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章肝炎病毒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第28章 肝炎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第28章 肝炎病毒
EB病毒(EBV) 黄热病毒
肝炎相关病毒GBV-CTTV
肝炎病毒类型
甲型肝炎病毒(HAV) 乙型肝炎病毒(HBV)
肝炎病毒类型 丙型肝炎病毒(HCV)
丁型肝炎病毒(HDV) 戊型肝炎病毒(HEV)
肝炎病毒主要特征
HAV
HBV
HCV
HDV
HEV
传染源
粪便
血液/
血液/
血液/
血源性物质/ 血源性物质/ 血源性物质/
体液
体液
体液
粪便
传播途径 粪-口
慢性感染 否 基因组类型 ssRNA
经皮肤/ 经黏膜

dsDNA
经皮肤/ 经黏膜

ssRNA
经皮肤/ 经黏膜

ssRNA
粪-口
否 ssRNA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甲型肝炎病毒的发现和培养历史
1973年 Feinstone首次在电镜下从病人粪便中发 现HAV
甲型肝炎的临床特征
肝脾肿大 黄疸 转氨酶升高 血胆红素升高 一般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不发展成
慢性肝炎和慢性携带者。
临床类型
临床类型
临床型 亚临床型 隐性感染
20% 45.7% 34.3%
致病与免疫机制
NK细胞的杀伤作用 肝细胞溶解
特异性细胞免疫 IFN-γ分泌增加,促进肝细胞表达HLA,HLA介 导的CTL对肝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增强。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播途径及方式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

口途径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15~50 d( Nhomakorabea均30 d)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第二十八章肝炎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第二十八章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
HBV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HCV
肝炎是指一类由各种病因引起的 肝脏炎症病变。 引起肝炎的病因有很多,常见的有: 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肝病 药物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
遗传代谢性疾病
定义:一类主要侵犯肝脏并引起病毒性肝炎 的病毒。 目前主要包括:HAV(甲)、HBV(乙)、 HCV(丙)、HDV(丁)、HEV(戊); 新发现但需要进一步证实的肝炎相关病毒:
– HBV不随粪便排出,除非有消化道出血者。
– 试验证明:污染HBsAg阳性血液的粪便保存
数日后HBsAg即转阴。
– 未见有经水、食物污染而引起的乙肝暴发流行。
• 蚊、臭虫等吸血昆虫在HBV传播中的作用
尚无确实的证据。
易感性
人对HBV普遍易感,我国的主要易感人群是全体新生
儿和约40%左右的未感染者。
我国感染现状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流行区(“国害”)
60% 10% 1200万 受过HBV感染 HBsAg携带者(1.3亿) 慢性肝炎患者
100万/年 急性肝炎患者
30万/年 死于肝癌及肝硬化
75~150万女性HBsAg携带者通过母婴传播使60~ 100万新生儿被感染。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大球型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
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辨认,并发生反应。 免疫反应的强弱与临床过程的轻重与转归有密切关系。
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健全,免疫系统被激活后识别乙肝病毒,
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并清除之 ,表现为急性肝炎。 如果感染的肝细胞数目多,机体免疫反应超过正常范围,大 量肝细胞死亡,表现为重症肝炎。 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被激活,但处于低下状态,或病毒发生 但是又不能完全清除之,导致肝组织慢性炎症, 为慢性肝炎。

第28章 肝炎病毒

第28章 肝炎病毒

2.母—婴传播:胎儿期、围生期、哺乳传播
3.性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
致病机制
HBV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免疫病理反应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 相互作用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丁型肝炎病毒 (HDV)
戊型肝炎病毒(HEV)
肝炎相关病毒(HGV、TTV)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的病原体
甲型肝炎
世界性急性传染病 占病毒性肝炎的50%
年发病数超过200万
1973年Feinstone首次从病人粪便中
短链(正链):长链的50%~100%
负链含4个ORF:
S区、C区、P区、X区
HBV四个开放读码框架示意图
S区
(+)
C区
P区
X区
(1) S 区
含有S基因、前S1基因、前S2基因
S蛋白 M蛋白 L蛋白
3、HBV的复制
HBV复制周期
4、HBV的抗原组成
(1)HBsAg
小分子HBsAg 广义HBsAg 中分子HBsAg 大分子HBsAg S蛋白(226aa) 前S2(55aa)+ HBsAg 前S1(119aa) +前S2+ HBsAg
发现HAV
1979年Provost首次用传代恒河猴肾细胞
培养病毒成功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
无包膜,直径27~32 nm
基因组为单正链RNA,长约7500个核苷酸 有7个基因型
HAV抗原性稳定,仅有一个血清型
HAV电镜图
编码区只有一个开放读码框架(ORF)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第二十八章肝炎病毒一、名词解释1.Dane颗粒2.小球形颗粒3.HBsAg 4.HBeAg 5.HBcAg 6.pre—S1蛋白7.pre—S2蛋白8.δ因子9.HDV的联合感染10.HDV的重叠感染二、填空题1.肝炎病毒有——、——、——、——、——、——、——七种类型。

