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

合集下载

第六章小学生人际关系

第六章小学生人际关系

2、教师对儿童的态度 因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个性作风的不同,教师对儿 童的态度也不同,这直接影响交往质量、师生关系和教育 效果。 我们倡导的是亲密型(或情感型)的师生关系,这种 类型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对待学生亲切友好,学生尊敬、 热爱教师。师生交往正常而频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彼此接纳、真诚友好,教师对学生有较高的期望,因而会 对学生有和蔼、愉快的态度,经常表现友好的行为,微笑、 点头、注视学生,与学生有较多的谈话,对学生给予密切 关注,并且经常表扬学生。师生配合默契,教学相长。这 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产生的不仅是学生分数的提高, 而且是学生更强的自信心、与日俱增的创造性,以及对他 人更喜爱、更亲近的态度。
1、早期亲子关系特征—依恋 、早期亲子关系特征— 婴儿大约在六个月以后,与父母建立了一种稳定 的亲子关系,婴儿便形成了依恋。依恋是儿童与 其父母之间的一种感情联系、纽带或持久关系, 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情感状态。这种依恋促 进了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亲密性和接近性。一旦依 恋形成,儿童就以各种方式对待依恋对象,如经 常接触他们、一起玩乐、做游戏,更为重要的是, 依恋对象能给儿童提供一种安全感。疲倦或紧张 的儿童会靠近其依恋对象,并且在感情上表现出 更大的宽慰,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表现出愉悦和 轻松。
3、小学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的人际交往逐渐丰富起来,与同 伴的交往也明显增多,与父母的关系从依 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 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 但小学儿童与父母仍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他们对父母仍然怀有深厚的依恋的感情。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 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是儿 童除父母、教师及亲属以外的另一重要的 社会关系。

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小学阶段是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逐渐开始融入集体生活,与同伴、老师、家长等建立起各种关系。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人际关系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同伴关系的形成:小学阶段是儿童开始建立同伴关系的时期。

他们在学校里与同学们相处,结交新朋友,并逐渐找到与自己志趣相近的好朋友。

同伴关系对儿童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通过与同伴交流、合作、竞争等活动,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

2.角色意识的形成:在小学阶段,儿童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并开始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

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在一些方面具有特长或能力,比如学习、体育、艺术等,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3.群体意识的培养:小学阶段的儿童在集体生活中要学会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培养良好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班级、课堂中,他们需要遵守规则、尊重师长和同学,学会与他人相处,并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4.竞争意识的增强:随着儿童在学习、体育等领域的发展,他们逐渐开始面临竞争。

学校中的各种选拔、评比活动,以及与同学之间的竞争,都会促使儿童增强竞争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追求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5.依赖性的减弱:在小学阶段,儿童逐渐从依赖家长转向依赖同伴。

他们开始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在同伴的影响下培养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这种依赖性的减弱,有助于儿童形成独立的人格和思维方式。

6.家长与教师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家长和教师都对儿童的人际关系发展有重要影响。

家长可以给予儿童关爱和支持,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朋友,帮助他们解决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教师则负责班级的人际关系管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和互助。

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应重视和关注儿童的人际关系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简述儿童友谊发展的五个阶段

简述儿童友谊发展的五个阶段

简述儿童友谊发展的五个阶段
儿童友谊发展通常可以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

这些阶段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对于建立、维护和理解友谊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接触阶段:
年龄范围:大约在3到7岁。

特征: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接触建立友谊。

他们可能选择与周围的同龄儿童一起玩耍,开始注意并与其他孩子互动。

2.共享兴趣阶段:
年龄范围:大约在8到10岁。

特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现彼此的共同兴趣,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友谊。

他们可能选择与那些在兴趣爱好上与自己相符的同伴一起玩。

3.互惠和帮助阶段:
年龄范围:大约在11到15岁。

特征:在这个阶段,友谊逐渐深化,儿童开始学会互相帮助和互惠。

友谊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包括共享情感和彼此之间的支持。

4.独立思考和个体性阶段:
年龄范围:大约在16到18岁。

特征:青少年朝向更独立的个体发展,友谊关系可能更加注重尊重彼此的个体差异。

独立思考和对友谊关系的深层次理解成为关键。

5.维持和发展阶段:
年龄范围:18岁以上。

特征:在这个阶段,友谊关系可能继续稳定,但也可能面临新的挑战。

成年后,工作、家庭等因素可能影响友谊。

维持和发展友谊需要双方的努力和共同的理解。

这五个阶段表达了儿童友谊发展的一般趋势,但需要注意每个儿童的经历是独特的,友谊发展的速度和方式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教育者的支持和引导对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友谊关系非常重要。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最新版(二)_35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最新版(二)_35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最新版(二)1、简答题简述小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参考答案:参考解析:小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1) 小学生亲子关系的特点。

