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可贵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2021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5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2021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5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25 短文两篇随堂十分钟课时1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逐.走()手杖.()颛顼..()()潦.()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夸父与日逐走..()(2)入日..()(3)饮于河.、渭()(4)北.饮大泽()(5)弃.其杖()(6)化为邓林..()(7)怒而触.不周之山()(8)地维绝.()(9)故日月星辰移焉.()3.请将下列句子的省略部分补充完整。

(1)()未至,道渴而死。

(2)()弃其杖,()化为邓林。

(3)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未至,道渴而死。

(3)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4)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5.文学常识填空。

(1)《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本书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

(2)《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又名,是西汉淮南王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趣味语文6.结合语句,完成下面的填空。

执著的故事不老——补天,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

执著的人物不死——的勾践,的祖逖,面壁静修的达摩,程门立雪的杨时。

执著的佳句不朽——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衣带渐宽终不悔,不到长城非好汉。

执著是坚持不懈,是锲而不舍,是一支永无休止符的进行曲。

课内精读阅读《夸父逐日》,完成后面的问题。

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完成后面的问题。

拓展阅读精卫填海发鸠之山,其上多枳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叫。

是炎帝之.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石,以堙于东海。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喙()赤()之()于()溺()故()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常衔西山之石,以堙于东海。

【答案】1. zhú zhànɡ zhāun xū lǎo 2.(1)赛跑,竞跑(2)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3)黄河(4)到北方(5)遗弃(6)桃林(7)碰、撞(8)断(9)这里。

202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5《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202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5《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25短文两篇名校讲坛1.走近作品《山海经》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其中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此外,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集释》。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①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今义:行走)②欲得饮,饮于河.、渭(古义:专指黄河;今义: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③地维.绝(古义:绳子;今义:连接,保持)④故水潦尘埃归.焉(古义:聚集;今义:回归)(2)词类活用①道.渴而死(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半路上)②北.饮大泽(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3)文言句式省略句①渴,欲得饮[即“(夸父)渴,欲得饮”]②怒而触不周之山[即“(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3.主题解说《夸父逐日》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共工怒触不周山》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

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4.重点突破提示:①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②夸父和共工都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5.难点攻克提示:“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短文两篇-掌门1对1
一、加点字词注音。

1、夸.父()
2、颛顼
..()()3、水潦.()
二、解释加点字词
1、逐走()
2、入日()
3、欲得饮()
4、河、渭不足()
5、北饮大泽()
6、弃其杖()
7、昔者()8、怒而触不周山()9、地维绝()()
10、故日月星辰移焉()()11、地不满东南()
12、故水潦尘埃归焉()()( )
三、翻译重点语句
1、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2、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四、课文理解
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
3、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5、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6、“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7、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8、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9、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10、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短文两篇》
6、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7、《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8、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9、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

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10、解析:表面看来,夸父追日的行为是以失败告终,但上古时代的神话是人类用来表达征服自然愿望的一种手段,此类神话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最终的成败,而是以此来表现那种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解答时可从此入手分析。

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