2.肝炎病毒中,由粪一口途径传播的有———、——;由血液和垂直途径传播的有——、———、——、——、———。

3.肝炎病毒中属于DNA病毒的是——;属于缺损病毒的是——。

4.已有疫苗可进行主动免疫的肝炎病毒是——和——。

可用人工进行紧急预防的肝炎病毒是——和——。

可进行细胞培养的肝炎病毒是——和——。

5.为防止输血后肝炎,筛选献血员时应当检查——、——、——、——。

6.以引起急性肝炎为主,一般不转为慢性或携带者的肝炎病毒是——和——。

感染后易转为慢性的肝炎病毒是——、——和——。

7.肝炎病毒中,感染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的是——;最易发生变异而转为慢性感染的是——。

8.HA V属于——科——属,其形态为球形,直径约——nm。

9.HA V的核酸类型为——,衣壳对称形式为——·10.HA V的传染源是——和——,其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和——。

其传染性消失一般在发病后第——周。

易感年龄为——和——。

12.HBV感染者的血清用电镜观察可见到——、——和——。

其中——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HBV。

13.HBsAg由HBV的——基因编码,以——、——、——三种不同形式存在于患者血清中。

14.临床上HBV两对半指的是——、——、——、——、——。

15.HBV的抗原主要有——、——和——。

抗HBV再感染的中和抗体是针对——抗原的抗体。

16.HB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70%的乙醇——灭活HBV。

常用于肝炎病房医护人员手消毒的化学消毒剂是——。

17.乙型肝炎最重要的传染源是——,其感染呈明显的家庭集聚性表明,HBV除可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外,还可经——、——、——途径传播。

医学微生物学:第28章 肝炎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第28章 肝炎病毒

HBV结构模式图
HBV的小球形颗粒
HBV的管形颗粒
HBV电镜图
HBV三种颗粒模式图
2、HBV的基因结构与功能
基因组为不完全双链环状DNA 长链(负链),长度固定,3200 bp 短链(正链):长链的50%~100% 负链含4个ORF: S区、C区、P区、X区
2、HBV的基因结构与功能
S区:由S基因、PreS1和PreS2基因组成 编码HBsAg、PreS1、PreS2
的传染性 HBcAb-IgG
低滴度提示既往感染, 高滴度高提示急性感染
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HBeAg
PreC基因变异
阳性提示HBV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转为阴性,表示病毒复制能
HBeAb 阳性表示机体已获得一定的免疫力,HBV复制
能力减弱,传染性降低
两对半检查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播途径及方式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

口途径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
潜伏期
15~50 d(平均30 d)
HAV(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等)
口咽部、唾液腺 肠黏膜或局部淋巴结
病毒血症
肝脏
通过胆汁排入肠道
肝细胞变性、坏死(急性肝炎)
常见症状
常见症状
流感样症状 厌食 恶心 黄疸(眼部及皮肤呈黄色) 尿黄 腹痛 乏力
甲型肝炎的临床特征
肝脾肿大 黄疸 转氨酶升高 血胆红素升高 一般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不发展成
慢性肝炎和慢性携带者。
临床类型
临床类型
临床型 亚临床型 隐性感染
20% 45.7% 34.3%

