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离骚》节选结构分析
离骚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离骚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1. 《离骚》的结构那叫一个独特巧妙啊!你看它一会儿叙事,一会儿抒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跌宕。
比如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叙述自己的身世,然后突然转到“长太息以掩涕兮”的抒情,多有意思呀!
2. 它的段落衔接简直绝了!不是生硬地拼凑,而是自然流畅得很呢!像“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这上下之间过渡得多妙呀!
3. 语言上,《离骚》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哇!各种形容词、动词用得那叫一个生动。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纷”字一下就把那种好多好多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4. 还有还有,它善用比喻呀!这就好比给文字插上了翅膀。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把自己比作美丽的女子,多形象啊!
5. 反问句也不少呢!“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这多有冲击力呀,一下就抓住你的心了。
6. 它的语言风格既有深情款款的时候,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定得让人感动;又有激昂澎湃的地方,哇,真的超级有感染力!
7. 那重复和排比用得也是恰到好处啊!“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读起来多有节奏感呀!
8. 《离骚》就是一座语言和结构的宝库,怎么挖都挖不完。
它的独特魅力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呀,不是吗?
我的观点:《离骚》在结构和语言方面极具特色,独特巧妙、丰富多彩又极具感染力,让人深深着迷,堪称经典之作。
《离骚》结构解读
《离骚》结构解读也谈《离骚》的结构艺术摘要: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体制宏大,结构绵密。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读《离骚》总觉得它反反复复,脉络难辨。
当然,今天人们对《离骚》的结构线索已经有了一个大致清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大多仍然停留在弄清这首诗的抒情内容的阶段,而对《离骚》的结构作为一种形式要素的艺术功能,似乎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结构是文学作品表现内容,显示主题的重要的艺术手段。
一个优秀的作家是很重视作品的结构的,就像一个建筑师建筑一座房子,总是事先设计,绘成图纸,然后施工。
作家的这张“图纸”,就是作品的结构。
《离骚》的难点在段落层次的划分上。
历史上曾有近四十种不同的分法,但真正有独特见解可成一家之言的,不过十多家而已。
仔细分析各家分段的原则和特点,可以发现《离骚》内部结构的奥秘:在这首响绝千古的伟大诗篇中,伏有三条线,即叙事、情志、方法。
它们在文中波动运行,时起时伏,此起彼伏,既有合又有分,既综合又独立。
表现在外部形式上,它们各有其对应的显现点——运动的波峰。
它们使《离骚》内在结构既错综复杂又紧密地组合成一个整体。
一、《离骚》中的叙事与抒情《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它运用奇幻诡异的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来抒发情感,并含蓄而概括地反映了诗人的半生经历,反映了当时楚国社会政治的基本色调。
首先,《离骚》中反映了诗人的生平和楚国当时的政治形势。
屈原的哀怨和悲愤并不是一时一事的挫折和失败所造成,而是一个又一个的曲折,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所激起,是他十来年时间中无数悲痛、愤恨的积累;同时,他的哀怨和悲愤也并不是出于个人的得失,而是出于对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关心。
这就决定了这首诗充实的社会内容,崇高的思想境界,决定了它在广阔的时间、空间中所表现的悲壮美。
二、《离骚》的“二段式结构”说对《离骚》的结构研究,“文章学”的分析提供了就一篇作品进行内容层次剖析的方式。
这种结构分析,在作品教学或赏析中较为流行,也较适合初学者或文学爱好者条理清晰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离骚》(节选)鉴赏
《离骚》(节选)鉴赏《离骚》(节选)鉴赏今天上屈原的《离骚》(节选)。
先要让学生了解“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我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尤其是“雅”“颂”中古板的四言方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问天》,宋玉的《九辞》等。
其次是认识作者其人其事。
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上个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他力主革新政治,举贤用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美政”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于是,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由于抨击黑暗时政而惨遭最高统治者放逐,当看到楚国政治岌岌可危,国势日衰,内政腐败,外交失策,为秦所就是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道出了诗人担心君王如果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
从结构上看,这两句引出了楚王不能举贤用能则将灭亡的道理,并开启下文,抒发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屈原的政治最理想是实现圣君贤相的政治,也就是“美政”。
他多么希望国君能“弃秽”“改乎此度”,只要能这样,他心甘情愿做向导在前开路。
像禹、汤、文王一样群芳都聚在他们的身旁,象尧、舜一样“耿介”,即光明正大,“即遵道而得路”,遵循正道而得大道畅通。
千万不要象桀、纣那样放肆妄行,只贪图走便道而寸步难行。
可是,诗人面对着的楚国现实又是什么样子呢?君王的昏庸,身边“党人”的“偷乐”,“民生之多艰”,使楚国陷于“路幽昧以险隘”的危险境地。
2020年《离骚》具体分析