小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处在共同控制阶段,仍与父母有着亲密的关系和深厚的依恋。

(2) 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特点。

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有几个基本特点:①交往时间更多,形式更复杂;②在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③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④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⑤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始建立友谊关系,并对友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交往多在同性伙伴中进行。

(3) 小学生的师生关系特点。

低年级儿童对教师绝对崇拜和服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起来,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

2、填空题直接兴趣与引起____注意有密切关系;间接兴趣与引起____注意有密切关系。

参考答案: 无意有意本题解释:参考解析:无意有意3、单选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_____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A : 以学生为主体B : 以教师为主导C :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D : 育人为本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出题思路】本题涉及《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的定位。

【参考答案】D【名师点睛】教师的本职工作即教书育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即育人为本。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4、单选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说明教师的工作具有_____的特点。

A : 教育性B : 长期性C : 示范性D : 创造性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的特点。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含义,这句话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夸耀,向别人邀功,成就会记住他。

即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

可见,本题体现的是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小学生人际关系

小学生人际关系

小学生人际关系小学生人际关系是指小学生与同龄人和不同年龄段人的相处方式和交往关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助于孩子学习社会知识和社交技巧,也关系到自尊心、信心、责任感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小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小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小学生人际关系比较多元化,包括同龄人、年龄稍大的学长学姐、老师、家长、亲属等。

这些人都有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因此对小学生来说,需要学会如何与不同人群相处。

2. 多变性和受环境影响小学生人际关系比较多变,受到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较大。

如果孩子的环境和社交圈子较小,可能会影响其社交能力的发展和成长。

3. 学习和游戏的平衡小学生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在学习的同时,孩子也需要与同龄人进行游戏和交往活动。

这些活动能让孩子得到放松,学会与人相处,并且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着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

小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小学生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是小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1. 培养交友和沟通能力小学生人际关系是培养孩子交友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渠道,帮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同时也锻炼孩子的社交技能。

2. 建立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小学生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当孩子看到自己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扬时,会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 培养人际关系的责任感小学生人际关系也是培养孩子人际关系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孩子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需要表现出礼貌、友善和尊重,这样才能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如何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人际关系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关键性的要点:1. 了解小学生的需求家长和老师应该尽可能了解小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他们提供合适的交往环境和机会。