《微生物与免疫学》专科 28章肝炎病毒

《微生物与免疫学》专科 28章肝炎病毒

➢致病机制
致病性和免疫性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表现为无症状 病毒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重症肝炎等。
HBV的致病机制,除了HBV对肝细胞直接损害外, 主要是通过宿主的免疫应答引起肝细胞的病理改变的 临床表现。
整理课件
乙肝“两对半”及临床意义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HBcAg)、抗HBc
但应指出,HBV的感染性与HBsAg的抗原活性 并非一致。如100℃10min或pH2.4处理6h均可使 HBV失去感染性,但仍保持HBsAg的抗原活性。
整理课件
致病性和免疫性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传染源
急性、慢性乙肝患者及HBsAg无症状携带者均 为传染源,特别是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做为传 染源危害性更大。
3.母婴传播主要是在围产期,分娩时新生儿经产道接触或吸吞入 含HBV的母血、羊水、或分泌物所致,少数可由于宫内感染(< 10%),也可通过母乳、体液或密切接触而传播。
4.接触传播:日常生活中如共用牙刷、洗澡刷子、剃须刀等可引 起HBV感染。通过唾液传播的可能性也应受到重视。性交,尤其 男性同性恋亦可传播HBV。因此,在西方国家将乙肝列为性传播 疾病(STD)之一。尿液、鼻液、整理汗课件液和粪-口传播的可能性很小。
也必须严格消毒,要防止病人与医务人员间的相 互传播;
对高危人群要进行特异性预防。 整理课件
主动免疫
防治原则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乙型肝炎疫苗是纯化的HBsAg,不含HBV DNA,具有良好 免疫原性,而无感染性。
被动免疫
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是由含有高效价抗HBs人血清提纯 而成,可用于紧急预防。主要用于以下情况:

微生物学:C28 肝炎病毒

微生物学:C28 肝炎病毒

2.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 海水,淡水,毛蚶,泥沙中存活数天至数月 耐受乙醚、氯仿等脂溶剂 耐酸(在pH3的酸性环境中稳定) 100℃ 5 min可使之灭活 对紫外线、甲醛和氯敏感
3.动物模型和细胞培养 (1)HAV主要宿主为人和灵长类动物
动物模型主要用于HAV的病原学研究、疫 苗免疫效果评价和药物筛选等
2.致病与免疫机制
HAV(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等)
口咽部、唾液腺初步增殖 肠黏膜或局部淋巴结大量增殖
病毒血症→肝脏 肝细胞变性、坏死(急性肝炎)
HAV在肝细胞内增殖缓慢,其致病机制
主要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
NK细胞的杀伤作用 CTL的杀伤作用
肝细胞溶解
IFN-γ分泌增加,促进肝细胞表达HLA,
HLA介导的CTL对肝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第28章 肝炎病毒
是一组以肝细胞为主要靶细胞,侵犯肝 脏,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
人类肝炎病毒有5种 分别棣属不同的科和 属,它们的传播途径和 临床特点也不尽相同
(P262 表28-1)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
棣属小RNA病毒科 肝病毒属,是引起甲 型肝炎的病原体
(3)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抗-HBe),可 抑制V复制,具有一定保护作用,是机体预 后良好的指标。
(五)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
1.易感动物:黑猩猩;常用于病毒致病机 制及疫苗效价及安全性的研究。
2.细胞培养: (1)目前将病毒DNA导入肝癌细胞株培养, 主要用于抗病毒药物的筛选。 (2)用病毒S基因转染细胞系,只分泌HBsAg 而不表达病毒的其他蛋白,已用于制备疫苗
效的评价
HBV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5种肝炎病毒标志检测项目

5第28章 肝炎病毒

5第28章 肝炎病毒

2.衣壳 20面体立体对称。
3.无包膜。
HAV的其他生物学特性
培养特性
原代肝细胞、非洲猴肾细胞和肝癌细胞株对HAV敏感,生 长缓慢,不引起细胞病变
抵抗力
比肠道病毒更耐热,60℃可存活4h,100℃ 5min可灭活 对乙醚、酸处理(pH3)均有抵抗力
氯消毒、甲醛处理均可破坏其传染性
在海水、毛蚶中存活数天和数月
防对象是未感染者,主要为儿童和与肝炎病
人有密切接触者 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
15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 全世界HBV携带者为3.5亿,我国HBV 携带率10% 临床表现多样性
HBV多途径传播,尤其新生儿和婴儿感染后,约 90%95%成为慢性HBV感染者,严重危害下一代人健康。
病毒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血清学检查 RIA、ELISA-抗-HCV PCR-HCV-RNA 防治原则 与乙型肝炎相似,但因HCV免疫原性不强及变异,目 前尚无可用疫苗。以献血员和血液制品的管理为主。 RNA和抗-HCV是HCV 感染的标志。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 hepatitis D virus , HDV)
第28章
肝炎病毒
概述
以肝脏为主要靶器官,对肝脏有亲嗜性, 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
1 2
类型:
甲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3
4 5
丙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也是病 毒性肝炎的高发区。目前已知的甲、乙、丙 、丁、戊、庚及TTV型肝炎,在我国均有发 生,其中尤以甲、乙、丙、戊4个型别的流

