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大学生的读书笔记5篇
资本论大学生的读书笔记5篇资本论大学生的读书笔记范文(1)本学期快要结束了,就读书一事该总结一下。
本学期,主要是看马列著作,认真看了《资本论》。
我觉得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理论就是剩余价值论。
这是一个属于马克思的原创理论后果。
我以前从网络上听人说,马克思的经济学来自亚卖·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哲学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属于他本人原创的只有剩余价值论,没什么了不起的。
我觉得这种说法很不认真,其整个的作用只能是显现说者的无知和狂妄。
对付一个正在经济学领域做了几十年老实认真钻研的学者,并且迄今为止并没有人可以令人佩服的证实他的理论过失了,这怎样能不维持足够的尊重呢?我觉得在学术的领域里,一不该卖讥刺嘲笑新手的无知,即使圣人也是从天真无知的孩童一步步走过来的;二不该卖蔑看忽略差别的瞧点,不了解尊重别人老实的劳动后果的人,永久只能做井底之蛙和强势阶级的哈巴狗、应声虫。
马克思实在继续了前人的钻研后果,但是他并没有像某些人那样照搬照抄,并且他每应用到前人的后果时,总是非常忠诚的指出这是某某的后果。
更何况,马克思的继续是批判的继续,正是批判使他的继续差别于并且高于那些自称是亚卖·斯密、黑格尔正统衣钵的人。
假如没有马克思,大概逝世走的大卫·李嘉图和黑格尔不会从棺材里爬出来,把利润的雄式转化为剩余价值的雄式、把尽对精神的辩证运动转化为精神生产的辩证运动吧?一个学者,即使只是“批判”了前代伟人的钻研后果,使熟识越发接近真理,他也是学术史上的明星;更何况马克思做的劳动远不止此。
)这次读《资本论》也将相关人物也作了了解式的阅读,见附注。
现就“关于剩余价值”特作我的两点看法:第一,剩余价值或者剩余劳动,并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独占的,而是自文明初期就有的。
正是从一个劳动者的劳动不但可以养活他本人,并且也可以养活另外不劳动者的时分起,换句话说,就是有了剩余产品之后,人类才进进了阶级社会,使得一部分人可以从劳动者中分散出来,不劳动也可以生存。
马克思资本论读书笔记
马克思资本论读书笔记马克思资本论读书笔记马克思的《资本论》完全可以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的正义而构建共产主义正义的“正义论”来阅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资本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马克思资本论读书笔记【篇一】《资本论》是马克思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巨著,在书中他对很多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从诞生那天起,这本艰深的著作即让众多读者望而却步。
《<资本论>修炼宝典》一书,由堪萨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大卫•史密斯和漫画家菲尔•伊万斯合作,通过轻松的笔调和有趣的插图,为读者提供了一本优秀的入门读物。
《资本论》是马克思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在书中,他对剩余价值这一中心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从诞生的那天起,这本艰深的巨著就让很多希望读懂它的人望而却步。
现在,学者大卫•史密斯和漫画家菲尔•伊万斯通过轻松的笔调和有趣的插图,打破了这本革命性的经典之作很难为大众所理解的“困难神话”。
通过200页漫画书,认识230万字《资本论》,这是一本优秀的入门读物。
马克思资本论读书笔记【篇二】投资虽然仍是国内经济增长的主要火车头,但形势绝不像数据看上去那么靓丽。
相比2016年四季度,2017年1-2月仅基建投资增长加快,地产和制造业投资的名义增速都明显下滑。
另外,2月PPI同比增长率已接近8%,比2016年四季度涨幅高出了4个多百分点。
这意味着当前投资的名义增速中有很大一块是价格吹出来的“虚胖”。
如果用PPI来折算投资的真实增长率,那么总投资及各主要分项投资的真实增速都处在近些年来的低位。
2017年1-2月,投资资金来源的名义同比增长率大幅下滑到-8%,与投资名义增速之间拉开了超过15个百分点的差距。
在2014、2015两年中,正是投资资金来源增速长期低于投资增速,才导致投资增长连续放缓,经济增长持续走弱。
而从资金来源状况来看,当前投资面临着十年来最为严峻的资金瓶颈。
2月份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接近300%,成为不少人看多投资前景的依据。
《资本论》读书笔记高中生5篇范文
《资本论》读书笔记高中生5篇范文《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资本论》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资本论》读书笔记1《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
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书中最感兴趣的还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金融与《资本论》,以及对我们的影响。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读《资本论》读书笔记(优秀8篇)
读《资本论》读书笔记(优秀8篇)读《资本论》读书笔记篇1《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齐,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并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资料,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景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可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
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经过程来补充,而流经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
在第二卷中,异常是把流经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经过程的统一。
至于这个第三卷的资料,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在自我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经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
所以,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我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资料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1)刚刚接触《微观经济学》——宋承先主编时,杜夫雷就纯粹微观经济经济学中的概念、理论分析、图表分析等等来说,还能接受,但书中大量引用《资本论》中的话来分析微观中的范式、理论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之时,感受到的是自己完全的无知。
一句话,一段话读再多遍,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在此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对微观的学习,下定决心看一看《资本论》第一卷,花了一个半月,除了书中描述资本家对工人,特别是儿童、妇女的剥削的残酷感到愤怒外,应当说再没有其他任何感受,因而,在边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难题,每个字都认识,为什么它二人组被马克思组合在一起,对我来说就变成了一本而言天书?这种从读《资本论》中的深切感受——文科的过来知识不是只要努力去背,就能学好的。
而是显现出严密的思维逻辑过程,并且是一种比理科更加第二种自由,更有发挥出来空间的抽象思维。
原因在此也就出来了——作为理科生,抽象思维能力严重缺乏。
圣皮耶尔县因而当务之急就是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应该没有那个学科比哲学更加抽象化抽象呢?因而,我选择了哲学,由一种习惯的、长期的思维方式转向一种很陌生的思维方式,其中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它有一个很长的磨合整个过程,对我来说,初始阶段维持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翻了许多关于哲学知识的书,但没有看懂任何东西,每次都是看得自己不知不觉的爬在了桌子上,当有几天看书时,竟然没有睡觉,我知道,我能够看下去了,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进步吧,当时,是这样认为的。
