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之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之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之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 “之”字呀,就像一个神奇的小纽带!比如“吾欲之南海”,这里的“之”不就表示“去、到”嘛,多形象呀!它可以把不同的元素连接起来,就像我们和朋友之间的亲密联系一样。

2. 你们想想看,“怅恨久之”中的“之”,不就是用来凑足音节的吗?多有趣呀!就好像音乐中的一个小停顿,让整个节奏更美妙了呢!
3. 哎呀呀,“宋何罪之有”这个句子里的“之”可重要了呢!它在这里表示宾语前置,这可不是一般的作用呀,简直是文言文的小魔法!
4. 来瞧瞧,“渔人甚异之”,这个“之”就是指代前面出现的事物呀,就像我们看到新奇东西时的那种关注,是不是很容易理解呢?
5. 嘿,“子墨子九距之”,这里的“之”明确指向了敌人呀,这指向性不就跟我们坚定目标一样嘛,清晰得很!
6. 你们知道吗,“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中的“之”,就是表示时间长呀。

就如同我们等待一件事发生,时间慢慢过去,真是太神奇啦!
总之,文言虚词的世界丰富多彩,“之”字更是有着各种奇妙的意义和用法,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呀!。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虚词整理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虚词整理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虚词整理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虚词整理
(一)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之的一词多义文言文及例句初中

之的一词多义文言文及例句初中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语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这些词语在文言文中应用广泛,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掌握这些词语的不同意义,以便准确理解古代文献和文章。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一词多义的文言词语进行解析,并给出例句加以说明。

一、“之”的多义用法在文言文中,“之”是一个非常常见并且多义的词语。

它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 代词。

在古代汉语中,“之”可以用作代词,代表“他、她、它、它们”等意思。

例如:“尔何为者?之为角也。

”(《论语·阳货》)这句话中的“之”就是代词,表示“他”。

2. 连词。

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连词,表示“的、之”等义。

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论语·雍也》)这里的“之”就是连词,连接着“君子”和“交”,表示“的”。

3. 助词。

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助词,用于表示动作的方向或者对象。

例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里的“之”就是助词,表示动作的方向。

以上就是“之”的多义用法及其例句解析。

通过对这些例句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的“之”的不同用法,从而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其”的多义用法古代汉语中,“其”也是一个常见的多义词,它有以下几种主要的用法:1. 代词。

在古代汉语中,“其”可以用作代词,表示“他、她、它、它们”等意思。

例如:“怀才抱德,其德胜。

”(《论语·阳货》)这句话中的“其”就是代词,表示“他”。

2. 形容词后置式。

在古代汉语中,“其”还可以用作形容词的后置式,用来修饰名词。

例如:“其声不入耳,其色不入目。

”(《管子·权修》)这里的“其”用来修饰“声”和“色”,表示“他的”。

3. 连词。

在古代汉语中,“其”还可以用作连词,表示“的、之”等义。

例如:“不妄言其有适。

”(《孟子·告子上》)这里的“其”就是连词,连接着“言”和“有”,表示“的”。

(完整word)中考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word)中考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之】一、意义或用法:1、作代词(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等。

例:①愿陛下亲之信之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我。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3)指示代词: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动词“往”,“到......去”例: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②辍耕之垄上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送孟浩然之广陵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②小大之狱③渤海之尾④公输盘之攻械尽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例:①怅恨久之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例: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二、判断“之”的用法(写选项即可)A、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B、指示代词“这”C动词“往”,“到了”“到......去”D结构助词"的",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F凑足音节,无实义。