病原微生物第28章 肝炎病毒

病原微生物第28章 肝炎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主要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播 潜伏期短(7~33天)
2.母—婴传播:胎儿期、围生期、哺乳传播
3.性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
致病机制
HBV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免疫病理反应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 相互作用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1.细胞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
• 特异性CTL的直接杀伤作用
识别肝细胞膜上的HLA-I类分子和病毒抗原
直接杀伤靶细胞
• 细胞因子的抗病毒效应 • 细胞凋亡作用
低滴度提示既往感染,
高滴度高提示急性感染
HBeAg
阳性提示病毒在体内复制,具有传染性
HBeAb
机体获得免疫力 病毒复制减弱 传染性降低
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IgM 抗HBcIgG 结果分析
+
+ + +

+ - +

- - -

- + -
第28章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
肝炎病毒
一类主要侵犯肝脏并引起病毒性肝炎
的病毒
类型
甲型肝炎病毒(HAV)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丁型肝炎病毒 (HDV) 戊型肝炎病毒(HEV) 肝炎相关病毒(GB virus、TTV——未定)
病毒性肝炎
世界性传染病
• 抗PreS2持续时间短(2~3个月)
HBcAg(核心抗原)
• 存在于病毒的核心及被感染的肝细胞表面
• 一般不游离于血循环中
• 具有很强的抗原性
• 抗HBc没有免疫保护作用
• 抗HBc-IgM是病毒复制的指标

28-肝炎病毒

28-肝炎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
患者(潜伏期末和急性期有传染性) 隐性感染者
2.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
3.发病过程
HAV
黄疸,发热,肝功能异常
肝炎
4. 致病机制
① V在肝C大量增殖 肝C损伤
② 免疫病理损伤(主要)
NK细胞杀伤感染的肝细胞 CTL被激活 V 肝细胞凋亡 肝组织+补体 肝炎
沉积
Ab 复合物
第1节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
甲型肝炎(Hepatitis A)
世界性急性传染病 占病毒性肝炎的50% 年发病数超过200万
Hepatitis A Virus
1973年Feinstone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在急 性期肝炎患者粪便中发现。 1983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其归类为 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72型。 1993年归类为小RNA病毒科的嗜肝病毒 属(hepatovirus) 。
与人类肝炎相关的新型肝炎病毒:目前未 正式确认
庚 型 肝 炎 V (HGV): 黄病毒科 +ssRNA, 血行传播 细环病毒(Torque Teno Virus ,TTV): 指环病毒属 -ssDNA, 血行传播
非嗜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或肝损伤:
EBV、CMV、HSV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黄热病病毒
+ + + + -
+ + -
+ +
+ + -
+ + -
+ + + + -
急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
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 慢性乙型肝炎,无或低HBV 复制(俗称“小三阳”) 乙型肝炎恢复期 既往感染 感染过HBV或接种过疫苗

29-肝炎病毒

29-肝炎病毒

表-29-2 p269
内 容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微生物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 (ELISA)


感染早期:抗-HAV IgM 出现早、消失快、最可靠 流行病学调查:抗-HAV IgG 感染史 对已接种甲肝疫苗者:检测中和型抗-HAV抗体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毒RNA
6.
形态与结构 基因结构与功能 HBV的复制 抗原组成 细胞培养与动物模型 抵抗力
抵抗力

抵抗力强于HAV 对低温、干燥、紫外线耐受 不被70%乙醇灭活 100℃ 10分钟可灭活 O.5%过氧乙酸。。。失传染性
内 容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包膜
基因组 大小(kb) 传播 途径 流行 情况

ssRNA 7.2 粪-口
+(HbsAg)
dsDNA 3.2 输血、注射、 性行为垂直 广泛
+
ssRNA 9.4 输血、注射、 性行为 垂直 较广
+(HbsAg)
ssRNA 1.7 输血、注射、 性行为 垂直 少

ssRNA 7.6 粪-口
致 病 性
①己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F Virus, HFV) ②庚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G Virus, HGV) ③TT型肝炎病毒
2)非肝炎患者分离到的病毒,但可引起肝炎的病毒
①黄热病病毒--黄热病
②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CMV)
③EB病毒 (Epsteim-Barr,EBV)
概 述