为了或使这种进步继续下去,我不想一直维持到大学毕业。
由“物化劳动是否创造资产价值”开始,这是不能一位许多问题想不明白的研究生(自己这么说的)向我们提出的结构性问题,从什么是物化劳动,一直到能发表自己的一点观点总共用了一个半月,通过对这个结构性问题的思考,并不在于把这个问题想着急著清楚了,而是借签了别人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
让自己也具有一点抽象分析问题的抽象灵活性,眼下这又是我当时感到的一个不小进步。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主要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本质和规律。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
1. 商品和货币
马克思首先介绍了商品和货币的概念。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物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价值是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用于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
货币的本质是价值,它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
2. 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是一种用于生产的商品,它具有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能力。
剩余价值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工人出售劳动力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获得剩余价值。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这导致了工人的剥削。
4.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矛盾。
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工人则希望提高工资和生活水平。
这种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稳定和危机。
5. 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是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
社会主义革命将消灭资本家阶级,建立工人阶级的统治,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劳动人民的解放。
总结起来,《资本论》第一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这本书对于理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论第三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三卷读书笔记【篇一:《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总共三卷,第一卷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第一卷开篇就讲了商品与货币的问题。
介绍了关于货币的一些概念,什么叫做劳动二重性,资本总公式g-w-g与商品流通公式w-g-w的对比。
接下来第二卷是关于资本的流通。
资本循环有三个阶段,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然后介绍了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这两个时间是资本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
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劳动过程的休止的时间。
流通时间包括商品转化为货币所需要的时间和货币转化为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然而在流通中必然会有流通费用的消耗,流通费用又分为纯粹的流通费用和生产性流通费用。
第二篇讲了资本周转,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主要阐明资本的各种形式。
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了解马克思理论思想,必先通读《资本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它被誉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
《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它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1.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它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例如衣服可以保暖、遮体,食物可以充饥等。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种商品也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马克思指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它与人类的具体劳动相联系。
2. 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价值实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在商品交换中,各种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这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例如,生产一把椅子和生产一张桌子的具体劳动虽然不同,但都耗费了人类的体力和脑力,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形成了价值。
- 价值量: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例如,如果生产一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那么该商品的价值量就会降低;反之,如果生产一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其价值量就会提高。
-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二者共处于商品这个统一体中,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矛盾的,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他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得价值,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他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取价值,就必须将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消费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这一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得到解决。
资本论读书笔记_资本论读书心得5篇
Whoever you admire most in your heart, don't have to become that person, but use that person's spirit and methods to become yourself.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资本论读书笔记_资本论读书心得5篇精选资本论读书笔记 (一)刚刚接触《微观经济学》——宋承先主编时,就纯粹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理论分析、图表分析等等来说,还能接受,但书中大量引用《资本论》中的话来分析微观中的概念、理论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时,感受到的是自己完全的无知。
一句话,一段话读再多遍,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在此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对微观的学习,下定决心看一看《资本论》第一卷,花了一个半月,除了书中描述资本家对工人,特别是儿童、妇女的剥削的残酷感到愤怒外,应该说再没有其他任何感受,因而,在边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每个字都认识,为什么它被马克思组合在一起,对我来说就变成了一本天书?这种从读《资本论》中的深切感受——文科的知识不是只要努力去背,就能学好的。