G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H定语后置的标志。

I、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然足下卜之鬼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复立楚国之社稷()2、天子之怒()庸夫之怒()士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布衣之士()3、时人莫之许也()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5、请说之()吾既已言之王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荆之地方五千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犀兕麋鹿满之()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公输子之意()6、七里之郭()环而攻之()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7、畎亩之中()人之所欲()得之则生()呼尔而与之()妻妾之奉()此之谓失其本心()8、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我知之濠上也()9、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将鼓之()忠之属也()公将驰之()故逐之()10、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孰视之()吾妻之美我者()四境之内()由此观之()燕、赵、韩、魏闻之()数月之后()11、操蛇之神闻之()()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心之固()虽我之死()12、马之千里者()虽有千里之能()策之不以其道()无怀氏之民欤?()13、弗之怠()圣贤之道()乡之先达()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戴朱缨宝饰之帽()口体之奉()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4、心乐之()乃记之而去()15、古仁人之心()览物之情()先天下之忧而忧()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题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题

虚词:“之”(1)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例: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2)助词①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音节助词(在句中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久之,目似瞑。

《狼》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④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何陋之有?《论语》例: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3)动词①谓语动词例: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课后习题:第一组:1.无丝竹之乱耳2.无案牍之劳形3.沿河求之4.春冬之时5.实是欲界之仙都6.往之女家7.忘路之远近8.渔人甚异之9.具答之第二组:1.闻之,欣然规往2.心乐之3.乃记之而去4.鹏之徙于南冥也5.马之千里者6.策之不以其道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8.属予作文以记之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0.览物之情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山之僧智仙也5.名之者谁6.醉翁之意不在酒7.山水之乐8.山间之朝暮也9.山间之四时也10.然而禽鸟之山林之乐第四组:1.得之则生2.呼尔而与之3.行道之人弗受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6.今为妻妾之奉为之7.此之谓失其本心8.弗之怠9.走送之10.益慕圣贤之道1.当余之从师也2.无限肥滋味之享3.戴朱樱宝饰之帽4.盖余志勤且坚若此5.肉食者谋之6.小大之狱7.公与之乘8.公将鼓之9.公将驰之10.故克之第六组:1.故逐之2.孰视之3.暮寝而思之4.吾妻之美我者5.朝廷之臣莫不畏臣6.数月之后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9.盖追先帝之殊遇10.欲报之于陛下也11.恢弘之势之气12.受任于败军之际13.以伤先帝之名。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和例子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和例子

一、「之」的意思和用法「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它有多种意思和用法,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1. 代词:表示持有或指代在古代汉语中,「之」可以用作第三人称的代词,表示持有或指代关系。

例如:「吾爱之」,意思是「我爱他/她」。

2. 形容词后缀:表示属于某种关系「之」也能够作为形容词后缀,表示属于某种关系。

例如:「风之子」,意思是「风的子女」,也就是「风的孩子」。

3. 连词:表示连词关系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连词,表示连词关系。

例如:「天之道」,意思是「天的道理」,表示上帝的智慧和规律。

4. 古代助词:用于古文翻译在古代汉语的文言文中,「之」还可以用作助词,用于古文翻译。

例如:「湘山之巅」,意思是「在湘山的山顶」,表示位置关系。

5. 名词后缀:表示名词性质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名词后缀,表示名词性质。

例如:「圣人之道」,意思是「圣人的道德」,表示名词的属性。

二、「之」的例子1. 《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2. 《庄子》:「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3. 《孟子》:「恻隐之心,人也;羞恶之心,人也;恭敬之心,人也;是非之心,人也。

」4. 《四书五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总结通过以上的介绍和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文言文中,「之」有着多种意思和用法,它可以作为代词、形容词后缀、连词、古代助词和名词后缀,而且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掌握好「之」的意思和用法对于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读者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之」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在古代汉语中,「之」作为一个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非常广泛,除了代词、形容词后缀、连词、古代助词和名词后缀之外,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是非常丰富的。

下面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子。

6. 动词后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动词后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1. “之”可以作助词用呀,就像那蜡烛,默默照亮周围,没啥特别显眼的作用,但又缺它不可。

比如“小大之狱”,这里的“之”就是助词,没它句子可就别扭啦!2. 嘿,“之”还能当“的”来用呢,就好像给事物贴上了一个标签。

像“三里之城”,“之”不就是“的”的意思嘛!3. 哇塞,“之”能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哟,这可神奇啦!就好比给句子加了一道锁。

