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杂文)写作素材借鉴:子产不毁乡校
《子产不毁乡校》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子产不毁乡校》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子产不毁乡校》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故事包涵着典型的公共关系思想。
对于乡人聚会议政的乡校,然明主张毁掉,子产不同意,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用今天的话来说,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
子产执政后,重视听取百姓的议论,还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告于世,努力疏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颇得百姓的爱戴,从而使郑国强盛起来。
作品原文子产不毁乡校郑人游于乡校⑴,以论执政⑵。
然明谓子产曰⑶:“毁乡校,何如⑷?”子产曰;“何为⑸?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⑹,以议执政之善否⑺。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为忠善以损怨⑻,不闻作威以防怨⑼。
岂不遽止⑽?然犹防川⑾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⑿,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⒀。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⒁。
小人实不才⒂。
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⒃,岂唯二三臣⒄?”仲尼闻是语也,曰(18):“以是观之(19),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作品注释⑴乡校: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场所。
除了"乡校"一词,还有学府、太学、国子监、庠、私塾、书院等古代用来表示学校的词语。
⑵执政:指掌握政权的人。
⑶然明:郑国大夫,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
⑷毁:废除。
何如:如何,等于说怎么样。
⑸何为:为什么?表示不同意的诘问。
⑹夫:句首语气词,引起议论。
退而游焉:退:工作完毕后回来。
游:闲逛。
焉:句末语气词,无意义。
⑺善否(pǐ):好和不好。
⑻忠善:尽力做善事。
损:减少。
⑼作威;摆出威风。
防:堵住。
⑽遽(jù):立即,马上。
⑾防:堵塞。
川:河流。
⑿道:同“导”,疏通,引导。
克:能,能够⒀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
药:名词作动词,以...为药,当作(治病)的良药。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子产不毁乡校_3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子产不毁乡校_350字子产不毁乡校是中国历史上一则著名典故,源自于春秋时期的齐国政治家子产的故事。
子产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贤臣,他为人正直,重视教育,并非常注重乡校(即农村中的学校)的发展。
齐国政府的官员经常征用学校的土地和建筑物来建设官府和官员的私人住宅,导致许多学校被毁,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乡校,子产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
他首先向齐国的君主提出了恳切的请求,希望政府停止征用乡校的土地和建筑物。
君主并不理会他的请求,依然继续征用乡校的资源。
于是,子产决定采取另外的措施来保护乡校。
他在自家门前栽植了许多高大的杨树,并在树上挂上大块白布,以阻挡君主和官员的视线。
他用此举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同时也示意君主和官员,让他们看到乡校不是无辜的,被毁就是对教育事业的摧毁。
子产的行为引起了君主和官员的注意。
他们询问子产为何这样做,子产坦然回答:“我既然不能保护乡校,就保护我自己的门前。
如果政府的权力可以随意侵占他人的财产,那么我为什么不能保护我自己的财产呢?”君主和官员听后,震惊不已。
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荒唐和不公正。
君主脸色铁青地吩咐停止征用乡校的资源,并公开道歉,承诺恢复乡校的正常运行。
这件事情在齐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人们对子产的勇气和正义感表示敬佩。
子产就此成为了保护教育事业和人民利益的典范,在后来的历史上被人们传颂和推崇。
这个典故传承至今,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象征。
它告诉我们,教育事业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希望,应该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保护。
也提醒我们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的重要性,我们有权利为自己的利益争取和保护。
子产不毁乡校这个典故,以其深刻的含义和丰富的内涵,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也激励着我们不断为教育事业和自己的权益而奋斗和努力。
《子产不毁乡校》的注解及赏析
《子产不毁乡校》的注解及赏析【原文】我思古人,伊郑之侨①。
以礼相国②,人未安其教。
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
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