在孩子自己无法找到自己兴趣点的情况下,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3.教师方面
(1)教师通过家访来指导亲子交往。在家访中, 一是“看”,看看学生的学习小天地;二是“查”, 检查学生在家庭中学习生活的情况;三是“听”, 听听家长对孩子的意见,对学校教育的看法;四是 “议”,议议如何解决亲子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教 师在家访时要从正面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 多听取家长对教育孩子的积极意见,要防止有问题 就向家长告状。即使对关系已经出现裂痕的家长与 子女,教师也要起缝合的针线和粘合的万能胶的作 用。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社会性交往是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社 会生活之一。
小学儿童的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关系主要表现为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 师生关系。
一、亲子关系
(1)亲子关系指的是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虽然小学生的人际交往逐渐丰 富起来,与同伴的交往也明显增多,但与父母仍保持着亲密的关系,父母、 家庭仍是他们的“避风港”,小学生对父母怀有浓厚的感情。家长的待人处 世态度对孩子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小学生与父母的关 系在其发展上仍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生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方法
1.父母方面 (1)父母应该是成熟的,要懂得不同发展期孩子 的需要,特别是心理需要。 (2)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应有条件地、尽量地 及时满足。 (3)尊重孩子的独立个性,但并不放弃指导。(4) 父母对孩子的一切活动表现一定的兴趣,愿作孩子 的玩伴、朋友,同时也尊重孩子的朋友。 (5)耐心地对待孩子的打扰和孩子提出的问题, 听孩子把话说完。 (6)不拿孩子当出气筒,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保 持愉快的气氛。 (7)不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不用成人的标准 要求孩子。 (8)多说理,少责备,特别禁忌孩子真正知错时 的责罚,训子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 (9)不把物质上的给予看成父爱、母爱的唯一方 式,要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能经常与孩子在一 起。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2 小学儿童的同伴团体
A.有组织的集体
a. 集体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共同行 为
b. 集体具有统一的领导 c. 集体有共同的纪律,每隔成员都要是自己的意志服从
集体的意志,使自己的利益服从集体的利益 d. 集体具有共同的舆论
B.自发团体
a. 亲社会团体 b. 非社会团体 c. 反社会团体
第二,强化,即父母采取奖惩的方式强化小学生的行为准 则,并巩固这些行为准则的地位;
第三,榜样,即父母往往是小学生最早开始模仿的对象, 他们效仿父母,学习父母的行为方式;
第四,慰藉,即小学生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他们易于向 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
(三)与教师交往的特点
1、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
(一)与同伴交往的特点
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
取的行动 儿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势更复杂 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1 小学儿童的友谊
•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 始建立友谊,并对友谊这种特殊的人际关 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儿童对友谊的认识是逐渐发展的 •友谊是安全感或社会支持的重要源泉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向小学生表现自己良好 的期望,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更应该满腔热情,更多地采取积极鼓励 的方式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一般来说,要改变这些孩子的交往问题可以采用社会支持的方法。即学校与 家庭配合,改善他们与周围的关系,特别是应注意融洽他们与亲人及同学之 间的关系,满足他们爱与归属的需要,让他们感到家庭和班集体的温暖,心 理上有安全感,消除戒备心理,能够接受别人与之交往。同时要注意让他们 扩大交往范围。当他们能够接受别人与他交往时,要给予强化鼓励,并帮助 他们主动与别人交往,从与亲戚交往,扩大到与亲戚的朋友交往;从与一个同 学交往,到与这个同学的朋友交往,逐渐扩大交往范围,让他们走出封闭的 自我。对于严重孤僻不愿与人交往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们同比自己年龄小或 低年级的学生交往,以显示他们的交往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特别是多 与性格开朗的人在一起活动,情绪受到感染,也会使自己变得开朗起来。还 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一、引言中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包括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

二、认知发展特点1. 知觉和注意力发展:中小学生的感官器官逐渐成熟,能够更准确地感知外界信息。

他们的注意力开始逐渐集中,但仍然容易分散。

2. 记忆力发展:中小学生的记忆力逐渐提高,能够记住更多的信息。

他们开始学会使用记忆策略,如联想、编码等。

3. 思维发展:中小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操作向抽象思维过渡。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还不能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

4. 语言发展:中小学生的语言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运用更复杂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感受。

他们开始学会运用语言解决问题和进行交流。

三、情感发展特点1. 自我意识发展: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和评价。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

2. 情绪发展:中小学生的情绪经历较大的波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他们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逐渐形成情绪调节的能力。

3. 社会情感发展:中小学生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并逐渐形成同理心。

他们开始建立友谊关系,但也容易受到同伴压力的影响。

四、社会发展特点1. 自我独立发展:中小学生逐渐追求独立性,希望能够自己独立完成任务和决策。

他们开始学会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2. 人际关系发展:中小学生开始建立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包括同伴、老师和家人。

他们学会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

3. 道德发展:中小学生的道德观念逐渐形成,开始区分对错和善恶。

他们学会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的权益。

五、结论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涵盖了认知、情感和社会三个方面。

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指导和支持中小学生的成长。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同时,也需要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小学生的特点

小学生的特点

小学生的特点小学生是指年龄在6至12岁之间的儿童,他们作为学龄儿童的一部分,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特质。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社交以及体能四个方面来探讨小学生的特点。

一、认知特点小学生在认知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 好奇心旺盛: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对新事物充满探索欲望。

2. 学习兴趣浓厚:小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具有强烈的兴趣,喜欢主动学习,尤其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更是投入。

3. 视觉记忆优势:小学生在记忆和学习方面更偏向于视觉记忆,对图像和画面的记忆能力较强。

4. 命题思维:小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通过分析问题找出解决方法。

二、情感特点小学生在情感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 情绪表达直接:小学生情绪表达直接,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需要家长和老师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引导。

2. 目标导向感强: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有明确的目标,会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但也需要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3. 同理心增强:小学生开始对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更具有同理心,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

三、社交特点小学生在社交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 群体意识增强:小学生开始注重与同伴的互动,对集体生活有更强的认同感,能够积极融入集体。

2. 规则意识逐渐形成:小学生开始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观念,能够在社交中遵守规则并与他人和谐相处。

3. 人际关系复杂化:小学生开始建立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与同伴之间的友谊关系更为重要。