“吾妻之美我者”,这里的“之”就是起到这样独特的作用呀!4. 你知道吗,“之”还可以表示去、到的意思呢,就如同踏上一段旅程。

“辍耕之垄上”,不就是到田垄上去嘛!5. 哎呀呀,“之”在宾语前置的时候也会出现呢,像个小魔术一样。

“何陋之有”,这里的“之”就是帮助把宾语前置啦!6. 哈哈,“之”有时候就像个连接符,连接着不同的部分呢。

“马之千里者”,这“之”把前后连接得恰到好处呀!7. 想不到吧,“之”还能表示代词呢,就像一个小替身。

“呼尔而与之”,这里的“之”就是代指人呀!8. 哇哦,“之”在凑足音节上也有它的用处呢,就像给句子加了个小装饰。

“久之”,这里的“之”就是让读起来更顺溜呀!9. 咦,“之”在递进关系中也能露个脸呢,如同一步步往上爬。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里的“其”和“所”与“之”是不是有点像呀!10. 嘿哟,“之”的用法和意义可真多呀,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呢!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好多知识的大门。

大家可得好好掌握它哟!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之”这个虚词虽然小,但作用可不小,大家一定要认真去理解和运用它呀!。

初中语文之的用法及例句

初中语文之的用法及例句

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初步认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说明书和观察电磁继电器,知道如何使用电磁继电器,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操作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认识电磁铁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在头脑中使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建立联系,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1.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2.电磁继电器控制电路的通断是怎样实现的。

教具准备: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及例句解释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及例句解释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及例句解释一、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及例句解释在古代汉语中,字的使用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字“之”具有重要地位,并广泛应用于各种句式结构和表达方式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并给出一些例句来解释其含义。

1. 作为名词性结构修饰成分“之”的一种常见用法是作为名词性结构修饰成分出现。

例如,在《论语·颜渊》中有这样一句话:“渊拂衣而喟然叹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里,“贤哉回之”的意思是指“贤德之人如同孔子”,即把“孔子”视作“贤德之人”的意思。

2. 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

例如,《庄子·外物》中有这样一句话:“俗与我异者甚矣;而恶与我同者甚矣。

”其中,“恶与我同者甚矣”的意思是指“与我相同的人却很少”。

3. 作为动词的助词在文言文中,“之”也可以作为动词的助词,用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或状态。

例如,《汉书·食货志》中有这样一句话:“衣褐而后狐医之。

”这里,“狐医之”的意思是指“服用了狐尾制成的药物”。

4. 引导从句“之”还可用于引导从句,与前面的主句构成并列关系。

例如,在《庄子·人间世》中有这样一句话:“余固知其不可託至大,故託小焉。

”这里,“故託小焉”是一个从句,使用了“之”。

二、例句解释1.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的名言。

“省吾身之想法”指对自己进行内心深入反省和审视。

2. “非师不可止息……后学者未得所学,这其进方今奏事者之位!”这是南朝宋时期玄览撰写的文章《河南府令李纲表》,其中的“进方今奏事者之位”意指“接替即将离职的官员”。

3. “受其兄弟志,言以笑莫之能传,时而诵思惟之。

”这是唐代韩愈在《早闻道府试制举》中所述的故事。

“思惟之”的含义是“思考并加以体验”。

4. “飞花攒不外三生石,采用之年当取立冬前后。

中考语文文言文代词知识点:之字用法

中考语文文言文代词知识点:之字用法

中考语文文言文代词知识点:之字用法之1、代词①“之”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用法。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它(们)”。

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这个“之”代的就是曹刿,翻译过来就是“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

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这个“之”代指这件事,这里相当于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

②也可以当指示代词用,相当于“这”。

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之”就是翻译成“这”。

这句话等于说:权衡这两种计策,宁可答应下来,让秦来承担理亏的后果。

2、助词①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我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意义。