《离骚》具体分析《离骚》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自己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
屈原是诗国的一颗巨星,远在众星之前,它出现在我国诗歌史上,成为无数后继者所仰慕的风范。
他的不朽之作──《离骚》,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成为我国诗歌史以至世界诗史上,最为激动人心而具有“永久的魅力”的篇章。
伟大、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无尽藏。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是的,多少年来人们读《离骚》,人们认识它,分析它,开掘它,只要是一个态度严肃者,真正的渴求者,似乎都不曾空手而返过。
它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
它是那样完美而丰富,古老而常新,“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是司马迁对《离骚》题义的解释。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这是他对诗篇创作动力的说明,也是对长诗《离骚》感情基调的诠释。
屈原为了振兴邦国,实行“美政”,“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谗远逝。
他满怀“存君兴国”之志,却唤不醒昏庸之主,眼看楚国兵挫地削,危亡无日,自己却竟被疏失位,救国无门。
这对于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来说,能无怨乎?诗中有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又云:“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最后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正是诗人蕴藏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悲伤怨愤之歌,读之令人摧肝裂胆,撼人心魄。
《离骚》一诗素称难读,这除了南楚的方言、历史、神话、风物带来的某些理解上的障碍之外,主要由于全诗感情回环激荡,反反复复,脉络不易掌握。
诚然,《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长诗,凡二千四百七十七言,三百七十三句(从洪氏说删去“曰黄昏以为期,恙中道而改路”二句),它既是一首自叙传性的长篇政治抒情诗,而又带有某些神话色彩和事件叙写以及情节因素。
对《离骚》(节选)结构的分析
对《离骚》(节选)结构的分析《离骚》(节选)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名篇,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杰出代表,是教师教学最头疼的难点篇目,是同学们学习中最难啃的骨头,同时它也是高考名句默写试题考查频率非常高的篇目,是学生考试中得分率最低的篇目。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想了很多的办法,督促落实学生的背诵,小组检查,单个检查,一个接一个,但是往往事倍功半,效果非常差。
学生往往是费尽心思背不会,千辛万苦背会之后马上就忘记了。
好不容易背会了一段时间,考试之中又想不起来,得不了分。
带着这些疑问,我与学生多次交流,了解他们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经过对比分析,我了解到学生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文章结构,不知道前后句之间的关联,只能是死记硬背,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思路。
客观上来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屈原作品表达比较含蓄,而大多的参考书、资料往往只是注重单个句子的解析或者是全文整体情感的把握,没有对于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进行详细的分析。
带着这个疑问,我深入阅读文本,查阅专家教授的分析,对于文本中句与句的内在联系有了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落实到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我结合文本谈一谈我对于《离骚》(节选)结构的一些看法,以供大方之家批评斧正。
同时,也是为了引起大家对学生学习问题的关注,希望教育者能够多从学习者的角度来反思教育的方法。
节选部分分为两段,首先我来分析第一段的结构层次和情感变化轨迹。
这一段分为三个层次。
前四句话作为第一层次,概括写自己人生的不幸;第5句至第10句为第二层次,具体分析自己人生不幸的原因;第11句至第14句为第三层,具体分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
三个层次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哀”“怨”“直”,表达的情感都是逐渐低沉然后猛然提升。
第一层以“哀”来总领,但是诗人“哀而不悔”。
第1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在哀叹自己人生的不幸和人民生活的苦难,诗人叹息流泪是在为自己,也是在为人民。
第2句“余虽好修以Z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是写自己人生不幸的具体表现,以美好来约束自己结果却被贬斥。
自考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述《离骚》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其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极为突出。
以下是对其结构和语言特点的简要分析:
结构上,《离骚》采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以情感流动为线索,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构建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画卷。
诗中通过对香草美人的描绘,寄寓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失望。
整首诗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对社会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种结构使得诗歌情感丰富,层次分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语言方面,《离骚》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语言既简洁又富有深意。
