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成本创新途径-精
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与技术升级的路径
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与技术升级的路径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在经历了长期发展后,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
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中国制造业必须通过创新发展和技术升级来实现转型。
本文将从技术升级的角度,探讨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与技术升级的路径,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加强技术创新驱动技术创新是中国制造业实现升级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短板,主要体现在技术基础薄弱、科研投入不足、人才培养不够等方面。
因此,加强技术创新驱动是实现制造业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
首先,要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政府应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
同时,要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制造业发展需求的技术人才。
其次,要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技术创新的收益。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要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推进智能制造和信息化发展智能制造和信息化发展是实现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朝着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中国制造业也应紧随时代潮流,推进智能制造和信息化发展。
首先,要加快推广智能制造技术,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购买智能制造设备和系统,并提供相关培训和技术支持。
同时,要加强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其次,要加强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
政府应推动制造业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提供相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同时,要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和平台,促进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
三、加强产业协同和合作创新产业协同和合作创新是实现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
当前,世界制造业正朝着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整合方向发展,中国制造业也应加强产业协同和合作创新,提高整体竞争力。
首先,要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和协同发展。
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强产业链内各环节之间的合作,推动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然而,全球制造业的竞争正在变得日益激烈,原有的低成本优势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风险,因此推动创新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引领的必由之路。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制造”必须向“中国创造”转变,这不仅仅是经济转型的需求,更是一个创新的方法论。
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需要遵循以下几个理念和原则。
第一,注重市场导向。
市场是推动创新的最基本力量,只有充分关注市场需求才能够创造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因此,在创新过程中需要耐心聆听用户的声音,建立起与客户的紧密联系,及时反应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和服务。
第二,鼓励跨学科合作。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时代,“单打独斗”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
各个学科间的融合对创新至关重要。
只有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创造出更具前瞻性、更具实用性的成果。
第三,注重核心技术研发。
任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离不开核心技术的支持。
因此,在创新过程中需要注重自主创新,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并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从而为企业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第四,鼓励试错和创业精神。
企业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开发新产品时会面临各种未知的风险和挑战。
为了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企业需要鼓励试错和创业精神,从失敗中学习经验,快速调整策略,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机会。
第五,崇尚开放与合作。
开放与合作是推动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需要与各方面的其他企业、机构、产业链等开展广泛的合作和交流。
同时,也需要结合国内外的优势资源,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经验和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总之,“中国创造”需要的是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和学问,摆脱成为单纯的“中国制造”的局限,注重市场导向、技术创新、跨学科合作、试错创业和开放合作等方面的发展。
中国正在走向一个更加创新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把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向世界展示更多更好的非凡成就!。
制造业成本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制造业成本管理的创新与实践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在保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成为制造业企业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在成本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从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制造业成本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一、财务管理方面的创新与实践1. 全面预算管理:企业通过制定详细的预算计划,对生产、销售、研发等各个环节进行成本控制,确保各项费用在预算范围内合理使用。
2. 成本核算与分析:企业建立健全成本核算体系,对生产成本、管理成本、销售成本等进行精确核算,并通过成本分析,找出成本控制的潜在问题,为决策提供依据。
3. 资金管理:企业加强资金筹集、使用和回收环节的管理,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 税收筹划:企业充分利用国家税收政策,进行税收筹划,降低税收成本。
二、生产管理方面的创新与实践1. 精益生产:企业引入精益生产理念,通过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 供应链管理:企业优化供应链,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
3. 生产计划与调度: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计划与调度系统,提高生产计划的准确性和执行效率,减少生产成本。