四、体能特点小学生的体能特点表现为:1. 发育迅速: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身高、体重等方面发展较快。

2. 运动能力提升:小学生的运动能力不断提高,协调性和运动技能逐渐成熟。

3. 物质能量需求增加:由于生长发育,小学生的身体对营养和能量的需求较高,需要有充足的饮食和休息。

综上所述,小学生作为学龄儿童,具有独特的认知、情感、社交以及体能特点。

了解并理解这些特点,对于家长和教师投入适当的关注和引导,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帮助小学生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

如何帮助小学生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

如何帮助小学生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够为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许多好处。

本文将探讨如何帮助小学生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并提供一些建议。

1. 培养社交技巧人际关系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交技巧。

小学生应该学会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

教师和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发言或与同学进行合作,以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

2. 培养友善待人的品质友善待人是建立积极人际关系的基础。

教师和家长可以倡导孩子在班级和校园里友好地与同学相处,关心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小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义工活动、帮助他人来培养友善待人的品质。

3. 鼓励合作与分享在小学的学习环境中,合作与分享是发展积极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教师和家长可以创建团队活动,鼓励小学生共同完成任务和分享成果。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合作能力,还能增强他们与同学的互动和友谊。

4. 培养倾听和尊重有效的沟通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小学生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观点。

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习如何倾听和理解别人的观点,同时也要教育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尊重他人。

5. 教授解决冲突的方法冲突不可避免地存在于人际关系中。

小学生需要学会解决冲突的方法,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冷静地面对冲突,并引导他们通过互相沟通、妥协和寻求共识来解决问题。

6. 提供角色模型正面的角色模型对小学生的人际关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

教师和家长应成为他们的榜样,示范出尊重、合作和友善的行为。

同时,也要引导孩子选择适当的朋友,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7. 创造积极的班级氛围班级的氛围和学校文化对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着重要影响。

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应该创造积极友好的班级氛围,鼓励同学之间的互助和支持。

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和集体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8. 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教师和家长在小学生发展人际关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标题: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引言概述:中小学生是处于心理发展关键阶段的群体,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社交、性格和行为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知发展特点:
1.1 中小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向抽象发展。

1.2 学生开始具备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1.3 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逐渐增强。

二、情感发展特点:
2.1 中小学生情感波动较大,易受外界影响。

2.2 学生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

2.3 学生对家庭和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

三、社交发展特点:
3.1 中小学生开始建立同伴关系,重视友谊。

3.2 学生逐渐学会合作和分享。

3.3 学生对于集体生活和群体活动有着强烈的需求。

四、性格发展特点:
4.1 中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开始显现。

4.2 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4.3 学生的性格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五、行为发展特点:
5.1 中小学生的行为逐渐趋向规范化。

5.2 学生开始形成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5.3 学生的行为受到奖惩制度和社会规范的引导。

结语: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支持。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同伴关系:小学儿童开始与同龄的孩子建立友谊关系,他们会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等因素选择朋友,通过互相交流、玩耍和合作来增进友谊。

2. 师生关系:小学儿童与老师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他们会尊重老师的权威,寻求老
师的帮助和指导,与老师建立信任关系。

3. 家庭关系:家庭是小学儿童最重要的社交环境之一,父母和亲人对孩子的情感支持
和教育引导对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
心和社交能力。

4. 教育机构关系:小学儿童在学校中还会与其他教职员工、校长、校医等建立一定的
关系。

这些关系会影响到孩子在学校的适应能力和学习成就。

5. 群体关系:小学儿童常常会参与到各种集体活动中,如班级活动、社团组织等,通
过与集体成员的互动,他们学会合作、分享和团队精神。

6. 社会关系:小学儿童开始接触社会,与邻居、亲友的孩子、社区人士等建立关系,
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

在小学阶段,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对于他们的情绪、
社交技能和自我意识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和教师需要给予儿童充分的关
爱和支持,引导他们学会与人交往、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以建立健康、积极的人际
关系。