诗人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同时,诗歌的语言还具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体来说,《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极为突出。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诗歌所表达的深
刻思想。
如需获取更多关于《离骚》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专家。
对《离骚》结构的分析
对《离骚》结构的分析
它共有三节,每一节都有自己的特色,且有有条不紊的结构。
第一节,诗的背景介绍,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桂殿侧柳映红妆,金榜题名日可望”。
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宫廷装饰宏伟
的图画,人们纷纷期盼着题名日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对准将的热望及激情。
第二节,主体内容。
诗人把期盼准将的热望比喻为山水的壮阔和按照
深浅或者步骤的变化而得到的和谐,以及通过准将担任重要的官职而给当
时带来的振奋鼓舞:“山川若虚向人空,望乡何处不萧风?候驾未到先沾恩,万里送行如送龙。
”这一段表达了诗人希望准将能够到来,带来光荣
和希望,以及民众为之热切期待的情感。
第三节,结尾,诗人用一句简短的话来总结前文表达的观点,“今日
应有容止言,明朝又上青云梯”。
这里,诗人借“容止言”两字表达了对
准将的热望,而“上青云梯”就把他准备上位的弑臣行为比作攀上青云之态,在此,他不仅仅赞颂了准将的勇气和胆识,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支持
和钦仰。
离骚》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离骚》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由屈原创作于战国时期。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结构和语言风格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从结构和语言两方面对《离骚》进行分析。
说到《离骚》的结构,我们不得不提到其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
这种形式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极为常见,但在《离骚》中,屈原却运用得十分精妙。
整篇《离骚》共有32章,每章均为五言律诗,这种短小精悍的形式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离骚》还以浓烈的个人情感为主线贯穿全文,将作者内心的痛苦、忧虑、怨恨、挣扎等情感完美地表现出来。
通过这种紧凑而有力的结构,屈原成功地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融入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他笔下的忧愤之情。
就语言方面而言,《离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形象化、富有音乐感和情感外化等方面。
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让抽象的感情和思想得以具体化,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同身受。
他还善于运用音韵的节奏感,使整篇诗歌在朗诵时更加动听动人。
屈原在《离骚》中将自己的情感内化为晦涩难懂的语言形式,这种情感外化的手法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共鸣和共情,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和感受。
屈原的语言风格简练精致,富有诗意,深情款款,表达着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理想的执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离骚》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其结构和语言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作者通过五言律诗的形式和浓厚的个人情感,将自己的心情和思想融入以形象化、富有音乐感和情感外化等方式,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染力和心灵共鸣。
《离骚》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卓越,而且在结构和语言方面都堪称一流,为后人学习和借鉴提供了宝贵的范本。
第二篇示例:《离骚》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屈原所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辞赋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离骚》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雄浑的气势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离骚》分节赏析
《离骚》分节赏析(2)《离骚》分节赏析2.每句二至四个节拍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3.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小结:骚体特征: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二.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四、听读——品味诗境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离骚”解释:离忧也。
离,犹罹也。
骚,忧愁也。
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离,犹畔也,别也。
骚,忧愁也。
离骚者,乃言离别之愁也。
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
离骚者,牢骚之词也。
2.由此可以看出《离骚》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屈原遭遇了怎样的忧愁呢?请学生简介屈原: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小结: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