曰:何患焉,可以成美。
夫岂多言,亦各其志。
善也吾行,不善吾避。
维善维否③,我于此视。
川不可防,言不可弭④。
下塞上聋,邦其⑤倾矣。
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⑥。
及其已衰,谤者使监⑦。
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维是子产,执之式⑧。
维其不遇,化止一国。
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⑨,施及无垠。
於虖⑩!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
谁其嗣之,我思古人!【译文】我崇敬的古人,第一个就是郑国的子产。
(他开始执时候),用礼制治理国家,大家还不理他那一套。
来到辩论的场所,乡校,众人议论纷纷。
有人对子产说:“毁掉乡校议论就停止了。
”子产说:“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可以把它变成好事。
哪能说是议论多了呢?也就是各抒己见嘛。
对的,我们就采纳;不对的(或者可能把事情搞坏的),我们就防止;是好是坏,我们就观察一下嘛!河流不能堵塞,言论不能阻止。
堵塞言路,主上蒙蔽,国家就要衰败了!”乡校没有毁掉,而郑国得以治理好。
周初兴盛,(是因为)奉养老成有德之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周厉王)衰败,是派人监视有意见的人的结果。
成功失败的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这子产啊,执方式(难得)。
只因为难得,才治理一个郑国。
真的都用子产执方式,帮助天下的君王,(天下就能)通景明,达到无限。
哎!天下没有治理好,(是因为)只有君王没有贤臣啊。
谁能继承子产之风?(谁又具有子产之才)?我思慕古人。
【注解】①伊:句首助词,无实义。
侨:子产的名字叫做公孙侨。
②以礼相国:用礼法治理国家。
相,治理。
③维善维否(pǐ):是善是恶。
④弭:堵塞,制止。
⑤其:将要。
⑥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古代的一种礼制。
《诗经》里讲周文王的祖先公刘,举行养老典礼,尊崇年高德馨的老人,并请他们提出一些建议,作为施参考。
⑦谤者使监:派人去监视议论国人。
⑧式:法式,榜样。
⑨旁:通溥,普遍。
《子产不毁乡校》阅读答案
《子产不毁乡校》阅读答案《子产不毁乡校》作品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故事包涵着典型的公共关系思想。
下面是小编为你们准备的《子产不毁乡校》文章习题以及相关的习题答案,希望能帮助你们。
《子产不毁乡校》郑人游于乡校⑴,以论执政⑵。
然明谓子产曰⑶:毁乡校,何如⑷?子产曰;何为⑸?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⑹,以议执政之善否⑺。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⑻,不闻作威以防怨⑼。
岂不遽止⑽?然犹防川⑾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⑿,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⒀。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⒁。
小人实不才⒂。
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16),岂唯二三臣(17)?仲尼闻是语也,曰(18):以是观之(19),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子产不毁乡校》习题及答案1、解释:①焉②损③作①于之,在那里②减少③发2、翻译:①以议执政之善否②其所恶者,吾则改之③若之何毁之?④吾闻而药之也①来议论朝廷要员的好坏②他们所认为厌恶的,我就改掉它③怎么能废掉它呢?④我听到这些言论就把它当作良药。
3、翻译下列句子。
1.何不毁乡校?为什么不把乡校毁了。
2.是吾师也,如之何毁之?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3.吾闻而药之也。
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4、子产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因而显得形象贴切,浅显易懂。
《子产不毁乡校》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掌握政权的人(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呢?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认为不好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能堵住怨恨。
难道不能很快的制止(这些怨恨)吗?但是就像堵大川一样:河水大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让(川)通畅,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并且把它当做良药。
《子产不毁乡校》
子产说:“你已经如此形残体缺,还要跟唐尧争比善心, 你估量你的德行,受过断足之刑还不足以使你有所反省吗?”
申徒嘉说:“自己陈述或辩解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应 当形残体缺的人很多;不陈述或辩解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 不应当形整体全的人很少。懂得事物之无可奈何,安于自己 的境遇并视如命运安排的那样,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 点。一个人来到世上就象来到善射的后羿张弓搭箭的射程之 内,中央的地方也就是最容易中靶的地方,然而却没有射中, 这就是命。用完整的双脚笑话我残缺不全的人很多,我常常 脸色陡变怒气填胸;可是只要来到伯昏无人先生的寓所,我 便怒气消失回到正常的神态。真不知道先生用什么善道来洗 刷我的呢?我跟随先生十九年了,可是先生从不曾感到我是 个断了脚的人。如今你跟我心灵相通、以德相交,而你却用 外在的形体来要求我,这不又完全错了吗?”