第二节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第二节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四)父母的教养方式
❖ 民主型父母 特点:理性、严格、民主、耐心、爱
❖ 专制型父母 特点:严厉、粗暴、专制、体罚、缺乏耐心
❖ 溺爱型父母 特点:放纵、溺爱、不加控制、缺乏要求
❖ 忽视型父母 特点:缺少关注、漠不关心
案例
刘明是一个大一学生。从寝室到教学楼只有5分钟的路程, 可是刘明却一直担心自己是否带齐了上课用的书本。起床之后, 他将书本检查了一遍,出发前,又反复检查了多遍。在走向教 学楼的途中,他又反复检查,生怕书本能自己从书包里飞了出 去。等到了教学楼,他还要再检查多次。如果不让他检查,他 心里就会觉得忐忑不安。
第二阶段:单向帮助阶段(4~9岁):这个阶 段的儿童认为满足自己需求和愿望的才是朋友 。
第三阶段:双向帮助阶段(6~12岁):这个 阶段的儿童开始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 解,但带有明显功利性,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能 长久保持如一。
第四阶段:亲密共享阶段(9~15岁):这个阶 段的儿童认为朋友之间应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 与共。此时,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相对的稳定性 ,同时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 从三年级开始,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开始变化, 开始对教师作出评价,对不同的教师也表现 出不同的喜好,对于满意的教师表现出亲近, 并报以积极反应,对于不满意的教师表现出 疏远或反抗。
❖ 如同样是批评,如果来自于自己喜欢的教师, 则会感到内疚、羞愧;如果来自于自己不喜欢 的教师,则会引起反感和不满。在这个时期, 师生关系中出现了不平稳状态,教师的权威地 位开始受到挑战。
3、相互理解 ❖ 交往中的相互理解与否,是交往成败的
关键。
❖ 相互理解包括三个方面:意义理解、情 感理解、动机理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心理因素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 •
• • • •
(三)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的测量 小学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可以利用许 多方法了解,如:淡话法、观察法、分类 法和统计处理等。心理学研究中通常采用 社会测量法 社会测量法有3种常用的方法: 1、等级排列意问卷 2、社会距离量表 3、关系分析
• •
三、小学班集体中小团体及其引导 班级是一个正式群体,其中还包括若干 由小学儿童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简称 小团体。 • (一)小学班集体中的小团体的形成 • 对儿童来讲,同龄伙伴通常是交往的 对象,小学儿童在班集体中与同学交往, 逐步发现在兴趣、活动方式、态度等方面 相互接近或相容的对象,形成同伴关系。 同伴之间合作的稳定性的有效性逐步提高, 便发展起小团体。
• •
(一)交往及结构 交往是由信息交流、动作交换和相互 理解三个过程构成的复杂活动。 • 1、信息交流 • 人们在交往中总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 告诉其它人,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告诉别 人,同时也了解到交往对象的观点和态度, 进而决定是否修正自己的观点或设法改变 其他人的观点,这就是信息交流。 • 语言是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
• •
二、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和原则 人际交往的关键是态度,在指导小学生 学习人际闪往技巧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 1、培养他们尊重他人,以诚相见,善于 关心体贴他人,避免和摆脱认识上的自我 中心。 • 2、教师应教育小学儿童待人处理要热情 诚恳,谦虚友善;要严以律已,宽以待 人,;要表里如一,光明磊落;要实事求 是,不捕风捉影;要讲究礼貌,学习礼节。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 •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童的学习,要求理解人际关系 的概念和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 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和班级人际 关系的特点及心理因素,掌握小学儿童人 际关系的特点、在集体中的地位、小团体 的特点,了解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作用, 初步学会指导小学儿童改善人际关系的原 则和方法。

浅谈人际关系心理的发展——以小学、初中、高中为例

浅谈人际关系心理的发展——以小学、初中、高中为例

浅谈人际关系心理的发展——以小学、初中、高中为例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学,是一种心理学,于是就有了人际关系心理学这门课。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的双向交流,所以必将产生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碰撞,具有一定的心理互动,他是无处不在的伴随着你的一生。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重视社会交往,学会文明交往,这其实也是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高低的表现。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许多学生都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种种问题,而人际关系的障碍反过来又影响了个体的发展。

我将从小学、初中、大学三个阶段来论述人际心理学的发展。

由于我不是独生子女,所有我很有幸能以我妹妹作为研究对象,观察9-12岁儿童在人际关系上的变化。

妹妹在家是十分受宠的,不光长得可爱而且嘴也很甜,所以街坊邻居都很喜欢,但是从小学开始,从小学开始,她的行为有了转变,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父母关系好像越来越差,四年级时才稍有好转。

追其原因,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与父母的关系呈现如下特点:(l)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和被父母关注的时间在逐渐减少。

(2)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次数逐渐减少。

(3)父母对儿童的教养和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在变化。

如:父母会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鼓励她与特殊个体交往,监控她在家庭之外的活动。