而是有着严密的思维逻辑过程,并且是一种比理科更加自由,更有发挥空间的抽象思维。
原因在此也就出来了——作为理科生,抽象思维能力严重缺乏。
因而当务之急就是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应该没有那个学科比哲学更加抽象呢?因而,我选择了哲学,由一种习惯的、长期的思维方式转向一种很陌生的思维方式,其中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它有一个很长的磨合过程,对我来说,初始阶段维持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翻了许多关于哲学知识的书,但没有看懂任何东西,每次都是看得自己不知不觉的爬在了桌子上,当有几天看书时,竟然没有睡觉,我知道,我能够看下去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吧,当时,是这样认为的。
为了使这种进步继续下去,我想一直维持到大学毕业。
由“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开始,这是一位许多问题想不明白的研究生(自己这么说的)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从什么是物化劳动,一直到能发表自己的一点观点总共用了一个半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不在于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而是借签了别人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
资本论节选读书笔记3篇
资本论节选读书笔记3篇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我们的专业学习基本架构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虽然它也能自圆其说,但也有其缺陷。
政治经济学曾经是苏联和中国的经济学基础,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大学的教学内容中,其内容和思想逐渐被西方经济学代替。
遗憾的是,《资本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渐渐被排除出大学的教学内容之中。
而重读这一本经典著作,则可以帮助我扩展经济学的视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以及利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尝试解释新时代的经济现象并和西方经济学进行比较分析。
比如,关于“钱生钱”这一经济现象,例如股票投资或者银行存款等经济行为,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它把这一现象归纳为“货币的时间效应”或“货币的时间价值”这一经济学概念。
它表现为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
货币的时间价值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流动性偏好、边际效用、消费倾向等因素。
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途径。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者所耗费的劳动力决定,而货币则是商品的一种价格标准,同时也执行的价值尺度的职能,是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货币是不能自我增值的。
显而易见,两种理论在这一经济学概念的表述上出了冲突。
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存有自我变现的属性;而政治经济学驳斥了这一概念。
该如何表述这两种思维的冲突呢。
在对《资本论》的进一步自学和研究中,我辨认出它对西方经济学的很多问题早已种下了伏笔。
即使这一经济学概念的发生远远晚于《资本论》的构成,但它依然可以对这一新生事物展开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表述。
当然,这须要推论和概括。
在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下,既然货币是劳动所创造出的商品的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当然不能自我增值。
但资本的运动可以创造新的价值,而货币可以被转化为资本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后,新的商品便产生了。
商品被售卖后,实现价值和价格增值。
诚然,由于没有新的劳动,资本购买与商品售卖不会产生新的价值,只有当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时才会产生新的价值,因此货币的时间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出的。
读书笔记资本论
读书笔记资本论《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它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读完这部著作,让我对社会经济的运行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开始分析,逐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而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则决定了商品的这两种属性。
这一理论让我明白了商品的价值并非仅仅取决于其外在的物理属性,更重要的是蕴含在其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马克思指出,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来获取剩余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仅仅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而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这一工资。
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所在。
这种剥削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的不平等。
资本的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
然而,随着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即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增加,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从而造成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即失业现象;另一方面,资本的积累也会加剧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激化,最终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在经济危机期间,大量的商品积压,生产锐减,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而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只能暂时缓解危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阅读《资本论》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
他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逻辑推理,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让人们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清晰的认识。
同时,这部著作也让我对社会主义经济有了更深的思考。
《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10篇)
《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10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资本论》读书笔记篇1要理解《资本论》被称为“资本主义的血史”,我认为带着下面这个问题去阅读,或许能够初见端倪:还在第四章中,在阐明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只是因为货币的一部分被转化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且被自由工人所出卖的劳动力时,就发生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劳动力究竟是从哪儿取得的呢?个别人手中大量的货币量究竟是如何地,通过什么方法积累起来的呢?“圈地运动”是我仅能想到的原因,这是高中教育留给我的。