4. 产品质量管理: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管理,降低不良品率,减少返工和维修成本。
三、技术创新方面的创新与实践1. 研发管理:企业加强研发管理,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
2. 信息技术应用: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和准确性,降低沟通成本。
3. 工艺改进:企业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4. 设备管理与维护:企业加强设备管理与维护,提高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设备维修成本。
四、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创新与实践1. 人才引进与培养:企业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员工素质,降低人工成本。
制造业发展的创新路径分析
制造业发展的创新路径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制造业正在经历从传统制造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制造的转型。
对于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发展创新型制造业意义重大,因为这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制造业特点的创新路径,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加强核心技术创新核心技术是制造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也是该领域内企业最终能否实现长足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加强核心技术创新非常重要。
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主体作用,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交流,特别是与国际领先企业及其技术团队的合作,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质量,推进核心技术攻关,确保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现。
二、加强数字化与智能化制造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实现产业升级。
因此,中国制造业应该突出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制造,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和管理方式,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注重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创新型企业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于中国的制造业长期以来注重定型生产,缺乏自主创新,因此,在新形势下,整顿制造行业的生态环境、加强过程管控、加大市场竞争与创新机制的推进已经势在必行。
政府要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和鼓励力度,利用各种资源,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提高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引导企业走向创新型道路。
四、加强制造业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在制造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中国的制造业应该注重加强产、学、研、用的合作,积极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研发,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链、新产品和新技术,在全球产业分工中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五、注重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持,因此,制造业应该注重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通过与服务业的深度合作,使制造业更加智能化、数字化和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营销能力。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策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目标。
为了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需要寻找适合自身国情的路径和策略。
本文将探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策略,为实现中国制造强国的目标提供思路和建议。
一、加强创新驱动创新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中国制造业需要从低价竞争的角色转变为技术和品牌驱动的角色,这需要加强创新能力。
政府应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培养创新人才。
同时,在制定政策时,要加强对新兴技术和创新领域的引导,引导企业朝着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方向发展,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二、优化产业结构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传统制造业过剩产能问题突出,而高端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优化产业结构,中国制造业需要大力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政府应该加大对高端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提供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
同时,要加强相关行业的标准制定和质量监督,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三、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与国际市场和国际先进企业进行紧密合作。
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拓展出口市场。
同时,还要鼓励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合作,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同时,要加强国际标准的制定和认证,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中国制造业需要培养更多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
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员工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中国制造业才能在全球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推动绿色制造绿色制造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制造业要积极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推动绿色制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作者:杨继刚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19年第05期如何培育出各个细分市场的独角兽,如何让创新与创造成为中国企业的普遍共识与行动,成为中国制造的真正基因,这仍将是中国企业未来数十年的艰巨挑战。
曾经,央视财经频道播出了一档名为《大国崛起》的历史纪录片,全景展现了近代历史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九个大国的崛起历程。
人们发现,大国崛起的背后,除了客观层面的历史潮流与时代趋势,还有各国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其中,自工业革命以降,最能体现一个大国竞争实力的,往往是这个国家的制造产业。
某种程度而言,“制造强则国家强”正在成为大国竞争力的普遍共识——是否具有完备的专业制造体系、是否拥有强大的核心技术实力、是否建立了可持续增长的研发创新产业链,才是大国崛起的“通关密码”。