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 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听取这些议论后把 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⒁蔑:指郑大夫然明,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今而后:从今 以后。信:确实,实在。可 事:可以成事。
⒂小人:自己的谦称。不才:没有才能。
⒃其:语气词。 ⒄二三:泛指复数。这些,这几位。
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 其郑国实赖之,岂为二三臣?”
•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 吾不信也。”
⑴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 方。
⑵执政:指掌握政权的人。 ⑶然明:郑国大夫,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 ⑷何如:如何,等于说怎么样
出去那么你就留下,你先出去那么我就留下。”到了第二天, 子产和申徒嘉同在一个屋子里、同在一条席子上坐着。子产 又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那么你就留下,你先出去那么我 就留下。现在我将出去,你可以留下吗,抑或是不留下呢? 你见了我这执掌政务的大官却不知道回避,你把自己看得跟 我执政的大臣一样吗?”
心得体会:子产不毁乡校的启示
子产不毁乡校的启示子产是春秋时代执掌郑国国务大权的大夫,他以自己独特的执政风格将国事调理得井然有序,从而享誉一时,这从“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就可窥见一斑。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郑国人常聚集在乡间的学校里,议论国政。
因此就有人向子产建议,是否毁了这些学校,以免生事。
子产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对这些议论不必多虑,议论所赞赏的,就去办,议论所憎恶的,就改正,这恰似我的老师一样。
为什么要毁掉呢?这则故事,让我们很容易想起另外一个相反的例子,那就是“道路以目”。
这个成语讲的是西周周厉王倒行逆施、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周厉王就禁止国人批评朝政,还派了一批人到处察听。
在这样的压力下,国人真的不敢在公开场合里议论国事了,就是在路上碰到熟人,人们也不敢交谈招呼,只交换了一个眼色就匆匆地走开。
而这种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错误作法,最终导致了国人暴动赶走周厉王。
“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体现的是古代朴素的民主思想和公共关系管理艺术,对于我们新时代治国理政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保障人民对国家治理重大事务的参与权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党坚持和践行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
我们党历来重视听取群众意见,党的领袖更是率先垂范。
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的杨家岭小礼堂召开边区各县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征粮工作和农民负担问题,突发雷阵雨,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不幸触雷电身亡,有位农民就议论:“老天爷不开眼,响雷把县长劈死了,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保卫部门闻讯后将其抓获准备公开处理,以一儆百。
毛泽东同志从警卫员口中知道这件事以后,立即阻止了保卫部门的行动。
毛泽东同志说:“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
不要一听到群众有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去追查,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
我们共产党人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
【诗歌鉴赏】左传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原文及翻译 左丘明
【诗歌鉴赏】左传?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原文及翻译左丘明左传?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原文及翻译左丘明左传?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原文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小人实不才。
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翻译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
小人确实没有才能。
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北打下如估”左传?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赏析春秋时的乡校,让我们联想到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民主政治。
在希腊、罗马凡,自由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乡校自由地议论政治,与希腊、罗马的情形有些相似,但有一个重大差别:乡校的平民百姓虽然可以议政,却无权参政,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因此,二者有实质性的差别。
不过,考虑到中国传统等级制度之下的政治专制,能移开一个口子让老百姓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地议论统治者,真是要很大的气魄和开阔的胸襟。
(2021年整理)子产不毁乡校
子产不毁乡校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子产不毁乡校)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子产不毁乡校的全部内容。