例: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凑足音节,没有意义,只表停顿。

例: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④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这句话翻译过来应该是:有什么简陋的呢例:宋何罪之有(《公输》)等于说:宋有什么罪过呢⑤结构助词,用在倒置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等于说: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3、动词。

可以译为“到,往”。

例: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这里的“之”就是动词,整句话等于说“(陈涉)停止耕种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之”字用法一览
(1)代词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2)助词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②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独立性
(3)动词
往, 到……去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
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
复指性定语。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 “我”“你”。
你的运用能力有多强?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代人,作宾语)


使之然也。 (《劝学》)
(代物,作兼语)
(代事理,作宾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指示代词,这)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活用作第一人称,“我”)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②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 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公输》) 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 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 三个字之内,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译时应省去。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及例句
1. “之”可以作助词“的”呀!比如说“水陆草木之花”,这里的“之”就是“的”的意思,就好像我们说“美丽的花朵”一样呢。

2. “之”还能用来作代词呢!像“渔人甚异之”,这里的“之”就是指代前面看到的奇景呀,是不是很神奇?这就好比你看到了一样特别的东西,然后用“它”来指代呀!
3. 当“之”表示去、到的时候也很有趣哦!“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里的“之”就是到广陵呀,哎呀,就好比你要去一个好玩的地方一样呀!
4. 还有还有,“之”可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里的“之”就让“莲出淤泥而不染”不是一个完整句子啦,就像一根线把它们连起来但又不是单独的啦!
5. “之”也可以用来凑足音节呀,没啥特别意思,就是读起来顺溜一点哦。

比如“久之”,这里的“之”就是让读起来更顺口咯,像我们说话有时候加个“嗯”之类的呀。

6. 哎呀,“之”表示提宾标志也不能忘呀!“何陋之有”,这就是把宾语提前啦,真的太有意思啦,这就好像变了个小魔术呀!
7. 最后呀,“之”还可以表示定语后置呢!“马之千里者”,这里就是把“千里”这个定语放在后面啦,是不是很特别呀!
我的观点就是,“之”在初中文言文中的用法可真是丰富多样呀,大家一定要好好掌握呀!。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及例句一、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在古代文言文中,字有着丰富多样的用法。