“中国制造”进化史—; ; ; ; ; ; ; ;"大国崛起”背景下的产业变迁近几十年,有一大批代表“中国制造”水平的中国品牌崛起于世界:华为、海尔、格力、美的、TCL、联想、青啤、大疆、上汽、正威、萬向、吉利、潍柴、波司登、魏桥、威高、京东方、海康威视、恒瑞、歌尔、比亚迪、福耀等企业,他们在全球各个产业细分市场攻城拔寨,代表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也成为“中国制造”国际化之路的先行者。
互联网上经常有类似主题的视频——某国进行街头采访,主要问题是:你的生活,是否能离开中国制造。
结果出奇地一致:大多数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中国制造”的产品,那句印在商标背后的Made in China,正在成为世界名片。
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199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6.0%,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占比进一步提高到19.8%,跃居世界第一,且自此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创新方法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创新方法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小企业面临着不断增长的成本压力。
为了保持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需要创新成本控制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创新方法,并探讨它们的优势和实施建议。
一、打造高效的供应链供应链是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方面。
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中小企业可以实现成本的节约和效率的提升。
首先,中小企业应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与之共同商讨如何降低采购成本。
其次,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减少仓储和物流成本来优化供应链。
例如,采用先进的库存管理技术和物流系统可以降低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
二、引入新技术和自动化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引入新技术和自动化来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例如,中小企业可以投资于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机器人技术,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人力成本,还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此外,中小企业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管理和运营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并减少人力和时间成本。
三、采用精益生产原则精益生产原则是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精益生产来优化生产流程,减少浪费和降低成本。
精益生产原则强调对价值流的分析以及持续改进和员工参与。
通过深入了解价值流和识别不必要的环节,中小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培训员工,提高员工的技能和工作质量,以提高生产效率。
四、加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成本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小企业应加强财务分析和预测,根据业务情况进行预算编制和费用控制。
同时,中小企业还应定期审查和优化现有的财务流程和制度。
此外,中小企业可以尝试与供应商和客户协商支付条件,以减少资金占用和财务成本。
五、“绿色”成本控制在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采用“绿色”成本控制方法来降低成本并提高企业形象。
中小企业可以关注节能减排、资源回收利用等环保措施,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成本。
例如,中小企业可以采用节能设备和绿色材料,减少能源和原材料的浪费。
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因与路径
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因与路径一、动因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压力市场需求是企业的出发点和动力源泉。
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或新服务,从而满足客户需求。
2.成本压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各种原材料、设备和人力等资源,这些资源的成本会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
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3.政策扶持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
例如,税收减免、科研补助、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将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帮助。
4.行业竞争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残酷。
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二、路径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发投入企业需要大量投入在研发方面,进行技术创新。
通过雇佣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建立研发团队,并购买研发设备和软件等资源,来推进研发工作。
2.技术引进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来快速进行技术创新。
例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进行本地化改造或再创新,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参展和参观国际技术博览会等手段获取最新科技资讯。
3.成果转化研发成果只有通过转化,变成实际生产的产品,才能真正产生经济效益。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和专业孵化器,将研发成果转化为产业化产品。
4.人才培养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关键。
企业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让他们不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共同研究技术创新课题,加强产学研一体化。
5.开放合作技术创新需要开放合作的态度。
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进行技术交流、知识共享,从而汲取更多创新灵感。
此外,企业还可以将产业链上下游的伙伴纳入创新体系,分享技术和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制造业企业需要紧跟市场需求、把握政策机遇、突破技术瓶颈,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中国制造是指中国以大规模、低成本的方式生产各种商品,以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为主导。
而中国创造则是指中国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设计和创新,在技术、设计和品牌等方面具备核心竞争力,通过不断创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以追求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变,需要一种创新的方法论,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创新方法: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国企业要不断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加大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力度。