子产不毁乡校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议执政②之善否。
然明③谓子产④曰:“何不毁乡校?”子产曰:“何为⑤?夫人朝夕退⑥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⑦,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⑧?然犹防川⑨: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⑩,不如吾闻而药辊辑讹之也。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辊輰讹可事辊輱讹也。
小人辊輲讹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释:①乡校:先秦时期,国家办两类学校,一类是官学,办在京城,属于贵族学校;一类是乡校,办在郊野,属于平民学校。
乡校,既是学校又是乡间公共活动场所,乡人可在那里聚会议事.②执政:指掌握政权的人。
③然明:姓鬷(zong),名蔑,字然明。
郑大夫。
④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谥成子,又称公孙成子(见《国语·晋语八》)。
郑大夫,后为郑相。
主政二十多年。
当时郑国弱小,处在晋楚两国双重胁迫之下,由于子产善于执政,获得长时间的安定,受到各国尊重。
⑤何为:为什么要这样。
⑥人朝夕退:人们白天工作,傍晚收工回来.⑦损怨:减少怨恨。
⑧遽止:很快制止(乡人怨恨)。
⑨防川:预防水患。
⑩使道:使其疏通。
道,通“导”.辊辑讹药之,以药物治疗.辊輰讹信,确实。
辊輱讹可事,办事成功。
辊輲讹小人,自谦之称。
公关案例1
1、《左传》——子产不毁乡校春秋时期郑国“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包涵着典型的公共关系思想。
对于乡人聚会议政的乡校,然明(一个臣子)主张毁掉,子产不同意,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用今天的话来说,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
子产执政后,重视听取百姓的议论,还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告于世,努力疏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颇得百姓的爱戴,从而使郑国强盛起来。
出处?:这个在百度知道上看到的,也就是百度知道上的口头问答,不是出自正规的文章,我认为可以引用。
网址是/question/150269835.html2、德国总理下跪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于众目睽睽之中,扑通一声下跪,全世界为之大哗。
这一跪,是公关能力,个人魅力,危机处理能力的体现;这一跪,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在何场合下跪?为何下跪?不完整吧?也要注明出处:也是出自百度知道,/question/36515397.html?an=0&si=4 其中“这一跪,是公关能力,个人魅力,危机处理能力的体现;这一跪,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这两句话是我自己加的)案例详情: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双膝跪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
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
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
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
”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3、尼克松的两次政治失败尼克松一生有过两次重大的失败,一次是与肯尼迪竞选失败;一次是水门事件导致下台的失败。
13子产不毁乡校
子产不毁乡校
子产不毁乡校
•
• • •
子产 “従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 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 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 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 “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 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史记》
•
• 标点练习 • 子产之従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 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 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 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 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 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 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北宫文子 所谓有礼也 •
•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
• • • •
:
“毁乡校,何如?”
游:交际\交往。 游与遊辩析: 游:本义为旗帜之垂饰,后转指水流。 乳 遊:本指出游,游览,遨游。 保 乡:
游
•本义是乡人共食,因指共食之部落,有乡邑义. 与“卿”古同字.
• 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 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 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 何为:即为何,干什么。 • 朝夕:偏义复词,侧重指夕。 • 否(pǐ):不好。 • 1、贬,非议: • 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 2、穷,不通: • 否极泰来 •