其中一个常见的用法是“之”。

它是一个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补充说明、限定和强调等功能。

下面将分别介绍“之”的几种常见用法及相应例句。

1. 表示性质、状态或属性“之”可以用来表示名词前面所修饰的性质、状态或属性。

例如:(1)天子之志:指天子的志向。

(2)吾心之所愿:指我内心的愿望。

(3)学问之难易可见:表明学习知识的难度或容易程度。

2. 表示方位关系或动作目标“之”还可以表示方位关系或动作目标。

例如:(1)归去自其内,唯义与人焉:表明回到自己内心去寻找真理,在道义和人才方面得到满足。

(2)教化四方,亦为至妙事也:表明教育影响万方,并希望达到最妙的境地。

3. 作为宾语前置语“之”还可以作为宾语前置语,使得宾语更加具体明确。

例如:(1)朝闻道,夕可死矣:表明听说了道理,晚上就可以心满意足地去死。

(2)欢喜者不见于其金屋也:说明开心快乐的人并不一定住在金碧辉煌的大宅之中。

4. 标志名词性短语“之”还常常标志名词性短语,以达到修辞或表达的需要。

例如:(1)汉家天子:表示汉朝的皇帝。

(2)儿女宾客:指儿女和客人。

二、文言文中之字的例句为了更好地理解“之”的用法,下面列举一些典型的例句,并给出简要解析:1. 盖闻贤者之言多奇而已。

(《鲁仲连传》)这句话通过“贤者之言”这个名词性短语,突出强调了贤者们所说话语的奇特与不凡。

利用“之”这个副词加以修辞增强语气效果。

2. 君子作赋以记功业也,请象自太公朝稽首次郴陵山水而不能成东晋文章之盛运。

(《新序·刘子阳伏藏篆隶传》)这句话通过“东晋文章之盛运”这个名词性短语,表达了君子作赋不能够达到东晋盛期文章如山水画般的美妙情境的意思。

3. 羡余以死去已病人之乐。

(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这句话用“病人之乐”这个名词性短语,非常精确地表达了羡慕自己的死而无从享受快乐的感慨。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虚词“之”的含义及用法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虚词“之”的含义及用法
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 十四年。泊③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④之述隐然,至今犹存。前辈为学,勤苦如此。然龟山 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高适五十始为诗,为少陵⑤所推。老苏⑥三十始读书,为欧公⑦所许。功深力到,无早晚
也。圣贤之学亦然,东坡诗云:“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 朱文公⑧每借此句作话头,接引穷乡晚学之士。(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
2023年江西中考: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9-11题。(10分) 景公问晏子曰“:君子常行曷若①?”晏子对曰“:衣冠不中②,不敢以入朝;所言不
义,不敢以要③君;身行不顺,治事不公,不敢以莅众④。衣冠无不中,故朝无奇僻之 服;所言无不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党之义⑤。三者,君子 之常行也。”(节选自《晏子春秋》)
晏平仲婴者,莱⑥之夷维⑦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
⑧,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⑨;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 即顺命;无道,即衡命⑩。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2022年江西中考: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胡澹庵①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进。”张无
灵活运用
虚词“之”用法清单
意义和用法
课文例句
“之”作代词用:动词+ 1.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 之
“之”作动词用:之(到、1.已而之细柳军。 去)+地点
“之”作结构助词用 的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定语+之+中心语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
1.何陋之有?

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

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

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希望能帮到您!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

”(《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劝学》)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秦军。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

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

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完整版)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完整版)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沪教版 七年级第一学期 28.卖油翁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松江区 仓桥学校 吴丽琴
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以我酌油知之。 徐以杓酌油覆之 康肃笑而遣之
在初中阶段,文言虚词“之”主要有 以下几种用法:
一、“之”作代词 二、“之”作助词 三、“之”作动词
一、“之”作代词
“之”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 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 语。
译文: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
二、“之”作助词
3、“之”作音节助词,无实意。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 《陈涉 世家》)
译文: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因失望叹息了很久。
②.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译文:鲁庄公就要击鼓进攻。
二、“之”作助词 4、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 (代人,指他们)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谨食之(《捕蛇者说》) (代物,指蛇)
③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 (代事,这件事)
二、“之”作助词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 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 。
如: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他们观赏景物而出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②.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蒲松龄 《狼》)
译文:禽兽的花招能有多少呢?
二、“之”作助词
2、“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 独立性,不译。
如: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 《陋室铭》 )
译文:没有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拖累身心。

中考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含答案)

中考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含答案)

中考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含答案)中考文言虚词复——【之】一、意义或用法:1、作代词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等。

例:①愿陛下亲之信之。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我。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3)指示代词: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动词“往”,“到。

去”例:①又间令XXX之次所旁。

②辍耕之垄上。

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送XXX之广陵。

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②小大之狱。

③渤海之尾。

④公输盘之攻械尽。

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例:①怅恨久之。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例:①一室之内。

②郊田之外。

③四海之内。

二、判断“之”的用法(写选项即可)A、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

B、指示代词“这”。

C、动词“往”,“到了”“到。

去”。

D、结构助词"的"。

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F、凑足音节,无实义。

G、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H、定语后置的标志。

I、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A)然足下卜之鬼乎?(B)又间令XXX之次所旁丛祠中(C)复立楚国之社稷。

2、天子之怒(A)庸夫之怒(B)士之怒(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I)布衣之士(B)。

3、时人莫之许也(A)。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H)盖追先帝之殊遇(A)欲报之于陛下也(A)。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义项及例句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义项及例句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义项及例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义项及例句:⑴【代词】他,她,它(们)。

例:①人皆吊之。

(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之:它,指狼。

)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

(之:他们,指齐军。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

(之:他,指相如。

)⑥以杜君言泛讯之。

(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⑦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⑧遽扑之,入石穴中。