(4)父母对儿童的纪律约束和控制过程也在发生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越来越多地自己作出决策,12岁以上的孩子,自己将作出更多更重要的决策。

随着儿童独立性与批判性的不断增长,儿童与父母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独立,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性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

与此同时,具有更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初中阶段是人一生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时期,研究表明亲子交往、师生交往及同伴交往会对个体成长产生动态的系统影响。

在我上初中时,我发现我初三和老师的关系有很大幅度的变化,我不像以前那样愿意和老师交流,上课也不会再积极回答问题。

根据后续的研究才知道原来初三人际关系处于初中人际关系发展的最低点。

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社会性交往是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社会生活之一。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一)亲子关系的发展特点亲子关系是儿童与父母之间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

它是在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1.早期依恋及其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婴儿大约在六个月以后,与父母建立了一种稳定的亲子关系,婴儿便形成了依恋。

依恋是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一种感情联系、纽带或持久关系,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情感状态。

这种依恋促进了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亲密性和接近性。

一旦依恋形成,儿童就以各种方式对待依恋对象,如经常接触他们、一起玩乐、做游戏,更为重要的是,依恋对象能给儿童提供一种安全感。

疲倦或紧张的儿童会靠近其依恋对象,并且在感情上表现出更大的宽慰,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表现出愉悦和轻松。

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Bowlby)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在教养院和孤儿院长大的儿童,经常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障碍问题,包括不能和别人建立亲密持久的人际关系。

在鲍尔比看来,这些儿童似乎是不爱别人,因为在早期生活中,他们失去了对一个母亲形象牢固的依恋关系的机会。

鲍尔比在他的一系列调查研究之后,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与亲近的人分离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来情绪上的问题,早期生活(尤其是婴幼儿期)中的母子分离会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母子联结的破裂或未建立正常依恋的儿童,不仅在儿童期引起种种情绪障碍,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而且将影响整个人生的顺利发展,尤其在人际关系、情绪生活及社会生活适应上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日益提高,小学儿童对父母的依恋行为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可能被其他依恋所补充,但依恋贯穿整个人生,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受早期依恋的影响。

可以把早期依恋对行为的影响及对在促进儿童早期依恋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中的启示归纳为以下几点。

(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培养儿童对己、对父母、对同伴、对世界的信任感、积极的探索能力,为儿童社会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所表现出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与同学、老师、家人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小学生可以学会与人合作、沟通、分享和解决问题。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学校中,小学生需要与同学合作完成各种任务和项目。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同学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小学生还需要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他们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其次,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与他人的积极互动可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减少孤独感和焦虑感。

同时,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处理人际冲突和问题,增强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呢?首先,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家庭活动,与家人一起合作完成任务,分享快乐和困难。

此外,家长还可以给予孩子适当的社交机会,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和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分享精神。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组织团队项目和举办社交活动等方式,培养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校还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教授小学生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解决人际冲突和问题。

此外,社会环境也对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产生影响。

社会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交机会,让小学生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社会还可以提供一些社交技巧和经验,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概述什么是

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概述什么是

•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 (三)教师对儿童的影响
• 1、教师期望与学业成就

教师期望的研究;影响教师期望的因素。
• 2、教师评定与小学生的伙伴地位
• 3、教学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 四、小学生存在的主要交往问题 • 1、人际孤独 • 2、社交恐惧症
• (2)小学生友谊的形成与发展 • 美国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友谊发展有5个
阶段(3—7岁)尚不稳定的友谊关系;(4—9岁) 单向帮助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 (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12岁以后)自 主的共存阶段。

• 三、师生关系
• (一)师生关系是儿童与教师之间建立的一种 工作关系。
• (二)、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
• 麦克斯白提出亲子关系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 1、父母控制(6岁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 作出。
• 2、共同控制(6--12岁)让孩子参与家庭中某 些事情的决策。
• 3、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作出更多的 重要决定。
• (三)导致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 • 二、同伴关系 • (一)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

第十一章 小学生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 二、研究人际关系的意义
• 三、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二节 小学生的人际关系
• 一间建立的一 种人际关系。它是在家庭生活中形成并发展起来 的。婴儿大约在6个月以后,与父母建立了一种稳 定的亲子关系,婴儿便形成了依恋。
同活动、相互协作的关系。 • (二)建立同伴关系的重要性 • (三)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社会性交往是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社会生活之一。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一)亲子关系的发展特点亲子关系是儿童与父母之间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