阅读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发现自己的思考和学识有多狭隘。
马克思说道:“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而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
因此,这一整个运动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
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出发点。
”从这里来理解,所谓“原始”积累是在资本及与其适合的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当“原始”积累达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时候,它就辩证地转化资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曾经,在高中的课堂上,老师向我们解读“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本以为这仅是马克思个人仇资的心理表示,毕竟在当时,我只认为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的人。
读罢《资本论》,才发现这正是恰如其当的评述,甚至如果还有更贬损的话语,我不介意用它来描述资本积累的原始过程。
历史是被建构出来的,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印记,但其前提是存在有那么一段历史,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虚构的历史,迟早会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
资本论读书心得笔记(通用18篇)
资本论读书心得笔记(通用18篇)资本论读书心得笔记篇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一个起点即商品;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
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31篇)
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31篇)资本论读书笔记篇1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网站里发现了《资本论》的电子书,于是便把它保存到了自己的电脑中。
我喜欢这种阅读方式,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
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
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可以让人不寒而栗。
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知道了,原来钱可以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直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
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
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
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
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
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
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
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
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怎么办?不知道。
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必须被消耗掉。
但劳动人民无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资产阶级为了尽量提高社会的再生产率也不倡导铺张浪费,植物形的社会其实就是节约的社会。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第一篇:《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是他们一生恪守崇高信念,从事科学研究的结晶。
其主要包括:《资本论》第一卷及其序言,《资本论》第二卷及序言,《资本论》第三卷及序言和增补,《资本论》第四卷等。
马克思在1857年至1858年5月期间写出了第一部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即《资本论》的第一稿,此后他写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是《资本论》的第二稿,1863年8月到1865年底,马克思写出了《资本论》的第三稿。
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了《资本论》的第二,第三卷。
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
《资本论》总共分三卷,第一卷为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为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在第一卷里,马克思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来研究资本自身的生产过程,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它只抽象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
第一卷共七篇二十五章。
第一篇,分析商品和货币,阐明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第二篇至第六篇,分析资本怎样生产剩余价值,阐明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七篇,分析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阐明了资本积累理论。
上述第一部分是研究资本关系产生的历史前提;第二、三部分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直接产生过程,其中,前者是研究单独的、孤立的直接生产过程,后者是研究不断的再生产过程。
《资本论》第二卷的序言是恩格斯1885年写的,说明遗稿情况和《资本论》第二卷的编辑出版过程,同时驳斥了对马克思的种种指责并阐述了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特点。
在《资本论》的第二卷里,马克思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来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资本论》第二卷研究的资本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比第一卷单纯分析的资本直接生产过程,进一步具体化。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相关推荐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知道了,原来钱可以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直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
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
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
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
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
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
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
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
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怎么办?不知道。