• 子产之従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 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 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 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 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 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 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 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 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北宫文子所谓有 礼也。
《子产不毁乡校》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子产不毁乡校》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子产不毁乡校》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故事包涵着典型的公共关系思想。
对于乡人聚会议政的乡校,然明主张毁掉,子产不同意,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用今天的话来说,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
子产执政后,重视听取百姓的议论,还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告于世,努力疏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颇得百姓的爱戴,从而使郑国强盛起来。
作品原文子产不毁乡校郑人游于乡校⑴,以论执政⑵。
然明谓子产曰⑶:“毁乡校,何如⑷?”子产曰;“何为⑸?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⑹,以议执政之善否⑺。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为忠善以损怨⑻,不闻作威以防怨⑼。
岂不遽止⑽?然犹防川⑾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⑿,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⒀。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⒁。
小人实不才⒂。
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⒃,岂唯二三臣⒄?”仲尼闻是语也,曰(18):“以是观之(19),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作品注释⑴乡校: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场所。
除了"乡校"一词,还有学府、太学、国子监、庠、私塾、书院等古代用来表示学校的词语。
⑵执政:指掌握政权的人。
⑶然明:郑国大夫,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
⑷毁:废除。
何如:如何,等于说怎么样。
⑸何为:为什么?表示不同意的诘问。
⑹夫:句首语气词,引起议论。
退而游焉:退:工作完毕后回来。
游:闲逛。
焉:句末语气词,无意义。
⑺善否(pǐ):好和不好。
⑻忠善:尽力做善事。
损:减少。
⑼作威;摆出威风。
防:堵住。
⑽遽(jù):立即,马上。
⑾防:堵塞。
川:河流。
⑿道:同“导”,疏通,引导。
克:能,能够⒀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
药:名词作动词,以...为药,当作(治病)的良药。
子产不毁乡校:春秋时代的“人道新政”
子产不毁乡校:春秋时代的“人道新政”在子产面前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是顺因当时趋势,如齐之田氏,鲁之三桓,晋之三家,利用执政的权力,兼并其他各家。
另一条路是继续维持公室,“安大”“安众”,以形成贵族民主制,以此为前提,引导国人参政、议政,使新政具有全民性和合法性。
春秋时期,郑国位居晋、楚两大国之间,朝晋暮楚,常有立国之忧。
郑国文化也受了晋、楚影响,晋之简约厚重,楚之轻灵飞扬,在郑风里面都有反映。
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发现郑国国君大墓,墓中出土一壶,壶体源于北地,鸟形来自南方。
放在《诗经》时代,此鸟为雎,乃王之战士,礼之君子,为王雎,其姿矫健,做起飞状,其神忧郁,如盼淑女!故此壶名,当称“雎壶”。
东郑所居,本为王畿,乃周南之地,以雎起兴,此乃诗意。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讲一士的故事,他的妻——鸠劝他早起,说鸡鸣了,他说,天还没亮呢;妻子说,启明星都起来了,他说,那我们就一起飞吧!那只壶体,便是他们的家,雎从家里出发,带着妻子飞。
执子之手,比翼齐飞,与子偕老,乃夫妇之道——礼教。
此壶本为一对,同居一室,现已流离,分居两地,一只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只尚在河南博物院。
为泛滥之情,礼难禁。
然而,晋人曰“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多情通往审美,郑风向美开放人生,夫妇之道,正是向着人道之美开放的。
“王雎”:子产新政倘佯在开放的郑风里,子产尝试新政治,而为“王雎”。
在中国思想史上,子产是孔子的先驱,张荫麟《中国史纲》说,郑之于鲁,子产之于孔子,皆可谓之样板,因为鲁国的地位与郑国相似,而孔子的地位也与子产相近。
那时郑国,是新政发动机,孔子谈仁政,就以子产新政为样板,赞美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四项,前两项是立于礼,后两项是行仁义,这只是孔子的看法。
还有一项,孔子没有提到,那就是“铸刑书”——法治。
对于法治,当时已有争议,子产“铸刑书”,招来晋国叔向的批评,说:为了防民相争,先王想方设法,尚且防不胜防,而你却要立刑书,有了刑书作依据,礼就没有用了,郑国就要乱了。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子产不毁乡校_3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子产不毁乡校_350字
子产不毁乡校是一则历史典故,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子产不顾家族反对,坚持修建乡校的故事。
乡校是古代为农村居民提供教育的场所,是一种形式上类似于小学的地方。
在春秋时期,乡校经常被地方士大夫经营,他们用乡校教育农民子弟,并招收优秀的学生培养为自己的门客,这也成为了地方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