然而他政治上的失败却造就了文学上的成功,他将个人的忧愤注于作品之中,绽放独具的魅力。
五、研读——品味诗文1.作者如何抒发情感?v 个人身世出生高贵,降生祥瑞,美好的名字——担国家大任,义不容辞。
v 香草美人请找出文中出现的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美人v 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我们一般认为屈原是忧郁的、爱国的、忧国的。
离骚》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离骚》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卓越的艺术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本文将从离骚的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通过剖析离骚的结构和语言,我们可以更深入地领略其艺术魅力,探寻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
随着对离骚精神内涵的深入解读,我们也将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读者对离骚这一文学杰作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2 文章结构:《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其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整篇诗篇分为八篇,共有323句。
每一篇都有独特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同时又相互呼应、连贯。
其中,作者通过对不同主题的探讨和深化,在整体结构上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韵味。
首先,《离骚》的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对称和平衡之美。
整篇诗歌被划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以五篇为主,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困惑和彷徨之情;而下半部分以三篇为主,主要描绘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对称结构的设计不仅使整篇诗歌在形式上更加完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境遇和理想境界的深刻思考。
其次,《离骚》的结构还体现了作者对情感线索和思想脉络的精心安排。
从整体上看,诗篇既有情节的展开和发展,又有情感的高潮和低谷,体现了作者对内心体验的真挚表达和抒发。
作者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思想传达,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思考,从而体验到灵魂深处的震撼和共鸣。
总的来说,《离骚》的结构设计严谨,情感表达深刻,思想内容丰富,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对不同主题和情感线索的交织和呼应,作者使整篇诗歌呈现出一种错落有致、高潮迭起的艺术韵味,令人感叹古代文学的绚丽和辉煌。
1.3 目的:《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结构和语言表达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离骚》的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通过对《离骚》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屈原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同时也可以揭示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传统。
《离骚》结构解读
《离骚》结构解读
整首《离骚》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屈原对自己悲惨命运的
抱怨和痛苦的描述,第二部分是对于现实社会的痛心疾首,第三部分是对
于自我救赎的思考和寄望。
首先,第一部分是屈原对自己悲惨命运的描写和抱怨。
屈原借用了神
话传说中的元素,将自己比喻为夏殷时期的大贤士,并描绘了自己的沉痛
心境。
“欲将心向形,形向奈何?”表达了他的内心矛盾和无奈之情。
“虞兮虞兮奈若何!”则表达了他对自己命运的悲哀和绝望。
在这部分中,屈原用真切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命运的无助和痛苦,展示了自己的孤独
和困境。
其次,第二部分是对于现实社会的痛心疾首。
屈原通过对于周围世界
的观察和描写,抨击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虚伪。
“安石梧桐,累垣墉兮!”揭示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阴暗面。
“缘情时节,陈词管兮!”则抨击了人们利己主义的态度和虚伪的行为。
屈原通过对于社会现实的描
写和抨击,表达了对于当时社会的痛心和愤懑之情。
最后,第三部分是对于自我救赎的思考和寄望。
屈原通过自我反省和
自我救赎的思考,表达了对于未来的渴望和希望。
“戾天之神,无降佑兮!”表达了他对于上天的恳求和希望。
“琐言逢逆铄,心循忘其所!”
则表达了他希望能放下一切琐碎的思绪,从而获得心灵的解脱。
总体而言,《离骚》通过对于自身遭遇和社会现实的描写,表达了屈
原内心的痛苦和对于社会的痛心疾首。
同时,它也体现了屈原对于自我的
救赎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整首诗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思考,成为
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极富价值和意义的诗篇。
对《离骚》(节选)结构的分析
对《离骚》(节选)结构的分析
《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著作中最伟大、最精湛的一首抒情诗,作者是古代文学家、
思想家、改革家屈原。
这首诗由头、颂、结三段组成,每段又可以分成训械、才思及抒情
三部分。
头段的训械部分,谓之屈原的自序,抒发屈原的心情,表达他充满思念、失意和不安的心绪。
他在头段中把他的心声投射到南飞、遥望尚书,给读者带来一片悠远浩淼的氛围。
才思部分,他充分地发挥了自己创造性的思想才能,把上一段的思念与失意成就变化转换,表达出屈原追求理想自由、追随理想的心情。
他调和理性与感性,形成了一种把理想实现为现实的思想空间。
抒情部分,他把他自己的心声借助于澄清的诗句进一步表现出来,表达出他酣畅淋漓的追
求理想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一句名言:“离乱长吁终不悔,此去经年,应有谁人到?”