肝炎病毒:是指以损害肝脏为主引起病毒性肝 炎的病原体。 目前世界公认的肝炎病毒有五型:

第二十八章肝炎病毒

第二十八章肝炎病毒

第⼆⼗⼋章肝炎病毒第⼆⼗⼋章肝炎病毒⼀、名词解释1.Dane颗粒2.⼩球形颗粒3.HBsAg 4.HBeAg 5.HBcAg 6.pre—S1蛋⽩7.pre—S2蛋⽩8.δ因⼦9.HDV的联合感染10.HDV的重叠感染⼆、填空题1.肝炎病毒有——、——、——、——、——、——、——七种类型。

2.肝炎病毒中,由粪⼀⼝途径传播的有———、——;由⾎液和垂直途径传播的有——、———、——、——、———。

3.肝炎病毒中属于DNA病毒的是——;属于缺损病毒的是——。

4.已有疫苗可进⾏主动免疫的肝炎病毒是——和——。

可⽤⼈⼯进⾏紧急预防的肝炎病毒是——和——。

可进⾏细胞培养的肝炎病毒是——和——。

5.为防⽌输⾎后肝炎,筛选献⾎员时应当检查——、——、——、——。

6.以引起急性肝炎为主,⼀般不转为慢性或携带者的肝炎病毒是——和——。

感染后易转为慢性的肝炎病毒是——、——和——。

7.肝炎病毒中,感染后可获得牢固免疫⼒的是——;最易发⽣变异⽽转为慢性感染的是——。

8.HA V属于——科——属,其形态为球形,直径约——nm。

9.HA V的核酸类型为——,⾐壳对称形式为——·10.HA V的传染源是——和——,其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和——。

其传染性消失⼀般在发病后第——周。

易感年龄为——和——。

12.HBV感染者的⾎清⽤电镜观察可见到——、——和——。

其中——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HBV。

13.HBsAg由HBV的——基因编码,以——、——、——三种不同形式存在于患者⾎清中。

14.临床上HBV两对半指的是——、——、——、——、——。

15.HBV的抗原主要有——、——和——。

抗HBV再感染的中和抗体是针对——抗原的抗体。

16.HB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70%的⼄醇——灭活HBV。

常⽤于肝炎病房医护⼈员⼿消毒的化学消毒剂是——。

17.⼄型肝炎最重要的传染源是——,其感染呈明显的家庭集聚性表明,HBV除可经⾎液及⾎制品传播外,还可经——、——、——途径传播。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HAV为小RNA病毒科嗜肝RNA病毒属。
甲肝是急性肝炎 主要经过粪-口途径传播,常因患者粪使污染食物 或水源引起流行。 主要感染青少年,大多表现为急性或亚临床感染, 少数表现为急性肝炎,并可完全恢复,不转为慢必 或长期带毒者。
一、生物学特性




呈球形 核酸为单股正链RNA (+ssRNA ) 呈20面体立体对称型,无包膜。 衣壳由60个壳粒组成,每一壳 粒由4种不同的多肽即VP1、 VP2、VP3和VP4组成。 有HAV的特异性抗原(HAV- 白 毒 组 基 Ag)可诱导机体产生抗体。 蛋病因
(三)致病机制与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肝细胞损伤坏死与再生,并伴有 单核、淋巴细胞的浸润。
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病毒对肝细胞直接损害并不明显, 主要由免疫病理作用导致了肝细胞的损伤。 其机制主要包括:

1)Ⅱ型超敏反应的作用
HBV感染肝细胞后,膜上可出现HBV特
异性抗原和暴露出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 诱导机体产生相应抗体,这些抗体与肝 细胞上抗原结合,继而可通过激活补体、 巨噬细胞、NK细胞等诱发ADCC作用, 破坏肝细胞。
二、致病性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未有患急性甲型肝炎的孕妇传染给胎儿的病例。) 传染性极强。 HAV→经→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食具、用具、 玩具、手等→直接或间接经口进入消化道而感染。 水源受到污染可引起甲肝流行甚至爆发流行。 生食或食入未经充分加热的贝类食物也可感染HAV。 苍蝇和蟑螂也是传播的重要媒介。 也可经输血或注射方式传播,但由于病毒血症期持 续时间短,所以较少见。
肝脏为最终靶 器官(病毒直 接损伤或免疫 病理作用)并 在肝内增殖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结果分析
HBs Ag + HBe Ag 抗HBs 抗HBe 抗HBcIg M 抗HBcIgG 结果分析
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
+
+ + -
+
+ -
+
+ +
+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 “大三阳”)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状 携带者 乙型肝炎恢复期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阳”)
(3)致病性与致病机制 1)、细胞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 2)、体液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 3)、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病理损害; 4)、免疫耐受与慢性肝炎;
(4)病毒变异与免疫逃逸 S、PreS、C基因的变异