有一次,齐国大夫子产准备在家乡建立一所乡校,希望能够为家乡孩子们提供良好的教育,但是他的家族反对,认为这样做只是浪费金钱,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子产仍然坚持己见,自己动手修建这所乡校,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
他不仅出资买下了土地,在建筑工程上也是精益求精,把乡校建得富丽堂皇,设施完善。
乡校建成之后,子产亲自担任了校长,聘请了一些有名的学者作为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他的乡校开办得非常成功,远近闻名,人才辈出。
而子产也因此成为了当地人心目中的公益人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应该有远见卓识,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
子产的做法虽然初时遭到了家族的反对,但最终却成为了大家共同认可的公益行动。
在创新、发展和改革中,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敢于尝试创新和探索,才能不断跨越历史的巅峰。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子产不毁乡校_3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子产不毁乡校_350字子产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他在政治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子产在历史上有一个典故,称为“子产不毁乡校”。
在那个时期,子产曾经担任过秦国的宰相,任内他致力于改革,推动秦国的经济和政治发展。
子产破格提拔人才,注重教育,鼓励学校发展。
他知道,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富强的基石。
子产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在教育事业上。
不幸的是,由于一次政治斗争,子产遭到了秦国的排挤和迫害,被贬到了一个偏远的乡村。
当时,乡村里没有什么文化和教育资源,没有学校可以供子产的子女去读书。
面对这样的困境,一般的人可能会选择放弃,或者是彻底垂头丧气。
子产并没有如此。
相反,他并没有因此丧失信心,反而更加坚定了抵制形势的决心。
子产决定亲自尽力改变这种状况,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建设学校上。
他亲自招募、推荐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人才,让他们来乡村里任教。
他提供了广泛的教材和教学资源,提供资金支持,还亲自参与了学校的管理。
他把原本荒芜的乡校改造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地方。
由于子产的努力,乡校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乡村里的一颗明珠。
人们都心悦诚服地称赞子产的教育之举,认为他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
他不仅彻底改变了乡村的面貌,也给乡村的孩子们带来了教育的机会。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无论处在何种困境中,都要坚持下去,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
子产在被贬谪之后,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地为教育事业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他的榜样告诉我们,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实现梦想。
子产不毁乡校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借助社会力量和集体智慧,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子产通过吸引更多的人才,提供资源支持,最终使乡校焕发生机。
这告诉我们,要善于发挥团队的力量,借助于集体的力量才能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
子产不毁乡校这个典故激励着我们,在困境面前不放弃,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推动事业的发展。
子产不毁乡校颂
子产不毁乡校颂作者:〔唐〕韩愈来源:《月读》2019年第11期我思古人,伊郑之侨b。
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
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
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
”曰:“何患焉,可以成美。
夫岂多言,亦各其志。
善也吾行,不善吾避。
维善维否,我于此视。
川不可防,言不可弭。
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c。
及其已衰,谤者使监。
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
维其不遇,化止一国。
诚率是道,相天下君。
交畅旁达,施及无垠。
於乎d,四海所以不理者,有君无臣。
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卷三)a 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外交家。
他在郑国执政,整顿了国家的政治秩序,并从大局出发,虽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却使百姓得到好处,因而受到人们的歌颂。
乡校:指西周、春秋时设在乡的学校,也是国人议论政治的地方。
子产不毁乡校一事,见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子产治理郑国的一大功绩。
b 伊:句首语气词。
郑之侨:子产名侨,是郑穆公之孙。
c 养老乞言:周朝兴盛的时候,曾奉养一些年老而有声望的人,让他们提意见,帮助国君把国家治理好。
《诗经·大雅·行苇》序:“周家忠厚,仁及草木,故能内睦九族,外尊事黄耇,养老乞言,以成其福禄焉。
”d 於乎:同“呜呼”。
我崇敬的古人,第一个就是郑国的子产。
(他开始执政的时候),用礼来治理国家,大家却不理解他的策略。
来到辩论的场所——乡校,众人议论纷纷。
有人对子产说:“毁掉乡校,议论就停止了。
”子产说:“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可以把它变成好事啊。
哪能说是议论多了呢?也就是各抒己见啊。
对的,我们就采纳;不对的(或者可能把事情搞坏的),我们就防止。
是好是坏,我们就(从众人的议论中)观察一下。
河流不能堵塞,言论不能阻止。
堵塞言路,主上蒙蔽,国家就要衰败了!”乡校没有被毁掉,而郑国被治理得很好。