(之:它,指蟋蟀。

)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翻译为:的。

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动词】往,到......去。

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⑧然后驱而之善,固民之从之也轻。

(本义项指第一个“之”)⑷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

(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

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初中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初中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01
其智能亦自可韬 语其妻曰…… 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chōu]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C项“之”均为代词,他,代罗提督。
3.(2011.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文言虚词的用法
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之”字用法判断
第一章

(一)动词,到……去 。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三)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2.指示代词,这,此
做好这类题的方法是,删除法,把这个“之”字去掉,再读几遍,你就会发现,句意前后没有任何变化。这时就可断定这个“之”字在句中起到这个作用。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的”
格式:名词(或形容词)+之+名词。
于厅事之东北角
魏,多变之国也
01
02
03
04
05
06
怅恨久之
顷之,烟炎张天
A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A、①③⑤/②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⑤/②③④/⑥ D、①⑥/②④/③⑤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含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之】
一、意义或用法:
1、作代词
(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等。

例:①愿陛下亲之信之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我。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3)指示代词: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动词“往”,“到......去”
例: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②辍耕之垄上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送孟浩然之广陵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②小大之狱③渤海之尾④公输盘之攻械尽
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例:①怅恨久之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例: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例: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
二、判断“之”的用法(写选项即可)
A、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
B、指示代词“这”
C动词“往”,“到了”“到......去”D结构助词"的",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F凑足音节,无实义。

G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H定语后置的标志。

I、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然足下卜之鬼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复立楚国之社稷()
2、天子之怒()庸夫之怒()士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布衣之士()
3、时人莫之许也()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5、请说之()吾既已言之王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荆之地方五千里()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犀兕麋鹿满之()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公输子之意()
6、七里之郭()环而攻之()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以天下
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7、畎亩之中()人之所欲()得之则生()呼尔而与之()妻妾之奉()此
之谓失其本心()
8、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我知之濠上也()
9、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将鼓之()忠之属也()
公将驰之()故逐之()
10、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孰视之()吾妻之美我者()四境之内()由此观之
()燕、赵、韩、魏闻之()数月之后()
11、操蛇之神闻之()()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心之
固()虽我之死()
12、马之千里者()虽有千里之能()策之不以其道()无怀氏之民欤()
13、弗之怠()圣贤之道()乡之先达()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
()戴朱缨宝饰之帽()口体之奉()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心乐之()乃记之而去()
15、古仁人之心()览物之情()先天下之忧而忧()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名之者谁?()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宴酣之乐()太守之乐其乐也()
16、若脱笼之鹄()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
也()凡曝沙之鸟()城居者未之知()余之游将自此始()
17、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花之隐逸者()菊之爱
()
18、山川之美()欲界之仙都()
19、春冬之时(),天下之伟观也()五阵之势()
20、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

21、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邑人奇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
前时之闻()受之天也()。

2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于厅事之东北角()复投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3、藐小之物()物外之趣()心之所向()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4、为之怡然称快()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松柏之后凋()。

三、链接中考:
1、“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
A. 两狼之并驱如故
B. 夫晋,何厌之有?
C. 布衣之怒
D. 王之蔽甚矣
2、“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四时之景不同
C. 多助之至
D.呼尔而与之
3、“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悍吏之来吾乡”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 吾妻之美我者
B. 公将鼓之
C. 仲永之通悟
D. 久之,蛇竟死呼尔而与之
答案
二、1、D A C D 2、E E E E D 3 、A 4、D D A 5、A A A D E A D A E A E D
6、D A D C
7、D E A ADE
8、E A
9、A D F B A A 10、E A E I A A I 11、D A DDEEE
12、H D A D 13、A D D E D D D D 14、A A 15、D D E F A D D A D E 16、D E E D AD
17、DED G 18、D D 19、D D D
20、D A A F 21、A A A A D A 22、E D A D 23、D D E A A 24、A A A E A 三、1、B 2、D 3、A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