通过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积累,提高企业在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2.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国企业需要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效率。
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合作,共同开展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形成科技创新合力。
3. 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中国企业需要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鼓励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促进人才跨界合作和交流,推动创新的跨学科融合。
4. 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中国企业需要深入实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绿色、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5. 加大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力度:中国企业要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通过市场营销手段,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6. 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创新:中国企业要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创新,形成创新联盟、创新团队等形式,共同研发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整体创新能力。
7. 推动政府支持和创新政策:中国企业需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推动政府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
政府可以提供创新资金、科技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搭建创新平台,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中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论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的路径选择
论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的路径选择摘要: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是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制造业发展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产值低下,污染严重等许多问题,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和机遇。
对此,应在发展理念,科学技术,制度和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金融扶持,规范政府作为,从而促进中国制造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创新驱动;路径自从世界工业化进程开始以来,制造业便成为反映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无数的事实证明,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制造业,它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现代化的需要。
而且可以大大提升综合国力,抵御来自外部国家的霸权主义威胁,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推进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越,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工业水平显著提高,尤其是制造业更是取得巨大成就,我国逐渐实现了经济规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伟大转变。
然而,这几十年的发展使得制造业同样面临许多问题,创新驱动能力不足,资源消耗和污染严重。
我国制造业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一)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制造业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完备而庞大的工业体系,实现了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推动了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它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也是吸纳劳动就业,增加国民收入的主要行业。
中国真正成为了世界工厂,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基地。
取得了令世界难以置信的优异成绩。
据有关数据统计,第二产业占我国GDP总量达到40.9%。
制造业增加值每年保持在10%以上,我国制造业所创造的产值,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制造业发展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这个过程同样同样存在许多问题。
(二)制造业面临的问题1.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低、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经相当巨大,但是主要在一些低附加值的行业,科技含量低,导致投入多,消耗大,利润水平偏低。
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与实践
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与实践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技术创新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制造业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创新。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与实践,并分析其对企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一、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路径技术创新在制造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引进技术创新:制造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例如,企业可以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引进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的快速跨越。
2. 自主研发创新:制造业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也需要进行自主研发创新。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企业可以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工艺。
3. 开放合作创新:制造业技术创新需要企业间的合作与协同。
企业可以通过开放创新的方式,与不同行业的企业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共享技术成果。
二、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实践1. 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当前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
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柔性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大数据应用:制造业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海量数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洞察,从而优化生产过程和产品设计,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