周初兴盛,(是因为)奉养年老有德之人,听取他们的意见。
2020年高中语文 “春秋第一人”子产阅读素材
“春秋第一人”子产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
2020年“两会”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中外记者见面。
在谈到今后两年的工作时,他引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名句明志:我的任期还有两年,我深知这两年的工作不比任何一年要轻松。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
”这段话的原文是:“子太叔问政于子产。
子产曰: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
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就是:子产的继任者子太叔向子产询问政事,子产说:“政事好像农活,白天黑夜想着它,要想着它的开始,又想着要取得好结果。
早晨晚上都照想着的去做,所做的不超过所想的,好像田地有边界一样,过错就会少很多。
”孔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对子产这四个方面由衷的赞叹是有缘由的,子产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刑法公布于众的人。
后世对子产的称赞更是不绝于书,在子产去世2000多年后的清代,人们对子产的评价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清初著名史学家王源,将子产推为“春秋第一人”:子产当国,内则制服强宗,外则接应大国,二者乃其治国大端……子产为春秋第一人。
春秋时代,人才辈出,有能征善战的英雄、纵横捭阖的谋士、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推举子产为“春秋第一人”,为什么?子产让饱受战火和内乱摧残的郑国井然有序,“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大概是他能“得分”的最重要理由。
治国能臣子产是春秋后期政治家,青年时即表现出远见卓识。
郑简公元年即公元前565年,其父公子发率军攻蔡,大胜,郑人皆喜。
他却指出这将导致楚国来攻和晋国反击,而使夹在中间的郑国饱受战祸。
两年后,公子发在贵族内讧的政变中被杀,郑简公亦被劫持到北宫。
子产沉着机智,部署周密后始率家兵攻打北宫,遂在国人支援下平息叛乱。
新任执政公子嘉制订盟书,强调维护个人特权,引起贵族大臣反对。
公子嘉打算强制推行,子产又力劝他焚毁盟书,平息众怒,以稳定政局。
政治家子产“不毁乡校”的感言
政治家子产“不毁乡校”的感言政治家子产“不毁乡校”的感言子产即公孙侨、公孙成子,是中国春秋时期郑国最有名的政治家。
郑简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为卿,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执政,相郑简公、郑定公20余年。
其时,晋楚争霸,郑国处于两强之间。
子产外御强邻,内修法度,励精图治,宽严得宜,使城乡有章则,田亩有封洫,创立丘赋制度,促进农耕,不毁乡校,不禁国人议政,铸《刑书》于鼎,明断刑罚。
在他的治理下,郑国很快变得富强起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不毁乡校”,开放民众可以议论执政者的先河,对后人颇有启示借鉴深意,也颇值得人们言说和传播。
乡校,即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游玩聚会议事的地方。
据《左传?襄公》记载:郑国人到乡校除休闲聚会外,还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得失。
对此,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来到这里聚一下,除了游玩,并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这有什么不好?他们认为好的,我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就改正。
这是我的老师啊!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为善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压迫能防止怨恨。
难道靠威势不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溃决了大决口,伤害的人一定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把河开个小口,疏导河水漫漫地流。
不如我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
小人确实没有才能。
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完全可以想象到,当时老百姓议政的内容,比如国家施政方针的得失,社会风气的好坏,从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一直到宫廷秘闻,某个官员乃至国君的`私生活等,都可以畅所欲言,评议一番。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子产就提倡让老百姓这样做,并把来自平民百姓的横挑鼻子竖挑眼、鸡蛋里面挑骨头的议论,当作治国的良药,这是何等博大的气魄和开阔的胸襟啊!正是子产率先垂范打破民不议政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使万机决于公议,而非单纯决于庙堂,才使得郑国很快强大起来。
《子产不毁乡校》阅读答案
《子产不毁乡校》阅读答案
《子产不毁乡校》阅读答案
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何不毁乡校?子产曰: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吾闻为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民之言,吾闻而药之也。
【注释】①乡校: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地方。
②子产:郑国国相。
【文言知识】
说是。
是在现代汉语中多作判断词用,如我是学生。
但它在先秦时期,只作代词用,相当于这。
上文是吾师也中的是,理解为这,句意为这是我的老师。
又,是人乃君子,意为这个人是君子。
是从汉以后才逐步具有判断的属性。
陶渊明《桃花潭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巍、晋。
其中是作判断词用。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焉②损③作
2、翻译:①以议执政之善否②其所恶者,吾则改之③若之何毁之?