离骚是一首极具诗意的诗,全诗由思念、失意、追求、反省等语言形式,反映出生活的复杂矛盾和百态。
通过屈原创作出的一首经典之作,发人深省,其文学思想启迪不尽。
《离骚》写作特点与结构分析
《离骚》写作特点与结构分析《离骚》写作特点与结构分析《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下面是其写作特点与结构分析,以供参考。
《离骚》写作特点1、《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
它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的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的编织幻想的境界。
它还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把诗人品格刻画得异常的崇高,具有浪漫主义特质。
2、《离骚》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反之了它。
《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
《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段,《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来表现它的内容。
3、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
《离骚》不只篇幅宏伟,而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诗人大半生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上展开抒情,后一部分又编造了一系列幻境,便使它有了故事情节的成分。
这种内容和结构上的态度,就是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看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转眼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境界。
4、《离骚》一面采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排内,既有利于包含丰富的内容,又有力地表现了奔腾澎湃的感情。
《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一章,字数不多,亦多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
《离骚》结构分析【结构分析】诗歌前七节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的原因,表达“九死未悔”的意志。
后六节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体解不悔的高尚品德。
【结构图示】拓展阅读:《离骚》名句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2、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备之不立。
3、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离骚》结构的深层解析
《离骚》结构的深层解析提起《离骚》,几乎人人皆知。
它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它那热情奔放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代作家有着深刻的影响。
但许多人却忽视了这部作品在结构上的一些精巧之处。
其实,《离骚》不仅结构奇妙,而且用词准确、语句优美。
从内容到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诗情画意。
因此,深入研究《离骚》的艺术技巧和思想价值是非常必要的。
《离骚》的结构是以描写男女爱情为主体的,全诗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序幕:通过比兴手法表现作者的志向。
“帝高阳之苗裔兮”以下六句,叙述作者与楚国缔结姻缘的过程及作者希望能够获得君王信任的愿望。
在抒发抱负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心中的苦闷。
第二部分是正文:作者介绍了自己的出身和遭遇,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高尚节操。
先从奴隶制社会的黑暗、腐败现象谈起,然后直陈自己虽贵为帝子却终生贫困、空怀满腔热血,表现了他对上层统治集团的不满。
接着通过具体的比喻、夸张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自己在人世间的坎坷遭遇和悲惨命运。
最后总结了全篇的旨趣和作者的感慨。
第三部分是尾声:以巨大的转折反映了作者既受压抑又追求理想,而迫于无奈,终生不遇,只好以死明志的思想矛盾。
在这个尾声中,作者宣称将来的化身将继续活下去,完成未竟的事业。
《离骚》中虽然有多个方面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但所描写的场景却是相同的。
这种单线式的结构使内容主次分明,并且容易突出主题,集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而且它能够用简短的篇幅,写出复杂的事物,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给人以很强烈的印象。
其结构技巧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语言凝炼、句式整齐。
《离骚》中虽然使用了许多长短不一的句式,但却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仅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而且行文整齐。