3.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的质检和排错,提高生产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4. 新材料应用:新材料的应用可以为制造业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纳米材料的应用可以改善产品的性能和品质,同时降低产品的成本和能耗。
5. 绿色制造:绿色制造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采用环保的生产工艺和材料,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三、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制造业技术创新对企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参与者和中心。
然而,纯粹依靠产品的制造,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和市场的需求,同时也无法为企业提供更高的利润率。
因此,我们需要加快转型,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探索新的创新方法论,以更为高效、灵活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竞争。
1. 投资人才的培养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关键一步。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在招聘流程中加强能力的评估,以确保聘请最适合的人才。
同时,公司应设立各种形式的培训计划,为员工提供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培训,以实现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好的工作质量。
2. 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创新涉及的科学技术和其他方面的知识增长迅速,加快了各个地区和国家的跨国合作。
通过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企业可以减少内部的研发成本,同时还可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和研究机构,从而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3. 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企业需要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通过跟进消费者的反馈信息来迅速识别市场需求变化,以快速改进和更新产品。
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客户忠诚度。
4. 推广跨部门协作企业中的不同部门间的合作紧密程度往往不一,这种不协调往往阻碍了企业的创新。
因此,企业要通过定期沟通和工作协调会议,推广跨部门协作,品牌、研发和生产等人员之间互相配合,共同开发和实现新产品的目标。
5. 制定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企业中有很多制度和知识,但并不是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对其充分掌握和利用,特别是对新员工来说。
因此,建立并完善公司的知识管理体系,使员工可以更好地利用公司自己的资源,更好地实施创新。
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我们需要采用更为多元化和灵活的方式进行产品的轻量化、智能化和升级。
以上讨论的创新方法论,提供了一种更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思考模式,以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跃迁,同时,也能够助力企业在全球市场中更好地立足和发展。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措施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措施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一直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下游,主要以低成本、低技术的生产方式为主,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人力成本上升等问题。
为了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领,更需要企业的自身转变和创新,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路径和措施。
一、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现代经济中最宝贵的财富,中国制造业要想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要加强人才培养。
首先要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同时对于在中国制造业中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和企业,要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以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
另外,还要加强工人的技能培训,提高工人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
二、大力推进信息化信息化是现代制造业的关键,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手段。
企业需要积极推进生产和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实现供应链、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和协同化,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运作效率。
同时,还需要积极研发新一代信息化技术,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三、强化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只有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中国制造业才能够真正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
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支持,大力扶持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
同时,企业自身也要加强技术研发能力,通过自主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
当前,中国制造业中依然存在着大量低端产业和低附加值产业,这些产业需要逐步淘汰和替代。
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扶持高端制造业、绿色制造业等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加强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转移。
五、加强环保治理环境污染是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大气、水、土壤等方面的严重污染问题需要得到重视。
新经济形势下制造企业降本增效的途径
新经济形势下制造企业降本增效的途径作者:蒋青云来源:《商业文化》2021年第28期目前中国的制造企业依旧是以劳动力为主导型的企业模式,人力资源密集,劳动力投入成本巨大。
但是随着技术更新,劳动力成本的过多投入已经成为阻碍制造企业发展的因素。
因此本文也是从节约劳动力资源、优化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角度出发,以此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特点在人力资源密集型的制造企业中,降本增效的特点体现在节约劳动力资源上。
目前产业技术更新周期快,产品创新需求高,一旦产业创新技术没有与市场发展保持一致,可能面臨被制造业市场淘汰的危险。
因此为了增加制造企业的研发资金,提高创新能力,需要节约劳动力资本以此满足企业创新的资金需求。
劳动力主导型的制造企业已经不是当下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反之,依托劳动力资源为主导性的企业会降低其市场竞争力,最后会被排挤出市场。
因此当下制造企业大多选择降低劳动力成本,将节约出来的劳动力成本投入到产品研发与技术引进过程中,以此提高自身的市场地位。
其次,制造企业降本增效的另一个特点是提升创新意识。
我国力图成为科技大国,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制造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