④吾闻而药之也
答案:
子产不毁乡校
1.①于之,在那里②减少③发2.①来议论朝廷要员的好坏②他们所认为厌恶的,我就改掉它③怎么能废掉它呢?④我听到这些言论就把它当作良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产不毁乡校
不知怎么回事,“子产不毁乡校”这个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被《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的故事,开始在网络上流传,还有书法爱好者将其抄录晒到网上。
其实,故事很简单,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郑国有一群屌丝,上班前下班后聚集在乡校,对官方说三道四。
大夫然明对执政的子产说:“灭了丫的!再找辆推土机,把乡校一块也推了,看他们还胡说八道。
”子产说:“嘁!你懂不懂。
这里面有治国之术,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群屌丝,是我们的老师啊!”然明恍然大悟,说还是主公厉害,看来郑国有救了。
子产作为封建时代的统治者,不毁乡校,能容纳来自民间的议论和不同意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
当然,由不毁乡校折射出的封建时代的统治术,是有局限性的。
老百姓只是议论,君主圣明,择其善者而从之;君主平庸,可能充耳不闻;君主残暴,可能就要抓人、甚至杀头了,因言获罪的例子,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
说来说去,百姓只是在议政,还没有参政的权力。
与乡校现象相比较,在西方流行的罗伯特议事规则,能给我们更多有益的启示。
罗伯特议事规则,国人了解的,可能不多,在实践中运用的,可能就更少了。
笔者所知道的,也就是前不久愤而退出正和岛的王瑛,在朋友的聚会和企业管理中,开始践行罗伯特议事规则。
王瑛的实践,收效如何,我们无法知道,但简单地了解这个风行西方的规则,就会知道,这里面大有深意。
中国人会多,但效率不彰,这是公认的事实。
一份文件,电视台播放了,报纸刊登了,微博、微信也都有了,各级党政机关还要层层传达、层层学习、层层出文件,也就是所谓的“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
尤其是开会的时候,废话、套话一大堆,主要是几个领导讲,其他大多数人只是听众。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罗伯特议事规则的规范下,西方人开会,尤其是美国人开会,是讲规矩的。
比如国会议员的辩论。
虽说是辩论,但持不同意见的议员在规定的时间里,是在向主持的议长或委员会主席说话,而不能向自己的对手叫板。
自己发言的时候拖堂延时,或者强行要求发言,或者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插嘴打断,都是不允许的。
美国的法庭也是这样,当事双方的律师不能直接对话,律师只能和法官对话,向陪审团呈示证据;而陪审团按照规则自始至终是哑巴。
不同观点和不同利益之间的针锋相对,就是这样在规则的约束下,间接地实现的。
这样一种安排,对于美国这个多元化而又强调个人自由、人人平等的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否则,如果发生分歧就互不相让,各持己见,争吵得不亦乐乎,很可能永远达不成统一的决议,什么事也办不成。
罗伯特议事规则,就像一部设计良好的机器一样,能够有条不紊地让各种意见得以表达,用规则来压制各自内心私利的膨胀,求同存异,然后按照规则表决。
这种规则及所设计的操作程序,既保障了民主,也保障了效率。
我相信退出正和岛的王瑛,当她在自己的企业决策过程中实行罗伯特议事规则的时候,其决策的正确性会提高,企业的发展会更加稳妥。
道理很简单,老板再英明,也有千虑一失的时候,众人的智慧,总是更好一些。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的民营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老板依然是一言堂,下属的议论和建议,在他们眼里,充其量是那群乡校中说三道四的屌丝罢了。
有时候,老板甚至会怀疑这群屌丝,你们想干吗,反了你了!
这样不好,真的不好。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