它是在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1.早期依恋及其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婴儿大约在六个月以后,与父母建立了一种稳定的亲子关系,婴儿便形成了依恋。

依恋是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一种感情联系、纽带或持久关系,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情感状态。

这种依恋促进了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亲密性和接近性。

一旦依恋形成,儿童就以各种方式对待依恋对象,如经常接触他们、一起玩乐、做游戏,更为重要的是,依恋对象能给儿童提供一种安全感。

疲倦或紧张的儿童会靠近其依恋对象,并且在感情上表现出更大的宽慰,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表现出愉悦和轻松。

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Bowlby)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在教养院和孤儿院长大的儿童,经常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障碍问题,包括不能和别人建立亲密持久的人际关系。

在鲍尔比看来,这些儿童似乎是不爱别人,因为在早期生活中,他们失去了对一个母亲形象牢固的依恋关系的机会。

鲍尔比在他的一系列调查研究之后,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与亲近的人分离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来情绪上的问题,早期生活(尤其是婴幼儿期)中的母子分离会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母子联结的破裂或未建立正常依恋的儿童,不仅在儿童期引起种种情绪障碍,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而且将影响整个人生的顺利发展,尤其在人际关系、情绪生活及社会生活适应上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日益提高,小学儿童对父母的依恋行为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可能被其他依恋所补充,但依恋贯穿整个人生,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受早期依恋的影响。

可以把早期依恋对行为的影响及对在促进儿童早期依恋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中的启示归纳为以下几点。

(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培养儿童对己、对父母、对同伴、对世界的信任感、积极的探索能力,为儿童社会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

(2)母爱是必要的,但要把握好母爱的“度”,采取合理的教养方式,遵循“适度性原则”,即正确的教养方式应是合理的控制(中度控制)和理智的爱。

积极的教育态度及行为应该包括关怀、爱护、温暖、理喻等,这有利于儿童的顺利发展,而消极的教养态度及行为是拒绝、分歧、矛盾、溺爱、体罚、威胁等。

所以,应尽量避免儿童由于缺乏父爱和母爱所造成的伤害,也应避免对儿童无条件和过度的溺爱而导致的消极影响。

(3)父母应创造条件让儿童去交往,防止儿童过度依恋父母,让儿童在与同伴及其他人的交往中学会新的技能,享受合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欢乐,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2.小学儿童的亲子关系研究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母与儿童的关系发生着变化,儿童越来越多地自己作出决策。

麦克斯白(Macceby)提出一个亲子关系发生变化的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作出。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主要有三个主要的职责:在一定距离里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有效地利用与儿童直接交流的时间;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如解释行为标准,说明如何减少危害)和教儿童知道何时寻求父母的指导。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作出更多的重要决定。

小学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处在共同控制阶段。

小学儿童的人际交往逐渐丰富起来,与同伴的交往也明显增多,与父母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但小学儿童与父母仍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他们对父母仍然怀有深厚的依恋的感情。

与父母的关系在其发展上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父母对儿童的温情、鼓励、支持、期望、倾听及对儿童多讲道理、少用惩罚等行为特征,都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并且关心儿童的社会交往,让儿童参与家庭中某些事情的决策,为他们提供交往的机会等都会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父母通过榜样作用、强化和约束,培养儿童形成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方式,发展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父母参与学校活动的程度和水平、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的质量、父母的期望和观念等都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学业成绩等存在密切关系。

与此同时,父母对儿童的发展也具有消极影响。

亲子之间也存在非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如父母拒绝儿童、对儿童反应的敏感性较低等,都会导致儿童在行为及情感发展方面的问题,出现攻击行为及反社会行为等问题行为。

总之,父母主要通过自己的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教养行为来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别是对儿童的一般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亲社会行为及学业成绩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父母对小学阶段的儿童具体通过教导、强化、榜样、慰藉等心理机制对儿童的社会性产生影响。

妥善处理好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不仅要求做父母的要理解和关心儿童,而且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应努力做到宽严有度。

(二)同伴关系与友谊的发展特点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是儿童除父母、教师及亲属以外的另一重要的社会关系。

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般说来,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关系是不平等的,主要是照顾者、教育者与被照顾者、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与之相比,同伴交往更加平等、互惠和自由。

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全新的体验和探索,从而更有利于其社会交际能力和社会判断力的发展。