依托创新型的科学技术,加大企业产品的创新水平越来越成为制造企业发展与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创新型企业已经远远超过传统的以人力资源为主导发展模式的企业。
因此,制造企业当今的主要发展模式还是以创新型技术为主导,呈现出依靠技术手段来实现降本增效的发展特点。
意义制造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在于产品的更新与企业资本的积累。
而产品的技术更新在于制造企业更新生产技术,创造出更为科学、新型的产品。
而企业的资本积累在于扩大商业规模,实现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模式。
但是对于传统的人力资源密集型的企业来说,不仅人工投入较多,生产效率缓慢,而且投入成本多,且劳动纠纷也较多,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管理。
如果制造企业能够实现降本增效,将会节约人力资源的开销,将节约出来的成本运用在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上,以技术优势来提升综合竞争力,提升生产效率,并且如果技术得到革新,产品质量将会得到提升,能够为企业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扩大自身的产业规模。
中国制造业降本增效的路径选择
中国制造业降本增效的路径选择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也面临着不少挑战,比如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等都逐渐攀升,而且国际贸易环境也日趋严峻。
因此,中国制造业需要寻找一条降本增效的路径,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战略之一,也是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
智能制造是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制造方式,通过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制造生产的数字化和自动化。
智能制造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减少人力成本,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
二、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一种合作的方式,通过将各种资源(如设备、工程、人力等)汇聚在一起,以更低的成本完成生产任务。
而且,资源共享还可以实现跨行业、跨地域的生产,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比如,一些共享制造平台,可以将设备、技术、人力等资源整合起来,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制造服务,降低企业制造的成本。
三、标准化标准化是一种将生产过程规范化的方式,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比如,在一些生产流程中,产品的设计、制造、质检等环节都可以采用标准化的工艺流程,避免重复的工作,进一步降低成本。
同时,标准化还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四、环保节能环保节能不仅是面对未来世界发展的必须要求,也是企业降本增效的途径。
采用环保节能的制造方式,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避免环境污染,降低企业成本。
同时,企业通过环保节能还可以提高产品的品质,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进一步提高企业利润。
五、规模化制造规模化制造是一种生产模式,通过大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
企业可以通过以大换小的方式,将传统生产方式改为规模化生产方式,充分利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现代化生产设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而且,规模化制造还可以通过批量采购等方式,从源头降低原材料的成本,进一步提高利润。
未来十年中国制造新格局()成本创新路径图
我们对新兴中国企业目前在差别行业的整体优势和劣势进行了一个大抵的评估。
通过对本钱创新的障碍因素,以及其促进因素的综合阐发,我们实验着对中国企业的生长路径做了个总结和预测。
下图试图说明中国企业的“本钱创新推进路线”。
图中的纵坐标主要权衡中国企业本钱创新的潜力,主要影响因素包罗:行业的开放水平、行业模块化的进度、劳动力在总本钱中的比重等。
而横坐标主要权衡阻碍中国企业本钱创新的因素,例如,财产代价网络的高度系统化,无形资产在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方面的重要性,产物生命周期的早期,中国和其他生长中市场的范围占全球的市场比例等。
这张图显示了中国企业的快速推进——最初在玩具、打扮和鞋这类行业中大获乐成,然后突破到消费电子、家用电器和小我私家电脑行业。
但由于系统的庞大性、无形资产的重要性、长期经验积聚的壁垒以及模块化本钱创新的局限,中国企业在医药、航空、零售、银行和快速消费品等行业依然居于劣势。
同样很有启发的是,中国企业在一个行业中怎样利用财产模块化的时机,充实发挥本钱创新的优势,从财产链的最低端逐步进入到最高端的竞争。
万向的生长就是个典范。
这其中国最早的乡镇企业之一,它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给商。
万向从2001年开始实验向集成偏向努力。
在零部件领域取得突破的同时,万向也看到另外的门路——电动汽车。
2003年,万向电动汽车顺利通过了国度轿车质量监督查验中心的查验,得到国度认可的开发技能资格。
2003年,中心根本构架都已经有了。
最要害的是其时生长的思路都已经形成了,就是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
万向的感觉是,照旧要把零部件做好,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的一些颠覆性的技能就在这三个方面。
2004年,万向电动汽车重大专项WX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项目通过国度科技部节点查抄。
2007年,万向电动车已经可以提供标准化的模块电池,而产物的体积也比2005年淘汰一半。
这张示意图并不是严格的统计阐发,它更多的是提供一个思考的框架。
中国制造的成本创新途径
“中国制造”的成本创新途径作者:曾鸣摘要由于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全球的流动性,任何技术创新所能带来的模仿壁垒和垄断利润都在快速降低。
相对同质化的竞争,让低成本成为任何企业参与竞争的必要条件。
如果说,中国企业最初的成本优势来自天然的成本优势——廉价劳动力和规模效应,以及市场不完善时人为压低和扭曲的资源低价,那么目前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开始确立创新带来的成本优势。
以低成本的方式进行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的方式降低成本——这种“低成本创新”将成为未来全球竞争的核心。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对美国经济的冲击达到顶点,从匹兹堡到底特律,从汽车业到电子业,美国企业大量裁员,失业的工人走上街头抗议,捣毁、焚烧日本汽车泄愤……十几年后的今天,中国制造的产品正如潮水般涌向全球。
在美国,在欧洲,人们正在谈论如何应对来自中国的冲击,一如二十年前他们谈论日本。
然而,我们也看到,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正在被削弱——人民币持续升值,石油、铁矿石等资源价格继续大幅提升,土地、劳动力和环境成本的上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对中国产品质量的质疑,也在2007这一年前所未有地成为西方媒体追逐的热点。
悲观者认为,中国仅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末端占据了支配地位,中国的竞争力仅仅是低成本的制造能力。
相对于产品的数量和规模,中国在价值创造上的成就几乎可以忽视。
而且这样的模式不具可持续性——成本上升将让中国产品的竞争力难以维持。
中国制造给西方企业带来了恐慌,但是中国企业自己内心也不踏实。
我在商学院当教授时,经常被问到两个问题:来自跨国公司学员的提问是,价格战在中国什么时候是个头,何时不会再遭遇中国企业这么恐怖的价格杀手?我的答案是: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由于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全球的流动性,竞争的必要条件,而中国、印度企业的崛起只不过是把全球竞争的残酷性推到了一个新高度。
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必须正视残酷现实,不能有任何幻想。
谁能尽早领悟新的游戏规则,并率先培养出适合新竞争环境的核心能力,谁就能主下一轮的竞争。
制造业的创新生产方法探索