例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等等,读后使人感到那每一句都包含着作者对自然、社会的丰富体验和强烈感受,把千头万绪的思想感情高度凝练成一种诗歌语言,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对离骚节选结构的分析
对离骚节选结构的分析《离骚》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学巨作,它是楚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品。
《离骚》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怀归唐朝官。
二十年武陵人。
既没宦名望。
尔来事英雄。
菊草有佳色。
松江有奇峰。
赌输酒中事。
离骚有故翁。
”离骚节选自《楚辞》《天问》中唯一的一篇长篇叙事诗,全篇共十九章,描写了屈原因忧国忧民、作为臣子被贬而忧伤而吟唱的心情,同时也探讨了生死轮回的哲学命题、寻根祖国的文化主题等。
本文将采用“文本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对离骚节选的结构进行深入分析。
一、全篇结构特点离骚节选共计780句,被分为十九章。
全篇各章内容丰富,主题多样。
章与章之间既有因果关系,又有独立性,章节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
加之,楚辞的语言形式古朴,甚至有些莫测高深,给人以极大的阅读困难。
因此,把离骚节选分解成不同层次的结构,进行解析,则显得更加科学和严密。
二、从句式结构层面解析离骚节选的语言风格古朴,像诗又像赋,语言显得比较复杂,流转多次。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善于运用各类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比如,借古喻今、比兴、对仗、排比、假设、反问等,使语言更加生动、丰富,也更加深刻。
1、借古喻今屈原常常借古喻今,将经典中的人和事与当时的形势相似度,这种借古喻今的手法,更加生动地表达出当时的局势,使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屈原所处的时代。
“吾闻太上老,下知六事不可,复道不足以兴邦,终身不足以临事而危。
偃武修文,敬慎为政,能止战争,为天下第一功。
”这一句中,“太上老”引用上古时代人物,意为智者。
后文中“六事”分别为鲁隐公、管仲、孔子、晋文公、党参、尹武六人之失政所致,这些人驾驭国家,不贯穿正道,六事中五个都是因为不修德行而死。
因此,“复道不足以兴邦,终身不足以临事而危”,告诫读者要偃武修文,以敬慎为政。
通过借古讽今,屈原让读者看到当前社会对于得失、操权的关注,而得维护一个良好的处世态度。
2、排比结构离骚节选中,屈原经常使用排比结构,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和结合,来强调文中要表达的观点。
2020年《离骚》课文分析
《离骚》课文分析贯穿于《离骚》长诗中的“情”,即司马迁所说的“怨”情,更确切地说就是一股忠怨之情。
下面是《离骚》课文分析,以供参考。
1、创作背景: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
《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
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
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
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
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象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
2、主要内容:《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
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料。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好的德行。
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又申之以揽茝”,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
离骚全诗结构分析
离骚全诗结构分析离骚全诗结构分析 《离骚》是⼀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论是主⼈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都⼤量采⽤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法。
下⾯是yjbys⼩编和⼤家分享的离骚全诗结构分析,更多相关信息请点击(/wenxue)。
离骚是⼀⾸“屈原的政治⽣涯传记”诗。
以浪漫抒情的形式来叙事是其主要的风格。
赋、⽐、兴三种修辞⼿法灵活穿插转换是其语⾔运⽤上的最⼤特点。
表达了要使楚国强⼤就必须推⾏美政的治国思想。
表达了推⾏美政失败被贬后的不满不悔情绪及继续推⾏美政的坚定信念。
表达了⽆机会再⾏美政则宁死不叛楚王的忠诚。
全诗中⼼:推⾏美政。
叙述⽂路:努⼒准备、失败悲愤、反思不悔;再试遇挫、徘徊⽆望、他投不忍、以死明志。
全诗结构:分五章共14个完整意段。
前两章共包含7个完整意段为上半部;后三章也共包含7个完整意段为下半部。
为了便于记忆把握,也可把全诗分为⼗个相连贯的独⽴故事: 上半部五个,《屈原引路》、《屈原被屈》、《屈原不屈》、《屈原被怨》、《屈原说理》; 下半部五个,《屈原叩天》、《屈原求⼥》、《屈原问⼘》、《屈原请神》、《屈原他投》。
第⼀章《被贬》53⾏; 《屈原引路》 (1)出⾝、志向、努⼒。
1⾄8共8⾏; (2)推⾏美政的.必要性。