(5)HBV与原发性肝癌
1)、流行病学方面;(217-fold) 2)、动物模型; 3)、病毒分子结构;(HBxAg可反式激活细胞癌基因)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 (2)由胆汁经粪便排出体外; (3)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及免疫病理作用; (4)多表现为急性戊型肝炎; (5)孕妇感染常致流产; (6)抗-HEV IgG于半年后消失,故HEV仍可再感染;
3、微生物学检查
(1)检测HEV:EM或IEM; (2)检测抗-HEV IgM; (3)HEV RNA; (4)预防与甲肝类似;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HAV)
甲 肝 的 世 界 分 布
一、生物学性状



属小RNA病毒科,直径约27nm,无包膜 球形,二十面立体对称 病毒的衣壳蛋白具有抗原性,可诱生中和 抗体 单股正链RNA分子,7500个核苷酸 HAV只有一个血清型

28 肝炎病毒

28 肝炎病毒
39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4、HBV的抗原组成 (1)表面抗原: HBsAg,存在于三型颗粒中 A、为HBV感染主要标志; B、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成分; C、Pre S1、Pre S2的抗原性比HBsAg更强,可与肝 细胞受体结合,故抗-Pre S1和抗-Pre S2抗体有中 和病毒作用; D、a抗原表位(4个亚型) ,易于变异,抗原性最强, 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
35
36
3、HBV复制周期
37
38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4、HBV的抗原组成

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
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 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
病毒感染通常是一次感染终身免疫。
22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HAV)
甲型肝炎血清学变化过程
23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HAV)
三、微生物学检查

感染早期可检测血清中的抗-HAV IgM
抗-HAV IgM阳性是甲肝的确诊依据 IgM型抗体在感染后仅持续存于3-6个月
41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4、HBV的抗原组成 (3)e抗原: HBeAg, 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
A、Pre C 经加工而成,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B、与病毒颗粒及DNA酶的消长一致,为病毒复制及强传 染性的指标; C、产生抗-HBe,补体结合抗体,有保护作用,是预后 良好的征象;