制造业的创新生产方法探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制造业也需要不断创新生产方法,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
本文将探索制造业的创新生产方法,并分析其优势和前景。
首先,制造业可以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自动化生产可以减少人工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和准确性,并降低了因人为原因导致的生产错误和安全隐患。
同时,自动化生产还能够为企业节约人力成本,提高竞争力。
其次,制造业可以采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来实现信息化生产。
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实现与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快速沟通和协作,提高生产流程的透明度和协同性。
而大数据技术则可以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提供生产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和洞察力,帮助企业做出准确的决策,并优化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
此外,制造业还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来实现快速、定制化生产。
传统制造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制作模具和工装夹具,而3D打印技术可以直接根据设计文件打印出产品,避免了制作模具的时间和成本,也使定制化生产更加容易实现。
3D打印技术还可以减少材料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对环境友好。
制造业的创新生产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自动化生产可以减少人力成本,信息化生产可以提高供应链效率,3D打印技术可以节约材料成本。
这些创新生产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可以为消费者带来更便宜、更高质量的产品。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制造业的创新生产方法将会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诊断和解决提供更加准确的方法,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
然而,制造业的创新生产方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风险。
首先,引入新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企业需要面临资金和技术风险。
其次,新的生产方法不可避免地要求员工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和流程,而这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和重组,可能会引起员工的抵触情绪。
中国制造业政策
中国制造业政策引言:中国制造业政策是指中国政府为促进制造业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在国家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就中国制造业政策的背景、主要举措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背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可忽视。
然而,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高成本、低附加值、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保持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制造业政策。
二、主要举措1. 降低成本:为了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例如,通过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优化物流等方式来降低制造业企业的运营成本。
2. 促进创新:政府重视创新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
为此,政府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3. 优化环境:为了避免制造业给环境带来的损害,政府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
推动制造业企业实现绿色生产,加强污染治理,引导企业采用清洁能源,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
4. 开放合作: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扩大市场准入,吸引外资,促进国内制造业与国际制造业融合发展。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引入外资和技术,中国制造业得以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
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制造业政策的实施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通过降低成本,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提升,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和市场扩大。
其次,政府对创新的支持,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业从传统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
此外,优化环境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制造业转向绿色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的成本创新途径-精2020-12-12【关键字】情况、思路、方法、环节、条件、动力、成就、空间、领域、质量、模式、增长、传统、认识、问题、矛盾、战略、系统、机制、有效、自主、主动、深入、继续、充分、整体、尽早、现代、快速、持续、加大、合作、配合、执行、提升、发展、细化、建立、发现、研究、阵地、特点、位置、关键、支撑、稳定、网络、格局、热点、力量、地位、根本、基础、需要、环境、竞争力、项目、途径、资源、能力、需求、主导、方式、渠道、作用、标准、规作者:曾鸣摘要由于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全球的流动性,任何技术创新所能带来的模仿壁垒和垄断利润都在快速降低。
相对同质化的竞争,让低成本成为任何企业参与竞争的必要条件。
如果说,中国企业最初的成本优势来自天然的成本优势——廉价劳动力和规模效应,以及市场不完善时人为压低和扭曲的资源低价,那么目前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开始确立创新带来的成本优势。
以低成本的方式进行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的方式降低成本——这种“低成本创新”将成为未来全球竞争的核心。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对美国经济的冲击达到顶点,从匹兹堡到底特律,从汽车业到电子业,美国企业大量裁员,失业的工人走上街头抗议,捣毁、焚烧日本汽车泄愤……十几年后的今天,中国制造的产品正如潮水般涌向全球。
在美国,在欧洲,人们正在谈论如何应对来自中国的冲击,一如二十年前他们谈论日本。
然而,我们也看到,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正在被削弱——人民币持续升值,石油、铁矿石等资源价格继续大幅提升,土地、劳动力和环境成本的上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对中国产品质量的质疑,也在2007这一年前所未有地成为西方媒体追逐的热点。
悲观者认为,中国仅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末端占据了支配地位,中国的竞争力仅仅是低成本的制造能力。
相对于产品的数量和规模,中国在价值创造上的成就几乎可以忽视。
而且这样的模式不具可持续性——成本上升将让中国产品的竞争力难以维持。
中国制造给西方企业带来了恐慌,但是中国企业自己内心也不踏实。
我在商学院当教授时,经常被问到两个问题:来自跨国公司学员的提问是,价格战在中国什么时候是个头,何时不会再遭遇中国企业这么恐怖的价格杀手?我的答案是: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由于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全球的流动性,竞争的必要条件,而中国、印度企业的崛起只不过是把全球竞争的残酷性推到了一个新高度。
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必须正视残酷现实,不能有任何幻想。