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必须被消耗掉。
但劳动人民无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资产阶级为了尽量提高社会的再生产率也不倡导铺张浪费,植物形的社会其实就是节约的社会。
可是,科技的发展不会因此止步,生产效率的升级也是必然,若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或灾难,这个社会体系早晚要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撑死!树木不可能无限制地长高,并非因为时间不够;相似结构的社会体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于敌人太强!《资本论》读书笔记1000字2我今天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
《资本论》读后感_《资本论》读书笔记五篇
Some things, slowly forgetting, may not be relief.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资本论》读后感_《资本论》读书笔记五篇《资本论》读后感范文【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他之后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
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
为了从事生产劳动,此刻不必须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
”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上面论述证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必须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
”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必须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必须的交换价值。
”在这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务必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就这部书的历史好处,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好处。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那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第一章资本论读书笔记摘抄
第一章资本论读书笔记摘抄在阅读《资本论》时,我们可以摘抄一些关键的理论和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回顾马克思的主要观点。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摘抄和读书笔记:1. 商品的二重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而价值则是指商品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 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的二重性相对应,劳动也具有二重性。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创造商品的价值。
3. 价值形式:马克思分析了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从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价值形式,最终发展为货币形式。
4. 货币的职能: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5. 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它涉及到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再投资。
马克思详细分析了资本积累的过程,包括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6.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资本家从工人的无偿劳动中获取的利润。
它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剥削关系。
7.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马克思区分了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过程是生产商品的过程,而价值增殖过程则是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的过程。
8. 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不变资本(如机器、原材料等)与可变资本(即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之间的比例。
随着技术进步,不变资本的比重往往增加,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9. 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是无计划的,各个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10. 劳动力的买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换取生存所需的工资。
这些摘抄和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资本论》的核心思想,以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
通过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当代经济和社会现象。
《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5篇)
《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本论》读书笔记1《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透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我们就应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路径。
因此,针对上述挑战做出回应,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好处和现实好处。
对于剩余价值论的本质解释,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构成结构时,以前提出过一个十分著名的公式:C+V+M。
C是指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料等的价值,V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价值,M是以企业主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C作为投入资本,只是把所购买的设备、原料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的价值V,才是创造出新价值M的唯一因素。
马克思由此说明,企业主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过程并没有得到任何工资补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实证和抽象两种方法并用的,虽然剩余价值理论未能确立,但并没有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的圣经,原因在于:第一、剥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工人切身体会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第一卷第八章:工作日
读书笔记
目录
本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工作日的界限 二、对劳动力的贪欲 三、在剥削上不受法律限制的英国工业部门 四、日工和夜工:换班制度 五、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延长工作日 六、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劳动时间 七、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的影响