9⾄18共10⾏; 《屈原被屈》 (3)改法失败经过及原因。
19⾄35共17⾏; (4)评价改法情况和表达对失败的看法与对改法的态度。
36⾄53共18⾏。
第⼆章《反思》38⾏: 《屈原不屈》 (5)失败后⾃我反思。
54⾄65共12⾏; 《屈原被怨》 (6)对屈原被贬⼀事,亲⼈埋怨(引出后⾯的借史反思)。
66⾄71共6⾏; 《屈原说理》 (7)评理及激奋抒情。
72⾄91共20⾏。
第三章《再试》38⾏: 《屈原叩天》 (8)上叩天门(直接找楚王)。
92⾄107共16⾏; 《屈原求⼥》 (9)下求美⼥(⾛后宫路线)。
108⾄119共22⾏。
《离骚》(节选)学习要点:屈原、楚辞、离骚简介及课文结构分析
《离骚》(节选)学习要点:屈原、楚辞、离骚简介及课文结构分析《离骚》(节选)学习要点:屈原、楚辞、离骚简介及课文结构分析一、关于屈原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创作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
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
《离骚》分段赏析
《离骚》分段赏析第一段。
通过自叙的笔法,提出了积极用世的人生观:首先追溯世系,表明自己是楚国宗室之臣;详纪生年和名、字的由来,强调禀赋的纯美。
这和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就成为屈原生命中进步的动力。
奠定了他那种坚强不屈的战斗性格的基础。
接着叙述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由于热爱生活,所以特别感到时间的易逝,生命的短暂;因而孜孜不倦地培养品德,锻炼才能,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而这一切。
都是为了一个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在楚国政治改革中,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第二段。
承接上文,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以及事君不合的经过。
首先述三后以戒今王,接着陈尧舜以示典范。
在古代社会里,凡是具有政治抱负的士大夫,他们的理想都必然寄托在最高统治者的身上,因而屈原就必须争取楚怀王的合作,首先是取得他的信任。
可是怀王的态度是不坚定的。
这一矛盾的存在,就展开了屈原和“偷乐”的“党人”之间的剧烈斗争;同时,怀王的听信谗言,也就决定了屈原政治上的客观遭遇,为下文提出张本。
第三段。
叙述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的客观遭遇,并分析其原因。
综合起来,有下面几层:第一,政治上的改革,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除了争取君王的合作,必须培植人才,广结同志,共赴其成。
屈原在这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
可是想不到“众芳芜秽”,致使他的计划落空,陷于孤立。
第二,指出了他和“党人”之间的矛盾的根本原因。
他们之所以勾心斗角,排除异己,只不过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屈原的坚持理想,则是为了“恐修名之不立”,“哀民生之多艰”。
这里,他强调法度绳墨,进一步提出他的法治思想;这和腐化没落的贵族势力绝不相容,因而这一斗争是不可调和的。
第三,在这样不可调和的斗争中,怀王的昏庸糊涂,“不察民(人)心”,不辨黑白,助长了邪气的高涨,造成了群小进谗的有利条件。
第四,从邪正不能相容,预测自己前途遭遇的必然性;强调不屈服、不妥协的顽强精神,并准备为此而不惜作任何牺牲。
下文展开了剧烈的思想斗争而终于取得胜利,就是确立在这样一个坚实基础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节选结构分析
《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他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下面是《离骚》节选结构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1.《离骚》节选的整体结构
在文学作品中,结构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结构是为了表现内
容而存在,而内容是由结构凝结而成的。
据王泗原校释本,《离骚》有372句,分为93节,共2464字。
这里节选的是《离骚》原诗的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
就《离骚》节选而言,我们首先
梳理一下文章的基本内容及结构。
从文章的段落来看,文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
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
以身殉职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
从基本内容上看,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首先,叙事诗人的
政治理想、高尚的品格、遭谗被疏的经历以及绝不同流合污的意志;
其次,通过一系列“上下求索”幻想境界的描写,表现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抑郁的心情;最后,描写诗人经过激烈的去国和留楚的思
想斗争之后,最终不忍离开自己的祖国,并决心以身殉国。
第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第二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索,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
2.《离骚》节选的具体结构层次分析