谁能尽早领悟新的游戏规则,并率先培养出适合新竞争环境的核心能力,谁就能主下一轮的竞争。
中国企业崛起的原因有一点被许多人忽视:早于中国起步的日本、韩国,在它们高速发展的阶段并没有成为“世界工厂”,而中国获得了这样的称呼,这行业,即将进入汽车行业的核心,而在生物技术、飞机制造和装备这些复杂的行业里,也开始出现了中国企业的身影。
中国企业之所以比当年的日本、韩国做得更好,部分原因是因为了极大解放。
例如,中国企业之所以在手机行业有所突破,原因之一就是原来整合在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些大企业中的设计环节被剥离出来,产业链当中突然出现许多独立的设计公司,它们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克服技术壁垒,进入全球市场。
再以汽车行业为例,奇瑞之所以能够快速推出这么多产品,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跟意大利的设计公司,奥地利的发动机公司合作,利用全球的资源,借助外脑的力量,在产品层面上进中国企业进入世界竞争的壁垒大大降低。
而当年日本企业的崛起靠的是把汽车跟电子两个行业全部吃下来。
韩国则是拿全国的力量集中去拼几个产业,才形成了一些突破。
但是中国完全适应了全球化的浪潮,由于模块化和水平分工,中国企业可以相对比较轻松地从组装和制造环节切人。
企业靠大规模制造进入了全球经济,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全球经济模块化的发展,许多新的空间产生,凭借低成本优势拿下低端产品市场的中国玩家,虽然高端市场仍然够不着,现实中,跑在最前面的中国玩家们已经远远超越了简单的低成本制造,它们能够以低廉的价格提供高质量、多元化和专业的产品——过去,这些产品大多高成本、高价格,为领先的跨国公司带来长期稳定的超额利润。
然而,现在提供给全球消费者的经济价值方程式已经被中国竞争者以低成本创新的方式改写。
被中国制造宠坏了的全球消费者把性价比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业的进攻,有些跨国公司选择向高端退守,于是这些跨国公司就会陷入困境:除非创新的速度超过中国企业学习的速度,大多数跨国企业都会选择在中端市场和中国企业进行激烈的阵地战。
用低成本创新改写竞争全中国的企业都在拼成本。
如果说,中国企业最初的成本优势来自于天然的成本优——廉价劳动力和规模效应,以及市场不完善时人为压低和扭曲资源低价,那么目前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开始确立创新带来的成本优势。
虽然自主创新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但中国企业目前与原创基础技术还有相当的距离,通过应用型技术的创新实现性价比飞跃是当前更现实的路径。
整合创新在一个充分竞争、几乎没有任何空隙的市场里,海尔创造了非常令人吃惊的业绩,海尔通过集成过去的创新能力,整合全球的设计和研发,最终形成颠覆性创新的实力。
例如,小小神童洗衣机的成功,甚至引领了欧美同类企业的研发方向。
中国企业未来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的工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
发能力,迅速改进技术,同时利用中国的人力成本和大规模制造的优势,把产品价格大幅度降低。
然而这只是第一步。
中国企业在中低端做到足够大的规模之后,可以在相对标准化的平台上,用模块化的方式做大规模定制,把这些原本隔离的细分市场逐步打通,最后一网打尽。
同时,年,中国企业仅在德国的收购就有300多起,大多是两三千万欧元到一两亿欧元之间规模的中小企业,做的多是机床、机械等高、精、尖的小产品。
实际上,作为资源依然相对匮乏的新兴跨国公司,中国企业必须立足全球整合资源,把全球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充分为我所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中国。
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也转向了全新的思路。
过去它们的思路是“全球化思维,本地化运作",现在的新思路是“本地化思维,全球化运作’’。
看起来只是把两个词换了位置,但是含义完全不一样。
具体一点说,跨国公司原来的思路是把成熟的产品拿到中国来,做一些适于本地的简单调整;赶超中的中国企业在思路上必须直接进入这一新的阶段。
流程创新它最大的特点是在资本不足的劣势下,利用流程改造,把手机电池制造这一资本密集的产业变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大限度地将技术与中国的比较优势——劳动力结合,获得了外国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成本优势,迅速赢得市场份额。
流程创新为比亚迪带来的第二个优势,只需调整原有生产线的一些关键环节,对员工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即可。
而竞争对手日系厂商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每一条线通常只能生产一种产品,如果要推出新品,往往必须改建生产线,费时费力费钱。
"的新来者,在与跨国巨头进行的性价比之战中快速崛起,不到十年就成了全球手机电池业的老大。
对于那些生产线可以做到半自动化的机械制造类企业来说,这种创新方式能够带来很大的竞争优势。
我们在越来越多的行业都看到了这种趋势,比如液晶显示屏的封装、风能设备的组装等。
全自动生产线的总体效率难以跟中国的半自动化比拼——也是把一条生产线分解成很多环节,核心环节用自动化控制,其他环节由人工完成。
这种战略也是中国装备工业整体较弱的情况下的现实选择。
但是,它反过来又能促进装备工业的升级。
因为被分解后的生产线往往技术难度要低很多,可以较快实现本地化生产。
当本地的设备制造厂家能力得到提升后,又能配合客户的需求,不断升级换代,最后提供性价比大大优于原来生产线的配套设备。
这种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是中国制造业整体能力不断提升的典型发展路径。
从长远来说,这样的创新会越来越难,因为中国的人工成本不断提升,对环保、资源的关注都会给这种模式带来冲击。
不过,这可能是很久以后的事情。
在十几年内,甚至更长时间内,流程创新都是中国企业的竞争利器。
颠覆性创新在IT、通信等高端技术领域,不少中国企业选择了颠覆性创新的路径,例如做超级计算机(高端服务器)的曙光集团,它的董事长指出:“创新的核心不能沿着行业领袖的脚步亦步亦趋。
如果我们追随跨国公司的战略,我们永远也不会赶上它们。
在同一个方向上,我们无法超越它们。
当行业出现重大的技术变革的时候,我们选择在另外的方向上突破,可能更容易取得成功。
”华为是中国企业进行颠覆性创新的典范之一。
为保证技术的不断突破,从成立之初,华为就有了把销售收入的10%用于研发的规定和传统。
《华为基本法》第26条明确规定,“我们保证按销售额的1 0%拨付研发经费,有必要且可能时还将加大拨付的比例”。
近10年来,华为对3G的研发投入已经超过50亿元。
每年持续不断地投入,最终才有了华为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2006年4月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华为提交的中国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249件,甚至超过了思科的212件,占到中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的10%。
从2006年初至今,华为已经中标的12个3G网络项目中,6个在欧洲。
华为3G在全球的发展重心正明显地从中东、亚太等地区逐步向欧洲等移动通信发达地区转移,其无线产品已经进入包括德国、法国、英国、葡萄牙、荷兰、美国在内的14个发达国家。
总结一下,我发现中国企业在自主创新上突破、形成核心能力的低成本创新的障碍海尔、华为等企业所取得的成就让人鼓舞和向往。
然而,它们通过整合创新、流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所实现的低成本创新有多大的借鉴性和普遍意义?低成本创新的局限性在哪?像所有的战略一样,中国企业的低成本创新也有其局限性。
低成本创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越来越多的产业形成了全球的水平分工和模块化的结构。
但是,还是有不少产业由于产业链(特别是流程协调)的复杂,并没有形成模块化的结构,整个产业主要依然是寡头竞争的格局。
在这些行业,由于巨大的进入壁垒,低成本创新战略面临天然局限,无法发挥大的作用。
系统性的价值网络障碍阻止中国企业低成本创新战略的一个重要障碍,是被经济学家们称为系统性价值网络(systematic value network)的东西。
换句话说,在某些产业里,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管理一个综合的、大致上不能分割的行为系统,目的是把一个吸引人的产品/服务传递给消费者。
快速消费品,如快餐和个人护理产品,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这些产业并不涉及特殊的高新技术,但是企业必须能够协调一个复杂的系统,将繁杂的市场研究和产品开发结合起来。
在这种行业,还要涉及非标准化的全球采购(特别是自然原材料,而不是标准化的工业部件);制造过程必须连贯,协同的物流必须考虑到产品的变化(例如不同食品的保存期限)和复杂的促销活动。
传递到最终消费者的价值实际上直接受制于这个网络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组织好整个系统的运营才能获得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