1.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成功的社交技巧,对儿童学习社会技能有特别的作用。

经常和同伴在一起,在共同的活动和相互的协作中,儿童能锻炼自己和别人交流的能力,汲取种种间接经验,包括游戏规则、物理经验、学习方法等,学会遵守规则、尊敬权威、承担责任、完成任务等,从而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会充当社会成员。

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能给儿童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儿童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

社会测量研究表明,具有良好同伴群体关系的儿童易表现出友好、谦虚的品质和低焦虑,能顺利适应环境。

总之,同伴关系的功能在于发展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吸收同伴的经验,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增强情感支持。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同伴关系不良有可能导致学校适应困难,甚至会对成人以后的社会适应造成消极影响。

2.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发展儿童对同伴交往的需要是逐渐建立的,儿童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形式更复杂,并且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同伴团体的影响是通过同伴交往实现的。

同伴团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一定的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2)限制其成员对其他团体的归属感;(3)具有明确或隐含的行为标准;(4)发展使其成员为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儿童的同伴团体的形式是多样的,可能结构松散,也可能有组织、结构严谨,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有组织的团体和自发的团体。

在小学儿童生活中,有组织的团体即班集体。

刚入学的儿童,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班集体观念和意识。

到一年级下学期,初步形成了集体观念和集体意识。

二年级时已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能逐步把集体的需要转化为自己的需要,把班集体的荣誉当做自己的荣誉,服从集体的要求,完成集体所交给的任务,与此同时,班集体内部成员也逐渐分化,一部分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儿童开始崭露头角,成为班集体的重要支柱和教师的得力助手,另一部分儿童则成为班里的基本群众。

到了中、高年级,班集体的组织形式日益巩固和加强,儿童的集体意识日益提高,初步懂得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并能自觉服从集体的要求,维护集体的利益。

自发的团体组织结构通常是松散的,性质亦比较复杂,可能是有组织的集体的补充,也可能是集体的对立面。

同伴团体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

人是社会性动物,是社会群体的一分子,具有交往与归属的需要。

儿童的同伴团体能满足儿童交往与归属的需要,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有重要影响。

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

日本心理学家广田君美研究了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把整个过程分为五个时期。

(以下内容已考)(1)孤立期(这是答案)(一年级上半学期)。

儿童之间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团体,各自正在探索与谁交朋友(这是题目)。

(2)水平分化期(一至二年级)。

由于空间的接近,如同桌座位接近、上学同路等自然因素建立起一定的联系。

(3)垂直分化期(二至三年级)。

由于儿童学习水平和身体能力的高低,分化出属于支配地位的和被支配地位的儿童。

(4)部分团体形成期(三至五年级)。

儿童之间分化并形成了若干个小集团,出现了统率小集团或班级的领袖人物,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加强了,并出现了制约团体成员的行为规范。

(5)集体合并期(五年级以后)。

各个小集体之间出现了联合,形成了大团体,并出现了统率全年级的领袖人物。

无论是有组织的集体还是自发形成的团体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集体的舆论而实现的,如果儿童能遵守团体的规则,其行为符合团体的标准,则往往得到同伴的好评和尊重;相反,则受到团体的指责与批评。

因此,儿童为了获得团体中的地位就必须遵守一定的准则。

与此同时,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团体成员对自己的评价等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也起着重大的作用。

3.小学儿童的同伴接纳性同伴的接纳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儿童受欢迎的程度;二是儿童在同伴中的地位。

根据儿童受欢迎的程度和在同伴中的地位两项指标,把儿童分为五类:(1)受欢迎的儿童,被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且有较高地位;(2)被拒斥的儿童,不被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3)矛盾的儿童,被某些同伴喜爱,同时又被其他一些同伴看做具有破坏性而不被喜欢的儿童;(4)被忽视的儿童,不被人喜欢也不被人讨厌的儿童,可能还有机会逐渐被同伴接纳;(5)一般的儿童,指那些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处于一般情况的儿童。

一些调查和研究表明,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行为特征。

儿童之所以具有不同的同伴地位,主要是因为这些儿童具有明显的行为特征。

从表8-2可以看出,儿童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们具有外向的、友好的人格特征,擅长双向交往和群体交往,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行为。

被拒斥的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是比较笨拙的和不明智的,经常表现出许多攻击性甚至是反社会行为。

被忽视的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行为是害羞的、逃避的,很少见到他们表现自己或对他人显示攻击行为。

(2)能力和学习。

小学儿童首先重视学习好、兴趣广泛的同伴随着年级的升高,扩展到更喜欢独立活动能力强、交往能力强、会出主意的同伴。

(3)良好的性格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