二十八章肝炎病毒

二十八章肝炎病毒

球形有包膜
球形(缺陷病 毒)有包膜
球形无包膜
球形无包膜
正链RNA
单负链环状 RNA
单正链RNA 单正链RNA
单负链DNA
输血 血液、母婴 粪--口途径 血液、母婴
输血、血制品
慢性丙肝
伴随HBV感染
戊型肝炎
与HBV或HCV 合并感染
与HCV重叠 感染
2020/12/20
14
转录S的mRNA
P基因 编码DNA多聚酶
HBcAg基因
转录C的mRNA HBeAg基因
2020/12/20
直接重复 序列1、2
HBsAg基因 多聚酶基因
RNA酶H基因 HBxAg基因
7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三)抗原组成
1、HBsAg:为糖蛋白,大量存在于感染者血清中,是HBV感 染的主要标志;具抗原性,可剌激机体产生抗-HBs,对机体有保护 作用,为制备乙肝疫苗的主要成份。
大球形(Dane)颗粒(直径:42nm)
5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小球形颗粒
(直径22nm)
2020/12/20
包膜类脂
小分子蛋白
(HBsAg)
管形颗粒
(22*(100-700)nm
6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前表面抗原1基因 前表面抗原2基因
(二)基因结构
4、Pre S1和Pre S2抗原:可使HBV吸附于肝细胞表面侵入肝细
胞内。常在感染早期出现,持续存在转为慢性。其抗体可阻止HBV
侵 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四)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黑猩猩对HBV最敏感,常用于进行 HBV致病性研究和疫苗效价及安全性评价。目前利用病毒DNA转染 肝癌细胞产生抗原及大球形颗粒。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性传染病 传染性强 传播途径复杂 流行广泛 发病率较高
二、种类
肝 经粪—口途径传播 炎 病 毒 经血液体液传播
甲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甲型肝炎病毒是甲肝的病原体, 1973年Feinstone 采用免疫电镜技术 首次在急性期患者的粪便中发现HAV 颗粒。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es
目的与要求
❖ 掌握:
人类肝炎病毒的种类及其致病性; HBV的性状、传播方式及血清学检查的意义; HAV的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
❖ 熟悉:
HCV、HDV、HEV的形态结构及传播途径。
一、概念
❖ 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es)是指主要 损害肝脏而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
❖ 据统计,本次流行患者多达30余万例,死亡47例 。
本次暴发流行特点:
❖ ①来势凶猛,发病急; ❖ ②病人症状明显,90%以上的病人出现黄疸,85%
以上的病人抗HA试验阳性; ❖ ③发病主要集中在市区,人群分布以青壮年为主; ❖ ④80%以上的病人有食用毛蚶史。
致病机制:
甲肝病毒(通过污染水源、食物) 粪—口途径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HEV
1. 球形,直径27-34nm,20面体对称,无包 膜;
2. 传染源:戊型肝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3.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4. 临床表现:多为急性黄疸型,一般不发展
为慢性; 5. 防治原则:加强食物、水源、粪便管理。
人类肝炎病毒的主要特征
名称 大小 基因组 传播途径
主要疾病
HAV 27nm ssRNA 粪-口 急性甲型肝炎
HBV 42nm dsDNA 血源性 急、慢性乙肝, 垂直传播 重型肝炎,肝硬化
HCV 55-65nm ssRNA 血源性 急、慢性丙肝, 垂直传播 重型肝炎,肝硬化
HDV 35nm ssRNA 血源性 急、慢性丁肝, 重型肝炎,肝硬化
HEV 30-32nm ssRNA 粪-口 急性戊型肝炎
❖ 乙型肝炎诊断; ❖ 乙型肝炎病情程度、疗效及预后的判断; ❖ 筛选献血员; ❖ 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免疫效果监测; ❖ 流行病学调查。
四、防治原则
❖ 控 制 传 染 源:定期健康检查; ❖ 切断传播途径:严格控制血制品、注射用品 ❖ 提 高 免 疫 力:接种疫苗
血源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HCV
X区:全长462bp
❖ 编码产生154个氨基酸的HBxAg ❖ HBxAg可反式激活HBV基因和细胞内原癌
基因,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三)、HBV的抗原抗体系统
HBV的抗原组成 HBsAg:表面抗原 HBcAg:核心抗原 HBeAg:e抗原
1、HBsAg
❖ 存在于乙肝病毒三种形态颗粒中;
❖ 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 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是制备
❖ 恢复期:(2周~4个月,平均1个月)黄疸 消退,临床上症状减轻以至消失,一般不 形成慢性。
免疫性:
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均可诱导机体产 生持久免疫力,我国成人血清HAV抗体阳 性率达70~90%。
三、微生物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 抗-HAV IgM检测:早期、快速诊断 抗-HAV IgG检测:了解既往感染史或流行病
学调查 病原学检查 RT-PCR法检测粪便标本中的HAV RNA 免疫电镜检查病毒颗粒
辅助诊断:肝功能检查
四、防治原则
1、控制传染源: 病人早期隔离治疗
加强食物、水源、粪便管理
2、切断传播途径: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3、特异性预防: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乙肝病毒的发现
❖ 1965年美国科学家Blumberg首次报道澳大利亚土 著人血清中含有一种与肝炎相关的抗原成分,称为 “澳大利亚抗原”或“肝炎相关抗原”,随后证实该 抗原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 1970年Dane等人在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在电镜下 发现42nm球形颗粒,称Dane颗粒;
❖ 1986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将乙肝病毒划 归为“嗜肝DNA病毒科”。
疫苗的主要成分;
❖ HBsAg具有几种抗原组分,是划分亚型依据; 各亚型有共同的a抗原表位,两种相互排斥的抗 原表位d/y和w/r,组合构成adr、adw、ayr、ayw 四种亚型,我国汉族主要adr亚型,少数民族多 为ayw,欧美为adw。
2、HBcAg
❖ 存在于Dane颗粒内; ❖ 一般不游离于血循环中,外周血不能检出; ❖ 可刺激机体产生无保护性的抗-HBc,抗HBc-
淤胆型肝炎、无症状HBV携带者、 肝癌、肝硬化
三、微生物学检查
❖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
HBsAg、HBeAg、抗HBs、抗HBc、抗HBe
❖ 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
核酸杂交、PCR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两对半)
HBsAg HBeAg