根据上文的整体结构分析,我们已经整体理解了诗的文意,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诗人情感变化轨迹,下面,我们把诗分成几部分,慢慢解读。
(1)第一小节,从篇首到“虽九死其犹未悔”,主要写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一个爱国诗人,关心国运,关心民生是他心之所系。
但在那个时代里,人民的生活艰难悲惨,不能不使诗人哀叹不已,伤感有加。
作为一个几遭贬抑的封建士大夫,却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
第二,诗人的悲惨遭遇,诗人德才兼备,一心为国,直言进谏,据理力争,却几遭谗陷,多次流放。
可见当时王室的黑暗,国君的昏庸。
(2)第二小节,“怨灵修之浩荡兮”到“谣诼谓余以善淫”,这几句是诗人被贬的原因。
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3)第三小节,“固时俗之工巧兮”到“竞周容以为度”,这几句写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状。
整个社会把“工巧”作为时俗,把“周容”作为法度。
世俗之人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不走正道,竞相以苟合取容于众人作为正当的法则。
时人反常妄作,违背正道,追随邪僻。
诗人站在正义的一边,痛斥卖国贵族集团的荒淫无耻。
(4)第四小节,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诗人忧郁不安,诗人感到孤独,同时诗人也一再表达出至死不渝,即使溘然长逝,也决不卑躬
屈节、同流合污的决心。
诗人委屈着情怀,抑制着意志,忍受着归咎,忍受着耻辱,行清白之志而死忠直之节。
(5)第五小节,“悔相道之不察兮”到“唯昭质其犹未亏”,悔恨是诗人自我反省,初服是指未进仕钱的服饰,这几句比喻诗人想退隐已行夙志。
诗人把“绿叶”“荷花”穿在身上,加高自己的“帽子”,加长自己的“佩戴”,比喻归隐之后诗人仍然追求美好理想,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6)第六小节,到“岂余心之可惩”,诗人在理想和现实、进取与归隐的对立中,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表现了诗人的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为国为民,追求美政,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疾恶如仇,洁身自好,刚直不阿,一身正气。
铿锵有力,石破天惊,这是诗人的豪言壮语!令人感慨万分!
综上所述,就这篇《离骚》节选而言,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是
尤为重要的,诗人从惨遭贬斥―被贬原因―社会现状―坚定决心―意图归隐―献身理想几个层次一步一步来阐述自己的理想和为理想献
身的决心,当然,文章层次的划分也不是唯一的,只不过是一种思路,希望对于研究有所启示。
拓展阅读:《离骚》的艺术成就
1、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形象。
长诗热情地歌颂了诗人忠贞爱国、同情人民以及与邪恶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的高洁情操,从而使诗人屈原本身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爱国诗人的典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离骚》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它吸收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它不是用直接的形式来表现现实和作者的理想,而是更多地通过幻想的形式来抒写。
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将现实的事物,寄托在超现实事物的形象之中,因而使作品产生了离奇曲折的情节和奇丽异常的艺术形象。
这样,不但深亥姚揭露了现实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强烈愿望,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发展了比、兴艺术表现手法。
在这里,比兴已不局限在修辞手法与遣词造句上,它渗透在诗篇整体的艺术形象构思中。
诗中用众多比喻构成一连串的艺术形象。
这些比兴形象,是互相关联的,诗人借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使人透过草木的形象联想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社会内容。
这样,不但使诗篇文采斑烂而且创造出一种寄托幽远,耐人寻味的意境,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境界。
4、创造出新的诗体形式和精美语言。
《离骚》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了楚民歌的韵调与句式,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内涵容量,又增强了表现力。
在语言运用上,《离骚》大量吸收楚国民间方言,特别是“兮”字的运用,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增加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离骚高中课文原文
2.《离骚》知识要点汇总
3.屈原离骚赏析
4.离骚的骚是什么意思
5.《离骚》的文学成就
6.《离骚》里的花草
7.《离骚》的影响
8.《离骚》公开课教案
9.离骚悲情
10.《离骚》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