本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三、四、五篇都是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研究。其中第三 篇研究绝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研究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篇研究两
种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关系。 • 围绕剩余价值生产问题,本篇共设五章,可分为两个层面 的内容,其
中,第五、六章,主要是从质的方面来研究剩余价值 是如何生产出来
的问题,第七、八、九章则是对剩余价值的相对 量(剩余价值率)、 绝对量(工作日)以及绝对量和相对量的相 互关系(剩余价值率和剩
余价值量)的研究。
本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本章共分七节,主要研究工作日的长度是如何确定的。 • 第一节讨论了“工作日的界限”问题,说明工作日的上下限。 • 第二节通过对比较工厂主和封建领主对干刹余劳动的不同追求,说明 资本家榨干工人刹余劳动的贪欲。 • 第三节说明英国一些工业部门的资本家叶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如何超过 法律的限。 • 第四节考察资本家如何通过换班制度来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
• 第五、六节则分别考察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末英国通过法律强制性地
延长工作日,而17世纪末以来英国通过立法强制性地限制工作日的发 展历史。
• 第七节则说明英国的工广立遥劫十其他西欧国家的孟洲
一、工作日的界限
工作日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组成。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 工人劳动力所需要的时间;工作日随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而延长。 工作日的上限和下限: 下限:在必要劳动时间以上 上限:取决于工人的身体界限和道德界限 • 假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绝对地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生产剩余价
值的方法,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
剩余价值。
一、工作日的界限
商品交换规律没有规定工作日的具体长短 • 资本家角度:拥有劳动使用权,延长工作日; • 工人角度:要求一定时间劳动力的使用权 “二律背反” • 在平等的权利之间,力量的对比就起决定作用:工作日的实际长度只 能由工人阶级和资本家的实力对比来确定二也正因为如此,在资本主
义生产历史上,工作日的正常化过程表现为规定工作日界限的斗争,
这是全体资本家阶级和全体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
二、对劳动力的贪欲
剩余劳动力是一切剥削的基础
不同社会剥削者占有剩余劳动的差别
举例分析: • 封建主主要采取地租的形式,资本家采取剩余价值的形式。奴隶主与 封建主所追求的是有限的使用价值量,而资本家所追求的是交换价值 量,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限的。 • 在封建社会,封建主追求徭役劳动的天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 家追逐每天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 封建国家通过法律规定了封建主对 于农奴占有大量的剩余劳动时间,是对剩余劳动贪欲的积极表现。
二、对劳动力的贪欲
• 资本主义国家规定了工作日的一定界限,并不断地改进。以防止本国
劳动力的枯萎。它是对剩余劳动贪欲的消极表现。但是资本家总是想
方设法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打破法律规定。如早上班、晚下班,缩短 吃饭时间。使用少年工、童工等等。
• 封建国家通过法律规定了封建主对于农奴占有大量的剩余劳动时间,
是对剩余劳动贪欲的积极表现。资本主义国家规定了工作日的一定界 限,并不断地改进。以防止本国劳动力的枯萎。它是对剩余劳动贪欲 的消极表现。但是资本家总是想方设法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打破法律 规定。如早上班、晚下班,缩短吃饭时间。使用少年工、童工等等。 • 旧中国上海的纺织工人劳动时间很长。
三、在剥削上不受法律限制的英国工业部门
英国工业发展初期,资本家利用当时国家没有限制工作日的法律或者
法律不完善,延长工作日,雇佣童工,残酷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其行业包括花边业、陶器业、火柴业、壁纸业、面包业、铁路员工、 女缝纫工、铁匠等。
四、日工和夜工:换班制度
生产资料是剩余劳动的吸收器,生产资料的闲置必然造成资本的浪
费。
劳动力的劳动时间要受到生理的和道德上的限制,因此要实行换班制 度。
采用换班制度,可以交替地吸取劳动者的血汗。实行换班制度,可以
大量地使用女工和童工,大大减少了工资的开支。 坏处:打破了名义上工作日的界限,出现了过度劳动
五、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延长工作日
十四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末叶关于延长工作日的强制法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剩余劳动的吸收。资本家
总是尽量延长劳动时间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至于劳动力生命的长短 、工人种族的灭绝,资本家是不关心的。工作日突破了道德的界限和
纯粹的身体界限。自由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
制规律对每个资本家起作用。资本主义内在的剩余价值规律和外在的 竞争规律强制着每一个资本家尽量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初期,它的经济关系的力量还不够强大, 需要国家颁布法律来延长工作日。(14十四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
六、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劳动时间
对劳动时间的强制的法律限制;1833—1864年英国的工厂立法 • 随着蒸汽和新式机器的应用,女工和童工大批使用,劳动时间迅速突 破了传统的界限。19世纪一开始,过度劳动开始盛行,达到了人类历 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由于工人阶级的反抗和国家从资产阶级的长远
利益考虑,英国议会从1802到1833年先后颁布了5个劳动法,基本上
是一纸空文。 • 1833年以后,工人运动高涨,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1847年新
工厂法出现了10小时工作日的规定,到1848年5月1日正式实行。由于
英国工人运动的失败和法国工人起义的失败,资产阶级进行反扑,取 消了限制工作日的规定,肆无忌惮地延长工作日。又通过工人数十年
的奋斗,才使得1860年以来的工厂法有了较大改进。
七、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的影响
英国工厂立法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经验教训 • (1)蒸汽和机器首先使用的工业部门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法律应 当在这些部门限制工人劳动的时间。但是后来过度劳动蔓延、传染到 一国的一切部门,因此法律上限制工作日长度也就扩展到一切部门。 • (2)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孤立的工人是没有抵抗力的。
正常工作日的确立是整个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
七、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的影响
• 这个斗争首先出现在现代工业的发源地—英国,随后影响到欧洲大陆 和美国。法国的改革比较彻底,美国废除了黑奴制度,争取8小时工 作日的斗争。在日内瓦召开第一国际代表大会。其中决议之一是要求 把工作日限制在8小时以内。
• 工人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经验告诉我们:工人在进入生产过程前,
与资本家订立契约时是自由的人。但是进入生产过程之后,发现是被 迫出卖劳动力,并不是自由的人。因此工人阶级必须作为一个阶级来
行动。
• 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是在资产阶级法律范围之内的斗争。这只是 止痛剂,而不是除病根。它使工人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雇佣劳动制度。
LOGO
Your company slogan in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