抗- HBs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42nm 形 态 小球形颗粒:22nm
管形颗粒(柱状颗粒):22nm
乙肝病毒的三种形态
大球形颗粒:
外层: 相当于病毒的包膜,厚度为7nm,由
脂质双层和包膜蛋白组成;
内层: 相当于病毒的核衣壳,衣壳蛋白为
HBcAg,呈20面体立体对称,直径约 27nm,核心含双链DNA、DNA多聚 酶等。
❖ HDV只感染HBsAg阳性者; ❖ 传播途径与HBV相似,主要经血液传播;
❖ HDV感染分为两种类型:
1. 联合感染(coinfection) :与HBV同时感染。 2.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已患HBV感染 的乙型肝炎患者或无症状携带者又继发HDV 感染。重叠感染常可导致原有的乙型肝炎病 情加重与恶化,易于发展为重型肝炎。
致癌性 否 是



IgM出现在血清中表示HBV复制。
3、HBeAg
❖ 游离存在于血循环中; ❖ 与DNA聚合酶消长同步; ❖ 表示HBV复制活跃; ❖ 表示血清具有高度传染性; ❖ 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一定保护性抗体,抗HBe。
HBV的抗体组成
抗—HBs:表面抗体 抗—HBc:核心抗体 抗—HBe:e抗体
1、抗-HBs
一、生物学特性
❖ 直径为27~32nm球形颗粒,无包膜; ❖ 属小RNA病毒科,曾属肠道病毒72型,
现归肝炎病毒; ❖ 衣壳为60个壳微粒,20面立体对称,每
一壳微粒由VP1~VP4四种蛋白组成;
❖ 核心为一条约7.5kb的线形正连RNA。
HAV的结构
抵抗力
较强: 60℃条件下可存活4小时,100℃5分钟 灭活; 在淡水、海水、泥沙和毛蚶等贝类中可 存活数天至数月。
❖ 表示乙肝病毒感染终止 ; ❖ 表示乙型肝炎痊愈,预后良好 ; ❖ 表示乙肝疫苗预防有效 。
2、抗-HBc
❖ 抗HBc-IgM
表示乙型肝炎病毒早期感染,HBV处于复制状 态;
❖ 抗HBc-IgG
表示乙型肝炎病毒继往感染,可能为慢性乙肝。
3、抗-HBe
❖ 表示HBV复制趋于停止; ❖ 表示乙型肝炎趋向恢复; ❖ 血清传染性下降。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 传 染 源:多为甲肝患者 (发病前2周~病后一个月)
❖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 (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
❖ 潜 伏 期:15-45天(平均一个月)
88年上海甲肝暴发
❖ 1988年1月至3月,上海市发生了一次世界历史上 罕见的甲型肝炎暴发流行事件。
❖ 1月19日开始,发病人数与日俱增。2月1日,日 发病量高达19013例。流行期间的1月30日至2月 14日,每天发病人数均超过10000例。至3月份疫 情基本得到控制,4月以后发病率逐日下降。


抗- HBe - -

+ + + - -
抗- HBc结果分析- 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状
携带者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
“大三阳”)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阳”)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既往感染或“窗口期”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两对半检测的临床意义:
二、致病性
传 染 源:急、慢性乙肝患者及无症状携带者 传播途径:
1. 血液传播:主要为注射、输血; 医源性传播(医疗器械被污染)
2. 母婴垂直传播 3. 性接触及密切接触
二、致病性
致病机制:通过免疫病理反应及病毒与宿主细
胞间的相互作用损害肝细胞;
所致疾病:乙型肝炎 临床类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
在口咽部或唾液腺初步增殖
在肠粘膜和局部淋巴结增殖 入血并形成病毒血症
肝脏(最终靶器官) 免疫病理作用
临床类型:
隐性感染:80% 显性感染:20%,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
急性黄疸型 急性无黄疸型
急性黄疸型肝炎:总病程1~4个月
❖ 黄疸前期:(2~10天)畏寒发热、乏力、 食欲不振、厌油、厌食。
❖ 黄疸期:(2~6周)自觉症状好转,发热减 退,尿、皮肤、眼黄疸加深,肝脾肿大, 肝功能明显异常。
29 aa
183 aa
❖ C基因:编码产生HBcAg ❖ Pre-C基因+ C基因:编码产生HBeAg前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